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篇1

关键词 移动环境 武警山岳救援技术 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是近几年教育受“微时代”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认识微课程

1.1国内常见的微课定义

微课程简称“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媒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可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学习。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范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消化新的概念和方法;还可以回放视频,及时捕捉那些丢失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控制课程进度,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常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是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

1.3微课程的不足

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微课程所处的移动环境,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学生不具有约束性以及师生即时互动性弱等缺点。

2“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设计

学员对于视频的感知共鸣和有用性最为看重,如何把理论推导过程形象演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类比,决定了一个微课程视频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否抓住学生的思维。如果能够与山岳救援案例联系起来,将救援技术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则能够大大降低学员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员通过生动的案例化的视频情景易于将自己的领会和感悟传递给学员。同时,在讲述知识点之后,如果能够将其与现地相融合,结合现地不同情况讲解救援技术,则能引起学员深入的思索。

互动性也是微课程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微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的微视频为例,尽管教员可以在教学录像中通过以往经验有意识地分析讲解学员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但视频教学的录制与观看的分离决定了微课程的即时互动性弱于传统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甚至可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互动,微课程的教与学事实上是被移动终端所隔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预先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容易有障碍之处,从而在讲解时尽可能多的进行分析解答,让学员观看视频时达到思维上的默会效果;学员学习后也可借助移动终端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反馈,包括课程的易理解性、可接受性、评价和建议等,从而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微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视频观看,这事实上也产生了约束性弱和依赖学员主动性问题。除了从学员感知体验出发,增强视频共鸣性与有用性之外,下述方法,如在视频中提及课程网站资源、布置思考题目也是一种间接的增强约束性的手段。

3“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开发

3.1微课程的选题

微课程的选题一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示范性、完整性,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规律,教员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

3.2微课程的设计

对《山岳救援技术》的微课程设计,其中的“微”具有时间段的含义,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中应以短小的时间设计为主, 以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为参考时间长度,一般设置在8-20分钟内,并在微课程中关注知识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3.3微视频的制作

目前“微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PPT 课程模式、讲课式微课程以及情景剧式微课程。其中,后两种模式的教学时间稍长,而PPT 课程模式的教学时间则控制在5 分钟左右。本项目采用PPT 结合讲课式模式,教师制作PPT 文件用以衔接各种素材。PPT 设计力求简洁,色彩不要太复杂,否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文字不宜过多,字号应不小于24 号。然后使用CamtasiaStudio 8 软件对PPT 文件、信息化资源进行录屏。之后可以用Camtasia Studio 8 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和配音、字幕等,也可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生成结果推荐MP4 格式,分辨率不低于640?80。微课程学习的终端通常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常见的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P4 格式文件。

3.4微课程的管理

微视频制作完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网站的要求输出相应的视频格式,然后到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到其他公众视频网站。时要注意视频的标题、简介、关键词的填写,以便宜于学生搜索。

参考文献

[1] 郑义,张宇飞,华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微课程设计[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26-28.

[2] 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微课精品课程;设计与开发

《机械制图》是学习机械专业制图的标准规范,因为机械是关乎生命安全的,所以规范是机械制造的必要遵守准则。所以在培养这些人才时,为了能更好的培养,需要对课程进行重视。

1《机械制图》微课精品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必要性

《机械制图》这一书是专门的机械类或者相关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用图样来展示机械的结构还有整个的大小和技术的必修课。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必要不断改革和探索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1]。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在2019年就全面开放为线上课程,线上课程也主要就是微课为主。其学校主要是在超星学习通这个平台上进行建设课程。当然其在摸索过程中,还运用了腾讯课堂和QQ群,来协助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课程学习相比,在加上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安全性,并且没有空间限制,对整个教育的公平性都是有利的。教学平台在现在的环境下,可以说是飞跃的进步,平台丰富教学功能丰富并且强大,对教学的资料整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现在信息技术提高了,平台的统计功能对教学效率有直观的提高。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线教学有着众所周知的不足,比起线下教学,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性效果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假如进行小组的讨论,学生之间参与的行为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对于机械制图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还有就是课堂的辅助工具,在家进行也就是在非课堂进行课堂学习时,需要用到的设备和仪器是无法在线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降低。由于无法直观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的进度进行把握[2]。

2《机械制图》微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具体实践

2.1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前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学习指南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为学习做好准备。上课前发出预先通知,提醒学生准时上课。提前设置好腾讯教室,发送到QQ群。在课程设计中,应将整个课程教学任务划分为任务,按点命名,细化教学内容,适应当前的在线教学模式。整个过程被划分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任务点。每个任务点的教学视频都是一个小微课,教学时长控制在3-15分钟。因此,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在给定的主题下设置内容,根据相应的知识点组织讨论,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对于小问题,第一个答案任务,并选择前几个回答问题在线。上学很大程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成长,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机械专业上其中机械制图指导更是重中之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3]。2.2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满足“知识面广、学习时间短、内容好”的要求,可以自主开发了该课程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与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如果课件中有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单词,学生往往会专注于阅读屏幕上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做笔记。现有的机械专业《机械制图》教材体系和内容长期保持不变,偏重过程理论,较少关注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所以可以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内容精细化、知识面广、适应性广。一方面,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注意学生基本技术知识在实际处理中,应用扩张代表特殊处理的先进制造技术方向,高速和超高速加工,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和微加工,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的性质,合理安排理论学习课时和实际学习课时。当然,理论与实践结合会更加好。可以尽量减少理论学习课时,增加进入实际操作的学习课时,能在实践中吃透理论课程的内容[4]。2.3加强实践课程的锻炼。在“机械制图”课程结束后,可以进行了一周的实习。培训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知识的机器零件设计过程,熟悉相关的手册,对机械制图工艺设计,掌握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在生产加工质量、生产率和成本,还有其中的设计原理还有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我们也能理解,在这样的一个教学中,不管对老师也好,对学生也好,都有更好的影响。对老师来说,可以更轻松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际。在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只是空有理论,却不知道那到底是做什么的。在整体上,我们要根据政策走,大方向走对,再根据实际需求,去制定和学校还有学生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就目前的学习教材,主要是王幼龙主编的《机械制图》,这本教材基本上暂时满足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要求。教材有了,如何去学,如何去应用,才是整个课程需要学到的[5]。发展图形识别能力的核心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由于机械制图理论强,实际应用不足,一些学生对学习机械制图失去了信心。因此,应从实用性和实用性出发,简化其内容,将重点转移到阅读任务上。根据相关数据指明,机械专业毕业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之一,规模较大。但是由于专业能力缺乏,像是机械制图规范学不到位,有时候在不知道的时候,犯了大错,直接就吃很大的亏。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去对大学生加强教育,让大学生成长,与社会进行友好接轨,成长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6]。2.4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生产实践,加深理解,化理论为实践。他们将在机械工程方面实习。通过系统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知识联系生产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生产劳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习问题可以直接来自于就业企业,面向实际生产,可以在学校或企业中完成,也可以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使实习学生不仅能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还能提前了解和体验所服务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受限于同化主义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创造性潜能的开发。中等职业培训是满足毕业后社会需求,能够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职业中学应该建立一个面向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开放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激发学生的强烈愿望去探索,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图画课具有较强的空间和抽象的特点,创建一个多层次、多视觉学习的主题空间,创造一个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2.5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课程中不断开展互动式课堂测试和评价,并提出各种小问题和作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测试和评价。这种评估以小知识点或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一次可以快速回答一到两个问题。通过逐个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给学生课后一个复习巩固的机会。学生可以查看作业统计,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合理设置各环节的权重和分数,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教学改革过程中,如果忽视考核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将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为了规范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应用和创新能力。这种轻视过程的情况直接阻碍了学生图片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测试可以采取自测与自我评价、互测与互评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测试过程中。通过改变考核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微课的设计与实际应用

3.1教学内容结构设计阶段。微课内容主要利用视频的形式向学习者传递各种各样存在有价值的信息,其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导入、讲解以及复习等,纵观微课时间,发现其较短,因此进入主题之前不需要实施太长的“缓冲”,需要快速的切入到主题当中。导入的方法也存在多样性,仅仅的设置一个话题即可,把上一知识点当作基础实施后续性的思考。其关键可以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紧密以及连贯,与此同时存在一定的新颖性。比如:关于内燃机的学习,在内容学习中,如果使用微课的形式实施课程导入,可以把内燃机当中的零件全剖图片、局剖图片,半剖图片的形式进一步展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对于这些图片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思考能力得以挖掘,进而引出内燃机的概念,完成课程导入之后就逐渐引入到讲解环节,教师一定要把课程的主线确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于内燃机的主要问题进行理解,包含:内燃机的启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等。教师一定要做到深浅层次以及循序渐进的实施课程的讲解,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2微课的教学制作以及录制。机械制图的微型课程主要指的是教室的一种录制方式。通过教师在教室的讲解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录制当中,可以利用绘图工具向学生进行描述以及演示,以保障学生更好的理解绘图过程。在这其中,通过有效的整合多种多样的设备以及材料,和师生之间互动式的现场拍摄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机械制图的内容重点,这样非常利于学生重点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师使用微课教学时,语言需要做到简洁明了,内容一定要突出,保障学生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学习环境,避免对机械内容的学习存在厌烦性。伴随着微课的普及以及使用,教师可以逐步将其角色从之前的讲师转变为指导者,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自主性,并使得微课教学成为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文化。

4结束语

课程建设和实践是需要不断前行的,需要一代一代共同努力,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变得更优秀,国家才会更强大,社会才会更加进步。以《机械制图》这一学科为例,很多专业的书籍都在不断变化,更新越来越快。教学只有追上实际的运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其他行业取代。教学是传承的载体,不断发展的教学才能不被时间洪流淹没。

参考文献:

[1]张炜炜,魏红梅,赵荣荣.《机械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决策探索,2020(004):70.

[2]李玲,李卉,于水琴.机械制图在线开放课程助力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07(11):19-22.

[3]黄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时代,2019:151.

[4]于敬华.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0(001):95-96.

[5]郝丽燕.《机械设计基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8.

篇3

关键词:Moodle平台;网络课程;多媒体技术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澳大利亚教师马丁设计开发的远程课程管理系统,[2]是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免费软件,它为老师在网上建立网络课程管理网络课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Moo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知识。Moodle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遵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该理论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分支,它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3]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的提出者是皮亚杰(Piaget),在其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技术支持。Moodle平台操作方便,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用。它的界面比较简单,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Moodle平台还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易用性,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安装过程也十分简单,只需要一个数据库即可。

(2) Moodle平台环境搭建流程。在线安装Moodle平台,首先要安装XAMPP软件,为Moodle平台的安装搭建环境;然后,将Moodle软件复制到XAMPP软件中的htdocs文件夹中,运行XAMPP软件并启动Aphche和MySQL选项;接着,输入地址http://localhost/moodle开始安装Moodle软件,按照提示逐步完成Moodle平台设置;最后,设置完成后根据账号密码登录,便可进入Moodle平台的操作界面。

(3)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Moodle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用于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框架。在Moodle平台中,可以很方便地添加资源和活动,为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情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网络课程为论述网络课程的制作过程。

首先,打开编辑功能,在Moodle平台的课程中建立课程;然后,课程建立后,根据课程内容添加章节;接着,各项功能添加后,再对每项功能进行编辑,添加该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内容;最后,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弥补当前教学的不足和漏洞,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其他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教学案例。

3.总结

Moodle平台本身采用模块化设计,教师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动态地选择使用各个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直观。

将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和Moodle平台结合起来,建构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利用我们的多媒体课件,为学习者提供这样一个网络学习与互动的平台。设计与开发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可以为其他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教学,2005(01):5―11.

篇4

论文摘要: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网络教学的基本原则入手,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流程,并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开发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教师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的学习研究探讨,无疑会对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征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宽带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

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络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络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设计学习过程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方法

在医学、管理学等科学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注意应用案例的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定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积蓄力量。

9.以评价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

针对网络课程特点,我们建议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自适应测验的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由课程的内在处理程序给不同的测验进行评估,做到学习评价的动态性和自适应性。同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使评价的作用尽早地体现出来,使之成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之一。

10.以电子学档案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

二、基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范围

1.学习内容支持的设计

学习内容支持是基于自主学习的网路课程设计核心部分,可以分为下面三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将学习目标分层次细化,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如课程学习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合理地传递给学习者。

(2)学习内容设计: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时,首先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特点,反映教学规律,展示出知识结构的功能。同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网站中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内容呈现上,注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3)学习辅助内容设计:学习辅助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设置的提示性、辅内容,如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前沿,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了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确立学习目标。

2.交互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交互是在一种网络学习环境下,为了达到教与学或建立社会关系的目的而进行的双向或单向交流。使课程教学网站根据角色不同设计相应栏目,提供人机交互窗口,如疑难提问、交互课堂、课程BBS等,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师生交互。且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络的音、视频授课与辅导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难点的针对性辅导,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就像在传统的课堂上一样,生动、亲切,使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更加人性化。

3.学习活动支持的设计

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研究与分析、专题探究活动,让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或设置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提供记录工具,方便学习者将活动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评价分为两类,一类为形成性评价,另一类为总结性评价。在该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网上讨论、调查、练习和章节测验等形式进行,且实施评价时,运用技术及时反馈。如某一网络课程的“在线测试”模块,学生点击进入后可进行学习效果自测;自测完毕并提交后,能够给出评分标准和考试成绩;当学习者做出错误选择时,给出适当的提示信息(但不是答案),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清问题,形成一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或给出错误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总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是期末阅卷考试,现已开始部分机考,逐步过渡到期末全部机考。

5.导航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设计清晰、明确、简洁的导航,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常见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图导航、演示导航等,导航策略的设计应遵循明确、便捷、动态的原则。

三、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的关键开发技术

网络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各种软件技术来实现,教师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将有助于网络课程的开发,下面就介绍几种有用的关键开发技术。

1.流媒体播放技术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和常规视频媒体不同,流媒体可边下载边播放。以宽带为基础,流媒体不仅可以进行单向的视频点播,还能够提供真正互动的视频节目,如互动游戏、三维动画等。

流是连续传输的数据,典型的流有音频流和视频流。一般而言,流采用类似于广播的方式,以恒定的速率传输数据,播放的时间与传输以及原始记录的时间是完全相同的。目前主要的流媒体文件格式有ASF、RM、MOV等。

2.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 8.0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是一款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工具,是建立Web站点和应用程序的专业工具。它将可视布局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和代码编辑支持组合在一起,操作界面美观、功能面板高度整合、功能强大,使得各个层次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都能够快速创建吸引人的基于标准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Dreamweaver及所选择的服务器技术来创建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从而使用户能连接到数据库、Web服务和旧式系统。

3.网页动画制作技术Flash

Flash有许多的优点:首先,它是基于矢量的图形系统,我们只要用少量向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复杂的对象,占用的存储空间只是位图的几千分之一,非常适合在网络上使用。同时,矢量图像可以做到真正的无级放大,无论用户的浏览器使用多大的窗口,图像始终可以完全显示,并且不会降低画面质量。其次,它使用插件方式工作。用户只要安装一次插件,以后就可以快速启动并观看动画,不必像Java那样每次都要启动虚拟机。Flash生成的动画一般都很小,所以调用的时候速度很快。Flash Plug-in也不大,只有170k左右,很容易下载并安装。它还提供其他的一些增强功能,比如,支持位图、支持声音、支持渐变色、Alpha透明等。拥有了这些功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部由Flash制作的网页站点。最后,Flash影片是一种流(Stream)形式文件,在观看一个大动画的时候,可以不必等到影片全部下载到本地再观看,而是随时可以观看。

4.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继承了SQL Server 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在多种平台中使用。

四、结束语

网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在设计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必须意识到,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工作,对于不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要给其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并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向互动、便于合用等方面的优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和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基于 Internet 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01(4).

[2]陈庆章, 张 健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基于 Web的教学课程的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 2001(2).

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理念;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02-02

在信息网络时代,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巨大变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怎样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将在传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完成,在课堂上只是对课堂前学到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我国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中,很多还是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练习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程设计

设计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提高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可以满足实现翻转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的原则 设计的主要原则以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以进行合作教学为主导方向,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为主要的支撑点,利用现代的学生电子档案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力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管理模式。

设计方案

登录:系统的登录设计主要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的身份登录,可以进入不同的模块,并获得不同的业务权限,以实现分类管理。

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设计,要满足对数据的存储及应用系统的管理,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翻转课堂设计:学生通过登录到教学平台,按照教师的指导,可以进入到相关的主体进行系统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困难问题随时进行记录,并将难题到教学平台以得到解决,也可以到课堂上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把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及同学进行讨论以得到解决。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对共同的学习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学生的反馈,可以将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开发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是进行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开发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开发环境 开发环境主要包括编译语言、开发工具及系统环境,这些对于系统开发的质量和进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开发环境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保障。

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构成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直接关系到运行的速度及效率,所以运行环境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

功能运行 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不同的用户会进入到不同的功能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权限,这些信息都是由管理员来进行掌握和分配的。教师和学生利用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到系统中各自的问题功能模块。其中学生的功能中主要有课程中心、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处理模块。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功能测试 在系统开发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调试来改正设计中的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测试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关键步骤,不论是在开发的哪个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系统测试来完善,并保证系统可以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本文中研究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系统中,主要进行的测试分为功能测试和试用测试。功能测试包括对消息发送、个人攻坚、公告新闻、课程中心、在线测试、学习资源、交流讨论进行测试。对试用功能的测试包括对在线试用及论坛、上传作业的试用进行测试。

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讲授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课堂的教学可以不受到课堂规模的限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学习。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指的是学习者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运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学习。讨论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个论点,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正确的答案。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学到与人合作的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不断地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料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觉地下载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下载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制订学习计划,将这些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邮件和聊天等方式来促进沟通。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拓展式的学习,从而开阔视野,使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培养起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学生也可以进行协作小组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组内的成员一起完成,共同进步。

3 结语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于设计环节中的目的、原则及方案进行比较理论性的讨论,而在开发环节中对于运行的环境、运行等进行一系列讨论,并介绍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困难讲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对知识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接受,没有达到完全的理解,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来完成课后作业。而翻转课堂则不同,是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作业的时候同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具有掌控权,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在翻转课堂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指导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学生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翻转课堂中,利用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学习中对于难点可以自主控制暂停及回放来反复完成学习。

存放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开发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模式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从我国建国以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也能清晰地体会出这一脉络。

1.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实践中,由于很容易在大学里找到与多数职业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因此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简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我国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即将各类课程按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

作为普教“改良型”的学科课程模式,职教学科课程模式下所设计的课程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等方面,它的优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和简约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是职业教育学科课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科化课程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由此看来,职教课程设计的关键不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开发工作中如何使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职教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这道藩篱,而不仅仅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上的修补与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2.职业分析导向课程开发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职业分析导向课程开发模式是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的。在我国,它是随着中外技术合作项目(如双元制、CBE和MES等)被介绍和引进的,因此,在我国被(不确切地)称为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MES模式等等。

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设计来说,已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实证研究都证实,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方式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各校又重新回到了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因此,CBE对我国课程开发的贡献主要是理念上的,而不是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的课程。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对双元制课程开发的“根基”了解较少,我国专家在总体上肯定的同时,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也多种多样,如既有认为“双元制整合模式是所有课程模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也有对其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批评的。近来,随着中德职教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职教理论界已经开始跟踪德国职教课程发展的本质问题,如“学习领域”课程,认识到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不光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变革,而且在本质上体现的一种更深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

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原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尽管模块课程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并不广泛,然而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人们由此意识到,职教课程并不一定是固定和系统化的,有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另外一个结果是,“模块”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特定概念被“滥用”了,出现了诸如“文化课模块”和“活模块”等众多语义不准或不通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模块课程本质的认识。

3.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理论导向课程设计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方法,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最典型的如教育技术学理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其倡导者一般是来自教育学界而不是企业和技术教育界的专家。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宽基础活模块(有称KH)”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课程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这一课程理念通过在多个省区职业学校的几十个专业进行了实验,其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胜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要求”双赢的课程目标的努力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欢迎”。

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计中,将遵循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课程内容合理与否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其结果是,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紧密(如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育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职业基础教育。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适应现有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程度。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混淆了一个事实,即“学生职业能力的‘宽专结合结构’是职业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宏观构造的依据不是‘宽专结合结构’,而是技术知识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心理过程”。由于它“仅停留于对传统(学科)模式的改良,因此无法实现职教课程和开发模式转型的目标”。

多元整合课程设计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的努力”。它的操作构想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以及安排阶段化进程和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和完全学分手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等。从以上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多种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不同体系)和理念的综合,它已经完全超越了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可控制的范畴和框架。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在职教课程领域进行的许多探索,如“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电力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等,多是在此领域的探索。

4.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的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的要求,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不但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一些专业中有时难以找到完全满足标准要求的学习任务和课题,特别是要求学生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和自由安排工作形式,二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如项目教育)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如班级制度、按课程表进行教学安排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教学要求超越了教师的现有整体水平。在现阶段,寻找一些折中的解决办法可能是现实的选择。

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建立在整体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并符合职业发展的心理规律,是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行为结构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和教学分析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过程。由于各国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学制、劳动力市场发育和职业分工程度、对技术型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倾向等不同,我们对国外的经验只能采取借鉴而非移植的做法。只有在准确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弄清面临的问题和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明确到达目标的路径。所有即使是不尽理想的经验和探索,都是今后改革进程中的宝贵财富。

篇7

>>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网页制作技术》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开发与设计探讨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酒店公共关系”课程开发与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程序设计”串讲课程开发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和课程设计 浅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对基于工作过程化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改革 高职《网页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于晓霞.基于“工作过程”面向“职业岗位定位”的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6).

[4]李全意.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之泛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篇8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属于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主要针对冲压模具设计员、工艺编制员、模具工等典型工作岗位,该课程通过指定训练项目模具设计,零件制造,完成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最终完成制件生产。重点培养冲压模具设计与零部件加工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涯中具备岗位迁移的能力,实现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情境在模具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情境在模具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2、课程设计

2、1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和思路是: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

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作者简介:赵华(1981-),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形工艺;电话:13992613461,E-mail:.

业能力;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按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模式来建构,教学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2设计思路

(1)以“能力点”和“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以完成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设计三个主要学习情境的模具装配图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整个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引导性认识环节,后三个情境又划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五、六个学习情境为冲压变形使用的扩展领域。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基本知识点贯穿始终,使学生学会使用CAD等绘图软件设计模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3、内容选取

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强,思辨能力弱以及自信心不足,但课程培养目标又需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选用了以下设计思路。

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了六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认知模具,此为引导性知识,理论够用就行。用9课时让学生认识模具结构,熟悉模具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压力机。第二、三、四个学习情境分别为冲裁、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与关键,以3个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压模设计为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占用47课时。最后两个学习情境是其他成形模设计和级进模认知,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扩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需要分配8课时。

二、教学实施

以下将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总结:

1、教学组织

采用“教学做合一” 教学模式,老师讲授一个案例,给学生类似的学习任务,老师讲解完后,学生能把任务完成。

学生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项目组的组织教学模式开展学习。以第二个学习情境中的任务二“典型零件落料冲孔模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了解该做什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接着学生对本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在教师引导下选取最优方案,确定做什么;下一步进入实施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本组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CAD等绘图软件完成模具装配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别同学的检查与评价,最后各组学生根据检查评价结果,对本次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学生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与提高之外,还能提升社会与方法能力。通过设计方案的比较与选择,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整个课程采用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不同,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模具认知的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冲压模和压力机,并很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在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教学环节,准备与总结阶段采用讲授法,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计划阶段采用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决策阶段运用讨论式,通过方案的比较、辩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施阶段让学生扮演设计员角色,体验设计的全过程,掌握设计的方法与技能。检查时采用头脑风暴法,师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设计软件、真实现场、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3、教学资源

3.1 教学资料

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压力机、模具模型、真实模具、多媒体、设计软件以及教材、授课计划、设计任务书等,这些资源的结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

3.2实验、实训、实习条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九个、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内计算机中心一个、校外实习基地5个。可满足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的需要以及教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科研工作需要。

4、教学评价

篇9

关键词:显示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25-02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光学、电子学、信息技术等宽厚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能够不断更新该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高级人才。[1]为此,针对本校高年级本科生,在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激光原理、光辐射及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显示技术”作为专业选修课,设32学时2学分,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之前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并逐步向专业实践过渡。另一方面,江苏省以昆山光电产业园、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园为依托,在南京、苏州、昆山、镇江等苏南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产值突破4000亿,对中高级光电显示技术人才需求旺盛。[2]所以,“显示技术”课程对于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目前“显示技术”主要教授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包括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PDP)、发光二极管显示(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激光投影显示(LPD),另外也涵盖立体显示(3D)的基础原理等内容。[3]该课程具有知识结构复合度高、知识点更新迅速、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等特点,对于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该课程与专业吻合度较高,就业前景乐观,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比较强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较多且相对独立,并且涉及液晶物理、气体放电、固体物理、工程光学、信息光学、微电子工艺等诸多知识点,学习难度较大。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更加丰富全面地呈现该课程的学习资源,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教研组特基于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设计和开发“显示技术”网络课程,实现了该课程在基于web环境下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与开放性。

一、网络课程开发的目标

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Web的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其中交互性是指基于计算机学习环境下,能够使学生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相互作用。共享性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上的共享。开放性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网络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是开放的,学习资源是开放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评价是开放的。

在专业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应体现其主要特征,使其不能停留在仅仅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网络平台上,而是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手段和途径,体现网络课程理念,努力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均发挥出来,调动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5]

基于上述目标,本教研组围绕如何在网络课程中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础,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问题思考为主导,协调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综合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资源设计、互动平台设计,进行显示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学生的使用和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开发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二、网络课程开发的实践

1.教学设计的开发

“显示技术”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掌握视觉和电视技术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各种平板显示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达到初步具有从事显示相关行业工程管理、技术研发的能力。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设计。

对于显示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专业前沿与自身知识体系的关系,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主,包括在网络平台上的发言与讨论,由教师发起关于阴极射线显示器件与平板显示器件、平板显示器件与柔性显示器件、柔性显示器件与立体显示器件等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进行调研,对于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在对问题调研中理解显示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对于视觉原理和电视传像原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有工业产品设计均要以人为本,将课堂原理的讲授与网络平台视频资料和视觉图像资源相结合,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视觉感知测试,并结合自身感受体会加深对光度学、色度学、逐行扫描、隔行扫描等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如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PDP)、发光二极管显示(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激光投影显示(LPD)的显示原理及制备工艺等章节,则按照每种器件的教学要求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划分为若干单元目标,每个单元目标主要围绕器件原理及与前期知识基础之间的联系,按照物理基础、结构特点、制备工艺、驱动电路设计展开,既做到统一协调,又各有侧重。当学生进入在线学习平台,点击各子单元模块,可以查看该器件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保存学习笔记,并能够用邮件或通知等形式将问题告知教师。

2.学习环境的开发

网络课程侧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环境应当首先分析学生的需求,按照教学内容结构将不同教学构件设置在学习界面之中,建立不同构件之间的相互链接关系,同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工具和技术支持。

对于该课程而言,基于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以学习者的角度对环境模块进行设置,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源、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讨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对于课程有总体的了解,在课程信息添加课程大纲、教学进度;为了突出“显示技术”课程体系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与理论课程进度相匹配的基础上,在课程实验中添加液晶指向矢模拟计算、等离子体显示器发光效率测试、LED显示屏动态扫面电路驱动实验、OLED载流子注入及复合机理模拟计算等4个实验指导,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在线模拟。对于课程资源和课程讨论模块的设计分别在下面进行探讨。

3.教学资源的开发

对于与视觉、色彩、工艺、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显示技术而言,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均极为丰富,如何选择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如何将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如何将资源库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利用率最优化是本教研组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首先,对于整个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电子课件区、视频资源区、文献资源区、程序模拟区和外部链接区。其次,对于每个资源区内的资源划分为不同单元,分别为视觉理论基础、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投影显示、立体显示。为了满足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在资源的设置上将大纲的基本要求与课程的前沿知识相结合,将中文资料与英文文献相结合,将理论体系与实验指导相结合。

同时为了体现该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特设计外部链接区,将与显示技术密切相关的就业网站(光电英才网)、行业内的代表性网站(江苏省真空协会、平板显示)以及在该技术领域属于国内一流的高校(东南大学显示中心、上海交大显示中心、浙江大学显示中心)作为外部链接区供学生作为扩展学习,借助网络平台的便利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方向性,增强自身专业属性。

4.互动平台的开发

对于网络客户层的交互平台的开发主要围绕人与资源、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进行设计。[6]其中人与资源的交互包括学生与学习内容、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教师根据反馈对课程资源的更新;人与人的交互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互动平台设计一直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在该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及时跟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层面的活动,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完成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和引导。在交互方法的设计上,该课程主要的实施手段:针对学习过程记录,适时提供指导,调整进度,在线反馈;利用讨论版发起话题,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对教学过程适时反思,补充或删减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过程需要,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层设计,在当前学习基础上适当引导个人或小组进入下一个任务学习。

三、结束语

“显示技术”网络课程自2012年在常熟理工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以来,教研组从教学设计、学习环境、教学资源、互动平台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通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使用体会,该网络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教学资源、互动平台等方面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学生通过在线网络课程的学习,对于显示技术产业背景、主流平板技术原理、制备工艺等内容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薇.光电子发光与显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156.

[2]刘媛.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态势及未来技术预见[J].科技和产业,2014,(2):21-24.

[3]应根裕,胡文波,邱勇.平板显示技术[Z].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6-21.

[5]陈渝,韩芳.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16):26-28.

篇10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意;创新教育;视觉传达设计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无论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还是在版式设计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作品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西方国家的设计水平相去甚远,虽然近几年本国一些设计院校纷纷采用西方先进院校的教学模式,但是只有理论上的更新,难以于我国自身实践特点相结合,效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毋庸置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这并不是导致我国艺术设计落后的根本原因。忽视创新教育,缺乏对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培养是其根本所在。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阐述创造性思维开发与艺术设计教育相融通的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创新教育比较

1.1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进行设计创作时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大量创新的能力。西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白了在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知识,专业教育必须以激发能力为主,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他们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院校的所有课程中,甚至从启蒙教育、幼儿园、小学时代就开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德国虽不是第一个将创造学引入教学中的国家,但创新却早己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领域中表现最为明显。与此同时,美国对国民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发教育和训练已经成为本国实施开发国民创造力,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1.2国内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俄国巴甫洛夫和美国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错误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满堂灌的陈旧教学体制中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应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在我国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引领和倡导下逐渐开展起来的。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纷纷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应用在设计教学中。新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相对于技巧性的知识积累更注重思维形式与素质的培养。

2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毋庸质疑,良好、正确、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可以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其固有的优点,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设计思维创意课程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与体系。它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特点创造出相对于自身的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就我国本土来说一味地效仿国外设计院校或视觉大师的理论研究,将理论强化和培养脱离本国特色实践的运用,只是照本宣科地复制,无法将其运用到学生的设计创作当中,这种培养与研究同样是白白浪费,徒劳无功。要想培养出具有真正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先进的设计创意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示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3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3.1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完美的创造性人格。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面貌,创造性人格决定着创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没有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基础,学生难以从容、坚定地应对创作中的重重困难,创作也就无法得以顺利的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他们对待事物的好奇心,改变其长期以来惯有设计经验的束缚;通过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自身的直觉能力和独创性,激发学生自身或张扬或内敛的个性将其想法通过不同的视角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

3.2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技能训练

在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思维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它是开发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必须总结出一套适合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会形成新的束缚),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它们,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充分地开发。

(1)直线性联想思维训练方法

直线性联想思维也称近似联想思维。在思维心理学领域中:直线性联想思维是指思维沿着逻辑思维调控——发散思维定向——联想思维提供材料——想象产生成果,这一串线性单向的方式进行心理加工。“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种规律性较强,比较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直线性,也就是常说的不做横向或反方向思维运动。

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设计创作过程中视觉形态主体对客体经过思维之后的提炼和升华。在艺术创作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表现手段将这种“人工”的艺术表象植入作品当中,从而使观者透过视觉的表象形式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艺术思想,进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2)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法是突破思维定势,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反过来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也有求异思维的说法。它是一种反方向的、对性质相反或外形有鲜明对比的事物表象进行的联想。逆向联想思维实质上是打破了直线联想思维的一般规律,其思路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在设计上,往往采取和正常思维相悖的方式。

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看到、听到、想到或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为了让思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意识地摒弃常规和常理,让自己的思路逆时针方向运行,达到出其不意、使人过目难忘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魔术师,就是要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通过培养学生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处理使之变为深刻的、不同凡响的、让人们过目难忘的设计作品。

(3)交叉性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交叉性联想思维,心理学界也称为发散性思维,还有专家称之为“幻觉思维”、“超常思维”。交叉性联想思维是把性质、外形、质感、功能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元素、不同客体、不同事物综合起来进行联想。

“交叉思维”是极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了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束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冲破了各种材料的限制,调动了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服从设计的需要。不论你通过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学生的激情、灵感直接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