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收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玉米和稻谷(含大米)。
本办法所称粮食收购,是指为了销售、加工或者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等直接向农民或者其他粮食生产者批量购买粮食的活动。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四条粮食收购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计划)、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与粮食收购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粮食收购者),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第七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一般条件;
(二)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200吨以上的粮食仓储设施;
(三)具备一定的经营资金筹措能力,自有资金达到20万元以上;
(四)具有水分测定仪、容重器、天平、磅秤等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
(五)具有相应的粮食检验化验技术人员和保管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粮食收购者申请粮食收购资格,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申请书;
(二)开户银行出具的自有资金证明;
(三)仓储设施的产权证明或者有效租赁合同;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具的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合格的证明材料;
(五)检验化验技术人员和保管人员的基本情况。
粮食收购者属于新设立的企业的,除需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第九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粮食收购资格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许可决定并公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粮食收购资格申请时,可以对申请人的仓储设施、检验化验仪器和计量器具等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条粮食收购者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粮食收购资格变更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粮食收购者应当按照国家粮食经营政策和粮食质量标准,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在粮食应急状态期间,应当执行国家和省的特别规定。
第十二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收购粮食的品种、价格和质量标准,按质论价,并及时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
粮食收购者不得采取欺诈、囤积居奇等非法手段操纵粮食价格;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代缴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第十三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向收购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第十四条粮食收购者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并将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的基本数据和情况按规定上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及商业秘密的资料,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粮食经营台账的保留期限不得低于3年。
第十五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收购活动的监督检查。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粮食收购者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粮食收购者经营情况;
(三)调阅粮食收购者经营情况资料、凭证;
(四)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粮食收购者在所在地以外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粮食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将其违法事实、处理结果告知其所在地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者正常的粮食收购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检查者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可以向当地粮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粮食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按照各自权限及时查处。
第十九条粮食收购者依法终止的,由原批准许可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其粮食收购资格,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粮食、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照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篇2
主要目标:正常年景全社会粮食收购量15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500万吨;保持粮食购销总量基本平衡;地方粮油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1.全力抓好粮食购销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全力做好粮油收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的余粮,最大程度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最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围绕粮食收购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分析把握市场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精心谋划市场粮购销工作。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做好市场粮购销工作。围绕抓好与中央企业、龙头企业、储备企业以及销区企业的对接,指导企业适时加快粮食销售,搞活粮食经营。
2.准确分析粮油供求形势,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按照省政府《关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的要求,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全省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粮食市场正常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适时召开全省主要粮食品种收购工作会议,深入分析粮食生产、收购、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指导各地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信息制度,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丰富信息内容,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
3.逐步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夯实粮食调控基础。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通知》,按照粮食市县长负责制要求,督促和指导有关市尽快落实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任务,确保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计划。二是本着“布局合理、兼顾品种、高效灵活、便于调控”的原则,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按照区域调整省储粮的品种,因地制宜适度增加早籼稻、粳稻和优质稻比例,实行多品种、分区域错位轮换,适当延长轮换期。三是依据《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省省级储备粮轮换办法》等规定,指导各地规范储备粮油管理制度,落实储备粮油利息和费用补贴,建立健全储备粮油轮换的长效机制,确保全省各级粮油储备安全。四是探索省级储备粮动态管理办法,做好储备粮相对集中管理。
4.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抓好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价格动态和供需变化,完善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及时预警信息。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对粮油应急指定加工和供应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运输和供应体系,与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企业签订责任书,实行紧急事件快速报告和处置制度。三是做好省级粮油应急指定加工和供应企业专项补助资金的落实和授牌工作。四是做好省政府应急平台数据库(粮食部分)的信息数据的正常维护保障工作,确保信息数据准确及时上报。五是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工作的培训,增强应急意识,全面开展应急实战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突发粮食事件处置能力。六是抓好全省粮食应急示范点建设工作。
5.加强粮油统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信息服务。一是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研究修订完善《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二是部署社会粮食经营和转化用粮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检查,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三是开展粮食统计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粮食统计咨询、服务、分析、预测综合能力,及时掌握粮油市场动态,为各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四是举办非国有粮食入统企业统计人员培训,着力提高全社会粮食粮油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篇3
第一条为保障我省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粮食质量监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辖区内开展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和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我省鼓励粮食企业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检验方法,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粮食经营者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受国家法律保护。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粮食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卫生标准。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粮食质量监督、检测结果进行通报。
充分发挥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在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中的质量监督作用。
第二章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具体条件如下:
(一)至少1名具有经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劳动部门颁发的粮食检验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二)配置与所经营粮食种类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粮食检验仪器设备(详见附件)。
(三)具有满足独立开展粮食检验工作的场所。
(四)具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检验员业务培训、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质量档案、质量事故处理等制度。
(五)粮食检验应有原始记录和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的格式填写。
第六条申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向办理工商登记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本细则第五条规定的粮食质量检验能力的证明材料。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申请者的粮食质量检验能力进行现场鉴定。
受委托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鉴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出具鉴定证明。
第七条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依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
(二)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定级,并向售粮者出具检验报告(或检验单)。
(三)收购粮食的杂质、水分严重超标的,收购者应及时整理,降低杂质和水分含量;出库的杂质应在1.5%以下(含1.5%),籼稻谷水分应在14.0%以下(含14.0%)、粳稻谷水分应在15.0%以下(含15.0%),小麦水分应在13.0%以下(含13.0%)。
(四)收购入库的各级储备粮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达到规定的质量等级和品质要求。
(五)粮食霉变粒超过3.0%,小麦赤霉粒超过4.0%的,应单独存放,并需报告当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销售和处理。
带有疫病虫及检疫对象的粮食、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粮食应单独存放,需报告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销售、处理或销毁。
(六)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应分别储存和销售。
(七)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
第八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仓储设施应达到《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
(一)仓库容量应与经营者的粮食收购储存量相适应。
(二)仓库地坪、墙壁、屋面应完好、不漏不潮,结构应符合国家建筑、防火、防洪、使用等标准、规范要求,仓储设备应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储存的要求。
(三)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库周围不得有有害气体、粉末等污染源。
第九条粮食包装和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异味;装运过农药及有毒有害物资的运输工具,需彻底消毒、清洁,达到无污染后方可装运粮食;粮食运输工具应有防范雨湿的设施。
散装方式运输粮食,必须使用散粮运输专用工具。
第十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质监部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加工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它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注明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和保质期。
转基因粮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第十一条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应有与其生产量相适应且符合储存技术规范要求的原料库和成品库,原料和成品应分开存放。食用粮加工不得以劣充优;不得用食用油及其它添加剂为稻米抛光。
第十二条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逐批进行质量检验。承担各级政府储备粮承储业务的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
(二)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在入库完成后分仓综合检验,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年度、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的储存品质指标。
(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把好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查。
第十三条粮食保管过程中,要坚持质量检查制度。每次检查要做好详细记录,切实掌握粮情变化规律。
第十四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年度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样式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见四川省粮食局川粮办〔*5〕39号文);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开展代储业务的储存企业,应当承担粮食入库索证和出库检验义务。
(二)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和出库,属当年收获的新粮、没有使用过化学药剂、色泽气味正常的粮食,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使用药剂相对应的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不正常或有霉变发生的粮食,应增加黄曲霉毒素B1等有关卫生指标检验。
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我省粮食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真菌感染的情况,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也可委托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卫生指标项目的检验,须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和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鉴定检验项目为国家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粮食储存品质指标、药剂残留量指标、黄曲霉毒素B1(稻谷、玉米)。
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到储存地点现场抽样、检验及出具检验报告工作。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正常储存年限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三州地区(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地区按内地执行)稻谷3年、大米2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3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另行确定。
第十五条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凡发生运输质量事故必须就近经有资质的粮食质检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质量、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必须执行国家关于陈化粮销售处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
第十七条在粮食交易过程中,采购方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供货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第十八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向质监部门申请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用不符合国家质量、卫生标准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三)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包括军供粮、退耕还林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救灾粮等),必须经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能采购和供应。
第二十条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省级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督抽查,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两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解决;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主管上级进行处理。各市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的监督抽查制度。
储备粮质量抽查的扦样、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我省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督抽查、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市州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并将年度抽查监测结果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报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信息制度。
建立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以各级粮食检验机构为依托的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信息体系,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采样和检测;建立省、地(市)、县各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定期粮食质量信息。
第二十二条粮食检验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粮食质量争议处理
第二十三条四川省粮食质量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持有效证件的检验人员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当地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委托省级(含)以上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企业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委托省级(含)以上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
第四章粮食质量监管机构与职责
第二十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和卫生的法律、行政法规、质量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
省级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承担粮食方面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粮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规划和指导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三)负责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四)制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五)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六)制订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七)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八)负责全省粮油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与发证工作。
(九)负责全省粮油检验员证书的年审工作。
(十)组织推广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十一)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市(州)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
(二)组织贯彻执行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三)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四)完善辖区内的粮食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五)负责组织、实施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工作。
(六)负责实施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八)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二十五条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现粮食检验机构的合理布局,改善检验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并取得授权。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粮油质检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全省建立并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技术比对考核,并督促比对考核不达标的检验机构及时进行整改。
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要规范检验行为,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检验方法,确保检测数据公正、科学和合法,依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粮食质量检验人员应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省级(含)以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州级(含)以下粮食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资格证书样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订。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八条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品种、质量标准,未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未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及时整理,销售出库时,粮食杂质、水分超过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将粮食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四)储存粮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粮食储存、运输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六)粮食销售出库检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收购、进货质量档案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条粮食加工、饲料和工业用粮企业采购粮食未索取检验报告或者未自行检验合格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移交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供应政策性粮食,未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适用于本细则。
原粮,是指除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以外的粮食。
粮食质量安全,是指确保粮食质量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篇4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制。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
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配合和信息交流。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充实加强监督检查人员队伍。
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和相关业务知识,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持证检查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要出示《粮食监督检查证》。《粮食监督检查证》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由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核发。其他部门在执行粮食监督检查任务时,也要出示有法定效力的监督检查证。
第六条对粮食经营者违规行为的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水库移民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账,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承担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活动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设置并取得授权。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粮食加工、销售单位的卫生许可及与许可相关的监督检查,对成品粮储存中造成腐败变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剂超过允许限量等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或采取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垄断或者操纵价格,或不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上级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检查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章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
第十四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可以采取定期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和专案调查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二)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三)提出监督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被检查对象名称、检查日期、检查的原因、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等。
(四)发现违法行为,应立案,依照规定程序组织调查。
(五)对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粮食经营者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或处罚决定。需要移交的,依照职能分工移交有关司法机关、部门、单位处理。
(六)将监督检查结果、处理意见或建议通知被检查对象;需要进行处罚的,执行处罚决定;被检查对象对监督检查结果或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但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跟踪监督处理意见、建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八)将监督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归档。
第十六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对粮食收购者的收购资格进行核查。
(二)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
(三)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
(五)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不少于两人,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其拒绝签字或盖章的行为和理由记录备查;被检查对象不在场的,由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促进粮食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被检查对象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章罚则
第十九条按规定应获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而未获得许可或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情节严重的,并处非法收购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出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收购者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行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对粮食流通中的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数量较大的,可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三条粮食收购者未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经售粮者举报并查实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欠付1个月以上2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2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3个月以上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四条粮食收购者违反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五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有下列情形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处罚:
(一)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粮食经营台账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依照规定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蓄意虚报、瞒报、拒报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弄虚作假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六条接受委托从事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未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向委托单位建议取消该粮食经营者从事政策性用粮的委托业务,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七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经警告仍不改正的,处出库粮食价值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发现出库未经检验的粮食中有陈化粮的,处出库粮食价值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明知是陈化粮仍未按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出库的,处出库粮食价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粮食经营者罚款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倒卖陈化粮或者不依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陈化粮购买资格;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不足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高粮食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粮食经营者未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卫生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被污染的粮食不得非法加工、销售。非法销售、加工被污染粮食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发现监督检查部门有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督检查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一是大力培育精品名牌,2014年,“绿秀”牌大米为“名牌”产品,参加了第16届省粮油精品展交会并评为“金奖”产品。“绿秀”牌系列大米、精制小麦粉,“三峡”牌压榨菜籽食用油和金正米业生产的“棠垭”牌大米及豆制品倍受广大市民青睐。
二是建成一家“放心粮油”连锁店配送中心和8家“放心粮油”连锁店,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工程。通过连锁店营销方式销售“绿秀”牌大米4000吨,同比净增加1000吨。
三是加强中心粮库建设和仓储单位“达标创优”活动,完成了绿秀集团鸦鹊岭主库区“示范库”的升级改造和3个“收纳库”的创建工作任务(共建成“收纳库”4个)。
四是做好“丰产仓”推介工作,今年推介彩钢板农户科学储粮装具3000套,累计推介9000套,覆盖5个乡镇14个村,受益农户达9000户。
二、2015年工作安排
一是认真抓好粮食收购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原粮管理,确保敞开收购,依质论价,优质优价,现金结算,同时引导和规范粮食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扎实推进“粮安工程”,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确保乡镇“放心粮油”连锁店全覆盖,积极创建全国最佳食品放心城市。
三是统筹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强中心骨干粮库提档升级和乡镇骨干收纳库点维修改造。
四是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推动政策性粮食公平公开交易,加强地方储备粮外部监督。推动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创新。
篇6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制。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
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配合和信息交流。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充实加强监督检查人员队伍。
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和相关业务知识,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持证检查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要出示《粮食监督检查证》。《粮食监督检查证》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由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核发。其他部门在执行粮食监督检查任务时,也要出示有法定效力的监督检查证。
第六条对粮食经营者违规行为的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水库移民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账,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承担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活动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设置并取得授权。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的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粮食加工、销售单位的卫生许可及与许可相关的监督检查,对成品粮储存中造成腐败变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剂超过允许限量等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或采取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垄断或者操纵价格,或不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上级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检查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章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
第十四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可以采取定期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和专案调查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
(二)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三)提出监督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被检查对象名称、检查日期、检查的原因、项目、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等。
(四)发现违法行为,应立案,依照规定程序组织调查。
(五)对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粮食经营者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或处罚决定。需要移交的,依照职能分工移交有关司法机关、部门、单位处理。
(六)将监督检查结果、处理意见或建议通知被检查对象;需要进行处罚的,执行处罚决定;被检查对象对监督检查结果或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但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跟踪监督处理意见、建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八)将监督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归档。
第十六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对粮食收购者的收购资格进行核查。
(二)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
(三)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
(五)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不少于两人,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其拒绝签字或盖章的行为和理由记录备查;被检查对象不在场的,由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促进粮食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被检查对象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第四章罚则
第十九条按规定应获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而未获得许可或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情节严重的,并处非法收购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出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收购者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行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对粮食流通中的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数量较大的,可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三条粮食收购者未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经售粮者举报并查实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欠付1个月以上2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2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欠付3个月以上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四条粮食收购者违反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暂停或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五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有下列情形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处罚:
(一)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粮食经营台账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依照规定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蓄意虚报、瞒报、拒报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弄虚作假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六条接受委托从事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未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向委托单位建议取消该粮食经营者从事政策性用粮的委托业务,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第二十七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经警告仍不改正的,处出库粮食价值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发现出库未经检验的粮食中有陈化粮的,处出库粮食价值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明知是陈化粮仍未按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出库的,处出库粮食价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粮食经营者罚款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倒卖陈化粮或者不依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取消陈化粮购买资格;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不足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粮食经营者违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高粮食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粮食经营者未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使用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卫生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被污染的粮食不得非法加工、销售。非法销售、加工被污染粮食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发现监督检查部门有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督检查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阻碍粮食自由流通的,依照《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粮食经营者在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不履行有关义务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中涉及“以上”的含本数、涉及“以下”的不含本数。涉及粮食价值的,已达成交易的按交易价计算,其他按库存成本价计算。
第三十五条对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除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以外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粮食正常储存年限依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粮食进出口的监督检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对中央储备粮的监督检查,依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可依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对监督检查中模范执行国家粮食法律、法规、政策,做出突出成绩的执法单位或个人给予表扬或表彰。
篇7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收效显著
——市粮食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经验介绍材料
2014年,我局围绕“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的各项工作部署,结合**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监管能力,积极宣传、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认真执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坚持依法管粮,以确保粮食流通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整体监督检查工作水平为重点,切实做好各类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处不法行为,为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促进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践中,不断提升整体监管能力
2014年我局结合“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及时制定了工作安排,对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程序,执法文书填写、建档和回访督查、自由裁量权行使以及工作纪律等提出细节要求,确保粮食库存、夏粮收购、“转圈粮”等重大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其他综合监督检查的落实,同时在实践中使整体监管能力得到提升。截止目前,市局共开展粮食监督检查45次,出动粮食行政执法人员275人次,检查企业390家次,发出书面整改通知5个,口头整改意见45个。
一是加强粮食流通行政许可工作,提升把关能力。我局从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和资格证审核年检入手,并通过年检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信用档案、经营台账及统计报表工作。到2013年底,**市三区两县一市共办理许可证214个,其中因停业、停产或转产注销17个。2014年许可证年检通过企业共190家,通过率达89%。
二是开展市场综合检查,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按照年初监督检查计划,到七月末,我局对粮食流通市场综合检查达7次。主要开展了“元旦”、“春节”、“ 五一”、“ 开斋节”等节日市场监督检查及其县域督查。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55人次,检查粮油经营企业(门点)205家次。通过高频次的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经营主体食品安全的“红线”意识,从而保障了成品粮油市场的质量安全,收到了良好的监管效果。
三是开展市场专项检查提高维护粮农和经营者合法利益的能力。2014年,在夏粮收购期间,我局组织开展了粮食收购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市场监管。重点对收购资格、价格公示、质量检测、统计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共检查粮食收购企业(点)70多家次。强化了夏粮收购市场监管,维护了种粮农民和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是开展市场联合检查,取人之长,提高综合处置能力。2014年,我局主动牵头协调财政、发改、农发行、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次,出动执法人员25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30家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并进行定期督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联合检查,既强化了市场监管又得到了取人之长的学习机会,促进综合处置能力的提升。
二、以全国粮食库存检查为契机,增长业务知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按照国家局和自治区局的部署,我局成立了由市粮食、发改、财政、农发行等有关部门组成的2014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我局把此次库存检查作为提升行业监管能力的“练兵”良机,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抽调27名工作人员参加区局检查业务培训,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储备企业及相关人员,召开动员协调培训会,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地完成检查工作。库存检查工作历时1个多月,共清查包括中央、自治区储备库在内的粮食收储、加工企业20家,库点45个、库存粮食511118吨,清查库存量占全区库存量的46%,圆满的完成了检查任务。通过组织开展全国性粮食库存检查,使行政执法人员粮食业务知识得到了增长,行业监管经验和水平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三、把应急成品粮油承储企业作为监管能力提升和拓展的载体
2014年我局严格按照《**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监督检查细则》和区粮食局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区、市应急储备粮油的监管。做到对承担市级应急成品粮油的14家企业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对承担自治区应急成品粮油的15家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并采取现场百分制评分,作为拨付储存补贴的依据,逐步探索完善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在认真检查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监管探索创新的同时,不断拓展和提升监管内涵和质量,重点是认真检查企业原粮质量管理制度、索证索票和出入库检验制度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原粮质量档案,做到原粮入库质量卫生、加工过程、批次检验等记录及时准确,成品粮质量稳定达标。另外,利用新建的粮油质监站首次开展了应急成品储备粮定期检测检验,得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
为做好粮食流通监督工作,**市局成立了“**市粮食局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等相关工作机构,由局长任组长,并加强了监督检查的工作力量,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妥善解决行政执法经费,使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得已顺利进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又安排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监管知识水平。现我局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12名,今年又有4人参加了执法证换证培训,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部门联合形成合力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必要途径。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工作内容包括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涉及到质监、工商以及价格等部门,通过联合检查收效更佳。同时有助于提高粮食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有助于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和监督检查工作质量。
(三)加强指导协调,是提升市县粮食部门监管效能的得力方式。针对基层粮食行政管理人员配备较为薄弱的现状,我局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完善全市监督检查的方案,采取上下结合方式提升整体监督检查工作效能,不断探索了市、县粮食管理部门上下联动的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市县级粮食部门监管效能。
(四)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是提升监管能力的有效举措。在监督检查工作过程中,注意有理有节,以理服人,并利用行政管理部门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服务、上门办理许可证年审等,与企业保持诚信交往,消除了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距离感,建立了工作上的相互信任,得到管理相对人的好评。在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工作始终,没有出现过与监管相对人发生争执和相对人提出行政复议等情况,粮食监管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
(五)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制度保证。近年来,我局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行政执法人员签订依法行政责任书,印发了《我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行政处罚行为,减少和杜绝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从而为做好监管提供了制度保证。
篇8
1、抓队伍、求高效。借助开展争创一流工作佳绩和评选“最佳科室”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综合激励机制等,着力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勤政廉正建设四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新时期粮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粮食干部队伍。
2、抓改革、求和谐。一是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要积极探索采取改组联合、股份合作、分离重组、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培育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综合性骨干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尝试推行粮食购销联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各地要在整合企业资源过程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产业中的骨干作用。二是切实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实行岗位聘任制,定员定岗,竞争上岗。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办法,根据业绩考核和贡献确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妥善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首先,各地粮食部门要带着感情,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改革资金,切实解决拖欠安置职工补偿金及社保、医保问题。其次要设法争取将国有粮企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再者,继续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3、抓安全、求保障。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全力抓好各级储备粮订单的落实和“直补”工作,确保省级储备粮食订单任务10万吨和各县(市)储备粮订单任务落实到户。二是切实抓好全市×××××吨地方储备粮食及市本级×××吨应急大米储备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三是强化对粮食库存监管,重点管好各级储备粮食,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四是完善粮食安全应急基础工作,提高应对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骨干粮店的作用,进一步规范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骨干粮店的管理,巩固、完善粮食加工和销售应急网络,为粮食安全服务。其次,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完善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和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突发事件进行适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定期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消费,确保我市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4、抓流通、求规范。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的培育,规范农村粮食经纪人管理,加快组建粮食经纪人协会组织,努力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村粮食经纪人、农户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断发展和壮大粮食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粮食流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督促各地抓紧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切实做到监督检查机构、职能、人员、经费的落实,力争全市粮食监督检查机构在年底前全部建立。同时继续抓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各项制度建设,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政执法档案等制度,依法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和统计执法检查,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督检查,强化陈化粮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三是加大对粮食流通的监管和调控力度,规范粮食市场流通管理,维护正常流通秩序。严格执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市收购经营户的资格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新审核发证;加强对粮行米市的引导和服务,依法保障粮食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强化对骨干粮店和骨干粮食加工厂、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等的管理,切实做好粮食市场动态监控,及时掌握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做好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加大整治粮油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依法加强政策性用粮的质量卫生监管,实行批检制度,保证粮油供应质量,加强原粮卫生监管,防止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粮流入口粮市场,做好系统内粮油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卫生质量监管工作,保证粮油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用粮安全。
5、抓经营、求效益。一是抓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按照购销市场化的规律和要求,充分发挥长期经营粮食和仓储设施优势,以方便农民售粮为宗旨,用好政策,创新粮食收购方式,不分淡旺季,常年组织粮食收购,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力争全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万吨,为企业搞活粮食经营提供殷实的粮源保证。二是抓销售。加强粮食市场价格预测,适时组织粮食销售,采取内购外销、外购外销、即购即销、多购快销和网上竞拍等多种营销措施,搞活粮食经营,防范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抓管理。以抓好资产运作,盘活资源为抓手,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经营成本核算,坚决把不合理的流通费用降下来,向管理要效益。
6、抓项目、求发展。一是抓中心粮库建设。即在全力支持、指导各县(市)粮食局抓好中心粮库建设及粮库维修改造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市本级中心粮库建设,严格按市政府建库专题会议纪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实际、规范建设”要求,在**年完成前期三通一平工程和总体图纸设计以及完成建库贷款审批的基础上,重点从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入手,全面展开建库工作,力争**年底完成6座仓库主体工程(其中**区复建2座)**年新建库正式投入使用。二是继续抓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做大做强**马站粮食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马站粮食批发市场管理软件建设,建好“**马站粮油网站”,搭建网上粮食交易平台,扩大马站粮食批发市场辐射作用,带动我市区域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三是抓粮食订单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县(市)粮食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鼓励和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在产粮大乡(镇)、村建立连片粮食订单生产基地,**年力争全市扶持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基地28万亩,带动农户近万户。同时,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指导农户家庭安全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快粮食产业集群发展,拉动区域粮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恒大、浦城旭禾两家大米加工龙头企业;**蓝湖、建阳富林两家米制品(出口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邵武邵晶、**食品开发公司两家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建阳金鹿、邵武华龙两家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建阳武夷味精、建瓯酒业两家粮食转化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倾斜等措施,做大做强这五大系列、十个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加快我市粮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带动我市区域粮食经济优势的形成,大幅提升粮食的科技“含金量”,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进而有效拉动农民的持续增收,推动我市粮食经济发展。五是继续主动融入全市“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创业竞赛热潮中,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篇9
大力加强储备粮管理,切实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
加快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进程。积极推进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年内以政府令形式出台《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并以配套文件出台省级储备粮承储资格审核认定办法、省级储备粮储存轮换管理办法等,改革和完善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储备粮的管理职责,健全储备粮分级垂直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储备粮管理方式从分配计划向竞争承储、从相对稳定向动态管理、从行政指令向合同约束的转变,确保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积极促进地方储备粮的规范管理。在全省开展创建“地方储备粮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活动,加强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储备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地方储备粮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格承储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承储企业资格标准,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在全社会公开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库点作为省储粮承储企业。进一步健全地方储备粮承储合同制度,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法律文本明确各方的责、权、利,规范管理和承储行为。全面建立和完善对承储企业的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
精心组织好地方储备粮的轮换运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储备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创新储备轮换运作方式,促进地方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操作。完善与市场供求相适应的动态轮换机制,指导企业搞好吞吐运作,强化运作风险控制管理。加强与中储粮江苏分公司的协作,促进储备粮应急保供和调节市场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完善粮食储备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抓好粮食收购,有效掌握粮源;完善省内对口产销衔接机制,积极推进南北产销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销协作;进一步发展省际间长期规模购销关系,促进粮食供需平衡;抓紧修订完善市县粮食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培训演练,增强预案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粮食预警预报监测体系,加强市场监测和动态分析,适时采取和落实调控措施,确保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继续做好军粮等特殊群体粮油供应,配合安排好灾区、农村贫困人员及城市特困群体口粮供应,保证群众生活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加强对中粮中谷江苏分公司、省粮食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的支持。根据本地资源、技术、区位及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大企业聚集,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打造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粮油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名牌产品开发,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催生并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优质粮源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和建立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农企共赢的新机制,既保证用粮企业的粮源,又使农民分享在流通环节增值的利益,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粮食深加工、精加工是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变粮食资源大省为粮食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今年将实施江苏粮油加工拓展行动计划,即:2007年,全省粮油精深加工项目首先由苏南取得突破,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全省每个市都要有一定规模的粮深加工项目,改变收原粮卖原粮和初级成品粮的现状,逐步由粮食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向现代、营养、绿色和方便的集约化经营转变。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深加工,积极发展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名、优、新、特产品比重。里下河地区可优先发展大米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以高邮双兔米业为代表的大型大米龙头企业,已经在碎米深加工项目如米乳、米蛋白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步。瞄准市场,开发功能性营养强化米项目,如胚芽米、发芽糙米、米胚营养食品;开发米糠深加工,如精炼米糠油、植酸钙;开发稻壳深加工,以稻壳为原料生产活性碳、白碳黑等。沿江、沿海可发展食用植物油及副产品精深加工。沿江、沿海地区油脂加工总量占全省70%以上,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副产品资源。目前,江苏金太阳油脂公司在专用油、小品种营养油和保健油品开发方面已取得成绩,新沂良晨卵磷脂的提取技术、溧阳正昌等油厂生物柴油提取项目,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一步,依靠科技,积极开发各种专用油脂、保健油和功能型油脂产品,重视特种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并向生产优质饲用、食用、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延伸。
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代粮食物流是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通过计划、控制和系统化管理,满足用户要求的粮食物流过程。全省粮食行业将按照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的要求,组织全省“十一五”现代粮食物流规划的实施,加快形成物流框架体系。并把发展粮油精深加工项目作为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吸引和鼓励社会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物流中心建设,实行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多元化”,增强物流中心的内在活力。
注重提高粮食企业运行质量,加快发展粮食经济
搞活粮食购销。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才、信息、仓储设施等优势,积极组织粮食购销。通过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发展订单粮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研究市场,掌握信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抓住有利时机,扩大销售。转变经营方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优质服务和优质商品赢得消费者。引导企业做大购销规模,实现规模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和其他资本投资运作,发展现代粮食流通。
转换企业机制。着重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培育若干个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对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规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篇10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行政指导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为粮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自愿原则。粮食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应当以行政管理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充分尊重其自主选择权,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行政管理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行政管理相对人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
(二)合法原则。粮食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所实施的行政指导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和国家政策,不得侵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合理原则。粮食行政机关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职能特点和执法环境需要,科学设计行政指导项目,合理采取必要的方式方法,综合考虑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避免给行政管理相对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四)公开原则。粮食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采取一定的方式、渠道公开、公示,提高行政指导工作的透明度,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五)效率原则。粮食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应当注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能,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
三、实施范围和内容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指导的范围和对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主要依据为涉及粮食流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政策规定。实施行政指导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涉及粮食收购资格准入、跨地区收购和《粮食收购许可证》管理方面;
(二)涉及执行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和价格政策方面;
(三)涉及执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
(四)涉及执行粮食销售政策和销售出库检验制度方面;
(五)涉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和收储管理及轮换方面;
(六)涉及按照规定保持必要的库存量及粮油库存的品种、数量、质量真实性及存储安全方面;
(七)涉及建立粮食经营管理台账和执行国家粮食统计制度方面;
(八)涉及服从国家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粮食应急需求方面;
(九)涉及粮食市场预测、预警和价格监测方面;
(十)其他依法或有关政策应当开展行政指导的事项。
粮食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行政指导时,应当制作统一格式的行政指导文书。市局制作的七种行政指导参考文书附后。
四、实施方式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指导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建议。为规范行政管理相对人行为,就行政管理相关问题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引导性、倾向性意见。
(二)提醒。就行政管理相对人容易疏忽的行政管理相关事项进行提示。
(三)规劝。就容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预警或者劝告。
(四)辅导。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与行政管理业务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五)公示。对行政管理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依法向社会公开,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有引导性的参考。
(六)约谈。召集行政管理相对人,就行政管理事项通过约见沟通、学习讲评等方式,引导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规范从事粮食经营活动。
(七)回访。对重大行政处罚或其他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定期或不定期回访,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巩固执法效果。
(八)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指导方式。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行粮食行业行政指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粮食法治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局要从发展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毫不动摇地切实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景
- 下一篇:社区诚信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