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管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的协调性定义是:组织在运行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在品种、数量、进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都协调配合,紧密衔接。
协调的概念: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管理学属于社会学科,所以管理学中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定义是一致的。
2、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管理学又把人划分为“机器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
3、从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来说,管理学又把人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计量仪器 标准 检定方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对我国的科研事业也起到推动作用。近些年以来,涉及力学的计量器具应用范围愈来愈为广泛,对力学理论的研究也产生了更深层次影响。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计量仪器在设备的质量和计量结果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由于力学太过复杂,诸多客观因素时刻变化,所以实际使用仪器进行检定时,精确度、误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更好的进行力学计量仪器和设备的检定工作,需要不断探寻检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1 力学概述
1.1 力学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藕合的现象。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学科。它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力学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研究力的平衡或物体的静止问题;运动学只考虑物体怎样运动,不讨论它与所受力的关系;动力学讨论物体运动和所受力的关系。现代的力学实验设备,诸如大型的风洞、水洞,它们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项目,需要多工种、多学科的协作。
1.2 力学计量
力学依赖于计量的存在,力学计量主要有力值计量、振动计量、压力计量、流量计量、质量计量等,这些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各种力学计量器具的结构、原理和检定方法共同组成基本力学计量。
1.3 力学计算
掌握力学公式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在力学计量仪器的检定过程中,对其控制程度的不同,所得到的仪器精准度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保证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精准度,需要做好对相应仪器的控制和计量。
2 力学计量仪器检定问题分析
2.1 计量检定及分类
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等。它是进行量值传递的重要形式,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
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或其他法定授权的组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精确度、稳定性、灵敏度等),并确定或证实技术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称检定。其中检定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国家检定规程是检定工作的依据。计量基准是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的简称,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计量检定按照管理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以下五种:周期检定、出厂检定、修后检定、进口检定、仲裁检定。
按管理性质不同,可分为强制性检定和非强制性检定,两者又统称为计量法制检定。
2.2 统一计量标准和相关制度
古时,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度量衡尺度的不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所以秦朝建立后对度量衡进行了统一。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度量衡又恢复到统一之前,后由隋文帝重新统一。由此可见,在古时人们对计量和标准就有了一个详细的认知,并深知其重要性。
在力学研究中计量是其关键。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和混乱。目前世界各国的计量单位和标准有所不同,为力更为方便,需要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换算。采用统一的计量标准,进一步提升计量数据的精确度,使得计量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2015年最新修正,里面对计量仪器的使用管理及相关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以保证生活的常规性。计量仪器检定亦是如此,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同意,才能投入到使用中。
2.3 了解计量检定仪器的性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使用的计量检定仪器以及所需器具跟待检仪器一样,都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不同器具性能往往存在差异性,从而使得同一仪器的检定结果存在差异性。为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国家规定,仪器的检定必须在特定的部门进行检定,同时有权进行仪器检定的单位所配套的检定器具一般是固定的,这样最大限度降低了器具性能的差异性风险。检定单位进行政党的检定工作过程中,任何人、组织等均不可干扰,而且检定方法和检定程序需要按照标准和章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并且建立责任追查制度,通过责任落实进规范检定结果的精确化。
2.4 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的检定
为规范化专业化的检定,力学计量仪器的检定必须有专人负责,仪器的使用需要经过国家计量部门批准,获得通行证后,方可使用。以电子秤为例,这是力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力学计量仪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就应加强质量控制,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计量法,尽可能地减少误差,提高精准度。从材料x择到生产程序,再到精度确定,都要符合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规定,保证电子秤外形完整,质量达标。生产过程中,安排专业的技术监督人员,负责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督和记录,确保每一环节都没有差错,把误差降至最低。出厂前,往往会经过一系列质检,由相关部门批准,并盖章获取合格证后,才能出厂。质检环节非常关键,检定部门应当公正公允客观,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规范程序进行检定,一旦发现有不正当行为,应予以相应的惩处,严重者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执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不确定的产品,应反复验证并予以完善。力学计量仪器使用一段时间过后,多少会有损耗,进而出现误差,所以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如果损坏严重,或者误差较为明显,应进行修理。为了使检定工作更可靠,常采用动态检定与定期检定相结合的方法,实时了解计量仪器的使用情况和磨损程度,有损坏者,则及时予以更换或修理。修理过后的计量仪器,同样需要经过质检部门检定,批准后才能交付并投入使用。这就要求维修单位有专业的维修人员,除了实践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端正工作态度,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岗位工作,确保仪器的精确度。维修单位也应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标准,加大监督力度,减少修理中的损耗和失误。
除了国内生产,我国还经常会从国外进口先进的计量仪器,需经过海关检查和政府计量部门双重检定。
2.5 检定方法
检定方法的不同对检定结果也会产生影响,当前常用的检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2.5.1 整体检定法
整w检定法又称为综合检定法,也是主要的检定方法。整体检定法是用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来检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
优点:整体检定法的优点是简便、可靠,并能求得修正值。操作比较方便,而且便于理解,需要反复验算测量的数据结果,如果存在误差,则进行多次检测,最终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要测量8―10次,通过增加计量次数来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缺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对检定仪器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质量不合格,则会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而且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易发现。
2.5.2 单元检定法
单元检定法又称为部件检定法或分项检定法。即把整体分为若干单元,分别进行检测,得到每一个局部的检测结果,最后再总结加以对比。经过多次检定和对比后,得出影响每一次检测的误差,进而确定整体误差,判断计量仪器是否达到合格标准。虽然结果精确度较高,但该方法操作程序较为复杂,步骤繁琐,所以实际检定时多会把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此外,生活中使用电子秤时,可能存在着作弊行为,还应加强预防,比如数字指示秤,根据其增加的MCU系统进行判断,一方面需要核实称重计价是否准确,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对称重计价信号进行核对和检查,这样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后,就会发现是否存在作弊行为。如果判断存在作弊行为,就可以将作弊相关的计价信息等进行及时的反馈,将作弊相关信息传输到管理处后,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作弊功效。
3 结语
力学计量仪器的检定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要求复杂,步骤要求精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检定方法和设备不断更新和升级,在进行力学计量检定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采用最为合适的检定方法,规避干扰因素从而提高计量检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家润.力学计量仪器检定相关问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7).
篇4
外伤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是指遭受纵向压缩力(人体直立坠落或重物垂直砸伤)或铰链折力(脊柱极度屈、伸)等间接暴力作用所致的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案例资料
方某,2017年9月20日9时许,被人打伤,后检查见腰椎壓缩性骨折,要求进行伤情鉴定。
经法医活体检验其体表未见明显损伤,X片见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询问发现其在此次事件中仅是与对方简单撕扯,并未有倒地行为,那么压缩性骨折是如何形成的呢?慎重起见,法医又让其补拍了CT,CT显示腰4椎体呈楔形改变,椎体前缘皮质断裂,松质骨内见骨折线,骨折线部分欠锐利,椎体旁软组织肿胀不明显,结合上述征象方某压缩性骨折应系陈旧性损伤。后经办案单位调查发现,其于2017年8月2日受伤一次,当时诊断亦为腰椎压缩性骨折。经过对被鉴定人两次X片比较,压缩性骨折部位及形态均相同。
综上材料,法医判定方某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应系陈旧性损伤,故依照《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文件不予评定。
三、分析讨论
由于缺乏医学常识,方某认为第一次损伤后经过治疗已不影响其活动,便认为骨折已痊愈,方某坚持认为此次的打架事件令其旧伤复发,经办案单位调查得知方某受伤后不但没休息还坚持农忙,这对于需要绝对卧床治疗的压缩性骨折恢复非常不利。法医通过与当事人沟通解释,让其了解了骨折愈合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了方某及其家人的理解,成功避免了一起上访事件。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 学生管理 问题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把教学场地换到生产一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实践学习机会,它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我系2010级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两个专业,五个班级共233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进一步获得了感性认识,掌握了操作技能。但与此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顶岗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参与度不高
顶岗实习本是一次来之不易实践机会,但由于测量专业的限制,不可能将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同一批次的都安排到同一个企业去参与实习,这就让很多学生有一种是去当“廉价劳动力”替学校打工的错误意识。在学生中很容易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如有少数几个参与实习的学生回来叫苦叫累,就会在未实习的学生当中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学生对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去到企业,对于岗位的责任意识不强,甚至可能出现擅自离岗返回的。
1.2 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后,由于工期紧,任务急,或是天气原因,往往会出现连续多日通宵工作,甚至完全是昼伏夜出的工作形式。这时学生往往就会认为工作太辛苦,无法忍受。同样是学习,还是待在学校上课舒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不仅体现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欠缺,也体现出学生吃苦耐劳能力有待加强。
1.3 学生沟通能力及紧急事情处理能力差。在企业当中,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和企业员工有时没有区别对待。当学生遇到了一些方式简单粗暴的师傅的时候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问题。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学校的循循善诱,一时间无法接受师傅在言语上的一些批评,产生放弃实习回学校等一些消极情绪。不利于实习工作的进行,给学校及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1.4 未参与实习学生情绪懈怠。当一个班级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外实习,另一半在校内上课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和懈怠情绪。相对于在外实习看似自由无老师管来说,在校内要按时上课,晚自习,似乎要比出去受约束不少。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趁班上学生出去实习之机班上上课人员不齐之机浑水摸鱼,导致班级到课率下滑。
2 反思与对策
要想使顶岗实习能够顺利的进行,学校就必需从多个方面来考虑,积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对顶岗实习的理念,积极解决实习期间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积极创造使学生尽快认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氛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既不同、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老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宣传。最终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大学生身价,而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愿意实习,渴望出去锻炼。
2.2 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师生互动、及时沟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班主任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例如手机短信、飞信、班级网页、贴吧、网络聊天室、班级QQ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
2.3 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往往分布较为分散,无法做到统一管理,仅仅依靠辅导员无法保证班级管理的质量。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充分发挥班干部队伍的积极作用,推行实习责任制度,根据顶岗实习学生分布情况,选出实习小组长,做好实习部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实习网络建设,培养班干部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严格执行信息汇报机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及时管理和服务,形成班级凝聚力。
2.4 与实习单位的沟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要从学校延伸到单位。比如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联系,或者定期到企业看望等形式,了解学生情况。建议在实习学生数量较多,地点较为固定的工地在适当时机能够派辅导员去看望,一来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二来,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一些思想问题,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当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困难时,校方要努力做好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工作,正确处理问题,稳定学生情绪,保证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晓兰.论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顶岗实习[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2]宋卫,邱士安,刘强.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专业课程现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篇6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是近年来发现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属于羧肽酶家族成员[1]。血液凝固时,TAFI被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复合物激活后,可特异性裂解与纤溶酶原有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纤维蛋白羧基末端的赖氨酸残基,从而抑制纤溶酶原的活化,下调纤溶活性。作为凝血与纤溶新的调控因子,TAFI的发现在医学和生物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国外已进行了多项TAFI的研究,研究发现TAFI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状态,尤其是与血栓性疾病关系密切,血浆中高水平的TAFI是静脉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而国内对TAFI的研究甚少,为此我们用ELISA测定了50例健康人血浆中TAFI抗原(TAFI:Ag)水平,并建立了我们当地健康人群血浆TAFI∶Ag的参考值范围。
1 研究对象选择
选取我院体检中心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的50例年龄20-70岁之间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体检正常的健康者,男31例,女19例。所有入选者检测前半个月内未使用抗凝药物,且无肝肾功能异常。
2 标本采集与处理
空腹静脉采血2份,其中一份注入凝血专用的试管,收集上层血浆置于-80℃保存备用;另一份注入生化专用的试管。
3 主要仪器和试剂
TAFI试剂盒均购自American Diagnostica公司(批号:873); Rayto RT-2100C酶标分析仪;罗氏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4 实验方法
4.1血浆TAFI Ag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4.1.1标准曲线的建立 血浆标准品制作1∶2,1∶4,1∶10,1∶20稀释。将不同稀释度的参考血浆,每孔加200μl,置37℃中孵育2h;倾倒尽孔中液体,用洗涤缓冲液300μl洗涤5次,甩干,加酶标抗体每孔200μl,置37℃中孵育1h;同上洗涤5次;TMB底物每孔200μl,室温放置5min,0.45mol/L硫酸溶液,每孔50μl,终止反应。酶标仪选择450nm波长进行读数,以各稀释度的TAFI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
4.1.2待测样品的检测 血浆用稀释缓冲液作1∶50稀释,其余操作同标准品,根据标准曲线上的吸光度值可换算出待测样品中TAFI∶Ag的含量。
4.2生化指标测定 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均在罗氏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正态分布法估计正常参考值范围。
6 结果
6.1试验方法学评价
6.1.1准确度 将0.9mL的低值标准血浆加入0.1mL的高值标准血浆TAFI,计算TAFI∶Ag的平均回收率为96.56%。
6.1.2灵敏度 TAFI∶Ag线性范围为5%~150%;测定结果与TAFI∶Ag的相关系数为0.99 219,说明检测结果与TAFI抗原呈良好的线性相关。
6.1.3精密度 同一份血浆标本批内重复测定10次,TAFI∶Ag的变异系数为3.96%。
6.2血浆TAFI∶Ag水平 血浆TAFI∶Ag均值为(84.86±19.56) %,以双侧95%的可信区间计算出血浆TAFI∶Ag水平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45.74%-123.98%。
7 讨论
TAFI是1988年Hendriks等首先用比色法在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羧基肽酶,由于它的不稳定性,被称为不稳定羧基肽酶(CPU)。1991年Eaton等人从血浆中分离到血浆羧基肽酶原B。1994年CPU被证明是血浆羧基肽酶B。1995年Bajzar[1]等从血浆中分离出了分子量约为60Kd 的单链蛋白质,对其氨基酸测序分析发现该蛋白质与1991年Eaton等分离的血浆羧基肽酶原B为同一物质。至此,对TAFI的研究日益深入。
现已清楚TAFI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60000,含有423个氨基酸残基。TAFI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完整的TAFI基因全长约48kb,其中有一个约70bp的序列使其能在肝脏内特异性转录。通过Southern印迹分析发现人的TAFI基因存在两种亚型,但两者无功能上的差异。启动子和3′非翻译区存在7个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恰好位于TAFI基因的转录调节区域,从而决定了TAFI的表达水平。编码区存在2个多肽性位点(Ala147Thr,Thr325Ile),后者与TAFI的活性有关[3]。TAFI 在体外激活后对温度高度敏感,在37℃时半减期为15min,在30℃时为45min,在22℃时可延长到数小时,但在-80℃保存14天仍有90%的活性。目前认为活化的TAFI自发性结构改变是此酶活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由于TAFI的活性极其不稳定,本实验尚未进行TAFI活性的检测。
TAFI∶Ag是血栓性疾病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因此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实验中进行的试验方法学评价证明ELISA结果的可信性,血浆TAFI∶Ag正常参考值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人群血浆TAFI∶Ag水平有较大差异,可能与TAFI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有关。
参 考 文 献
[1]Bajzar L,Manuel R,Nesheim M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AFI, a 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J]. J Bio Chem, 1995,270,14477~14484.
[2]Juhan-Vague I, Renucci JF, Grimaux M, et al. TAFI antigen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 2000,20 (9) : 2156.
篇7
(陕西省黄陵县侯庄中学727300)
【摘要】数学探究课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和创新精神,达到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但其实施有一定难度,既要从理论上研究,又要调查和实践。本文从圆周角定理一课的设计说起,谈谈关于数学探究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数学探究课堂;设计;几点思考;
思考1:这节课教给学生什么?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解题。
(2)数学思考:通过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证明的能力,实验检验的能力。
(3)解决问题:经历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内在关系、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从图形运动看分类,克服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和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质疑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和知识的价值。
课时安排:2教时
本节课承担的任务较重,内容较多,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充分的时间保证,突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应用和证明作为另一个重点安排在下一课。
重点:
理解圆周角的概念,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解题;通过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证明的能力,实验检验的能力。经历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内在关系。
难点:
体会从事物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出发,猜想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体会从图形的运动上看如何对圆周角分类,克服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体会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
思考2:如何设计探究的总问题情境?总问题情境有什么要求?
(1)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2)吕传汉先生、夏小刚先生提出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的要求:(1)合理性。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问题导向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3)有效性。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3)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4)富有趣味性、有价值,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按照以上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总问题情境:
剧院和大会堂的观众席常设计在同一条弧上,如图所示:你想知道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吗?
总问题情境的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探究的逐步深入,并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究,只是为了设置悬念。
思考3:如何设计探究课的环节和步骤?
笔者认为:探究课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反思评价”四个环节较好。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件出示上述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导探究的逐步展开。
环节二: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
分步骤:(1)由观众的视角引出圆周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圆周角的特点,归纳出圆周角的概念。
问题:如图:观众A的视角为∠DAC,观众B的视角为∠DBC,这两个角有什么特点?从角的概念入手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周角的概念:像∠DAC 和∠DBC 顶点在圆上两边和圆相交的角是圆周角。
(2)引导学生猜想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两个圆周角∠DAC 和∠DBC 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DAC 和∠DBC 是同一条弧DC所对的圆周角。
用量角器度量∠DAC 和∠DBC你能猜想到什么?
学生猜想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引出理论证明的必要性。
问题:能不能通过度量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的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呢?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用度量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的方法来证实猜想是很麻烦的。
(4)引导学生探究从理论上证明猜想。
(师)我们已经得出圆周角∠DAC 和∠DBC所对的弧是同一条弧弧DC,那么它们是否与弧DC所对的圆心角有关系呢?
激发学生提出寻找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数量关系的问题意识。
(师)如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弧DC所对的圆周角∠DBC、∠DAC和它们所对的圆心角∠DOC的度数究竟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师)你能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吗?你是如何探究的?你能猜想出什么?与同桌交流。
学生通过度量和同桌交流不难猜想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引导学生质疑反思:
(师)刚才同学们从上图中获得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很好。可是是不是对于弧DC所对的所有圆周角都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DOC的一半呢?用度量实验的方法显然是难以证实的,我们是否能先找出弧DC所对的圆周角的所有情况再来研究呢?
请你画出弧DC所对圆周角的所有情况。
(师)展示学生对圆周角分类,暴露出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教师补充出学生遗漏的一种情况。
(师)上面的分类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分类根据:根据圆周角的边与圆心的位置分为三类:圆心在角的内部;圆心在角的外部;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分类不全的原因。
观察课件(几何画板制作)中圆周角的运动,想一想:图形的运动对纠正分类片面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我们要证明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是否正确,你认为从上面的那个图入手最简单?你能用这个图证明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不难找出最简单的图3进行证明。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
(师)你们还能证明图1图2的情况吗?想一想证明图1和图2的关键是什么?
先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辅助线的作法以及将图1和图2的情况转化为图3来解决的策略。
最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引导学生归纳三种情况证明的结论得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环节三:解释和应用创新。
让学生证明猜想“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进一步体会圆周角定理沟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关系的作用。从理论上解决总问题情境中所提的问题。
(师) 你能证明猜想“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辅助线作法。
实验验证: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验证圆周角定理和其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周角定理和其推论的理解,体会理性探究在发现和证明中的作用。
(师)你知道剧场和会堂将观众席设计成如图所示的道理吗?
设计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定理及其推论,初步学会用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解题。体会一条弧所对圆心角在沟通圆周角关系中的作用。
练习:
1.如图:弦AB所对的圆心角∠AOB=120°,求弦AB所对的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应用圆周角定理,体现分类讨论思想。
2.如下图:∠C与∠D有什么关系?∠A与∠B呢?证明你的发现,写出你发现的定理。
设计意图:应用圆周角定理,体会圆周角定理沟通圆周角关系的作用。
创新设计:
如图:小明班的教室座位是按直线排列,分别坐在图中D、E、B位置的三位同学D、E、B看黑板的视角∠CDA、∠CEA、∠CBA有何关系?按直线安排座位有什么缺点?你能证明为什么?请你给小明班教室座位的排列设计一个好的方案。(课后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设计示意图
环节四:评价与反思小结。
通过反思评价达到学生对自己思维的优化调整,通过整理小结达到提炼升华的目的。
反思评价小结要具体一些,这样学生才会体会深刻。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1.提问学生整理所学知识。
圆周角的概念是什么?圆周角定理是什么?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是什么?
2.提问学生学到的主要方法。
(1)克服圆周角分类的片面性,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2)圆周角的关系是通过谁来沟通的?辅助线是怎么作的?
3.提问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中所受的启发。
本节课是如何化繁为简解决圆周角定理的理论证明的?
思考4:如何了解你的学生?
(1)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了解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是如何反应的?他们会如何思考?他们的情绪反应如何?这不能仅靠教师主观推测,还需要收集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需要调研。
(2)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心理发展特点多个层面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要具体,定位要准确。本课中圆周角分类的片面性实质是学生静止思维方式造成的。
问题 知识、经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3)按照学生 优良
{ 中等}
学困生
来收集信息。
思考5:如何诱导你的学生?
(1)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数学探究的问题应是有趣的、有价值的、新鲜的、有美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的来源可以是由实际应用提出,也可以从数学理论问题提出,还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
数学问题情境应是现实的、合理的,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规律。
数学问题情境应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是难易适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以跳摘桃子,跳以跳能摘到。使学生不断建立自信、自主、自强的性格,激发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总问题情境的设计还应激发学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子问题链,推动探究的逐步深入。
(2)教师的引导重在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问题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抓住学生思维的结症,即时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顿悟,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本节课从暴露学生分类的片面性入手,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讨造成分类不全原因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圆周角的运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圆周角运动就能有效地解决分类的片面性。
(3)教师的引导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通过归纳、类比、迁移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观察与度量入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猜想出圆周角定理,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圆周角定理。
(4)教师的引导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关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层面的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因为后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的引导重点突出沟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数量关系,分类讨论的思想、运动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5)教师的引导应是有的放矢的。启在要害处、导在关键时。妙在画龙点睛之笔。
(6)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7)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尽可能用简单的例子反映深刻的道理,不要搞得太复杂,以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训练要按照渗透、练习、提炼升华的步骤循序提高。要突出训练的重点目标强化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反复体会达到领会和掌握;对核心的目标要长期训练循序提高;在一节课中难点目标设置要少而精,最多一到两个,以便于集中力量突破,避免多重难点带来学生学习的困难,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要面面俱到,应让重点和难点的解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考6:如何激励你的学生?
教师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平常的心态,特别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中肯分析,要冷静灵活处理,不断总结处理问题的好方法和经验。想一想,人非圣贤,谁能不犯一点错误呢?更何况是学生?要以法执教。
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不断学习研究,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怀一颗爱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其道。
对学生要亲切和蔼,信任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与学生亲密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寻找失败的原因。
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小组,逐步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能从小组活动中得以展示、交流、提升、帮助。
思考7:如何安排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1)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度、探究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对于那些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就应选择师生互动模式。而对于那些由学生小组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以及小组实验活动就应选择小组活动模式。
(2)科学安排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点拨,当然必要时还需要讲解。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该引导时需引导该点拨处需点拨该讲解时需讲解。应准确把握教学的火候。对于那些必须由学生亲身探究才能领悟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的问题应交给学生完成,教师不能待劳。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按照师生互动解决普遍困难的问题,力争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领会,然后这部分学生再帮助中等以下的学生解决困难;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可采取难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后独立完成;对于简单问题可先让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由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帮助中下学生完成,纠正他们所犯的错误。
(4)精心组织设计小组活动,即时收集小组活动信息,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控。
(5)师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形式是一种更高级、复杂的教学形式,会面临更多复杂的情况,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积极调查实践,总结经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更高的教学智慧。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的原始材料,作为这节课的实验数据材料保存下来,为教师修正、改进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缬沙坦;波依定;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判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50-01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人民群众中有所增加。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和血管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全身性疾病。约95%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较长,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高血压的并发症,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本人自2007年10月~2010年1月使用缬沙坦联合波依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10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男70例,女30例,年龄34~80岁,病程2~40年,均收缩压(SBP)≥155mmHg,舒张压(DBP)≥100mmHg,合并冠心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心功能不全5例,糖尿病10例,肺心病20例,均未接受波依定、缬沙坦或与之同类的降压药治疗。
1.2 给药方法:波依定5mg,缬沙坦80mg,每日一次,口服。同时不再服用其他降压药。治疗期间,一周测量血压2-3次,并记录在案,一月为一个观察疗程。观察三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DBP下降>10mgHg,并降至正常,或DBP下降>20mmHg,(2)有效:DBP下降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根据记录在案的患者血压情况显示,90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4例无效。
2.2 不良反应:10例患者出现踝关节水肿,15例患者出现颜面潮红,10例患者出现便秘,均能耐受。
篇9
论文关键词:细节决定,成败,新课程,背景,观察
1.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
每当新课授完,还有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笔者就会发现,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在做作业之前能够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回望,抓住主要知识点及时复习一下,再通过作业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巩固,这对完成作业当然具有很大帮助和裨益。因而,他们做起作业来速度较快,准确率也高,成绩也出类拔萃。
在课下或是回家完成作业(通过问卷、访谈),他们也能够保有这样好的习惯:或是拿出课本,或是课堂笔记本,对当天所学章节、内容总要做个梳理、回顾,或是如“放电影”一般,在沉思默想老师已经讲授的知识,一旦回忆不起来,或有“卡带”情况出现,立马翻看教材、笔记,或是打电话请教老师、询问同学,力求当天问题当天清,不积压问题。正因为这样,他们对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学得扎扎实实,滴水不漏,作业几乎没有错的。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自觉性,因而也体会到了完成作业与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2.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
相对优秀的学生,由于掌握了答题的基本方略,在答题的过程中也与其他同学有别:拿到题目,他们不是急于做题,尤其是在考试、测验的时候,他们懂得依照这样的程序依次答题先“扫视”一下题目,做到心中有数地“定向”去通读所给的文章、语段(文科)与题干(理科),之后,在全面清楚要求的前提下再对题目各个击破。
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对题目造成一知半解,或是答题片面、不全情况的发生,能够给出周全、严密、正确的答案来。如是,就能够确保满分或几近满分,他们的整个作业或整张试卷就自然是高分了。
对优秀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谨慎、认真、耐心、细致、从容、淡定的做法,看似不值一提的细节,却对他们的学习、效率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大力表扬、宣传,让别的学生也能够分享、学习他们积累、养成的良好做法与习惯,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引领之下,携手并进,共同提高。
二、比较后进的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
1.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
他们与优秀学生差异明显,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因而,他们不管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与否,拿到作业本就抄题、做起题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根本不去回看、复习当堂课上所上内容,甚至有些学生还有抄袭同桌、同学作业的现象多是课下与完成回家作业的时候。
对策:如果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情况,笔者就会当即给予指出做法的错误,教给他正确完成作业的态度、办法若是因为没有听懂之故,就个别辅导,对学生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再次讲解,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假如是思想问题对学习抱着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心理,就要通过与家长联系、举出班级比较好的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方法给他听,以期改变这类学生的不当想法与做法,以便迎头赶上相对优秀的学生。
2.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
与课堂与课下完成作业过程相关联,比较后进的学生在课堂与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暴露的弊端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不一而足的。
笔者一直在留心观察学生,特别是比较后进学生在课堂上、考场上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考场上,可能是时间较紧的原因,也可能是答题方法的缺失,不少学生拿到试卷就奋笔疾书起来,他们的答题不是建立在对设题材料整体通读、全面感知的前提下,而是撇开材料的“自言自语”地答题,如此,焉能正确作答呢?
每当这样的时候,若是发生在本人的课堂上,我就会不失时机地予以纠正;一旦在是笔者在考场上监考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就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真的为这样的学生感到遗憾与痛心(这的的确确是笔者在多年、多次监考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策:首先,要教导学生端正和树立答题的正确思想和态度;第二,要传授一些应试、答题的基本要领、步骤与范式;第三,加强日常答题规范的严格训练,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答题意识与做法;最后,言明“细节”的重要性即使平时学得再好,如果不重视答题的严肃性、规范性,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与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失之交臂,多年的苦读化为泡影,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对学校、家庭、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损俱损,后悔莫及的后果,何去何从,学生当然心知肚明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之下,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与答题的过程的观察,关注“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从中发现优点与不足,并进而对此做出即时的分析、纠错,才能够适应新的课程背景对教师的新要求、高标准,也才可以迎来教与学的双丰收。
请您联系我:
安徽省五河县张集中学蒋美丽
篇10
关于西方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看法上的分歧暂且不谈,仅就中国学界的研究来说,我国早期历史文献中的“行政”是指管理国家政务。当20世纪80年代行政学在中国恢复时,学者们提出:行政管理是伴随着国家而出现的,有政府才有行政管理。行政是行使国家权力的管理活动,凡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便不属于行政。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把行政确定为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不仅更符合汉语中行政概念的本意,而且也符合我国宪法对行政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主流观点是把“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行政,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一含义表明: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其他社会组织”,“公共行政学又叫行政学、政府管理学”。(注:曾明德,罗德刚:《公共行政学》,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2)
80年代前后的西方行政改革,使得公共管理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我们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大大地扩展了。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营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注: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的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博士访谈录”,《中国行政管理》,2000,(11):44.)人们今天所讲的公共管理,与名义上称之的“行政管理”,而实际上的“政府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有政府,而且还包括社会中那些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政府管理与公共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模式。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开放式管理体系。政府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角,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还需若干配角。
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与之相伴随的“新公共管理”,其实践背景正是各国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的再造运动。
正因为如此,台湾学者詹中原教授在他主编的书中,加进十分醒目的副标题,即《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詹教授在书中写道:“了解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一部分。”“无论就理论及实务而言,‘公共管理’均是原本公共行政的典范内涵。”(注: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1.1.)作为特定历史范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究其实质,把“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看成是公共行政学的分支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把“新公共管理”与我们所讨论“公共管理”混为一谈。
二、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学科
既然传统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政府管理为基本内容的,那末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以公共管理为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已势在必行。
正如建立企业管理(学),以此去研究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一样,不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作为管理主体,人们都可以从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践中,找出关于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一般性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容。诚然,它也会包括政府管理学的内容。企业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有它们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了作为研究所有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部分,但它们也有由于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而获得的特殊规律。探求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性规律,实际上在传统的行政学中早已开始。不过人们误以为政府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它的全部内容,而这些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中心”所总结得到的。
作为独立的新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框架是什么?它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框架有何异同?构成它的基础概念又是什么?等等。在编写《公共管理学》教材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回答,否则《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会无实质性区别。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从管理性分析,法约尔等早就指出,为实现管理中高效,需要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毫无疑问,公共管理中需要研究计划、组织、控制等问题,但人们已从大量的《管理学》著作中对此非常熟悉。从公共性分析,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主体(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他们拥有着公共权力,承担着与企业目标不同的公共责任。这些目标是有效公平地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为了实现目标,公共组织需要不断制订与实施,旨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广义)。为了保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强化公共监督,倡导高尚的公共道德。因此,对公共管理可从两方面定义:
从区别企业管理与各种形式的私域管理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定义的前半部是区别企业管理,定义的后半部是区别非企业化的私域中一切形式的管理。
从公共管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同样,公共管理学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它要以那些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为基本研究对象,它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与操作性很强的新学科。”所以,公共管理要研究如下基本内容:
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公共管理系统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公共责任 公共问题 公共决策 公共产品(服务) 公共资源管理 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监督 公共道德 法与公共秩序 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三、研究公共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从名义上称之的“行政管理”,而实际上的政府管理(包括政府对自身与社会两个方面的管理)走向公共管理,这确实是理念上的一场变革。从这个变化中,人们容易注重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主体从仅由政府发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多元化主体;二是政府把一部分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社会非政府组织,甚至部分公共产品允许私人企业生产。这些结论基本上属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我们认为,推行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更大的意义是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我们不能从“政府中心论”出发看待这场变革,而要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角度进行探索。具体地讲,现代公共管理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与利用的力量,建立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体系。政府不仅要下放权力,更多地是要认真考虑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政府权力太大,剥夺了大量应属于社会的权力,造成了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大萎缩,使得在如何发挥政府功能与社会功能方面形成巨大反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对应目标,应该是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社会化与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取向,人们对此已有了共识。而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政府机构的改革上,更多地是从政府自身需求安排的,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较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政府职能定位很难跳出自身设定的圈子。不实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就不会彻底。转贴于
社会的共同事务应由社会自身来做。由政府独家包揽一切对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并在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由此所带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否认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及在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是错误的,用政府管理代替公共管理也是行不通的。
四、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个技术性问题
既然公共行政研究的实质是政府管理,它与我们所讨论的公共管理是有区别的。而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把一级学科定为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中包括了行政管理,MPA项目又把人们以往经常译为“行政管理”的一词改为“公共管理”,那末为了防止混乱,又能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如下建议:
1.把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改为“政府管理”,英文是否可译为"Administration of 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2.把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译为"Public Administration",与MPA的译法相同。
3.在中文译为英文的过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一词时,是否可译为"Administration of 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而涉及到“公共管理”一词时,均译为"Public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