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亲情。友情;爱情
一、前言
电影《狮子王》是迪士尼公司于1994年6月制作的第32部动画片。电影以它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情节、流畅的画面、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全世界的观众的喜爱。本片荣获1995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著音乐和最佳电影歌曲两项大奖。《狮子王》上映的时候,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其轰动程度令其他电影公司望洋兴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电影史上惟一进入票房排名前10名的卡通片,成为迪士尼历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它为后来的美国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电影《狮子王》内容梗概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个动物王国荣耀石(Pride Rock)。国王是狮王木法沙(Mufasa)。他的儿子辛巴(Simba)是个天真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小狮子,他极力在自然的伟大的生命轮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辛巴还有一位小伙伴娜娜(Nana)。但他的叔叔刀疤(Scar)却暗藏野心,一心要夺取辛巴继承荣耀石王国统治者的合法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与卑劣的土狼(Hyenas)达成了协议。为了彻底葬送辛巴,刀疤和他的土狼盟友们筹划了一个阴险的圈套,迫使辛巴在他父亲死后逃离了王国。刀疤如愿当上了国王,却使整个王国挨饿。辛巴在逃亡路上结识了两个好朋友,丁满(Timon)和彭彭(Penba)。长大后与母亲莎拉碧(Saran)和娜娜重逢,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作为合法的荣耀狮王国之王,克服了巨大的恐惧和心理上的障碍,最后终于打败了刀疤及土狼,登上了狮王之位,实现了他的愿望,在生命的轮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电影《狮子王》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以情动人,深刻的主题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电影贯穿着一个“情”字,是情感动了观众,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共鸣。电影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从不同的角度与观众做着无声的交流,让观众在影片的发展中慢慢体会着这三种情感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1.亲情
首先,电影中展现的是亲情,也就是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影片最初展现的亲情是在辛巴和木法沙之间的父子之情。木法沙作为国王和父亲,肩负着统治王国和教育王位继承人的重任。作为父亲他必须教育自己的儿子从小就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成长起来。
温情脉脉,父子情深。在这方面,木法沙表现出父亲应具有的温和、和蔼的一面。例如木法沙与辛巴坐在岩石上望着天边升起的太阳,谈论着动物之间的关系。木法沙耐心地为辛巴解释国王也不能随心所欲的道理和如何看待生物之间的关系。影片动人的一幕就是父子二人坐于岩石之上的背影,一大一小,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温馨而宁静。
严厉有加,严中有爱。但木法沙也有严厉的一面。在严厉中流露出爱子之情。辛巴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会像父亲一样当上威风凛凛的狮子王,对世间的险恶懵懂不知,一心要显示自己的勇敢。当第一次遭遇危险时,木法沙及时赶到,解救了辛巴。但木法沙对辛巴的鲁莽不听话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辛巴。辛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味责怪,而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现实是父母的一次耐心说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父母的苦心,往往要经历多次的磨难才会彻底成长起来。
心灵相通,父爱永存。木法沙的说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无法阻止刀疤的阴谋。辛巴的天真导致了木法沙的死。辛巴为父亲的死感到自责,不知道是刀疤把自己的父亲推下山崖。在外逃亡的时候多次仰望天空,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天上的星星是过去的国王在看着他们,指引他们努力地生活。最后,辛巴战胜自我,把刀疤和土狼一伙坏蛋赶出自己的王国。当胜利来临时,辛巴再次望向天空,仿佛是在向自己的父亲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告慰父亲的亡灵不必再为自己担心。影片的感人之处是父子的心灵相通。但孩子的成长的代价是由父亲的生命换来的,因此更加令人痛惜和感叹。
影片对于辛巴与母亲的母子之情的描述不是主线,但每一个画面都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如莎拉碧目送辛巴和术法沙走出洞外的眼神,充满了柔情,父亲肩负教育儿子的重任,母亲在生活中负责日常琐事。如莎拉碧和另一位狮子妈妈给小狮子洗澡,普通的画面叫人倍感亲切。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会从画面中联想到自己的温馨的家庭生活。
2.友情
古龙曾说过:朋友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东西。友谊,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缺少的东西。丁满和彭彭是辛巴在逃亡路上遇到的两位朋友。一头犹猪,一只狐蒙,外加一头狮子组成了一个奇特的“三人帮”。辛巴从他的朋友中获得了快乐,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狮子,逐渐长大,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救命之恩,惺惺相惜。电影对辛巴和丁满、彭彭之间的友谊之情,着力渲染。首先是辛巴在逃亡路上晕倒就要被秃鹫吃掉时,二人及时赶到,救起了辛巴,并把辛巴带在身边。三个本是吃与被吃关系的动物,组成了奇特的三“人”世界,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辛巴对救命之恩也是感念在怀,在危急时刻(如彭彭被娜娜追赶之时)挺身而出,救朋友于危难之中。当然这次的危险只是虚惊一场。
学会生活,面对困苦。辛巴从朋友那里获得的还有如何对待生活。对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朋友的一句鼓励,甚至比世上所有的良药都有用。辛巴逃出来后,无法忘却父亲的死,内心非常痛苦。他的朋友虽然不清楚辛巴内心的痛苦。但却从朋友的角度开导他,让他学会忘却过去,享受限前的快乐时光。辛巴于是暂时把悲伤埋在心底,重新面对生活。除了精神上的考验,辛巴还要在生活上学会适应环境。如像朋友那样吃甲虫。就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辛巴经历了生活的考验,逐渐长大成为一头威风凛凛的大狮子,为日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团结战斗,拔刀相助。朋友之间最看中的应该是一个义字。汉语中关于朋友之间情义的说法很多。英语中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危难之中见真心。)辛巴的两位朋友在得知辛巴的真实身份以后,虽然对辛巴的隐瞒有些不满,但在最关键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站到辛巴的身边,为伸张正义不顾自己的性命。实际上,丁满和彭彭两人对土狼并不构成多大威胁,相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但为了辛巴的使命,两个人冲锋陷阵,无所畏惧,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搏斗。影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是带有幽默色彩的。但观众还是被 辛巴的朋友的忠义所感动。
3.爱情
爱情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片也不能免俗。虽然爱情不是主线,但这一情感的存在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生不久的辛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不久就约娜娜一同去探险。在遭遇土狼娜娜有危险时,辛巴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前去保护,尽管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但已有了未来狮王应具备的英勇无畏的潜质。在对待婚姻问题上,其实两个小狮子对此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并不知道何谓延续后代。当大臣说到他们将来要结婚时,两个小狮子非常不理解,认为好朋友怎么可以结婚,结婚是很可笑的事情。可以理解,恐怕没有人会和儿童谈论婚丧嫁娶的事情。
长大成人,意外相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辛巴和娜娜的爱情也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由于刀疤和土狼追杀,辛巴被迫逃亡,与母亲和娜娜失去了联系。每个人都以为辛巴已经不在了。直到有一天,娜娜在出来寻求希望的路上,与辛巴意外相逢。这是一个戏剧性的重逢。娜娜在捕猎中恰巧遇到了彭彭,在就要吃掉他时,辛巴及时赶到与娜娜厮打在一起。辛巴从娜娜熟悉的捕猎动作中认出了她,二人欣喜相逢。意外重逢免不了互诉衷肠。电影此时的画面温馨动人,令人对生活的美好产生憧憬。但爱情永远都没有一帆风顺的。辛巴和娜娜也为辛巴是否该讨回王位而产生争执,最后赌气分手。
并肩战斗,齐心协力。分手后的辛巴在一只神秘的狒狒巫师帮助下,克服了心理障碍,恢复了自信心,决定向刀疤挑战,夺回被占有的王位。这时娜娜赶来了。她已经听说了辛巴的巨大转变,便赶回荣耀石与辛巴共同面对困难和危险。在朋友们及狮群的帮助下,辛巴与娜娜并肩作战,终于把邪恶的刀疤和土狼赶出了王国。辛巴登上王位,不久与娜娜的爱情也有了结果,一头小狮子出生了,与电影开始的场面极其吻合,开始了动物王国周而复始的轮回。
四、电影对白的特点
电影《狮子王》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原因。精彩的对白也是该片成功的原因之一。电影对白的最大特点是幽默风趣。对白中词语的运用更是到了经典的地步。电影中的对白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语言层面上的特点,二是内容层面上的特点。在语言层面上的特点是首先运用了大量的俚语、习语等表达法,使对白简练、明了。其次是对白风趣幽默。在内容层面上的特点是词语与人物之间做到了完美统一。正是这些词语的特点使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1.语言层面上的特点
首先是对白中运用了大量的俚语、习语表达法。电影对白中有许多俚语表达法。俚语的应用使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更为丰满,突出了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其次是对白中的修辞特点――幽默。电影对白中的幽默可以说是处处都在。电影中辛巴有两个好朋友:丁满和彭彭。这两位都是搞笑能手。反派人物除了刀疤还有几个土狼,他们之间的对白也充满了搞笑的元素。
2.内容层面上的特点
词语与人物性格上的统一,词语表述内容与影片主题的完美统一,这是《狮子王》对白内容层面上的主要特点。对白中的词语表达与影片中的人物身份和性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例如木法沙的威严、庄重而不失亲切的对白特点。作为国王,木法沙肩负着治理王国的重任。他与辛巴在影片开始的一场对白,堪称经典,它把木法沙作为国王和父亲的角色反映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篇2
1数字特技创造电影视觉神话
(1)数字特技可以用来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的全新的电影镜头。那些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对惊心动魄的挑战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人物,过去只是存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忠实的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中,数字特技却让这些意念中的英雄须眉毕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还有堪称经典的《烈火狂风》等影片中,那种让炽热的岩浆在人们的眼前怒火万丈地奔突咆哮,并让提心吊胆的观众目睹了肝胆俱裂的演员在龙卷风中随风抛掷的逼真场景,如果没有数字特技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银幕或荧屏之上的。还有美国生产的《玩具总动员》、《勇敢人的游戏》、《龙卷风》等大片之所以有不俗的票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奇妙的数字特技设计所产生的逼真而神奇的画面效果,使观众领略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更无法体会到的全新感觉。
(2)数字特技还可以用来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影像。比如影片《真实的谎言》中在飞机上打斗的场面和导弹拖着人飞行的镜头就是演员根本无法表演的,只能用计算机特技完成;在《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庞大的群众场面如果由演员组成,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难以组织,同时海难的场面也不可能让演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这就需要以计算机制作出数字人代替真人表演。
(3)数字特技使观众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角斗士》中当罗马竞技场生动地出现在屏幕上,当血腥暴力的逼真场面非常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一个早已被烟尘覆盖的时代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角斗士》中气势如虹的战争场景也让人叫绝,漫山遍野的铠甲,像丛林一样的刀剑,使观众同时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的紧迫感;呼啸而来的罗马骑兵,黑压压的装甲步兵,投射器发射的火球,弓箭射出的火箭,燃烧的森林,兵器击打在盾牌和肉体上的闷响,如此逼真的画面,加上声响的震撼等声光效果的配合,观众就像是跟在麦克希穆的身边亲历刀光剑影,和麦克希穆一起冲锋陷阵,一起挥刀搏杀,这一切都是电脑的杰作,那种足以以假乱真的三维特技,使得能容纳三万多人的斗兽场变成了疯狂的海洋,人与兽的惊险搏杀经过特技制作以后,看上去是那么地惊心动魄,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也是如此的真实,我想此片因而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2数字特技能让真实事件完美再现
(1)电影中的数字技术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画现实,真实再现某些自然景象和动作奇观。美国历史巨片《珍珠港》中的轰炸场面中呼啸的飞机,冲天的浓烟,倾覆的战舰,落水的士兵,大多是数字技术合成而非实拍。其精妙逼真的数字处理画面和镜头的生动描述,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引领观众进入电影主题。试想如果以实拍的手法再现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场面,将是一项非常困难而又无比巨大的工程。然而通过后期合成技术,只需实拍不到十分之一的场景和人物,就可营造出预想中无比宏大的历史画面,其中一些实拍无法实现的飞行,爆炸场景,甚至是完全用数字技术虚拟出来的,这证明运用数字技术的途径是非常成功的,因为看不出破绽的特技才是最有艺术魅力的。
(2)让静态的人物做出真实的动作,可以再造历史中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如《阿甘正传》中虚构的历史镜头——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这就是利用蓝幕抠像将演员与肯尼迪总统的历史镜头合成,经过精心地修饰,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还有斯皮尔伯格给我们带来的恐龙及大白鲨的奇观,经过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建模、利用动作跟踪软件赋予生成物体的动作和运动轨迹,再与实景拍摄的镜头合成,最终成为一个令人震憾的镜头。
3数字特技打造奇观的叙事功能与象喻点题作用
(1)数字特技的奇观叙事既与故事叙事血脉相通,又富有特殊的震撼力。影片《泰坦尼克号》沉船灾难的奇观为叙事的重点,当船头翘起、船尾开始倾斜到90度,上千人绝望地惊叫着从高为230英尺的船舱跳入大海逃命时,其惨烈场景,撕心裂肺,数字特技真实地再现了海难的一幕,在惊心动魄中把故事推向了灾难的!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生死瞬间,芸芸众生何其渺小,然而,正是灾难的反衬高扬了人性的尊严和高贵,毕竟有很多很多的人在生死抉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因而,前面的不落俗套的爱情故事才释放出眩目的光彩。也正因为可以自如地运用数字特技合成各种图像,制造出各种超乎人们想象的灾难镜头,所以这无与伦比的奇异景观使《泰坦尼克号》的叙事如此与众不同,巨大的视觉冲击形成强大的叙事张力,当观众从爱情飞翔的美轮美奂跌到空前灾难的惨状时,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奇观叙事有着使人降服的感召力,前所未有的奇观影像和奇观叙事震撼了世界影坛。
(2)数字特技打造的奇观不仅可以叙事,而且能够画龙点睛,突出主题和有着象喻作用。“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提出的一种诗性阐释方式。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如《阿甘正传》片头片尾那片随风飘动的羽毛,是全片最长的合成镜头。一组羽毛飘动的镜头在演播室绿屏背景前,用风扇吹动系在细线上的羽毛,然后在电脑中把几十个羽毛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另一摇臂长镜头含天空、城市建筑、大树冠、街道、轿车和路边长椅上坐着的阿甘;最后将羽毛的镜头去除绿色背景后与城市长镜头的背景合成。羽毛飞过汽车的挡风玻璃和车顶时,连羽毛的倒影都清晰可见,这种心细如发的数字特技堪称完美无缺。片尾——阿甘将儿子送上校车上小学,羽毛从笔记本里掉落在草地上,又被风缓缓地吹起到空中飘舞,一代又一代……这片羽毛的制作费据称50万美元!但是,值。不仅仅是吸引观众视线的奇观,激起情感的流动,而且片头片尾反复出现构成了象征意义。飘浮无定的羽毛,使人想起美国人所言的:人生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将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必须勤奋努力地去争取。《阿甘正传》的羽毛绝非导演随手拈来,可见无论是东方西方,对生命的哲理思考是殊途同归的。这为影片增添了诗意,提升了哲学品格。
篇3
关键词:电影艺术 电影 译制
引 言
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干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20世纪第一个10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电影乘欧洲陷于战争的混乱中,逐渐取代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的欧洲电影基地.形成国际化的电影市场。
一、简述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世界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也是世界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取代,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
“好莱坞”此时己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等。
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在音响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产生了有声电影。
2.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除电影的生产制作之外,电影审查、制片厂的所有权、政府干预以及公众舆论等都是建立一个新的、象征性的中国的重要方面。1927年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外国片在中国的上映。该委员会一直持续到1937年爆发。
在同一时期,人们都自觉地努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电影制片厂。知识分子、民众以及政府经常组成“统一战线”来保护弱小的中国电影TA,抵制外国的“文化入侵”。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电影审查和对民族电影业的保护一直都维持和继承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电影变成为国有企业。民族电影是时代中国培育大众民族文化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国竭力利用电影来建立一幅民族认同的单一化图画。不论是从电影工业还是从电影文本或电影美学的层次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电影制片厂不再为私人所有。它们经过重新组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国家电影工业。整顿调整后形成的一些大制片厂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它们都受到文化部和宣传部的监控和领导。国家对于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拥有绝对的权利。电影常常成为政治宣传与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国内外影片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允许中国观众观看的外国电影主要都来自于社会主义国家。好莱坞电影实际上已从中国消失。
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梁》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电影节上荣获大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因而要求有新的理论描述。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过程,并且在全球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条件下逐渐成为跨国电影。尽管中国电影起初主要的目标是国内观众,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世界电影市场整体的组成部分。许多起源于中国文化中心(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已为海外公众所欣赏和接受。中国电影也被卷入电影工业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加入了世界电影市场的跨国生产、放映、销售和消费的网络。若要使电影面向国际消费而非国内观众,那么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与陈凯歌等人就有必要对他们的艺术风格与电影主题有所改变。
二、电影艺术
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表现特征是: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会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做出界说。这些见解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三、电影的翻译与欣赏
作为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
电影译制是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经济产业:译制片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经过译制配音的外国电影变成了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使它不再是纯粹的外国产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国电影产品。译制片是中外两种文化交相辉映而幻化出的一个奇妙世界。作为外国电影的中国观众.我们怀着一颗中国心通过我们亲切的母语倾听着外国人的心声,感受着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离奇怪异却又似曾相识。大众传媒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使文化可以打破民族、国家、疆域的限制,在尽可能广泛的程度上得到传播,使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所发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出的魅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篇4
[关键词] 《集结号》;电影美术;电影主题
一、电影《集结号》及其美学特点
《集结号》是以、朝鲜战争和解放初期的战争故事为题材的电影,诉说了一个军人谷子地为死去的弟兄们争取“烈士”名誉的故事——父母养他们的时候都是“有名”的,葬身荒场就“无名”了,这不公平。谷子地是一个弃儿,对于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没有姓名的人而言,他深知无名无姓的悲哀。姓名代表了一个人的存在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一个无名的人难以说他活过,一个失踪了的人更谈不上荣誉。谷子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要的是一种社会存在上的安全感,更是为那些生命寻找在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1]
导演冯小刚运用真实的电影拍摄方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它在镜头的设计、景别的运用、演员的表演、色调的选择(场面的调度)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上独具匠心,跳出了常规影片所使用的叙述手法,给受众耳目一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觉。
画面构建了五次闪回的剪辑手法。首次闪回是在汶河阻击战若干年后的朝鲜战场上,第二次闪回是1955年谷子地转业到曾战斗过的地方,第三次闪回是当谷子地来到无名烈士墓前自言自语道“爹妈都给起了名字,为什么都成了无名的孩子了”,第四次闪回是在谷子地已经找到了老部队,汶河军分区做出决定,追认47名官兵为革命烈士,就在他听完王金存妻子读的通知后,他又一次回忆起1948年在战壕里与指导员最后的对话,最后一次闪回出现在47名烈士墓前。
导演曾四次安排四孔桥画面的出现。桥在这部影片中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它不仅揭示了主人公需要与死去的战友沟通、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与观众的沟通、与任何意想不到的问题沟通,还需要去帮助连长谷子地抚慰战争给他心灵留下的创伤。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目的就是使受众深深地受到影片的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和电影主题产生共鸣。《集结号》就是一部非常令人纠结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导演将自身内心感受融合于电影之中,从而深刻地描写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并且成功地刻画出在战火中的幸存者为死难的战友立碑招魂的主人公形象。
《集结号》故事的流畅、逻辑的严密和台词的锤炼,同样充满着美学内涵。在《集结号》影片中,无论是战场的英雄还是壮烈牺牲的英灵,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它像一个推进器,推动着每一个故事的情节一步步走向。《集结号》这部优秀的战地影片,又一次开创了中国战争商业大片中的新领域。无论是思想意义还是镜头的设计或是画面的剪辑,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2]
二、《集结号》的电影美术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一)视觉美术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色彩的运用是美术艺术形式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在《集结号》中,导演将电影美术的艺术手段使用在电影的画面上,让人感到在视觉上得到了直接的艺术冲击,其处理得可谓是独具匠心。影片的全部故事所承载的时间和空间的色彩基本上是采取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色调进行处理的,尽管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现,然而,谷子地的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对战争的铁血场面记忆犹新。影片中导演将人类在直对战争的死亡面前人性的彻底表现,这一悲壮、恐怖而又凄凉的艺术场景采用了青灰色进行艺术象征,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从而实现了视觉美术对电影主题深刻的影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二)美术镜头的使用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这部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中国电影终于第一次把荒废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真实还原到了银幕上,像《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花》这样英雄主义的颂歌还很难与《集结号》相媲美。特别是前半部的战争场景非常逼真,音效卓越,不同地方不同枪械射击的声音清晰可辨,几乎没有长镜头,肩扛或手提摄像机的近距离跟拍,摇摇晃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电影美术中摇晃镜头,是电影美术的一种艺术运用技巧。影片的结尾部分是一个令人产生丰富想象而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享受。例如,谷子地最后为牺牲的战友赢得了“烈士”这样光荣的称号的时候,镜头在集结号的悲壮而又荒凉氛围中徐徐拉开。最后摇镜头将镜头的定位停留在一座大桥上。这不是寻常的大桥,它的身旁埋葬着和谷子地生死与共的47名战友。此时,观众不禁联想翩翩,谷子地和战友们的共同战斗场面以及他们在呼啸的枪炮子弹之中纷纷不幸中弹牺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摇晃的美术镜头又落在一群散乱的队伍中,那行军中的一幅幅肃杀和苍茫惶然的面孔,在皎洁的月光下留下了历史的战争印记。不难想象,电影美术镜头的使用给观众带来的艺术审美的震撼作用有多么巨大。[3]
(三)美术形象塑造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集结号》是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在整部影片中,导演运用电影美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大多是使用灰暗的色调作为影片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渲染了电影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展示出一幕幕血腥而惨烈的典型战争场面,以紧张、震撼、强烈的艺术魅力衬托着电影的主题思想。
《集结号》中有一场戏是整部电影的戏眼,也是最出彩的地方。因为近距离的重炮轰鸣,谷子地连长暂时失聪,一排长在弥留之际为了保全一连谎称自己听到了集结号,这时士兵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争论是关于逃生还是死亡的一场争论。让我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一群除了忘我冲锋外,仍对生命充满着眷恋的战士。与过去电影中“高、大、全”的战士形象相比,《集结号》里的那些哑了嗓子、灰头土脸的士兵更让人感到亲切和震撼。而指导员王金存从一个胆怯者成为一个殉道者的成长历程是对英雄更加符合人性的诠释。是整部电影的一个亮点,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
谷子地在年轻的时候就戎马倥偬驰骋疆场,是一个有功之臣,然而到后来,他的仅有的理想为逝去的战友们找回应该就有的荣誉还是那么困难、那么力不从心。在这过程中,他在十分的凄凉和痛苦之中夹杂着多种难以解决的矛盾,他饱受世态炎凉、忍辱负重猜忌,受尽人们各种各样的猜忌。他为自己没有能力替死难的战友们讨回公道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主人公不屈不挠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行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奋斗。导演通过电影美术非常娴熟的运用成功地塑造出了主人公的独特艺术形象,从而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由于主人公自身的社会地位低微以及具体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下一切的依赖外界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念头。他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去为已故战友挖掘坟墓。此刻,主人公坚强而独特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从而突出了影片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歌颂生命的主题。[4]
(四)电影美术中的音乐手段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在电影《集结号》中,管弦乐的使用可以说是气壮山河、大气磅礴,它就像鲜红的血液在众多的男人们的血管中哗哗流淌一样,像长江、像黄河那样一如既往的坚强信念。无论在空间和时间上有着千变万化的改变,但是,意志和信念矢志不渝,永远不会改变。还有,吉他音乐,它的出现立即令人感到有一种“战地黄花分外香”艺术氛围。因此,电影美术恰当地使用听觉语言即音乐手段也可以衬托电影的主题思想。
三、如何利用电影美术表达电影主题
(一)重视视觉感受的表达
由于电影是视觉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到电影主题的表达。所谓视觉呈现,包括镜头语言的使用、画面光线的处理以及场景的选择。在《集结号》这样一部史诗巨片中,配合主题的表现,深色的光线、静默和悠长的长镜头以及恢弘的场景都为渲染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性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这部影片中,经典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散发出来的是男性的阳刚之美,是无私奉献精神之美,是大无畏精神之美。这种美好的形象,必然也是点睛之笔。在主题升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光辉的形象和映衬之下,还有谁能不为之动容。这样的电影美术,就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战争永远是反人性的,电影不仅探讨了战争的反人性,同样也揭示了政治、集体、社会的反人性的本质。团长以牺牲47个弟兄生命的代价换取大部队撤退以及谷子地战后的不公遭遇,就把这矛盾鲜血淋漓地摆在我们前面。我们只能在谷子地和那47个卑微的、无人知晓的弟兄身上,甚至是那出卖47个弟兄的团长和司号员身上,看到可贵的人性和血性。谷子地要砸团长的墓碑而跟司号员打起来那场戏,两个残废老兵泪流满面,感人至深。电影质问了一个以前主旋律电影所不敢触及的问题:个人的尊严。
永垂不朽的英雄事迹固然可歌可泣,但令人感动并释怀的场景更在于影片后半部分述说战后对人物的历史追问。有几个场景是可以追述的,一是旧战场已变成煤窑,谷子地回到此地以一人之力吃住在煤窑,为的是天天挖掘煤矿找寻战友的尸体……一片偌大的墓地,墓地上竖着的木排上写着“无名”,明明是爹妈给起了名的,怎么就成了无名无姓的呢……他们本应该是烈士,怎么就失踪了呢……这才是影片要揭示的主题——人文主义思想,尊重生命,还生命以尊严。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催人泪下更多的是表现在这一部分。因为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关于战争场面的惨烈,各类媒体的宣传就已经让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而对后半部分人文关怀情节的呈现,却毫无准备,加上前半部分壮烈、血腥场面的铺垫,使观看者荡气回肠,哽咽在喉,热血喷张。我相信,只要是内心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无一不为这一组组电影美术场景动容唏嘘、潸然泪下……
《集结号》在中国电影史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在体现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美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镜头语言的运用、光线色彩的表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为凝练主题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和作用。在今后的电影制片中,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注电影美术对电影主题影响的积极意义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媛媛,张乐.波兰实验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0(S23).
[2] 王茂林.浅议电影美术中的室内陈设布景[J].电影文学,2010(S17).
[3] 赵俊华,赵紫薇.百花齐放姹紫嫣红[J].中国电影老海报,2010(02).
篇5
[关键词] 艺术特色;瓦力;动画
一、动画电影内涵及中美动画电影现状
所谓动画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内涵,在我国动画电影一般被称之为美术片。当然,美术片只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称呼,在世界范围来看,早期的动画电影一般被理解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统称。早期动画片的受众人群,一般理解为学生、幼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脑特技和人文情怀加入其中,使得动画片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童话、寓言,更多的贴合时代的、情节生动、寓意深刻的动画片应运而生,动画电影随之发展壮大,并发展成了老少皆宜的一个制作题材。现当代的动画电影和常规电影在影片长度上没有区别,用1~2小时的时间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
我国动画电影重说教轻娱乐,长期以来赋予动画片太多沉重的道德教育内容。而美国动画电影则重娱乐和影音效果,使得动画电影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动画片没有教育内涵,相反近些年的《冰河世纪》《机器人总动员》等,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所传达的保护环境等贴合时代主题的影片主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对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制作,除了电脑特技、影音影像等方面欠缺之外,故事主旨脱离现实生活,使得内容缺乏时代气息。纵观近几年的国内动画电影业,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贺岁系列以及传统的神话、童话故事之外,鲜有优秀作品出现。
追溯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分为产生、发展、繁荣三个阶段。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动画电影达到了一个,诞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对世界动画电影业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笔者试图从三个阶段入手分析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以期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二、美国动画电影初期:以搞笑为噱头重动作
美国早期动画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7年,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的问世,可谓开创了美国动画影片的先河。尽管影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故事简单,制作也很粗糙,但作为美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片子,可以载入史册。此时的动画片很少作为独立电影进行播出,一般都出现在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其影响力稍显薄弱。受美国国情的影响,美国人有着乐观向上的国民性,因而在早期阶段,美国的动画片的主旋律就是搞笑、幽默,重动作轻故事。往往是虚构一个场景,然后让主人公展现出种种滑稽的动作和尴尬的局面。《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就是这种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作。
在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初期,也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比如1929年的《大力水手》,就以诙谐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和搞笑轻松的剧情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阶段,还诞生了一个对世界动画电影业都意义非凡的公司,即1925年7月,25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和哥哥洛伊·迪斯尼创立的迪斯尼兄弟制片厂。这个制片厂自诞生之日起,就制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动画电影,至今都影响深远的动画片《米老鼠》就是这个公司在当时创作出来的卡通形象。动画片中米老鼠的大鼻子以及剧中各种富有童话色彩的画面和形象,深受少年儿童的喜欢。从当时的动画片不难看出,滑稽、搞笑是该时期的主旋律,当时的动画剧中频添笑料与滑稽动作,对于剧情和语言倒不是特别重视。故而此阶段的动画片带给观众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动画电影所赋予的使命就是调解生活气息,赋予轻松生活状态。
三、美国动画电影发展阶段:戏剧效果的童话世界
很难界定美国动画电影发展中期具体始于什么年份,但一般认为从1937年后,美国的动画电影就如同搭上列车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美国动画电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系列优秀影片,并迅速占领风靡全球。整个迅速发展和提升的势头一直延续到1989年。故而,我们暂且将这五十年定位为美国动画电影高速发展阶段。
在美国动画业迅猛发展的整个阶段,迪斯尼公司功不可没。自迪斯尼公司在早期阶段创作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和第一部彩色动画《花与树》之后,迪斯尼公司在当时的美国取得了一定的声望。但华特·迪斯尼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在此基础上大胆创作了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长篇动画《白雪公主》,片长74分钟。这部动画片在制作之时饱受争议,观众对情节简单的童话故事拍摄成影片存在严重的疑虑,但迪斯尼公司在影片中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很多成分,使得此动画片一经推出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当时的很多名人志士均对此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部动画片不仅成为美国动画电影业第一步真正意义的动画电影,而且还改写了美国动画业延续的滑稽、搞笑风格。第一次将叙事和剧情融入其中,尽管故事讲述的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但其大胆的艺术形式和叙事风格将美国动画电影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迪斯尼公司也借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国动画电影业领军巨头的位置。随后推出的《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等长片动画相继取得成功。但很可惜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迪斯尼公司停止了本已初露头角的动画长片的制作。
篇6
关键词:钢琴音乐;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文化渊源
钢琴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电影画面也是多姿多彩情感画面,但是它需要一种辅助形式来使电影更加的多姿绚丽。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样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一座由电影通往观众的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艺术的倾向。
一、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以多姿曼妙的音调,来演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充满灵动气息的物体。使自然界的景观、和声响通过音乐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钢琴音乐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范畴。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用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写实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展示给人们的是丰富的画面,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置于画面中,其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欣赏者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走势。
二、钢琴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钢琴音乐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理想的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其纵深感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要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 注重强调的是它的永久不衰、百听不厌,常常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有所提升。钢琴艺术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 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内涵。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艺术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养分。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配偶, 声与影、音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彰显出电影音乐中钢琴艺术的魅力。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1.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视频分段叙述的影响下出现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试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2.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3.优秀的影片常与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钢琴音乐来表达的。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为了延伸剧情,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一生所经历过的磨难,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主人公形象,音乐一直贯穿着影片始终,特别是在涉及到二战画面时,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种荡气回肠的画面通过钢琴音乐的柔肠煽情来具体表现。在主人公以衣衫褴褛的形象出场的时候,用柔和动人的曲调加以衬托。在剧情悲怆的时候,一首让人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使影片达到。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牵动剧情, 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结束语:
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增添了电影艺术的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主要是为了渲染和刻画电影画面的,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2]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篇7
戏曲电影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是观演关系距离?还是镜头景别之间变化的距离?或是演员调度之间的距离?要把戏曲电影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掌握的恰当好处,首先必须区分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两者对于审美距离的不同要求。
李渔在《答同席诸子》中说:“大约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合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耳”。中国戏曲很大程度上引导观众关注人生命运起伏的同时,还吸引观众去感受艺术形象本身的美。因此,适当的审美距离是中国戏曲演剧方法诞生的必要条件。
中国戏曲艺术要求演员在表演时要“贵乎真实,而又不必果真”,要与生活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观众在观赏戏曲时处于一种“第三者”的观赏角度。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戏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同时我们也在关注戏曲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而戏曲演员与表演角色之间也属于“第三者”的位置。一方面戏曲演员要极力表演角色的情感,使角色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舞台上,达到以情动人的表演效果。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又要与角色之间有“跳入跳出”的关系,使自己的表演能收放自如,不被剧中人物的强烈情感而影响自己的表演。这样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距离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韵味。
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可见,电影艺术是要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视听艺术的称谓,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讲,电影更是一门心理艺术。犹如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一样。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表面上看,当观众来到电影院中,漆黑的环境,镜像般的银幕,观众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观众的心理与银幕上的内容产生了复杂的交流活动。用麦茨的第二电影符号学来解释,银幕就像一块镜子,观众从镜像中去寻求自己的本我,从而达到一种超我的状态。简言之,电影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营造梦境,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所幻想的一切,爱情,死亡,权利,金钱,性,暴力等等是无法实现的白日梦,而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这些情境都历历在目,就是由于电影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无意识的欲望,使观众一方面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看电影,知道银幕上都是人为的虚假影像;另一方面又犹如亲身经历一般,沉溺于银幕上虚假的光影世界之间。所以,观众观看电影时的状态有如自己在睡梦中经历不可思议的梦境一般。
总结完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分别的审美距离之后,我们发现两者的审美距离从本质上来讲是有一定区别的。戏曲艺术追求的是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而电影艺术追求的是身临其境的审美距离。那么戏曲电影的审美距离该如何把握?
首先我想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戏曲电影不等于戏曲艺术加电影艺术的综合体,而是应该是用电影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地银幕再现,即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形态进行记录又使电影与戏曲两种美学形态达到某种意义的融合的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这就决定了戏曲电影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距离。
一、“角”与观众的审美距离
看戏看什么?也许有人会说看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也许有人会说看出神入化的程式表演,也许有人会说看华丽多彩的戏曲服饰。但不可否认的是,看戏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名角在舞台上的表演。一出戏可以没有导演,可以没有配乐,可以没有切末,但是不能名角。观众之所以肯掏腰包去听戏看戏,很大程度上是去捧角。所以红极一时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才会在戏曲史名垂千古。纵观戏曲历史长河,留下名来的不都是名噪一时的戏曲名角吗?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程蝶衣和段小楼来到戏楼演出,数百观众夹道欢迎。戏楼老板奉承的说到:“今儿观众可都是冲着二位老板来的,要是程老板在台上不小心打个喷嚏,底下也得叫个两声好啊”可见戏曲名角在戏曲舞台上重要的地位。那么戏曲电影要如何抓住观众的观影兴趣,如何保持“角”与观众的审美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第一个认识到特写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技巧的重要性,尤其在揭示演员内心活动的方面的作用,使电影艺术为之一新,更是改变了整个电影的进程。戏曲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歪路,很多学者认为不应该打破戏曲艺术原有最宝贵的形态,应该把舞台上的演出完整的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却丧失了电影艺术的魅力,电影艺术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景别来展现不同的情境下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保持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审美距离。电影景别有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等多种表现手法,能让电影中的演员与大多数的观众处在一个最佳的距离之内;根据故事的发展,在同一场面中,改变观众与银幕的距离。使观众能察觉到演员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而不丧失那种欣赏时的距离感。这种表现方法是戏曲艺术在舞台上根本无法实现的地方,在普通的剧院中坐在第一排和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对于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所接受到的信息绝对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常常是近景和特写的魅力所在。即使是表演功力再深的戏曲演员,也很难让自己的表情抓住所有在场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戏曲电影应该大胆的尝试运用多景别多角度的拍摄方式去调和与观众的审美距离,使戏曲中“角”的魅力在电影中只增不减。
二、主观镜头所带来的审美心理距离
主观镜头代表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电影有主观镜头,而戏曲却没有主观镜头,那么戏曲电影需不需要主观镜头?
篇8
【关键词】音乐之声;电影;魅力
社会在快速发展,电影作为人类最大的娱乐项目,各种充满特色的艺术元素也在不断加入到电影当中,其中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在电影《音乐之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发展至今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作为音乐电影中的经典,该电影能把角色的特点、剧情通过优美的音乐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才是电影音乐真正的美。
一、电影音乐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从最一开始的无声电影慢慢发展为有声电影。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是决定一部电影好看与否的标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由于这一原因使音乐在电影艺术之中拥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著名配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说过:“为生活中平淡的一幕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制造出恐怖、欢快、痛苦等气氛,还可以衬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音乐能使电影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为了将电影的艺术释放得淋漓尽致,尽显其魅力所在,电影音乐将是一个桥梁,将银幕和观众连接起来。电影音乐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音乐的衬托,电影将毫无可看度和感人度,使电影主题得不到升华,对电影本身产生极大的负面效果。
二、《音乐之声》的背景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回忆《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来感受一下其魅力。其剧本来源于利亚?冯?崔普的真实故事,虽然作为全球最经典的音乐电影但一开始它只在美国百老汇剧院公演。直到过去了一段时间,福克电影公司才对《音乐之声》产生了兴趣,最终电影版《音乐之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了解到了这部电影。由罗伯特?怀斯这位著名导演执导,这部影片获得了最佳音乐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音响奖、最佳剪辑奖这五项奥斯卡大奖。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善良活泼的修女,在面对德国纳粹军人的威迫之下,仍然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并用用音乐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由于这部电影的音乐风格非常有特色,细腻感人的同时却又蕴涵着深厚感情,使该音乐电影广为流传,并被各国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可见《音乐之声》拥有着非同凡响的魅力。
三、从《音乐之声》的剧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除了音乐美,为了展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感,这部电影采用的人物形象是能够融入到自然美和音乐美当中的,手法相当独特。影片一开始就带给观众一种大自然的庄重感,其优美的景色,清澈的湖水、碧绿的阿尔卑斯山、夏日湖边月色朦胧的夜景、豪华的别墅以及极具欧洲风情的教堂,就算是一场突来的雷阵雨也能使人身临其境,过目不忘。为了使影片中人们追求向往的宁静美好生活和人物鲜活分明的性格特点得到升华和提炼,美妙的歌曲和动听的音乐正是体现这种自然美和音乐美的点睛之笔。
女主人公名叫玛丽娅,是一位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修女,这是导演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欢快简洁的音乐描绘出主角的性格特征。不仅影片中的孩子都喜爱她的善良和美丽,同时观众也被她的魅力所感染,这一切都归功于影片的音乐。通过合理的剧本设计和优质的音乐搭配,玛丽娅的的歌声使上校的严厉但又富有感情的形象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段剧情来体现玛丽娅是怎样通过音乐感化他们的。
当时的上层社会有财有势,孩子娇生惯养,女主角作为一名家庭教师,上校家的孩子们对她很不礼貌。孩子们不断地制作恶作剧来捉弄玛丽娅,想给这位老师来个下马威,在调皮的音乐搭配下,孩子们往玛丽娅口袋里放青蛙,把刺球放在椅子上等,都生动地表达出孩子们对这位女老师的不满。但是玛丽娅用宽容善良的胸怀包容他们,并没有在上校的面前告发他们。通过音乐的演奏,观众可以感受到孩子在慢慢地向好的方向转变。
玛丽娅作为老师拥有着善良的性格,使她能像母亲一样用内心去爱护这些孩子。当她发现孩子们虽然很敬爱他们的父亲,但又同时对他们的父亲感到畏惧。这时候音乐响起,她用歌声感染了这群孩子。在优美的歌声下,孩子们放松心情,释放出心中的压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懂得了应如何去学习、生活和做人。孩子们用优美的歌声欢迎男爵夫人的这一段剧情中,正当上校在批评玛丽娅并准备驱赶她出家门的时候,孩子们唱出了优美动听的歌曲,使上校也忍不住加入其中进行合唱。一曲之后,上校和孩子们深深地拥抱在了一起,上校激动地告诉玛丽娅:“是你把音乐带给了我,带给了我们家,使我更加了解我的孩子。”正是玛丽娅的音乐,使上校和孩子们能和谐相处,让家庭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最后一幕,在大自然中玛丽娅和孩子们愉快地学习,在花草盛开的山坡上奔跑,在乡间小路上开心地骑着自行车,在碧绿的湖上划着小船,这一幅幅如画般的画面配合欢快的歌声、明媚的阳光透过音乐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音乐之声》告诉我们,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相互谁也离不开谁。人之所以不能离开大自然是因为人类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下去,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生机和活力。大自然也需要人类的衬托才能显出其神奇之处。
除了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外,影片还通过音乐描绘出幸福家庭的形成。上校家在玛丽娅到来之前还存在着各种家庭危机:孩子们失去母亲,缺少母爱、家庭的教育方式像军队一样死板单一、父亲经常外出不在家、频繁替换的家庭女教使孩子们更加调皮,对一切事物产生反抗心理。然而通过玛丽娅的到来并不断在其优美的歌声感染下,这个家庭在各方面都在慢慢地变好。昔日和睦的家庭、父亲的爱使孩子们又找回了童真。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呈现在观众眼前。
四、总结
《音乐之声》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正是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所致,在这部影片中透过音乐能感受到最简单、最真实的亲情。音乐艺术的魅力才是此片的重点。《音乐之声》,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王力、王锦山、王慧敏.音乐之声——留给世人永恒的“真、善、美”[J].电影评介,2008(12)
[2]罗亚辉.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之声》带来的无穷魅力——观电影《音乐之声》有感[J].美与时代,2010(01).
[3]黄永华,刘陈艳.英文电影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的作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03)
篇9
[关键词]舞蹈;电影;运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被搬上了电影银幕,通过更具现代化的方式来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在视觉效果上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舞蹈艺术与电影制作的完美结合同样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取得观众的一片喝彩。自1999年以来先后上映的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有《中央舞台艺术》《最后的舞者》《舞出我人生》等,后者更是获得了奥斯卡年度最佳影片奖等多达12项的提名,这也标志着舞蹈题材的电影在电影艺术中去边缘化的成功,舞蹈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独特视角,它将舞蹈艺术的魅力巧妙与电影元素完成了对接和融合。舞蹈界普遍为《黑天鹅》在电影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电影中导演神奕的刻画以及演员惟妙惟肖的舞段令专业舞人大开眼界。下文中笔者就以《黑天鹅》为例,对电影中舞蹈片段的运用及其作用予以解析。
一、电影中舞蹈片段的选取
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结合了电影独特的叙事表达手法和舞蹈抒情的表达手法,将两者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对整个影片情节的推进以及主题的体现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并不是要将舞蹈片段不加选择地搬上屏幕,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发展的思路是运用舞蹈的进行时态去推动影片情节及主题的发展。所以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在舞段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芭蕾舞剧《天鹅湖》是《黑天鹅》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整个舞蹈的进程为电影叙述的主题线索。电影中出现的舞段在展现舞蹈艺术魅力的同时,将电影的情节演绎得此起彼伏。《黑天鹅》中出现的开场舞段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子在打猎的过程中与奥杰塔公主邂逅,当时公主由于受到魔王罗特巴特魔咒的控制,白天以白天鹅的身份示人,晚上便会恢复其美貌的外表。需要一位男子用真爱去解除魔咒。这一舞段为整部影片埋下伏笔,接下来影片换片转折到以为舞蹈演员正常的排练中来。开场片段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典性。影片针对的主题是女主人公妮娜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与心理障碍面前,在与黑白天鹅两种角色的另外一名演员的较量中登上艺术巅峰的情节而展开。因此芭蕾剧中黑白天鹅变奏的舞段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影片中大量展现了黑天鹅32个挥鞭转的镜头,同时出现在主人公的训练与表演当中。黑天鹅的变奏能够很好地衡量了舞蹈演员的舞蹈造诣,因此主人公要达到艺术顶峰,就必须突破黑天鹅的饰演。影片通过对同一舞段的重复呈现展示了女主人公向艺术顶峰奋斗的历练过程。这与导演所说的“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释放出来的”不谋而合。女主人公最终实现了黑白天鹅的合一。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通过对熟悉片段的重复呈现加深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导演在电影中赋予舞蹈艺术的韵味通过与现实舞蹈演出不同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象征性。在影片的最后,魔王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将深爱公主的王子置于死地,奥杰塔为了阻止魔王的行动来挽救自己心仪的王子,跃入湖中。女主人公在平时的排练中总是表现出对跃下高台这一动作的恐惧,并不像白天鹅那种的决绝。这个片段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女主人公的犹豫是因为对黑天鹅角色理解得不够深入,进而不能够体会白天鹅在此种情形下的心态。因此在影片的末尾,每次女主人公台上台下心理状态的变化都是内心褪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着了魔的黑天鹅的表象并没有完全覆盖她白天鹅的本质。在表演中,“跃湖”舞段的呈现,是对影片中前面的呼应,同时也是女主人公找回自我的象征,纵身一跃使得她回归到了自己白天鹅的本质,同时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二、电影音乐对舞段选择的影响
音乐被称为舞之魂,其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影演绎中,或者为片段舞蹈选取合适的音乐,或者为其创造恰当的舞段,都是对创作者的严峻挑战:成功的舞段会令整部影片获得升华,反之,可能使影片流产。所以,舞段与音乐之间的合拍、默契、“心心相印”是舞段或者音乐选择的难点。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许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相通的,著名舞蹈家苏时进老师说:舞蹈与音乐,是一颗灵魂幻化出的两朵奇葩,它们都是对艺术的美丽诠释。在电影叙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两者进行最适宜的联姻。本节中笔者以电影音乐对舞段的选择影响予以简略的分析。
(一)在人物主线和音乐氛围下的舞段创作
当前我国的影视音乐,展现出多元表达的趋势,无论流行、民族、古典、异域都为影视工作者包收并蓄,音乐已不单是电影的附属物,音乐利用其可以打破时空、超越规则的特性,为突出影片风格展现出创造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因此深刻影响着影片的主题,在此背景下,音乐与舞蹈互为补充,共同“左右”着影片的主题深化。舞段的量身定做成为必须,它必须适应音乐表达的生活气息和个性化色彩及时代特征。这一点在影片《黑天鹅》中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二)以舞蹈为核心、音乐为绿叶衬托下的舞段创作
借助音乐的风之羽翼,展现舞蹈云裳的旖旎思想,使音乐为舞段创作锦上添花、推波助澜,最终获得舞蹈、音乐与影片的三赢效果。
对于舞蹈作品来说,音乐作品虽然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品,但在电影演绎中,它们是水融、不可分割、相得益彰的融合体,电影音乐的激情旋律赋予舞蹈创作以灵感,舞蹈阐释着影片人物的内心,用肢体语言舞蹈语汇述说着潜台词,轻快的肢体顿挫与激越的音符共同迸发着电影主旨。《黑天鹅》中的舞段起到引、承故事发展,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在乐曲旋律的配合下,以舞蹈的魅力,不仅为整部影片增添无穷魅力,更使电影获得巨大升华。
三、舞蹈题材电影中舞段的运用和作用
(一)突出舞蹈题材的特点
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是以舞蹈的艺术特性来推动整部影片发展的艺术表达手法。在《黑天鹅》《中央舞台》《舞出我人生》中,导演心照不宣地以舞蹈排练的整个过程作为串联电影的主题线索,整部电影表现了舞蹈排练中从演员的甄选到超越自我、实现艺术真谛的过程。通过对舞蹈者训练以及舞蹈者生活的描述,呈现了以舞蹈者为主人公的背后的故事。电影《黑天鹅》中,以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排练为整个故事的线索,通过女主人公在舞蹈排练及演出时的两面性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所体现出来的两面性。影片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正是人性两面性的主要载体,并通过集于一身的表演来表现性格迥异的艺术角色所带来的现实启发。通过风格鲜明的无关表演实现了双重角色的塑造,而这一双重角色的塑造更是象征了舞台上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二)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
单纯运用一种叙事节奏不能很好地带给观众影片的起伏感,这也正是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影中的舞段不同于舞台艺术上的舞段,它能够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因为导演运用舞段的目的是通过舞段的选择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舞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在观看舞蹈片段的同时潜移默化读到了导演安插的意图。体现了舞段为剧情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在演员选拔中取得成功之后的第一次排练中,导演选择的是王子与公主邂逅这一舞段。双人舞的部分中不能体现爱情与激情的迸发是导演最为担心的地方,而舞蹈编剧单纯地用挑刺和表演来批评主人公的做法并不能够在观众中产生反响,因此缓慢的舞蹈叙事留给观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影片的意图,使整个叙事风格更加自然。
(三)突出剧情的矛盾冲突
在电影《黑天鹅》中,影片中对冲突的发生和解决的描述很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舞段是舞蹈电影中矛盾冲突的主要体现形式,同样地,冲突也是在舞段中所解决的。影片中当女主人公由于芭蕾而感受的压力与束缚倍增的时候,甚至是她在不能够进入角色时,她随同朋友来到了酒吧,而在酒吧中彻底摆脱了芭蕾教条的舒服,演绎了一段释放身心的舞蹈。从此之后,女主人公对舞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舞段中对冲突的解决,极大促进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总之,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中,舞段的选择及其带来的效果都是为电影的故事发展所服务的。网络上对《黑天鹅》这部奥斯卡年度最佳影片的介绍中充斥着“悬疑”“惊悚”“心理片”等词汇,但是笔者认为《黑天鹅》更多的是在展现着舞蹈者的心路历程。本文认为片中的女主人公在自己舞蹈生涯达到巅峰的时刻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前任表演者的没落遥相呼应。舞蹈表演者的要求是要年轻气盛,同时又要求用丰富的生活经历来支持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电影《黑天鹅》所要表达的主旨同样是矛盾的人生,即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耀眼与现实生活中排练的艰辛,正如王玫在舞剧《天鹅湖记》开始之前的那段话:“舞蹈美丽而壮烈,成功所以美丽,失败所以壮烈,于舞蹈人而言失败者就是失败者,曾经的失败者就是成功者,失败的曾经永远都是所有舞蹈人刻骨铭心的成长印记。”
[参考文献]
[1] 郑华.论民族音乐在我国电影作品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03).
[2] 高勤学.论我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体现[J].电影文学,2008(07).
[3] 赵继红.浅谈舞蹈音乐创作中形象感知[J].作家,2008(14).
[4] 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06).
[5] 崔月梅.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生命意识——以朝鲜族舞蹈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3).
篇10
能够反映角色心理
在电影创造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要有着深度与深层的心理层次,才能够构建饱满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对电影都市设计中,可以认为服饰是对于角色的隐性特征的外表现,能够对人物进行内心的情感宣泄,不仅能够扮演着人物角色,还能够同时刻画出角色的心理特征。随着电影内容的发展,一般角色的外在形象也会随着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跌宕起伏进行转变,并且能够为故事发展提供具象的条件。在电影《雷雨》中,我们可以从女主角繁漪不断变化的服装中看到一个花季少女转变为一个受到心理摧残的妇人的心理转变过程,并且能够称之为经典之作。在她少女时代,有着单纯学生的打扮,通过淡紫色来表现出少女对于未来的无限幻想,当进入到周家之后,会用深紫色的服装来表现出她处于豪宅、孤独寂寞的心理,并且电影中也会通过修身的旗袍来表现出她的成熟的女性风韵,在故事最终以紫黑旗袍来揭示周家的最后毁灭。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一个被许多旗袍花团簇拥下的女子,有着矜持而雍容的气质,每件旗袍都能够表达出女主角不同的心情,而观众不但能够被美丽的旗袍所吸引,还能够对女主角的情感变化而感叹,可以说整个影片中女主角的服装转变都是女主角心路历程的表现媒介。
通过服装彰显时代背景
服装作为道具,能够在电影中表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电影《欲望都市》中,四位女主角每次在电影画面中出现都穿着精心设计的服装,可以说时髦而性感。虽然年过三十,但是依然魅力四射,有着较高的薪酬的职业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吸引着异性的关注度与同性们羡煞的眼神。这种以服装为载体的生活态度,能够迎合当下职业女性的心态,她们能够充满魅力但是却不依靠外貌,有着睿智的思维给予了稳定的工作与较高的薪水,可以说电影中的多种服装能够影响当时的流行趋势。
电影及其服饰语言
我们在设计电影服饰中,除了需要遵循普通的设计原理之外,还需要收集剧本中能够对时代背景描写的人物形象资料,在服装中必须要整体突出电影有的时代感、地方性与民族性,可以说只有演员穿上服装才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
(一)电影服饰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性我们在设计服饰中,对于形式美观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电影的服装作为布景道具的一部分,进而统一于电影主题。在服饰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讲究“人衣合一”的创作理念,对于电影中的服饰也要围绕角色进行设计。这需要从角色本身与扮演角色的演员两方面进行考虑。一般在前期导演选择角色的时候,都会尽量寻求与角色相适应的演员,但是演员与实际角色还是有差别的,例如有些故事内容需要演员扮演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为了能够弥补演员与角色间的距离,除了高超的化妆技巧,服装就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作品中,服装设计还有着明确的设计对象与功能性,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到服装在演员身上的穿着效果与制造工艺的能力与可操作性,还应当注重服装在电影作品中的整体效果。只有能够感受到主观与客观的感受有机结合的时候,才成为完整的服装设计,在电影中展现出合乎情理的角色与内容,完整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二)电影服饰设计中的色彩意境服装的色彩在整部电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服装色彩能够感染观众的情绪。在电影服装设计中需要把握好服装的色彩基调设计与人物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服装的色彩基调是所有服装色彩基调的大方向与关系,能够让观众们接受电影作品中色彩的总基调,并且色彩的基调也是有着典型情绪的,同样围绕着电影主题与内涵而设计的。随着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服装色彩设计的同时,也要恰当地与数字化技术合理结合与应用,这能够增强服装色彩的电影中的表现力,也能够侧面激发演员的表演欲望,进而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感觉。例如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英雄》等电影,都在服装色彩的设计上有着独到之处,在绚丽的色彩下,不仅能够很好地刻画出角色的性格,还能够为电影的中心增色不少。
(三)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历史因素角色的塑造是多种多样的,在每一部电影中的故事内容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不同的服装设计需要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比如我们在拍摄现代题材的电影中,需要去研究现代的时尚潮流;当拍摄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需要对当时的人物服装进行研究;在拍摄科幻题材的影片时,我们需要研究科幻小说中的细节描述,尽量去还原细节的服饰要求。我们在拍摄的电影作品中的故事内容与人物角色多种多样,我们必须要掌握人物在造型中产生的审美感受的一些需求和人物的服装形象特点与习俗,才能够设计出相关的具有时代感的人物服饰,适应角色身份与情感的服饰。对于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服装,设计的原则是首先遵循历史事实,但是却不能生搬硬套地照抄,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在创作中传承历史文化,也可以进行现代艺术的创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严谨继承、适当改造的原则。
(四)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形式美我们在审美法则中的“对称、平衡、节奏”等形式在电影的服装设计中依然使用。一般我们在艺术创造中是感性的,而设计的过程是理性的。受到一些技术水平因素与其他特定的因素制约,在一些方面能够影响电影服装的整体构思。我们在构思方面可以从衣服的款式与色彩等因素出发进行设计,也能够从整体的元素中进行新的元素的挖掘,都能够收到惊艳的效果,而我们将常见的元素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也能够转变传统的设计思路,得到我们想要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服装艺术是以特殊的手段来表现电影中的人物,主要是为电影中角色服务的,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因此电影中的角色与服装的结合也要自然,我们不仅仅要求服装天衣无缝,而且需要让服饰与角色完美统一。电影中的演员只有与服装造型进行结合,才能够完整地塑造出电影的角色,进而能够感染观众,引起共鸣,达到观赏时候的视觉形式美。
- 上一篇: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下一篇: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