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应用领域维的管理学精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浅析管理学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DES的f函数模型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 浅谈体育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扎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管理学的X―Y理论在成人自主学习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管理学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探讨期望理论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在临床护理管理学的应用 对管理学批判理论的评价研究 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建与研究 企业小组软件过程在管理学生软件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浅析管理学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Parry, K.W. 1998. Grounded Theory and Social Process: a New Direction for Leadership Reseach, Leadship Quarterly, 9,85-106
[5]-Poole, P.P.1998. Words and Deed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10, 45-59
[6]Orlikowski, W.J. 1993. CASE Tools a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vestiga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Changes in System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Vol. 17,No.3 .
[7] Strauss,A..L. and Corbin, J. 1998.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n. Thousand Oaks, CA:Sage.
[8]李志刚,李兴旺.2006.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管理科学》2006年 03期.
[9]徐淑英,刘忠明.2004.《 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2
(1)高校教育管理报表依旧使用原有的统计表和统计数据分析标准,使得收集的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如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资源短缺,在教育部原有的“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和“高职称师资比”等原数据表中添加设计选项及原设定评定基准,为保证达到标准导致虚报数据,发生无法真实统计和分析教学管理现状。
(2)高校教育管理报表的指标体系陈旧,难以反映现阶段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评定标准。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人才培养应以适应社会普遍需求为目的。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示范性院校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将企业一线工程师聘为企业导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在传统的“学年初普通高校基层报表”、“普通高校教学设备及实验室报表”、“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很少体现产学研的教学指数。难于分析教学的欠缺。
(3)高校教育管理报表数据冗余较大,教育部各业务分管部门出于各自的管理目的编制的报表指标重复、交叉,经常更换表格的格式而非实质内容。数据保存性增加性,往往造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年年疲于填报同样重复的相应报表,而教育部门回收的表格无法统计比对历年数据。高校教育管理报表软件系统陈旧无统一管理,造成数据不兼容性等缺点。
二、教学管理与统计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应根据高校的现状设计系统表格、指标评定标准,并贴合时代,使用通用数据库建立数据档案,使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高等教育的过去、监控现在、预测未来,以指定有效的策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
(1)将统计融合到高校教学管理中。鉴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系部行政干事由掌握计算机办公操作的人员任职,故停留在被动地完成报表工作。一方面,建议应对行政干事进行一些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功能及作用的继续教育,让他们在对具体的教学管理理论业务知识和情况熟悉的情况下,运用统计知识,提出满足现今高校教学管理有利的数据收集,以在不断地创新中求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中设置专职统计人员,有利于使用专业知识分析统计数据以及修正收集到的数据,让其变为信息,使之行之有效。如各高校自身微观管理中,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预测、学生培养质量等一系列管理,以便提供教育部门比较有建设性的数据。
(2)重视事中监控和事前预测。改变事后统计,对过往统计后的数据做说明分析,对统计结果做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如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多维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对教学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认一个基本的框架即计算变量、统计方法、统计图等,设计数据库录入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者抽样统计。如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教学评价,收集教学活动各方面信息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给予数量或等级的描述进行量化,设置变量,再应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全面分析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分析过往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削减原有强势环节的监控转向加强弱势环节监控,从而帮助系部乃至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节约人才。教育部门也可以根据现有的统计状况,根据正态分布的原则设置监控指数。
(3)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各高校情况,从全局出发,设计参数,建立一套具有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的综合性报表和部门分表,避免数据冗余。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表,便于统计分析的进行。报表设计可以在表格左上方设置序号,根据编号可以识别综合性表格还是部门表格;在表格正上方简明写出标题;在表格中使用表注说明数字式统计表的语言;在表格中列出各高校采集信息的分类项目。有了标准化的报表,积极设计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强,功能齐全的统计应用软件,适时更新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系统进而设置评价参数。在教学资源的数据收集后生成标准差表明各院校整体资源分布与平均资源的偏差程度,使用历年和同一时间偏态系数检验相对的差异量,进一步验证资源分布时间性和院校间的差异,使用区分度表示能否区分被测院校资源优劣,并设置效度表示测试结果合乎一定目标的有效程度以及信度测试所得数字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也就是测试排除偶然因素,从而从技术上确保高校收集信息的准确性,便于分析及设计指标。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关联理论 听力理解 大学听力教学
认知语用学是将人的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强凋人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认为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听力理解是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听的内容是瞬间即逝的,把这些的语素完整的联系起来,会更好更快地理解听力的内容。由Sperber与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指出了新的方向。
一、关联理论概述
法国认知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实际上就是一种“明示―推理”(Ostension―Inference)行为,即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一般会同时涉及两种模式: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何自然,1997)。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通过编码―解码来获得语言意义,当语言意义与话语意义一致时,交际者就能获得显性意义(explicature),当语言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时,交际者需要通过认知―推理来理解其隐含意义(implicature)。Sperber和Wilson将两种模式加以综合,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的概念。
二、听力理解中关联理论的语用认知推导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环境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含义的潜在认知环境。在话语明说的基础上,听话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等作出语境假设。
(一)语境的作用
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语境要素是一种“共有知识集合”,发话者能够有意识的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而听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随时加入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新信息, 构造能够有效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体。
例如:W: Are you going to barbecue outside or stay at home ?
M: It’s raining.
Q: what is man going to do?
听话者根据雨天不能作户外烧烤,这一共有知识,结合新信息“现在下雨”,得出不会外出的结论。可见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者是动态地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的。
隐含前提:People do not like going to barbecue in raining days.
明示前提:It is raining now.
隐含结论:That man will stay at home.
若只看字面含义是无法领会其中的隐含,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大家共有的知识和新旧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而且需要在听的过程中激活这些新旧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
(二)寻找最佳关联
在明示交际中,交际双方孜孜以求的是说话者的话语与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具有的最佳关联性。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者又只需要付出最小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最佳关联设想是,1说话者意欲向听话者显映的假设集I ,具有足够的关联,是听话者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说话者传递假设集 I 是能运用的最大关联信号。
如果一位餐厅的服务员听到顾客看着眼前的汤说“It’s cold.”,他会意识到it是指汤,因为汤是这里他能观察到的最具关联的信息,且以往的经验告诉他顾客不喜欢喝凉汤,而顾客说汤凉了,意图是让服务员去热一热,或者是换一碗。
前提一It’s cold 是语言知识。
前提二 it 是指汤。
前提三 按常理,顾客不喜欢凉汤。
结论 换一碗热的或给汤加热。
释义的过程就是听话者运用固有信息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取最具有关联的信息与新信息组成前提完成推理,所以推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如何在头脑中选取最佳关联的信息的过程。
三、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是对说话人话语的理解,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Rost的听力理解模式表明听力理解既是译码过程,又是推理过程,推理过程则是一个寻找关联链的过程,听力理解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而传统的英语听力理解只重视字音听辨和字词句理解,忽略了对说话人思想意图的推理,又加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缺乏英语日常交际知识的语境“储存”,从而导致学生的听力理解困难。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进行推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一)根据词汇和语法信息进行推理
M:Are you finally through with your exams?
W:I wish I were.
Q:What is the woman implying ?
A) She still has exams to take. B) She wants to know which exams are over.
C) She hasn’t done very well on her exams. D) She has finished looking through her exams.
在对话中,男士的话语信息是“你考得还好吗?”而女士使用虚拟语气进行回答,要想理解此题,学生得首先理解虚拟语气“I wish I were.”所表达的含义正好和实际相反,表示“希望能考得好点,但事实上不太好”,所以可据此推出答案为C)。
(二)根据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信息进行推理
听力材料中有很多短对话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显示问题的答案,听者在回答时需要借助大脑中的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信息进行推理,才能理解其交际暗含。如:
M:Mary doesn’t want me to take the job. She says our children is too young and the job requires too much traveling.
W:You should talk to her again and see if you can find the way out. Think about the gains and losses before you make a decision.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The man is thinking about taking a new job. B)The man likes a job that enables him to travel.
C)The man is sure that he will gain more by taking the job. D)The man doesn’t want to stay home and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
要想理解此对话,听者不仅要听懂话语的信息意图,更要推理出其交际意图。从第一个说话人man的话语中我们可推理出他和Mary之间是夫妻关系,因孩子太小,而该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所以Mary不希望他接受这份工作,后者woman的话语信息是“你应该再和她商量,然后权衡得失再做决定”。听者可根据两个说话人的话语信息,调用储存在大脑中的百科知识信息,并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来进行推理判断:父母需要照顾小孩,而man向别人咨询,表明man犹豫不决的心态,由此推导出正确答案为A)。
(三)根据语调进行推理
英语的语音、语调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有时说话人借用语调来表明所说话语的暗含。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话语中的语气和语调,以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如:
W:Tom,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look at a few books I bought.
M:A few? It seems you bought out the store.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He really liked to look at woman’s books.
B) He didn’t like to look the books the woman bought.
C) He thought the woman bought so many books.
D) He thought the woman bought a few books.
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向学生指出man对woman的应答用的是升调,提醒他们注意语调的使用,学生可根据man的话语声调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推导出man的话语的真正含义为C)。
根据以上所述,教师应当在英语课堂上更多的培养学生对语境把握,锻炼他们对新旧知识关联推理能力的训练。此外,很多语境知识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常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英美文化、社会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把握谈话当中的语境,获取正确的“会话含义”,帮助我们去实现听力理解。
四、结束语
听力理解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语言交际中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关联理论推理模式,符合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是解码和推理相结合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教学改变了传统听力教学过程中听者处于被动消极地接受信息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最佳方式,这对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1986。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湘.张敏.《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J] 2008年第17期。
篇4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境关联; 阅读;
一.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透过这些文本文字,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和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使学生能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这些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达到吸收知识,交流思想,促进成长,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然而反思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师通常主导阅读材料的解释,从词到句,对文章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结合罗森布拉特(Rosenblatt)提出的阅读理解的字面理解、推断理解、评价理解、欣赏理解的四个层次,本文将借鉴关联理论,并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关联理论把握文章整体脉络,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关联理论
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是语言存在的价值所在。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合著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交际的实质,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利用所有经验进行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语言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再结合语境假设,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最具关联性的解释去构建对话语理解的心理表征,实现用最少的努力去获得最完美、准确的理解。
三.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活动。与口语交际不同的是,作者与读者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因此更容易出现误读误解的情况。在阅读中读者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做出最具语境相应的明示。一段语篇通常具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由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而产生的表层意义,另一层则是由特定语境所决定的深层话语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对于第一层语义,读者可以通过词汇含义的掌握和句子成分分析来领会,而对于第二层含义的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因为表层意思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就必须将它与具体的语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The river has been dry for a long time. Everyone attended the funeral.
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大家都参加了葬礼。
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大家都参加河神的葬礼。
如果河干了好长时间,河神就死了。河神一死就要举行葬礼。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因此大家都参加了葬礼。
(1)对于认知语境差的人而言,关联度较低,所付出的努力就大。为了更好的语境效果,就有必要把“葬礼”中缺省的成分凸显出来,而译作(2)就把蕴含于“葬礼”的缺省成分,即“河神”凸显出来了,以使读者找到“河干了”与“河神的葬礼”之间的关联性。(3)虽然语境效果好,但包含了隐含的成分,即不属于翻译的成分,违反了两种语篇之间的趋同原则。运用关联理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四.小结
关联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人类思维存在的、自动的、潜意识的推理过程,并对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分析,为大学英语教师解决英语阅读教学中这些常见的难点和疑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用一个新的视野去研究英语阅读教学和阅读的学习策略,能够解决长期困扰英语阅读教学的难题, 找到一种更适合于中国人学习外语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J].现代外语,1997(2).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张丽娜.图式与语境: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个切入点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70-72.
篇5
【关键词】中专学生 管理 激励理论 应用
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教育的进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诸多人才。但是同时应当看出,中专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了中专学生的管理上面。因此中专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应当注重激励理论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促进中专学生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激励理论在中专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专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在教学设施、教师水平等硬件设施上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与此同时学校文化、校园风气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中专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中专学生管理较难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例如有些中专学校因为面临招生较难的困境,因此为了增加生源对入学学生的素质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考核,这为中专教师在进行中专学生管理时带来了较大阻碍。除此之外,由于中专教育始终面临着学生起点较低的问题,因此在学生管理时就需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与策略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中专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在这种前提下激励理论在中专学生管理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激励理论由于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之间关系并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受到许多中专教师的青睐。
除此之外,激励理论在中专学生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促使中职学生有效地提升学习积极性并改善其学习方法,在发现自身潜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提升自信心,从而为中专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励理论在中专生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中专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升中专学生素质、促进中专教学水平的持续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专教师在学生管理时应当注重事迹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文化激励法等激励方法的有效应用。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激励理论在中专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事迹激励法
事迹激励法是中专学生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激励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对于提升学生自信、促使学生找到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中专教师在事迹激励法的应用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学生讲述名人名家的伟大事迹,从而促进学生进取心的产生并增强学生自觉进取的理念的产生,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抱负并激发学生为社会奉献这一高尚动机的形成。因此事迹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将会促使中专学生不断向前奋进并找到新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中专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榜样激励法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专教师在进行激励理论的应用时应当注重以身作则并通过自我提升从而成为中专学生的榜样。榜样激励法相比事迹激励法具有更贴近中专学生生活的优势,并且更容易对中专学生产生耳濡目染式的影响。因此中专教师作为身边的榜样对于中专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并且通过树立在学生中的正面形象,中专教师可以更好地用自身优秀的品德与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同时能更好地树立中专教师在班级中的威望,这对于提升中专学生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专教师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严于律己,从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进中专学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文化激励法
文化激励法是指中专教师通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讲解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而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面能量。通常来说文化激励法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调节并激励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奋进意识和集体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有效振奋和升华。除此之外,文化激励法的效果虽然较为隐性,但是其激励的效果是持续性的并能对中专学生的个人习惯与文化气质、文化爱好都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因此中专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文化激励法的合理应用,从而在建立和谐、文明、健康、奋进的班级氛围与文化氛围的前提下促进中专学生文化水平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随着中专教学在我国教育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升中专学生管理水平的任务也就越来越紧迫。在中专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中专教师应当对激励理论应用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分析与研究促进激励理论在中专学生管理中的合理应用,从而在提升中专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中专教育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青.激励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1(2):54-56.
篇6
【论文摘要】文章借助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从词汇型隐喻、句子型隐喻、超句子型隐喻三个层次的多方面来具体阐释隐喻理解,借以希望对英语学习者理解非字面语言有所裨益。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不强,尤其是在理解隐喻等非字面语言形式上表现得力不从心。Sperber 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有关交际的理论,阐释了话语理解过程,但未涉及隐喻的理解。本文用关联理论来阐释隐喻理解,期望能对理解非字面表达带来一定的启发。
从认知功能看,明喻、借喻与隐喻都是认知方式,因而本文把它们都作为隐喻表达进行分析。
二、隐喻的理解
以下从三个层次具体阐述如何借助关联理论来理解隐喻。
1、词汇型隐喻
此类隐喻的喻体由词或词组充当,根据喻体有无修饰词分为两类。修饰词可缩小喻体的语域,减少听者为寻找语境假设与话语的最佳关联而付出的努力。
Beauty is summer frui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喻体fruit为读者提供了认知环境。修饰词summer加强了fruit的含义,把认知语境缩小为 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 in summer; Fruit in summer is fresh. 并作为进一步推理的语境假设。明示中的youth和age暗含时间的流逝,与语境假设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具有最佳关联,进而推理出Beauty does not last long.
喻体无修饰词的词汇型隐喻也可借助这一模式来理解。
He’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听者会在认知语境中构建假设:The pig is lazy; The pig is greedy……句中的money使读者获得语境信息It is about his attitude to money.,结合之前的语境假设作为推理前提,进而得出语境暗含He is greedy for money.
2、句子型隐喻
此类隐喻是指整个句子为隐喻表达。
I bet John will spend all his money in a few days, because the money burns a hole in his pocket.
前句的信息使读者获得语境假设: John does not live a frugal life. 若把隐喻表达直译为“钱在他口袋里烧了一个洞”会让人费解。听者需在之前的语境假设上进行推理,可获得John’s pocket can not hold money. 进而推出暗含意义John could not save money.
此类隐喻中,习语、谚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被用来描述相关情形。由于其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很少会注意到这些隐喻用法。其意义的规约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John hasn’t got a mind of his own on any matter of importance; he just goes with the tide. 在句中新信息相关性的作用下,可得出语境假设:
a. John does not decide important matters by himself.
b. The tide has more power to force people to follow.
读者会在新信息go with与语境假设的关联中获得信息意图John just follows other people. 取得语境效果John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s.
3、超句子型隐喻
说者会用整个句群作为一个隐喻来传达交际意图,此类句群即为超句子型隐喻。例如:
考试时,Ann因不适影响了正常发挥,而Paul 却嘲笑她。Jessie 给Paul 讲了一个故事:
Some dogs found the skin of a lion and began to tear it to pieces with their teeth. A fox, seeing them, said “If this lion were alive, you would soon find out that the claws were stronger than your teeth.”
Jessie用故事包含的道理来映射Paul 的行为。从故事提供的认知语境中, 可获得下面的语境假设及暗含前提:
a. Ann didn’t get a good mark because she was ill.
b. It is easy to knock down any being that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
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经过推理,最后得出暗含结论。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laugh at Ann.
在清楚Jessie的意图后,Paul会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如果Jessie直接示意,会使Paul感到尴尬。相反,此隐喻表达能在避免Paul尴尬的前提下起到劝诫效果。
三、结语
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来解析这一过程,希望会对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有所帮助。同时,期望能把这种语言理解的方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隐喻的理解也表明,学好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语言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篇7
由此,使我想起“数学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实在难”的说法,当然,较之于语文课,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没有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但并非难以渗透思想教育,这里仅以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情节加数量关系的一种思维训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的关键在于:
(一)数心设计、强化德育。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二)结合实际,启发引导。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层的最高阶段是,即,会依题画图列式;会依式画图编题;会以图编题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图例编应用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启发诱导,使学生结合实际编出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如算式1000×(3/5+3/5-1)教师可揭示:结合我校搞过的植树和“手拉手”活动编题,学生会编出以下应用题:
篇8
关键词:观察学习;旅游英语;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8-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人们越发注意到旅游英语教改的必要性。而随着人们对旅游英语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解释的不同,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教学流派。然而,英语教学的效果依然不能让社会满意。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与其盲目赶潮流,不如加强基本功训练。在这方面,班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读者提供了貌似古老却又崭新的视角。
一、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过程
第一,注意阶段。一般而论,学生比较关注那些成功的人物。另外,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的远近亲疏会影响习得的效果。例如,当学生注意到榜样的某方面特质与自己的相似,就更渴望接近榜样,以求进一步了解。
第二,保持阶段。当观察者注意到榜样的行为以后,就会将其储存到大脑。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先将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再进行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共存于头脑之中。
第三,再现阶段。在这一中心环节,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保持一致。仅仅通过言语编码,还不能保证习得行为的准确再现。所以,适当的模仿练习是必要的。
第四,动机阶段。学生之所以会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被强化的机会。班杜拉把强化分为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将外部强化转化成内部强化。
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首先,自我效能感是对个体能否实现目标的预期,产生于行为之前。其次,它和能力不同。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具体任务。例如,学生认为自己可以造出一个理想的英语句子,但其英文的综合能力不一定就与该句子成正比。最后,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过程中,家庭、伙伴和学校三个外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关注的是学校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不能完全依赖于语言知识本身,更不是语言材料的大量堆积。需要我们引导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思考和对比学习,不断赋予语言材料被习得的文化内容,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在英语中有些短语、句子很好翻译。例如:茶杯“tea cup”成千上万:“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皮包骨头:“skin andbones'’,因为这些词汇不仅具有与汉语相似的语义和表达方式,而且具有相近的文化内涵。也有的词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但是表达习惯与汉语不同。例如:汉语中常将吃得少比喻为“吃猫食”,而英语中常表达为“eatlike a bird”。但是文化内涵都是形容吃得少;又如汉语里的“大海捞针”常在英语中表达为“Lookfor a needlein abundle of hay.”文化内涵都表达为极难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再如汉语中常说的“无风不起浪”,在英语中常被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文化意义均表达为事由因出。
二、旅游英语教学与观察学习的联系
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三元交互作用论,即行为、心理与环境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类的外显行为。首先看行为与心理。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做事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大致的预期或称目的性,起到引导行为的作用。再来看环境与心理。社会个体的心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已然转化成和谐共处。同理,轻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班杜拉做出结论说,“人的行为受心理与环境的共同影响,而且三者是交互作用的”。这种视角已经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观点结合起来,既强调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产生过程中的内在心理。
英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外语,旅游英语的学习又强调旅游知识与英语的结合,这就决定了旅游英语学习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在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呢?
第一,旅游英语学习经历。个体以往的经验会自觉而适当地储存于记忆中。如果个体回忆到的信息是积极而轻松的,那说明该个体认为自己是相对成功者。
第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育界熟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在此环节发挥作用。当目标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能力,并且保证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时,最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三,学生的归因方式。“人们对学业成败的解释主要有四个因子,即能力、努力、难度与运气”。若学生将旅游英语学习成功的原因归于外部不可控因子,如难度小、运气好,自我效能感就不会增强;若归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就会获得自我效能感。
三、观察学习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启示
旅游英语的教学方式与目的均不同于中等教育,结合班杜拉的理论,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应用方式。
首先,创设和谐的听力环境。听力本身是一项高强度的训练活动,要求听者全神贯注,努力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应该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旅游英语听力材料,以激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听力自我效能感与成绩的相关关系高于听力策略与成绩的相关关系”。例如,对学生设计的路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整体设计较为合理,注重了人文知识的渗入。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熟练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讲解中锻炼了英语运用表达能力,使学生无论在导游技能及其他综合技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其次,同伴互助最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就中国的旅游英语课堂而言,笔者以为,教师只能扮演引导人,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找话题,再由同伴监控表达,因为“学生需要同伴(相对于教师)的言语劝说与激励且效果明显”。这正好符合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的解释。例如,可以聘请专业导游,组织学生就本地的景点实地讲解。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景点的讲解,人文知识的结合运用,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语言应用技巧,等等。
篇9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50年的光辉历程,它的研究面广,涉及的问题多。应用语言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生活实践是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最终来源。应用语言学特别强调所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常常要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建立和完善应用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教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主要内容。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催生了各种与其理论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最早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把语言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在语言教学理论中,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要学会一种语言,必须进行强化刺激、反复刺激,才能产生深刻反应,达到记住并运用的行为,这就是听说法的由来。听说法在教学中主张强化训练和句型重复训练的方法,使学习者在强化重复中形成语言习惯,达到学会第二种语言的目的。听说法的核心是听说领先,即重视口语。听说法在语言教学中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听说训练为主,听先于说;读写训练为辅,读先于写;所有语言活动围绕句型展开,认为句型是教学的基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模仿、练习、记忆和重复刺激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在语言教学中只教语言本身,不教语言文化知识,同时教学要借直观的语境来进行。
到了50年代,产生了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由于生成语法对语言的习得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因此对语言认知教学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当时流行的听说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具有口语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要求,语言学界对听说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在生成语法这一理论影响下便产生了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现规则和创造性运用规则的过程,对一种语言整个规则系统的学习重于简单的模仿和学习,掌握好规则就可以自己造出句子并对各种新的句子进行理解。认知教学法强调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运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交际中所需要的句子;强调语言学习就是掌握规则,而不是掌握某一种具体的句型;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允许学习者犯语言错误;广泛采用视听教具和其他媒介创造情景来进行交际性的操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以发挥和调动学习者的能力为主。认知教学法从习得的角度探讨语言教学,促进了语言教学的深化。它主要的贡献在于重视学习者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运用能力。
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交际教学法也随之诞生。交际教学法把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意义放在首位,注重语言变化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做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使用外语的情景,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老师发起学生间的各种活动,有时自己也参与进去,而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交际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单位,教师在体现交际情景的话语中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语言教学方法的了解,我们应该充分看到每种教学法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由于我国大力普及高等教育,连年扩大生源,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生源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困难,无法使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和在将来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摸清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好恶、兴趣和愿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教学法,既可以采用某一教学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
1)分级管理,小班授课 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评测,不但包括书面评测,更多的是口语方面的评测。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从小学、中学一直学习外语,但却不能讲出几句像样的外语。分级管理有利于口语同一水平的学生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教与学,进行某些项目强化训练;同时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进步程度,随时调整教学班级。小班授课的好处就是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模拟出语境进行实际操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开口讲外语,突破开口的心理障碍,看到每天的进步就会无形中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2)区别制定学习目标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短期目标,使其容易达到,目标的可及性可以消除学习者的心理恐惧感。对书面和口语基础都很差的学生,就要采用听说法,首先就是从最简单的听说训练开始,通过不断的模仿、练习、记忆和重复来形成语言习惯,使其能简单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这里的词汇量是指学生能够做到听说的词汇量,在此基础上同时加强其各方面的训练;对于口语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学生,使用认知法或者交际教学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习者突破原有句型的限制,利用有关的语言规则,自由创造出交际中所需要的句子,并将其运用到英语交际中,使其在不断的交际过程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对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规划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把学生的整个大学英语学习过程(课堂、课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而不仅是对一个学期进行规划。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分类和呈现方式分类的基础上分解教学任务,将其划分为学生课外独立自学和在教师指导下的教材学习两大板块,然后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教材学习的同时,提前公告本期教学目标内容,使学习者知道自己的能力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自主学习,实现学习从量变到质变,建成以学生为主的英语学习全过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4)创造语境,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现实中,好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没有更多使用的机会,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其提出具体要求。针对学生基础差的情况,鼓励学习者及早训练开口说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巩固的习惯,在生活中更多使用英语,不要单单光靠眼睛学习英语。并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英语广播电台练习听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把自己掌握的语言能力发挥出来,消除犯错的恐慌,营造一个学用英语的环境,弥补课内教学之不足,尤其是听、说方面之不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处在英语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5)不断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学习者的积极性是通过不断的进步来激发的,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除积极提供外部有利因素的同时,千方百计调动起决定作用的学生这一内部因素,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英语。对基础差的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多组织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英语口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多为其提供展现舞台,通过和外国人的直接接触,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使其感觉到外语水平的进步给其带来的便利,增强其提高英语水平的积极性。
6)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弄清楚学生的诉求,知道学生最想学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多采用学生关心的事物作为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供,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就可以,这样就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营造出学生最想见到的语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犯错误,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辅导作用,通过不断的操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三、结束语
语言学习是教与学、学与用的的过程,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成果不断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把通过CET-4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把英语作为工作学习中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就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高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之路任重而道远。所以在外语教学上,不管是听说法、认知法还是交际法,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来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摸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又费时少、效果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芳
听说法与认知法之对比(外语)2008.4 消费导刊
[2]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1990
湖南教育出版社
[4]于根元
篇10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学生教育管理 目标管理
一、前言
(一)多校区大学
多校区大学,即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其产生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所导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云南师范大学前身为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并形成一二o一校区、龙泉路校区和学府路校区,后因发展在昆明呈贡新区新建呈贡校区,形成了几大校区并行的格局,是典型的因合并、扩展形成的多校区大学。
(二)学生教育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通常被界定为:“高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增加影响,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规范、指导、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材的组织活动”。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两方面内容。其中,学生教育工作主要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从狭义上讲仅指管理学生,从广义上讲指管理学生和管理学生事务,主要包括思想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入学与就业管理等。
(三)目标和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同阶段的群体根据管理的要求应该达到的目的。而目标管理,简称MBO,最早于1954年由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指的是一种综合的以人和工作为中心,由组织上下级协调制定组织目标,形成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并以目标作为管理、评价、奖惩的依据的管理过程。
二、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多校区大学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办学历史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多校区大学在发展中往往难以协调一致,这就容易导致管理混乱、管理脱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也影响大学的长远发展。因此,协调问题是多校区办学新形势下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就需要借助统一的目标及统一目标下的各分目标体系作为指导,使一切工作朝着同一方向开展,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二)落实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学生教育管理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学生教育管理要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尤其是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根本之道。对云南师范大学各校区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许多学生一方面渴望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有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另一方面却又感到盲目、缺乏方向性,自制能力差。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目标来激励和约束学生,加强对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指导。它与传统的任务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管理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总目标,以达到管理主体的“自我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既引领共性又不压抑个性,从而实现以人为本。
(三)提高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目标管理是一种符合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科学的管理,有利于理顺多校区大学教育管理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管理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充分满足多校区大学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多校区大学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目标管理又是一种提高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是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忽略了实际成果这一管理工作衡量的最终标准。而目标管理以促成目标的达成度为中心,以追求最终的成果为主要特征,满足了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成果的必需,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运行
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运行是由目标制定到目标实施,再到目标评价和反馈,再到新的目标制定的循环的闭环,各个实施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制定总目标。总目标的制定首先需要由学校分管学生教育管理的高层管理者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在整个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下,按照整体性原则、适度原则和创新原则,结合对多校区办学新形势下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当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拟定目标方案。其次,在总目标初步拟定后还要进一步召集相关人员通过广泛参与和多方论证修订并最终确定总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力争建成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并进入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先进行列。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目标时,就必须以这样的目标为指引,考虑怎样进行目标定位,才能既突显西南联大精神、保持优良教育传统,又弥补地处边疆不发达地区教育管理理念落后、教育资源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人才资源不足,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缺陷。
第二,制定分目标。通过上下级协商制定下级人员各自目标的互动过程,将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总目标分解为各个相关部门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目标分解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目标分解要清晰、明确,确保将权、责、利具体落实到每位参与者;第二,目标分解要扬长避短,各尽其能,促使不同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各部门和个人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特色发挥的自己的作用和潜能;第三,目标分解要难易适度;第四,目标分解要重点突出,分清各目标的主次。例如,从年级管理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的量化分目标制定来看,在大一年级应强调基本教育管理的分目标;到了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基本教育管理以达到一定程度,应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的教育管理分目标上;再到大四年级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管理是重点。
(二)目标实施
目标实施是一种为实现目标进一步制定的详细目标实施计划,并动员资源,使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按计划有效完成任务的过程管理,它是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它依靠的是各部门和人员的自我控制。最关键的是上级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指挥者、命令者向指导者、协调者转变,充分相信下级人员,把足够的权力和创造空间交给下级人员,创造良好目标实施的环境。
(三)目标评价和反馈
1.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是指要对照目标任务对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各部门和个人目标施行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并给予合理的奖惩。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一般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用于描述目标存在的规模、等级和发展的程度及内部组成要素的排列结构。质量指标是一目标区别于另一目标的内在规定性,它通常包括工作过程的正确性、工作过程的有效性、工作结果的时限性和工作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多校区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其成果相对于企业所提供的成果往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在目标管理的评价当中,既要注重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兼顾一些隐性的学生教育管理成果,不可一概而论。
(2)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以指标为依据,主要用来确定考核指标的性质、实现的水平或达到的程度。与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相对应,评价标准划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3)评价结果处理。根据评价结果,对较好完成目标,取得一定成果的要充分肯定,及时予以相应的各种形式的奖励,激励其在今后更加努力。而对于未完成目标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惩罚,同时帮助其分析未能达成目标的原因,对不足之处加以辅导,以便在将来得以提高。
2.目标反馈
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反馈要建立起健全的反馈机制,包括健全的校区间和校区内的信息流通制度、信息公示制度、管理沟通制度等,一方面,加强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对基层管理者和广大学生的工作相关信息的主动了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基层管理者和广大学生关注上级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指导,保持目标管理的灵敏性和明确性。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针对目前各校区之间交通还不够便利和大多数学生课余以上网为主要学习和消遣方式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各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反馈时可充分利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网,进一步利用“云思论坛”、“副书记信箱”、“图书馆咨询台”等平台,开通专门的“学生教育管理互动平台”和“学生个人信息一站式查询平台”,及时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交流互动,获取真实、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对目标管理进行适时调整,最终实现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曙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64-179.
[2]李毅.合并高校整合管理的文化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2005(12):24-28.
[3]吴远,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特殊性研究[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1):56-58.
[4]李威.试论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9(01):220-221.
[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9.
[7]张继平.高校目标管理之目标考核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6-27.
[8]喻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