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计算机 化工 设计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今后的《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把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环节;要以现代的眼光审视、选择和组合好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关系要处理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提高教书育人效果。

2.项目建设目标

2.1总体目标: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将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2.2阶段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工过程进行数学建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应用和开发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1]、Pro II[2]、ChemCAD[3]等的技能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使用化工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4]仿真软件的能力。

2.3预期成果:课程理论、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完成,开设网络课堂;完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集、试卷库、上机实验指导书。

课程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服务,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如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应化专业服务,还可以为社会用户提供工厂流程仿真软件的培训服务。

2.4建设内容

2.4.1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部分内容,包括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求解、插值法、曲线拟合法、数值微分、数值积分等,另一部分包括各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与分离等)、化学反应器的计算机编程设计和计算。第三部分是化工专业软件介绍。第三部分需要新编讲义和课件。

2.4.2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matlab语言[5]程序上机实验。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正确掌握matlab语言程序上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动手编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上机实验作风。二是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Pro II、ChemCAD等的使用技能上机训练。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加强综合性、探索性的模拟软件流程的上机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了解化工领域更多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化工厂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仿真操作训练。在学生掌握Aspen Plus软件的稳态流程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上机使用动态化工流程的计算机仿真软件技能,培养学生操纵化工厂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界面能力,提高学生实时处置复杂动态流程的技能。

2.4.3改善革新教学方式是本课程建设的重点。a.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还要加强师生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做到教学相长。b.完善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课程上网,尽快实现网络互动教学。c.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更注重通过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

2.4.4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如下:1)建立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本课程系根据我院工科院校的性质,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优化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力量较强。紧密结合专业需求,针对性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3)教学手段和方法多种化。初步建立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立体教学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4)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呼应,强化上机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

3.总结

在今后的《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完善普通化学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任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克服扩招后专职实验人员数量相对短缺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把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环节;要以现代的眼光审视、选择和组合好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关系要处理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提高教书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治山,杨超龙.Aspen Plus在化工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39(3):77-78

[2]屈一新,《化工过程数值模拟及软件》[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5

[3]汪申,《ChemCAD典型应用实例(上)―基础应用与动态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

[4]凌志浩,《DCS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篇2

关键词:高职高级助产学 一体化 课程建设

助产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助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相关专业。如何提高护理教育的实践性,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这个问题已明确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做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有关教学设备和专业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技能操作课、临床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学校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让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去完成该专业的教学任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我院首届助产大专学生2012级助产专科1-4班的《高级助产学》进行一体化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院妇产科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优势专业入手,积极进行一体化教学试点和攻坚

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它涉及面广,投入大,工作内容复杂。我院一体化教改目前还是处于认识阶段,要起步、全面推行会面临诸多困难,目前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我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首先在我院专业基础理论及实践性较重的助产专业,选择《高级助产学》课程进行试点和攻坚,为我院的一体化教学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二、强化教学师资,大力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必须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师资配置。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临床实习,成为有“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实践能手,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的能力,而且知识面要宽。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我院在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教师队伍中,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深化教学内涵,精心进行高级助产学课程整体设计

我院妇产科教研组经过不断地理论探讨与分析,根据高级助产学的课程特点,组织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妇产科老师在本专业改革的基础上编写《高级助产学》一体化校本教材,在原有大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全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重新设置《高级助产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修订该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一体化课件,同时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实验指导。构建具有助产专业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四、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完善高级助产学学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

1.创建高级助产学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

从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建设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在中心配备了完善的网络、多媒体、数字模拟技术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大量引进现代化先进护理仪器、设备、电子化模拟病人、模拟标准病人等教学器材,使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布局与未来工作地点布局相一致。我院的高级助产学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及设备完善,逐步创建成为集理论授课、教学模拟、仿真实训课、教学讨论、临床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使用

教师在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授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与病例相结合、与实践课内容相结合、学生角色扮演、典型病例临床模拟、学生互相考核、教师随时抽考及评分等形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并将其纳入评分标准。在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后反馈,同学们反应非常良好。在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中,学生既学习到了妇产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高级助产学基本的操作方法及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妇产科病人情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高级助产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病情进行科学归纳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病人实施富于人文精神的整体护理。高级助产学一体化教学中心成为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学习高级助产学专业理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全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情境创设教学

导入病例,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机理,探讨其答案,制定其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使学生们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在讲授《外生殖器》一节中,课前创设一女孩小雅在骑车中被撞伤,外阴出现疼痛肿胀来就医,要求同学们接诊该患者(同学间进行角色扮演),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及护理,同学们很快自己看书得出正确的答案。

2.角色扮演式教学

教师提供典型病案,让学生病人问题一一找出,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为扮演内容,三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病人,进行角色扮演,让扮演病人的学生说出该病的典型表现及体征,由扮演护士的同学进行护理诊断并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教师进行评分。如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一节中,老师简单介绍病理、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后,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扮演患者及护理人员,患者说出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护理人员接诊患者,进行问病史、测血压(课前设计好几种不同的血压值)、体检水肿程度(课前设计好几种不同的税种程度)、查看尿蛋白验单(课前设计好几种不同数据的尿蛋白验单),做出正确诊断后(老师巡视指正),对不同阶段的妊高症患者进行正确护理(老师巡视指正)。

3.护理实践教学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外,加强临床实习环节,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定期临床见习,并延长了第四学期临床实习时间。同时开创第二课堂,组织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到社区为妇女建立健康手册,做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

4.自学讨论式教学

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让学生按提纲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课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在课堂上同学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带来了色彩、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六、参照国家相关的执业护士考核规范,健全考核体系

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导向的实验考核体系。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我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将考核成绩分成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三个组成部分,技能操作考核中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如沟通与交流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能力的评价,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秀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9。

篇3

[关键词]Sketchup 建筑设计初步 教学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作为非建筑专业的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和手绘临摹为主,理论讲解主要辅以大量实景图片,手绘临摹则是通过传统图纸进行工具绘图。实践证明, 通过传统方法,有一定美学基础学习主体的基本功够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对于非建筑专业学生,其学习与效率往往不成正比。笔者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即:借助时下流行软件Sketchup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建筑空间与构成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建筑形体与尺度的把握能力。

一、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涉及建筑史、建筑构成、建筑制图与建筑表现等多方面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尺度与空间感的缺乏:

传统教学对于理论部分如建筑史、建筑名作的解读,教师主要采用实景照片与平立剖图纸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各图纸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抄绘与小建筑案例设计过程中,对建筑尺度与整体造型的理解流于表面,简单传授一些尺度数据并不能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而面对一张张平面的图纸时,学生更难以建立空间感,三维空间的想像力缺乏限制了他们对建筑的认识深度。

(二)传统表现技法的现实与矛盾:

图纸抄绘一直是建筑设计初步课程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笔者并不否认其重要性,但传统表现技法的局限性随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出现而愈发明显,从建筑配景到人物绘制,从制图基础到透视技法,传统抄绘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对象,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收效甚微。

(三)建筑平立剖图纸的抽象理解:

在建筑图纸的识读教学中,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与剖面图通常采用大量图纸,教师针对图纸一一讲解,这一过程往往比较单调乏味。很多学生由于对枯燥图纸的厌倦而予以排斥,尤其在剖面图的讲解中,学生因为缺乏对建筑的整体理解而难以建立剖面图与平面图、立面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常常事倍功半。

(四)建筑空间立体构成制作繁琐:

建筑空间构成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思路与手法,传统构成教学方法以实体模型制作为主。模型制作不仅耗费材料,而且制作周期长,部分学生更是偏重于材料的运用而忽视了空间的构成,并且实体模型制作构思与修改极为不便,对学生建筑空间构成感的提高效果缓慢。

二、Sketchup软件的特点

Sketchup又称“草图大师”,是近年来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行业非常流行的三维建模软件,也是目前唯一专门针对设计过程而研发的设计软件。它综合了行业常用软件如AutoCAD、3Dmax、Photoshop的特点,功能集三维建模、空间演示、效果输出等为一体,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

(一)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Sketchup清新简洁的操作界面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其画线功能虽不及CAD却优于3Dmax,其快速的三维建模操作更令很多被3Dmax繁琐的操作步骤困扰的学习者喜出望外,人性化的界面设计也让专业学习变得更为简单。

(二)与专业软件极好的兼容性:

Sketchup的导入导出功能使其具备了与AutoCAD、3Dmax等专业软件极好的兼容性,用户可以方便自如地导入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也可以在Sketchup中边思考边设计,再导入CAD进行平面深化,同时获得的三维模型还可以直接导入3Dmax中进行渲染。近年来大量插件的开发更为Sketchup注入了新鲜血液,使Sketchup的运用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三)所见即所得的实时显示:

Sketchup软件避免了3Dmax漫长的渲染过程、省略了复杂的布光,只需简单的阳光设置即可获得专业设计效果,其“所见即所得”的实时显示功能解决了与用户间的交流问题。此外,Sketchup的剖面工具、标注工具等的灵活运用,使其成为专业设计软件而非表现软件的利器。

三、Sketchup在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优势体现

笔者将该软件用于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既可以轻松实现二维与三维的快速转换,也可以实时进行动态演示,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及分析建筑空间与形体。以二维的方式绘制三维模型并借此推出设计图纸,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总的来看,Sketchup在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真实模拟更易建立尺度感:

在建筑案例讲解中,传统教学只有平面图片、动态性差。Sketchup模拟真实建筑,按照真实尺寸绘制三维模型,具有真实的人物比例。教师在授课中直接用Sketchup快速建模,既能实时动态演示,又能设定任意位置透视效果,还可以输出平立剖图进行对应讲解,更易于让学生建立对尺度与空间的认识。如在讲解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馆时,笔者不仅根据照片、平面图等进行讲解,而且运用Sketchup模型进行动态演示。每切换一个视点,调节Sketchup的漫游与正面视察工具,让学生观从该视点体验视觉效果,使学生对流动空间有了真切感受。特别是Sketchup软件中真实的尺寸设置,为学生对尺度的理解提供了有效参照。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到人与建筑的尺度关系,进而更为全面地认识建筑的造型设计并体会建筑空间。

(二)建筑抄绘更为精准:

建筑抄绘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建筑图纸的表达,还要增强学生对建筑造型与空间的理解。传统建筑抄绘以手绘技法为主,受学生艺术和美学基础的影响较大,见效慢并且应用性差。笔者在手工抄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Sketchup进行建筑抄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Sketchup绘图要求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学生在抄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问题,如尺度把握、建筑细部设计和造型设计等,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和消化了相关设计要点。与此同时,通过临摹三维造型与空间,督促学生对相关建筑进行全方位了解,其效果比传统抄绘二维图纸更为深刻和真实。

(三)实时平立面图的输出与剖切演示更加生动: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识读与绘制是在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概念理解困难、三维想象力不足,导致图纸识读与绘制能力欠缺。sketchup的实时剖切功能,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平面图的原理与生成过程,生成任何方向的剖切平面,还可以同时制作成供演示的剖面动画,动态模拟建筑各面视图,给学生带来生动的感受,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剖面图的概念,包括平面图中常见的剖切符号的含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在建筑构成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传统教学中用模型进行建筑空间构成的方法较为困难,在目前实际教学中也鲜少使用。而基于Sketchup的建筑空间构成呈现直观快速、方便构思与容易修改的特点。运用Sketchup 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点线面的构成,也可以对建筑体块进行快速地设计与推敲。此外,Sketchup建筑空间构成作品的展示极为方便。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上述诸多便捷,学生的建筑空间理解能力在构思、展示、修改的循环中不断提升,设计作品也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1]廖小烽、刘洪峰.Sketchup在建筑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6)

篇4

摘要: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添加结构设计软件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案。

一、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添加结构设计软件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高专层次建筑结构类的CAD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应为建筑行业培养应用建筑结构软件的专业人才,他们除具备计算机CAD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使用建筑结构设计CAD软件的能力。目前,并不是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结构专业都开设上述课程,有的学校仅仅把AUTOCAD教学列为一门独立课程,培养的是计算机描图员,而专业CAD软件(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结构》PKPMCAD、GSCAD结构计算等系列软件)往往不学。

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添加结构设计软件教学必要性体现在:

(一)它能完美地执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骨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让学生在工程实际中掌握建筑结构构件的基本理论、受力特征、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对一般简单的结构构件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具有明确的结构概念,并能理解和应用结构构造措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深入研究结构理论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基本理论,解决结构构件设计、施工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实验或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论证知识的能力;了解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

2).能正确处理好一般多高层建筑施工中的结构问题――达到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应有的结构基本知识的要求;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绘制竣工施工图及钢筋翻样能力。

(二)、它映对了高职高专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以企业需求为教学任务的办学目标。

1、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合理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据调查,2011年元月1――7日之间就有5家公司(见附件)在江西人才网上招聘担任结构设计的具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同时我还了解到我们建D0701班的毕伟同学目前正在温州设计院做结构设计。说明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是有市场需求的。既然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应该可以将此作为我们的契机,试验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出一套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和制度,与时俱进,同时还可以为将来我校晋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011年3月在土木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9级学生中开展了共30个课时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学习的培训,培训班在指定的四个班里招收了30名学员,5月10日进行了培训情况问卷调查,其中:1、对你参加结构设计班学习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选为增长知识的占50%,选为提高能力的占46.7%;2、对你认为本次结构设计班的学习对你在哪几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可多选)回答选识图能力的占66.7%,选施工技术的占40%,选预决算的占26.7%;3、你认为本次的学习对你将来选择职业或岗位有影响吗?回答有的占76.7%,回答无的占23.3%;4、通过结构设计的学习,将来选择的职业是以下哪一种?选结构设计的占26.7%。选施工工程师的占66.7%;5、你身边还有希望能学习结构设计软件的同学吗?回答有的占56.7%;6、你认为《结构设计》选修课(设计软件培训班)是否有必要继续开?回答有的占93.3%,回答无的占6.7%。

4)、别的省市也有高职高专院校正在此方面做努力工作。例如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三)、根据岗位需要,摸索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新的培养模式和理念。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是本专业是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龙头专业。由于学院的大力扶持和宣传,该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超过全院总人数的50%以上。

2、在这些众多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生源当中不乏有一些根底优秀的苗子,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使得我们在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培养方向上对这部分学生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而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在《建筑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添加结构设计软件教学,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专业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江西省有公办的高职高专院校47所,民办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其中设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有十多所,所有这些院校都没有结构设计软件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添加结构设计软件教学的实施方案

(1)、在系统的学习《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CAD》、《制图与构造》等课程和进行了《结构施工图会审》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利用周四下午进行约10周共30课时时间的结构设计强化训练,学习《PKPM结构设计计算应用程序》或《GSCAD结构设计计算应用程序》,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多层框架结构的施工设计图。

(2)、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

(3)、结构设计软件教学手段和方法

根据课程和生源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在课堂以工程中构件设计实例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对结构的真实感。

2)、采用影像设备一体化教学法:对于结构和构造部分,以录相、图片等影像资料展示,利用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实物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对结构的现场感。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各大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整合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价值导向、基本理念和整合要点,以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要求,最后对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绘图能力;实地调研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62-02

房屋建筑学是跟建筑工程相关的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学生初步了解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和进行必备的知识储备。房屋建筑学这门课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结束后,为了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基本构造,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各种规范、图集和设计参考资料的能力,特地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建筑设计和绘图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房屋建筑学部分内容琐碎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佳;课程设计中问题层出不穷,设计成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以下教学思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设计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

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

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

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

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

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类专业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美术类专业设置情况

现有美术类专业可分为三个大类,一为纯美术类,包括各种油画、国画、版画、壁画、雕塑等专业,这类专业开设时间早、办学历史长,是传统美院沿袭下来的基础专业。二为设计类专业,包括平面、景观、室内、工业、建筑、视觉传达、游戏、家具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是纯美术专业的发展和补充,是基于基础美术能力之上的运用和创造。三为综合的美术史、美术理论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等高级专门人才。总体看来,纯美术专业历史最久,也是美术专业能力建设的核心,应当予以坚持和发扬;设计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最大,而美术史、美术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更高。应该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盛,市场对综合美术人才需求在逐步扩大。

(二)办学主体多元,美术与设计专业分隔明显

我国开设美术类专业的高校众多,既有专业美院,也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高职、民办院校。近年来,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各类高校也纷纷开设美术专业,有的高校依托原有的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新开设计专业;有的学校在人文或建筑院系,新增美术专业;有的工科院校开设工业设计等与美术相关专业。这些院校办学实力良莠不齐,学科人才培养定位区别明显。

纯美术专业开办较早,设计类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自2000年左右才开办设计专业,而美术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区别较大。如绘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创作能力,能熟练掌握绘画技法,达到对某一美术种类的“精”,其课程设置重绘画的表现、技法、创作等内容;而设计类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要培养在扎实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用设计语言表达想法,课程设计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各类图形、文字、形象设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等课程。这两类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美术专业学生不懂设计表达、美编软件,更甚者做不了PPT应用和美化,而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功底和审美能力不扎实,构图和色彩感知能力差,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和美感等。

(三)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美术理论水平较差

笔者发现,学生作品虽个性张扬,但总体创新不够,艺术风格把握不准确,这些问题还得归咎于基础人文素养较差。美术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创作能力至关重要。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经历、感悟和情感体验,需要创作者有强大的观察力和感悟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又来源于个人对美术理论、经验世界的充分认识和积累,创作者认识世界、认识美的能力越强,主观世界越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质量才会更高。

在实践中,普通应用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重点多放在专业课上,对美术史论、理论这种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制约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从课程学分占比来说,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和学分数比较低。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通识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拓展4个主要模块,不同院校、专业的课程设计模块占比有所区别。如某大学的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开设课程分为通识平台、文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对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其文理基础平台的课程如艺术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可划归专业基础课,通识基础课如思想政治课、计算机基础、英语、语文等占总学分的30%左右,为美术生理论水平、知识素养打基础的文理基础平台仅占专业课学分的10.7%,占总学分的7.8%,这样的比例是无法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审美基础的。

(四)以班级授课为中心,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

班级是基本教学单位,美术专业班级的规模多为20人左右,有的学校班级人数更多。以班为教学单位便于进行教学安排和管理,但班级授课过于程式化,教师普遍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授课过程相对封闭,信息传导单向,无法照顾到功底和水平不同、个性特征千差万别的学生。同时,又囿于学生人数较多,即便是单向度的个别指导也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意境、气韵、风格、审美等经验知识的传递。而“以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形式存在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是中国传统美术传承的最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老师耳提面命、亲临教诲进行学习,观察、体悟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师徒制教学更有利于经验知识的传授。

(五)缺乏职业认知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了《關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高校要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行转变。因此,高校办学应重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际,重视实践教学。但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认知,既不清楚企业需要何种人才,对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没有认识,更不了解企业管理和运行方式,可谓是一张白纸。很多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两三年内失业和改行的较多。同时,部分高校对转型反应缓慢,课程教学仍沿用旧例,专业教学中没有注意实际运用,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如在创意设计中,VI、UI设计课程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没能基于企业竞争力、特色、价值观全方位理解之上进行系统的企业形象识别设计(CIS Design),而这恰好是企业需要的。

二、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一般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审美能力,能適应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影响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

(一)建构应用美术人才能力结构

笔者认为应用美术人才的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职业胜任力的基础,普通办公软件的运用、文案宣传稿的写作、沟通英语水平都是职场必备技能,缺之不可。在大学课程中,这一模块能力的培养任务由通识基础课承担,主要是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部分技能在美术生培养中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基础能力较差。

美术通识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是建构色彩感知能力、空间构图能力,不同美术风格、特征的把握,解决的是学生基本审美能力的建设。

美术专业能力。从事某一美术门类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绘画语言如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或者设计语言进行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网站设计等专业工作的能力。

职业素养。这部分能力作用方式比较隐性,不容易被感知,但却是影响岗位胜任的重要因素,如对企业管理运营方式、价值观的理解,职业道德水平、责任心、学习能力、沟通协作力、执行力、表达力以及个人驱动力等。

(二)以能力为中心完善课程体系

在人才能力架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应合理设置课程比重,完善课程体系,回应工作多元能力要求。首先,优化公共基础课的结构,在选修课模块课多开设学科交融类、文学艺术欣赏评论、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如文书写作、电子商务、实用心理学、艺术赏析、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构筑基础知识和技能模块能力。其次,增加专业理论课比重,如中西方绘画美学、画论、艺术管理学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再次,增加美术和设计专业互通课程,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基础设计课程,如字体版式设计、平面构成、美编软件运用等课程,为设计专业学生增设艺术思潮、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增强专业的相互理解和交融。最后,增加能力拓展课程,如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教育、消费心理、市场营销、传播学等课程。

(三)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培养载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首先,推行工作室制度,作为班级授课形式的补充,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传递经验知识。工作室可按照画种门类、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每个工作室由1~2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形成师徒相授的体制,促进工作室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升。其次,推进项目化教学革新。项目化教学按照企业真实接单或项目来进行实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实现“学以致用”。如壁画专业可以进社区从事墙体彩绘,体验不同功能要求的公共空间之下,如何选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设计专业可参与企业网页设计、UI设计等项目,完整体验不同企业定位指导下形象设计的过程。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是项目带头人,也可以仅作指导。最后,完善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可是学校统一组织、指导,也可与实习基地共建。在实习时间的选择上,不必拘泥于大四阶段的毕业实习,寒暑假阶段均可派教师和同学赴企业顶岗,不断了解市场动态,反思教学活动。

(四)以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大学的课程考核机制多包括平时成绩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考查)两部分,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考核除平时成绩外,多为提交作品进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难以体现。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针对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比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成果汇报要求学习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实施,过程中必须运用PPT等多媒体工具,绘画或者设计作品进行创意阐述,项目实践作业阐述实施过程、结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锻炼了胆量、口才、组织和协作能力,更能准确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现代”四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就业才是关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就业力不足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材。因此,制图、识图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建筑工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职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这一理念, 如何在今后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抽象难懂的问题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解决,加强学生实践制图技能,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高职类学生由于基础差、空间想象力缺乏、学习兴趣不高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制图识图原理理解不清、对点、线、面投影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等现象。学生往往学到投影部分听不懂都不想往下面学了,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说空间想象能力不好,不知道怎么学好。针对这些情况,在实际教学当中,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导向,探析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进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大纲中明确了《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熟悉建筑基本构造。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投影原理,主要包括点线面的投影、曲面投影和立体投影;第二部分为建筑工程图的绘制与识读,重在识读建筑施工图纸;第三部分为建筑基本构造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地下室、墙体等建筑结构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整体结构有个整体的认识。

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本末倒置,在投影原理部分占据很多课时量,到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以及建筑结构部分就显得很仓促了,导致很多学生到后期施工图和结构图识读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转变,首先要找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契合点,合理把握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真正对就业有用的知识,从而完成职业教育的平稳过渡。

二、以阶段性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过程和进行分析。结合职业运用和课程学习需要,在教学中主要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课程基本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以选定的项目为能力训练目标和知识训练目标,在课程设计中让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做、练建立空间想象,掌握制图标准和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识图与绘图阶段:我们根据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选择合适项目。比如让学生看已经竣工的全套施工图、带领学生到实际工地去参观、让学生上网搜索施工工程视频和图片等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训练学生利用建筑制图原理及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知,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巩固识图步骤和制图标准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识图能力。例如:“识读建筑施工图”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物开间、进深、层高、净高、建筑红线、梯段、踏步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识读结构施工图”主要训练 学生对混凝土、钢筋、抗震等级等专业术语的表述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知识的拓展阶段。通过与往届毕业生凯座谈会、到建筑工程企业的走访和调查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与实践接轨,同时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层面。

三、《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设计

3、1直观教学法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师用语言形象具体地描述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地讲是应用模型、图文、挂图、实物、多媒体现场参观等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几何元素与立体的空间形象的感性储备越多就越有利于形象的建立和提高。

投影原理的讲解是课程的重点也是课程的难点。该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而我们高职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教师采用了模型演示与虚拟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模型,分析模型的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对模型形体进行剖析,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增强了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如果没有模型,可以想方设法就地取材如利用教室的地面作水平面黑板所在墙面作正立面右侧墙壁作为侧立面来构成三面投影体系。在讲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时可利用一支笔、一张纸分别当作一条线、一个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基本体的投影时可以利用纸盒制作长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形体。在学习建筑施工图时,可以通过一些建筑工程工作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用建筑专业术语与工程技术员交流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

3.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3.2.1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制图课学习的兴趣,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制图课“学什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将往届学生的优秀制图作品、作业作一个展览,让学生参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本课程,联系实践来强调制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2.3开展多项比赛,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在制图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仿宋字大赛、几何作图、绘制专业图比赛,并把优秀参赛作品在全校展览,既可以促使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积极学习,你追我赶,不断进取。

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导向,通过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需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任务驱动方面努力探索,把职业教育办好、办精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薛跃龙《建筑工程识图》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恩 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