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篇2
为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2年4月,原浙江省卫生厅联合省发改委及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浙江省公立医院优化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以“一控三扩六强化”为主要任务,重点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现代化医疗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等项目。
《方案》规定,要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数量,强化公立医院规划调控,科学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建设标准、贷款总量、大型医用设备和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同时,扩大专科医疗资源总量,重点扶植儿童、妇产、传染病、康复、精神病、老年病和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的建设,重点调整和优化区域共享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统一管理、高效使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最后,强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体系欠完善,是医疗机构设置和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伟杭如此评价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面临的问题。而《方案》的制定,势必带来三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余姚:多学科协作组群
余姚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转诊率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二是抢救时间窗较短,只能在县市级医院完成救治的疾病。
以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建设学科,则是人民医院最新探索的路径。“举例来说,医院消化学科组群的建设,就是基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当消化内科发现食管癌、胃癌、肠癌时,在消化学科组群架构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可以共同协作,治疗疾病。”余姚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多学科组群的建设中,利益分割的处理是保证组群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余姚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多学科组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政的主导。医院首先统一了医务人员的观念,其次在硬件上按模块化诊疗改造科室布局。“继续以消化学科组群建设举例,我们把消化内科、内镜检查、肠镜检查、肛肠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袁海鸿解释说。
在医院提供的协作平台之下,组群中的各个科室均可以针对患者的疾病给出有价值的治疗方案,为学科的自我提升也提供了契机。袁海鸿告诉记者,以前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胃癌患者,会通过科室直接转至外院就诊,也不会考虑本院外科体系是否有能力治疗。长此以往,就会降低院内学科的品牌效应。而在现有的组群框架之下,医院的学科品牌及规模已经有所展现。
除了统一医务人员观念,重整诊疗模式外,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也是多学科组群发展的动力来源。“患者无论由哪个科室接诊,最后按照哪个科室方案完成治疗,整个学科组群都会参与绩效分配。”袁海鸿解释道,过去,科室的医生大都不愿将术后患者送往ICU,因为患者进入ICU后原手术科室便不再有绩效收益。在新的分配体系下,手术科室和ICU都会获得一定的绩效系数。“简单来说,就是收治患者和治疗患者的科室都有相应的绩效。”袁海鸿表示。
2013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成为首批区域专病中心,辐射力达到宁波、绍兴、舟山等浙东地区。在袁海鸿看来,这同样得益于多学科的协同互助。
“急诊科学科的发展坚持的是多单元管理,并且按照疾病轻重进行分区管理,同时在急症治疗中打造多学科协作平台。”袁海鸿提及的平台,实为很多虚化的小组,如创伤小组、脑卒中小组、中毒小组、胸痛小组等。这些临时启动的急救小组与院前急救体系连接,组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三环连接,从而达到高效运行。
为了使急诊在第一时间得到患者基本信息,医院还通过电信的3G网络,实现了移动音频视频传输。“在救护车上,我们就可以把患者心电图等基本信息传输到急诊室,便于医院更快启动急救小组。”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瑞安:适宜技术筑基县域医院
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这对处于三级医疗网络系统中坚力量的县级医院来讲,更是贴切不过。
“省里对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的一些举措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县级龙头学科、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县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热情,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县医院的投入。”瑞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卢学勉说道。
瑞安市人民医院正是借助了骨科、感染科两个县级龙头学科的平台,带动了院内各科室的科研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服务区域内,患者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再加上龙头学科的名声在外,除了瑞安市的100余万人口,我们还辐射到温州南部地区的几个县。”在卢学勉看来,能够用特色技术吸引市外患者是对瑞安医院极大的肯定。
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加强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创新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瑞安市人民医院申报了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适宜技术就是要把相对并不复杂并且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去,更好的惠及百姓。”卢学勉强调,不能让技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级别高的医院里,应该将技术落实到临床中和社会上,服务大众。
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启动了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项目,按照医疗服务的地域范围和技术辐射能力,在省内东、南、西、北4个区域拟推出20个专业建设项目。其中,首批评选的专业包括骨科、心血管内科、产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8个专业。
“我们医院的骨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由于我们和台州医院均属浙南地区,他们的骨科也是重点学科,并且医院的综合实力很强,结果他们被评为了浙南区域的骨科专病中心。”尽管卢学勉对此次专病中心的落选稍有遗憾,但他对区域专病中心项目的推动给予了肯定。他称,申报成功的单位会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样一来,大力度的专科建设,将县级公立医院做大做强,就会分流部分省级医院的患者,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的。
永康:重症分区提升医疗质量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学科发展,是在现有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一些学科的发展规划。一直以来,急救科是医院的强势学科,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为了满足更多重症患者的需求,2010年年底,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科、外科分别设置了ICU。“目前,医院内、外科ICU分别有12张和16张病床,拥有60余名医护人员。其中,高档呼吸机、多功能床边监测仪以及中央监护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是金华地区唯一一家ICU两病区的医院。”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童跃锋向记者介绍。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作为应急示范县的永康市卫生应急系统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更为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以后,医护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前,患者只要上了呼吸机,我们基本认定是救不回来的。现在,上呼吸机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童跃锋告诉记者,在医院专门分设了内外科ICU后,由于外科医生对手术适应时机的把握明显强于内科医生,对自己病区的患者救治及时到位,挽救了很多濒危的患者。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同样也使得医疗资源更为紧张。“有些患者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已有好多年,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医院正筹划建立重症监护病区,由专人负责照护上呼吸机的患者,减少重症病房资源的占用。”童跃锋称,特设病区的想法源自台湾,“在医院内设置6~8张床位,专供呼吸机监护患者使用,可以节约医院原有的重症监护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重症医学,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其他学科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除了与省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建立合作外,2013年1月18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有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34家成员单位,我们医院是金华地区唯一的一家。”童跃锋称,接下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享有医疗集团优越的医疗资源,借助更高的平台进行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他还强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将对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放转诊绿色通道,为医院疑难杂症患者优先安排远程会诊,并对门急诊、住院患者实行优先转诊制度。
诸暨:科研教学促发展
2013年上半年,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被评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为此医院成立了创伤骨科研究所,期望进一步加强该学科的内涵建设。
诸暨市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金志刚告诉记者,诸暨有150余万常住人口,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事故频现,为了方便此类患者就医,医院大力发展了创伤急诊科室,而此次成功被评为县级龙头学科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正是与创伤急诊相关的两个科室。
作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医疗品牌的主要手段,学科建设一直都是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立院根本。2012年底,医院整体搬迁至城西工业新区,这个占地250亩的市级航母式医院从医院全局出发,扶持包括脊柱外科在内的7个绍兴市重点学科以及8个诸暨市重点学科。
金志刚告诉记者,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与资源互补。诸暨市人民医院继2012年成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上海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临床科研协作单位后,2013年医院的感染科又被邀请参与上海华山医院有关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
除此之外,诸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和感染内科分别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建设基地。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得结合科研建设学科。
谈及科研,金志刚认为,科研能力是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诸暨市人民医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从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到成果申报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医院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应用科研实践,就实践结果看,医院每年都会获得5~6项国家专利授权。”
篇3
【关键词】医院服务半径;医院宣传;医疗资源
一、医院服务半径的探讨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整体医疗水平比较高,医疗设施比较先进,那么相应的医院医疗服务半径范围就比较大,个别大专科医院达到了全国顶尖水平。医院医疗半径的大小一般由医疗团队技术水平、医疗资源设备设施以及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所决定。因此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将医院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结合典型病例充分地进行宣传报道,有助于在通讯时代让广大患者查询了解到更多救治信息,由此也进一步扩大了医院服务人群,从而扩大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半径。为了切实扩大医院的服务半径,增加医院的年就诊人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站预约、手机APP等形式,实施网上预约挂号。通过网络预约挂号,可以为患者提供便捷,同时也为较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方便;第二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区域,通过专家义诊等活动,方便老百姓看病,并与社区服务站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做到大病不出区域,小病不出社区,切实实现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医疗目标;第三提高医院的服务态度。医院的服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医疗半径。服务态度是医院对患者的一种责任,因此医院应当加强对医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监督力度,可以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不记名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服务水平的评价,以切实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第四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水平的基本保障,它可以为医护工作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信息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但是医院在引进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应当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医院宣传部门的职能简介
宣传部作为医院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来不断提高医院的形象工程。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切不可夸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以免延误病人病情,引发医患纠纷。总体来说医院宣传部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内容。
(一)确定医院宣传方向
医院宣传部门在制定宣传计划的过程中,应当以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批文为基本参考内容,切不可偏离上级的要求,以免偏离宣传方向,影响宣传效果。医院领导在指示开展宣传工作前,通过结合医院的实际运行情况,已充分考虑到各项影响因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宣传方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宣传部应当切实把握医院的发展态势,制定合理的宣传计划,提升医院的形象品牌。
(二)宣传计划的制定
科学合理的宣传方案为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依据。医院的宣传部门在制定宣传计划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相关执行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宣传任务,以达到宣传效果。宣传计划的制定离不开医院各个部门的支持,因此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科学合理的协调各部门间的交流配合,结合各科室及医院整体需求,严谨、稳步、有序地完成宣传计划制定工作。宣传部工作人员应全面搜集医院的文件材料并整理成参考文件,以利于在宣传计划撰写过程中参考使用。
(三)宣传计划的执行
医院的宣传计划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或许会面临一些难题,宣传部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前应尽力考虑到各项影响因素,并协调相应部门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以保证宣传计划的顺利展开,做好医院形象工程的建设工作。宣传资料完成以后,工作人员可以将其及时更新到医院的网站,以便患者查询参考,为病人及家属了解救治信息提供方便。宣传部门还应当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来提升医院的形象。宣传工作人可以利用报社等媒体的力量来提升医院的知名度,从而保障宣传效果。另外宣传部门也应当不断地提升宣传人员的计划执行能力,从而确保宣传方案的有序实施。
三、医院宣传方向分析
医院形象工程的建立不仅仅依靠患者的口碑,还依靠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宣传工作。作为医院的宣传部门,其工作宗旨是忠于践行服务宗旨,搜集医院医疗服务亮点,弘扬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因此宣传部门在对医院进行广泛宣传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切实抓住医院的宣传亮点
每一个医院都有其独有的医疗优势,因此宣传人员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本院的宣传亮点。在制定宣传计划的过程中,宣传部门应当加强与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合作,切实掌握各科室的医疗优势,并对使用的先进医疗器材进行通俗易懂的介绍说明,使患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另外宣传方案制定应当遵循医院实际的医疗水平,保证宣传计划的真实性,这同时也是对患者负责的一种职业表现。
(二)创新宣传活动
对于医院来说,宣传计划的实施主要通过医院专属网站、各媒体平台和印制的科室简介及医院简报等。随着近年来网络科技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宣传模式的创新带了机遇和挑战。医院可以建立手机APP客户端,对医院的医疗资源进行详细地说明介绍,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另外医院网站还可以建立各科室主治医师的专属交流板块,定期进行常见疾病的常识及预防知识介绍,方便患者自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通过这样做不仅仅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品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三)开展医疗下乡的宣传活动
部分经济和交通较为落后的地区医疗水平相对偏低,这就增加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医院的宣传部门可以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举办医疗服务下乡活动,并将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在为广大患者提供方便低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患者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宣传部门在制定策划活动的中,应当充分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充分做好出行的计划及时间安排,从而保证参加活动的医疗技术力量,进而保证活动的举办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宣传医院的同时,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秉承医院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进行必要的宣传工作对医院发展具有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网站、院报、义诊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树立医院的形象品牌,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应诊。另外医院还可以使用网络科技技术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这样不仅仅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方便。总之医院宣传部门应当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宣传计划,圆满的完成宣传任务,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为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晖.分析医院服务半径探讨医院宣传方向[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6).
[2]陈英.湖南省某三甲医院服务半径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06).
篇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个体健康问题。人们不仅开始重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且对于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从医学目的着手,重点探寻就诊患者的需求,在调查分析患者需求和征询医学专家意见基础上,对构建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做进一步研究,旨在为临床实施优质医疗服务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以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 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必要性
1.1 人性化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目的的必然要求: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人的本质属性应是医学实践的核心和出发点。而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比如正义、伦理、人道、自律、情感、责任等,正在被人们加以强化。在20世纪70年代,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医学目的渐由减轻或解除患者病痛转向人群健康和为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提供健康服务。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患者到医院就诊,除了需要解除生理上的病痛之外,更需要人文关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将成为21世纪医院创新经营的关键。
1.2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给公众带来情感和利益的满足:据调查,就医人群中最基本的需要是保障生命安全和满足生理功能,也就是生存与安全的需要。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优质的医疗技术和高效的服务质量,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患者的生命价值。其次,患者还有就医舒适和便捷的需要。追求舒适的生活是人类的共性,人的感官接受来自人体和外界的各种信息,传递给大脑产生各种感觉体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从满足就医者的感官需要出发,优化各种就医程序,为其提供舒适的就医体验。再次,患者尚有情感和权益的需要。情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需要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亲情感,更应有被尊重、掌握疾病知识、选择治疗方案等权利。尊重就医者的权益,关注其情感需要,充分动员其在就医过程中战胜疾病的主观意志,对于医疗救治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立足于探索研究患者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还应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切实改变“只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理念,使患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尊重、舒适、方便”的人文关怀。
1.3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是公众从内心接受并乐意购买的一种“产品”: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产品”。目前,在继传统的医疗技术产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之后,人性化医疗服务“制造和购买热”方兴未艾。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包括保健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人们已不满足于低层次的生理性需求,而向高层次需求发展,人们的健康保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但要求治疗疾病,还需要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不仅满足于不生病,而且期望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都处于完好状态,这些已成为当前医疗服务发展和公众“购买”医疗服务的趋势。公众的消费意识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本身,而且包括了所能获得的医疗人文服务和利益,形势发展的趋向要求医疗行为中更注重服务的成分。如果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大致相同,但随同医院提供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在满足公众需要的程度上有较大差别,因而消费的倾向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在此前提下,医疗服务水平可以主导公众的消费倾向。
1.4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是诸多竞争手段中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医疗服务业的开放,外商、民营企业争相投资医院。众多合资医院、私营医院,以特有的人文关怀、合理的资金运作以及高品质的服务,争取广大患者的信赖,使得医疗机构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从2001年开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患者在医院的上有了更大的自,越发加重了医疗行业间的竞争。医疗机构若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以优质服务取胜。因为,只有建立独具医院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才是丢不掉、抢不去的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优质的、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才是吸引就医人群、扩大医院影响、提高就医忠诚度,为医院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
2 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医疗服务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维护健康、保障先进生产力、推进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一种普遍性的规范。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医学服务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医学科学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建设,也是医院服务与社会服务接轨的必然趋势。
2.2 针对性原则:人性化医疗服务应该注重就医人员人性需要的研究,针对目前医院服务被动化、程式化、一般化的现状,寻找医疗服务中出现问题的真正根源,从自身实际出发来满足广大就医人员和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创造性地主动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从而建立系统的、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文医学服务模式。
2.3 尊重性原则:医院的顾客是患者,“患者满意”应是对医院的最高评价,也是医院提高医疗人文服务质量的准则和标志。在人性化医疗服务中,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表现出对病员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赢得患者的好感和友谊,是医院与病员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剂。所以,尊重性原则是人性化医疗服务重要的原则,要求医务工作者树立病员至上的观念、视病犹亲的观念和以诚感人的观念。
2.4 可行性原则: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实施,应该在党和政府宏观卫生的指导下进行,立足于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接受卫生管理部门的统筹指导;人性化应是易于操作和开展的,不应背离医疗服务的发展规律,更不应脱离目前医疗服务工作的现实。
3 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内涵
3.1 医疗保障:患者就医的最终目的是诊治疾病、解除痛苦,而医疗技术是满足就医根本需求的关键。医疗技术包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所有和方法、经验、及技能技巧,是医院人性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首先,要急患者所急,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因此,健全的绿色急救通道、完备的设施以及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第二,技术应不断地,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减轻患者痛苦,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价值。如在实行乳癌切除术的同时,考虑再造手术;实行肠癌根治术的同时,尽量考虑保留患者功能需要;大力发展无痛技术、微创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等。个性化的医疗技术是满足不同就医者生存需要的重要措施。医疗技术服务本身,就是具有较高定制性的服务。医务人员要根据就医者的疾病特点、经济状况及自身需求等,帮助其选择最经济适宜、疗效最好的检查治疗方法。应坚持诊疗方案最优化、检查化验合理化、因人而宜个性化的原则。
3.2 舒适保证:温馨的环境可以有效刺激患者,并带来舒适的体验。医院内清新的色调、绿色的植物、明显的标识,可以带来视觉的;安静的就诊环境或配以低缓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烦躁心理;就诊区域整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给人以安定的感觉。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需要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所带给人的感觉体验,认真调查研究患者的需要,给就诊者带来全新的舒适体验,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例如,国内多家医院除了重视医院外观环境,还根据病区特点重新设计了医务人员的着装,从细节入手,真正让患者体会到家的温馨感受。
便捷的就医流程、方便的设施,也时刻影响着就诊者的舒适。来医院就诊的人群本身就有或轻或重的身体不适,而繁复的流程和设施会加重其不适感。目前,多家医院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各种流程,建立人通道,增设扶手,在建筑设施方面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要;同时,建有现代化的医疗信息系统,如电子叫号、电脑和手机预约挂号、网络医疗咨询、远程会诊系统等,既节约了时间、方便了患者,又增强了其舒适感。
3.3 权益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每个人无论其地位、种族、经济能力、如何,具有平等的医疗权利,都具有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因此,要维护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建立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一种积极参与、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医疗过程。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以及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院后随访,提供延伸医疗服务,降低就医成本,维护患者利益,提升服务价值。
篇5
我县远程医疗全面建成是以中央、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2017年3月,按照省卫健委“五个全面建成”工作要求,我县正式启动“远程医疗全面建成”项目,开启“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
一、 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确保项目设施建设顺利
远程医疗作为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项目,全面考验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应变力、接受力和执行力。为了顺利开展远程医疗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健康局和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远程医疗领导小组,卫生健康局组建工作专班,专门负责远程医疗全面建成工作,对远程医疗全面建成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卫生健康局深入督查,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成立远程医疗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组织业务骨干多次深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指导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加以整改,并进行整改追踪,同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卫生计生工作年终考核。按时建成县级区域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室、远程心电室、远程检验、远程影像室、远程彩超室。
(二)制定方案、严格执行、确保远程服务有序开展
我县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制定印发《关于规范XX远程医疗中心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正卫计发﹝2018﹞44号)、《关于规范县级区域远程医疗中心服务流程的通知》(正卫计通﹝2018﹞138号)文件,用政策对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给予有力支撑,督促乡镇卫生院严格按照服务价格和服务流程为群众开展好远程医疗服务,督促县远程医疗中心及时响应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第一时间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反馈诊疗结果,让群众满意。
(三)转变观念、主动申请、确保远程诊疗效果明显
我县多次开展远程医疗调度会,深入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实地调研,让基层医生理解远程医疗开展的意义,督促乡镇卫生院向看病群众宣传远程医疗的好处,形成乡镇愿意,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
二、取得效果
篇6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应用
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服务需求,再加上越来越多人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医疗服务质量也相应提高了标准,目前大多数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问题都是由于不满医疗服务质量而产生[1-2]。六西格玛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在许多行业中都有应用,并且明显提高了各行业的管理质量。把六西格玛管理法与医院的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其在医院文化中发挥相应作用,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及方法应用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的效果,以促进医院提高管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7年6月~2019年8月治疗的114例心胸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年龄为22~56岁。观察组年龄为23~58岁。纳入标准:患者的年龄大于18岁,患者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的管理方法介绍并且听从医嘱,患者和家属对研究的情况知晓。排除标准:患者合并有肝脏、肾脏等与器官相关的严重疾病,患者的意识明显不清楚,患者合并有心脏病之类的紧急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办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六西格玛管理办法和模式。(1)界定阶段:成立管理小组团队,主要包括管理部门、病区以及临床科室等工作人员,分析医院当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流程,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认为患者的服务满意程度越接近满分,想要增长分数的难度就越大,但目前来说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把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从73%提升到95%。(2)测量阶段:为了保证调查内容更加贴合患者就医过程,更加完善,对调查问卷进行调整,细化满意度的评估指标。(3)分析阶段: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总结影响医院服务质量的因素,有患者等待住进病房的时长、住院过程中医务人员为患者所做的帮助、医生在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时是否征求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意见、一般性住院服务、管理环境、医生是否进行用药指导、治疗及医院环境等。(4)改进阶段:①优化流程,减少等待时间。实施一站式的就诊流程,患者通过医院的就诊卡就能够完成挂号、缴费、看诊以及充值等流程,辅助诊断科室实施预约机制,把患者分在不同的时段进行检查,提前1天告知患者,在检查的前1h带领患者来到候诊室,以电子叫号的形式进行排队,减少患者排队时的不适感,增加窗口单位,实施弹性排班的机制。②增加便民设施。设置热线提供给患者进行挂号和预约,增设直通车来免费接送患者到医院就诊。开设出入院管理窗口,专门为出院患者办理结算事项,让患者一站式完成出院手续,从而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增加设置专家午诊和夜诊,让患者每天24h都可以得到专家的服务。医疗区完善无障碍设施,如卫生间、电梯等区域,注射室分为男区和女区,饮用水、哺乳室等基础设施一一落实。③改善病区环境。要求医生和护士在上班时间不得接听私人电话,不可以大声说话,治疗车要定期做车轮工作,探视制度要落实到位,探视人员到时间后必须离开。④增强沟通。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求医生按计划表实施查房,多和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清楚知情同意书。结合心胸外科的重点健康知识,制定成宣传册以后发放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同时多举办疾病相关知识的讲座和群体座谈会,听取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方便以后继续改进。(5)控制阶段。减少各个实施过程中可能影响患者满意程度的因素,对满意度的各个指标设定标准化的改进流程,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使用质量控制图比较改进之前和改进之后的效益并进行控制。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对治疗流程的评分。调查两组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治疗流程的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入院服务、一般性住院服务、治疗、投诉管理及物理环境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篇7
【关键词】医院;廉洁;诚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1]。做为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诚信管理在抓管理、促效益方面的现实意义。按照上级“三打两建”工作部署,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秉持“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理念,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创建“廉洁诚信医院”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层层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1抓服务改进,努力做到“服务好”
打造一流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此,医院想方设法采取多项措施,在破解服务难题上下功夫。
1.1改善服务态度和行为认真组织全院从业人员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要求每位从业人员把“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时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患者,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积极维护行业形象。
1.2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一是开展“无假日门诊”服务。合理调配、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夜诊时间。二是根据周边民众就医需求,拓展诊疗服务内容。为了改进五官科和皮肤美容科的诊疗环境与诊疗项目,不惜巨资投入,引进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生物物理治疗仪、牙科数字X线成像系统、高档牙科综合治疗台、电子内窥镜系统、吞咽言语诊疗仪、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动态血沉测试仪等高新医疗设备。三是简化医保结算和医学证明办理流程。实行“管办分离”,减少患者出院相关手续办理时间。四是改善门诊、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科学合理设计门、急诊就诊程序,向社会公开急救免费派车接送电话,开辟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对需要抢救的危急重症患者,严格执行“先治疗,后付费”原则。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落实专人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手续办理服务。提前做好患者出院结算准备工作,不论工作日或节假日都能及时、准确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力争做到零等候。五是开通“健康快车”专线。先后开通了“大峰医院到金灶、关埠、西胪、河溪、城南”等6路快车专线,免费接送患者及其家属。六是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积极组织专科、专业、专家深入贫瘠地区进行义务诊疗活动,切实有效地缓解了区域卫生“看病难、看病贵、难看病”实际情况,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政府的良好评价,树立了我院的社会形象。
1.3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潮阳区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科学合理配置护理岗位,引导护理综合素质快速提高。积极争取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卫校联合在医院举办护理大专班、本科班,鼓励、支持在职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制定为期三年的《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计划》,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改善临床护理的床护比例,试行APN编班模式;完善绩效考核和按劳分配机制,保证护士福利待遇,摒弃“护理工作不挣钱,多雇护士多赔钱”的错误观念,逐步推行“同工同酬”和产休一视同仁制度,切实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精神理念,踏踏实实做到以病患为本、以医护为本,构建温馨和谐的医患氛围。
1.4加强医院内部价格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医院收费行为,维护患者在医院的合法权益。采取在门诊楼、住院楼大厅设置电脑触摸查询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及实行“住院病人费用清单”等形式,加强价格公示。专门制订医疗成本核算方案,科学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2抓质量提升,努力做到“质量好”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灵魂,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医院管理者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通过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全力确保医疗安全。
2.1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坚决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相关要求,每月组织一次病案质量评审,规范病历书写。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加强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篇8
2013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加快推进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借以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
卫生部于2011年7月的《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1]中明确提出优化布局和结构、统筹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并于同年9月份在全国选取14个省份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工作。
本文希望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国务院所提出的医疗信息服务。
2 系统概述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有线通信的补充与延伸,可以大大加强基于有线网络的医疗信息系统的移动性和便利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将借此摆脱台式终端的物理位置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移动和漫游的康复医疗信息的快速介入,借以提高医疗的时效性。本系统通过移动网络运营技术与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结合,构建广覆盖、功能齐全、畅通安全的网络系统,服务于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康复诊疗管理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云数据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实现康复机构的病区查房、医技沟通、决策支持、双向转诊、医疗咨询、预约诊疗等应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实施方案
根据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引入云计算概念,将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整合起来,打破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应用中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计算资源分配与管理的动态化。该系统采取数据分布式应用结构,以移动4G TD-LTE网络为纽带,开发多个系统版本及App应用。在个人层面,患者可通过手机传感器采集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自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亦可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预约诊疗等服务。在医疗机构层面,系统采用数据接口控制器结合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既可满足本地康复诊疗需求,又可通过移动4G TD-LTE网络实时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本地数据上传至云端。在需要发生双向转诊事件时,转诊前医疗机构只需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患者的个人病历信息权限开放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即可,患者就诊信息将自动由云端传输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
在信息安全方面,本系统自动获取各级医疗机构的本地信息,任何中间环节都没有权限修改数据,可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信;并采取网络多层次多区域设计原则,建立安全边界及防火墙,确保病人信息等医疗数据的安全性,促进双向转诊的及时性、可靠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拓扑具体见图2。
4 系统功能
4.1 云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区级的云数据库,存储区域内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部署和运行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康复服务信息云数据管理平台,以移动TD-LTE网络为传输通道,建立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在云数据管理平台中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为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提供可靠、高效及可扩展的云数据库、云搜索引擎、云存储及分布式并行计算服务。
(1)基础数据库
建立区域内就诊人群基本档案数据库,实行“一个患者一个标识码,具备区域内的唯一性”,建立覆盖区域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人群数据库,为每一名患者建立唯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形成“综合三级医院-综合二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纵向一体化的康复诊疗的基础数据库。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慢性病情况)、失能分类及等级、失能原因、康复需求等。
(2)患者诊疗信息库
保存患者在不同医院的结构化的病历信息、康复诊疗方案、康复治疗信息(包括康复设备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等参数)、康复前/中/末期评估及分析、后期随访等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中该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中,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3)数据挖掘系统
云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云搜索引擎提供了分布式的索引系统,通过和云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和访问实现数据挖掘功能。该子系统通过使用Map Reduce技术,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及分析,支持临床科研工作,可实时调整决策支持管理模块模式库,使决策支持更趋精准。它亦可挖掘区域内康复需求、康复疾病类别等数据信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其原理见图3:
图3 云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挖掘系统
4.2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
(1)康复临床管理门户
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应用决策支援技术上,开发了医师工作模块、治疗师工作模块,针对康复科的整体管理而研发,以使临床康复诊疗更加规范、科学和人性化。该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级康复医学科,通过康复诊疗过程的决策监控,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匮乏、资源薄弱、患者不愿就医等现实问题。
医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医师的临床工作,实现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初步诊断病人疾病,提供快速有效的康复评估和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套餐,并即时通知治疗室该病人的新治疗医嘱项目。在医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功能根植于医师临床诊疗的各流程,按照康复诊疗规范设计运行模式,辅助医师分析临床资料,预测、推理诊断及治疗方案。
治疗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医师的患者基本情况接诊患者,查阅病人康复治疗医嘱项目,并对患者本治疗室的康复进行详细评定,核对康复治疗医嘱项目;若发现不合适之处,可向医师提出质疑。在治疗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技术可辅助治疗师制定合适的治疗参数,并提供禁忌症的系统默认取消功能。
(2)康复决策支援系统
决策支援管理模块构架主要由模式管理单元、资料库管理单元这两部分组成,因其后台服务于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自动辅助其他模块临床诊疗过程。其中模式管理单元[2]是决策支援系统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针对不同的输入、输出级运算,整合各类临床资料,通过模式来提供预测、推理、分析、创造可行方案。而资料管理单元是决策支援的基础[3],通过将临床病历资料(主诉、病史、查体、检验检查结果)等内容条目化,完成主观性的病历资料数字化、标准化。决策支援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康复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参数的临床决策,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
4.3 双向转诊管理平台
(1)康复转诊信息管理门户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康复诊疗信息管理门户,利用云数据库集成各级医疗康复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服务。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转诊情况及病情,通过此门户实时调取患者区域内个人信息及就诊信息,保障患者区域内就诊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2)双向转诊应用门户
主要服务于“康复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三级康复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医疗,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回归家庭的完善康复诊疗流程,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系统。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系统会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评定自动进行综合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即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平台期),制定明确、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辅助医师进行病人的双向转诊,建立完整的现代康复供应链体系,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期、联系追踪管理。
5 系统功能架构
康复服务信息系统采取“区域建设,三级应用”的方式,即在海珠区内建设运行环境,物理部署于全区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建立患者康复服务基础数据库。整个系统包括三级应用系统,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见图4)。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社区康复中心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
6 系统设计原则
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规模庞大、信息量大、安全性高的综合信息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工业标准,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扩充性。
(2)科学性和先进性
系统设计与开发采用先进成熟的思想、概念、方法、技术和平台,在理解用户的各项需求后,进行科学的建模、功能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以指导系统开发建设;同时在系统建设上适应未来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系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易维护性和扩展性
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以适应系统需求的变化,如专题应用、数据更新等方面引起的变化。同时系统的升级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各应用系统的版本兼容问题,尽可能保证系统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4)安全性和保密性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防止病毒入侵、非法用户访问、恶意更改破坏数据的功能,并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可以进行各种权限级别的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5)高性能和稳定性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
(6)方便实用性原则
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康复医疗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做法,做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7 结束语
区域性康复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部分,具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特征,即以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康复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信息共享为目标,使有限的康复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移动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诊疗流程都在严密的网络管理中进行,并接受质量抽查和阶段性考核,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医疗、康复经验可以互用,能够加快康复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成奇. 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6): 494-496.
[2] Maris G Martinsons, Robert M Davis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support systems Comparing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managemen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43): 284-300.
[3] Pekka Korhonen, Haim Mano, Sari Stenfors, et al. Inherent Biase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SS on Choice, Affect,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8(21): 45-58.
篇9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5]4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5]10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推动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昆政办[2015]38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办医工作,现将有关自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措并举,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市举办医疗机构
一是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规定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在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二是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和社会办医服务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向社会资本开放;三是通过市政府政务服务窗口和**卫生网向社会公开公布举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程序、审批主体和审批时限;四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五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功能任务和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设置诊疗科目;六是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为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与其具备的服务能力相适应,对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的类别、诊疗科目、床位等执业范围进行审核,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及时予以批准并发放相应许可。
截止到2015年,**地区登记注册非公立医疗机构2532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57.4%,其中民营医院医院184个,床位1.46万张;2015年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为1121.68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的25.9%;出院总人数为27.82万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的18.61%。
二、积极探索医疗和养老融合新模式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
1.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关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精神,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举办了云南省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50张;**市社会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内举办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101张。
2.支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如在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原疗养院基础上成立的东川区老年病医院于2014年8月向东川区民政局申办公建民营东川区幸福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证书。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切实解决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在总结评估2009年以来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修订出台了《**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放宽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职称限制,支持实施县乡一体化管理的医疗机构加强医师的合理调配使用,取消了符合条件的医师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数量限制。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打破了医疗机构对优质医师资源的垄断,弥补了医疗人才资源的分布缺陷,稳步推动优质医师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的政策目标,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分享到更多的优质医师资源。截止2016年1月底,累计办理医师多点执业6508人次,其中:其中在职人员3854人次,占办理人数59.22%,退休人员2654人次,占办理人数40.78%。职称为副高以上人数为4132人次,占办理人数63.50%,主治医师2376人次,占办理人数36.50%。总体情况是在职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师办理比重逐步加大,高端卫生技术人才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加强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
为了规范社会办医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往年市财政每年投入的300万元优秀民营医院奖励资金争取到用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并制定了《2015年**市民营医院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工作方案》。2015年11月3日市卫生计生委组织评审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24家民营医院的24个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进行了集中评审,根据评审得分高低,确定了拟立项的20个项目名单,并于2015年11月5日至11日期间在**卫生网上对名单做了公示。目前,市级财政安排的3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我委将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督导,各项目单位同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督查和审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用在实处。
五、加强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
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民营医院人才培训项目,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市民营医院人次培养项目系列培训的通知》,培训分为急诊医学、药事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临床检验、病案管理、产科质量控制、口腔适宜技术八个专题,主要培训各专业的法律法规、临床技术规范、诊疗新技术及适宜技术运用等,共培训民营医院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00余人次。
六、落实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
2015年,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称报考人数为1248人,通过人数为627,通过率为50.24%;中级职称报考数为726,通过数为315,通过率为43.38%;高级职称参评人数为48,评审通过26人,通过率为54.16%。
篇10
1.全面推进政事分开、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南瑞和__桥两中心试点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在马塘、中南、白马等实施新医改政策的各中心财务管理权限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各中心须上报改革申请报告及相关职工会议记录,确保中心的改革拥有充分的群众基础。
2.按照稳步推进原则,进一步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出台医联体相关规程和制度,建设并试运行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
3.制定无院籍化管理具体实施细则及区域卫生技术人员交流实施办法(即实施细则),同时做好无院籍化管理宣传工作。
4.出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及培养实施方案,建立卫生系统反应性和满意度“月评”制度,并做好与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人员聘用管理的衔接工作。
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报”制度,即年初报送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聘用计划、报送人才培训和培养计划、报送基建项目计划、报送医疗相关设备采购计划。
2、修改和完善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方案及实施手册,合理调整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评估分值,结合2015年工作目标相应调整各项指标赋值和权重。
3、各中心制定详尽的内部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并报送区医改办备案。
4、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保障方案,确保参与改革的各中心用药需求。
5、进一步加大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严禁体外循环和加成销售现象。
6、有效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在公卫考核及绩效考核时,从现有信息系统采集数据,促使信息化工作与相关工作同步发展。
1、抓两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促发展,打造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以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__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一中心、一特色”。
1、 加强区医院特色专科建设。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3、 评选区级名医,设置相关奖励。
4、 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5、 加大医政管理和医疗单位监管工作力度,确保医疗市场的规范化及医疗单位安全生产。
1、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 、以创建为抓手,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区卫生服务水平。
2、积极探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模式,努力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 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