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 公立三甲医院 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风险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Public Building 3 Armour Hospital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 in A Hospital as an Example

LIU Shukui 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ie

Abstract:The public hospital is of the main social medical for concentration resources, which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masses, and even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Hospital medical risk an ever-present, everywhere, but establishing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c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 public 3 armour hospital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based on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medical risk management culture of employee training and other measures to establish the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hospital medical risk management level was improved.

Keywords: Public 3 Armour Hospital;Medical Risk Management;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一、引言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入深水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迟迟没能很好地解决,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问题此起彼伏,公立医院面临的医疗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2016年11月,山西长治和平医院某医生因拒绝采用患者家属从网上看到的医疗方法给患者治疗,从而引发的医疗风险事件导致医生被患者家属刀砍,给医生及医院造成重大损失。由此可见,该事件的起因和其恶劣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公立医院进行医疗风险预警对于医院利益相关者来说意义重大。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防控医疗风险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念界定

1. 公立三甲医院

公立三甲医院就是公立的三级甲等医院,是按照我国《医院分管理标准》划分评定的,其硬件规模和软件技术的评级均达到三级甲等水平。

2. 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风险是指存在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如医疗意外、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及并发症等。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以提高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对现有和潜在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评估医疗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有效应对与控制医疗风险的管理活动过程。

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医院对医疗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医疗风险进行监测、汇总、分析、预报,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加以反馈等所构建的体系。它是根据医疗过程的特点,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测医疗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医疗风险状态,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其目的和作用是医院通过预警体系建立一系列防控机制和标准,提高医疗安全质量,改进医院管理水平,防止医疗风险发生,减少医疗风险产生,保障医院利益相关者安全。

三、A公立三甲医院医疗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A公立三甲医院是广州市卫计委下属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广州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干部保健的重要基地。现有职工人数3635人,高级职称610人,编制床位2645张。

1. 医院组织结构调整

A医院现有科室分布中,医院风险管理主要由医务部负责,但医务部下设投诉管理科和质控科两个科室,医院风险管理的具体负责科室并不明确。当患者有投诉时投诉管理科会进行处理和解决,质控科更多地只是对各业务科室的医疗质量加以控制管理,并不指向风险管理。因此,A医院在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基础上,决定对职能科室重新划分,将原来的投诉管理科和质控科合并组建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办公室主任对副院长负责。风险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主要是医疗风险预防、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析评估和医疗风险管控等。A 医院新的组织结构,见表1。

其中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下设二个职能科室:医疗质量科、风险管理科。医疗质量科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包括病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和护理资料等,并做好相应质量检查记录;对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定期分析评判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结归纳。风险管理科的主要职责是全面承担医疗风险管理,预防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因医疗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不确定性。负责全院医疗风险管理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处理医患沟通、医患冲突等问题;建设医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媒体进行风险管理等。

2. 塑造医疗风险管理文化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A医院将医疗风险管理上升为医院战略管理高度,由分管医疗风险的副院长牵头,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把医疗风险管理的知识、精神、理念、宗旨、方针和政策等用小册子形式印刷发放给每位员工,不定期地、经常性地对全院工作人员进行医疗风险管理文化灌输、教育、培训和学习;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全院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训,如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医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办公OA系统和微信群等进行医院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目的是要让员工们人人心中有风险管理意识,人人能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去开展工作。A医院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医院塑造为拥有较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医院。

3. 构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就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医疗风险的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将引起医疗风险的复杂因素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容易被识别的基本单元,能敏感地反映医疗风险状态和医疗风险程度的具体指标。

A医院在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时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从医院各职能科室抽取5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专家,从业经验大于十年,原则上每个科室至少抽取一名专家。先由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将本科室存在的或潜在的针对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所涉及的各医疗风险因素及其发生概率汇总上报给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将各部门提交的资料汇总、整理、筛选后列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然后按规定程序用匿名方式征求50名专家意见,经过三轮反复分析判断,进行不断收敛与量化,最后由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

4. A医院医疗风险的监测和识别

医院人事处配合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从医院各科室抽取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组建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委员会,要求各委员每个工作日负责对表2中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监测,重点是委员所在部门科室,委员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工具对医疗风险进行监测,一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并将风险发生及处理情况及时汇报给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若本科室处理不了,则需及时将情况上报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由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联合该科室共同解决。A医院建立了医疗风险监测报告制度,如各科室每周一要对上一周的医疗风险预警监测情况向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进行汇报,并对本周的监测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在医疗风险识别过程中,要识别出医疗风险的类型、医疗风险发生的原因、医疗风险的危害程度及其造成的可能结果。

除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委员会成员外,其他所有员工当发现或感知到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发生变动时,都应该及时主动上报给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医院制定了不安全风险事件的上报制度,明确了上报流程和上报方式,确保上报是在安全、保密、非惩罚的环境下进行的,并对主动上报者进行奖励。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成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实地走访,进行现场观察和督查,尽可能阻止医疗风险的发生。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医疗风险监测工作,A医院制定了相关奖惩制度,一方面对能够向t院风险管理办公室提供风险预警合理化建议的人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故意隐藏医疗风险的员工进行惩罚,惩罚程度依据情节轻重。

在医院内部形成医疗风险报告制度的基础上,A医院还鼓励医院以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发现医疗风险后及时报告给医院,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等人,医院给予外部报告人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5. A医院医疗风险分析处理

对于那些科室解决不了的医疗风险发生后,A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应立即展开风险分析处理工作。在医疗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分析此类医疗风险能不能够及时终止,或及时转移,如果不能,则要分析如何处理和应对。在设计处理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要对所选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预判。对于那些重度风险事件,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要组织专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提出限期整改方案措施,并持续监控医疗风险事件的进展动态;对于中度风险事件,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协助有关科室提出对策,并持续监控医疗风险事件的进展动态;对轻度风险事件,由有关科室自行解决,事件处理状况及时向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汇报并总结经验。

A医院在进行医疗风险分析处理过程中,需密切联系患者及其家属,多听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同他们一起共同做好医疗风险预警工作,而不是由院方单方面地去处理,那样的话,既会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又会影响医疗风险的及时处理,甚至错失处理良机。

6. A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处理反馈

医疗风险预警分析处理后要及时向各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反馈。反馈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医疗风险预警过程中做的不完整或不到位的问题,以便以后更好地开展预警工作。对于发现风险后的处理情况,A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医院有关科室部门、医院高层管理者、社会公众进行反馈。形成风险事件反馈报告制度,在对内对外反馈过程中不隐瞒,不夸大,不虚构医疗风险事件。

四、讨论与结论

1. 政府需建立t疗风险预警制度

尽管国内有很多医院如A 医院一样已经认识到构建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性并逐步建设,但政府政策层面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尚未建立。迄今为止,政府层面上只是做了一些医院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要求医院在医院管理制度框架下做好相应的医疗风险管理工作。事实上,医院做不做,做的程度如何,政府往往无法完全掌握真实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已经延伸到对政府的不够信任,如一些医疗纠纷事件中患者乐于通过媒体或其他医闹途径来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求助于政府,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从而对医院实施即时监督,同医院一起共同做好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医院由于自身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局限性,一些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仅靠医院是很难避免的,需要政府层面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传、指导和管理。

2. A医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媒体实时监测、防控医疗风险

除上文提到的医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外,A医院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媒体进行医疗风险监测。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这些具体工作由医院风险管理办公室来开展。通过移动互联媒体,医院内部沟通、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都会更加快捷便利。因此,医院医疗风险预警体系会更健全,预警信息化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强化。事实上,依据移动互联媒体进行医疗风险监测与防控,有利于医疗风险预警的系统化、常态化和精细化,既省时省力,又能节省医院监测成本。

3. 严格执行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再好地制度如果不严格执行,其效果效益都会打折扣。制度制定出来后关键是落实。A医院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后需严格执行,将其常态化,并动态调整有关内容,每位员工上都需将其当做日常工作中常规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只有全员参与全面进行的医疗风险预警,才有可能做好医疗风险预警工作。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医疗风险预警工作,A医院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工作。该制度在监测医疗风险、识别分析医疗风险、处理应对医疗风险方面都起到了较好地作用,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水平也得以提升。当然,制度并不完善,还需依据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惠英,宣俊俊,邱智渊,李芸,马昕.医疗风险预警机制构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5):27-29.

[2] 许苹,杨兴辰,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3- 316.

[3] 刘晴,许苹,绳慧峰,李世东,秦峰.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指标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7):43- 45.

篇2

呼吸机是医院的重要医疗设备之一,在临床使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日常维护不当,会导致其运行质量降低,并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挥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和维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运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分析呼吸机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来分析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呼吸机;维护;维修;风险管理

呼吸机能够通过主动性负压力差与被动型正压力差帮助病人完成呼吸,维护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呼吸机故障问题频繁发生。如果机器在有故障问题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运行,不仅会使运行质量下降,而且使用安全也无法保障,必须通过加强管理改变这一现状。

1呼吸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操作人员的问题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能够满足高级治疗需求的呼吸机的机械构造也更加复杂,涉及到电子化控制手段,并增加很多配件、结构以及监测元件等,极大地提升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但是很多操作人员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对不同型号的呼吸机的具体运行方式不够明确,导致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各种高级设置和报警故障排除都对呼吸机工作原理等医学工程技术背景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快掌握新型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并遵循标准的操作规范。

1.2参数设置问题

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决定了它的应用质量,并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参数设置的万无一失。压力、流量、时间以及潮气量是呼吸机的4大参数,而各项参数的具体设置是有相互联系的。因此,只有掌握了每种参数设置的基本含义以及正常的范围值,才能够保证报警参数的准确性。报警上下限的设置也非常关键,因为在患者使用呼吸机时,如果报警设置和患者的实际值太过接近,就会出现频繁的报警现象,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麻烦。但是如果保证值的设置和患者的实际值差别太大,那报警设置就没有意义,不利于医疗人员随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

2风险管理的概述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对风险管理的含义和衡量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逐渐成为医院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具体含义是:医疗机构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成立正式化的风险管理项目,该项目的构成要素包括风险确定、风险优化、风险报告、风险管理以及不良事件调查和相关声明的管理。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可以采取失误模式和效果分析列出风险环节清单,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发生时所带来的危害。风险管理的衡量要素由3部分组成:(1)制定一个涵盖所有内容的风险管理框架;(2)每年对重点风险环节使用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降低风险,并详细记录其使用情况;(3)根据数据分析结构,重新定位高风险环节[2]。

3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3.1风险管理应覆盖呼吸机全生命周期

呼吸机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第1阶段是要论证设备的购置需求。从医疗设备提出购置需求到正式引进,这个阶段是对呼吸机进行风险管理的初始环节。这一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部分科室的学科规划和医院的战略目标不相符,需求论证所需要的证据不足而导致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有差异,最终所导致的后果既包括医院的经济损失,还包括对病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购置呼吸机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运营需求,着重论证设备的性能以及购置数量。(2)第2阶段是设备的采购验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呼吸机功能和期望不相符或者出现重复购买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以及由于不正规的操作方法和呼吸机本身质量远远低于国内的平均水平,导致设备的故障率高,根本无法顺利使用。需要极强质量验收工作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3)第3阶段是从呼吸机的正式使用到报废处理,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阶段,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维护和维修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呼吸机使用方法的培训。因为医院每次购置的呼吸机使用技巧都不同,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为了使用安全还是要在正式开始投入运行之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在医院内部设立包括呼吸机在内的各项医疗设备的标准化培训课程,鼓励所有设备使用的人员都参加,这样能够极大的减少医院因为人为操作不当而出现的医疗事故。其次,建立医院设备标准化仓储和供应流程,强化异常控制和异常管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呼吸机维护及维修的现场管理工作。要结合片区对工程科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并实施专业化维修,维修结束之后要进行经验总结,并将维修报告归档,方便后期进行参考。最后,对呼吸机建立使用跟踪制度,随时记录其运行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找出应对方案,还要和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话,当呼吸机出现故障问题,需要更换配件,厂家就能尽快处理[3]。

3.2风险管理应结合维修案例分析

故障现象:低压报警,呼吸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故障判断:首先检查了中心供氧、呼吸管路和空气压缩机,不存在异常情况。因此初步判断为主机出现了气体泄漏问题。打开上盖,对呼吸机的通气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内部的气流量较小,所以患者才会因为工期不足而出现呼吸困难。检修人员拆下了空氧混合器对其进行检查,发现膜片周围有很多积水和污垢,并对其进行了清理。清理完成后发现在膜片中间存在1cm的裂缝,最终判断故障的原因是空氧混合器由于阻塞局部压力偏高且年久膜片氧化造成了损裂。故障维修:为了能暂时恢复患者的正常呼吸,维修人员先用AB胶把膜片粘起来,开机之后能够正常使用。手术结束之后,马上联系了厂家更换配件[4]。

3.3风险管理的细节问题

(1)将医院里所有的呼吸机分布情况制作成一张图,给每个护士站都分发一张,方便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其他地方调用。(2)运用风险分析与临界点控制方法,对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进行风险档次划分。分为低、中、高3个档次,档次越高,维护频率越高,其中呼吸机应划分在高风险范围内,需要加强日常的维护工作。(3)建立不良事件监测平台,对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统计,并定期分析。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利用风险管理能够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呼吸机维护和维修机制,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但是风险管理涉及到的环节众多,有些环节的技术性还非常强,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方案。

作者:袁春华 蒋士军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参考文献]

[1]孙媛,张西亚.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116-117.

[2]陈学钊,周燕朋.呼吸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2):59-60.

篇3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篇4

关键词:医院 财务风险管理 存在的问题 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有关财务活动因素的存在,使得医院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目标,一旦医院财务活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深入改革状况下,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我国医院在经营上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产生。而医疗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且医疗体制改革顺应民意,也会加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改善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状况,有必要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措施,从而确保医院正常、顺利发展。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目前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规避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依据。

1.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效果仍不容乐观。尽管政府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上加大了投入,但整体上其投入力度仍然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卫生总费用所占世界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却是很少,仅为3%,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事业上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公立医院所体现出的公益性也越来越得不到体现。此外,财务管理盲目化,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意识较为淡泊等,也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层次,素质低的就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难度,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也不利于医院自身的顺利运转和正常、健康发展,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2. 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目标取向较为模糊

目前,我国政府在对医疗卫生事业上尽管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究其总量来说,仍然不足。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已使得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日渐淡化。公立医院一方面要发展自身,追求市场竞争性,那么就会不可避免的为降低运营成本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另一方面,既然是公立医院,那么就会强调社会公益性,其医院的运营成本就要加大,运营成本的增加,就会影响到医院自身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这两方面亦给我们政府和医院带来了挑战。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医院由于过分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其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已发生了偏差。而医院财务管理活动则会因为目标取向上的偏差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正常管理,严重的可能对医疗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

2.2 投资缺乏科学决策

投资决策往往决定权在领导层手里,有时候医院领导层过于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好整个局面,进而低估或者没看到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服务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如由于缺乏项目的相关分析经验而导致项目工程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现象。相关数据表明,由于领导层认知上的偏差,而做出的一些非理,所导致企业决策偏差,进而造成医院财务风险,这样的现象在大部分医院中都存在。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这现象的存在往往会给医院财务管理,甚至医院的整体管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医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3 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一定程度上,医院只要进行财务活动,就会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财务风险。与财务工作息息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其整体素质,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弱,就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而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的淡薄而导致的财务风险亦在大部分医院里见到。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认为财务人员主要工作就是把企业的资金管理好就可以了,那样就不会出现风险问题。也有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员工时,不能协调好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由于医院的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其工作量又大,因此,需要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但是,目前医院更加关注是医疗人员的培养,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关注很少,这就使得一些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地下,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且一旦出现财务问题,也不会运用自身知识来解决,从而不利于医院自身竞争水平的提高。

2.4 财务收益分配不规范

医院发展与医院员工之间的利益是相互的,而如何去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涉及到财务收益分配问题。收益的分配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极为不利。福利分配不公平就会引起医院员工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影响到人才的停留,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两者都会对医院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医疗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其医院的投资回报率也在不断下降中,这样趋势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医院员工的福利,就会出现上述情况。而为了留住人才,多发放员工福利,不利于医院流动资金的周转,从而降低了医院自身偿还债务的能力,一旦有好的投资机会,也会由于资金的周转问题错过,最终影响医院的整体运行。

3. 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起到很好的帮助,有利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及医院整体快速发展。而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建立在日常的某些财务指标变化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财务分析工具或者一些综合判别的方法,来对潜在的医院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从而规避财务风险。首先对于财务风险分析工具,美国爱德华·阿尔曼所提出的财务预警系统,就能很好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采用财务风险分析工具时,一定要根据我国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合理借鉴。其次,综合判别主要就是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的趋势变化来综合分析其他财务指标的一种财务风险预警方法。该方法可以使医院通过监测部门净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变化趋势,来进一步考察医院资产获利能力、医院经济效益以及医院发展潜能。

3.2 科学投资

要做到资金的科学投资,首先就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科学的决策运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企业决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医院投资前,必须要进行各方面的调研,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必要。如果可行或者必要,那么在施工环节,企业就要严格执行招标制度,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施工,要严格实行项目竣工验收环节,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最终实行。做到科学投资,才能最终确保企业投资方案的顺利实行。

3.3 加强财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医院的资金流通会通过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来实现的,医院要发展,单靠财务管理部门来制定一些预警措施和科学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制定了预警机制和科学决策,医院的整体资金才会更科学、更规范地得以实现和控制。而作为与财务息息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加强自身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医院整体目标和长远战略的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除了采用预警机制之外,还要进行科学投资,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则有才能更好地规避医院财务风险,并在财务出现风险时及时解决,确保医院能正常并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敏.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应对[J].中国外资,2011.8

篇5

摘 要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有可能使医院蒙受财务方面的损失。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决策失误、会计制度局限、财务活动复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为了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促进医院财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在财务工作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强化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同时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审计和外部监督。

关键词 医院 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意识 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医院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财务风险。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与防范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在整个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有可能使医院蒙受财务方面的损失。在整个医院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组织和管理控制方面的影响,都可能会使医院财务存在着风险。医院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集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几个方面的风险。无论出现哪种风险,都会使医院的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比如,新建的医疗机构逐渐变多,境外医疗集团也来我国投资新建医院,这就加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比较滞后,未能很好的适应变化的实际情况。

2、风险意识的淡薄。很多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计活动上,重点关注账务、报表工作,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更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采取措施预防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的失误。财务决策是医院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会诱发财务风险。目前,很多的医院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在决策时缺乏调查和研究,脱离实际情况,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重视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4、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为了规范管理医院的财务会计活动,1999年我国颁布了《医院会计制度》,它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该会计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和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财务情况,对医院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5、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同其它机构的财务活动一样,医院财务活动也比较复杂,财务风险贯穿于集资、投资、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医院的财务活动中,容易出现负债过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资金的周转困难,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底下,医院的整个财务工作存在着风险。

6、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它的目的是保证医院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调查显示,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经营效率低下,资金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四、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财务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医院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改进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采取措施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医院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

1、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近些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医院的逐利行为愈演愈烈,这不仅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因此,国家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调整,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规范其运营,改善其运营状态,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2、强化风险意识。首先,医院的领导层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对潜在的危机应该有相应的认识,学会运用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医院的会计信息,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尽量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引导员工树立风险意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工作。医院良好的财务运行状况既需要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医院的领导层和所有的员工都树立风险意识,对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财务措施预防风险,才能真正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3、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财务风险的大小紧密相连,在医院财务决策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脱离实际,是不可取的方法。所以,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在医院财务决策过程中,需要认真仔细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各种有可能影响财务决策的因素,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完善医院会计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步骤,它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医院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完善的会计制度,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是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准确、完善的会计信息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减低医院财务风险。因此,医院应该完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依据。

5、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医院需要认识财务工作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根据变化的情况,适当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改进财务管理方法,尽可能的降低和防范医院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预算管理。医院的开支需要编制预算,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同时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重视对预算执行工作的分析与评价,并定期向领导汇报情况,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第二、重视通过合同来加强财务管理。对于涉及到基建、维修、购销、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活动,都需要与对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严格履行合同的各项规定,通过合同来化解纠纷与防范风险。第三、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对病人预交款的管理和催缴欠费工作;重视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及时清理债权,及时提取坏账准备。第四、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是医院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医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效益、投资回报等进行分析,确保投资安全,促进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医院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要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保障医院的经济利益。

6、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医院财产的安全性,还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所以,医院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具体的实施程序。应该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将不同的业务划分到相应的岗位,明确各个岗位财务风险防范的职责,同时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7、加强审计和外部监督。审计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不可缺少的方法。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包括对成本、利润、负债、资产等方面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医院采取措施加强财务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外部审计是外部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监督医院的财务运行状况,降低财务人员失职、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医院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医院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制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促进医院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芳英.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篇6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遭遇的内部与外部风险也是无可避免的,这时医院必须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医院内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使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本文着重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与医院内部控制的关系及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与医院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导向审计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医院虽然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评价、外部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外聘中介机构等进行监督检查,但要想对日常事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只有内部审计可以做到。风险导向审计对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医院各部门的调整,为内部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同样,内部控制搞好了,对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审计制定合理的程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确定审计的方法与范围,为审计提供依据,最后对于审计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依据国家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应用在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审计范围时、编制审计方案时、实施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报告时等,从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医院风险导向审计离不开医院内部控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办法,必须建立在对医院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对内部控制实现再控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1.了解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应用思路的部署

    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必须要了解应用单位的基本情况,对于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应用进行分析,必须要了解医院年总收入情况、固定资产、拥有病床数、相关背景、工作人员方面全方位的内容,然后进行运用思路的部署。为了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必须要对医院内部进行风险监测、分析、与预警,提高医院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其次需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降低控制风险。通过对医院风险的分析与内部控制的评估,最后按风险的高低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由审计风险模式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相关,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很大层面上与医院的风险管理体制不严格、风险监测不严密相关。因此,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第一步便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建立与完善医院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医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建立与完善医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为了促进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根据相关文献与实践经验提出计划与控制系统应用于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实现计划与控制系统是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组织保证、工作重点、具体措施三方面入手。在组织保证方面,需要明确的是要想实现计划与控制目标,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来实现,这时,计划控制委员会的成立是必要的,其工作的内容是先制定医院的战略部署与总体的工作计划,再对工作的总体进程进行控制,最后对计划的内容进行评价,来决定计划与控制管理中的问题。

    单独成立计划控制委员会无法对工作进行直接部署,在其下级需要成立发展计划部,计划部的组成人员可以有管理人员、医疗人员、文秘人员。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医院各种相关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提前预警方案,协助领导进行全院的计划与控制工作,为计划与控制委员会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方案,并且对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与调划,成为计划与控制的桥梁。

    依据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与研究及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该部门的工作内容含有拟定实施计划与各项草案,审查设定的计划在医院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中的运用情况,并对运用过程进行监督,对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医院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潜在风险要进行日常管理。

    医院要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贯穿于计划与控制的整个过程,把此作为计划与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以此为思路进行医院内部计划控制与管理,有助于计划实施的有步骤、有条理,从而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3.完善的系统控制降低风险

    为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风险导向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要点之一便是要通过监察审计室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估测,监察室有了对内部控制方案的基本了解后,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了解风险导向审计部门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与评价时的责任与义务。依据相关文献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实现评估与审计内部控制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以下几项:审查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法规以及企业制订规章制度、办法、程序等;审计医院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

    要点之二便是排查风险,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这一点要求各部门对自己部门内部的各个程序所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一排查与估算,对风险划分相应的等级,按照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与填补漏洞措施,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点的排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于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有效指导作用。

    通过前两个要点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点三和四是对一和二的补充与拓展,要点三是开展内部风险评价试点,对内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依据各风险点的影响与后果,划分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等级划分审计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有效的分配资源中降低了内部控制的风险等级。

    要点四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因此,必须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等级进行明确划分,明确评价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与管理、权限控制、计划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应急机制等,把等级与内容相结合。

篇7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篇8

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实施传统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风险管理,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效果的观察,对两组患者要进行定时的身体各项功能的检查,对于两组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总结相关结论。对于风险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于医疗仪器和相关药品的及时补给,对于急救物品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急救物品的随用随到。②对于患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行良好的思想工作,避免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和冲突,对于一些治疗方案等要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比较重要的通知要进行相关记录,以便日后查证。③对于内科护理的相关制度要进行完善和规范,要制定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准则,进行风险护理管理,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升了内科护理的水平,保障了护理过程的安全。

2结果

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说,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实验组的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意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对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内科患者经过风险护理后情况要比对照组好,对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用错药、发生感染等事件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过程相同,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患者的恢复效率上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篇9

[中图分类号] R2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59-01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而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伤害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面对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如何识别、回避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等问题,将护理风险管理渗透至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保障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已成为每个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我院33例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差错和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3例护理差错与失误均为住院精神病人,其中29例为精神分裂症,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例心境障碍病人。33例中出走10例,错服药3例,噎食2例,冲动伤人5例,自杀、自伤6例,压疮2例,跌伤3例,烫伤2例。

2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

2.1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系统不流畅,管理力量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不利;核心制度不严格或以经验代替制度;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数量及结构失衡;聘任护士的待遇不能体现同工同酬,护理管理缺乏人性化,而致护理队伍的不稳定等。

2.2 护理人员的因素:临床护士年轻化,多为聘任制护士,流动性大,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护士的行为过失,对病情观察不细致;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不重视护理文件的记录;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缺乏对精神患者异常状态的护理技巧和方法。法制观念淡薄,沟通不当,患者的个别需求难以满足。

2.3 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治疗及护理缺乏依从性;受精神症状支配易出现自伤、自杀、伤人、毁物、逃跑等情况;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出现噎食、性低血压而出现摔伤等意外。从患方的角度还有医学知识缺乏,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治疗收费心存疑虑。

2.4 用药、物品、设施因素: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不当;药品保管不当;患者住院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刀、剪、针、绳等;设备、设施不安全,如门窗不牢,桌椅未固定等。

2.5 其他因素:对医院环境设施的不满意,对其他的辅助服务的不认可等。

3 精神科风险管理的方法

3.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实践以预防为主的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院结合专科特点成立了由护理部主任负责的院、科两级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在病区成立由护士长负责、3-5名护理骨干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实现多层次的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为全院护士呈交了职业保险,减轻护士的职业压力,逐步拉近聘任护士与在编护士待遇上的距离,增加她们的职业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定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和放松的活动,如请专家做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旅游等,为护理人员减压,预防职业倦怠,减少人为管理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

3.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制定和完善精神专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建立《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和精神科各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规范“五防”(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逃)病人的防范措施,要求护士对“五防”病人做到“八知道”;不断完善精神科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范,如:“三查八对”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推行“3H”服务模式即:《医院(Hospital),个性化护患沟通服务;宾馆(Hotel)式礼仪服务;家庭(Home)式温馨服务》,以规范的人性化服务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3.4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及时作好护理缺陷分析。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入手,对护士进行全面培训,组织护士学习《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加强管理,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和上岗前的考核,同时将各项考核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之中,实施长短考核和末位告诫相结合的办法,对不适合医院护理工作的人员及时上交医院人事部门。提升护理队伍素质,规范护士行为。加强护士的“三基”训练。组织医疗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缺陷个案分析,加强风险防范的教育,不断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与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3.5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保证夜班人数和充足的休息,我们把原来的三人值班必为四人值班,重新调整了各班的岗位职责,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安全。对护理工作质量实施全面质量控制,量化指标,及时反馈。

3.6 实施现代化管理,保证制度的落实:在病房安装录象监控设备,使患者活动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而且各病房的监控在医院及护理部都有总监控点,方便监控各科的工作状态。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夜班、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新入院、转入、危重患者及特殊心理状况的患者,以及有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要加强巡视,重点检查和监控

3.7 安全管理落实到位:每周二、周五两次对病房门、窗、锁等环境设施进行安全大检查,每周三为我院的安全讨论日,医生和护士等全科人员要对住院病人的病情,用药,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还有环境设施其他的辅助服务有哪些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并记录。抢救药品每天查对,做到“五定”,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危险物品的收集检查,对新入院、假出院返回及接受探视的患者、外出、去康复科等患者回科室都要进行重点检查,防止将剪、刀、火柴等危险品带入病房。各科室护士与护理部签定护理安全责任书。

3.8 构建安全文化,重视安全教育: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即在日常工作中着力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管理策略[2]。据此我院提出来“安全护理年”的工作计划,旨在把安全护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提示并引起全体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凡是涉及到安全制度落实和安全护理内容的质量控制积分提到双倍积分,同时与科室及个人评优及管理者都有连带关系;全面推行病人安全文化。重视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开会、查房、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向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以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结合专科特点,定期对护士进行暴力防范技巧培训,使其具备暴力防范和应对能力。

3.9 建立并落实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在目前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3]。精神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杯、火柴、裤带等)、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一些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告知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对新入院病人家属必须签订告知书和一些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对家属陪住及不遵从护嘱行为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4]。

4 讨论:

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从此定义中我们可见风险的可控性,所以经过全面的评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并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收到的较好的效果,有力的控制的护理风险的发生,并把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病人的安全及护理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运行,通过开展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现代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营造了一个安全,有序,轻松的工作氛围,有效的减低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使减低风险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评估可见,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都可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患者,往往表现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通过推行护士风险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了护理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更增加了护理人员抗风险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2]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

篇10

目的探讨分析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12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普外科风险事件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普外科护理管理

0引言

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对于护理工作当中潜在或者存在的风险预测及预防方法和评价,而后选择科学的处理对策和管理方式[1]。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中的多方面,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也同样存在风险。特别是在普外科,由于患者比较多、病因杂、急症多、变化快,所以这些风险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护理纠纷[2]。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否则对于患者和院方的正常工作秩序都有较坏的影响,而且还会带给护理人员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本科室决定从2016年起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吸取以往的失败教训后,取得了一些成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普外科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0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包括:

1.2.1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在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分析评估安全形势,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探讨分析相关问题,找出潜在的风险并且及时进行防范,加强风险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的制度,建立应急处理程序来解决常见的护理风险,规范交接班的基本程序和内容。根据相关规定,结合科室的工作情况,着重培训护理人员,例如临床常见的疾病应急预案、常见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重要操作程序等。

1.2.2对护理人员要加强风险意识的培训

科室应当组织培训护理人员护士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考核评估,内容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应急处理方案、专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等。通过这种类型的培训,有利于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规范其护理操作,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来达到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目的,规范探讨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王君秀(敦化市中医院,吉林延边)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12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普外科风险事件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风险管理;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7.28.145本文引用格式:王君秀.探讨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8):203,206.护理记录表格的格式,指导护士从法律的角度书写各种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地记录,每周至少检查1-2次病例,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刻解决。

1.2.3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安排工作人员时,应当考虑实际因素,特别是要注意护理风险高发的部分,例如夜班,午间比较容易犯困的时候应当合理安排休息,注意新老护理人员的搭配,能够有效减少由于疲惫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在两组工作人员进行交接班的时候,应当安排好各项重点细节,重视排班的方式,增加护理人员数量,避免出现由于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护理风险。

1.2.4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及时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在患者入院时应为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病区的环境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贵重物品的保管等。在护理中应当及时告诉患者在各个程序存在的潜在风险,多跟患者沟通。晨间、晚间进行更换补液时,应跟患者交流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每天应至少为每个患者进行五分钟的健康宣教活动,在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随访的时间、内容以及自我保健的注意事项。

1.2.5护士长要加强对风险的监控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密切监控相关环节的安全质量,尤其是对重点环节(护理并发症管理、药品管理、患者管道管理)、重点护士、重点时段、重点患者的质量控制。每天都应当做到“五查”、“五看”,“五查”:查新入院患者是否认真接待;查术前准备是否完善;查患者的留置引流管是否通畅;查术后患者是否能够进行活动;查治疗器械是否备齐。“五看”:看护士的执行情况和医嘱是否一致;看是否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的体温、血糖、血压;看是否正确处理患者病情;看是否真实记录相关数据等。通过“五查”、“五看”能够尽早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及时规避风险,而且可以警示当事护士并且记录在考核案中[3]。

1.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价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医疗护理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康复密切相关,医疗风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目前,相关国际组织已经开始重视医疗风险,在医疗过程中,医疗风险常常伴随着医疗护理发生,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扎实的护理技术,正确的辨别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并且有效的限制护理风险发生,是本院各科室的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纠纷、患者满意程度、护理风险时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普外科风险事件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淳德.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9(7):405-406.

[2]卢祖洵,程峰.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2(8):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