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的提升

篇1

1.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常常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急需的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偏重课堂教学环节,没有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再加上教学设备陈旧,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处于分离状态。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教学安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者基本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研组成员或是辅导员。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诉求,根据其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左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如何使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只从学生个体利益出发去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满足个体需求的最佳岗位,忽视社会、国家整体上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人自身的特殊需要出发,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另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将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渗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3.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学生服务,使其在毕业之后有着更好的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成为职场中的一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4.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具有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理念应该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与社会实践、理论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与途径

1.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展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能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2.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在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职教师须掌握从事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备的理论和教育知识,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利用社会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又要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在毕业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3.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基础上,把探究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安排适当课时,将职业素质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定期开办专题公开课,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4.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评价体系实行职业素质考分存档制度,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存档,考分合格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优秀毕业生证书,会在职场竞争中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篇2

(一)教育性和服务性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工作的服务性特征,强调的是以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理念,要求的是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高等教育为经济基础服务,学生工作为教学工作和办学目标服务,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确立服务性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属性,有利于辅导员思想认识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正确观念,把自己放在服务大学生发展的位置上,把大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本质,强调的是辅导员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工作法度和主线、工作核心和灵魂。

(二)直接性和基层性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中“任课”时间最长、“任课”内容最多的老师,充当着桥梁和中介的角色。是学生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纽带,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其工作对象就是自己面前的学生,工作内容就是与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相关服务的提供。从学生事务和学生活动处理者和执行者方面看,辅导员更具有直接性的特点。从班委的选拔任命、班级活动的组织协调,知道学生宿舍的安排等等,无一不是在辅导员的直接参与、引导和调控下协调运转起来的。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建设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辅导员本身就是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思想上的益友、道德上的楷模。因而其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于工作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精湛的教育工作艺术,又要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更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负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辅导员的政治素质要求一般包括:1、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辅导员应该拥有较高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能够运用系统、科学、扎实的马克思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来教育和引导学生。2、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并不一定代表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理论要对实际发挥作用,还要看其运用能力。而理论运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辅导员自身思想觉悟问题。理论学习之后,只要充分发挥和吸收,并经过认真的思考,将理论上升为实际的指南,才能指导实践。认真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是提高辅导员政治素质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思考和领悟其实质,是丰富的理论成为推动实践的动力,并学会用这些理论和政治鉴别能力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所在。3、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在具体实践中更多的时候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标杆的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因而其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其自身修养、品德风范和工作作风就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教育。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养,主要指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诸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广”;二是应当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相关的学科知识,辅助自己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掌握,做到“博”;三是应当学习与所在班级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方便自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方面的辅导工作,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到“精”;四是应当跟进时代的发展,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诸如与学习兴趣爱好相关的文艺、体育、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及校园BBS、网络Blog等相关互联网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到“深”;五是辅导员注意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讲求知识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活”,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三)较好的心里素质

辅导员工作的繁冗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一个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诚实稳定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的辅导员,更易影响和感染他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随着形式的不断变化而发展,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不仅仅满足于做一名管理和服务人员,更要认真做好一名咨询员、学者型、专家型的专门人才。辅导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辅导员不仅要了解什么是知识,而且要知道怎么传授知识,怎样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政策。即“传道”又“授道”又“解惑”。要抓住当前全党、全社会重视学生工作的有利时机,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全面提高和充实自己,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师德有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之于学生,是政治上是旗帜,学业上是导师,情感上是朋友,品德上是典范。高校辅导员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相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应该更深远更深刻。辅导员作为教师的一员,是教育的主要承担着之一,而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伦理道德价值。

1、责任心。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上对组织负责,下对学生负责。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辅导员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既要意识到责任,又要敢于承担责任,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体现自己对于责任心的态度和看法,真正起到为人师表、道德表率的作用。

2、奉献心。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及其工作的复杂和繁琐,决定了辅导员一般不会有所谓的“惊天动地”的成就。这是一个需要安心本职、脚踏实地、甘心奉献的辛苦而又神圣的职业。该职业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而对学生有所帮助、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所从事。而不欢迎功利心强,想通过工作获取名利的人。当代辅导员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为师,一是为官。身为辅导员应多悟师经、少念官经。

3、上进心。辅导员不仅要教导自己的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追求,自身也要以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大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相吻合,做到学无止境、勤而不辍,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强化新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先强己,律人先律己。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学、为师和为人高度统一。

4、务实心。辅导员的道德和内容的要求之一是实务的工作作风。要求辅导员在具备创新意识的同时,更具有一种务实的态度,而不能有半点虚假。做到真诚而务实,坦诚而热情,乐观而积极。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要尽量做好服务员和管理员,重点做好咨询员,努力做个指导员。

篇3

关键词: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16-01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基础差、教学内容实践性低以及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造成较大的制约,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加强对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素质提升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基础方面。高校学前卫生课程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各种知识,更加倾向于理科知识范畴。而从现阶段该专业学生的结构上来说,学生大多是文科生,在理科相关知识方面严重缺乏。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生物课程,所以在学习中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方面。从目前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后还必须得到充分的实践,这样才能提升职业节能,以便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解决各种儿童问题。但是目前,学前卫生教学无论从教学场地,还是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理论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空有理论,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3)课程教学评价方面。现阶段,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评价集中在考试评价方面,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有时根本不能理解背诵的内容,同时这种记忆不够牢固,存在短暂性的特点。

2.加强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1)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汇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以讲为主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基于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为学生创建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借助互联网在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的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够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等,对学前卫生教学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增强学前卫生课程的时代性,紧跟目前幼教改革的步伐,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实践性的人才。

(2)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性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前卫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课堂的质量。首先,作为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等,激发学生对学前卫生课堂知识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学前卫生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3)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单一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对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课堂评价改革工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模式,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来说,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过程中,还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保证评价模式符合当前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坚持目前幼教职业发展的标准原则;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应该包括学生制作与选择教具的能力、编写教案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幼师互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攥写实习报告的能力等等。同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生平时表现以及测试成绩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学生基础差、课程内容实践性弱、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实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唐晓庆.论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职业素质提升对策[J].成功,2015,25(2):114-115.

[2]姚玉娜.《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25(2):74-75.

[3]李景华.形成发展性档案袋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小组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评价部分)[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0(9):99-100.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教师队伍 建设 素质 提升

中国民办高校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近四十多年的飞跃发展,涌现出一批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与学生的肯定和认可。高职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取得更大的飞跃,保持长足稳定发展的势头,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在规范化办学、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下功夫。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人,高职院校要力争办出特色,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得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距今已有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初创期、兴起期、示范引领期,自2011年起处于后示范时期。据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共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解决了一大批高中生的继续教育问题,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高职教育虽发展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伟大功绩。

高等职业院校人事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教书育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是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的,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应以理论为辅,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设置的专业就是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强有力的师资是学校持续有效运转的保障。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的逐年缩减,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竞争压力日渐高涨,高职院校若想在危险中立于不败,必须通过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发展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综合实力较弱、结构比例失衡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在高职院校中,35岁以下的教师超过50%,民办高职院校的比例可能更大,35-50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不高,60岁到70岁以上的教师还占据一部分比例。二是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有较高比例,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之前的中职院校发展过来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加上部分优秀的高级职称教师又流入到本科院校中,高级职称比例上不去,特别是稀缺行业的人才。大部分教师资历较浅,许多教师为中级或是副高职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中初级职称者还占据很大比例。四是教师学科分布不均衡,基础课等公共基础课类学科教师人数充足,而部分学科专业老师人手不够,职称也较低,教学任务繁重,一人身兼六七门课程。专业人才紧缺,造成引进教师时质量上不去,没有权威人士能担任专业带头人,造成专业群基础薄弱。

2.2 教师队伍规模不够,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充足的教师数量是高质量完成教学的坚实保障。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做了明确规定。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达不到合格标准,这源于高校的进人体制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特征,迫使学校录用人员困难,以至于出现一个专业的大专学生三年学习下来,会疑惑自己的专业老师较少,每学期会看到同面孔的教师,教师教学任务艰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院系排课时也不能直接根据是否是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定,而要考虑课程有无人上的问题。教师自身素质不全面,高职院校部分教师还需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未能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近年来,教师剽窃论文、虐待学生的事常有发生,更有甚者做出更加伤害学生的事情。教师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其实也是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装备人生财富。

2.3 教师的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欠缺 培养学生的方向也存在着严重脱离生产、实践第一线,脱离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班线组长,技术员、生产工程师,要求学生走入岗位前必须学习强有力的技能,除了懂得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加关键的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是从一个学校门跨入另一个学校门,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教育教学经历,更加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所教的内容更多的可能是他在学生时代所学习到的内容。部分高校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轨道,采用的还是普通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使得学生掌握职业专长,顺利适应职务要求。高职院校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不够,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校缺乏从企业、行业中聘请的专家学者,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虽然许多院校也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大部分合作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缺乏深度和广度,能深入到学校中参与学生教学培养的专家寥寥无几。

2.4 考核力度不够,激励效果微弱 学校制度松懈,教师队伍涣散,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与奖惩没有直接联系,考核没有发挥实际效用。设置了考核,却没有对应的奖惩制度,考核工作停留于表面,对表现差的教师没有威慑力,对优秀教师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很多高校考核时重视教师学历职称的提升,轻视了教师工作态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没有关注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未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

3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与改革思路

3.1 校外教师引进与学校内部培养相结合,提升人才结构 系部抱怨人手不够,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学校一般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网上招聘,守株待兔的方法引进人才,可惜效果差强人意。学校应该在考虑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相结合,主动出击,走出去请各行各业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同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要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教师,或是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学科专业带头人、中层干部领导的配备上,学校可以通过内部培养、竞聘上岗的方式在校内挑选适合的人才来担任,一方面可以对校内的教师形成一种无形激励的正能量,给年轻人展示的平台,更加充裕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自身培养的教师由于熟知学校的组织文化,能缩短职业磨合期,能更好更快的领导专业团队。

3.2 加强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是对新进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不懂如何管理学生,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如何掌控课堂。很多专业教师又是非师范类专业,从学生直接转换为教师,角色的快速转换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一方面安排新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职业道德等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青年教师去听老教师上课,进入课堂现场学习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经验。其次专业骨干教师、教研室主任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性听课,指出不足,帮扶新教师快速适应环境。对校内专业教师也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生产一线、设备操作、公司的运转规律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教导也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培、国培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顶岗实习,在企业培训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培训,切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行业的最新动态,亲身体会到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再次走上讲台时就能有选择性的教导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建议每两年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传播最前沿的知识,及时淘汰旧知识、旧方法。此外,可以将学科带头人送出国外接受专业化脱产学习,拓展视野,充实专业新力量,让国际化新水平的知识进入学校。

3.3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专业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的联系,让企业生产和技术人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的要求也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提升对产业的认识,将产与学、学与研、产与研之间的关系理顺,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挥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特长,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做出贡献。使教学与应用性项目开发切实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专业与公司进行捆绑,教师具有教师和技术人才双重身份,公司既是经营实体又是教学实体,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用技术开发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技术发展的前沿,科研成果也能及时转换为生产。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与技术开发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公司也能获得高校教师的技术成果,确保实现教学质量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基本技能,一部分时间到定点企业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毕业生直接在项目企业中就业;企业接受教师到企业调研、培训、学习;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进行授课,这也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的问题。

3.4 考核与激励制度并存,打造一支高效率的队伍 设计一套较为公平公正、高质量的考核制度可谓是考核的核心。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考核工作交给系主任,没有量化指标,主观性评价太高,考核结果分不出优劣。只有将考核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尽量细化,合理的设置指标,考核结果要能直接的表现出老师的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同时,为了避免教师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忙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沉浸于论文写作、职称评定等自身发展,而忽视了本职教学工作,所以请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学生作为直接接触教师教学的人,最能感受到教师课堂质量的好坏。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匿名评价教师,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考核结果报备给人事处,作为教师评聘职称、薪酬调整、年终评优的直接依据。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教师,直接减少教师的年终奖,取消评优资格,并进行工作谈话。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及时进行褒奖,发放荣誉证书、发放一次性评优奖金,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给予更多地职业发展空间。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为学科建设和专业的长足发展做好长远铺垫。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是手段,而育人才是真正目的。目前在面临着人才综合实力较弱、教师队伍布局不合理、创新性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稀缺的情形下,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着力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精良队伍。

参考文献:

[1]郭芬,吴坚.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06).

[2]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农业教育研究,2011(04).

篇5

摘要:“职业素质银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模拟社会商业银行的功能特点,使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实现存储、信贷和兑换功能的一个虚拟银行系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借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银行”的理念功能,从如何建立组织机构、构建“储蓄体系”、建立“业务操作办法”及开发“运营策略”等方面,提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以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科学有效评价提供参照路径。

关键词 :高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银行;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金挺,男,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61-06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主要包含“基本的职业道德水平”、“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符合行业要求的职业个性”和“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四个方面。[2]纵观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虽极力地推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但职业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和理论上,职业素质养成的工具、平台和机制建设仍然短缺。比如,有的高校推出了“模拟公司制”,在各个二级学院打造起适合学院专业特色的“集团公司”,使得每位学生入学即“员工”,学习即“创造业绩”,开辟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路子。然而,该培养模式也出现了瓶颈,最大的困难是推动“模拟公司制”职业素质教育的显性工具(平台、评价系统等)还不够,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持,学生在“感觉上”还没进入职业角色。因此,当前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点落在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式及评价体系上。如何有效地增强职业素质的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评价成为了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的一大难题,也成为了一项全新的课题。

以“职业素质银行”为理念构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体系。所谓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银行”,是一种导入社会“商业银行”理念,模拟银行的功能特点,使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实现存储、信贷和兑换功能的一个虚拟银行。从功能上分析,它与商业银行使用的网上银行管理系统相似,可以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等职业素质内容折算成“虚拟货币”,开展“网银式”操作,实现职业财富的有效管理。从效果上分析,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成果,如学生的竞赛奖状可扫描存入“银行”,学生的科技作品可拍照存入“银行”,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可录入“银行”,通过“职业素质银行”,不但能清楚看到高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成绩,而且,其个性特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也一一呈现,全面展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经历。

由于目前该理念及由该理念引导构建的体系在我国尚未有学者深入研究,本文将围绕“职业素质银行”理念,从“银行”的组织管理层面、评价指标层面、业务实现流程层面以及运营激励层面,系统探索构建一种新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开辟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径。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一)组织管理层:成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银行”管理中心

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首先应确立明确的“组织机构”,形成合理的层级关系,确保评价的组织实施。以高职院校的某个二级学院为例,可以尝试在学院下设立大学生“职业素质银行”管理中心,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组织领导实施。其中,银行管理中心下设银行经理、存取部、理财部三个职能角色和部门,银行经理可由学院辅导员担任,存取部及理财部的业务员可由若干名学生干部担任,其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通过以各学院的专业特色出发,采取商业银行式的虚拟建制,职业素质评价更加契合行业标准,更有利于透明、科学、合规、高效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管理。

(二)评价指标层:构建职业素质评价的“储蓄体系”

众所周知,银行需要货币交易,而“储蓄”是银行存储、支取和转账的载体,“储蓄”中的条目内容体现了银行的交易细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指标结构类似于银行中的储蓄解构,各个评价指标体现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细节。

围绕职业素质内涵,可以从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个性四个维度上模拟银行的储蓄系统开展职业素质的评价指标设计。如在“职业素质银行”中设置“道德储蓄卡”、“行为储蓄卡”、“能力储蓄卡”以及“理财储蓄卡”四种储蓄卡类型。其中,“道德储蓄账户”可设置“爱岗尽责”、“诚实守信”、“爱心奉献”等方面的条目……四种储蓄的详细条目设置如置如表1所示。

(三)业务操作层:建立职业素质评价“网银操作系统”

评价指标建好后,如何有效地按照规则进行大量数据的评价操作,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又一个难题。借鉴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办法,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上,同样,可以模仿现实银行中应用广泛的网上银行管理系统,采用无纸化网上操作。如建立一套专用的职业素质评价“网银操作系统”,将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层与普通学生用户层。管理层(即银行方)主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操作,包含客户开户、储蓄条目设置、客户存储业务审核、客户理财业务审核等功能,如表2所示。

学生层(即客户方)主要对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查询、掌握,包含余额查询、明细查询、账户管理、存储业务申请、理财业务申请等功能,如表3所示。

(四)评价激励层:借鉴商业银行的原理开发“运营策略”

在现代管理中,任何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建设,除了做到公平公正,还应从激励层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策略管理是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面,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视性和依赖度,决定着整套评价系统的生存价值。为采取优秀策略进行有效激励,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可以借鉴银行的运作经验进行设计。

1.开发货币流通策略。通过开发“转账”功能,让学生积累的“职业素质币”能进能出,实现财富流通和应用。如“道德储蓄”可100%转账到其他储蓄,理财储蓄最多按30%比例转账到道德储蓄中,通过这样的流通机制设计,打通了储蓄的瓶颈,四种储蓄在一张卡内即可实现财富流通,学生也可通过理财途径实现其他三种储蓄的财富增值。

2.开发理财投资策略。参照“职业素质银行”设计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还可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发扬学生的职业个性。这些理财产品均是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训练思维与品质、提升素养与能力的“精神产品”。通过理财,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银行”中存入的道德财富和能力财富就有了“消费的途径”,学生通过积累财富,又将这些财富重新投入到现实的职业素质养成中,取得更大的实际效益,实质上起到了一种教育的良性的循环。不仅如此,理财功能的开设还为每位同学发出一个信号:想要买入较好较高的理财产品,必须要有较为充裕的道德储蓄和能力储蓄,这也刺激了学生的储蓄欲望,在策略上激励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3.开发积分兑换策略。为了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对职业财富管理的兴趣,还可以借鉴吸收商业银行中的积分升级与财富兑换策略,如表4所示。当“客户”的道德储蓄和能力储蓄达到一定额度的时候,即自动升级为对应星级的客户。越高星级的客户享受的实际待遇越高,如可考虑学生在毕业前属于三星级以上客户,则可以10∶1的比率用虚拟货币总量兑换真实货币。

通过这种策略管理,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的品质与价值,提升应用效益,做到更好的普及与推广。

三、存在不足

基于“职业素质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科学有效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参照路径。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组织管理层的建立需要花较多人力、物力支持,“储蓄体系”的构建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职业素质评价“网银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人力与经费支持,等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站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出发,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始终是条重要且意义深刻的探索之路,基于“职业素质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在现实构建中,还需更多的尝试与论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职业素质[EB/OL].[2013-10-16].baike.baidu.com/view/411897.htm.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素质;企业文化

在企业中,员工的素质与企业文化既相辅相成,也相反相成。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既是推动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一个企业有效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充分的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体现自己企业的优势和独特魅力,才能进一步拥有属于自己的明天。本文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员工提供行动的“指南针”

理想、信念、道德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建设企业文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标准,采取委婉的方式来告诉在职员工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古人有云:“立德树人”,强调的就是要先立德,然后再树人。德为先,才在后,是永远不能颠倒的顺序。理想是信念的引擎,信念是理想的重要保证;而德才兼备则是理想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有力支撑。建设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职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让员工能在公司正确的企业文化影响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潜能,形成企业合力,共同推动企业长期有效的发展。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能进一步的让职工明白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规则和制度;以此来规范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让职工进一步明白自己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共同把力量汇集到企业发展的同一个方向,创造更多的企业财富。

二、企业文化建设为职工素质提升创造动力

企业文化,可以更为系统、全面的向职工介绍企业----让职工对企业的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和所竞聘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和基本的了解。这是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之一。同时,建设企业文化,也是一个企业能够留住优秀员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最佳途径。凡是工作的人,都希望能在“一个新颖而且有责任感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在那里可以快乐、专注、忘我的工作,唤起心中潜藏的活力、热情和创造力”。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提供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每个员工都希望能寻找到一片自己工作的乐土。建设好企业文化,恰恰就能够给企业职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恰当的工作氛围,让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的不再是工作的枯燥和乏味,而是进一步的充分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让职工自发、自主的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知识;更合理的适应企业职位的需要,自觉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建设企业文化,也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增加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沟通、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沟通,用企业文化来对职工的素质进行提升,达到“以企业理念凝聚人、以事业机会吸引人、以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选拔人”的目的,提高入职要求,让后续应聘的职工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职业本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要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同时,企业文化也要体现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显出其强大的推动作用。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针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充分考虑职工的意愿,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会对职工产生重要的反作用,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素质。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对职工进行二次塑造,用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来激励职工让企业文化发挥出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更新职工的职业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企业文化成为职工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动机”,成为更加顺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职工素质提升反作用于企业文化,为其注入新活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职工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优秀文化建设的影响下,职工培养了个人的职业技能,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质,成为了一个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职员。在优秀职工的带领下,企业必定会朝着一个更加光明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企业。与此同时,在素质提升后职工的带领下,壮大发展后的企业必定需要一套更为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作为推动的新力量,推动企业和企业职工的进一步提升。而那些以往在企业优秀文化影响下的职工,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改革或以往不合时宜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创新思想;为企业进一步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一些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新能量,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使其更与时俱进、更符合企业和职工素质提升的新要求,推动企业建立起一套更为融洽的企业管理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而言之,企业的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的提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得是否有效,可以从员工素质的提高与否来反映;而员工素质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也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共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独特、完善的企业文化来提升职工素质;培养更优秀的员工来完善企业文化,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让企业朝着更加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质员工队伍[J].水电与新能源,2008,(2):72-74.

[2]程文杰.新时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J].山西建筑,2009,35(1):229-230.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素养

如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具有实力,实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还要包括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能力。如何使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当今的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存在共性的问题,如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略了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致使高职生就业后的问题大量出现,如离职率高,不能正确的对自己做个评价,眼高手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等。

高职教育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当前主要的课题是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对社会服务的质量。目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是1、学生就业率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太高,具体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偏高、就业后离职率偏高,这样人才培养的效益就不高了。2、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专业技能往往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有差距,另一方面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业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等,所有企业都把这些放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而这一点并没有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三是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存在偏差。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场变迁能力还不够强,有7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没有帮助的学校活动就是课堂教学,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课程安排过于老化,一门课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不变,这值得我们反思。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冷静审视和理性思考,实实在在地按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完善教育的理念推进变革。首先,要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的实质性对接,对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情况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我行我素,不能从概念出发,不能以学校和教师的习惯与方便为主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经世致用落到实处。其次,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和学生的关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接,密切适应社会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在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实际出发,以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导,坚持开放办学,实现自主多样化发展,不搞形而上学和一刀切,不盲目跟风。学校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内涵建设,包括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就包括了学生职业素养,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在向企业开展用工问卷调查时,发现企业用人标准,往往将对企业的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而专业技能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说明企业最看重的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专业技能有多高,而是职业素养如何。在我看来,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因素,一是职业归属感,包括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精神等等,这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二是职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职业素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主要在“第一”课堂,其次在第二课堂,但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认为“第一”课堂就是单纯地教知识和技能,而将职业素养的其他内容推向第二课堂,这是不对的,“第一”课堂教育具有最直接最显现效果。我们培养的高职生就是职业岗位上的新兵,还需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很少,除了少数订单班以外,为此我们要切忌浮躁、浮夸、浮华心理。三是职业行为习惯,如上机操作前检查机器运行状况,结束后做设备使用记录,所有工具归放原位等,这在第一课堂也应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不能全推到第二课堂。“教育”的教应该是言传身教,“教育”的育应该是伴随着学生的一起成长,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因素出发,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一”课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能推到“第二”课堂去。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用心施教,用自身行动感染学生,做好榜样。

我认为职业素养大致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技术素质、职业文化(精神)素质几部分构成。从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来看,日常行为养成是基础,可以通过日常行为的教育、规范、引导、管理来实现;职业意识养成是前提,可以通过职业情境、职业场景、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技术养成是关键,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来实现;职业文化(精神)养成是灵魂,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熏陶来实现;职业道德养成是核心,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来实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搭建学生日常规范管理平台,如组织学生参加早操、晚自习、卫生清扫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搭建实训基地平台,积极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为科研主导型实训基地营造科研氛围,让学生在工作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实践中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精神;通过搭建企业实训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体验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接受企业文化,形成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创业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创业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好形式;通过搭建专业协会平台培养的职业能力,专业协会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是开放性的课堂;搭建学院文化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我们把热爱劳动,崇尚实践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文化基调。弘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内涵、勇于争先”的学院精神,通过学院精神及文化教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需立足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以章程制定试点为抓手,坚持传统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协同共进,健全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构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高度关注与改进。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需要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素质教育的推广是现代化教育的大势所趋,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经济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素质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责任感的现象。高职学生的接受教育目的不同,培养目标与普通院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而告知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自身的特点。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求知欲,但是其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过程中缺乏毅力。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并且成长的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大多数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娇气。整体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都有所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

第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素质不足,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后,对于新的课程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并且对于与中学教学基础相关的课程上,缺乏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上,难以良好的掌握,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并且上课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过于被动。学生由于不能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从而导致后续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与学习中,负面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能进入理想的学校,从而导致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着自卑、嫌弃、孤僻等不好的情绪。长久以往,高职学生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会产生焦虑、急躁等一系列不良的精神状态,产生心理问题。第四,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文化基础不好,自学能力不足,学习过程容易面对更多的困难,其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并且,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约束能力,在学校进行新的学习生活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并且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也不足,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成长。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对于自身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注重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广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学分制目前主要应用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对学生学习分量进行管理的制度。学分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淡化专业的限制,提高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分制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推广学分制,可以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效果的中要措施,教育工作者要合理根据教学情况与教学目的,安排合理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认识,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目前缺乏良好的政治素质与理论修养,只有利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提高爱国素养,激发个人集体主义的精神,树立学生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良好的品德。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争取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重要举措。在校园中,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的建设,推广社团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社会活动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良好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来说,社团的形式有很多,例如体育类社团、文化类社团等。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团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内容新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积极的参与,丰富自身的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时,需要与校园的专业背景相结合,并且联合各个学生部门组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社团类型涉及多个专业,例如英语、会计、营销、计算机等。通过组织学生社团,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并且利用各种比赛,给予学生大量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优质的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的情操培养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校园中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等职业的教育工作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进行教学课程安排时,要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置理论与实践平衡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安排上,仅仅是基于大纲与教材进行安排,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于学生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之后的动手能力有着消极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综合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良好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在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展课程开个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且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课程的内容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加强对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

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职业高校需要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应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拓展活动。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如果想进一步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利用相应的操作竞赛、特色课堂等形式,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并且提供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与此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来得以提高,为学生日后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素质拓展活动可以以多种方式来举行,例如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园中,可以举办点钞与珠算大赛,并且参与国家技能大赛。外语类学生可以举办翻译比赛,计算机学生可以举办软件设计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可以更好的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延伸,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七)树立榜样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典型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善于为学生树立先进的学习榜样,利用先进典型,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不同的先进典型,来进行相应的报道,通过对先进事迹的挖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增加实现自身价值的意愿,提高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热情。

(八)加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普遍存在着偏差,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对高职院校的看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培养与转

变,让学生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的特点,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发展方向,让学生形成合力的发展目标。学生只有转变自身思想认识,才能积极的投入到高职院校的学习当中,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参加相关活动的积极性,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主观能动性是发挥人潜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只有调整好自身的思想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与挖掘自身潜力,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分析,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则包括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综合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全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对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1)

[2] 沈化.高职教育:从专业技能到综合素质的跨越——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借鉴[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篇10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因人施教、抓教育培训

一是要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注重引导管理人才进行品德情操训练,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性和类别性,提倡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适应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要求的人才,使各种人才形成互补,培养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体察民情、具有公仆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注重经济性的教育引导,使管理者能够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做到勤政廉洁,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科技层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技培训和教育,为各类技术人才成才提供资金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人才成才,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抓好一线员工层的教育培训,主要方法有:第一实施全员培训,一线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低的,因此通过强化培训,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实施全员轮训,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像中石化在进行的员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一样,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人人上岗有证,这必然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对症下药”培训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应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抓此失彼,否则会导致员工素质不升反降,事倍功半,达不到期望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兼顾整体,如抓思想素质不忘业务素质,搞业务培训不忘员工观念转变教育,才能成功的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一时一变化,一年一台阶的不断提升,为企业不断创造生产经营的佳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教育实行多元化

这是基于员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提出的员工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从对象上看,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教育、中层管理层的培训教育和一般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而工人的岗位技能,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从层次上看,有大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后的知识更新继续培训教育。从内容看,有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员工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一专多能),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结合、业余和脱产交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多种证书)。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又决定了员工培训和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

员工教育不仅是为了储备,更是为了应用,这是成人教育的应用性的实践性决定的。从宏观上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而是劳动者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宏观上说,这是由我国企业具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新近或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急需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水平紧紧跟上与之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安装、维修等适应性培训,急需受训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应生产。我国企业老设备要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换代,迫切需要一批集设备设计、工艺管理、现场操作、产品检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岗位培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契机。岗位培训为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反之,员工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岗位培训的开展。目前,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员工教育都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换产品之前,都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要有超前性、延续性,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应有长远的打算。把目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工种培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有哪些相关文章:

1.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2.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3.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