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课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课程计划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理实一体化 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举措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主动迎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基础课程的改革则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未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实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以心理健康课为例,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发展性任务,不能突出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且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技校毕业生的反馈中都特别提到:学生心理素质差,无法灵活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与抗挫折力。基于此,笔者尝试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课教学中,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一方面坚持心理健康课以就业为导向,与各专业相结合,以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组织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保证学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和通用性。

一、课程设计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企业对员工基本素养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学校设计了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贯彻了以下设计原则。

一是以现代文秘专业为基础,听取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构建培养计划,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二是以国家心理健康标准为依据,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学习、生活、职业三方面内容,涉及自我认知、职场抗压、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素质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理论知识为支撑,较好地处理理论教学与素养训练的关系,切实落实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四是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置企业情境,使课程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工作任务设计

心理健康一体化课程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8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见下表)。每个工作任务结构按照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项目评价5个步骤进行设计,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在结构紧紧围绕素质提升这一核心。

表 心理健康课程的8个教学项目及工作任务组成

项 目 工作任务

项目一:人生价值观培养 测评自己的价值观

两个工作机会,如何取舍

项目二:性格塑造 了解不同性格的利弊

测评自己的性格

刚到公司,学会观察与判断领导与同事的性格

项目三:压力与情绪调节 领导因其他部门的错误迁怒于自己

应对连续加班一个月

项目四:人际沟通 与新来的部门领导相处

处理与同事的冲突

向新客户介绍公司

项目五:印象管理 接待外宾

参加自助餐酒会

项目六:潜力开发 学习公司新引进的办公软件

参加新产品会

项目七:时间管理 同时接待两批客户到企业参观

三个部门的资料处理

项目八:挫折应对 出差半年,工作条件恶劣

部门矛盾众多,领导安排的任务难以完成

1.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确定现代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各环节所需能力,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构成,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文秘岗位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能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满足市场需求。

2.学习任务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现代文秘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文秘专业实操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实践操作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方式,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4.问题探究

针对实践操作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践操作环节的理解。

5.项目评价

采用多元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弥补纸笔测试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

下面以项目五“印象管理”中的工作任务二“参加商务酒会”为例,介绍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工作任务结构的5个步骤,即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与课程评价。

1.教学目标

自助餐酒会是商务公关活动的重要形式,公司文秘参加商务酒会是岗位工作的一项内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参加酒会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入会和离场,且要给来宾留下好的印象,以便将来在商务上进行合作。因此,教学目标为:了解商务酒会的礼仪,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以符合自己的期望。

2.学习任务

熟练运用印象管理技巧,如穿着得体、仔细倾听、传达尊重、表达自信愉悦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录像并与老师讨论,了解在整个自助餐酒会过程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

3.实践操作

(1)模拟自助餐酒会的场景,学生事先布置好场地,准备好食物与酒水(用塑料模型代替);

(2)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6~8名学生,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每组安排1名记录员;

(3)学生穿着自己准备的服装出场,同学记录下小组人员的穿着是否得体、需要哪些完善;

(4)学生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学会握手、目光交流、互换名片的方式,注意运用倾听、赞美、积极反馈等技巧;

(5)模拟自助用餐,注意用餐礼仪,体现节俭;

(6)离场,与相关人员打招呼。

4.问题探究

学生了解参加自助餐的整个过程,包括穿着准备、准时到场、与会场人员交流、自助用餐、告别等;学会印象管理的技巧,如穿着方式、用餐礼仪、人际沟通礼仪等。

5.课程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核学生的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考核学生掌握印象管理技巧的情况。

四、教学体会

心理健康课采用理实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了技能训练与基础知识的结合,把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对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了解得更加全面,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总之,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需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入手,树立任务导向课程观,将基础课程的构建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建立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于专业背景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辜东莲.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目标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9-01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学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上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为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来为我们的高中化学课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打下基础。具体的理念是结合我们的新课标以及我们的教材提出的,也是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我们的化学学科,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让学生在某方面得到熏陶,进而掌握好所要学习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针对化学这门学科,它的课程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对于指导我们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那么,在新课标中,我们的化学课程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它又和我们的教学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接下来,我将对此给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的新任课教师搞好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1.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

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我们所教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这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奠定基础。化学课程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的科学品质,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勇于推理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化学课程才能更近一步,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时展和需要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一点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进而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掌握好一定的本领。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面对我们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好实验课的要求,也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积极思考,进而发现新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这些工作。

2.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化学教育的特点,也要让学生明确这门学科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化学课程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中的实验理论的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有利于想学生灌输知识与理论相联系的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我们的教学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化学课程也极具丰富性,在日常的化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化学中的很多实例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生活中也无处不见化学知识的存在,这就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极为有利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助日常对生活的了解来深入探究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个道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借助对日常生活的了解和观察,对我们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在我们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3.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反思

High chemistry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case and design

Zhao Chenghua

【Abstract】The class example is the teacher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ocess real reflection. Take the class exampl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development class example research, is the teacher is engaged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research the important way, is advantageous in promotes th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becomes a research high quality teacher’s important process. This article has the representative chemical division example pattern through certain kinds,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by the time to chemistry teaching class example and the class example design.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orough and development today, must realize the new teaching idea truly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and becomes for the teacher, the student and study the behavior, causes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and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ruly unifies closely, promotes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to present the way, student’s study way, teacher’s teaching wa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ectively to interact the way change, carries out each teaching goal which and the teahing duty effectivel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d, promot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progress and develops. We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process to study, the class example and the effective design.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 design; Resonsideration

1 新化学教材课程教学案例来源

在化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版本多样,如苏教版、人教版、上教版、岳鹿版、鲁科版等教材,这几种

教材已经成为课例开发的重要素材资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

系,在开发化学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出课堂,结合社会生活,特别要注重乡土素材的收集。同时乡

土素材的调查需要广泛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可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地区发展,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价值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这为我们设计化学

课堂教学提供材料来源创造了条件。

2 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具体的基本的环

节,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例模式和用法,并不为大家所认同,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每一种课

例的模式和用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典例和某种信

念。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两个设计案例加以介绍。不足之处,望指正。

案例1 课题:“硫和硫的氧化物”教学片段

【教学思路】思路十片段+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利用好“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等栏目。学习时采用对比

法、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

学生白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

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

【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学习目标并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学生观看(来源于科教片)。

【师】(鼓励)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录像及课本77~78页内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要求从四

个方面讨论:

1、 二氧化硫的组成和二氧化碳相似,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2、 从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

3、 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

4、 能否找到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生】从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角度看:二氧化硫有毒;可溶性气体、酸性氧化物。

【生】从化合价角度看硫处于中间价,既能表现氧化性又能表现还原性。

【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生】是暂时漂白,不稳定,加热会恢复原色。

【师】(表扬和肯定)同学们回答很积极,很好。试根据所给仪器,通过实验探索一下二氧化硫的物

理性质(FLASH动画)及闻气体的方法,并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出你所探索出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屏幕幻灯片的内容):

操作现象结论

观察一试管二氧化硫,并闻气味

将一试管二氧化硫倒立于盛满水的烧杯中观察试管内变化,液面变化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约六分钟,然后三名学生先后发言,最后一名学生总结。

【案例特点】

该案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没有详细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

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展示,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就有问题分析带来的感受和启示。这样大

大缩短了时间,且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过程的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建构和生成。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无效生成信息还有很多,对教师来说,如何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信息,怎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来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

总结和交流。

案例2 课题:“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思路+片段+反思

教学内容是不断生成的,科学探究将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如何结合新课程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材料,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得出结论或规律。

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呢?以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1)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提出主题】

师:对物质的性质,科学家都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在没有精确测定仪器的情况下,运用现

有的实验条件,也可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帮助我们去认识物质的某些性质。现在就让我们

来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谁运用的方法最合适,谁的分析推理最合乎逻辑,谁的结论最科学。

【实验分析】

给出步骤:(1)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提示学生注意颜色的变化)(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钠,加热

燃烧(火焰颜色);(3)切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4)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后,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补充。)

【科学探究】

【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钠在空气中氧化,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暗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火苗是黄色的。

【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

【生】钠是浮在水面的,与水反应很剧烈……

【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沉淀。

【师】回答的不错,比较完整的描述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教师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师】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钠在切开以后变暗的生成物是什么?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吗?

【生】钠比铜活泼,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呢?

【生】刚刚生成的Cu(OH)2沉淀不全是蓝色的,有一点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火家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到二个问题进行研究,我尽可能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学生开始活动)

【生】学生成果整合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并拓展信息)

【教学反思】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能从上述实

验中提取哪些钠的性质;第二块:你还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知道重、难点的学习;第三块:试着探究、拓展和创新。并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要,大胆的重组教材,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收获颇多。如①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③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要遵循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规律。这些信息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位,势必影响这节课的预期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该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不去做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课例做了详细的介绍,有了循序渐进,不断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方向,明确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我的感悟】

以上两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中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

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多媒体图像案例来对待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聚

焦在某一节课上。我的启示是: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圈;二要注意较

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

学行为;三要注意准确的运用录音、录像、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四要注意对照教

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和善于突

破、超越自我,发现问题则思,找到经验而升华,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

都应该要尝试和实践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一套适合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篇5

“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课堂。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教学环节一:呈现问题或任务学生自主完成

在规定时间内,在安静的环境下,学生先不看书,不交谈,不急于举手,不等待老师讲解,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尝试着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现未知。并要求把思路、观点和结论等以关键词、草图的形式写出来。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个环节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题性问题:老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独立思考:学生不看书,不交谈,不喊叫情况下独立思考;

3、思考时间和环境:当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活动时,教师要提供相应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4、力求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尽量少介入。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尝试着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老师经观察和判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一般以改变问题或任务的方式适当地介入,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环节二:师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能力,体现课堂教

学要面向全体的要求。这个环节需要把握的几点是:

1、了解教学环节一的完成情况;

2、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结论,在充分讨论交流和教师的适当点评引导下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切记:不能大合唱,不能用一个学生的正确回答当作全班同学的统一结论,要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教学环节三:答疑解难

这个环节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创新实践。在完

成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予以答复。

只要掌握以上几个关键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就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讲《氯气》这一节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引入:读书“思考与交流”: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展示一瓶新制取的氯气,请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1:请判断氯气的性质,是活泼的还是不活泼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请写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做判断。

问题2:请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2、你想选择什么金属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你想选择什么非金属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3:请研究新制氯水的成分。

1、请从分子组成和离子组成做判断。

2、怎样证明你所判断的成分存在与否?请设计实验方案。

3、新制氯水中的哪个成分具有漂白性?怎样验证?

4、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成分相同吗?

问题4:氯气能与碱发生反应吗?(为下节课铺垫)。

参考文献:

篇6

1.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是由课程组成的,因此在课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商务英语》课程,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任务教学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通过改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实用人才,成效显著[4]。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通过营造氛围、创新意识、提供平台、鼓励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5]。

2.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期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师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201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申报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2012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立项,标志着有目标有计划的、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探索以适应高职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以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能够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1.营造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问题的答案。对于作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对学生提出的好的解题思路给与肯定与表扬;如果学生的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或者存在错误,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得出正确的方案。开展了“我给教材提意见”活动,收集到学生给教材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可行建议30余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变灌输为引导,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孕育学生的创造人格,从而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平等开放式教学氛围。

2.更新《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学者、职教专家交流,选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科技进步特色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构建实用、先进的知识结构。课程组走访了学生就业集中的省内大中型化工企业10余家,发放问卷、分析汇总,初步确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够用”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进行论证、修订,重新编写了《有机化学课程标准》,并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编写出版了更加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有机化学》工学结合教材。

3.转换《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讲义,通过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工艺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励、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指导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自己寻找正确答案、释疑解惑。对于“失败的实验”,不简单地责怪学生,而是指导、帮助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为什么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给他们机会再实验一次。通过有限度地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失败、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

4.建立灵活的课程评价机制

承认并尊重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在尊重考试成绩的前提下,淡化理论考试,不是简单的“以试卷论英雄”,而是通过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成果(研究论文、专利申请、竞赛获奖、对课程的建议等)纳入考核范围,给与一定程度的加分表扬,激励学生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对于适应较慢的学生,建立长效跟踪考核机制,初期只考核这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待其适应后,进一步考核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评价机制的灵活调控,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怎样答好试卷”转向“如何解决问题”。

5.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如何,只有在真实环境下检验才能得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负责的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与技术转让服务,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由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完成科学实验、写作并力争发表学术论文,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示学生的创新创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通过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自主创新完成小发明、小创造,凝练创新成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上在真实环境下的创新创造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四、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作业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29-02

作业是每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评价方式,但大多数教师的作业设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以书面作业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感觉平淡无味,对作业马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方式已不符合现行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此,就现行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供同仁商榷。

一 预习与复习是课外作业的重要形式

新课程下,新的学生观强调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预习可以使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化学教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自学能力。使学生预习教材的疑难,做到带着问题听课,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做好预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学生认为,预习太耽误时间,或由于缺乏正确的预习方法而感到收效不大,因而不愿预习;有些学生预习后,认为此节课内容已掌握,就不再集中精力听课,往往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值得注意的是,预习要根据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也不必每节课前都要预习,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预习目的,掌握预习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提出预习要求。

复习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复习是和遗忘作斗争的基本手段,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每天学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不应等到考试前再突击背诵和记忆。但是目前还有些学生认为时间紧,或认为考试中很少涉及教材的原文,没有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复习再做作业,不仅可以加快做作业的速度,而且能提高作业的效率。如“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课,学生已掌握了常用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之后,没有及时领会化合价在书写化学式中的重要作用和使用方法,导致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经常出现错误,把K2O写成KO、把Na2CO3写成NaCO3等,这往往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复习方法和没有及时复习造成的,他们认为复习只是念一下课文,读而不思、不求甚解、抓不住重点,必然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复习方法上要多加指导,要使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复习过程中,使复习成为看、思、做相结合的活动。要熟读深思,在大脑皮层中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从而增强识记能力。

二 家庭小实验是最具学科特色的课外作业

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动手类的作业更有兴趣,通过手脑并用,对相关知识记忆更牢固,降低遗忘率,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是本学科的一大特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在家庭易操作而又安全的实验,如净水器的制作、用生活中废弃品组装一个二氧化碳制取的发生装置、家庭生活中如何鉴别食盐与纯碱、自制酸碱指示剂等。学生在完成这些可操作的家庭小实验的同时,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生自觉地发挥自学、想象、观察、设计实验等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最好引导学生在做完时学会总结,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掌握了哪些知识,提高了什么技能。

三 书面作业仍然是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

书面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双基”,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书面表达和运算能力都有好处。所以书面作业虽然传统,但也是教师必须抓紧的一种作业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教师对书面习题的数量、题型都要做认真的分析,避免以往的题海战术。学生做多了就会烦,出现抄袭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同时,书面练都只能看到学生的思维成果,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是否是独立完成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适量,作业内容和题型要新颖,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不能每一节课都布置书面作业,课内能完成的作业不要留到课后来完成,要留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四 课堂小测是课内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

小测验可以检查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情况,以便教师因材施教,及时弥补缺漏。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教师的监督下及时、独立完成,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它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将大大提高。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适当地进行课内测验,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小测验,它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但有些学生因平时不下工夫,因而对小测验感到害怕。因此,小测验也不能太频繁,如果堂堂测验就会增加师生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学生为应付测验而顾此失彼,失去意义。另外,小测验的内容应重点考查“双基”的掌握情况,不要出大而难的题。可搞小综合,量也不要太多,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即可。

五 即问即答和黑板板演是最常用的课堂巩固性作业

即问即答可检验“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口头表达能

力;可直接得到学生掌握和运用“双基”,以及思维过程方法的信息反馈;也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判断自身回答的正误,以及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实际等。但学生往往害怕口头提问,尤其是女生,怕答错了难为情,精神紧张或声音很小。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道理,让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地回答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多少,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实事求是地设问,问题要带有思考性,语言要精练,不要难度过大,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也就没有设置的必要;相反,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激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实验注意问题、实验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这种方式。

板演可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是及时反映学生掌握“双基”程度的方法之一。它可锻炼学生在较紧张的气氛中保持思维清晰的能力,并由此可看出学生的解题思路。由于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为了表现自己,板演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会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同时,板演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在活动中,学生对判断解题的正误也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但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对上黑板板演,往往有恐惧心理,怕答不好被同学笑话。教师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板演者打消恐惧心理。当然,板演应选择合适的内容,复杂的文字叙述问题不适合板演,一般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配平方程式、计算等题型较为合适。

总之,作业设计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作业类型交替使用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工夫,探索不同类型的作业设计,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篇8

2007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具有一定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中学化学教育目的。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编写教科书时,要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示范和启示;同时应留给教师较大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苏教版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精致,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教材最显著特点是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大家觉得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只要把各种栏目都用上,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丰富多样的栏目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新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要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教教材"的倾向。例如"化学平衡的移动"本单元内容较多较杂,对这单元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本单元选取了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例(合成氨)沟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归纳总结复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和"交流讨论"学习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单元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衡移动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

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地设计问题和问题的呈现情景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难度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因为没有学习情景的学科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词典,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能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总述中就设计了"交流与讨论"作为问题的呈现情景。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

0 引 言

科技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我国约在30%左右。从根本上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转化,其主导作用的在于市场,造成目前“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现象的症结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量及迫切性在目前情况下尚未达到空前高涨的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数、鉴定成果数等指标是高校科研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存在着“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阶段。

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近万项,而转化率仅为10%~15%。2002年中国高校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仅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的13.2%,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再加上,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风险投资及其退出机制尚未建立;一整套支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制约着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征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少数高校率先设立了专门用于科技成果预研、关键技术攻关的技术创新基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内自主研发项目为支持对象,利用学校自有资金加社会资金完成当前普遍存在的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阶段,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落户企业。南京大学就是少数尝试这种做法的高校之一。

1 校内技术创新基金的来源及资助类型

南京大学于2004年底设立南京大学技术创新基金。基金资本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学校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支持、社会资金赞助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地方政府支持的基金部分,专门资助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社会赞助的基金部分,优先资助出资人有意向需求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

基金根据学校内科研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3种类型给予支持。

第一类是技术创新预研项目基金,该类基金主要为鼓励技术创新,培育具有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而设立,

第二类是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基金,该类基金是为鼓励和支持具有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解决工程和产业化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而设立。

第三类为技术推广引导项目基金,该类基金是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时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推向市场而设立。

2 校内技术创新基金的管理举措

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南京大学也引入了数项较有创新性的举措。

首先,在项目源选择过程中,在校内科研人员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学校相关部门聘请专业市场调研公司对项目潜在市场及客户进行调研,并将调研结果反馈项目组,由项目组根据调研结果对申请项目进行合理化改进。

其次,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以校外专家为主,包括行业企业分管技术高层、行业政府部门职能领导、知识产权专家、风险投资从业专家等,力求项目评审过程公平、公正、科学。

再次,在项目立项前,学校与项目负责人商议选定项目经理,签订学校、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三方协议。其中项目经理可由项目组成员担任也可从校外聘请,其职责是帮助项目开展推广工作。

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实时跟踪项目运行过程,通过设置考核节点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式管理,对于出现重大市场环境变化或者重大人员变化的项目及时进行研究方向调整或及时中止项目,力求将风险将到最低。

3 校内技术创新基金的成效

通过近3年的基金投入,南京大学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优秀科技成果。其中若干项目已经在省内外开花结果,为合作企业及地方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如基金首批支持的“生物质气体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在短短3年时间内与南京企业合作参与了南京、上海、常州、福州、泰州、宁波等地填埋场的资源化利用项目,所有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垃圾填埋气处理量6 700Nm3/h的能力,年发电量7 200万度,年产值4 894万元,年减排温室气体50.7万吨(折合二氧化碳量),可实现年减排交易额约1 014万欧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南京合作企业新增产值近千万元。

此外,通过学校基金支持,众多项目进入国家级项目行列如科技部863计划、国防科工委项目等,在得到这些国家级项目支持后,这类项目在研究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最终在地方产业化起到了催化作用。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仅仅依靠资金支持来培育项目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还是有限的,高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把学校办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看成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改善自身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