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物联网技术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多个行业当中。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推动了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依旧存在整体技术先进性不强、相关标准不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大等不足之处。因此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当中的应用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1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物联网之上的发展还较为落后。目前,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系统,通过在车辆与道路之间信息通信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已经完成智能化和信息化两大方面。众多的先进无线技术被先后应用到其中,包括信号优先、职能定位等,并且在速度分析、信息采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之后更是被定为重点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总理于2009年提出应当针对物联网几项关键技术进行发展和突破,并且为之后的发展进行了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由国家批准,我国于该年九月正式组建标准工作组,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发展政策,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十二五”期间,该产业将研究的重点对准信息安全、网络等方面,2010年,在我国首都正式成立了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其研究重点为技术与相关标准的制定。
2推进策略
(1)加强设计
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要不断的加强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在整个行业当中通过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的推动整个该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针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行业发展策略、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效的提升行业整体的水平,从而实现渐渐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促进物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的目标。
(2)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
通过科技专项的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撑,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专项科技进行发展,并且进行信息化规划,给予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推动该行业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应用。尤其是关键性技术还需要着重的推广和突破,从而提高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并且不断的完善其发展机制,确保整体系统的长效运行,积极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3)完善应用标准
着重进行应用标准的建设,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物联网智能交通标准工作组,与国家的相关工作有效的衔接,并且针对该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进行了相关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其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互联互通。
(4)建立示范工程
要推动该行业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就必须通过示范工程完成。这就要求要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优化在应用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主要以交通运输为主,积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相关部门、企业、政府等的配合和支持,进行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完善实施机制,结合行业特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通过示范工作,不断的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提取成功的经验,促进关键技术的进步。充分结合“十二五”提出的重点发展任务,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好,具有一定优势的业务领域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推广工作。转变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先进性不足等劣势,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5)突出服务,进行协调性发展
转变之前的发展途径,突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让人们真实的感受到物联网的优势和便利性,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规模应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协调性的发展,统筹整体步调,不仅需要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相关行业,注重协调性发展,确保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序应用。
3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现状,要求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性不足、设备依赖进口等多个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任务等,以及行业的发展特征,进而不断的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提高顶层设计水平、完善应用标准、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突出科技支撑作用等方面,从而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促进行业转型,缩短与国际应用水平的距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品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长松.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2] 郑欣. 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2
同时,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总体起步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育尚不成熟。
针对国内外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合作模式推广力度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全面落实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1国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随后在1906年推行“工学交替”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来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全球发展趋势,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欢迎[2]。
当前形势下,国外主要存在企业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四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学生借由对相关企业的走访,掌握企业生产及业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企业访问模式多见于日本,许多职业学校配备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和专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被访企业的选择、被访企业的联络、企业访问计划的制定、企业现场访问的记录以及访问结果的反馈等各项企业访问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是指通过政府的发动号召,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培养模式于1988年在英国城市技术学院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在英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元之间同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双元制”主要应用于德国、印度等国家,要求学生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双重收获。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见于美国,主要有波士顿教育协定和底特律契约两种形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经由专业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确保。
国外四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对于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制度、传统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参考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深入进行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1.2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来说,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改革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国务院才开始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等五种高职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订单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订单,随后高职院校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保证培养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以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联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的责任承担方和利益共享方,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获得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同时企业获得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生产过程和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接触并学习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5、校企互动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一种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双方主动参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保证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的院校依据自身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实践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合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组合融汇,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企业并不愿意全面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技工人才的补充。同时,高职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有限,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够,企业和职业学校双赢的合作目标难以实现。
2.2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性有待加强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常借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包括行业)的综合实情考虑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自身和彼此间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强化各参与方的合作意图,确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过程的规范、合作结果的监督,进而保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稳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约束得不到满足,校企合作体系构建中的非制度因素过多,合作关系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为不愿承担太大的代价而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持续有效开展[4]。
2.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性有待强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对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对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新技术专业建设中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才可使校企合作双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导向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对校企合作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和改进[5]。
3.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全面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需要进行企业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分析,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特性要求,在综合考虑感知、传输、网络、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添加专业拓展类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覆盖知识面广、应用产业链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尽可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尽可能消除与关联专业之间的障碍,消除与国际物联网技术之间的差距,以此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6]。
3.3统筹建设人才培养团队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主要在于人才培养团队的统筹建设,要求相关工作者注重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引入,构建高技术、高含量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效益[7]。
3.4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还在于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强,确保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入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强化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加大人才实训平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优质的培训技能教师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资金和设备等形式的支持优化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顺利开展[8]。
3.5全面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物联网新兴产业的不稳定成长性和发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面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时监测跟踪新兴产业技术的动态发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9]。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现状 趋势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这主要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但给一些企业带来了优秀的管理系统,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拓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一、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应用的定义
计算机面世的初期,只是被定义为一种单纯的计算工具,但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飞速发展,却大大的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因此它不再是单纯的完成高速率的计算的数据处理工具。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计算机的应用是无所不在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家科技事业的左膀右臂还是私营企业的拐杖助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使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整个计算机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计算领域两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计算机的兴起要从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说起,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仅仅是作为数据处理的工具,应用行业也只是国家的相关要害部门。
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机的应用得到拓展的时段,已经由最初的单纯性的数据处理工具向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扩展。
最后要说的是7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应用行业发展为经济、农业、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科技研发等等行业,甚至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良好选择,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来说,无益于如虎添翼,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开创了最便捷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
二、计算机发展现状描述
(一)应用领域
1.科学研究和计算
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这一职能,沿用至今,这是计算机诞生的初衷,并且计算机高运算速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在被不断的提升着,甚而因其开创了很多不曾定义过的学科。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于信号的自行检测,以及相关的后期处理的环节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检测系统。计算机检测系统随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断的得到完善和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引领工业企业自动化发展的重要依靠。
3.信息化管理
现代化社会,企业的运行都已经进入到无纸化办公时代,信息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那么对数据资料的加工管理与操作的有效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在很多机构和生产企业中,出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规划软件、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等几个新概念,这些新技术新元素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4.智能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在不段尝试将人工智能元素用于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使计算机系统年个女友具备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判断。
(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开创信息化社会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技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对整体的社会发展还没有显现巨大的作用,但基于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其价值,因此,在我国相关部门和民众的支持下,计算机技术和应用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开发以及使用领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增加了社会各部门以及民众之间的交往
相对于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相比,在实现信息化之前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只能通过信件,信件的特点就是用时长,容易丢失,并且容易误失良机,基于上述特点,人们使用信件的频率并不高。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推广以后,人们在时间上实现了实时通话,并且还可以通过视频等通信软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自然而然,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多了,有效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在促使社会信息广泛传达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亲密感,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不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捷,比如,在企业的工作当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召开网络会议;在学习方面,可以通过电脑实现远程教学。
(三)计算机应用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到如今,虽然发展速度快,发展的潜力大,但是在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有待提高的。一件事情从发展到完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在企业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甚至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我们大力去普及。
2.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地区的相关领域内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相撞不平衡造成的,沿海地区相对内陆和西北等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信息和接受程度上面也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3.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所需的相关条件和政策力度不够。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而国家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的投入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程度。目前来说在我国的大行工程和重要领域的应用系统,使用的都还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研发的软件,因此如果要迎头赶上国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就要求我们在软硬件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国家政策方面做出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三、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巨型化
计算机的初始功能―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加存储量,增加其功能类别,在水平是赶超世界现有的水平。
(二)应用微型化
计算机的应用细化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的应用,是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实现智能化操作,微电子技术会日益得到发展,对于人们来说,微型电子设备,掌上电脑,等先进的设备,渐渐为人们所熟知应用。
(三)网络化
在未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的诸多环节上,互联网应用将会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得到全面化的普及,不论是银行系统、商业系统还是交通运输系统,互联网技术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智能化
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会得到进一步开发,计算机用于人工智能化的研究方向的出现,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万事万物以人为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亘古不变的宗旨,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及应用,无疑会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水平信息化的新时代。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的必然,也是人们的众望所归,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效率,让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社会充满期望,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让我们早日成为世界上计算机技术的高水平国家,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进一步让我们成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2]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3]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篇4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系,广东东莞523960)
摘要:以智能手机产业发展为主线,对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提出4点建议,并针对4个建议的实现提出高等职业院校IT类专业体系的建设方案,即通过专业体系的建设与不断修正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从而促进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智能手机产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4G通信;专业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107-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信息技术类立项课题(XXJS-2013-2026)
第一作者简介:潘志宏,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移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zhihong840420@163.com。
0 引言
目前东莞作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智能手机产业基地,拥有华为终端、宇龙通信、步步高、华贝、奥克斯、金铭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它已经成为国内甚至世界智能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然而由于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大部分智能手机企业将研发设计总部设在北上广深,而只是把东莞作为生产中心,将生产制造环节全部转移至东莞,这样导致东莞智能手机产业没有更多的核心技术,失去发展的后劲。要摆脱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不断强化智能手机整机生产制造能力,带动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内容服务等环节同步发展。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东莞一方面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本土高校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作为东莞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院校,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担负培养东莞核心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为适应东莞作为全国信息产业重镇的实际需求,学院将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学院核心的专业群,每年有1 000多名信息技术类的学生从这里走向东莞急需的信息产业的工作岗位。
1 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现状剖析与高职教育发展情况
1.1 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现状剖析
2013年4月,东莞成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基地。2013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约占全省手机产量的25.7%,占全国手机产量的13.7%,总产值约1 400亿元,可见东莞在全国智能手机产业中的地位。从智能手机产业的版图上可以看出,东莞已经成为国内智能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人才匮乏,东莞仅仅作为生产中心,只负责生产制造环节。
1.2 东莞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情况
对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发展来讲,培养合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所在的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是东莞市一所以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核心的专业群,在为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做出重要的作用。其中2014年广东创新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1025人。
2 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建议
东莞智能手机产业没有更多的核心技术,失去发展的后劲,如果想摆脱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不断强化智能手机整机生产制造能力,带动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内容服务等环节同步发展,达到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东莞有智能手机、云计算、物联网、太阳能光伏4大产业被列入省市共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手段包括:①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②云计算平台对智能终端性能,安全和内容服务等的提升;③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络构建智慧生活;④大力推动4G网络等新一代通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1 推进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长期的发展中,一直是“硬”强“软”弱,硬件发展较好,软件行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广东省内的软件行业一直处于深圳、广州和珠海之后,没有聚集核心的软件研发企业。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智能手机硬件设备的性价比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来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体验需求。然而智能手机的硬件比拼空间越来越小,用户更多地感受到智能手机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以应该发展并鼓励更多中小企业投入到东莞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研发中,提升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的优势。
2.2 推进智能手机与物联网构建智慧生活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以智能手机为控制核心,物联网设备为传感采集的智慧生活硬件慢慢受到大众的欢迎,各大手机生产商也不会放弃这个市场可观的领域,比如最近华为终端推出的移动手环,小米推出的小蚁智能摄像头、智能插座等等都是对该市场的重视与尝试。东莞企业本身在硬件领域就有自己的积累和实力,所以应该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展中抓住智慧生活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智能手机的同时,能够围绕它去研发一些硬件产品,将其他硬件融合到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生活系统中来,从而丰富智能手机的应用。
2.3 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移动云计算)的研究与运用
东莞在云计算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处于全国比较领先的水平,特别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成立后,东莞的云计算技术实现快速发展,预计到2017年,东莞实现云计算应用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可能超千亿元。然而在云计算平台搭建好后,实现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另一核心问题,如果将云计算与智能手机产业进行融合,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来提升智能手机由于硬件限制而无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对智能手机硬件的要求;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移动云计算,是智能手机领域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东莞有这样的环境和科研水平去研究并实践它。据了解目前东莞宇龙通信也在投入资金打造自己的移动云计算中心,因为除了终端的制造,智能手机企业也要投入到云服务和应用来提升手机的应用能力。
2.4 大力推动4G网络等新一代通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014年东莞已经全面推进4G网络,移动4G基站已有7 000个,全市4G覆盖率约92%,所以智能手机生产商要抓住4G网络的时代,大力推进4G智能手机的研发与产业化。例如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较早对4G进行战略布局,将其作为公司下一个重要产品,重点推进,从而赢得先机。
3 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建设
我们从高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针对以上4个方向的发展,进行专业群构建与建设:①开设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来培养缺口非常大的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方向来培养维护开发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的专业技术人才;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与物联网技术)来培养人才满足物联网行业日益激增的用人需求;④开设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培养4G通信网络的运维人才。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如果想取得长足的进展,就必须重点去发展跟智能手机产业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产业链,它包含移动互联网、移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4G移动通信技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产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重任,怎样培养出跟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是高职一直努力的方向。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东莞地区一所以工科和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高职,一直以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作为指导,开设热门并且发展急需的专业。通过对东莞地区移动互联网、移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4G移动通信技术4个智能手机相关领域的详细调研,我们开设了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与物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4大专业群。
其中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方向结合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基本是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主的智能手机,所以在开设该专业方向时,我们以Android平台的应用开发与移动网站开发技术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开设的核心课程有Android智能手机开发、HTML5移动网站开发、移动中间件应用、JavaEE移动服务器端开发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方向主要依托东莞云计算机与大数据平台来不断发展的,智能终端公司需要不断建设移动云的服务和应用来提升手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用户体验。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云平台的维护与运营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我们更注重云平台安全与维护,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云计算技术与云安全、大数据应用技术、服务器虚拟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高级数据库技术等。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与物联网技术)方向结合以智能手机为控制核心,物联网设备为传感采集的智慧生活硬件发展的需求,主要培养以嵌入式开发为核心的物联网综合人才。所以我们注重嵌入式开发与物联网技术双方面的结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单片机与ARM嵌入式开发、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技术、RFID与Zigbee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
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方向培养的人才以4G网络维护与运营、4G通信设备与终端维护等运维类人才为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3G/4G移动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基站设备、移动智能网原理、移动通信设备与终端。
4 结语
东莞不再满足于将自己定位为“生产基地”,而是着手提升自己“智造”的能力,调整东莞智能手机产业结构,既要注重整机的生产,也要通过结合东莞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资源来提高自己在应用软件开发,内容服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要不余遗力地进行新一代通信产品的研发,使东莞智能手机行业走在全国的前沿,把东莞建成全国智能手机创新研发基地、自主品牌培育孵化中心和全球智能手机整机重要制造基地。
参考文献:
[1]东莞阳光网.去年东莞智能手机产量超过2亿台,总产值达1400亿元[EB/OL].(2014-10-23)[2015-03-3 ].news.sun0769. com/dg/headnews/20141 0/t20141023_45743 lO.shtml.
[2]刘晓馨.当前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电视技术,2014(12): 58-61.
[3]易军,周伟,张元涛.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特色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4(8): 102-104.
[4]罗福强,熊永福,基于CDIO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5(1): 52-56.
[5]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 13-17.
篇5
在首届“全球汽车论坛”上,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再次提出关于“车联网”的愿景,又一次激发起业界对“智慧汽车”的热烈探讨。无独有偶,9月1日,苏州金龙海格客车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成为我国首家嫁接“车联网”应用技术的汽车制造商。
根据《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以苏州金龙自主开发的G-BOS智慧运营系统集成应用为基础平台,以中国联通WCDMA制式和3G网络为依托,在大中型客车汽车车载技术为核心的汽车服务领域展开合作,通过整合车载、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服务,为用户提供以汽车运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管理支撑。实际上,苏州金龙提出的“智慧客车”概念正是“车联网”在客车这一细分市场上的领先探索。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车联网”正在成为行业焦点备受关注。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从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以车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智能交通”无疑将成为下一轮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而早在今年7月,苏州金龙就开始创新探索“车联网”的应用技术。 G-BOS智慧运营系统通过海量数据挖掘、3G无线物联与智能远程控制等核心手段,为客车运营商提供包括安全管理、油耗管理、维保管理、远程故障管理和车线匹配管理等五大功能,并实现管理智能、安全运行、节能高效、持久耐用等四大客户利益。
据悉这个系统至今共被授予20余项专利和两项著作版权申请许可,并获得“中国客车创新大奖”。至目前,苏州金龙共在1000辆海格客车上安装了这一系统。根据监测分析,因用户需求不同,该系统需要不断的增减功能;同时,随着系统覆盖车辆数量的增加,原有的应用范围也面临扩容,而3G网络就是这项技术数据传输的重要支撑。
应该说,此次与联通实现“绑腿跑”,对苏金来说意义不凡。
苏州金龙与中国联通的战略合作,不仅开创了中国客车企业携手通讯运营商进行跨界合作的先河,成为国内3G时代WCDMA产业链中电信通讯行业与汽车行业强强联合的重要案例,还将为我国车联网技术在客车行业全面落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并有望创造中国智慧客车的行业技术标准,成为客车运营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与IPHONE和联通的合作相似的是,绑定联通,不仅使得苏金更快实现3G无线物联网的应用,并将有利于争取更广阔、更优质的市场。
中国联通集团公司总裁陆益民在签约仪式上指出,当前信息通信和汽车制造业的结合已经成为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会龙作为中国客车行业成长最快的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居行业前列,发展势头强劲。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苏州金龙与中国联通应当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整台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在相互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共同推进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汽车行业服务领域的深入合作。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货代;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mor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based in Shaanxi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dustry, and prospects the application future in Shaanxi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dustry of internet of things.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s; foreign trade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国际货代业在服务对外经济贸易、吸引外资、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本文基于对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物联网信息港”的考察,对物联网技术在陕西国际货代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藉此为陕西国际货代行业提高技术水平,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陕西省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陕西省商务厅登记的国际货代企业近130多家,绝大部分规模都较小,仅有陕西易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国外运集团陕西公司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行业整体实力较弱。在物流设施、全球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陕西国际货代企业的业务仍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环节的服务上,不具备独立的增值服务能力。而许多世界知名货代物流企业,如DHL、UPS、Fedex、TNT等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正在不断地扩大中国市场份额,也挤占了陕西省国际货代企业的业务,导致行业平均毛利润率已经从10年前的40%~50%下降到目前不到10%,甚至更低。加之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使得市场紊乱,企业生存艰难。
对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国际货代行业资深人士、西安交大MBA硕士、中国外运集团陕西分公司的史总助理建言,小的货代公司生存要靠专业化,大的货代公司发展要靠专业一体化。无论是专业化还是专业一体化,都离不开信息化。而当今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就为陕西国际货代行业提高信息化水平、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2 物联网技术在陕西国际货代行业的应用基础
2.1 形势和政策
陕西2012年GDP达到14 4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年,陕西外贸进出口总额也达到147.99亿美元。西安建有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和国际港务区等众多外向型区域,还是我国西部唯一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保税监管试点城市。陕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依托区位及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建设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智能化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供应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物流园区。”
上述形势和政策,都为陕西国际货代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2.2 物联网技术在陕西省的发展应用概况
目前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在全国具有一定技术实力。比如在传感器领域,有70余家单位研发并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在信息处理领域,由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发的“唐芯一号”芯片,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无线射频识别)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物流效率,推进散杂货物流的大型化和大量化改进工作的智能运输以及有效改善供应链效率和透明度的仓储管理;对进出单位大门、危险区域的人员和车辆实现自动读卡识别的安全管理;实时监控企业排污数据,及时发现污染源,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产生的环境保护管理等工作。
2.3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物联网实践
2010年8月25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同签订了三方合作的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战略框架协议,西安国际港务区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新兴物联网、现代化信息应用技术“RFID”(射频识别)和客户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动信息,以及运输、储存、包装、搬运、流通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安全信息,结合全球网络环境实现集装箱物流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以提高集装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成为“移动数据信息中心”,实现物流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历史变革,率先引领西安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2013年7月3日下午,陕西省工信厅联合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及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共同召开了“2013年陕西物联网产业联盟大会暨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展示中心揭幕仪式”。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展厅中心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产业园综合楼3层,总面积1 800平方米,分为综合展示区、应用示范展示区、核心产业展示区、未来体验区四个大区域。其中应用示范区从陕西省在能源监管、智慧物流、食品溯源等领域内所实施项目的真实数据实时接入,展现了陕西省部分行业的物联网应用现状和阶段性技术成果。
2013年8月,西安翻译学院组织部分教师参观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考察港务区内的西安综合保税区时,看到海关、检验检疫等职能部门忙个不停,都在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处理业务。距其不到500米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辆辆小汽车从火车车厢里被徐徐“吐出”,自动编号摆放在停车场;巨大的场站上吊装作业井然有序,很多集装箱正等着被运往目的地。在集装箱堆场设置了两组 RFID 阅读器,分别控制进场读取以及堆场内监控,然后把数据传导到控制中心。在海关卡口也设置有阅读器,读取集装箱上安装的电子标签,掌握车牌和司机卡号、箱前的电子箱号和箱后的电子关锁等数据;通过电子地磅仪表获取重量数据,通过箱号识别模块获得集装箱图像信息并进行箱号识别。这些数据由卡口主机通过网络传输至海关物流监控平台,实施集装箱电子化监管,提高集装箱物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便利性和海关通关的效率。所以,尽管集装箱中心站货物吞吐量非常大,但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因为这里已基本实现了多网介入和数据定位系统的物联网技术,可快捷、准确地实现智能调度。
在陕西省物联网展示中心,我们了解到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多网介入和区内网络热点的无线覆盖以及IDC机房,应用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物联网”核心技术,把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港、中国移动西北大区物流中心等几大区域已组合成基于物联网的高标准、集约化物流平台。参观中,工作人员现场以红酒为例,演示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装卸、分拣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红酒出厂后由集装箱进行运送,通过智慧物流监控平台,可以实现对集装箱的温湿度、震动、开启、地理位置等状态信息的全程监管,确保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红酒进入智能仓储环节时,通过RIFD技术,对货物的进出库、盘点可以进行自动管理,节省人力,提高管理的精细度和准确度。红酒进入流通环节后,可以清楚了解到货物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跟踪。整个“智慧物流”过程,让人叹为观止。
3 物联网技术未来在陕西省国际货代行业中的应用展望
3.1 总体设想
陕西省国际货代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陕西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优势条件,借形势和政策之东风,狠抓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突破发展瓶颈,提高竞争优势。
当今方兴未艾的物联网,实际是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需要监控的实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传输,以实现对实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陕西国际货代行业若想要借物联网技术之力而快速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物联网技术是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化技术之一,它不仅能使商品实现按需生产、快速配送、可视化跟踪,更主要是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7
一、在全球竞争中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状
制造业突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升级。那么,我国制造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如何呢?研发设计环节,企业持续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方案的创意设计能力也有待提高。生产制造环节,我国制造业优势体现在成熟产业工人带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进步带动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优化、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和政府投入摊薄企业投资成本、贴近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配套成熟)和健全的供应商网络等方面。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短缺瓶颈日益凸显,能源、商务等成本不断攀升,我国制造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褪去。供应链环节,国戎圃炱笠档图鄄晒翰呗员砻嫔辖档土瞬晒褐С觯最终导致供应商的品质下降;物联网智能监控等管理的手段和能力与跨国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市场营销环节,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产业技术标准,在全球推广其品牌战略,制造业各个领域都有跨国龙头企业响当当的品牌所把持着。由于在研发设计、生产工艺水平上的差距,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等原因,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始终底气不足。售后服务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服务”的固化思维,使企业重心放在制造产品并销售出去,并没有意识到售后服务可以比卖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国内市场低价竞争环境迫使制造商压缩售后服务的内容和期限,以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目的;由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功能开发创新的能力较弱,周期拉长,往往新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新一代产品已经问世。
二、我国制造业转型突围战略的总体设想和对策建议
由于在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基础等各方面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战略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道路。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坚持以持续的应用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管理控制成本和提升品牌、服务附加值为抓手,最终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为目标的产业价值链升级。
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是战略目标。单纯的生产制造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中是没有前途的。市场需要产品,但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市场竞争本质上是基于制造产品的服务品质的竞争,谁的服务更高效谁就赢得市场。
通过优化管理控制成本、提升品牌和服务附加值是战略实现的途径。制造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创造的利润高低,但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和是企业利润,归根到底比拼的是成本和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因此,要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升级,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持续的应用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实现的核心内容。如何控制成本?核心内容即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精益化管理等内部管控模式的优化,提高效率。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设计优化,提供比现有更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刺激市场需求,并占领这部分新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下游营销策略、品牌运作、售后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服务品质的提升赢得客户的认可,提高品牌影响力,最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应用是战略实现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近十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几乎渗透进了制造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提升每个环节的效率和服务品质,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研发设计环节
1、以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确保持续的应用技术研发投入
一是要保障对应用技术开发的长期持续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市场需求。二是要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在研发环节设立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三是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混沌期的战略机遇,加大走出去并购合作的步伐,实现高端技术的突破和相关领域技术的延伸。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在资金分配上,对基础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的支持要分开,对国有大型机构承担重大战略专项和中小企业常规技术创新的支持要区别对待,不能放在一个平台上平衡。
2、制订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战略定位
国内企业的目标市场应该定位在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主要对价格相对便宜、性能尚可的中端市场需求较大,凭借国内企业现有的制造和技术研发基础,只要技术研发目标定位合理,确保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跨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技术竞争还是有的一拼的。同时,要从单个产品技术研发转向模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成套技术研发转变。
3、让战略供应商介入前期工艺设计,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
更注重供应商产品质量和对产品模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前期工艺设计阶段,与战略供应商合作优化工艺设计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与战略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动态分析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的针对性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收集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需求分析,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生产制造环节
1、坚持精益化管理,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化管理要求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每个流程、每道生产工序的追踪,基于动态的数据分析,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国内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是企业家要转变理念,坚定走精益化管理道路的决心,并逐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统一认识;二是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快建立一支适应精益化管理需要的管理团队。
2、紧跟物联网、智能化等工业技术革命的趋势,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是加快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高端自动控制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家们重视工业技术的革新,通过使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加快优化改造生产工艺流程。二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创造条件,鼓励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国家战略、与西门子等国际工业革命领导者加强对接,参与技术标准的制订,做好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工作。
3、加快“走出去”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一是企业家要转变观念,强化“全球化”思维,敢于走到国际舞台与跨国企业较量。二是要建立一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是技术经济人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准确判断跨国投资方向和并购的对象;另一方面是熟悉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应对跨国文化、当地的法律制度及政治经济环境。
4、健全培养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企业看,一是要培育一种亲和、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给予产业工人充分的尊重,提高工人的待遇,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是要注重工人技能的培训,提供更多培训、实习的机会,通过提高工人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政府和社会角度看,应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打破“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维,从制度上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加快完善健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系。
(三)供应链环节
1、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供应链全过程管理
在研发设计环节,用大数据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挖掘,提前掌握客户的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功能研发和产品设计,甚至可以主动联系客户提供服务。在仓储流通环节,建立对各区域所有仓库、销售网点、供应渠道能力等的动态数据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出仓储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合理地备货、补货,保障现货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在物流配送环节,为配送人员设计最合理的路线,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配送服务的质量。
2、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资金流的供应链协作
一是制造企业内部,要根据整合供应链的需要,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客户团队(包括采购、销售、市场营销、财务等)来改进企业内部协作,确保整个企业上下用同一个面孔面对客户。二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打破既有壁垒,变原来串联操作的程序为并联操作,力争做到无缝对接,提高供应链效率。三是供应链资金结算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流情况非常清楚,可以鼓励这些金融机构为一些资金流情况比较好的制造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提升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和附加值。
(四)市场营销环节
1、重构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销售模式
市场趋势表明,以O2O模式为代表的、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商品销售的主流。广大制造企业必须转变以往以线下销售为主的营销理念,逐步转向线下线上并重、线上为主线下为辅,重构销售渠道,逐步摆脱线下渠道的负担。
2、在全球品牌竞争中敢于亮剑
有实力的制造企业,要以产品品质为保证、以成本为优势,主动到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营销中国品牌。一是要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定位,以可持续研发能力为保障,开发足够功能的产品;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所设计的产品要具有国际视野,既体现时尚也符合当地文化。二是在产品成本上要有保持相对优势,如果国内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可以考虑去目标市场当地设厂,优化全球产能布局。三是在供应链管理上,除了强化企业内部协作外,要打通当地物流壁垒,保证效率。四是在销售策略上,要结合当地居民消费理念的实际情况,线下分销与线上展示销售相结合,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品牌效应。
(五)售后服务环节
篇8
关键词 物联网;教育装备;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04-02
1 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
众所周知,“物联网”这一名词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 Lab,也就是麻省理工自动识别实验室。最早提出“物联网”也就是“Internet of Things”这一名词的是作为AutoID Lab奠基人之一的Kevin Ashton。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也在不断地被发展和扩充。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设备、各种传感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搭建这样一个可以连接一切事物的网络,实现范围内全部信息技术的升华,织就未来互联网的整体平台,其中网络可以无处不在,各种网络可以自我发展、扩展其疆界实现互通互联,应用间将不但可以具有高级别的互操作性,而且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处理、自主决策、自动完成能力。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智能处理以及纳米技术。
物联网的4个主要特征分别为连通性、技术性、智能性和嵌入性。连通性是指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技术性是指物联网是技术变革的产物,其发展依赖于众多技术的支持;智能性是指物联网具有智能化的感知性,使得物物之间以智能化方式关联起来;嵌入性表现在物联网提供的网络服务全面嵌入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传递交互,从而感知世界。因此,从技术上讲,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
感知层就是采集所有物体信息的一个过程,由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组成。数据采集子层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信息,如各种物理量、标识、音视频多媒体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协同处理,以提高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冗余度,并通过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传感网接入广域承载网络。
网络层将来自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包括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行业专网及形成的融合网络等。根据应用需求,可作为透传的网络层,也可升级以满足未来不同内容传输的要求。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在物联网的早期阶段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需要。
应用层为各类业务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支撑,通过建立、实时更新可重复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和应用服务资源库,使得各类业务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随需组合,使得物联网的应用系统对于业务的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该层提升了对应用系统资源的重用度,为快速构建新的物联网应用奠定基础,满足在物联网环境中复杂多变的网络资源应用需求和服务。
3 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美国非常重视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的《2025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将物联网列为6种关键技术之一。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的《2009年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中提出,在同物联网技术直接相关的智能电网、卫生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和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主要涉及药品、食品、能源等方面。
2009年7月,日本政府提出“I-Japan战略2015”,强化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食品、教育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韩国政府于2009年10月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中国科学研究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在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当前,我国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各地政府纷纷启动城市安全、智能交通、水质监测、食品安全等“感知城市”示范工程,以及IBM“智慧的地球”系列解决方案。
4 物联网在教育装备中的应用模式
教育装备主要指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用于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图书及学生用品。物联网能改变教育装备的应用环境,促进教育全面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尤其在校园安全、仪器设备配置、教务管理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空间。物联网在教育装备中的应用模式有以下几种
篇9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篇10
物联网 RFID 高校图书馆
物联网是近年来全世界科研应用的一个热门领域,被业界称作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迎来的第三次革命。2010年9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战略性产业。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主力,有必要了解、研究物联网,并应用物联网技术改进办学条件。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物与物之间连接的网络。从国外广泛使用的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来看,物联网是互联网(Internet)的拓展和延伸。简单来说,互联网是计算机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和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而物联网则是通过把其他事物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交流。
目前国际上对于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因为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早期在研究射频识别(RFID)技术时,专家们曾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中,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根据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二、物联网技术简介
根据国际电联报告,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其中RFI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也是当前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探讨。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在应用中常称为非接触卡、感应卡、电子标签等。系统主要由读取器(Reader)与感应标签(Transponder)两部份组成,其动作原理是读取器将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射至感应标签,用以驱动感应标签的内部电路,将标签内存储的信息以无线电波形式送出,读取器便可接收此感应标签的信息。
感应标签的特点是:免电源、免接触、不怕脏污、寿命长,标签内的密码为世界唯一且无法复制,故安全性高。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具有传统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内数据存储量大、存储信息可以加密可以更改等优点。
高校图书馆藏书量大多在百万册以上,每本书都需要一个感应标签,其成本是必须考虑的,而且图书馆对图书(感应标签)的处理操作比较单纯,图书放置的位置也相对固定,低频标签的性能可以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三、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已经从纯手工模式,改进为采用条形码识别、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信息、计算机终端联网操作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图书馆工作还有些问题是条形码技术难以解决的,如图书的快速查找、自助借还、图书快速上架、乱架图书的整理、书库资产的盘点等。使用RFID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图书管理方面
(1)使用RFID技术能够精确地追踪每一本图书的信息,包括馆藏地点、分类、上架位置等,可以实现图书的自动分类、分拣,提高上架速度。工作人员使用便携扫描仪(Reader),可以随时随地巡架、整架,轻而易举地查找并纠正错架、乱架图书。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书库工作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容纳管理更多的图书,而出错率则会大幅降低,错架率将不再是图书馆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2)使用RFID技术能够进行书库图书的快速盘点。在传统的纸质标签管理模式下,图书的盘点工作量大,耗时、耗力,而准确率还往往不能让人满意。使用RFID技术,只需用便携扫描仪在书架上扫描一遍,立刻就能完成书架上图书的清点工作,而且准确率远高于人工盘点。
2.用户服务方面
(1)用户可使用RFID技术快速的查找图书,对文献进行精确定位。通过使用便携式扫描仪扫描书架和图书上的感应标签,用户可以快速确定拟借图书所在的位置(如排号,书架号),进而准确地找到所需图书。
(2)使用RFID技术可实现用户自助借书。用户选中所需图书后,只要将借书证和拟借图书放在借阅系统的感应区上,读取设备(Reader)即可扫描用户的借书证和拟借图书,自动完成借书操作,借阅速度比人工扫描有大幅度提升。
(3)使用RFID技术可实现用户自助还书。用户只须将拟还图书放入还书系统中的书箱中,读取设备即可对图书进行扫描,自动完成还书操作。操作完成后,系统还可以打印还书凭条,自动撷取馆藏信息并通知中心系统更新图书信息及读者信息。
3.安全管理方面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将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环境监测、公共卫生检测等整合到图书馆物联网中,这样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全馆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馆舍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馆舍的消防和安防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工作人员还能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卫生环境问题,保持馆舍的卫生洁净,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学习场所。
4.人员管理方面
使用RFID技术的门禁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人员管理效率,提升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水平。门禁管理系统可以对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出入控制、数据收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统计和数据查询等实现自动化管理,准确的统计馆员和读者每天进出馆的次数、进出馆的具体时间及其流动情况,实现真正的考勤自动化管理。
四、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又一次改进,将会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主动化,为读者创造更方便、更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2]李虹.物联网与云计算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
- 上一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下一篇: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