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

篇1

Abstract: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innovation abi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career consciousnes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

Key words: project-based;financial difficulties;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1-03

0 引言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就业质量,是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从而对现代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国内有学者提出,人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四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分成若干个子要素。[1]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素质划分为五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并以此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2]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素质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外边的1/8 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应从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三个维度为导向,具体提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见图1)。知识技能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尤其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意味着人们更多是专门从事某项事务,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知识、能力,且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与工作中。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一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多,企业越能向前发展,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和自我淘汰,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核心骨干。心理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做到与周围人、环境和谐相处。在注重合作的职业氛围中,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完成任务。生涯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属性。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场所,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不限于工作,更指的是一种事业,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价值意义,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个人价值得以不断实现,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站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意识包括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涯意识的提出,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从生涯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培养具有生涯意识的职业素质。

2 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1]。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职渴望。也存在综合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1 综合能力不足导致职业素质欠缺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埋头学习,并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面对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短板影响了职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改善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准备。

2.3 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多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多学校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持,但是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方式,在面对充足培养经费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培养方式单一,缺少连贯性和培养平台的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三方面内容: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3 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

3.1 项目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三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培养平台,为经济困难学生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保证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旨在通过项目运行,达到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助力平台搭建的目的。

3.2 职业素质培养路径(见图2)

3.2.1 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活动

职业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致,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的学生还没有规划意识,有的学生有规划的方向,但是不了解职业,有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欠缺,本项目提出“分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一是面向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讲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介绍职业规划的内涵与方法等。二是面对有规划意识的同学,为进一步剖析自我与职场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团体辅导方案,围绕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模拟招聘、模拟面试五方面内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信息。

3.2.2 培养综合能力、搭建培养平台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项目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贫困生创造更多地学习实践机会,争取科技创新的课题,每学年建立或审批10个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由3-5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增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提高丰富的研究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发挥了平台建设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

3.2.3 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训练营的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和讲座,通过两种方式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训练营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优化个性发展训练、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抗逆力的训练、求职准备前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训练营中的任一活动主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准备。

3.3 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尽早开始职业准备,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四个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现的综合能力不足、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辅导教育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并依托“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项目开展实施,帮助学生从物质、精神脱贫。体现在经济扶持基础上,开展多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这是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一种尝试与突破,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一种可借鉴模式。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依托项目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32-35.

篇2

一、考试内容:由封闭的单学科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跨学科的状态

学校每学期期末除统一对学生进行卷面监控之外(笔答),还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这项测试属于操作型考试,命题时综合所有学科,确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境主题为背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为突破口(以加强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目标。如在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请你给一块长20米、宽5米的绿地进行美化。”这就是通过学生测量、规划、选种,再进行平面图设计、阐述观点、演示等活动来检测学生运用数学、自然、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原则:由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变为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核

卷面考试多侧重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被考查出来,仅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做法也不客观、不全面。而综合能力测试是通过调动学生多元智慧,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考试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五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请说说汽车排放的尾气对人们有哪些危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设想。三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目:请你设计未来的居民小区。

从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活动存在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的设计过程中。创新往往伴随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活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在确定综合测试题目的时候,要把测试题目放在一个恰当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感到题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伸手可得,从而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状况,设计不同的题目。比如五年级测试题目:给你500元钱,设计一条暑假旅游线路;四年级测试题:你去参加夏令营活动,给妈妈写封信,介绍那里的情况;三年级测试题目:请你设计一下你的学校;二年级测试题目:请你制作一件“申奥”背心;一年级测试题目:请画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庭。

三、考试方法:由学生个人闭卷答题转变为小组合作开放交流

篇3

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具体行业外在形象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素质的展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旅游礼仪是一门能力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类知识,它需要的是应用和平时的实践操作。特别是酒店管理类学生,他们作为旅游从业人员,更加需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在工作中从而表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友好,展现良好的服务水平,赢得客人的肯定,并体现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旅游礼仪的课程建设中,要构建基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礼仪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在教学实施中,以“个人礼仪”“服务礼仪”“仪式礼仪”为项目的三大主题,下面在分小项目主题,重新建立教学内容,设计分块学习情景,从实际工作岗位着手,进行典型任务设定。以此作为训练任务,实施“项目教学、实境训练”。本文通过分析旅游礼仪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礼仪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礼仪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灵活的应用性的特点

旅游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学习礼仪是必要的,它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以后,应该提升个人礼仪,掌握酒店服务礼仪,应用仪式礼仪。酒店是人口密集型行业,所以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加强礼仪训练提高员工素质是酒店行业必须完成的任务。与其它课程相比,“重实践轻理论”是礼仪课程的突出特点,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并掌握礼仪课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哪怕知道理论知识,其实学生们并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日常交往5和工作当中,即便是在课堂练习过程中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轨道生活中,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之前学到的礼仪知识便抛之脑后,叉恢复到原来的散漫状态。

(二)课程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旅游礼仪课程是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具备自身的专业用语,专业操作程序和专业的管理方式。该课程要求学生贴近专业,掌握交流方式、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它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操作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三)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旅游礼仪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旅游礼仪的课程内容根据以上相关岗位礼仪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旅游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了个人礼仪、服务礼仪、仪式礼仪等三大块内容,而这三大块内容里涵盖沟通、服务等诸多能力,因此课程具有综合性。

二、旅游礼仪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旅游礼仪专业课程要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酒店服务的实际生产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严格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聘请专业领域各层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2.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借鉴诸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等知名酒店的成功经验,注重岗位典型技能培养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开发项目,结合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以培养酒店综合人才的目的整合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化为专业核心能力平台,专业文化为基本素质平台,个人礼仪、服务礼仪、仪式礼仪为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平台,构建了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礼仪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能力平台和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平台的课程按照“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一)课堂展示

坚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堂报告”,可以在每次上课用10~15分钟,安排1~2组学生上台,按照上课进度,或是服务程序的演示,或是案例的重演,或是管理方案的提出。以此来开阔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落实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于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同时传授的信息量大。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讲授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配合教材,放映一些电影、录像、图片、宣传片等,网络资料等作为教学素材,来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项目导向式教学

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旅游礼仪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个人礼仪、服务礼仪、仪式礼仪。以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化为专业核心能力平台,专业文化为基本素质平台,个人礼仪、服务礼仪、仪式礼仪为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平台,构建了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礼仪专业课程体系。在项目导向式教学法中,小组成员自己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搜集资料,共同协作达到提高礼仪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旅游礼仪的授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情景教学,。

2.组织分组竞赛。在活动教学中,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进行情景教学。要求学生按照项目培训内容,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参与情景。进行角色的互换和相雷同情景的建设,通过多次练习,采用以小组或双人单位的活动组织课堂。最后按组进行演示、打分和竞赛。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16-02

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现代企业用人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个人品质、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这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由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种职业能力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作用的综合性能力构成,其内涵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2014年9月―2016年1月,南宁市卫生学校对药品营销专业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改革实践探索,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改革,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将南宁市卫生学校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对提高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调查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实习生134名,女性130名,男性4名,全部在广东、广西医药企业连锁药店实习,实习时间在3个月以上。

(二)调查方法

1.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表。本表借鉴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承担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课题所编制的量表而得。量表以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为主题,分七个部分:交际与沟通、交往与合作、自信与信任、耐挫与承担、创新与创造、独立与计划、适应与调节等共计21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分四个等级予“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评价。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习点,组织学生开会,发放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问卷,使学生了解调查的目的、意义,独立回答,当场收回问卷。部分问卷邮寄实习企业人事部,由其组织学生填写并寄回。共发出问卷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34份。

2.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评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发放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评价调查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

(三)数据处理

将所得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整理录入数据,并进行核查,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实习生综合能力调查结果数据统计显示,89.5%的学生到新环境,能很快与同事融入一块,94.7%的学生能主动与别人打招呼,90.3%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集体中,说明学生有很好的交际沟通能力;70.1%的学生喜欢与人一起分担一项工作,72.3%的学生与任何人都很容易亲密起来,89%的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集体中,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90.2%的学生能胜任现在工作,说明学生对自己有较强的自信。此外,71.6%的学生对学习或工作时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85.8%的学生不需要督促,就能自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说明多数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具体见表1。

企业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对本次调查的实习生总体满意,89%的企业认为实习生会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85%的企业认为学生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强,86%的学生对企业忠诚、乐于帮助他人,说明企业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比较满意。58.3%的企业对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不满意,66.6%的企业对学生受到挫折时能够忍受不满意,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具体见表2。

三、讨论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生存与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是通过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实现。对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体现在:(1)专业能力,包括掌握药理学知识、药剂学知识、医学知识、药品销售知识和技能,以及营销策划知识和技能等。(2)方法能力,指具备在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规章制度下正确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能力。(3)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正确处理自己与别人、国家、集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能力,包括交际与沟通、交往与合作等。(4)个人能力,是指个人从事职业具备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和收获支持的程度。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真正发挥调节、促进、导向的功能,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政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2.1.3 仪态素质的培养:护士必须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待人热情真诚、语言表达恰当、用语准确、有亲和力。因此,在平时就注重护士日常礼仪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病人感到亲切,对护士充分信任,减少或杜绝护患纠纷。

篇6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方法

一、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岗前教育,“职业属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本质区别,“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1]。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必须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综合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周济,2005)。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传播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任[1]。高职语文同时兼有文化课、基础课、技能课的职能。说它是文化课,是因为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说它是基础课,是因为它要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说它是技能课,是因为它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上岗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不再是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而是走上社会,加入到劳动者的行列,成为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职业队伍中的一员。临近毕业时,他们要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这一关;就业前,要过求职面试这道坎;工作后他们更是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场合中,他们需要做报告、做动员、写总结、汇报工作、发表演说,需要游说、洽谈、陈述和辩论,需要书写和处理公文、信函、报刊及其他信息资料,需要专心、耐心、冷静、礼貌地听取别人的讲话,需要运用高素质的思维获取语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并做出果断的决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高职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外,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听说读写能力,高素质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交际能力,亦即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3]。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唯其如此,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一要适应,二要提高”的教育目标。(,1991)

二、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自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构成语文综合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积极开辟学校乃至社会这个语言大课堂,使之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空间。

听话指听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言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特殊情境或在课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诵、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说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最好采用问答式、提问式、讨论式或辩论式,并注意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训练学生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这些训练都可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表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入情得义”的取神阶段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社会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乃至创造性阅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高职学生在写好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要真正学会写作一些生活常用应用文,如个人事务文书、团体事务文书、会务文书;学习常用应用文,如学习实践文书、求职文书;工作常用应用文,如行政公文、传播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常见的文种有书信、条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竞聘演讲稿、启事、海报、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协议书、简历、求职信、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广告、会议记录、合同、计划、总结、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规章制度、诉状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大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力度。通过训练,要求熟练地写作各类常用的应用文体。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的高职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4]。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向,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这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所必需的能力。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得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流、交际是人们办实业、经商及做好一切工作必备的能力,善交际、懂交流者备受青睐,成功的概率高,反之则受冷遇。“才美不外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因不善交流、交际被埋没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人数不胜数。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善与人交流,未开口先脸红,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淘汰出局的高职毕业生也大有人在[5]。时代已向高职语文教学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刻不容缓。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要全方位、逐层次地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辩论,不断强化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强化口试答辩,等等。建议在每学期的语文成绩中,让口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要多举行如“模拟咨询招聘会”、“交流汇报会”、“交际演示会”之类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不断感悟到生活中的交际方式。生活中的交际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见机行事,或自我表现,或自我吹捧,或自我推荐,或耐心乞求,或断然拒绝,或主动出击,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宽容,或当仁不让,等等,这些以表达为主的交流、交际方式,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形成很强很高很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培养造就现代化的人才,而现代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灵.高职基础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探析.高教论坛,2011,(9):52.

[2]周龙军,陆琦.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材应突出职业针对性.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148.

[3]谢文欣.提高高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

[4]王建伟.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校园(下旬刊),2010,(1):184.

篇7

素质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活动,达到基本品质的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除了上述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强调心理上的理想、道德、人格、品质等,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保障要素、支撑要素、拓展要素三部分。其中,保障要素对大学生起到的是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健康、体制能力、心理状态、意志品质、沟通交流等;支撑要素指的是能够对将来的职业和岗位起到支撑性保证和后盾的要素,如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进入全新的工作状态;拓展要素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潜力,从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充分体现出长远的目标和理想,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完善自我。

二、加强旅游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哲学文化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进行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奠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质比较重要,也具有强度非常大的实践性,而且还要求行业工作者具有宽度、广度的知识构架。不仅如此,旅游行业中还具有艺术气息与审美特性,这种特质同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资源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内涵,还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人文文化。因此,旅游业的相关工作者对于旅游业的特性需要必须有扎实的了解,在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中国艺术渊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此来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当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都缺乏针对性,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等方面与行业旅游专业岗位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简而言之,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行业市场需求无法较好地融合。这种结果同时也是由于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过分重视生存因素,忽视了发展因素,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在个人综合素养上具有一定的漏洞,才无法满足市场中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在安排教学时间、设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人员、选购教学施舍以及管理教学系统的时候,往往没有从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出发。大多数高校在安排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是这样操作的:各专业部在设定好各专业学生的前两年素质教育方案后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再交由就业部负责后两年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而学校仅仅负责推荐学生就业。这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没有将大学生四年的素质教育连成一线,而且和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对接。此外,素质教育的手段迂腐、不当、不科学,导致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3.忽视素质教育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从高校开设旅游专业以来,学校就一直重视传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行业需求的基本技巧、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校却一直都没有设置与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学,将道德教育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明确的概念,对于旅游职业道德的了解仅凭个人的理解,导致这种理解不到位甚至完全不正确。所以,如果高校仍然采取“重技能、轻道德”的教学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4.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旅游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之一,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该专业中的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进行教学的,这种“半路出家”的师资队伍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明显偏低,不仅数量不多,名师就更加少了。近年来,已经开始有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能力模块却成了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了社会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并没有为这批年轻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专业兴起较晚,其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过程,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四、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将素质教育融于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理念中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执行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并在其指导下开展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了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首先是要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提高德育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们不仅仅在智力发展上有所建树,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高效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就要坚持文化知识与素质培养相融合。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依附性思维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想法。而这正是从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多解决问题,正是素质教育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2.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转为“综合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课程,不断发展成以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基础教育、旅游专业课程教育构成的三段式课程。在培养体系中要积极发展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工商管理基础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获取更多旅游专业的相关职能资格证书等途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我能力。

3.重视职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地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要从学校这个象牙塔真正走向社会,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更多的是旅游专业行业内部任职的原则与要求,但这些在学校的单纯环境之下是无法得到体验的,只有真正走上社会经历过这一切锻炼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行业的需求,也会让他们受益匪浅。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开展传统的社会实践,还要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专业、社会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实践活动。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分为是:企业认知见习、校内仿真实训、假期专业实践和专业顶岗实习等。企业认知见习可以视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点,在学生刚刚接触旅游专业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各个景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地点参观,通过这种了解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地方、行业的就业前景、岗位的任职需求有初步的了解。校内仿真实训是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旅游专业导师的手把手教学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通过特定场所、特定设施的设定去感受模拟的真实职业氛围。假期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在“十一”、寒假、暑假前往校外旅行社、景区等实践基地进行实习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前景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强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专业技巧;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27-02

如今飞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中国各行业领域的新改革,尤其涉及传媒影视行业的新一步跳跃更是极为明显。上升阶段的影视、播音传媒的行业领域的发展如何能适应如今社会进步的节奏,当然专业人才的大量涌入是不可或缺的。而遵循老旧的用人标准和评价指标,无疑是与新时期播音主持行业的历史新要求相悖。因此,面对如何在该领域内挑选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了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组建新型的播音支持团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及时为适应新型的电视、广播传媒的新要求做好准备。

一、播音主持语言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

面对影视传媒行业的新兴发展,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然而该领域还未发展完善,无论在专业招生、招聘任职等方面都存在多方面的语言评价问题。

1.在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制度上,忽视了对语言专业性的考评,只要满足身体健康,听力正常,说话流利的一般要求即可。过度看重考生的外在形象,忽视了对其播音语言专业水平的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形象的优秀的专业主持人员,可以分配到电视和广播播音不同的领域,但二者有着共同的前提,就是对播音语言评价的严格要求。因此,在招生的过程中应重点考核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适当放宽对形象上的刻板要求。

考核过程过于精简,得出的评价结论比较片面。现下的语言播音专业招生考核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主要涉及到考生的自我介绍等简单的事宜,不适应时代新型播音主持专业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即关于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展示。可以在初试中融入朗读或情景表演的加试题,然后依照评价标准录入综合能力较强或有较高天赋的考生。复试虽然通过播音测试来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却无法具体渗透到其专业综合能力,即个人形象气质的呈现、表现与观众的亲和力、肢体语言是否到位,这些都需要在镜头前进行真实演练才能被看清楚的。因此,复试过程中加入现场实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来判断考生播音主持语言的综合能力才是正确有效的。

2.人员招聘上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地对播音主持语言要求的标准不一,缺少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因此不同地域的播音主持人员的素质各有不同,易造成播音主持行业的秩序混乱,不利于影视、播音行业的飞速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外在形象,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全面更新年轻主持队伍,塑造偶像形象,而忽视了播音主持应该有的专业和经验,导致节目并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互动自然不够预想的完美;而对于向往自由,张扬个性的年轻团队来说,对光荣传统的不屑一顾是最显著的特点,不易发扬主持行业保留的光荣传统,令节目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也会造成节目存在能否维持稳定性的严重问题。

3.工作考评中的问题。播音、主持工作的考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包括专业评价、收视评价及观众评价。专业评价是指由长时间从事播音领域的台长、前辈,借助他认定的专业标准,来衡量主持人的水平与专业水平的距离,能及时发现并指出主持人当前存在的专业问题。但大多数都是由这些评审主观判断,由于个人喜好的差异和所处立场不同,因此难免会存在不够客观的评价。收视评价,自然涉及的是节目收视率的问题,借助实际收看的观众数量与互动反响程度等综合材料的搜集、考察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方式,但不能对主持人的专业综合能力进行科学权威的肯定,因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观众评价,具体渗透到电视与广播的收听观众,通过来信、电话与邮箱留言提出建议,对主持人的语言播音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集不同人的思维,得出的综合结果比较全面,但相对于专家评价更多了较深的主管意识,因此也不能作为最高评价标准。如上所述,中国如今的播音主持行业在语言评价方面上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公正的评价播音主持人员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二、重视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原因

在播音主持行业领域中,语言评价作为对播音人员的主要评价核心,不仅对语言专业基本功有要求;同时要求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生动形象的借助语言表达,将内容里的情境展现在观众面前,形象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令观众愿意并且喜欢沉醉在播音主持人员主持工作中。尽管时代如何的改变,语言评价这一标准却一直作为评价播音主持工作的唯一核心标准而存在着。

翻阅历史资料,政府曾在1935年《通饬各广播电台用国语报告令》,对于播音员采用强制的法令要求,使其规范自己,字正腔圆的进行标准国语主持节目。当时的播音员的主要评价标准就基本界定在语言评价上了,看来语言评价的重要性在播音领域中还真是非同一般呢。

直到1992年,中国制定了《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对播音员的岗位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包括政治觉悟、语言能力、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鉴定。涉及到能够胜任播音主持人的条件必须是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根据要求独立攥写文章,在播音方面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吐字清晰流畅、风格独树一帜、给人印象深刻。按照不同的等级水平分配及承担到一定的工作职能。具体延伸到播音主持方面,除了深刻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程度,做到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强调规范标准普通话,发音有磁性、有特点,容易吸引听众外,还要有能力承担播音授课业务,帮助培训出更多优秀的播音主持精英。电视节目主持上,首先要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其次,完全掌握并拥有播音主持上的全部要求,无论语言表达的流畅,还是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完全掌控整个舞台的气氛,充分发挥自己专有的特色,带领观众嘉宾进行更好的互动。所有事实证明,凡是能成功驾驭主持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在语言评价方面有较高的发挥水平,也反映了语言评价作为播音主持行业的核心价值作用。这便是历史发展至今所决定的重视播音主持语言评价方面的原因。

三、建立标准专业的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

针对以上我国现下播音主持现状,应新型播音时展的要求,需要严格整理、规范统一的语言评价标准,建立科学、标准的播音语言评价体系。无论是播音专业招生、播音员招聘等方面,都得严格规划考核要求,以更高的要求全新培养并收录绝对优秀的播音主持团队。首先,在制定语言评价标准体系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评价主体必须是业内优秀的专家,专业技巧、经验高超,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内容可以设计的更加宽泛,但必须接近专业表达内容,确保整个评价过程有理可循;而针对评价过程来说,更应权衡每个阶段被评价者的具体表现,综合各个考核结果权衡其真实的专业水平,进而与事先制定的播音主持评价标准比对,符合或超越者才可算作通过,为后期播音主持团队的质量作保证。其次,进入到语言评价环节后,应根据被考评者对自身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以及自身肢体语言和行为魅力的表达三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考虑到对自身语言的掌握程度,即能够正确了解词语的使用方法,在表达上做到清晰、流畅,词句规范无误;关于自身综合表达能力方面,除了能字正腔圆的阐述观点之外,还要灵活掌握发音的技巧,做到声音洪亮而不吵闹沙哑、语句连贯而不影响呼吸,能将陈述内容表达清晰之外,更应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现场呈现出内容的大概情境,这不但是对于语言掌握基本能力的肯定,同时又是对被评价者该有的主持方面上的综合素质的肯定;在肢体语言和行为魅力的表达上,几乎是看个人的天赋和对情感的掌控能力,如何利用自身的特点令人们的关注点投射在自己身上,又如何借助一些习惯或行为方式来宣传自己,例如眼神、表情、发型、体态等外部因素,借助舞台情境的衬托,将与众不同的主持人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形象上收获观众的印象加分,这也是一个播音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因为这决定一个主持人如何寻找一个正确并且适和自己的方法掌控整个气场的本领,对主持人自身来说也是赢得尊重与肯定的必经之路。最后,具体到从招生、招聘评价等环节的细节工作处理上,要做到有重点,大范围的考评。针对必须具备的语言专业知识水平上,可以直接通过检测普通话发音标准、语句通顺利落上进行评估;而关系到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情景,展现各人不同魅力和表达方式的考评则由资深主持专家考评,借助自己多年的主持经验和专业能力,通过被考评者对情境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诠释方式,综合评价其对主持艺术的理解,进而决定其表现的专业素质高低和是否符合考评标准。针对具体因环境不适等客观原因,对本身存在主持天赋却未表达好的被考评者,可分析其自身因素及造成失误的原因,对其进行点评,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原则,令其按照导师指导重新陈述表达,最终合格后可以选择录入通过。工作评价上按一定周期对主持人、播音员的素质进行复评,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也能保持专业的水准,在各自岗位上设立一定的标准指标,通过对语言综合能力的表达、现场发挥能力的表现状况作为其工作的奖惩和考评依据。在组建考核队伍上,可挑选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掌管日常考核工作,并结合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自身素质和发挥水平对其进行绩效评估,这样考核也被涉及到日常工作当中,职员自然对其十分重视,并一次次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主持行业的综合品质做好准备,这样的语言评价方式相信是更适应中国现下的发展要求,因为一切的一切总在不断地变化,无论是观众的品味或者社会定向的需要,总之播音主持人员的素质是与时俱进的,总归一点是不能原地发展。

播音主持行业从诞生以来,就决定着要以语言评价标准为核心重点。可见,对自身语言的掌握程度已经不是简单的理顺语句、没有错误,还要做到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方式,结合自己的外部特征和气质,运用现场气氛的调动,与时俱进的播音主持行业无论怎么发展,都是以语言评价作为标准的,因此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凸显而出。面对如今多样化、综合化的电视、广播节目,都需要做到与观众或听众做到完美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是建立在高超的语言技巧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使这个行业领域更加的突出完善,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更加适应时展、更加具体科学化的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席妍.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青年干部;能力培养;平台搭建

青年干部培养是促进政府机关老中青结合、实现“传帮带”的重要环节。海安县李堡镇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活动,促进青年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如一年一度的三八节综合系列活动、“赤岸讲坛”系列讲座、青年干部驻村调研活动等。这类活动一方面使许多青年干部提升语音表达能力、培养承受压力的优秀心理素质、开拓部门之外的全面视野,同时有效地为党委政府发掘人才、深入了解青年干部个人能力现状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青年干部综合能力培养范围很广,不同部门和岗位对各自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各有不同,同时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也注定了人才培养不可“批量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能力提升的重点更倾向于基本素质培养、基础能力锻炼,党委、政府的培养重点也将更偏向于平台的搭建。

要实现青年干部综合能力全面更好地发展,应当在现有青年干部培养平台搭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协调诸多矛盾,辅以有效沟通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使上级领导的真正出发点和良苦用心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和有效性。

一、培养平台形式

(一)现有形式。培养平台建设按照时间跨度为参照可以分为短期培养和长期培养的结合模式。我镇现有培养为长期短期结合。

“赤岸讲坛”系列讲座通过讲和听的形式,让青年干部为全镇机关工作人员讲述经历、见闻、思想认识、研究成果等,通过传播正能量来培养青年干部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属于长期低强度培养形式。

驻村调研是通过派驻青年干部走村入户,进行村情村貌及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的形式,培养青年干部语言表达沟通、统筹协调、团队协作等能力,以一个月为时限驻村开展调研,属于短期高强度培养形式。

(二)可拓展的平台形式。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

1.长期培养的拓展形式。优秀青年干部入村挂职锻炼方式:派遣优秀青年入村挂职至少一年时间,签署挂钩村发展责任状,配合村支书开展工作,参与行政村重要村民小组活动,分工村民小组工作,独立完成挂钩村重点经济指标的综合调研。青年干部师徒“传帮带”挂钩:选出我镇杰出且工作能力强的中高龄干部作为“导师”,各分配一名优秀青年干部作为“学生”,历时至少一年,青年干部充分学习各自“导师”在不同领域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确保我镇宝贵的人脉、经验、技术能力等宝贵资源留有继承,并配合老干部完成各自领域技术和工作经验的文稿撰写,实现纸制化资源,保存镇档案室。青年干部公共管理项目创新立项:每年年初实施公共管理类创新性研究项目申报,全政府人员均可参加,鼓励青年干部组成团队申报,政府提供立项资金,依据领导小组审核结果、答辩成果给予不同级别标准的项目经费。次年新一轮申报前做结题成果汇报、验收答辩等工作,研究成果有获得上级或本级政府书面表彰,、报导等类型。项目费用票据在结题验收后凭票据统一报销。实行多岗实习制:每一位优秀青年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接受党委、政府的安排,接受跨部门的另一项岗位的工作,但并不参与跨部门考核,实行年终考核加分制,按照跨部门的工作成果依据既定标准实行加分。此形式目的是拓宽青年干部的多方面技能,在跨部门协调工作中实现个人能力提升和部门工作新思路的创新。拓展青年干部网络学习模式:此类形式强调青年干部的工作外学习,以理论课程的形式强化思想、技术、素质等各方面的学习培训,必修选修结合,以客观题形式网上考察学习成果,凭借积累学分进行差别化考核。同时,进一步鼓励青年干部加强在职再教育学习或深造。

2.短期培养的拓展形式。开展专业性或政治性讲座:邀请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的教授、调研员等给青年干部做讲座,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加强青年干部的哲学、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知识学习,为青年干部提高素质进一步铺路搭桥。组织召开专题“补课”碰头会:由相关负责人统筹,安排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领导听取青年干部的思想状态、职业规划和专业设想,以及对自己全面综合发展的一系列计划,给予其经验上的指导和建议,促进青年干部的发展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少走弯路。组织青年干部进行更为实用的竞赛类活动:如以“乡村美”为主题的摄影活动,给青年干部随机分配一个或多个具体拍摄的村组,要求其拍摄居民生活照、田间景、民宅、活动照、生产照、全景照等多角度、多主题的照片若干张,进行美丽李堡乡村景的照片评选,促进青年干部进一步下基层,对一线农村的村情村貌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在系列活动中开展常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竞赛,将平时容易遇到的操作问题、使用问题进行共同探讨,提高后期工作效率等。

二、平台操作注意点

(一)时间的协调性。搭建青年干部能力培养平台首要考虑其时间的协调性。短期培养平台的形式可以相对丰富,但尽可能减少活动“扎堆”的现象。长期培养平台的搭建不宜过多,避免青年干部被牵扯过多的精力,影响正常主体工作。

(二)人数的协调性。每个部门的情况各有不同,青年干部的数量也有多有少,在参与同等人数要求活动时,青年干部人数多的部门机动性则更强,人数少的部门则更为辛苦。所以在考虑平台发挥培养作用时,可以尝试破开以部门为单位的一般形式,采用编号抽签或年龄段分组等形式,实现青年干部参与人数的协调。

(三)能力的协调性。能力是很宽泛的概念,所谓能力协调并非充分考虑每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能力,而是关注每个培养平台对能力的各自需求,按照标准分配具备(或缺乏)相应能力的青年干部或目标培养对象,使培养效果达到最佳。

三、平台操作的辅助工作

(一)实现有效沟通。青年干部对各自参与的培养平台的需求和参与热情是有差异的,不可否认存在有的青年干部综合能力相对较强,各类平台的参与都能游刃有余,也有的青年干部需要进一步锻炼,培养其他能力以适应各种平台的挑战。同样的,有的青年干部热情度极高,愿意参与各种平台活动,也有的青年干部积极性不高,只愿意完成手头工作,不愿意参与或者面对培养平台所制定的一系列活动。

对热情度不高这一部分人,需要加以有效沟通,避免“过犹不及”。做通思想工作是有效沟通的关键,从领导角度确实是处于全面培养青年干部的考虑来培养年轻人,但也要从青年干部的角度,让其提高个人思想觉悟,明白上级领导的真实用意。所以领导定基调、搭建培养平台,青年干部参与平台之间需要做好有效沟通工作,这个工作谁都可以做,只要将正能量融入其中,才可能促使这部分青年干部克服心理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积极参与各类培养平台,正视各类活动。

(二)开展个人调查。开展个人调查并非针对平台搭建之前的参与热情度调查,而是强调对每个青年干部能够胜任不同平台角色状况的摸底调查。

个人调查的关注点为青年干部的既有能力及发展规划。调查内容设定则更倾向于将青年干部个人自我能力认知的相关既有能力信息进行搜集,以便于一方面可以保障平台搭建有的放矢,同时保证对部分青年干部的培养起到实际效果。个人发展规划的调查作为调查辅助信息,旨在为平台培养提供个性化元素,更有针对性。为确保个人调查的实际效果,则更建议采取个人谈话笔录的形式,一对一交流有利于调查结果更为理性。

综上所述,结合李堡镇人民政府在青年干部培养现有平台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拓展其他更好的思路,并辅以有效沟通和个人调查等辅助工作方式,是实现基层乡镇机关青年干部综合能力培养的有利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增援.干部选拔机制的创新与优秀青年干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电力.2007.8(20):61-62.

[2]申作芳.关于青年干部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0-192.

[3]沈传华.高校青年干部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124-126.

篇10

素质教育与小学体育课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融通?素质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指导小学体育课的科学开展?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不同学者的不同角度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从素质教育词源出发进行词语解释的,也有学者从哲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从公民学角度出发,强调公民素养的整体提升。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有一些共同的内涵:首先便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潜能的开发,更是人格的健全和对完满生活的实现;其次便是人本主义理念的充分体现。

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在总体思想的指导下对各门学科进行具体的素质教育改造。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上,素质教育在一定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小学体育课是小学实施体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又被赋予了综合性的含义。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的非系统静态化呈现

纵观目前小学体育课的知识教学,很多是按照教材编排的知识,并未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更多是教师对个别运动项目和其他教学内容的“蜻蜓点水”。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差。这种系统性的缺失还表现在对课时教学内容不科学安排;对课堂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对学生课前、课时和课后的知识学习承接度重视不够;对知识学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等。

2.能力的非全面性培养

体育课的基本能力培养在于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会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系统化的训练形成某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的能力。但体育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绝不限于此。以体育课为载体,教师应该从体育运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等入手,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着眼点。而现实当中的体育课却很大程度上被体育老师狭隘化,将体能的锻炼放在了唯一的位置之上。

3.人格的非重视性缺失

体育课的人格培养缺失较为严重。体育课的载体与其他课程的载体有着较大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对人的人格内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团体活动、体育项目等,实现活动过程中对团队合作、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的体悟与内化,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但在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学到的多是教师传授的动作和一些零碎知识,很难提及对学生人格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缺失的体现。

三、素质教育与小学体育的课堂融通

1.系统全面的体育知识呈现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是系统科学的个人发展。体育课知识的碎片化与知识面的缺失要求一线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知识呈现时,务必做到系统和全面两个要求。

所谓系统化,就是要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承上启下,既能够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也能将知识的教学与学生今后的体育课教学相连接。此外,某一项知识的教学要有较为详细的教学安排并要落到实处,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都需要有立体式的知识呈现,以保证学生对某内容的全面了解。

2.多元发展的体育能力培养

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更多地取决于人独特的创造能力,故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小学体育同样也要培养基于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多元能力的培养包括上述提到的体育运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以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为目标。在实现体育课最基本的锻炼身心之目标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团体活动、开展脑力体力结合运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丰富健康的体育人格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