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的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梦的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华名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尊老爱幼,关注弱者等一直是我们良好的品质,而残疾人或者更具体残疾大学生只是这个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群体很小,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这样的一个群体。本来他们身体上就有缺陷,再加上在社会人们歧视的眼光下,他们心灵上也产生了阴影,出现了缺陷,心中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恨,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看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敌人,都怀疑别人在歧视自己,然后自暴自弃,对生活,学习,工作都非常的迷茫,甚至绝望。
同样作为这个弱势也很容易受人们忽视的群体中一员的我,想对全世界大声呼喊:请用正眼看待我们,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让我们自食其力,给我们多一些关注,给我们多一些帮助,我们也许会比正常人做得更好!让我们勇敢的生存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
xx—xx年期间,身残志坚的我凭着一股不服输,一股想证明给全世界人看,我们残疾大学生可以,我们能行的信念,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树起了“规划大学生活,学会自立自强”感恩励志公益巡回演讲的大旗,从最初艰难联系高校,彻夜不眠的去演讲所需的ppt,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演讲稿,到后来场地的申请,宣传,到场人员等,我带着这份信念,解决了一个有一个困难,搬开了一块有一块阻碍我朝理想和目标奋斗的绊脚石,最终经历多重磨难,我成功啦!走过了浙大,武大等数十所高校,受益听众数万余人,一举拿下了“xx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xx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百强”等众多荣誉,在这段历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天是公平的,他想要你成就多大的梦想,想要你有多大的成功,他就会相应的在你奋斗成功的途中给你设制多少障碍。
记得这二十多年来,妈妈常用一句话在鼓励着我,“别人能够做到的你一定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是啊,我想大声的告诉我亲爱的妈妈乃至全世界所有的人:我做到了,我成功啦!
篇2
每个人都会做梦,不热衷于解梦,似乎总想将自己的梦境与现实联系起来,每每谈及,便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成实宗正是这样一位大师,有人说他是解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而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位梦境中的福尔摩斯,一个虚幻世界里的柯南,他用自己的学识与见解解读着人们的梦境,他把自己的解梦方式称为侦探式的深度解梦。
当得知要采访这位“梦侦探”的时候,我便查阅了很多与梦境有关的资料,且翻看了成实宗的《梦境手记》,或许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对解梦大师的印象总是带有某些神秘色彩:巫师、玄幻、催眠……但当我见到成实宗本人的时候,之前一切的想象全部作废,棒球帽、黑色的圆框眼镜、风衣,朴素又极具亲和力,不禁让我对他增添了几分亲近。
成实宗身上并没有太多的商人痕迹,反而更像一个老师,他语速很快,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知识渊博,整个谈话氛围很轻松,很愉快。
抑郁症成就了梦侦探
成实宗祖籍湖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教育让他在1985年上大学时,选择了理工科里的热门专业
建筑学。虽然专业选择了建筑学,但那个时候成实宗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80年代的时候,弗洛伊德、尼采这些人的思想刚刚传入中国,受到他们这种思想的指引,就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慢慢就喜欢上了。”
毕业后,成实宗先后做过公务员、记者,90年代初,他像每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_样,去了深圳淘金。在那里,经过数年打拼,他成功地变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地产商人。之后他读法律硕士,开法律顾问公司,一切都出人意料,却又顺理成章。
容易的成功往往让人迷失方向,正像很多人所说的,钱多了,快乐没了。“我从小接受的就是特别传统的教育,那时候灌输的理想都是长大后要做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成为商人后,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每天只是在赚钱、赚钱、还是赚钱……没有理想作为生活的支点。”这种迷失持续很久,甚至一度让成实宗患上了抑郁症。
“那段时间应该用挣扎来形容,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之中,我也看过很多心理医生,但似乎效果不大。我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会崩溃,所以就自己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段时间的抑郁症,成就了如今的梦侦探。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成实宗在求医问药效果不大的情况下,开始琢磨起给自己治病来。凭借着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知识的积累,他慢慢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心理医生,第一个病人便是自己。
为了对心理学有更深的研究,成实宗赴美国考取了心理学博士,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研究者。如今提起当年患抑郁症的事,成实宗不愿多说,但目光中流露出的淡定早已说明,那段日子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意外,更是一笔财富,它造就了“梦侦探”,更让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的成实宗有着超平常人的理智与冷静,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房地产商与“梦侦探”交集
在与成实宗交谈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不知道应该叫他成老师还是成总,在粉丝眼中,他是学识渊博的“梦侦探”;而在生意场中,他是呼风唤雨的房地产公司高管。成实宗将自己探梦师的身份完美地隐藏在另一个主流身份之下,他像蝙蝠侠一样拥有两重身份,游离于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之间。对于这种巨大的差异,他也很坦然,“一个是爱好,一个能赚很多钱”。
采访进行中,成实宗的电话突然响起,“喂,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事,走不开'晚上我给你打电话,顺便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资金问题解决了,项目马上能够动工……”放下电话,这位叱咤商场的老总又开始对自己关于梦境的理论滔滔不绝起来。
这不得不让我觉得既惊讶又佩服,一个人不仅有着双重身份,更能够将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成绩斐然,他是怎么做到的?
“可能是我太贪婪了,什么都想要,既放不下生意带给我的高收入,又放不下自己多年来一直痴迷的爱好”,正是因为这种“贪婪”,成实宗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现在我每天都是两种身份,白天在公司忙生意上的事,晚上回家后就开始与网友交流关于梦的心得,而且每天都要整理各种解梦的案例,继续写作”。十几年来,通过自己朋友的口口相传和一些聊天软件,成实宗整理出了上万个真实的梦境案例。
不仅如此,成实宗最令人惊奇的地方是他能够将两种生活、两个圈子完美地分开’互不往来,互不干扰。“我生意场上的朋友根本不知道我解梦的事,同样,找我解梦的朋友大多也只认为我是个搞心理咨询的”。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若真想如他一般游刃有余,真得动些心思。
十年磨一剑,成实宗对解梦的追求不只十年,如今,他似乎觉得时机渐趋成熟,“说实话,我现在有想法辞去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专职做解梦'咨询也好,写书也罢,我想把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向大家展示出来,我觉得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
8小时以外 人为什么会做梦?
成实宗电啮不除垃圾会变慢,而人不做梦会变笨。梦是情绪的一种还原。我们的意识会压抑自己,但如果当时的情绪触动了潜意识,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在梦里还原爆发。所以我说梦分三种,一种是昨日的还原,一种是当下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未来的期盼,也就是之前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做梦最多的其实是小孩子,他们进入这个世界,遇到的所有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些刺激太多,他们是无法完全接收的,在梦中他们却可以将这些情绪再来缓和,这样他们慢慢成长起来。我们经常做重复的梦,可能跟小时候受到的创伤有关。睡眠是身体的休息,而梦是心灵的休息。国外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看梦对人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就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做梦,便会精神失常。
8小时以外 心理学有很多方向。为什么选择了解梦?
成实宗这个确实是很冷门的东西,但我本身就是对它感兴趣,我对比较神秘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这个东西之所以很冷门,是因为不太容易出成就,可以说从弗洛伊德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师出现,等于说出现了个断层。
8小时以外 你怎样看待《梦的解析》和《周公解梦》呢?
成实宗其实梦的本质就是冲突的反映。要么是人内心的三个小人(本我、自我、超我)在打架,要么是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而《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是两个时代的经典。《周公解梦》的时代还处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经历都非常简单,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之间,每天经历的生活、接收到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周公解梦》里可以很直接地说梦到蛇代表什么,梦见水代表什么,因为他梦中的东西跟他的生活中所见可以一对一地结合。而到了《梦的解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工业时代,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风行的极端时代,这时候的人们情绪和意识受到压抑,但潜意识却会在梦里“大肆横行”。其实那是属于西方人的一个集体无意识时代,每个人的梦都跟性有关,这种说法在当时并不为过。而发展到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关注的、接收到的信息都不相同,虽然都在看电脑,但是浏览的网页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就算都在玩微博,但是关注的人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点刺激,所以他的梦跟他的现实也是多对多的对应。必须得搞清楚他前一天、最近一段时间、长远以来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有什么情绪,这样才能分析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义。
所以我说,《周公自军梦》和《梦的解析》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但不太适用于现代了。
8小时以外 每个梦都有意义吗?都是可解的吗?
成实宗不尽然。并不是每个梦都有意义的。比如当你睡觉时很想上厕所,也许就会做发大水或者找厕所的梦这种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我们说的这个意义是讲跟情绪是无关的。梦也可以是预感,但绝不会是预兆。很多人在网上疯传说自己梦见日本地震之类的,我只能说,是巧合。
8小时以外 你会给自己解梦吗?
成实宗:会。其实我给自己解梦的过程,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更便于我给别人解梦。
篇3
1、白日梦是指清醒时的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开心的念头、希望或野心。关于白日梦的种类,心理学家现时仍未有定案。白日梦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或者是过去的回忆,就像梦的画面一样,有时更会影响情绪。
2、发白日梦通常涉及一连串的思考,令发白日梦者暂时完全脱离与周遭有关的事,只集中于思想当中。旁观者看起来就像呆呆地望向远处。只有突然刺激,才能令发白日梦者返回现实。
3、发白日梦者会被人当作懒惰,但白日梦也是灵感的来源。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科学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梦中得到灵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创立者。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莱茵河旁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个情绪无常、变幻莫测的牧师,母亲也有情绪障碍,行为诡谲多变,父母亲之间的关系经常很紧张。
荣格从小就从理性意识世界转向了梦、想象和幻想的世界,并贯穿了整个成年生活。他11岁时离家前往巴塞尔高级中学就读,随后进入巴塞尔大学学习,于1900年获得了医学学位。在大学快要结束的时候,荣格为准备最后的考试而阅读了由克拉夫特・埃宾(Krafft Ebing)的精神病学教科书,24岁的他立刻意识到,这正是他命中注定要从事的专业。1900年底,荣格接受了苏黎世布尔霍尔兹利精神病医院助理医生的任职。1902年,他到巴黎跟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学习了几个月。1905年,荣格成为了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并提升为医院的高级医生。但真正给荣格思想以巨大影响的,却不能不首推弗洛伊德。
1906年3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写了第一封信。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做客,两人一见如故。此后,他们保持了6年的私人关系和事业上的友谊。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一再坚持下,荣格成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不久,他同弗洛伊德的关系开始显现紧张的迹象。1912年他们中断了个人联系,1914年荣格辞职,退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34年,荣格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荣格继续著书与工作,不过,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于1944年住院治疗。为了彻底恢复健康,荣格在战后正式退休。1961年6月6日,86岁的荣格在家中逝世。
荣格一生写作和出版了六十多部书籍、文章与讲演,经过整理出版的《荣格文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长达19卷,这些著述基本上确立和阐明了他的主要观点。荣格生前接受了许多嘉奖与荣誉学位,并在全世界受到推崇。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他排名第23位,并被尊称为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者。
一、荣格思想与理论产生形成的背景
荣格的思想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他对人格、人性和人类灵魂的认识,不仅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而且很多直接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特别是他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者,成为日后新思潮、新流派的理论先导。这是由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首先,荣格受到叔本华、尼采等人生命哲学的巨大影响。荣格所处的时代,是尼采、叔本华时代的继续,他们用同一视角观察世界,意识到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人本质中很重要的一面正在被忽视。宗教的衰败,象征文化的丧失,人类心灵中的非理性成分在理性的禁锢下挣脱出来,正在寻求某种形式的宣泄。叔本华和尼采都强调要为生命和本能争取权利,荣格在他们那里找到了与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具有的一致性。
其次,进化论、生物科学的发展,为荣格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生物科学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方法。进化论使与人相关的研究领域能够从生物科学中汲取营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从科学观、方法论一直到具体维度和概念的运用,许多范畴都是直接从进化论思想中吸收来的。例如,原型概念就是综合了当时获得性法则和基因变异两种进化观点发展而成的。此外,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也为分析心理学提供了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再次,精神病学的巨大发展,为荣格提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一,催眠术的出现,使精神病学家找到了探索人类深层心理现象的方法。其二,梦游症、癔病等一些关键性精神疾病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其三,多重人格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得到接受。这些发生在精神病学理念、技术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大大开阔了荣格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更是直接促成了他提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最后,正像许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一样,荣格的思想与理论也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荣格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因此,他从小就接触与宗教有关的各种现象和仪式。加之他本人内倾和反省的性格,从小就陷入到了充满宗教、梦、幻觉和神秘体验的主观世界之中,他晚年所出的自传也名为《回忆・梦・反思》。而且,荣格曾到亚洲、非洲等很多地方游历,考察和分析了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地区的宗教、神话、炼金术和其他文化现象。这些都为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思想提供了直观的体会、素材和思想来源。
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荣格庞杂的心理健康思想中,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他的核心概念,贯穿于其关于心理治疗的思想与方法、人格理论以及对宗教、幻觉与神话等各种问题与现象的论述之中。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西方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21-02
中国作为传承和发扬古老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始终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不仅是东方与亚洲文化的核心和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理查德是最早将《易经》翻译为外文的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 在他看来, 西方心理学家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并与维尔海姆合著《金花的秘密》一书,“金花”是荣格对道家打坐过程中体内所感受到的一种光感的解释,他会使人产生精神的顿悟和智慧的升华。
与之相对应的是,之后,特别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国人的极度轻视,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重视,在心理学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曾经表示过他们有一种共识,即认为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1]。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或思想在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形成过程中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马斯洛曾经在其日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于是,马斯洛意识到:“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1942年,马斯洛通过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的一个名为“存在和行为”的著名讲座中接受了来自东方的思想,在这个讲座中韦特海默提到了东方思想家对人类经验中的“无动机的”和“无目标的”性质的重视,而这与当时西方心理学所看重以及追求的“目标寻求”行为有很大不同。韦特海默认为西方心理学应该学习这种东方思想。霍夫曼在其对马斯洛的传记中总结到:韦特海默的“这一演讲对马斯洛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2.荣格分析心理学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的标杆性人物,同时他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荣格自身及其他的思想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以他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作为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称,那是他与道的缘分,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和沟通。荣格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庄子充满了向往之情,庄子自古被称为“蝴蝶道者”。荣格与“道”的这种沟通在其自传中颇有体现,在撰写自传时已是80余岁高龄,自传的最后一页,作为结束语荣格说“老子曰:‘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
汉学家理查德・ 维尔海姆把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带给荣格,荣格深深地被其中的博大精深所打动和震撼。荣格对“道家”文化和思想有着别样的情愫,他曾经这样评价和理解《易经》:“《易经》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他说,“任何一个像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这是《易经》带给荣格的影响也是其心理学观点发展的关键。荣格曾对维尔海姆进行过这样的表达:“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他曾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荣格对维尔海姆带给自己的影响从不避讳,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荣格称自己为维尔海姆的学生,更确切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1]。
二、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中国,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并作出有力尝试的首推当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不仅在儒学、教育学上颇有造诣,而且对伦理学、心理学、佛教思想等也有所涉及,他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的代表作《人心与人生》中。梁先生研究麦独孤、弗洛伊德、柏格森,并尤其受后者生命哲学的影响。在初期曾尝试用西方心理学中的“本能”、“直觉”、“冲动”、“下意识”等术语来解释儒家学说。但后来梁先生发现,这种尝试对于西方心理学与儒家之间的思想交流并无益处,他认为应该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他认为,“当时的心理学都对人类没有认识,儒家思想对人类虽有认识但却没有系统的理论。梁氏欲发挥儒家思想,以纠正当时心理学之偏失”。而他也确实对儒家心性学说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结合西方心理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阐述,即“人类心理学”,其思想主要涉及心理的发生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心理等方面[3]。然而毕竟梁先生对整个心理学体系的认知有限,致使其理论影响有限。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的整理,造成古是古、今是今的局面,古今不能融合。陈雁谷(1982)、徐鸿(1988)关于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心理思想研究;燕国材(1981)、曾立格(1980)、雷彦惠等关于先秦诸子的心理思想研究;赵莉如(1983)、杨鑫辉(1990)、潘菽(1984)对中国心理学史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同时出版了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1986)[4]。
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之后又有佛教的传入,形成儒道佛三家学说并立的局面,从内容上讲,实质上就是儒道佛三家综合一体的文化,虽分三家,存有差异,也可以说是一体三家圆融性的文化。其中,儒家是本体,以入世为主;道家是本相,可出世亦可入世,是流动的血液;佛家是本用,以出世为主,是整体的精神。儒家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血液和精神总是要适合本体躯干才起作用。融合后的本体,就是一个整体,综合圆融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5]。虽然有糟粕,但更不乏精华。对比中西心理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基本上是拿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作为尺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丈量,最终发现原来中国心理学也有着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到处是点而不成线。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中国心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同样根植于西方哲学和生理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和生理学毕竟有差别,好比中西医的差别一样,虽都能救人医病,然究其原理却相差万里。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更要放下西方心理学的思想包袱,以零心态去挖掘其中的道理,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后再跳出来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的差异。方能真正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为当今心理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与见解。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给予一定的重视,因此,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的我们更应对自身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而且应很好地了解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包括批评性的和褒扬性的,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J].心理学报,1998,(2).
[2]高岚,申荷永.中国文化与心理学[J].学术研究,2000,(8).
[3]毛丹.对心理学本土化“本土性契合”问题的思考[J].心理学探新,2004,(4).
[4]陈录生.东西方心理科学发展史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350.
[5]李占,王静.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Psychological Exploring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Hu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830012,China)
篇6
理论学习对教师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一般学校组织的理论学都枯燥乏味。《人民教育》(2007年第10期)刊载了朱圣燧等老师介绍的一项旨在摆脱理论学习的枯燥性的校本教研策划。笔者初读时,的确为其学习机制的“新意”所动,然而联系实践细细品读之余却心生疑惑:如此学习未必不枯燥。
朱老师在文中谈到,本次校本培训的创新之处是“基于教师需要”,选择的书籍是《教师实用心理学》(一本心理学专著)。笔者认为:根据一般教师的“文体感”和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理论学习之初应以教育故事和教学课例类读物为首选,一线教师的理论文章或著作也较受教师欢迎。顾冷沅教授领衔的“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的课题以及时下流行的教育叙事研究得到教师的认同便是明证。朱老师所在学校尚停留在“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反映理论学习太枯燥,不是听不懂就是听了也没用”(朱文)这样理论学习氛围淡薄的阶段,一开始即选择心理学专著作为教师理论学习的载体,并未充分考虑教师选择读物的个性心理需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朱老师文中所介绍的该校理论学习的整个过程也难免枯燥之处。首先,学习周期长。该培训是“组织教师自学。每章确定3名重点研读员(全书12章共安排36个重点研读员),学校每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如果一学期集中学习4次的话,那么一本《教师实用心理学》的学习将历时近三个学期,试想,无论是发言者还是听众能有几人将对一本书的学习激情保持近一年半之久?虽然在培训活动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一跃成为“培训同事的教员”,然而这样的机会在一年半中仅一次而已,再强烈的参与热情与竞争意识也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消失殆尽。其次,重点研读员辅导发言的学习机制未必不枯燥。在这所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的学校,研读者对专业性偏强的心理学理论的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面对别人的提问与质疑的临场应变能力良莠不齐,每次3个研读员共计45分钟的发言及后面的现场互动、领导点评、专家综述,难保不陷入言者昭昭而听者昏昏的境地。最后,阅后“重负”使教师远离了自由阅读的快乐。哲人萨特在《为何写作》中一再强调:“阅读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梦。”教师作为本次培训活动的参与主体原本应有一个自由、快乐、坦然的阅读之“梦”,但却无奈重负累累:一要读后“脱稿谈15分钟”的“有整体把握性与概括性的”、“有一两个角度谈得深刻的”、“对今后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体会,二要在发表意见后接受现场教师的提问,三要面对学校领导或专家难免尖锐的质问、或褒或贬的点评,四要完成与自己岗位相关的“小作业”。教师背负如此繁重的阅读负担,面对如此单一的学习组织形式――“每个学习单元均包括自学一自辅一质疑一点评”四个环节,其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说,读书是为谋心而非谋生。我们反观热爱阅读的人的读书历程,最初大抵是缘于读物引发了自己的兴趣,是为“谋心”而读。如今学校管理者组织理论学习的目标和朱老师等人的目标大抵一致――运用理论改进实践。这种带有某种直接功利性和实用性的阅读,使得许多教师视理论学习为良途。
行文至此,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关于教师读书的话题远不如现在“热”,我所在的山区小学的几位同事都是“厌书一族”。在每天大家都没课的时候,时任教务主任的我就会播放一曲曲舒缓、优雅的轻音乐,每人泡上一杯山茶,在温馨愉悦、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我和他们聊我所读的杂志上刊载的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教学案例,末了,根据每人的阅读水平、口味向其推荐相应文章。就这样,在茶香中书香渐渐弥漫开来;就这样,这几位同事便在不经意间被我“和平演变”为手不释卷的“书虫”。在我看来,时下有些学校组织的气氛宽松甚至略显散漫的读书沙龙、读书俱乐部等理论学习形式很值得借鉴。萨特有句名言“书不像工具,它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它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相信唯有“读者的自由”,方能使理论学习真正走出无奈、走出重负、走出枯燥。
篇7
意象对话技术主要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学习意象对话技术缘于和朱建军先生的合作。2000年10月,我开始主持心理访谈节目――《心海导航》,朱建军先生是我们节目中邀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我们在节目中,就一些心理案例进行讨论,并现场接听听众打来的咨询电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朱建军先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并且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予听众电话中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总是分析得非常透彻,常常是一语中的,而他所给出的解答和建议也总是简洁而富有建设性,这些都令我非常的敬佩。不久后我便参加了由朱建军先生主讲的意象对话技术班的培训。
培训内容很丰富,但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那是一次至今都难以忘记的经历。
一位女学员闭着眼睛,坐在一张很舒适的座椅中,在朱建军先生缓慢而柔和的语音引导中,展开了她的意象对话之旅:踩着柔软的沙滩,如丝如缕的白云妆点着近乎是澄清的蔚蓝天空,平静的大海中出现了一只小船
朱先生:小船里有人吗?
学员:没有。
朱先生:那有什么呢?
学员:一只小白兔(这时,女学员开始流泪)
朱先生:它在做什么?
学员:在家里玩。
朱先生:玩什么呢?
学员:没玩什么。
朱先生:你再仔细看看?
学员:就是一个人玩。
朱先生:那它的心情怎么样?
学员:很平静(依然在流泪)。
朱先生:真的平静吗?
学员:是的。
朱先生:那你为什么却在流泪呢?
学员:不知道。
朱先生:小白兔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学员:没有人,就是它一个人。
朱先生:它的爸爸妈妈呢?
学员:不在家(开始抽泣)
朱先生:他们干什么去了?
学员:去上班了(班里也开始有人流泪)
朱先生:小白兔是不是很孤独、很害怕?
学员:是的,没有人陪它。
朱先生:那你去抱抱它,跟它说说话,陪陪它,好吗?
学员:好的(继续冥想,面部变得平静了)。
朱先生:它的心情好点了吗?
学员:是的,变好了一些。
朱先生:好的,它的爸爸妈妈很爱它,一会儿就会下班回家陪它了,它不会再害怕了。
现在,我们顺着原路返回……
女学员睁开眼睛,完成了她的第一次意象对话之旅,而我们――班里的学员们,在那一刻,对于童年时期曾经有过的相似的创伤经历,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这次经历让我对意象对话技术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爱上了它。这种心理治疗技术可以迅速探明患者的心理问题。治疗经验也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如MMPI所需时间短很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而治疗者和患者用(不经解释的)象征性意象进行交流,也比较容易达到了解患者潜意识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心理冲突的目的。
篇8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也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从实验心理学着手,从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及心理实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等探讨其在心理测试技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心理测试技术中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 :实验心理学;心理测试技术;心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85-03
心理学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法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1 有关于实验心理学
众所周知,实验心理学就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人或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依据这个定义,实验心理学包含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诸多问题,这里所说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即关于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的论述,另一部分则是描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即论述如何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应用这些实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使实验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实验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也可以印证实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心理学中心理现象的研究通常都是以心理实验为前提的,用实验来探讨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实验同时具备了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的双重标准,同时也可以用来验证其他诸多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观察法的是,实验者可以应用实验的方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人为的去干预和控制所要研究的对象,且具备可重复验证性.而研究者在使用自然观察法时只能被动地认真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且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使用实验法时,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和控制.因而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能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是其主要特点.所谓额外变量,也称额外相关变量或控制变量,是指实验者不直接用来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即除自变量以外的刺激和干扰因素,额外变量因实验不同而不同.在实验中,必须要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从而弄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的,为得出明确的结论做铺垫.心理学实验中基本的变量除了额外变量外还有很多,有些是外显的变量,有些是内隐的变量,虽名称各异,在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主要研究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相关变量及无关变量.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又名反应变量,是由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属于相关变量,而相反地,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是无关变量.就心理测试而言,测试实验中被试者变量即被试者的特性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生理状况、教育水平、智力、人格特征、动机、态度等.在实验设计中,要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变量,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正确地认识和评判因变量.此外,在实验及测试中要处理好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问题,尽量注意避免影响实验及测试的不良因素.
除了心理实验中的上述这些变量外,实验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一方面是促使研究者实施研究的重要条件,使实验者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获得的数据与资料更加可信,以供给后人参考学习,另一方面,一些无法被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或现象亦可通过实验仪器的使用而获得.因此,仪器在心理实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了解仪器的性能并正确地连接、佩戴和操作是使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
2 有关于心理测试技术
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编制一定的问题,对被测人进行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并通过专用的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理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判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件、事件关系的一项心理检测技术.该技术除可应用于各类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外,还可应用于民事案件等的调查审理和重要岗位人员筛查以及忠诚度测试.其发展离不开生理和心理双重理论的指导和发展.
2.1 心理测试技术发展中所依靠的生理理论知识
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从开始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到各机体与生理,心理活动的关系的研究,再到今天对脑电等高端技术的探索,前人的发现和探索为我们今天科学实验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神经系统在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即包括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在此,植物神经系统又叫自主神经系统,其通过所包含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反应发生关联,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兴奋活动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抑制活动在情绪发生反应时相应地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当交感神经开始活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出现诸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体温微升、出汗、毛发耸立、皮肤电阻发生变化等生理现象.研究表明,皮肤电阻与汗腺活动关系密切.交感神经可以调节汗液的分泌,当交感神经唤起时,汗液分泌增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从而使得皮肤电阻下降,皮肤导电电流的增加.同时,机体处于唤醒状态,为了获得更多的氧,呼吸会加快,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脾脏送出更多的血液、肾上腺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进入血液,肝脏也会输出更多的糖进入血液、从而导致情绪波动的加强和持续时间的延长.此外,还会出现诸如瞳孔放大,唾液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肌肉发生异常地颤抖等特殊生理现象.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起抑制作用,情绪活动结束后,身体各机能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血压降低、心率平缓、呼吸减缓、瞳孔收缩、唾液再次被分泌出、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也恢复正常,情绪的强度也随之下降.从人的生理结构而言,因而心理反应在接受刺激后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即为心理变化引起的相应的生理反应.经过几代心测人的研究探索,这些生理反应已经被采用为心理测试技术中的三大生理指标,即皮肤电阻、脉搏和呼吸.在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相信会有更多的指标被采纳应用于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例如脑电如何方便快速地应用于实案测试领域以及对诸如瞳孔放大等诸多细微反应的采集,从而使评判和应用更加地可信、可靠和公正.
2.2 心理测试技术发展中所依据的心理理论知识
作为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一门技术学科,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离不开心理学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涵盖人格、认知、发展、社会等与心理测试技术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因而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联系以及被测人对主测人所提问题的认知反应与其相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表明,情绪反应与认知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决定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重要因素.情绪体验与认知过程相伴发生并通过感知过程得以实现.感觉在诱绪的众多因素中居于首要位置,只有通过外部感觉刺激使其感受到刺激物所产生的影响,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情绪活动与思维密切相关,先前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对情绪的产生和表现起激活作用.记忆是情绪的基础,在记忆作用下经过推理整合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想象与思维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情绪的复杂性.总之,想象、思维、记忆等都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被测人可能因所问问题的刺激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变化,但这些情绪变化并不是贯穿于所问问题的始终.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案件测试的实践中均可得知,对于无辜者而言,每个问题的刺激的强度都是一样的,或者不排除首题效应,即在第一次接触或刚开始提问时在部分少数题上有一些反应,但很少涉及案件细节题.而对于案件本身的作案人而言,其所关心的则是与犯罪情形及行为有关的信息,所以当有关的问题刺激出现之后,便会引起强烈的特异性情绪反应,有时还会伴随出汗、耳根发红等生理现象.
3 从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看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试技术的相互作用
纵观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其中主要有三类实验研究的方法,即实验行为分析法、实验生理描记法、实验内省法.
3.1 实验行为分析法
出于用内省法研究人的局限性,一些心理学家用分析行为的方式来研究心理,即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动物和人的行为.实验行为分析法是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对人和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最早对人和动物进行行为分析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利用观察得到的丰富知识,对人类和动物的情绪与表情进行了研究.后来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苛勒用黑猩猩作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提出了顿悟学习说.这是典型的实验行为分析的方法,即实验行为分析法.实验行为分析法能将材料客观地收集并加以分析,具有客观性.但因为行为有时候只是一种表现,而不能代替心理,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用行为分析法分析出来, 而且心理与行为过程并不完全等同,所以心理行为分析法有其相应的局限性.所以在应用实验行为分析法分析人和动物的心理时,要从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不能纯粹分析行为而忽视其心理,从而避免主观臆测.
实验行为分析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实测案件中在对被测人进行言语提问时通过观察其反应及外显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心理反应,并结合图谱看其是否涉案、知情或者无辜排除,进行综合评判.
3.2 实验生理描记法
德国生理学家弗里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对大脑功能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阔了广阔的前景.此外,巴甫洛夫用生理描记法研究心理现象达到了高峰,谢切诺夫用生理描记法发现了中枢抑制现象.实验生理描记法在美国关于脑电波的研究中已有了大的方向和趋势,在关于意识事实出现的时间差问题、电脉冲刺激大脑皮层某一部分及关于脑电空间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脑电科学的引进和应用是未来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实验生理描记法在美国关于脑电的研究又会将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所得的结果会越来越精确,方法本身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和客观性的指导.
3.3 实验内省法
所谓内省,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过程.内省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是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自我内省法和实验内省法.自我内省法是指个人凭着非感官的知觉审视其自身的某些状态和活动以认识自己.实验内省法指通过被试者报告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的方法.实验内省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被采用.被试的报告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事后进行补充.内省法通过被试者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能使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内省法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归因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研究和努力.为了使内省所观察到的心理经验尽量合乎科学的要求,他把可以内省的心理活动尽量限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来进行,以消除主观内省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所要观察的心理活动趋于稳定,以便于观察、报告,并能对其进一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在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应用内省法研究被测人的心理时,主测人在测前谈话中通过听取被测人的自我陈述作判定,因而要求在主试使用实验内省法研究被测者的心理现象时,应尽量引导被试进行客观报告和陈述,准确表述当时的场景和体验,在测试前让被试了解测试的目的,明确测试过程和测试方式,端正态度,并注意分析和观察,避免被试的主观猜测.
4 从心理实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看心理测试技术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就心理测试技术而言,心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必须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学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有关心理科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测试实践,研究探索并把握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规律,对该技术的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从而使其得以正确的应用.其次,在测试编题上,必须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规律,遵循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心理状态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遵循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认知活动及情绪活动的规律,遵循言语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规律,以提高编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者主测人的气质类型及在测试中的语速语调的把握,以及被测人的身心状态,体能特征均对测试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最后,测试室里的温度,测试室的设计等客观因素对被测试对象的整体测试都有影响.因此,在心理实验中通过测试发现的问题在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应当避免,从而保证测试的准确、客观和公正.
5 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心理实验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日常实验室的研究可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再进行研究,将问题明确化,以避免遇到类似的问题.纵观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要将实际案件中积累的经验与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相结合,将实际案件中遇到的问题细化,以提高实际案件的测试效率和准确性,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兴乐.司法心理生理测试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志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沈德灿.心理学与内省[J].心理学报,1986(3).
篇9
【关键词】 昼梦;高唐赋;宋玉;幻梦效应
《高唐赋》与《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洛神赋》一起被收录于《文选》第十九卷赋癸“情”当中。李善在卷首注:“易曰:‘利贞者,性情也。性者,本质也;情者,外染也。’色之别名,事於最末,故居於癸。①”注者表达得非常直白,也就是说该卷的内容是为正统意识形态排斥,竭力边缘化的。正是这些处在的道德批判标准对立面的作品,清晰地显示着文艺和人性情的互动和机理,使得时至今日才更有可能与西方文明的分析方法相互佐证,产生碰撞。本文着重以《高唐赋一首并序》为例。
一、“昼寝”
《高唐赋》起首的序文中记载着这样的文字:“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这段平实的记述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昼寝”而梦。
“昼寝”而梦,西方文艺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描述的概念,就是“昼梦”(day-dreaming),也有译为“白日梦”,它还与“幻想”(fantasy)互为通用。白昼是自我秩序的统治领域,到了夜晚才是欲望和本我的苏醒。而打破这种规律的尝试,其实是开启了某种通道,使得现实世界中的人运用某些媒介,比如文字,能够展现和体验潜意识中各种强大的幻觉,而这种体验反过来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能产生满足的心理反映。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对此做了这样的论述:
“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幻想、想象和梦中的主体和故事是和思想者的动机过程有关联的。往往这种观念的活动,就个人在想象中才能得到、而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这一意义来说,都是愿望的实现;或者,如在幻想中常见的,这种作用可能纯属于娱乐性质,一个人不能所有的时间都盯着现实。②”
也就是说“幻梦”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思维的功能性上,另一方面则降落在对欲求的虚拟实现上,这种虚拟的圆满感觉显然不同于日光下显而易见的虚假――“幻梦”效应机理其实类似于催眠,是运用暗示逐渐劝退自我的现实逻辑,引导本我浮现,并予取予求。以此为标准,宋玉的《高唐赋》无疑是展示“幻梦”效应的上乘典范。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正是因为文本拥有这样的特殊品质,才在严苛政教删选标准下,罕见地被保存了下来,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欲望”
1908年佛洛伊德在著名的《梦的解析》后,发表了著名的《作家与白日梦》。总结其主要的观点大概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诗歌的功能和起因都与幻想密切相关。
其二,幻想起因于现实中未能满足的愿望。
其三,愿望主要有两类目标――雄心和。
其四,自我在幻想文学中可以按照分身的方式多重投射。
其五,诗人与一般白日梦者的区别在于:它对梦的加工改造使之获得美的形式。
其六,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真实自己的白日梦,从而达到心理释放的效果。
而上述全部六点,宋玉和他的《高唐赋》都可以做完美注解。
按照序文所记载,《高唐赋》最先面对的读者,也就是宋玉将要施展心理干预的对象,只有楚襄王一人。当时宋玉陪同着楚襄王游云梦台,宋玉在回答关于高唐观上方云气的问题时,讲述了先王即楚怀王的一个故事: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③”
在这个时候,宋玉所述的怀王“昼寝”而相会神女的事实究竟有没有,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宋玉在开始这段讲述的时候,实质上是借用一个久远的幻梦的外衣讲述的另一个幻梦。这完全来源于他面对的唯一读者和接受对象的特点――作为近侍宋玉对君王的内心世界必然了如指掌。襄王之所以带他出游云梦,显然也是带有借用其才能的某种形式来愉悦身心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具体会发展成如何,在他得到满足之前也没有任何的提示。而宋玉给出的,是一个不会错的答案:。
是最天然最为直接的欲念。对于身居高位的君王来说,不仅只是自身生理引发的需要,深层记忆中还蕴含着与天地交合相和谐的崇高感,这关乎整个部族、邦国的沿袭和丰顺。所反映的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构成幻梦的两种欲望――和雄心,对这两者永无止境的占有几乎是人的本能。而之所以要借用先王之名,表面上看增加的是叙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就像在是幻梦和真实之间的一道安全门,襄王的所有在现世的顾忌的束缚就被这道门尽数阻挡在外了。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次被文学作品记录的心理诱导活动。襄王的充满了欲望的期待,也不乏好奇心,唯独在想象力上非常有限。这样这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的主动权完全落在了宋玉的手中。
王曰:“朝云始生,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对兮若松t;其少进也,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④”
步步追问,层层答疑,宋玉让幻梦中的神女化为朝云,当襄王表现出对朝云的浓厚兴趣时,说朝云就像妖艳的美人,她扬起长袖遮挡日光,流盼的目光正在等待着意中人的到来。这样一种亦虚亦实、若隐若现实质上却是一种明确的诱导。类似的写法在《登徒子好色赋》和《讽赋》等作品中也能寻找到,例如在《讽赋》的结尾处“自陈床榻”这样的描述。对于楚襄王心中的和雄心的激荡是可想而知的。而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不仅是读者被引领到了一个能将心中的欲望无限伸展的世界里。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编制、投放这个构思精巧的幻梦,观测它起效的同时也在用自身参与体验,帮助读者宣泄维和平衡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心理的康复和治愈。说到底,这个美人幻梦,自然不是先王的,首先应该是宋玉心中的,然后才是怀王和我们的。
襄王本来的是在现实中游云梦台,而在宋玉的诱导下,却成了心向往之的神游。从开始被动的接受暗示到主动地参与幻想,而这一转变完成的时候,宋玉便也结束了问答式的暗示工作,只需尽情地去地描绘高唐幻境了。
三、“诗心”
我们假设,如果作品只是单纯地对一个有关“性”的梦进行直接描述,我们在感受会完全不一样。其实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无法见到这篇作品。宋玉的“诗心”是一个关键的要素。此正如弗洛伊德指出,一般的幻梦若直接表述出来并不能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诗人经过变幻和伪装,使昼梦的自我中心特征不在明显和突出;与此同时,赋予它以纯粹形式的(即美学的)乐趣,以此吸引我们。诗人提供给我们的这种审美愉悦是为了使我们从心理深处释放出更大的快乐。就此而言,可以给这种增值的命名为“直观”或“诱导酬谢”。⑤
诗人提供所有美的享受都具有此种“直观”的性质,对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真正欣赏来自于内心紧张的松弛。从楚襄王对宋玉所述白日梦的即时反应来看,弗洛伊德关于幻梦的美学表达与审美欣赏的上述见解,是相当精辟的。宋玉正是以移花接木的变幻和伪装,运用了两个幻梦相套的模式,把自己心中的梦托付到了先王身上,从而在一开始就打消了襄王对梦的真实性所可能产生的疑虑和反感,使之获得了安全感,松弛了内心。进而以虚实交替的诗化技巧,运用云暮川泽和女性特征的交融和模糊,使一次直白的性梦纪录获得了形式上美的外观,诱导襄王在步入幻境的欣赏过程,逐渐忘却了现实的模样,眼前和心中展现的,具有诗人精心营造的充满魅力的外观,而内容却是内心深处投直接射来画面,最终达到充分宣泄和舒展情志的目的。
所谓“看景不如听景”,真实世界中即使再极致的视觉印象,也无法同人类脑海中的幻境世界相比,或者说两者不是同一个维度,也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数千年前的巫山云台的天然生态会已经随着时光发生了改变,哪怕在发生这场对话的当时,“猛兽惊跳”“虎豹奔走”“长风巨波”“清浊相和”“回肠荡气”的种种情态也不可能如数罗列在人们眼前,自然只是提供了素材和氛围。《高唐赋》并非是在写景,确切地说是在“造景”,就是建造让人进入的超现实冥想的幻境。《文选・高唐赋一首并序》题下李善注:“此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惑也。⑥”某种意义来讲,确实是独具慧眼的。李善至少感受到了两点:其一,该篇所述非写实而是虚构;其二,如此内容的虚构能诱惑人的心性。
与之相应的,《高唐赋一首并序》全篇的布局其实就设计着两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一条是为心理功能上的需要准备的,另一条则是为艺术上充分阐发准备的。我们最后回到文学作品本身,围绕着如何步步加深幻境的美感和情志的宣泄的满足感的这两个标准,宋玉在叙述的节构上巧妙的安排了描述对象的展开顺序,做到惊险与平静、刺激与放松、紧张与舒缓反复交替变换,造成一波三折、回肠荡气的接受效应。我们尝试为之做具体的分段。
《高唐赋》序文之后的韵文按照情感起伏的标准可分为六段。
这一段从“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直到“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鲔,交织纵横。振鳞奋翼,OO蜿蜿”着重表现登高望水的幻象,极力突出那种百川汇聚,风疾浪涌的气势。作者还附带描绘了陆上的虎豹豺狼、空中的鹰鸟和水中的鱼鳖那惊恐万状、四散而逃的情状,将读者带入了第一次情绪的紧张。
从“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到“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为第二部分。此部分笔锋一转,描写进入了幽静的山林,繁花绿草,红茎白蒂,另是一番缤纷世界的面貌,紧接着又奏起悲凉的声调,让人叹息而垂涕,对上文的紧张构成了消解,在情感上得到了宣泄。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转向描述险峻山势,奇峰怪石,高崖峭壁,从“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m瘢]陈}}”至“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从而形成了第二次张力,与第一段中的描写更为动人心魄。
而第四部分再度化险为夷,转写高唐观侧的平地,从“上至观侧,地盖}平”至“于是调讴,令人惨凄,胁息增欷”。在鸟语花香中再次传出了凄凉之声,术士和先人们却在聚餐享乐。第二次情感张力在此再度被化解。
第五部分从“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至“风起雨止,千里而逝”。迫近尾声作者文思开阔,虚拟出盛大的祭神礼仪和游猎场面。而在楚王内心,已经完全将赋中的“王”等同于自己,如同设身处地地在进行的描述中亲临一游,获得最大限度的欲望满足和幻想陶醉。
而最后的“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构成叙述结构中的尾声。
宋玉的心理治疗术的最后,用描写替读者设定了这场与神女相会幻梦的会产生的结果。“盖发蒙,往自会”的现代语序应该是“往自会,盖发蒙”。这体现的是人们的心灵借助文艺的力量得到了成长和更新,这种成长和更新具体的体现,是在面对秩序世界与自身的矛盾时,人们寻找到了某种路径和方法,它能安抚这种焦虑,净化心灵,暂时隐蔽现实世界中永恒的对立矛盾,通过另一个世界的体验恢复人们心理的平衡和和谐。这种人们心中“失衡―复原―失衡”的循环不断在重复着形式,变换着内容,永无停止。“高唐神女”的幻梦此后也被衍发成种种欲望的化身,成为贯通整个文学史经久不衰的题目大抵源于此。
参考文献
[1]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1977.
[2]J. P. 查普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鲁瑞菁.《高唐神女传说之再析一个冥婚习俗观点的考察》[J].云梦学刊,2008(2) .
[6]万桂红.《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J].大众文艺(理论), 2009(14).
注释
①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页
② J. P. 查普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页.
③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页
④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六五.
篇10
关键词: 自学考试 专业选择 现状
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分析
1. 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以高等教育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高等教育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的一大教育瑰宝。
2. 自考专业管理模式结构优化
近年来,自学考试专业管理进行了改革,自考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用进一步凸显。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自学考试在开考专业方面向着多品种小规模的方向发展,尤其在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紧密结合方面体现得更加透彻。在新开设的专业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互认已成为一种趋势。
3. 自考学历国外认可度高
自学考试发展至今,其学历不仅受到国内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也承认我国的自考学历。据了解,截至2005年,已有23个其他国家承认我国自考学历,而且这种认可包括学历互认和学分互认。单科成绩比较高的自考生在申请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成功率更高。
二、影响考生选择自考专业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考生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四要素来决定。
1. 需要――自考专业选择的心理学基础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自考专业选择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普遍的客观需求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一种心理倾向性,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 兴趣――自考专业选择的助推器
在现今这个知识为本位的社会,新兴、边缘、跨学科行业不断涌现,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激发强烈的动机,使人乐于付出更多努力;没有兴趣,学起来就会很被动,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半途而废。考生所选的专业,适合个人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反而会成为一种乐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就会有一种持续的动力,能不断攀上新台阶,通过各门功课也会比较顺利。
2. 原有知识结构――自考专业选择的奠基石
自学考试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选择自考专业一定要根据现有的基础,结合原有知识储备和自身学习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跟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对新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考生选择与现有文化基础相适应的专业,可以先查看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看是否与自己现有的文化基础相适应,大致估计出学习中的难度。
自考开设了很多专业,各专业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不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把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对个体能力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这样学起来会轻松,有利于发挥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只有选择与自己原有知识储备相近的专业,才有利于发挥专长,获得成功。
4. 学习目的――自考专业选择的驱动力
在数以万计的芸芸考生中,有的考生为了圆“专业梦”、“名校梦”参加自考;有的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参加自考;此外,还有部分考生为了获取学历证书加入到自考大军中等等。但是,无论是哪类考生,都必须明确自己出于何种学习目的。如果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选择专业就应该选择顺应时展,贴近时代脉搏的专业。有人说英语和电脑是人们进入21世纪的“护照”。所以,选择英语、计算机专业的考生一直居高不下。近来,由于上海各类国际会议的增加、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会展类专业、物流管理类专业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如果是为了弥补高考时留下的遗憾,就可以侧重选择“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等名校的理想专业,只要符合学校学位办规定的条件,同样可以取得该校的学位证书。当然,从每年的报考人数中也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硕士、博士也加入了自考,这类高学历者大都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选择专业时侧重选择“法律”、“会计”等。还有部分在职人员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岗位知识参加自考,该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相应专业,如目前在岗的临床护士、护士学校的教师、护理管理干部等可以相应选择自考护理学(本专科);从事汽修等工作的在职人员可以选择自考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长久以来,无论是高考、成考还是自考,只要谈到专业选择,一般首先考虑的就是专业“冷门”和“热门”。事实上,“冷”、“热”必须是学有所成后甚至未来更长时间内才能表现出来的“冷热”。现在的冷门专业,几年后或许会成为热门。计算机专业在二十多年前是十足的冷门专业,但很快变成了大热门,并分化出许多岗位,各岗位人才需求又有很大差别。考生可查询“紧缺人才目录”及有关部门和权威机构的行业人才需求数据来预测。
总的来说,任何一个专业只要搞深了,都是一种资源的拥有,靠这种资源就能分享社会的财富。有人说现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但这种知识却不是天南海北的大杂烩,它实际上是一种专家知识,这种知识越专效益才越大。天下没有冷的学问,也没有冷的专业,只要精于某专业,精通某项技能,你就是专家。
参考文献:
[1]熊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志武.自考教育与社会发展.中国考试(研究版),2007/1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