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模块教学

一、信息时代需要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审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审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的要求。这给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审计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是传统审计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通过审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使审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审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审计信息化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会计信息化使得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失去了原有的纸质线索,这就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要面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线索,那么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途径,就要形成信息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方法和审计程序体系,要形成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新理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如不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将会失去审计资格。

我国已经有了不少审计软件,软件的功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比如数据抽取和分析、风险评估技术等都要求掌握好计算机审计技术。部分审计从业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用人单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现行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审计或财会专业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审计能力,将对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审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有单机版、网络版、ERP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审计人员需对数据进行采集、验证,分析,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总之,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审计信息化课程可包括以下部分:审计信息化原理;计算机安全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案例分析;国际国内互联网有关法律法规与审计重点;金融系统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重点;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重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审计信息化重点;投资效益分析审计的Excel计算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lA)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计算机类题目类型重点介绍等等内容。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审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包括:在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被审计单位一些必要的技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其次设计审计方案。各小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任务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每组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方案。再次,进行审计取证。各组根据自己的审计方案,查找审计线索,进行审计取证。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汇总时可以运用EXCEL、ACCESS等,进行期间数据比对、指标筛选,提供所需统计数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审计线索或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这主要受学生的水平、审计线索的发现、取证、分析等因素的影响。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审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模块化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以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实务训练和创新交流的平台。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缺乏复合型师资和实践经验。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融会计、审计、信息技术、管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的教学,虽然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大大改善,但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中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存在部分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由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课,他们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但不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授课时只是讲授审计软件的操作,无法将审计的线索、步骤、经验穿插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教学,缺乏审计实践经验,缺乏较好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案例,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2.缺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或即使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由于对教学目标认知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不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外,即使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也大多侧重学生对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涵盖面较窄。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也不断深入,审计任务要求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查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业务处理功能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对数据库的审计等多个方面。若课程设置不合理,则不利于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不利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审计信息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状况,没有认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信息化的认知,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认为只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就能查找审计所需资料。对计算机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的认识不足。而对系统安全控制审计、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了解情况更差,更谈不上掌握。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师应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深厚财会、审计和审计实务知识。对于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或由计算机系教师、或由电子商务教师授课的现状,欠缺系统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培养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因而应加强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学校加强校企联合,鼓励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参与审计实务锻炼,了解社会需求,成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专业教师,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课程,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信息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为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财会专业不仅要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还应相对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和硬件常见故障排除等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深层次计算机知识内容的学习,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财会专业毕业的审计人员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尚有难度,从而达不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将审计、财会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审计信息化复杂性的特点。审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仅需要采集各类会计数据,而且有时还需引入相关的管理数据,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学生EXCEL、ACCESS和一些软件工具的应用水平,结合审计案例,查找审计线索,采集所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提高审计准确度。

4.学生应走向社会,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社会调查,了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了解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所需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信息系统、视窗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报告软件等在工作中的应用;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的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安全性审计。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调查,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总之,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审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高,会计信息化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审计信息化也促使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审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不可缺少的审计手段。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短期培训外,高校担负着长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重任,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36―41.

[2] 沈宁安.模块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7-50.

篇2

【关键词】泛在学习;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67—05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数字学习、电子学习或网络学习)的教育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E-Learning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从E-learning开始转向U-learning(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质量。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然而,受诸多因素所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学内容缺少足够的延展性、教学方法缺乏充分的系统性、教学手段有待强化多样性,评价体系也需要有更为合理的构建。

要使口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朝着“重个性、重需求、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就意味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依托Nation&Macalister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从目前口语教学课堂内外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信息化构架。

一 泛在学习特性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泛在学习(U-learning)提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运用任何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泛在学习也被称作5A(any 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学习,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

国外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始于1988年,以Mark Weiser为首的PARC计算科学实验室开始关注“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UC)并以此衍生出了泛在学习。此后,日韩、美国、欧洲的学者对泛在学习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日本政府开展的“U-Japan计划”、韩国政府确立的“U-Korea总体政策规划”、美国的"HDUL项目”和“MWOW项目”以及欧洲的“MobileELDIT项目”等。同时,国内对泛在学习的研究亦如火如茶,涉及政策与理论的挖掘(王维新等,陈卫东;罗、徐涛;杨孝堂)、技术的探究(赵海兰;陈维维)和学习环境的建设(李卢一、郑燕林;张洁等)等。

泛在学习的特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Ogata & Yano把泛在学习的特性归纳为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Zhang et al提出泛在学习的学习环境以无意识形态存在,泛在学习拥有普遍可及的学习内容、自然的学习界面、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及高性能的通信手段。Boyinbode &Akintola认为泛在学习环境具体体现于学习行为、学习接口和学习支持服务。国内学者金桃、张东指出泛在学习具有按需学习、即时学习、适量学习等三个特征。余胜泉等认为泛在学习具有非正式性、情境性、社会性、高级分布式认知等特征。李卢一、郑燕林提出泛在学习不仅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可交互性、场景性和适应性,而且还具有情境性、真实性、自然性、社会性和整合性等特性。就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泛在学习的永久性、可获取性、按需性、即时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尤为值得重视。其中,“永久性”是指学习者可以不间断地获得学习内容且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可获取性”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文档、数据和视频等;“按需性”是指教师组织、呈现和评价教学内容时能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即时性”是指不管学习者在哪里,他们都可以即时地获取学习信息;“情境性”是指学习通过真实或虚拟情境为核心进行组织,学习本身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交互性”是指学习者可以同步或异步地与专家、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互。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与规划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合理的体系,每一教学单元应有实用性,并能永久存在,以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既能在适当的时间内在课堂内外进行高效的学习,又能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永久性”和“按需性”;在教学内容呈现和传递方面,教师应努力构建教学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通过在线或下线的情境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泛在学习的“可获取性”和“情境性”;在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师应制定相应标准,在对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主导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反思、调节,实现泛在学习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泛在学习环境下,融课堂内外于一体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为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挣脱瓶颈、解决问题创造了可能。

二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模型

依据《课程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提出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高要求提出学生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更高要求则提出学生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依据Nation&Macalister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教师在不同层次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中,应根据教学原则、教学环境和学习需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构建三大教学核心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监控评价体系。

据此,笔者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首先,教师要注重口语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与序列安排,依据学生能力和需求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永久记录学习进程,使口语学习内容体系化、多元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内容“永久性”和“按需性”的要求;其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口语教学要融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于一体,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实现教学形式的技术化和教学内容呈现的场景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方式“可获取性”和“情境性”的要求;再次,在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和记录做出发展性评价,并形成同步的“评价一反馈”机制,师生就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互动和反思,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口语学习需求,实现监控体系无缝化和评价机制互动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评价“即时性”和“交互性”的要求。

三 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与反思

1 模型应用

笔者在山东某省属大学教授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时尝试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进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该课程持续1年,所教学生是大学二年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生,学生数量为45人,来自全国12个省(市、区),入学时学生成绩达到山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二批理科分数线。以《课程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基本教学目标,该课程在内容与序列、形式与呈现以及监控与评价方面分别做如下设计:

(1)内容与序列:体系化与多元化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英语原版电影片段,以主题为中心,形成系统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口语交际环境,拓宽学生口语表达的领域,挖掘日常交流的深度。内容设计遵循语言习得“输入—内化—输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即时性听说任务,依托任务型语言教学分解、完成这些任务,如:以一部英语电影的多个片段为视听输入,经过听力练习内化后,在规定情境中进行口语活动,以实现口头输出的目标。课堂外,学生以学习者工作坊)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与在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Florida GulfCoast University,US)招募的30名志愿者在多用户虚拟环境平台“第二人生”(SecondLife)的指定区域互动交流,开展英语听说拓展学习,形成“第二课堂”,使学生适应进行语言交际的真实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多维化设计旨在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集成型教学模式下进行课堂内外不间断学习,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有充裕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最终使学生的口语学习需求在浸入式、互动式学习环境中得到满足,实现泛在学习的“永久性”和“按需性”。

(2)形式与呈现:技术化与场景化

根据我校教学设备与资源配置,在课堂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原版电影片段模拟真实交际环境,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课堂外,师生在“第二人生”(SecondLife)虚拟环境平台等网络教学系统上开展互动交流,力求完整再现英语交际场景,进行远程面对面体验式英语学习,使学生享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实现在动态仿真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和知识共建。此外,为加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上课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取音频、视频资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口语练习。实践证明,依托数字化综合语言实验室、网络虚拟口语教室以及现代化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实时地获得口语学习资源并实现场境化的口语实践,实现泛在学习的“可获取性”和“情境性”。

(3)监控与评价:无缝化与互动化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ElectronicPortfolio”(E-portfolio,电子档案袋)建立基于网络的英语口语学习电子档案袋系统,即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等,实现了对口语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评价不再只面向“过去”,只重在结论,而能面向“未来”,重在发展。同时,师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师生都是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平等合作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了互动化评价。评价过程的无缝化和评价方式的互动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泛在学习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2 反思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随机采访等,力求全方位了解泛在学习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学生们认为:

(1)泛在学习为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全真的社交环境,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口语能力,并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习俗和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流,激发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口语的主动性。

(2)泛在学习环境使英语口语教学中多模态的输入和输出成为现实。Intemet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英语口语输入和输出渠道。网络实时在线交流(如:QQ、MSN、Skype等聊天软件)向学生呈现了诸如听觉的、视觉的甚至触觉的多种体验和多重感官刺激,为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训练语境,建构了立体式学习环境,促进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的多模态互动,使学生获得交际意识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3)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借助网络媒体提供的“支架”(scaffolding)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内心情感,“支架”较为成功地减少了学生英语口语训练时的焦虑,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情感障碍,增强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信心,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交流,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创造了条件。

(4)泛在学习使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完全融入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技术不再被视作独立的新事物。教师通过调整现行教学活动,理顺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系统内部的诸因素之间以及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实现了泛在学习中技术的“常态化”(normalization)。

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完美实现泛在学习所倡导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师的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取决于学生意愿、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因素;很多学生反映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但教师的参与度降低了,希望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维多向交互,分享学习资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课程 高职院校 存在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有些教师即使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授课,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丢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三件”建设同步发展。所谓“三件”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中的硬件、软件和潜件。因此,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应重点围绕“建库”、建模式、“建人”、建精品、建平台等方面进行。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2.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集一流现代教育思想、一流教学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3.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这种课程资源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围绕课程知识点,向科研、生产内容辐射,分别组建某一知识模块的学习资源、科研资源以及备课资源,并与校内、外相关的课程资源链接。许多教师围绕一门课程将组建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开发了一门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三、信息时代需要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会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会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会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会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会计目标的要求。只有通过会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会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会计监督,使会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会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应该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

现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知识和能力的会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会计专业应该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会计能力,将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总之,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和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会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会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会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How to Build Computer Teaching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on Age

Gao Hua

(Tiel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Tieling112001,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how to build a good computer teaching program became a key issue.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issues,so as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more useful tal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computer development.In a words,this article talking how to build computer curriculum under information era.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omputer;Teaching;Courses construction

计算机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在各院校中开展,如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了计算机的专业。在各院校中,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存在个体差异性,专业的课程教育自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而我国普及计算机的时间比较短,更何况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之快,学生又怎么跟得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又怎么掌握对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方向、最新技术。这就需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快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决心。

一、如果建设不恰当会带来的问题

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对于计算机课程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课程的有无对后面的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之不可。所以在这一方面培养方案的制订如果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举个例子来说:网络类课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几乎就没有办法开展,就拿“计算机网络安全”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对TCP/IP协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有些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个课程之前,并没有开设关于TCP/IP协议的课程,这样一来,又怎能顺畅的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呢?在学校开设用来取代TCR/IP协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中,对TCP/IP的讲解是很相当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替代TCR/IP协议课程的,也并不能满足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需要。

二、建设的误区

(一)认识误区

在计算机学习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学习编程,从而觉得编程是学习计算机中很重要的课程。其实这只是夸大了编程的重要性,编程的确是很重要,但要看学习的阶段,而不是一味的把编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要清楚的认识到编程只是我们学习、研究计算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编写程序只属于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小小的分支点,而不是计算机的全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应用方向、研究方向还有很多,学生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更要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做到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更要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去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是干什么用的,怎样有效的去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夸大某一点的作用。

(二)建设误区

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问题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课程安排太多太密集,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而且使得学生每天都在学习,以至于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而且,安排得如果太过杂乱或是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得不突出,又体现不出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

三、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一)强化实践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应该十分注重实践环节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上机编程能力,同时弥补实验课时不足的缺陷,采用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拓展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环节,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脱离了实践,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再有意义,都将只是空谈。

(二)突出培养特色

首先,要完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通过对照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当然也要去认真分析这些对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毕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类型之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是不同的,可以参考借鉴,但并不是每一所都使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去完善。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次,要深化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点,着重的突出重点知识教学,并优化课程的实验,既循序渐进,又要注重应用系统的关联性,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是21世纪的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坚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务必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刘毅.侧重应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黄俊.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3]白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

篇5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3]徐洁. 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篇6

[关键词]BAP商务专业;高校Office课程;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45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课程信息化建设背景

1.1 当前高校Office课程教学现状

Office的熟练应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办公能力,随着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在办公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使学生通过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学习、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化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合这一问题,在针对高校普适化信息类课程――办公自动化课程调研中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学生信息化意识不重视,将信息技术能力停留在网络应用层面,对未来的办公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基础、专业认识差异较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大量采用传统授课形式;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网络教学及互动平台等。在学生基础差异无法规避的情况下,就高校教学改革而言,其中制约高校Office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和实际行业技能对接的脱节以及现代化教学互动平台的缺少。

1.2 课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

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普遍还是存在发展的差异化,诸多高校信息化基础课程教学多以“演示+练习”的形式出现,即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例子或讲解一个知识点,演示完后学生依教师的讲解比对练习,但对要掌握的知识点印象不深刻,不能举一反三,切实的掌握技能;甚至出现厌学轻学的情绪,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因此改进教学模式在Office课程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依托自身网络平台运用搭建系统的方法,立学为本,以B/S或C/S模式充分利用F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和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从而获取或利用信息资源,以支持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综合高校办公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和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机构深度合作,根据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需求,依托合作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全面变革。

2 系统的核心优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结合本院对办公自动化课程建设的需求,综合考量“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的优势,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委托开发的方式引入了该认证机构的教评系统、学评系统、测评系统和认证系统,以实现本校Office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练模式调整为依托平台的案例讲授和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点细分和学生模拟练习相结合;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从单纯的课堂延伸到课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学习;将传统的“试卷+上机”的考核形式,调整为使用“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实现全面上机考核;依托行业平台信息技术规模化地解决了教学模式考核模式陈旧的问题。

2.1 平台内容规范、测评权威

Business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s Certification(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简称BAP认证),其发证单位为GLAD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是全球测评发行行业协会ATP的成员之一,总公司位于美国第二硅谷之称的加州尔湾市,是由一群对创新教学与测评研究发展有经验有兴趣的专家所组成。

2.2 平台全面优化了课程教学流程

引入“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授和考核中,采用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评和考试测评三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调整了本课程的讲授形式和考核方式,优化了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国际能力认证BAP为授课指导,结合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实现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的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Office应用能力。平台引入后的课程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改变原有的课堂反馈机制,利用课后学评、实时测评、调查问卷等方式,更准确的获取学生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课程动态观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同时,并且可以分析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3 将行业认证和课程考核相融合

打破原有“试卷+上机”的课程考核形式,通过课程测评系统、认证系统,实现学生纯粹化上机考核,并将考核最终成绩与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相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与产业界要求的接轨,学生在课程考核通过的同时也通过了行业认证,具备获取行业认证的资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一专多能多认证。

3 高校实际应用实施情况

综合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的优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从2014年开始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引入了“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到该课程的教授和考核中,全面调整了Office技能的讲授形式和考核方式,实现了课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单位依托平台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科研项目多个角度展开教学改革,并逐步取得了相应的实际效果。在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考核形式的改革最为凸显,利用线上考试系统实施该课程的考核,规范了课程考核和评定,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指导思想,通过“能力+证书”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工学结合的层面,强化实际动手能力。

3.1 指导思想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行业证书(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相衔接,选择使用“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实现课程日常讲授和最终上机考核。该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有机模式,学生端自主登录,考试环节中监考教师时时监控的方式自主完成考试全过程。考核环节为60分钟,30道考题由远端服务器随机抽取并派发,知识点与Office技能对应,满分1 000分,学生完成相应考题操作后,即会显示课程考核成绩,并由系统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导入并存储在服务器上,以便教师查阅、统计,考核达到700分以上达标并可获得行业证书。

3.2 改革形式

考试改革使用的测评认证系统,所有题目均以案例操作的形式完成,内容涵盖了所学知识点和大学生办公自动化课程的能力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办公自动化课程中Office 2010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结 语

“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引入到高校Office课程的教学环节,无疑对于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有明显的助力作用,是高校依托行业优势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有利案例。该系统对于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整体教学流程优化、课程考核形式改革、教学效果的深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

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完成的,通过行业认证助推教学改革的实施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完备,教学模式单一,W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从而全面提高高校Office课程的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冉.浅谈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计术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5).

篇7

一、服装设计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课程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践的一门专业课程。如果只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那么专业技能课中的教与学的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讲练练的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创作缺乏灵感,不利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性质及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工作流程设计、项目情境设计和考核方案设计都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有所不同,也与电教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区别。它并不是单纯地将教材多媒体化,单纯收集网络资源展现给学生看,也并非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它必须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设计创设新型的网络信息学习环境,搭建知识构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实践

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普遍在职业院校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证明了职业教学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笔者根据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的服装设计课程以比例在款式设计中运用为例,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根据前期调研“设计”学习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中职二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过服装款式图绘画和服装比例制图,对人体比例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绘制款式图有实际绘画经验。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学习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但缺乏创作的经验,还局限在书本上的临摹和仿照。创新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有待提高。但他们思想活跃,敏感善于使用信息化,动手能力强。因此,根据这些特质结合项目学习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

1.确定此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词是:比例运用。在款式设计中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平衡关系,比例分割变化与视觉美感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技能操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习过程目标: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讨论梳理,探索发现比例分割的规律,拓展运用比例关系准确绘制服装款式图。掌握服装款式设计中比例分割运用法则和技巧。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收集信息交流促进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学习方式

建立适合此次项目学习内容的信息化资源包从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包包括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资源包(微课视频、百度云盘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wifi覆盖的多媒体实训教室以及设计所使用到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三人组成设计小组完成任务,实现多元评价。

(三)教学过程是“设计”的工作流程

1.设计教学情境:在本课题中引入了微课视频,欣p的抽象画和法国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根据这幅抽象画创作的系列服装作品,蒙德里安几何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圣洛朗借鉴的是哪些精髓?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名画,作者及设计师的背景资料,学生展开信息整理及主题讨论,教师还与学生共享和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为下一步实践任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情境。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确款式设计中线的分割形成的比例规律,产生的对比与平衡的效果在兴趣点已经激发的情况下,加强对比例理论知识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任务的导入做好铺垫。

2.宣布设计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各小组任务分配、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能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活跃课堂气氛。在实操中内化理论知识,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3.各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创意解析和实践过程,其他组进行观摩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合团队操作的具体情况点拨学生总结设计点,学会运用软件技术体现效果。强调自主学习、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学生运用比例方式进行延展设计,利用网络资源或上传到百度云盘资源提交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微博话题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问题讨论发言。

5.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客观评价。教师设计过程性评价表格,并在教师评价栏中为各组积分。学生在评价表的自评项、互评项中计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单一看重结果转向过程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三方评价交错进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四、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信息化教学实现了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引导,介入互联网资源设计“学法”。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形式,确立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任务训练技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课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更加有效的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开拓了教与学的新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关键是“设计”

教学设计紧扣“做中学”“学中做”,在信息化教学中强调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切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以“微课”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同时让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

一、教材分析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内容选自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总主编的教材《新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课程的“生活、学习、工作”项目之一。课程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语言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介绍这一内容在各大企业和商场货物订购、销售等环节经常使用,熟练掌握该内容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知识目标为理解产品的相关特征的描述,包括产品外形、材质、颜色、款式、价格等;了解在购买产品前要考虑的因素;掌握产品介绍的常用句型。技能目标为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任务情境设置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听说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态度目标为通过学习团队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在于产品介绍的相关用语型,包括产品外形、材质、款式、价格等。教学难点在于能向客户简单介绍自己的产品;做一个完整的产品基本情况介绍。突破重难点关键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便利。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音频、视频、网页、word文档,集图、文、音、视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项目的完成需要大约8课时时间,本课堂学习是该项目教学的第一个子项目听说部分,吸取项目教学法的精华,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化,创设工学结合的案例情境,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和岗位意识。将整体任务细化为四个小任务情境,拓展深化。教学内容结束后,将小任务整合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任务,分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依据“组内强弱搭配及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8个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设领队1名,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按照角色分配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团队活动中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三年制大专一年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对现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调查得出:90后的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上网,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喜欢张扬自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英语方面,他们喜视听惧读写,大部分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如何在各种场景中用英语清晰准确地介绍公司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了学生进一步的需求,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主体设计

本着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目的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快乐、真实的课堂情境。课堂教学由两条主干构成:一是教师指导,二是学生学习团队活动。两条主干交织运行,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一个个任务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团队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内化由相关知识点组成的问题情境链,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产品特征”、“考虑因素”、“产品介绍”再到“作品呈现”,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导读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问题的思考;学生根据教材学习Product产品介绍相关知识并制作PPT演示文档;教师准备相应的音频、视频及任务的讲解。

(二)课中教学

(1)创设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四个小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方式,让学生能轻松掌握一个个重点知识。

(2)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与实际工作生活中一个个问题息息相关的。通过“课前导读”的问题引出情境1一个女售货员正在介绍一款打印机给顾客,听对话填写有关长、宽、高、重量的信息。完成情境1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长、宽、高等产品特征的表达方式。为学生独立完成后面情境做铺垫。学生在掌握了情境1后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和搭档用这一情景对话。情境2――一名顾客正在询问一些家具的情况,听对话填写表格中缺失的有关材料、价格、颜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前两个情境是描述产品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引出情境3――讨论交易会上送什么礼物,主要听出双方支持和反对某个产品作为礼物送出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前三个情境是分开来描述产品特征的,如果要完整地介绍一款产品怎么办?”引出情境4――一名售货员正在向顾客展示一款新的翻译器,听介绍,选择清单中被提到的产品特征。

(3)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产品的各种特征的表达方式、及购买产品时会考虑到的因素,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四个情境的训练,形成一个大的工作任务--做产品介绍,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升。

(三)课后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团队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找出弱项,不断进步。

五、教学反思

在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整合知识的能力。实践说明利用信息化教学,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也较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不好把握,课堂毕竟时间有限,学习团队合作探究、组间竞赛超过预计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把握和调整步骤。另外,教学资源,尤其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或者网络实例,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和整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演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学习英语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持续不断的动力,才能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它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调动小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探究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red,white,purple,yellow,blue,green,black等颜色单词时,借助多媒体引入一段雷雨过后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的动画视频。然后再利用动画把彩虹的七条不同颜色的光带逐渐分离,使其摇身一变成为由七种色彩组成的单词red,purple,white,blue,black,yellow,green,学生观看了之后均会发出惊叹声“好美啊!”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我再趁此机会向学生提问:what color is it?学生就会很容易回答:It’s red/purple/white...因此,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体验成功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我国一向以来的教育方针。但就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因此,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落实教育多样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开放空间,体验课堂与生活相融

篇10

关键词: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可能,实践表明,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在品德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