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高职 应用文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写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欣赏型的,一类是应用型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应用文。应用文在我国历史悠久,可以说:有了文字,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应用文。“甲骨文”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我们的远祖用一种神秘的文字记载着他们的活动。随着记载工具的变化,时光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没有阻断这种文字活动,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魏晋的简牍帛书,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史册文翰……历朝历代的人们用他们的学识和智慧把应用文写作推向一种史诗般的辉煌,如此我们今天才拥有这些文字财富。从遗产传承的角度讲,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产,应用文的写作需要我们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写作课程几乎伴随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从小学我们就开始写日记,到高中时代我们已经可以用各种写作手法写出带有个人风格的命题作文了,可以说考试伴随我们的成长。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都是作为基础课或者是选修课来设置。高职的应用文写作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写作进行指向性更加明确的指导。在以专业课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里,应用文写作课程几乎位于边缘的位置,笔者教授写作课多年,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写作过程当中呈现的问题非常多,各种各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高职院校坚定地全方位地开展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我们必走之路。

1现实需要

应用文写作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时代在怎么发展,写作仍然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个人谋生、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较强应用能力之一。在我国,不管是学习,还是毕业谋职亦或是国家公务员招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必考的能力之一。找工作时的求职文书写作,工作中我们更需要时时用到应用文写作来记录、总结、汇报我们的工作。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更加方便快捷,我们不用在花几天,甚至是几周的时间去等一个人的来信,我们可以发电子邮件,可以发短信,写作的方式变了,但是仍然需要我们去写,好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沟通。

2学生写作能力良莠不齐

每学期开始上新课之前笔者都会在学生之间做个小调查,如:你写信吗?你写日记吗?从最初的几十人举手回应,到十几人,到现在班里已经没有人写信,写日记的同学也寥寥无几,甚至孩子们连课堂笔记也要放弃了,更别提什么读书笔记,写作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心痛的发现:写完高考作文,孩子们已经不“写”了。所以说同学们的写作基本停留在高中时代,同样一种应用文写作文体讲下去,同学们写出的样本整体上差别很大,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记住老师教授的要点,写出比较规范的应用文。但大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体结构很乱,并且错别字和基础的语法错误多有出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又懒于动手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去推动同学们写作。

3电子产品的风行,让学生写作能力丧失

(1)电脑时代来临,传统的写作方式受到威胁。横平竖直的中国字你记得多少?――拿起笔来,我手写我心。

不得不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来说不知道是福还是祸。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鼠标一点,手指一划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想看到的、想得到的东西。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打字,用手机发短信,各种各样的输入法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却少了笔端与纸张接触的那份郑重和思索,过多地依赖输入法打字,让同学们忘记了中国文字本该是横平竖直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而不是用拼音和五笔拼出来的,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写作教师,笔者非常注重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我们的课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和修改方面,同学们写的作业错别字越来越多,每次笔者在指导应用文写作文体格式和具体行文的同时,还有相当多一部分时间是在给同学们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和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笔者认为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不仅仅在学们群体中普遍常见,对于我们整个社会可能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汉字的写作水平会越来越差。字都记不住还提什么文呢?

(2)网络普及,同学们难再动脑,网络依赖严重――用写作表达你的思想。

无疑网络资源是丰富的,它告知我们生活以外的更多的你感兴趣的或不感兴趣的东西。当我们对某个事物迷惑不清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在网络里找到方法用以指点迷津。不过这种看似美好的方式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它助长了孩子们的懒惰。有一段时间,笔者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次老师布置完课堂任务后,很多同学就开始上网搜索相同的文体写作,如果仅仅是参考那倒无可厚非,但是笔者发现有时候一个班里会有好几份一模一样的作业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显而易见:同学们已经懒于自己动脑去布置文章的结构和组织语言。每到年末、季末,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写学结,工作总结,年度总结的方法和范文,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环境,那就是写作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可是我们似乎又都懒得去写。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无疑是危险的,网络让大家变成了不愿意思考、不想动手的“傻瓜”。

(3)电子读物泛滥,无营养的读本充斥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好的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电子书从出现之日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电子读物较之纸质读物有它自己的优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资源可以从网上直接大量下载,我们可以不必耗费金钱去书店购买读物。大批量的电子读物下载下来存在电脑或手机里我们可以随时阅读,可以说电子读物给了我们更多的阅读机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电子读物里大量的网络小说充斥在里面,这些小说大多内容浅薄、低俗,没有任何阅读价值。对于涉世不深,没有定力的年轻学生而言诱惑太大了。我们经常说“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同学们长时间阅读这种毫无养分可言的电子读物,只怕如此之“源泉”浇灌不出娇艳的花朵。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环境,又懒于动笔,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全方位地推动应用文写作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同学们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在以专业技能课为支柱的高职院校里,应用文写作课一直作为基础课或选修课存在。由于学校政策的忽视或者学生们的错误意识,导致大家都不重视写作课,认为学好专业课程就行了,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加强学生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推动写作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

其次,学校大力倡导、鼓励同学们进行写作。在校内积极营造写作的氛围,通过举行写作比赛和各种活动,给同学们提供写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进一步享受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最后,倡导健康学习、阅读和写作方式。远离电子产品,减少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回归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蔡录昌.应用文写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 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必要性

历史学是阐述社会发展过程,探索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加强历史必修课程建设对于设有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高中而言,是实现其培养兼有美术设计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职中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家长多少存在放纵或溺爱等行为,因此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存在厌学、怕学情绪;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居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的精神状况,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培养他们积极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诚如夸美纽斯所言:“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1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优秀历史人物的克难求进、不懈探索的事迹,比如讲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述杰出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而对灯丝适用材料进行千余次试验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所受的挫折,同时还能够辅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省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更和谐的发展,更有尊严的生存。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对人们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术专业要能够设计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专业本领,更需要具有较好的设计涵养:具有独树一帜的设计思路、能利用绘画等方式诠释设计理念……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状,美术术科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要求我们采取策略予以有效提升。职中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兼爱非攻、推己及人的和谐思想;有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更有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可以帮助美术类专业职中生提升人文修养。

三、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美术类专业职中历史课程等文化课程的建设之所以相对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其放在与文化课程对立的位置上,但是,实际上历史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历史素材一直是美术设计产业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历史知识的多寡对于美术设计类从业人员而言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作者在与自己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交流时的一问颇可说明问题: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有个场景是饥饿的曹操大军啃玉米棒子,你们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曹军践踏庄稼、浪费粮食;有的说反映曹军轻视百姓利益……。但全班无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一场景是错误的,因为玉米是在明朝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三国时还没有。这些学生未来就可能从事舞美、剧务、场景布置工作,你能不为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力担忧吗?而对历史知识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并非仅此一种,例如:旅地规划与展示专业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旅地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独特历史资源有较好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上服饰潮流的变化过程,提供设计素材……

四、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大家对历史课程学习作用的共识。著名教育学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2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通过实物考证、史料查证等方式进行,一旦有新的实物、史料发现,已有的历史结论就可能要修改甚至被完全,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因而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加强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该类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作者在给学校紫砂陶艺专业学生讲授“紫砂简史”时,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利用学校处于我国紫砂陶产业的核心地区——宜兴市丁蜀镇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紫砂陶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实地考证和探究学习,学生们当时都感觉所获颇丰,对书本知识有了查证并对其不足和误述做了补充,形成了对紫砂陶艺发展史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更可以利用学术界已经在研究、探讨的与书本知识存在差别的历史问题,如曹操墓的真实地址问题、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问题……启发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培养自我探究精神和能力,引导其逐渐锤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增强,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一门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80.

篇3

关键词: 示范课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 教学改革

示范课的开设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示范课是观摩性质的,也是专供研讨的研究课和汇报课,后者为主流,对于这种有所策划的课是具有一定探讨和研究价值的,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特色专业示范课的重要性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师每学期在起初就安排示范课计划,组织人员配合,在认真听取示范课后,又继续以热烈、轻松、活泼的气氛进行评课,因为评课是对示范课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只有通过评课,才能真正发现和实现示范课的价值。评课,不仅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师仔细研究了示范课的得与失及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如何上好一堂课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个教师的示范课要上得成功,一定是这个教师的业务水平、性格特征、教学观念、师生关系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程度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综合素质,因而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应积极引导教师善于把示范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个性化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封闭性太强,对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很好地体会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善于学习,善待他人经验,防止因封闭导致落后,因落后导致被淘汰的现象发生。

二、特色专业示范课的要求

1.开设示范课的教师要将示范课课开设作为自我研究和自我总结的重要过程,力求使示范课的开设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机遇。

2.示范课的组织者要端正组织思想,明确研讨中心,努力让示范课的开设成为教师群体研究课堂艺术的重要平台。

3.参与示范课听课活动的教师要虚心将示范课当做自己接受先进理念辐射、学习别人长处、印证自己思路,反思自己课堂得失的重要载体,努力让听课的过程成为自己提升的过程。

4.特色专业示范课举例。(以监控设备操作实务课程中视频矩阵的安装与调试教学单元为例)

三、特色专业示范课改革

1.教师能紧扣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抓住教学重点,深入教学内容并由此拓展延伸。尤其能够创设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的不同问答也能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评。这样的点评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2.教学步骤合理,教学环节流畅性好,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有善意的点评和鼓励,重视课堂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通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以便将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4.示范课老师应采用项目课程的教学方法,开始给学生布置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理实一体的实训室或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上实际操作,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堂内容丰富,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效果较强。

四、特色专业示范课改革后的优势效益

1.专业示范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教学设计简明、清晰。

2.采用实际情景操作,很好地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自然引出了教师需要完成本堂课的主题。

3.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做到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精当的点拨、引导,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设计典型问题提问和操作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4.注重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是主题的延伸,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改革趋势

多年来专业示范课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应让示范课真正成为受教师欢迎的教学研究活动,成为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鼓励和提倡教师发挥平时最好的教学水平,通过示范课教学促进平时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示范课与平时课的真实统一。平时为教师开设院内示范课创造更多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示范课教学,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减轻示范课教学所带来的压力,要求教师转变示范课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既善于在示范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长处,又敢于在示范课教学中暴露不足之处,真正通过示范课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丽红.示范课也要有“三不”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8).

[2]许二平.从一节示范课看新课程改革[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品开放课程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4-02

一、国内研究现状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十二五”期间“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1]。熊力扬提出精品开放课程存在以下不足,“开放共享”不彻底;模式照搬线下[2]。程建华认为精品开放课程对青年教师的提升有以下几点:名师引领,老教师传帮带,实现教学能力快速提升;课程建设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并重,做到教学与科研互为促进;完善课程监督竞争机制,促进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3];邓永辉认为精品开放课程可带来的变化为:大学精神的回归;浓厚的大学学术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4]。曹震就如何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提出以下观点: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氛围;依靠学者,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教融合,将科研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优势;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开放课程建设;健全组织,切实提高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平台,打造优质、共享、开放的学生学习空间[5]。

二、国外研究现状

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该教学方式可追溯到1969年英国批准成立的开放大学,由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发起的开放课程计划掀起了21世纪开放课程建设传播的序幕,之后哈弗、剑桥、耶鲁等名校纷纷响应,相继开放公开课,并借助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平台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6]。欧洲有教育天地入门网站、欧洲网络教育资源网站等知名教育资源网站。国外开放教育资源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如课程的选择、媒体的使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均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7]。

三、精品开放课程学生使用情况的研究

1.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使用精品开放课程使用率较低,只有一半学生访问过精品开放课程,而且访问频率也较低,浏览的时间也较短.虽未调查社会上人群对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情况,但根据在学校生使用精品开放课程情况可推知校外人员对精品开放课程使用情况会更低。追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在上课强调精品开放课程对学生课后学习,提前预习,在线测试,视频讲解等内容的重要性,以至于不是所有学生完全知道学校有精品开放课程,和了解精品开放课程对其学业的重要性。还可能是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人本身的懒惰性,明知精品开放课程可提高自身专业课的重要性和丰富自己大学生活,但仍然没有花费课余时间浏览或阅读相关内容。还可能是该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内容教材全有,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科目,以至于学生浏览一次后,不会再有兴趣继续浏览。

2.在精品课程使用目的中显示,48.8%精品开放课程作为学习课程的参考资源,38.53%是出于个人兴趣或爱好,32.77%作为选题或选专业的参考。

3.精品开放课程使用资源情况发现,学生使用最多的资源类型是讲稿或PPT,占47.57%,其次是习题及答案,占30%,排在第三位的是阅读材料,占25%,排在第四位的课程录像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使用精品开放课程主要是复习课堂老师讲授内容或提前预习使用上课所用幻灯片,所以应尽量完善讲稿和PPT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王龙.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01).70-73

[2]雄力扬.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学.2014(08). 6-9

[3]邓永辉.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2-39

[4]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25-28

[5]蔡立炉,徐峰,刁永锋.基于构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自动生成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9).95-99

篇5

关键词:高职学院 课程建设 健康发展

1、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1.1、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课程建设进行的

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培养的载体,它是人类在各个专业领域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是一种文化传递,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发展前沿的反映。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不难看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作用。

1.2、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根本

课程质量是一个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过程、学生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以提高课程质量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在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传承与创新的并重,以及体现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2、提高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

2.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

高职学院都明确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为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从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经验,如“校企共建、通力合作”就是近年各高职学院进行课程建设经验的结晶。

2.2、优化课程设计,以“说课”形式深化职教改革

“说课”活动开展以来,最大的成效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引入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观念,从传统的“备教学内容”深化到知识、技能、能力实现的设计、实施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形成了一些如“赛事驱动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2.3、案例教学、课堂实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职学院各专业选用国家高职“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相关专业正在着手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规划教材”。

2.4、加大实践课程,改善实训条件

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度设计中,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得以保证。其次,高职学院也加强了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显著改善(作业与实践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与企业的课程合作教学等)。同时,由于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课程建设认识、方法、管理尚存在不足,课程建设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精品课程常态化建设的任务不具体、不明确,推进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较为滞后,专业特色课程(包括选修课)的开发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教师深入开展“课程设计”的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不足。

3、课程建设方法与实施手段

3.1、重新站位,以职业课改为抓手制定特色的课程建设规划

通过新的课程管理办法的制定,健全完善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和协调部门工作职责,明确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估体系,修订课程建设的奖惩办法。课程建设一定要结合学院课程建设资源可开发与可利用的实际,突出重点与特色。

3.2、持续有效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学院经过近年来的精品课程集中建设,对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般要求与规范都已经熟悉。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集中解决精品课程中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一是要“开门建设”。二是坚持常态化的建设任务的落实,以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突破口,突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三是在保持“展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的“网络化与交互性”,要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课程资源的“同步”。四是要建立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的维护与更新、可持续开发与建设的“终身责任制”。五是要设立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预算,新增必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如影音采集与编辑设备等。

3.3、高屋建瓴,针对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思路

关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进一步明晰基本的改革思路,即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终点”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虽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在理论上普遍都是接受的,但在实际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培养“通才”“泛才”或是“专才”、“一专多能、一专多通”的认识差异。根据高职学院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需求预期,应该分别明确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具体思路。

4、建立注重过程,兼顾结果,全面审查的考核方式

篇6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是在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如何改革能满足装甲装备专业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1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装甲装备专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以装备士官岗位需求为牵引,以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为先导,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遵循工程力学学科特点,注重利用力学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培养学员观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把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能力。

2 建设原则

2.1 够用为度原则。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以后从事的工作,注重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对于复杂问题的讲解要把握尺度,以了解为主。总之,以用为主,怎样的更好的使用所学知识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2.2 前导后续有机衔接原则。对于前导课程(如物理学。数学等)主要把握不重复的原则。对于前导课程中的逻辑分析,在本门课程中做到点到为止,把重点放在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上。对于后续课程主要把握适用原则,怎样能将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突出体现本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标志。

2.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工程中,如何体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把抽象的公式灵活应用就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这也是培养学员力学思想,建立力学模型的关键。将理论与实际恰当融合,让学员能够自主的分析实际问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思想。

2.4 服务专业原则。这与之前所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本质上是一致的。基础课程的作用就是服务专业。所以,按照专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按照装甲装备专业士官岗位任职职责与专业要求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2.5 创新能力原则。现代战争高新技术特色的军事装备的战争,这就要求职业军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任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应用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也应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 建设内容

3.1确定合适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从以教员为主体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是总体上是“基于知识导向”的,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居于支配性地位,仍然带有很强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为此,要突出树立基于“行动过程”的课程观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此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

3.2 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目前我院任职教育的需要、部队发展的趋势及对相应人才质量的要求。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必须贯彻落实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这一具体的建设思路。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新增加内容。重点应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工程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3.3 强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工具。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结合。采用传统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采用先进的评价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工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本质就是服务专业,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培养工程学科思维方式,强调动脑动手能力是该学科应该突出解决的问题。所以评价手段就应该与目标相适应,不能只追求会做题,会答卷。灵活的考核方式,活跃的第二课堂,才能更好体现学科本质。

3.5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创建和实施课程建设的动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要使课程达到“精品”的标准,就要鼓励高水平教员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当中,课程建设、实施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问和精力,这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使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得到鼓励和肯定,以提高教员推广精品课程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员的个人成长。(2)基础课程建设要作为教员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好的建设融入教员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员授课的常态。

4 总体策略

随着我院教学任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发生转变,工程力学授课对象的性质与层次都发生了转变。所以,如何适应专业及岗位任职需求,如何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又能加强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是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岗位任职教育与以往的学历教育的侧重点所有不同。岗位任职教育要求学员所学课程适用专业、适用岗位。而工程力学教学长期以来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评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小是应用型的人才。

工程力学课程改革,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是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工程力学改革也是顺从世界潮流发展需要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是关键。当前,部队科技化建设和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应当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开展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等多样化现代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以分析应用型人才,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从能力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员综合能力和伞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更能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5个优秀”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discuss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Gao Yan, Yang Jie, Gao Fe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the non—electric discipline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n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The practic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Five Excellent", including excellent teachers, excell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xcellent teaching guide, excell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xcellent teaching system in experiment,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Five Excellent"

课程建设是近年来教育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新措施,是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核心力量。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认清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对于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为例,介绍了我校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虽然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深,难度要求不高,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是工科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小组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持久、多层次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作为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并构建培养高素质任课教师的完整体系:首先,通过综合素质考核(主要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考核),选出课程负责人领导课程建设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其次,轮流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明确当今的行业信息以及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使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随着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和技能鉴定,加强专业教师与外校教师的交流和联系,提高学术水平。鉴于此,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已逐步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时安排,选择优秀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优化教学效果。首先,教材必须涵盖全面、浅显易懂、思路清晰;其次,教材应图文并茂,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教授的知识,也方便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由秦曾煌教授主编的《电工学》教材。该教材基于最基本的电气专业知识,内容系统、知识全面、深入浅出,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紧密,既保证了学科的完整性,又囊括了该教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更注重满足教学需要和市场对知识的要求,是一套优秀的教材。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检测技术和控制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体系;强调上述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相关电气现象,能够运用该课程理论知识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所以,该课程以讲授上述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主(尤其强调对电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仅在课堂上介绍其基础理论,而强调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认知这些知识;邀请优秀技术人才对该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采用灵活多变、不拘泥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篇8

基于多核课程开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帮助大学培养掌握业界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尤其是软件开发人才,Intel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多核技术”大学计划,除支持基于多核的应用开发研究外,还将主要支持基于多核的课程及实验建设,尤其是围绕多核技术编程的课程建设。该计划于2006年10月着手在中国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遍及全国37所大学,共合作创建40个多核实验室,受到普遍好评。

1进展顺利捷报频传

在“多核技术”大学计划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的身影。随着项目的开展,他们在多核课程建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2007“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的称号。近日,上述几所高校分别就“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程序设计”、“多核程序设计”、“基于多核的并行编程”、“编译原理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以及“多核软件设计”课程建设的开展撰写了相关文章。文中,他们分别就多核课程的定位、特色、体系,以及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进行了阐述。

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高校在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中取得的长足进步。各高校不但考虑了教学紧跟技术更新步伐的问题,还将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专业课加强了科研与教育的互动,选修课兼顾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不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多核课程,还积极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推进多核教程;不但在师资教育中加强与业界交流,在学生教育中也加强了与业界的互动。

2齐心协力争创新高

多核课程的可喜进展离不开多方的努力:教育部为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制定了良好的奖励机制;各学校领导尤其是院系领导对课程开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一线老师积极配合,不但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知识的更新学习中,还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教材及新教学模式的筹划之中。

在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新课程创建开展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1) 设备。多核技术突飞猛进,硬件平台的进步十分明显,设备的更新直接制约着教学、实验和科研的开展。

(2) 技术。多核技术发展迅猛,老师也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巨大压力,他们不但要应对原有的教学工作,还要挤出时间学习先进技术,尽快将其转换成教案,传授给学生。他们面临着比多核实践工作者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不但要在短时间内将新技术融会贯通,还要将新技术深入浅出地融入到教学、教案中,难度更高。

(3) 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多核技术,老师们还面临着将多核技术汇编成教材的困难。课程的快速推出也给教材编撰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开展这一新兴课程建设,Intel公司与学校充分互动,并积极参与到多核课程特别是多核实验室建设中,着重协助学校解决设备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Intel不但对合作大学捐赠硬件设备、软件授权,还多次组织了高校老师参加Intel的技术培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从2006年4月到2007年5月,浙江大学通过自行购置及Intel捐赠,对实验设备、教学内容、实验设置等进行了多次更新。短短一年内,实验设备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更新换代。目前,该校共配置有如下设备:

(1)Intel core due计算机12台,软件12套;

(2)80套Intel core due计算机;80套英特尔软件授权;

(3)8核计算机、4核服务器各1台;

(4)50套Intel core 2 due(酷睿2)计算机,等。

3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在这次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调查中,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各高校都充分意识到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力争做到以理论指导、课程实验为基础,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创与产业应用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创建先进的高校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杨剑峰、田茂、谢银波老师在他们共同合作的“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建设”一文中提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不妨把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并借以勉励更多的学校携手奋进,共创多核的新教育时代: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对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性

1.1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环境必然会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等,促进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2005年教育部有关意见“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力度。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1.2 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此,许多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采用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专业公用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2 流媒体技术。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2.3 网页综合设计。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3.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反映教学结构的转变。

3.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典型模式。

(1)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型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搜集网络资源;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参与协商研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并汇报研究成果。

(3)小组协作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学习内容;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小组协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4.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制定计划、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组织观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计划。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计划。

试验目标与内容:试验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形式多样、结构体系合理的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具有创新性,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体现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具有操作性,体现实施过程与方法。

篇10

关键词:绿色管理理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52-02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应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随后,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所属高校应设法开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或作为一项较系统的教育来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对该课程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意识,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建设,以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不被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着“源头污染”

首先,从课程建设看,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虽然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但许多高校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偏差,或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课程建设理念也模糊。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对该门课程重视不够,即把该门课视为是一种非专业化的带行政性的课程。

其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应面向全校学生,应贯穿在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均没有设置自己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研室,或设置不合理,所以就使该课程在组织形式上缺乏专业性。至于课时安排,目前,部分高校仅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且课时少、学分少,难以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对它的管理也采用的是类似于对其他专业课进行管理的方式,有些高校甚至至今还没有对该课程实施相应的督导和评价,更谈不上建立起适合该课程特点的科学而合理的督导与评价体系,这就造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源头上的“污染”。这种“污染”逐级向下传递,又进一步造成了该课程难以被重视的问题,因而使该课程无法形成“理论和学术上的教学体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中缺乏理论与学术问题,导致“中游污染”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其教学内容和应该有的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都要求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然而,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该课程,但其授课教师多属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专职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目前的从教者其知识结构、从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均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此外,在学科归属、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不规范或不畅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人只把讲完课作为目标,难以形成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效果,从而进一步导致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中游污染”。

3.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导致“下游污染”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目前不少高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多限于通过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来向学生讲解关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较少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往往比较空泛,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就很难从中实际体认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同时,课堂上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共性的指导,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能起到排忧解惑的作用,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该课程开设的宗旨和目的无法实现,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受益程度有限,从而就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课堂秩序欠佳,从而也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下游污染”。

二、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1.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

绿色管理理念借鉴了管理控制论中的框架和运行机制。“管理控制,是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认为管理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它的目标是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作为大学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绿色管理理念”以管理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按照“无污染”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旨在促使管理者以“主动意识”来完成组织制度文化的建设。它能够对大学领导和决策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人事制度、教学制度以至于学科或专业结构设置等提供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思路。该管理理念虽不属万能理论,但它确实是一种克服“管理污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民主水平的管理的新思想。该理念有助于我们有效克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绿色管理理念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