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篇2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篇3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4
1 追朔字源,激发兴趣。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如:金文的“步”像脚趾朝上的左右脚掌,当人的双替向前走动,其本义就是“行”。金文的“行”的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分开两条小路,样子与“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个摆动双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只脚,说明走得很快。本义是“跑”。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奔走的人形,下部是三个“止”部件,“止”代表脚,整个字表示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上三只脚,表示速度很快。本义是:“奔跑“。学生在追朔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对古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认为古文不再枯燥难懂,学习热情高涨。
2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其次,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最后,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 积累贯通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好比建筑房屋的砖瓦,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除此,还要了解俗称的“之乎者也焉矣哉”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史学知识等等,也不可忽视,要刻意地记一记。在阅读文言文遇到陌生的字词时,可以回顾课内所学,看能否对号入座。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句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反复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为进入初三复习做好准备。
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揣摩,因为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如“兵”、兵器、武器是本义,它的引申义就是相关的一些事物,如士兵、军队、军事、战争、战阵之事,究竟是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平时学习要注意文言文阅读的拓展,注意课内外的衔接,以求融会贯通。
篇5
一、培养阅读兴趣
①大力宣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读书有用论”要利用板报、橱窗、晨会、班会以及课堂等阵地经常向学生灌输,让他们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②推荐好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的兴趣,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让他们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像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知识性强的书、趣味性强的科技书、文笔优美的精品书、经典的文学书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开展活动。在指导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一种可行的激趣方法。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可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可颁发“课外阅读奖章”“全能小博士”等奖状;可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等。④巧妙推荐。教师一方面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适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刨根问底”;另一方面可以推荐必读书和选读书,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倘若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支撑,其阅读兴趣也不会持久的。因此,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要遵循阅读的规律,依托课内教学,剖析一些规有律性的课外阅读,及时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增加阅读信息量;也可以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课外阅读正是实践这些方法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逐个训练,巩固这些阅读方法,进而提高泛读、跳读、速读的能力。实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之目的。②思考的方法。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思起于疑,要教给学生自读、自问、自答、边读边思、主动运用工具书质疑解难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③拾贝的方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和积累语言材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外阅读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方法。像优美的词语、精美的片段、精彩的篇章……要学会识别,学会摘抄,甚至主动记诵。④随笔的方法。读是吸收,写是倾诉;读是基础,写是升华。将读与写结合,是指导课外阅读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教给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对课外读物进行评价,主动与自己比较,联系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评说。
三、注重阅读实践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加减并举,使学生有时间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无疑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我们一味地做“加法”只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而不适当地做些“减法”的话,不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逐步消失,而且学生的身心也要受到损害,最终得不偿失。因而,适当地做些“减法”非常必要。首先,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繁琐的分析、减少繁琐的提问、减少机械的死记硬背、减少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其次,要压缩家庭作业的时间,减少“死抄”性质的家庭作业,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再次,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减少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料”,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中午时间、活动课时间、放学后时间、双休日时间等这些学生时间的“边角余料”,正是组织学生以班、以组或以假日小队等形式进行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把学生组织起来,营造氛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养成习惯。
篇6
一、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在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依然存在着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到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农村学生不但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反而由于语文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成绩阶段性差距拉开不太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念头。在高考各科中,语文科成为学生时间投入最少的科目,更遑论什么课外阅读了。
2.文化氛围与阅读风气不足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落后,一些地方地处偏远,较为闭塞,社会、学生家长整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人们更为注重劳动与生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势必难以形成积极浓厚的阅读风气。
3.课业负担偏重,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受应试教育功利性影响,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课业负担更重。为了提高分数,他们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课内知识,提升分数,考上好大学,走出闭塞、落后的乡村,就能实现人生理想。而对于课外阅读,他们则认为于提高高考分数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4.课外阅读缺乏保障性条件
第一,文化设施相对薄弱。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偏少,农村高中图书馆存书量少,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书书目存量明显不足。
第二,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而在农村地区,由于高考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各科功课被安排得满满的,加上频繁的各种考试,就连周末也全被安排来补课,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第三,个别学科教师缺乏全局意识,一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不怎么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5.缺少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放任自由,效率不高
农村高中个别语文教师本身都没有研读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也无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或开展与语文课外阅读有关的各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放任自由状态。
二、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突破策略
农村地区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我们加以改进。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我们应该探索出一些突破的策略。
1.转变课外阅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2.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保障
农村高中学校应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添置图书,尤其是重点增加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的库存量;设立班级图书柜,鼓励学生踊跃捐献,相互借阅,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图书,变孤立隔绝为协同联通,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
3.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众多语文教师推崇的教学成功经验之一。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着眼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方法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介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札记、写阅读心得。
4.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与课外阅读氛围薄弱,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片“书香校园”的氛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介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
5.搞活课外阅读,提高阅读兴趣
篇7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阅读时间;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39-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阅读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尤其是课外阅读,它已经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外阅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阅读时间不足、阅读内容不明及阅读方法不对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诸如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课外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内容模糊、课外阅读指导不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及课外阅读检查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课外阅读时间不足与检查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生在课外看书的时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一方面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是由于考试与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少之又少,这不仅封杀了学生的兴趣,更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没有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作业来布置,加上检查不及时导致课外阅读效果非常有限。
(二)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与兴趣不高
目前,很多初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开展读书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有学校不重视课外阅读原因,也有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导致校园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此外,由于初中生喜欢看电视,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看精彩的电视连续剧上,而无心阅读一些古典名著。
(三)课外阅读内容不明与指导不够
目前,初中学生在课外主要看的是一些小说,其中言情与武侠类占很多一部分,一般来说,目前,初中生课外读书无非是出于爱好及应考试两种目的,其中很多初中生面对如此多的书感觉茫然,无从下手。此外,教师在初中生课外阅读方面关注不够,没能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进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三、优化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目前,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氛围不浓厚、内容不明、指导不够、时间有限及课外阅读检查不到位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更不利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量,将对学生带来终身的财富。
(一)确保课外阅读时间,注意阅读的实际效果
目前,很多初中生课外基本上是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看电视或者上网上,真正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一般来说,要真正使学生课外阅读起到实际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坚持阅读,确保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说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比如,学校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控制学生测验与考试的次数;教师将课外阅读作为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且及时检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空余的时间,合理地规划。此外,还可以采用开关于阅读的多种活动、创建学生阅读展示的机会及督促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等手段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效果。
(二)积极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般来说,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既要从学校入手,同时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对学校来说,首先,要强化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建设书香校园,让浓郁的书香弥漫整个校园。其次,教师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成为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好榜样,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来开设课外阅读课,一般来说,每周安排一到两节就可,此外,在阅读课上让学生交流彼此阅读心得,促进共同发展。对家长来说,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控制他们上网与看电视的时间,进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
此外,兴趣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通过名人名言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还要借助榜样与教师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怀着一颗强烈的阅读之心去畅游书的海洋。
(三)介绍优秀的读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般来说,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适合其身心发展,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让学生看得懂,促进其全面发展,通常情况下,给初中生推荐的书包括中外文学名著、当代精品美文及一些优秀的报刊杂志,通过这些书籍或报刊杂志来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扩大他们的视野,进而提高其人生境界。
通常情况下,好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一方面需要注意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同时还需要选择合理科学的读书方法,注意让学生有机结合使用精读、浏览及略读等方法。此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阅读中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且将阅读中不懂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摘录。
篇8
关键词:兴趣 指导 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明确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去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二、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地进行,我们学校每两周安排有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二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
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
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
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考,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
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
1.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五、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9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要留意报刊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扫除阅读障碍。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激发阅读兴趣。除了让学生参与选书,一开始就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
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不仅扩大了阅读面,且能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要求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托尔斯泰《复活》等。还可以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其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在师生交流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进行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明确目标任务。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甚至是每一周,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可能阅读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不愿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不长久的,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立足于学生实际,把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完成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
做好时间分配。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在课余、假期,但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自习课上学生进行默读,早读时用10-15分钟时间朗读,这都是应该得到允许的。下面要提到的阅读活动,也适宜在课内进行。总而言之,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前提下,在课内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无可非议的。
三、组织活动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是对于课内阅读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类别、更多不同题材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会很好地丰富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与视野,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慢慢鼓励与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课外阅读,可以从简单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作品作为切入,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开端,当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过程的乐趣,并且在逐渐深入的课外阅读中掌握更多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也会一点点在过程中得到构建。
一、以教材为依托挖掘课外阅读素材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习惯这个过渡。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十分有限,课外阅读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选取的素材不合适,或者展开的教学指导模式不合理,这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教学成效,还很可能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心理,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教学应当从相对浅显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题材着手,这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也更容易构建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这才是一个更为理想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首先以课本素材为依托来灵活的挖掘课外阅读范本,可以以课本内学生学过的篇目为向导,逐渐进行阅读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外阅读的展开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为容易,这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衔接,能够让课外阅读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要善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巧用现行教学辅导用书《奇迹课堂》,在每一课内容的设计时,都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相应的补充,如每一课的“走进背景林”、“作者我知道”、“教你一写法”,都渗透了相应的课外材料,这些都能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佐料”。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实现了对于阅读素材的合理选择,也很好地构建了课外阅读和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之间的桥梁,这会让阅读教学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课外阅读的教学展开模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语言积累就十分有限,对于阅读方法及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时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与技能,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阅读文章,感受文本讲述的主题。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学展开的初期,教师很有必要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思。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特定篇目的阅读中来感受这些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轻松,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且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3)阅读重心句子或者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及段落可以标记下来,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尝试和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些技巧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初级,但是,对于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却十分受用。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掌握一些合适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大大提升,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收获也会更为充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间有充分的课外阅读交流,让学生间就读到的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还可以就自己仍然存有疑惑的内容展开分析,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学生在交互和分享中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充分,并且还可能在过程中思维受到激发,领悟到一些自己从前不了解的阅读方法或者文本的剖析模式。多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会很好地给阅读过程带来辅助,并且会让阅读的整体成效得到提升。
有很多适合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诸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赏识会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在课外阅读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以及自己对于文本理解上的一些亮点而带来了他人的赞许,其他同学肯定乃至钦佩的目光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外也读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也能够充分实现思维的交互,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极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浅见[J].郭菊.青海教育2014年Z2期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朱素林.新n程导学2014年31期
[3]谈小学语文课外练习内容形式的优化与设计[J].吉小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
[4]三要素上好小学语文课[J].赵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