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投资力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05-02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F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F)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中位居中上游(见下表)。

二、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3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F比重达17.4%。资本市场理性回落,去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一)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加上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较大,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

2.投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投资总量居全省各市末位,增速居全省各市倒数第2位。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重点项目未能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90%。二是城镇投资下降。全年完成城镇投资98亿元,下降5.9%,严重影响我市投资的发展。三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全年共完成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

3.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家,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11位。去年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万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4成,在全省各市中处于末位。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批发零售业比重仅为19.4%,比 重低于全省水平约1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商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实力不强。

4.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二)建议

因此,建议我市下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3.加快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4.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篇2

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持续上行,预示未来一段时间全区经济景气将迎来上升期。

一、先行指数逐步上升、一致指数小幅回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下探

(一)一致指数呈小幅下行,当前经济景气有所回落

2月份,受全区工业、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回落至92.51,比1月份微幅走低0.96点。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除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外,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使宏观经济一致指数持续走低,反映出当前我区经济景气呈现回落。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呈走高态势,预示全区经济未来一个时期将现回升

2月份,受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企业资金面逐步转好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上升至107.06,高于比1月份1.92点。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除产销率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下降外,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新开工项目指数涨幅明显,从而拉动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呈现上升,预示未来一个时期全区经济将逐步回暖。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

2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8,自2012年3月份以来连续11个月徘徊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下沿,今年2月份再现下行态势,继续下探至过冷的“蓝灯区”,是2002年以来首次进入过冷区域。

从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看,2月份,消费指数、贷款指数突破正常的“绿灯区”下限,下探至偏冷的“浅蓝灯区”,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次走低的主导力量。其余指数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指数、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仍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外贸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选取10个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全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仍存在下行风险,但继续下探幅度有限。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呈现走高,以此判断,一致指数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进入上行调整期,全区经济将现企稳回升态势。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进入2013年,工业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

受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增速减缓影响,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增值速回落,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12,比1月份下降0.34点,已突破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连续两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呈现下行趋势,全区工业经济增长形势严峻。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走低

受工业投资回落明显影响,2月份,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低,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06.17,比1月份下降3.84点,已回落至过冷的“蓝灯区”中游,全区投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三)消费预警指数下行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受汽车、石油及制品类消费放缓、餐饮业消费降温等因素影响,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0.96,比1月份下降0.91点。这是消费预警指数自2004年以来,首次下行至偏冷的“浅蓝灯区”,下探幅度尤为明显,全区消费呈持续回落态势。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回升至正常的“绿灯区”

2月份,外需逐步回暖拉动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速降幅收窄,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6.95,比1月份上升2.8点,已结束2012年以来的低位运行态势,上升至正常的“绿灯区”,全区外贸形势趋于转好。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回升

2月份,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虽同比下降11.7%,但相对2012年以来的下行趋势有所缓解,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3.99,比1月份小幅上升0.86点,呈现上行趋势,已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渐趋偏冷区。

篇3

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截止2002年,股票总市值达38329亿元,流通市值达12485亿元,年交易额27990.46亿元,上市公司1224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884.08万。建立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及专用的空中卫星和地面光纤传输的立体通讯网络,全面实现了证券交易无纸化,形成比较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央登记结算系统。

但由于成立时间相对于欧美等成熟国家股市较短。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引起各方对其广泛争论。本文将从股市运行机制出发,定量分析评价中国股市十二年来成长质量,并为提升我国股市质量献计献策。

二、中国股市十二年来成长质量分析

判断股市的质量应以是否基于经济因素运行,是否优化配置资源,是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标准。以此为基准,以下将从宏观经济状况、新股发行规模与股票指数的关系来分析我国股市的成长质量。

1宏观经济状况与股指的关系

股市行情与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理论上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市可较好的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素有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之称。

而纵观我国股市十二年来股指与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却呈现一种同向异动的特点,即宏观经济与股指总的趋势都是上升的,但具体在各年份,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变化趋势相反(见图1)。具体地说,这十二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年GDP增长率都在7%以上,而上证综指由91年初的100多点上升到目前的1500多点,说明两者总体增长趋势一致。而另一方面,在各年份上股指却与GDP增长趋势偏离。92--95年度,GDP增长率分别为14.2%、13.5%、12.6%、10.5%,增长幅度较大。反观这几年股指的变化,92、93年股指持续走高,但94、95年却急剧下跌。当然,这一阶段为我国股市初期发展阶段,股指与宏观经济状况相背离也许是必然的,但在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这种异动现象依然存在。2001年度GDP增长率为7.3%,2002年为8%,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这种大环境下,2002股指理应再创新高,然而,股指不升反降,年平均上证综指由1956点跌至1561点。上述分析说明,经济因素并未完全成为股市运行的主导因素,股市并未完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图1)注:数据资料来源于中经信息网、巨潮网

2.新股发行规模与股指的关系

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个逐步扩容的过程。理论上讲,在资金供应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扩容会增加总市值,从而推动股指的上升;反之,若资金供应跟不上扩容的速度,造成供大于求,就会引起股指下跌。

对照我国历年年平均上证综指与新股的发行额度(见图2),我们发现,从1991年至2002年底,股指的涨跌与新股发行额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股指上涨的年份新股发行额较大,股指下跌的年份发行额较小,两者相关系数达0.9193。这看似完美合理,实则存在较大问题。将十二年来两者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分析,说明:新股发行额度与市场需求总的来说不相适应,与市场承受能力不能同步匹配。而且资金的供应跟不上扩容的速度,扩容并不能使股指连续上涨。一方面,新股发行额度小时,市场供小于求,股票成为稀缺资源,导致股指上升;另一方面,股指上升造成市场繁荣,资金供应充沛,从而增大股票的供给,而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后,则会导致股指下跌。下跌之后,则发行额度再度变小,再一次推动股指上升,如此反复循环,使股市处于不平稳的发展状态,股价波动剧烈。在图2中其运行轨迹清晰可辨。

3综合评价

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股市成长质量不高,表现为宏观经济状况和股市行情相关度较低而与新股发行额相关度较高,市场化程度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股市运作不是基于经济因素运行。而如果一个市场基于的经济因素过少,则难以谈得上公平、公正、公开,因为对于非经济因素,并非普通市场参与者所能知道和把握的,而谁能最先知晓,谁就能提前一步获得投机收益,助长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正性,弱化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在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管理层为了使股市稳定运行,针对股市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出台政策进行直接干预。主要表现在:通过控制新股发行额度及其他政策,直接调控股市的运行。而管理层的这种直接干预政策使系统风险增大,造成投资者重视“政策面”轻视“基本面”,热衷于投机炒作。因而,股价的涨跌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关性不强,股市行情与宏观经济状况难以相符,也就不难理解。

(图2)注:数据资抖来源于中经信息网、巨潮网

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而股市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因素运行,政策因素是影响股市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我国股市质量的对策

自2002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主要是缘于股市质量低、信誉差,股市投机盛行,系统风险较大,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更难以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而如果管理层不在股市的运作机制上作出变革,仅是想方设法在向股市内引资―亡做文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会起到太大的效果。正如华尔街稳健派投资者所说:只要中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能够令我们信服,而不是继续玩掩耳盗铃的假面舞会,钱不是问题。因此,从股市的长远发展考虑,应从如何提升股市的市场化上想办法。所以,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提高股市质量。

第一、依据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变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2001年《证券法》的出台,使得监管的范围、对象、方法等有了明确的定义。这要求管理层要改变管理思维,一方面,时刻要以该法为准绳,不能再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行事;另一方面,监管时要依法从严监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再做失信于市场的做法。

第二、在新股发行上,要由市场决定股价,由市场决定股票发行额度。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股市应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在发行额度上,要放权给市场,由市场根据其承受能力决定发行的额度。另外,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股票的发行上会审时度势,决定发行的时机、规模及合理的价格,而切忌把股票发行当作调控股市的手段。

篇4

关键词:会计指数;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行业评价会计指数

我国正在构建的充满活力的会计体系,其中作为核心“图谱”之一的会计指数尤为引人瞩目。作为直观、生动地揭示经济运行态势,为经济决策提供“风向标”、“监测仪”和“预警器”作用的新指标体系,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我国会计工作拓展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的新起点,是促进会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也是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为世界会计行业所做的新贡献。

1 着眼全局,充分认识会计指数的重大意义

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会计人员需要提炼出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会计信息,政府也能够通过这些信息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宏观方向,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和企业应该支持提升会计的决策,这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国家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会计信息指数体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对研究会计指数的需求进行分析阐述。

1.1 会计指数的研究,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企业能否获得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与其是否得到快速发展有很大联系,也就是说没有可靠真实的数据就没有科学的决策,企业也就无所谓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视,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借鉴。针对于其他的信息来源,会计信息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等,科学的会计指数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全面性。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中使用会计指数研究,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发挥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2 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调整,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及时掌握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而推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运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反映和监督功能,同时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能够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情况。对会计信息编制的会计指数是企业财务信息情况的真实反馈,成为了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参考方面。通过对会计指数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而判断出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地区经济的有效发展。总之,通过对会计指数的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增强宏观调控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现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1.3 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构建协调统一的中国会计体系的需要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建设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为发展目标,这既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特征,而且也存在自身的特色。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财政部通过对具体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了科学的会计行业发展战略,同时把全面发展会计制度、内部控制、人才评价等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重点,通过科学连接各个子系统能够更好地为会计工作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也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衔接有序的中国会计体系,为我国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凸显出会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会计指数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通过对会计指数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发挥出会计信息的保障作用,会计信息管理的提升作用,为未来的会计工作探索出一条更新的路子。

1.4 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需要

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理应走上国际舞台,扮演其应有的角色。近几年,我国推进的会计审计改革、领军人才培养、内控体系建设及可扩展商业语言,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中国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而在会计指数的研究方面,我们更是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面。

1.5 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增强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当前,收集到的会计数据大多数情况都只是被用来做单个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基本不用来做整个行业的经济情况分析,但是单个企业是整个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为了弥补会计数据的不足,我们应该对整个微观会计数据进行科学提炼,进而能够通过这些会计信息了解到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升整个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集思广益,合理构建会计指数的研究框架

立足于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充分借鉴指数编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利用公司会计信息与科学的统计方法,可以尝试构建基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一套指数体系,这个指数体系包括综合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评价某一行业内企业整体运行情况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以及分析单一企业股票投资价值的企业投资价值会计指数。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进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数。该指数体现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微观企业的价值贡献,通过考察该指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这一指数又可细分为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指标,对价值创造额进行构成分析,可以反映股东、政府、员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分配及税收政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分经济性质进行分析,能够对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对比,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细分行业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细分行业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揭示不同细分行业的经济运行特点,为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章的细致阐述我们了解到会计指数研究已经成为了会计工作中的重点开拓领域,也成功地说明了它是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帮助企业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会计人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会计指数研究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认真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扎实地做好会计指数研究工作,更好地促进当前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J].经济导刊,2011(11).

篇6

【关键词】会计指数;社会经济发展;价值创造会计指数

一、会计指数研究

1.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股价受到企业盈利或企业资产所左右的同时,其他非财务因素,如:品牌、理念、创新、人员等,对企业股价的影响日益增加。然而,非财务因素难以量化,不能为传统的会计方法所接受,因而导致在实践中对此类因素管理不够且报告有限。因此,价值创造指数应运而生,它是一项用来量化企业非财务绩效与其他市场估值关系的工具,即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编制以了解企业经营对于宏观经济的综合贡献,进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数。价值创造会计指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可细分为价值创造额与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指标。根据价值创造额的构成进行分析,可反映公司与政府、员工与公司债权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劳动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提供依据。对于价值创造效率进行行业分析,则反映出不同行业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受影响程度的不同,进而了解不同行业分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为国家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提供会计指数研究平台。虽然我国的会计指数研究走在世界前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跨级指数的研究仍处于起步状态,当前的会计指数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于各个行业的大量会计信息进行集成和处理上,若想顺利获得会计指数研究及其衍生研究的重大突破,则需要依靠专业的研究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研究编制已经迫在眉睫。

在学术领域的发展道路上,研讨成果的交流是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会计指数研究平台的建立提供给研究人员以发表科研成果的舞台,保证会计指数成果在研究价值、研究质量和研究速度等方面得到迅速的提高。

3.统筹规划,实践检验。会计指数的产生源自于实践的需要,指数的研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指数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为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才是会计指数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中国会计学会与中国财政部应统筹规划、缜密部署,将研究成果交予相关部门参考验证,共同促进指数研究的发展。在指数应用中发现问题时,应积极应对、深入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和缜密的求证完善会计指数体系。

二、加强会计指数研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中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十分珍贵的经济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亦或是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的加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严谨的会计指数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指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编制而来,其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有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经济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效有序的发展不能仅靠市场价值规律的自动调整,还需要政府在掌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下,适当推行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会计指数是一门处理信息的严谨科学,对会计指数的研究分析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和监督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以此分析出微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会计指数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政府能够及时掌握和监督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客观地分析判断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优化配置。

3.提升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在当前经济社会中,会计数据更多被使用在分析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方面,在微观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着眼于今后的发展,会计指数体系的建立,拓展了会计数据的应用范围,以微观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为基础,研究推断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使会计行业在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分析上做出新的贡献。

4.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地位日趋重要。自2010年8月在大庆召开的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首次讨论会计指数课题后,我国对于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愈发重视,动员了会计界的大量精英和力量。同时,我国推动了对会计体系的完善,会计人才的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明显增强,在会计指数的研究方面,我国更是走在了行业的前端。

三、结束语

会计指数的提出与研究拓展了会计学科应用范围,提升了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为会计事业的发展谋求了新的契机。我们会计行业从业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刻苦务实的研究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会计指数这个新领域内,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7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果宏观调控到位将使中国经济的上升期拉长,对股市应是长期利好。

当前经济形势基本判断

在判断经济是否过热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总量和结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宏观经济。多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和投资指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一些结构性指标,尤其是收入、消费指标一直比较低。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以来,这些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另外,结构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地区结构,即地区间的差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状况是三类产业的内部的差异较大。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各部类的收入结构差异,同时同一产业内部的各行业增长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对我们的总体判断产生影响。

据国家信息中心相关模型(该模型涵盖中国经济的十个指标,做出了加权分析,类似于灯号系统)测算,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处于“黄灯区”上沿,总体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并未进入全面过热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大,货币信贷高位运行,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总水平上涨。从经济运行的指数判断,2002年底,总体预警指标已经进入黄灯区,“非典”以后,进入黄灯区下沿,快到绿灯区;2003年下半年以后,尤其是10月份以后,回到黄灯区;2004年1-4月在黄灯区上部,没有接近最上沿。预测显示,经济处于一个趋热区间,还没有进入全面过热区间。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4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投资过热、全面的能源原材料紧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长期资源供给受到很大冲击。对此,我们的判断是,当前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但总体运行良好。

宏观调控措施的选择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

现阶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有效控制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的宏观调控处于一个复杂的阶段,也是一个需要调控水平的阶段,既要控制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经济重返低迷。因此,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做到有松有紧、张弛有度,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现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应付亚洲金融危机而推出的短期政策,实施已有7年,从国际上看,没有一个国家持续实行如此长时间宽松的财政政策。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应该淡出了。现在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紧缩的、抑制投资的政策,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宽松的、鼓励投资的政策,这就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增加了市场对政策反应的难度,削弱了“适度从紧”调控政策的力度。

2、防止“急刹车”现象,实现经济“软着陆”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国经济存在过热的地方,但这只是局部的现象,不是全局过热。经济总体运行仍然良好,不能把形势判断得过于严重。因为真正的经济过热是投资和需求的双过热,现在中国只有投资增长加快了,消费方面仍未全面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急刹车”措施,所付出的代价将非常巨大,刚刚复苏的经济又会被打压下去,中国经济将再次出现“控制――死掉――放松――再控制――再死掉”的老模式。

3、以市场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市场经济体制应以市场调控为主,即政府按照市场规律的原则选择宏观调控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但是,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完全市场化的宏观调控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辅助。目前,就遏制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而言,适度强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可能比其他财政货币政策都有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使用行政手段只能是作为缓解当前经济过热的短期行为,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向市场化制度的转变,完全采取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理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做法应逐步削弱。

当前影响股市若干热点问题

1、关于利率是否上调的问题

利率是否上调,如何上调,何时上调,是一个当前非常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股市对此非常敏感。即使利率并没有上调,但只要形成了预期,股市就会应声下挫。

我们认为短期内利率不会上调。首先,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的过热,总量过热的迹象还没有出现。如果提高利率,就必然引起经济的全面紧缩。虽然从负利率角度分析有加息的必要,但是与加息所带来的整个社会成本的增加相比,加息的效果还是得不偿失。

其次,从物价水平分析。如果物价水平持续呈现增长态势,实际利率水平继续下降,负利率的问题会更严峻,那么就有加息的必要。但是,5月份物价指数已经出现了回落的迹象。随着各项抑制物价政策逐渐发挥作用,未来的物价走势将如何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货币管理当局一定会审慎采取加息措施。

再次,从国内外的利差分析。一方面,国内利差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汇率政策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利率政策的操作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利率政策的影响。当前,中美两国利率之间已存在较大的差距,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是1.98%,同期美元存款利率是0.5625%,二者之差高达1.4%,套利资金活跃。如果美元的利率不变,我国利率升高,中美利差将进一步增大,刺激套利活动,外汇资金供给将增加。为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必须进行逆操作――以人民币购入外汇,进而造成货币供给增加,带动物价的上涨。因此,美国如果不再加息,中国上调利率可能性不大。

2、关于中小企业板问题

中小企业板的成立,一方面为解决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太少,而又有很多的公司迫切需要上市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出路, 为更多的企业建立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发展创业板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创新惰性,尤其是制度创新很难。现在搞中小企业板,也有这种惯性问题――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其一,上市标准依然参照主板市场,没有大的变动;其二,不涉及到全流通问题,依然是个非全流通、股权分裂的市场;其三,考核指标要求3年连续盈利,依然是考查历史业绩,而忽视对上市后公司发展的考查。

中小企业板市场必须作为一个有制度创新的市场来发展。首先,要保障中小企业板的独立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独立运行、独立挂牌、独立指数。其次,要把中小企业板真正做成中小企业板,为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做好准备。第三,不能留下制度上的弊端。中国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模式,股票市场的改革毫无疑问也需要渐进发展。但是,如果总是应付当前,不是从制度创新上解决问题,可能还要走弯路。所以中小企业板必须借鉴主板的一些经验,创出一条新路,才能把中小企业板搞好。第四,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关系到完善中国的投融资体制和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在主板上市还是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或者是未来的创业板上市,都必须是一个真正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上市公司。当前有些企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优势和效率没有真正发挥,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前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影响

从经济周期角度说,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一轮经济周期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协调。中国经济长期肯定是看好的,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股市也将长期看好。我国股市经过几年调整,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具体反映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比以前大为改善,信息披露逐渐真实,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公司股票价值逐步得以体现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利好。

但是,由于当前我们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股市受到很大的影响。2004年4月至今,上证综合指数从1783点连续跌到1376点之后才出现反弹。目前,反弹行情能够持续多久,仍然引起许多投资者的关心。

我国股票市场还未能完全体现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经济形势好转相对迟缓,而反应政策收紧却很敏感。例如,近两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股市却持续低迷。直到2003年底以后,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高涨,股市曾经一度上涨。但随着宏观政策收紧,股市便随即大幅下跌。

我们认为,未来的股市如何运行,将直接取决于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又直接取决于未来的经济状况。

从目前国家统计局报出的各项指标来看,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9.6%,上半年GDP增长率为9.7%,与去年一季度9.8%相比较,全国经济增速已经回落。此外,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比一季度回落14.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844亿元,同比增长31.0%,比一季度回落16.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24亿元,增长28.7%,比一季度回落12.4%。与一季度43%的速度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

篇8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篇9

宏观经济环境:央行加息,9月CPI走高,管理通胀预期任务更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是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大量流动性难以化解以及资产价格的问题,结合对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促使了央行这次加息。”

国家统计局21日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CPI同比涨2.9%。9月份CPI同比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这在部分上解释了央行日前的加息原因――抑制物价上涨。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目前物价上涨仍属温和,但国内外流动性充裕使得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突出。

国内供需格局:市场供应充足,采购需求减少

最低收购价小麦的持续投放仍是保证市场粮源的重要渠道,近段时间以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周投放量持续保持在450万吨左右的水平,同时产区小麦的零星收购及部分出库,市场粮源供应基本充足;需求方面,由于秋粮中水稻、玉米的上市进一步冲击小麦市场的供应,贸易商减少了对产区小麦的采购,同时面粉厂大多面临小麦价格上涨、采购成本增加的压力,近期销区面粉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调。

期货市场:上周多个农产品期货再创新高

受早籼稻大幅上涨及资金关注影响,本麦整体表现强势,主力合约WS1105开盘价2600元/吨,盘中最高价2726元/吨刷新合约历史新高,收盘2664元/吨,成交1445890手,持仓113480手,较上周上涨52元/吨,涨幅1.99%。由于现货价格表现相对滞后,期价的强势运行也为现货的下一步走势引领了方向。

相关农产品:近期大幅上涨加强了小麦市场的预期

今年以来,不仅大蒜、绿豆、辣椒等小宗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棉花、食糖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也持续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至9月,粮食价格同比增长12.7%,棉花价格同比增长32.0%。蔬菜价格同比增长16.4%。从近期的水稻、玉米行情来看,市场收购价格已然处于高位,从农产品的比较角度出发,市场对小麦后期价格预期也较为强烈。

篇10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主权。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经营自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主权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来说,当前强化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只能通过强化对企业等的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才能使会计法规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会计法规也形同虚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应当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从理论和现实来说,税收监督和会计监督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监督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监督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则已。应当寓会计监督于税收监督之中。在实施税收监督的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在实施会计监督中发挥税收监督的优势。我国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从原来设想的临时性监督演变成常规性的监督,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建。因为,财务税收大检查在开展之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影响其公正性。其次,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会计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法规真正发挥规范会计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