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觉得,在几十亿万年前,心脏是一种独立的生命体,生命很短暂,只有一年的时间。人类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体,生命也很短暂,但比心脏还短,只有一天。”

“有一天,心脏们想找一个好星球住,就往每一个星球放几个探测球。”

“它们找到了地球,但发现地球的超古代文明已经出现了,它们想和我们共存,我们答应了。但大家都想活长一点,好看看自己的子孙能干不能干。”

篇2

水泥工业是我国建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基本建设、工业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建设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水泥产业遇到了市场、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问题,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政府、市场、社会的要求,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其发展阶段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关定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最早提出产品周期理论的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同人的生命一样,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对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企业应根据其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水泥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分析

(一)水泥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水泥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钢材、木材、塑料统称为四大基础工程材料,广泛用于建筑、水利、道路、石油、化工以及军事工程中。水泥以其用量大、用途广、性能稳定且耐久性好及其制成品结构性能优良的特点,成为建筑工程和各种构筑物不可或缺的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材料,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会有别的材料可以完全代替它。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水泥产量因需要量基本达到饱和,水泥年产量已趋于平稳或下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水泥产量则增长较快。全球水泥消费总量在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近年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除在2008年下降2.4%为28.3亿吨外, 2009年上升5.9%为29.98亿吨、2010年更是大增9.9%达到至32.94亿吨,2012年更将达到创纪录的38.59亿吨。

(二)中国的水泥产业现状

我国的水泥产业肇端于清末民初,但其高速发展阶段则是上世纪的80年代至今。到2010年,我国水泥年消费量达到18.51亿吨,几乎是2004年的两倍,占全球水泥消费量超过一半,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印度2.12亿吨的消费量近9倍。但是,我国的水泥产业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巨大。30年间,我国水泥产业经历了 “政策刺激带动需求回升-景气旺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政策调控防止经济过热-需求逐步回落-产能过剩凸显-景气下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滑” 的过程。水泥产量在创造了年均复合增速11%的世界记录同时,也形成了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2009年9月工信部制定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明确提出了“人均1吨水泥”的概念,表明政府认可人均拥有的水泥产能超过1吨就等同过剩。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底,全国水泥产能达到29.44亿吨(其中落后产能3.5亿吨,占比11.89%),按此标准产能过剩近50%;而2012年,仍有在建水泥生产线216条,加上现有产能,预计到2013年我国水泥产能将超过30亿吨,产能过剩更趋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时可解。政府和行业一直都在努力通过产业政策对水泥产能过快增长进行调整和抑制。200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坚持技术进步和保护环境,调整结构和淘汰落后,鼓励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西部地区(贵州)最小规模要达到日产2000吨及以上,原则上不再批准日产2000吨以下规模的水泥项目,淘汰落后的立窑工业水泥企业,不得新建立窑企业,银行也不准贷款支持,鼓励建设60万吨及以上的水泥粉磨站(贵州省放宽到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等措施,几年来在限小和汰差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据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2012年新投产的12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日产10000吨及以上生产线3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6.58%;日产4000~8000吨生产线75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70.47%;日产2000~4000吨生产线45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22.81%;日产1500吨生产线1条,仅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0.29%。

但是,由于水泥产品仍处于产品成熟周期阶段,本阶段所特有激烈竞争态势无法避免。在限小、汰差之后,水泥产业的新一轮竞争将由于以下情况的出现而更趋激烈:

1、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已大量推广、大型水泥企业高速发展,竞争已主要在大企业之间进行

面对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及全球性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严重挑战,国家提出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的产业政策及各项操作细则。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成为水泥行业唯一扶持的工艺技术,并被确定为发展方向。同时,其他各种水泥生产工艺列为在不增量的前提下改造、限制、淘汰的范围,从而形成了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作为我国水泥工业成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目前已普遍应用。

由于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和装备的推广,使我国水泥产业在生产过程节能化、生产环境清洁化、技术装备大型化和国产化、控制与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明显的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逐步达到国际同类生产线的先进水平,制造成本明显下降,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

篇3

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的长久,石桥也的却没有彩虹美丽,但是我认为石桥和彩虹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久稳固的驾于两桥之上,默默地彼此沟通,这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回忆,这也是生命的价值。

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途不过几十年的道路,我们无法无限地延长它,无法获得它的永存。但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几十年默默地奉献可以换来永恒。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生命的本身,是在于奉献,只要有所奉献,不管是长久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还是瞬间发出灿烂的光华,这样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篇4

【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篇5

[关键词]师范生;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意识;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参 考 文 献〕

篇6

对于生命,我已经快要忘记了它的定义。这个宇宙里,有人迫不及待的迎接死亡,有人拼命守住生命,这两个极端,都是最无可救药的,我想,我终于知道了。

到底生命是什么东西?

“绽放时可以绚烂,消失时可以黯然,记得时,很重要,忘记时,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人类对待生命的看法。

太阳下山的时候,云朵烧得鲜红,刺痛了心。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恋上的生命,选择逃避?

我听见蜻蜓翅膀的声音,颤动,颤动。最后终于平息,它停下了,歌唱着那些消逝的生命。

终于,云朵烧成了灰烬。

叶子,开始了新一轮生命的循环,露珠早已被蒸发,沙滩洒满了墨绿色的光芒,我想用类似正常的心情欣赏这一切。

海鸥的声音盖过了大海,听见鱼儿在海鸟嘴里挣扎的声音,这是本能,保护自己生命的本能,空气很潮湿,所以眼睛里有温暖的东西,才知道,是泪水,原来,泪水是这样的咸。

月亮升起了,天空透亮的恐怖,感到刺骨的寒冷。

才知道,

眼泪,是海水一样的咸。

生命就是鱼吐出的气泡,破了,就这样破了。

天堂里的日子,快乐么?

篇7

当风划过湖面时,留下了粼粼涟漪。

当短暂的生命,从你的身上跨过时,你是否想过你是否留下了什么?

当秋天里的最后一片黄叶落地时,你是否有过对生命的思考。

当看到夕阳还未落下之景,你是否有过万端感慨。

诚然,我不可能拥有李白、杜甫这些爱国诗人的那种深远的思考,但我毕竟有过那种思考。

昏黄的傍晚,夕阳还未掩藏掉它的最后的一丝光辉时,我曾感受到那种庄严和神圣,太阳——万物之母,用她的余光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染红了大片云彩。这分明地展示出了生命的力量,她不甘心就这样离去,她想要人们去认真地审视生命。虽有古人说:“无限夕阳好,只是近黄昏。”但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原因只有一个它太凄凉了,并不能配上这种庄严的落日。

我们并不能因为生命的垂危而放弃它最后的绚丽。我们应该用我们自已最后的力量,来展示生命所具有的魅力和感染力。

晚秋的夕阳斜照这,使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盯上了一棵树——只有最后的一片黄叶在风中依然挂着。它在那瑟瑟的风中颤颤地飘。一时间不禁意地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我也想起了一句诗“花入金盆叶作尘。”叶子的生命虽短暂,但它却仍不屈服于自然,它想拼搏,同自然搏斗,它就在树枝上挂着,它是最后的一个胜利者吗?不,它不是,它终于禁不住了,它掉了下来,可还是想奋力地向上。风被有点打动了,便一吹又使它上升了一下,可最后还是纷纷扬扬地飘落了下来。叶子不屈服于短暂的生命而在那儿奋力拼搏。尽管叶子掉了下来,可它还是不忘把自已的营养提供给花朵,难道我们不该有一点惭愧吗?

篇8

广州有两场落叶的雨,第一场是金色的,第二场则是淡绿色的。第一场落叶,是片片枯黄的树叶。暖暖春风的嘴角荡漾着微笑,她伸出柔柔的双手,轻轻地将在枝头等待已久的黄叶,牵上它们的手,跳起了圆舞曲。怯怯的黄叶在空中迈着有些生硬的舞步,随着春风姑娘一同舞蹈,在半空中舞出一道亮丽的金色的风景线。忽然,春风停下了脚步,松开了手,黄叶静静地飘落,飘落到河面上,更多的则像一只折了翅膀的蝴蝶,落在了孕育生命的泥土中,静静地睡着了。踩着落叶,脚底下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仿佛是刚才圆舞曲的余韵,又是新的生命的开始。这时,正是临近初春的日子。

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落叶了,不过这次落下的是嫩绿的芽孢。走在街头,眼里总会闪过一抹抹淡绿色的光晕,温馨在其中若隐若现。落下的芽孢,那新鲜的绿色也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了。在赞叹那么纯净的绿色时,又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两次落叶雨呢?它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衬托出了美好的春季,为生命喝彩!

在以前,我认为落叶只能带来无尽的凄凉,无尽的忧郁,还有深深的悲伤。“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诗人用落叶衬托出了无尽的哀伤,感慨了生命的飞逝,深感生命的孤寂与落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也开始唉声叹气了。我在诗歌的熏陶下对落叶只怀有一种看法:落墨,凄凉,哀伤。直到我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广州的落叶,才明白了落叶的另一种美。

篇9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人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自杀;有人因一点小利而伤害他人;有人无所事事而啃老,动不动就拼爹;有人上了大学却不会剥鸡蛋……所有的这些,都与生命意识的浅薄有关。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语文课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还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当教师的要讲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小学语文课本(人教课标版)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情景中体味生命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关于生命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一课,先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作者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处处流露了作者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意义:虽然时光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浪费光阴的事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生最精彩,我们是学乞丐苟且偷生一辈子,像电视报道的那个饿死家中的大学生,还是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此外,要使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真谛,珍爱生命

人教版第八册《生命 生命》一文,课文开头提出了"生命是什么?"课文并没有从正面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长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生命的顽强。小飞蛾的挣扎是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一棵瓜苗,一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天,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奋力生长。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句子来感悟生命,比如文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等句子,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昆虫尚且珍视生命,更何况人呢?通过比较一个人对待生命两种不同的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人应该"珍惜生命,活出精彩"。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就天天在外面喝酒寻乐,或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明明已经成年,还要给父母增加许多负担,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犯罪的深渊,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群"。这些人往往有一种"明天再说"的想法,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先尽情享乐,玩几年再考虑工作。最终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一个"今天"值两个"明天",当日事当日做,把什么事都放到明天的人,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还有那个饿死家中的大学生、有的人因一点小事而自杀等等都是对自己、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讲解这些事例,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然后再联系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该怎样去做,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意义,从而学会珍爱生命。

三、在习作中畅谈,让生命意识得到体现

篇10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二、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深沉的母爱》中写到: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