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MOOC;精品课程网站;翻转课堂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到2013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的本科课程达14234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高职课程5843门。精品课程网站承担了展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的重任。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资源贫乏、交互功能不强、持续建设与共享受到限制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制约了其推广的进度。

到2012 年,一种新型的开放资源模式慕课(MOOC)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并引发激烈的探讨。幕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幕课运行方式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将幕课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精品课程建设,以改善目前精品课程的现状,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示范作用,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的发展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资源贫乏。

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只是单纯地将课堂上的教材、课件、习题、案例等简单地搬到了网络上,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效果比较差,制作时没有切实考虑学习者实际使用的感受,不适合在线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没能真正促进教学。

2、网站访问障碍多,利用率低。

在实际访问过程中,由于疏于维护,许多精品课程网站都存在一定的访问障碍,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精品课程网站的存在和访问途径。由于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是建立在本学校校园网络体系里的,外部互联网访问时浏览速度较慢,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都缺乏相对集中的网站访问方式。缺乏完备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导致大部分网站实际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对网站进行浏览,任课教师使用网站资源的积极性也不高。

3、交互功能不强。

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最终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所以精品课程网站要及时发现学习者的需求和意见,不断完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网站没有建设反馈与评价模块,教师和学生缺乏支持有效互动的技术服务平台,导致用户反馈困难,课程资料更新和跟进不及时,最终使精品课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MOOC的优势

慕课,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之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单从幕课的名称来看,慕课与之前出现的在线课程大致一致。那么慕课究竟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呢?

1、平台强大统一,便于学习。

慕课的三大主流平台是“Udacity”、”Coursera”和“edX”,这三个是集教、学和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幕课依托先进的教学平台,对于每个视频讲授的知识点都有配套的练习来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们播放视频和提交作业等的情况进行动态记录,以便教师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师生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是幕课的灵魂。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幕课教学中,学生首先在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然后在线下做作业,并通过论坛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在传统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只能以单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来面对所有的学生,而幕课教学通过设计和开发幕课视频,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对一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可以暂停、后退或重复,可以将练习题答案通过电脑反馈,这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可参与性。

3、将课程设计成单元、模块,加入“在线讨论”,利于教学。

幕课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幕课教学资源的最大特色是以“微课”的方式提供教学视频。幕课将课程体系划分成微学习单元,将课程设计成小而精的知识模块,提炼课程的精粹,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幕课的每个视频以大约一二十分钟的时间讲解某个知识点,每个视频对应一个主题,有利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且每个视频中还穿插了练习题,方便学习者及时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加入了“在线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线上讨论强化知识点,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幕课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相比于精品课程网站,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那么它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何借鉴和启示呢?

1、精品课程应设计强大统一的课程平台。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网站技术标准,导致精品课程分布不集中,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精品课程团队在制作网站上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而幕课之所以成为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在于其依托强大先进的课程平台。我国精品课程也应设计统一的课程平台,将精品课程资源集中在强大的课程平台上,一方面,课程平台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站运行和维护,另一方面,课程团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找到所需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先进的课程平台还应设置学习讨论区,建立网络学习监控,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控制,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2、精品课程应借鉴“微课”的方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我国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视频都是在传统课堂录制完成的,每节课45分钟,视频较长,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比较困难。而幕课所提供的课程录像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由于视频时间较短,且以知识点命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时间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将精品课程按知识点重新设计,将传统的一堂课划分成若干单元或模块,将大大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3、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利用率。

要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最重要的是将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精品课程网站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查找本课程相关资源,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并进行线上测验或者讨论,然后在线下的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视频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或者组织课堂研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师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变成了答疑解惑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自主学习者,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既可以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五、结语

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提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应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尤其是借鉴幕课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重新包装精品课程,完成精品课程的现代化转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4):103-105.

[2]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管理,2011,5(4):57-62.

[3]张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创新教育,2015(10):180.

[4]陈文曦.基于微课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现代化转型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6 (10):96.

[5] 卢有亮,姜书艳.精品课程网站中融入MOOC教学方法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3-174.

篇2

学校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按照“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课程建设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应用,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工作。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1门,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

一是对学校在建的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不断进行完善、充实,使其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2016年,我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就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达到建设周期的重点建设课程,按照此评价体系和标准有步骤、分层次的开展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稳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是做好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指导工作。2017年,我校组织评审专家对2015年立项的16门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充分掌握了各个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度和基本情况,并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内容。学校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帮助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组教师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

四是积极开展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工作。学校要求每一门建设课程都要制定明确的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做好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文献检索系统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2016年学校结合实际需求,开发了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教师依托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从完全依托线下教学,过渡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篇3

[关键词]质量工程 问题 集成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7-03

质量工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简称,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是“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措施。但也必须看到,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的思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使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限制。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特别是质量工程管理的经验,对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新一轮质量工程的建设提出建议。

一、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初期,各高校对质量工程项目非常重视,工作认真踏实,成效比较显著。随着质量工程项目在高校影响力的增强以及标志性特性的显现,部分学校出现功利性倾向。为使项目申报成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打造、包装,在人员结构上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研成果上进行组合,使整个申报队伍的结构、成果尽可能地符合申报要求,这样的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由于后续建设跟不上,往往造成项目进展停滞甚至瘫痪,建设工作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实具有实力获得立项的项目而言,通过3~5年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能符合建设要求,大家心中并不清楚。由于目前质量工程项目只有评审指标,没有最终完成期限的指标,使得质量工程项目失去了后续发展的方向,最终造成质量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不善或轻视项目建设等现象。

2 单一项目建设的方式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与效果

质量工程是国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质量工程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万种新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项目来实施,这样的思路本无过错,但数量的累积比质量的变化更易显现,使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立的质量工程演变成为项目数竞争的数量工程。那些在科研和教研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重点大学,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立项中占尽优势,而数量众多的一般大学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只能凌乱地填补一些数量空白,即便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很难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要想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显然是很难的。从内容来看,质量工程所建设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系统,项目是其中的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要素的系统质或新功能,具有非加和性,也就是说,每个项目的最优并不能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事实上,现有的质量工程是以项目制运行的,项目的负责人只负责本项目的建设,考虑的最高目标恰恰是项目的最优,质量工程整体的效果不在其考虑的范畴,使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为政,本身具有紧密关系的质量工程内容被人为地分割,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影响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

3某些项目评审指标描述模糊,对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造成潜在影响

质量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国家即制定了各个项目的评审指标,用于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各省也根据国家的标准制定了本省的评审指标,对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但从已实施的评审指标来看,各项目的评审指标有较多定性描述,且描述较为模糊,在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主观理解偏差,使评审结果出现差异。如《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评估标准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评估标准中有“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中“教师培养”指标的评审标准有“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措施科学、合理”等模糊描述。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评审时,评审人对“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等词句的认定标准直接关系到评审结果,影响到评审的公正,也为各种项目评审的人为操作预留了空间。

二、新一轮质量工程的集成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应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应该总结“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认真透析质量工程建设的内涵,理清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和层次,将项目作为子系统,集成到质量工程这个大的系统中,构建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以集成式发展的思路开展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

1 确立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工程以项目方式推行,所有的项目在一个平面展开,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互依托的层次也没有形成,项目建设更多考虑的是项目本身,而不是该项目在质量工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质量工程整体建设的作用,很难将各个项目整合到一条发展的主线上形成合力。在评价质量工程的效果时,无法用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对质量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只能根据项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列,导致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因此,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认识到质量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由相关的项目(子系统)集合而成,项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有项目应集成到系统中形成体系,系统内项目之间有层次和结构,相互依托,每一个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项目本身服务,同时也为其他项目的申报或发展服务,以此达到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认为,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是新一轮质量工程的目标,它可以体现各个项目集成发展后的整体效果,是质量工程建设成效的载体,应该将其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新内容纳入质量工程体系,使质量工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为形成优势学科开展的有选择、有目的的系统建设工作。为使新一轮质量工程建没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笔者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优势学科的形成为载体,从课程建设入手,分析了质量工程各项目的内在关系,构建了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见图1)。

2 集成申报,分类评审

在现有评审指标中,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基础,在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评审指标中都有体现,但这种体现只是得分项目,也就是说有精品课程可得分,没有不得分,是否有精品课程作为基础对于上一级项目评审的意义不大,其结果势必造成对课程建设的不重视,也难以将课程与其他项目联合做大做强。集成申报是将精品课程作为上级项目的必要条件,精品课程的门数以及课程性质将对上一级项目的申报起着决定作用,这样高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时就会认真对待,以优势(特色)

学科的形成为目标,认真思考申报精品课程的学科所在及这个学科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没有培育的希望与价值等,避免申报时的随意性以及拼凑申报等现象。此外,还应将教学团队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特色专业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必要条件。通过层层引导,使高校清楚教学工作必需从最基础的课程建设抓起,只有课程质量和数量并举才能为其他项目争取更多机会。因此,学校应沉下心来思考课程发展,仔细分析课程发展的方向,在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培育突破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使新一轮质量工程不再是各个高校数量比拼的面子工程,而是根植于课程,以促进教学团队培育、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的教学质量工程。

目前已建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主要是采取分级评审的方式,即国家级由教育部组织评审,省级由各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由于我国高校发展层次有着明显的差异,重点大学特别是“211”大学,在学校发展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大量财政投入,其发展的水平远远高于一般省属高校,现有省级评审方式使“211”大学在各省内具有绝对优势,削弱了一般省属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愿望,长此以往,不利于“211”大学的发展,也背离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分类评审是将“211”大学统一到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质量工程的评审,使立项项目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省负责本省一般重点大学和省属普通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评审时按类进行,建设效果显著的质量工程项目可申报到教育部与“211”大学竞争国家级项目。

3 师资队伍是实现集成式发展的关键

在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体系中,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项目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和主干,对体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师资队伍作为核心,贯穿这些项目建设的始终,是建设的关键因素,抓好了队伍建设,就抓住了质量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工程的集成发展就有可能实现。

在集成式发展的思路下,高校在选择申报精品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这门课程负责人的水平、能力以及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还要考虑这门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快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队伍,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形成一流师资队伍的过程,也是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为教学团队以及其他项目申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团队建设本质上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组织形式非常松散,首先要将他们组合到一个团队中,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有共同的愿景和奋斗目标,精品课程就起着这样的作用。由于有精品课程作为平台,使平台内人员的业务具有关联性,在研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活动中有共同的语言,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教学团队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为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与精品课程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组合形成课程群,产生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团队中一课多人、一人多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讨论的课程内容,多门课程的教学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壁垒,使课程内容协调、融合和精简成为可能,那些有能力的教师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教学团队,特别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成为教学骨干培养的有效载体,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新的精品课程的申报催生了增长点,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发展。如太原理工大学以“智能控制基础”精品课程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教学队伍由最初的课程负责人1人发展到8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年轻化的教学团队,博士化率达到70%;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为示范,将该门课程建设的理念推广到课程群中,创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组”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本着“立足原有、增强底蕴、依托团队、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实施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计划,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新增了“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2门精品课程。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关键和核心。教学计划的执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教案的编写、实验实践的指导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建设水平。特色则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和创新程度、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的推进程度等因素,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成效对“人有我优”起着决定作用。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建设,不断增强各专业方向的实力,着力于特色专业方向建设;桂林理工大学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支撑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作为集成式发展的关键,是各类项目必不可缺的核心,各个高校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师资队伍,才能在质量工程建设中争得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尹军,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启示[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廖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学团队的创建[J],教育探索,2010,(1)

[3]谢克明,精品课程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邹逢兴等,以国家精品课程带动系列课程建设,催生国家级教学团队,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篇4

关键词:精品课; 三层架构; MVC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高校为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通过观察与实践,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缺乏必要的落脚点与切入点,本课题拟通过构建精品课的应用网络平台,来促进与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应用依然停留在浏览页面的层面上,各个相关部门精品课程网络使用基本为终端型,与学校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共享。而精品课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切入点,其示范作用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介绍的精品课网应用平台则可以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规范化、系统化,更好使各院系的终端平系起来,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充分使精品课程在高校发挥示范作用。

2.系统分析

精品课程网络应用平台是集课程申报审批、信息、资源展示和共享为一体的统一开发平台。教学管理部门能够使用该平台对精品课程进行统一管理,教师使用该平台开发出基于网络教学模式,既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有富于特色的课程网站。学生能够通过该平成自主学习任务。同时三者之间又能够进行实时有效的互动。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育部公布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相关文件,我们把系统分为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共信息的,包括新闻、政策文件、公共资源下载、友情链接设置、经验介绍管理以及意见建议管理等部分。这一平台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管理员在后台通过信息平成信息的,公共资源的上传。

2.2课程申报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完成精品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教师通过教师端填报基本申报信息,完成申报书的上传,查看申报审批结果。管理员通过管理端完成对申报项目待审、已审、管理等工作。在此模块还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该子平台是整个课程管理的核心。

2.3课程网站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完成精品课课程网站的和管理。教师在教师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精品课程网站,一种是利用系统提供统一模板完成课程信息和资源的,另外一种是提供站外链接,链接到教师自己通过其他平台建立的课程网站。管理员通过管理端完成对各个精品课程的查看、审核以及维护等管理工作。

考虑到本系统需要面对的实际用户群,为了方便使用,本系统采用了基于技术的三层B/S网络架构,结合MVC设计模式进行框架设计,数据库采用功能强大的SQL Server2005数据库,编程环境选择了Visual Studio 2010集成环境。在确定好功能模块的同时, 按照体系结构对系统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接入层。如图2所示。

3.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通用类库设计。

通用类库主要用来封装一些常用的功能性代码,是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接入层服务的。还有存放一些自定义实体类型和类型集合,用于各层次之间数据交互的载体。

(1)数据库管理类CommDB类。

该类主要是为了完成数据库访问层代码的设计,主要功能有打开、关闭数据库连接,释放数据库资源,传入SQL命令参数执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统计等操作。使用时我们只需要在网页文件中引用该类的相关方法,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实现需要的功能。比如其中最重要的SQL命令执行方法,代码如下:

public DataSet ExecuteQuery(string sql,string tname)

{ string mystr = 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myconnstring"];

SqlConnection myconn = new SqlConnection();

myconn.ConnectionString = mystr;

myconn.Open();

SqlDataAdapter myda = new SqlDataAdapter(sql,myconn);

DataSet myds = new DataSet();

myda.Fill(myds,tname);

myconn.Close();

return myds;

}

(2)公共变量设置类CommonSet类。

该类属于业务逻辑层的代码设计,主要是完成一些公共变量的设置,比如设置项目申报年度,申报截止日期等功能。实际使用时在相关页面调用这些方法,即可实现所需功能。

(3)页面安全性检测类SqlCheck类。

该类主要是对需要登录后才能操作的页面进行用户安全监测,非法途径登录的用户将被禁止访问这些页面,同时还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sql防注入方法的设计。

3.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的核心主要是信息的标准化设计,既能够支持普通文字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及文件的上传下载功能。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等的统一。为实现这一功能,采用了现在网络流行的嵌入式Web文本编辑器FKCEditor,这是是一套专门使用在网页上属于开放源代码的所见即所得轻量化文字编辑器。它可和PHP、JavaScript、ASP、、ColdFusion、Java、以及ABAP等不同的编程语言相结合,不需要太复杂的安装步骤即可使用。主要用于让用户在网站上获得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效果,开发人员可以用 KindEditor 把传统的多行文本输入框(textarea)替换为可视化的富文本输入框。把FredCK.FCKeditorV2.dll文件复制到ASP. NET应用程序的Bin文件夹下,然后在要调用FCKEditor的aspx页面中添加一条注册指令,代码如下。

然后在需要的页面位置嵌入如下代码:

嵌入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

3.3课程申报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的核心功能是精品课程项目的申报和审核,以及审批表的在线上传和阅览。项目申报和审核使用的同一个数据库表的不同字段信息,这就要就一个合理的View视图设计。该功能的实现主要用到了提供的GridView控件和数据绑定技术。前台aspx页面我们插入GridView控件,后台通过首先调用通用类库CommDB类的ExecuteQuery()方法从数据库检索出需要的信息,然后使用数据绑定技术完成GridView控件和数据源的绑定。核心代码如下:

CommDB mydb = new CommDB();

DataSet myds = new DataSet();

string mysql = "SELECT * FROM jpkc_project WHERE u_user='" + Session["u_user"] + "'and p_ok='否' order by p_subtime";

myds = mydb.ExecuteQuery(mysql, "jpkc_project");

if (myds.Tables["jpkc_project"].Rows.Count > 0)

GridView1.DataSource = myds.Tables["jpkc_project"];

GridView1.DataBind();

3.4课程展示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主要是给教师用户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生成平台,借助平台提供的模板框架,生成标准的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单元。教师无须关心课程网站的建站技术,只需要把精品课程所需的资源按照规范标准加入到不同的单元,系统平台就会自动生成相应的精品课程展示网站。这一功能我们采用基于MVC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动态定制方案,实现了网站板块、模板、栏目和内容的动态定制管理。MVC模式是Model(模型)-View(视图)-Conlroller(控制器)的缩写,适用于大型可扩展的Web应用开发。它强制性地将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将其划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核心部分。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修改都不会影响其它两部分。 MVC 框架结合多层架构的设计模式能够将应用程序清晰地分割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逻辑部分,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它可以轻松实现一个模型的多个视图;当模型改变时,所有视图将自动刷新。MVC在模块化的动态页面定制平台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4.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丰富了学校课程的教学方式,扩展了课程教学的外延手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以外通过形式更加丰富的网络平台也可以完成教学和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该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示范意义,对网络信息环境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论文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指令性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课题名称: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应用平台构建与应用。负责人:孙皓月;项目编号是:2013JY1030。

参 考 文 献

[1] 石睿.基于B/S结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设计与开发[J].科技向导 2011.4

[2] 孟燕.精品课程网站动态生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11

篇5

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1999年9月,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的通知》;2005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以加强基础教育平台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进行;2008年1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计划。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建设

(一)因特网教育资源

资源是整个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必需,是构成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各种设备、媒体、器材、工具等),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支持人员及学生等),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用技术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

随着网络的兴起,尤其是Internet(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特网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不同于以往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主要是在Internet上获取的,所以也将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资源称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是网络的必然产物。

(二)获取因特网教育资源的方式

Internet是将全球数百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组网络。用户若要访问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必须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目前用于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的浏览器有很多,而所使用的浏览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浏览的效果。好的浏览器应具有如下特点:(1)能阅读超媒体文件;(2)具有字符格式化功能;(3)支持多种形式的Internet信息服务形式,如:WWW,Gopher,FTP,Telnet,WAIS等;(4)能访问历史记录;(5)具有书签功能;(6)能发送E-mal];(7)能阅读新闻,发表文章;(8)具有安全保密功能。

在众多浏览器中,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Navigator这两种浏览器使用较广泛。这两种浏览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浏览效果,支持多种HTMI.格式和丰富的网络文件类型,并且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支持FTP,Gopher,E-mail,Usenet等多種服务形式。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布

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条件。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系统中各种活动的运动属性、状况、特征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Internet教育信息是指Internet上可用于教育过程的、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其中既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习惯、行为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在传递学习内容中生成的其他信息,如相关教育的理论信息、经验信息以及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等,也包括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消息以及指导、保障教育系统顺利进行的各种政策、法规,还包括与教育、教学等有关的娱乐、商业信息内容。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各层次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均可以通过Internet便捷地获取各类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育动态、教育指导、教育统计资料等教育信息。

由于教育系统涉及多领域内容,因此与教育相关的学术、科研、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都可以归纳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科研网上,涵盖了以.edu为域名类的所有资源,并在.com,.gov中也有分布。Internet作为遍及世界186个国家,连接13多万个计算机网络、16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多万个信息源的信息网络,其信息资源的地理分布异常广泛,Internet教育资源也涉及到世界各地的与Internet相联的主机,但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网络环境优越,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特点有关,这就避免了像其他非英语国家网上信息时的双语种或多语种版本的多重建设。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00年1月,全球已注册的.com,.org,.net和.edu的域名已达10008475个,还有3344305个以国家或地区为最高域名(如.cn,.hk,.uk,.au,.ca等)。在这约13350000个域名中,按地域划分美国占50%德国占8.6%,英国占8.5%,加拿大、韩国、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目前为国际域名分布的前10位。

我国的网络建设与开发正在兴起阶段,目前我国上网的计算机为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的计算机为4l万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为309万台。我国WWW站点约15153个。我国已建立了包括负责所有大学联网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域名.edu.cn),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各科研机构联网(域名.ac,cn)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络信息的初建阶段。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51H,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分布情况为:中国科技网(CSTNET)IO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91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8H、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22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VET)20M。

三、高校应用的共享机制建设

(一)网络环境建设

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环境按其应用功能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办公,如教师备课、文件上传下达等;二是用于通讯,以网站为代表,融合了BLDG等技术;三是用于資源管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建设时,往往买了资源库,却没有本地资源进入,只能靠所购买资源库一年一两次更新,无法与教学形成互动;四是用于视频教学,真实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对此进行录播、直播和刻录输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估,教师培训。其中的视频教学网络环境又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开课视频会议;二飞精品课程录播;三是远程教学评估。

(二)教学平台建设

什么是教学平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虽然各地方高校纷纷建立多媒体教室,但是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仍然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地方高校可利用传媒与通信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主要有开路电视远程教育系统,Internet教育系统,以卫星传输为主、互联网传输为辅的教育系统,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的相关资源,大致分为教材、支持系统和环境,甚至涵盖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教学资源库通常具有下图所示的结构。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它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媒体素材库及索引库,在此基础上,还有积件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及相应的索引库,最上层是网络课程库和索引库。

(四)网络课件开发

网络课件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等因素。同时,开发网络课件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学和各专业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好进行合作开发,以提高开发速度和开发质量。

(五)多媒体课件开发

目前,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势必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各种媒体信息都必须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选择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精品课程建设

篇6

由于MOOC有相当高的资金、技术和师资门槛,高校当仁不让成为引领风气的弄潮儿。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纷纷抱团,或联合企业推出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MOOC平台,或加入edX、Coursera等国际平台推出自己的课程,旨在占领这一很可能颠覆“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新高地。

在MOOC流行的同时,老的在线教学的平台和工具仍然在升级更新,因为像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和学习方式更适合用于建设小规模的网络课程(SPOC),而在SPOC领域,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更有用武之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对MOOC和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都有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张文正如是说,他们主要做了如下探索。

■国际慕课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15年联合FutureLearn平台,推出了第一门“跨文化交际”MOOC课程。近半年时间后,已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5000多人参与学习,其中中国人仅占5%。这主要得益于上外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们独具慧眼的推进和布局。由于是英语授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对MOOC项目建设的支持。

■在线课程中心

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也不忘传统,扎扎实实地建设了课程中心,主要服务于本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手段,对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自建学习管理系统

部分外教、青年教师更愿意自发建设自己的课程。由于国内研发学习管理系统的厂商起步比较晚,而且开发者主要是技术市场出身,所以很少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渗透,基本上是课堂搬家,先天不足。而国际流行的成熟的学习平台如Moodle、OpenedX则具有明显优势。上外有多语种教学的需求,Moodle、OpenedX原生支持多国语言。

同时,高校信息化行业内也有一些老师组织了E-learning的社区,这些社区更侧重于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将国际上的优秀系统引入并落地,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在摸索实践中,张文正认为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才能使在线教育更好地发挥价值。

第一,建课与长期维护机制还有待研究。如何设定平衡合理的考核和激励目标让教师们能持续维护在线课程?恐怕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共有的痛点。课程建设初期因为有经费支持,建设的人不少,但时间一久,大家就会逐渐懈怠。

第二,系统的易用性还需要加强。由于近几年来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易用性非常高,用户体验非常好,对比下来,一般的师生用户难以忍受现有系统的比较繁琐的设置(国内厂商开发的产品还存在着严重的浏览器兼容性等基础问题)。如何学习类似于Kahoot、GoogleClass等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各个厂商仔细研究和大幅投资。在这方面,新兴的MOOC平台会好很多,如:OpenedX。

第三,教师缺少在线课程设计经验。大学老师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但事实上,不少老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传达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部分老师静下心来学习一些教学设计相关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讯息传达等),并应用于线上线下教学,将会对教学有重大促进作用。

第四,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媒体的竞争激烈。由于微信的普及度和易用性,很多老师的课后答疑交流或自觉或“被迫”地在微信上进行。但微信不能将流水式聊天内容结构化、语义化,以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腾讯不大可能开放这方面的开发接口,因为微信不是为移动学习而设计,过多考虑会削弱其产品核心竞争力。如何设计合理的产品来替代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虽然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还有各种高大上的新名词的“干扰”,在问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时,张文正表示:“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为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认真准备好每一次线上课程的制作,贵在坚持。”

腾讯精品课:打造学习生态圈

2015年3月,腾讯精品课首页全新改版,此次改版加入大数据概念,为每位用户打造“专属页面”,优先呈现已订阅机构/讲师所提供的课程,并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推荐。此外,记录用户的学习天数、课程数等学习轨迹,还开放了在线QQ咨询功能,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体验。

2015年5月,腾讯精品课推出“高考临考特训”线下公益直播课。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场内场外互动交流,为全国考生带来顶级权威名师的精彩课程。本次直播课网络观众超4万,累计播放超过40万,为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2015年11月,腾讯精品课与陕西万唯教育建立深度合作。陕西万唯属于传统图书企业,有大量优质视频课程,但缺乏自有视频播放平台。结合用户的需求和特点,腾讯精品课为万唯提供了PC及移动端的专题播放页,通过双方渠道大力推广;同时,还将视频课程与纸质图书结合,用户看书时可直接扫码观看视频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据腾讯精品课张淼介绍,腾讯精品课已覆盖了大量移动端曝光渠道,包括拥有亿级用户的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微博账号等,所以课程供应商来到这个平台上可以迅速实现曝光,触达亿级的用户群。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46-02

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间教育信息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MOOC、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老师随意选、学校任意挑,这就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互联网+教育”。这些随着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储、网络传输的特性带来的是让教育信息资源将不再具有独占性与地域性的特点。而随着教育建设项目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各级各类高校几乎都已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信息化平台。我们用黑龙江职业学院信息化平台――龙知网为例,对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共享资源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利找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学习、教师、校企关系的设计与实践操作的平衡点。

一、龙知网信息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龙知网是以中国顶尖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为基础,根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网络教育发展要求定制开发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2014年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大数据时代、教育结构转型而产生的问题与阻力,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多重困难面前,黑龙江职业学院正式成立网络运营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开发职业教育为主的网络课程及相关产品。通过两年的建设和运营,龙知网现已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课程教学、第二专业系列课程教学、职业培训系列课程以及相关在线教育产品的服务。这个网络平台,既可有效辅助传统教学,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突破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报名课程,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轻松快乐求知。随着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参考等在内的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原来只能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例如答疑、测验、考试、教学日历、教学评价与反馈、模拟实验等都可以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而龙知网的开发运用全部都基于一个基础――资源的共享互动。

二、教育资源在互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龙知网两年来的建设和运营情况来看,在信息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益。

(一)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不均衡

目前我们面临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问题,龙知网在运营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一方面社会公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如线上职业专业类的高端培训市场巨大;而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精品课程供不应求,更新速度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教育资源配置过度强调行政本位,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过度偏重外延发展。在初始阶段偏重硬件和规模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认知度、资源存储量等问题的明显改善,职业教育互动共享资源信息化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主要矛盾。但是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很容易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分家,使得很多课程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要求和被教育者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层面能否实现的角度开发,难以把教学经验和网上教学优势结合。

(二)存在管理和利用率较低问题

在龙知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发现教学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与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问题也急待解决。网站课程教学的信息量非常繁杂,平台中课程资源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现使用的系统难以将种类更多的信息,所以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程序。分享到其他基站也需要重新制作网页录入信息,这样就使得教学系统难以形成独立模块,严重影响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系统灵活性,基站很难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缺乏优质和新颖的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会面对一个统一问题: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共享教学平台一般要依托大型基站,课程内容建设上缺少新颖的课程规划。龙知网在建设过程就遇见很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一次性建设验收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创新维护和更新使用目标;课程的负责教师多没有统一的制度平台管理,一般都是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结合现场教学影像放在一个网页上,或者是用PowerPoint直接,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能够花费数月时间制作日程教学精品课程的高校教师少之又少;各平台之间互动和分享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四)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矛盾

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是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约束性。只有解决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才能提高知识所有者和资源拥有者的地位,以提高作者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在现实运营中就面临着如何客观地协调和平衡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课程资源共享的开放性之间这一“无保护”和“过度保护”没有界定标准的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极大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网络资源共享的劳动成果,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影响了资源的互动共享。

三、建立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信息化互动共享的实现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从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设。

(一)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协调团队

首先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专业二级学院组成的多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运营中心一类的具有专业建设、维护、运营的单位统一规划,并制定网络教育有关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政策,与教育集团,如职教集团一类的团体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其次要建立由课程规划、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教职人员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业团队,加强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最后应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带头协调相关院系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与共享。树立名校强校的发展意识,根据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课程特长,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二)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标准

高职院校具有优势学科不同,课程都是极具院校特色的特点,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引进精品等多种方法,形成互补互动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体系。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制定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公共服务的管理的标准,有完整的制度保障。由教育资源建设单位根据职业类教育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知识产权所有者,进行资源有偿征集的详细内容及办法和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及资源数量和质量要求。进行合理规划,确定需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时间和经费,做好资源开发立项指导以及资源的检查和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评审验收。对精品教育资源进行分类计入管理,鼓励更新和循环利用。同时提供平台技术支持的基站和公司及职教集团、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网络精品课程的合作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广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开发和运作形式,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建设单位和课程本身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制定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篇8

1、课程基础

本课程是全院重点建设的面向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它为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继续巩固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准备必要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即可以用英语完成常规职场环境下基本的涉外沟通任务,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职场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将来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语言的职场交际能力,掌握基本行业英语,有效地实现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与此同时,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输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使英语教学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学生更能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构建了“通识基础、融合专业、拓展素质”的多元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英语+职业(土木工程类/汽车工程类/环境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类/经管旅游类)英语+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和“竞赛教学互融、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满足“学生的未来职业和发展需求”。本课程共96 个学时理论教学。

2.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听说先行,任务引领”,教学内容以职场人工作流程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渗透人文元素,设计学习情景和学习项目的。课程内容与职场岗位相结合、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相联系、教学情境与职场情境相呼应、中国文化渗透与人文素质提升相促进,将基础语言交流项目和职业模拟项目贯穿其中,进行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以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以“服务素质教育需求、服务专业建设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做人做事并重、成人成才并举”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3. 课程设计的思路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夯实基础,掌握技能,服务专业,对接岗位,提升素养,传承文化”为教学改革路径,形成规范性教学成果。

(1)以职场为背景,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行业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语言载体。使学生能更容易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对接,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中,听得清、说的明、看的懂、写得出,大大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视、听、说三位一体,全面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据企业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普遍反应,在一般的职场岗位中,使用最多的英语技能为看、听和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看、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以“听说先行,任务引领”,在教学中“以视助听、以听促说、听说结合”,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英语试听说实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中看的懂、听得清、说的准。

(3)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的实践性和形式的开放性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从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实施(小组活动,随堂测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及作业、考试)四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其中,学习态度和项目实施是形成性评价,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属于终结性评价。

(4)充分利用课程网络、手机APP、微信等多渠道学习与交流,体现课程开放性、立体化与信息化。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站,微信、手机APP 等学习渠道与工具,浏览、接触、学习、交流丰富的网上课堂资源,并能够进行职业方向英语的拓展学习和综合训练、AB 级练习等。目前,电子课件、英语AB 级考试资源等大量教学资源,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

(5)重视跨文化交际,突出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注重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消解西方强势文化侵蚀,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跨文化双向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我们还计划开设多门文化素养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的渠道,如:《西方文化》, 《西方商务与沟通》,《英美影视赏析》,《英语经典歌曲欣赏》,《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每学期为16 学时。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讲解与讨论,让学生在进行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时,不仅能做到接受异国文化,还能主动输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到双向的交流。

4.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英语教学团队状况良好、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稳定、教学效果好、是一支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中青年教师中95%以上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课教师5人左右,外聘教师1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硕士10人,大学本科3人,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13人。无论是专任教师、兼课教师还是外聘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一支知识结构广博,业务过硬且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5.教材与教辅资料

(1)充分分析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相关教材的特点,结合各个专业情况需求,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

(2)多参加国家和省内组织的教材研讨会,及时掌握最新教材动态,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完善主辅教材体系。

(3)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着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程度水平和教学实用性等标准,有计划的编写或修订教材2-3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讲义。

6.考试命题与考核方式

(1)建立标准的考核模块和体系,形成听力+口语+笔试的终结性考核(50%)和过程化考核(50%)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其中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成绩(60%)(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等)+单元测试(40%))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2)严格考试命题要求,试题要符合课程标准考核要求,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3)建立考核成绩分析系统,对考试成绩实现科学的统计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7.信息化教学资源

2019年至2020年期间,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不断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平台。努力争取完成《大学英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制作课程教学课件16-20个,微课作品5个以上,录制课堂讲授视频40个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8个,进一步建设英语教研室微信公群、MOC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8.学生技能大赛

2019年至2020年课程建设期间,在现有英语口语大赛、写作大赛、单词大比拼等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支持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知识素养。

9.教学竞赛

2019年至2020年课程建设期间,为进一步夯实教师素质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组织《大学英语》课程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学院、省级、国家级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通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赛项,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二)诊改工作概述

一、服务对象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每级约4900人左右,专业涵盖面很广,从会计到软件应用,从建筑工程到机电一体化。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的就业岗位所需的英语语言技能具有单一性和零散性。本课程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特殊性,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本课程组的建设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2.遵循学生职业岗位英语语言能力需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或模拟项目)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进一步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提高英语等级考试过级率。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英语等级过级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本课程的教改步伐。

二、校企合作

教育部教高【2000] 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英语教学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及“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因《大学英语》课程的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特殊性,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无法从企业聘请承担教学任务。本课程组积极聘请行业人员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征询意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

《大学英语》坚持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工作重心,课程组成员不断学习优秀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提高自身水平。现拥有学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1、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比例。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拥有13名教师参与网站建设工作,各位教师认真负责,按时完成资源搜集与交流任务,其中有13名教师具有“双师”证书,有13名教师参加了职业资格证考试。

2、行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因《大学英语》课程的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特殊性,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无法从企业聘请承担教学任务。本课程组积极聘请行业人员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征询意见。

四、社会服务覆盖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新的拓展资源,积极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整体上体现了课程技术特点并向行业领域扩展。

在网站资源链接方面,计划在学校互联网,校园局域网试运行,可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检索、下载有关资料。计划通过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可以直接与全国知名的专业网站建立链接。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改善,极大的拓宽了教师学生的检索途径,从不同层面为师生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

本课程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为教师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等各方面提供极大的便利和更多的选择,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间更加快速有效的良性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难点突破

学校在课程信息建设上一直不断地投入技术和硬件支持。目前,我校拥有高速的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网络已进入学校每个角落。学校教学楼的优秀的硬件设备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便捷地运行。

学校加大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全部的教学文件已初步准备完成,计划上网,下一步目标是开展在线学习和答疑解惑等栏目上网,力争逐步实现师生的网上互动、交流。“网络课程”也为学生预习和复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学校可供本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的设施主要有校园网络、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室等,

篇9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传播;品牌接触点;品牌开放

2010年肇始的“淘课”热潮,在经历过网友热情追捧,门户网站积极介入,国内高校应对参与之后,业已进入集中化建制化大规模推进的阶段。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文将视频公开课列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000门资源共享课。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在其主页上开辟中国大学公开课视频板块。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高校的20门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正式向公众开放。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将申报学校扩大至“21l工程”大学和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

与此同时,据新浪的一项1600人调查数据显示,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中外公开课。而在各类公开课中,有43.1%的人选择国外名校公开课,选择我国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可见,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我国网络公开课还需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授课理念到方式的提升。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依据传播学、营销学相关理论,分析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风靡热潮的缘由,以资借鉴。

一、借力权威

霍夫兰经过实证研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他认为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所以有学者指出,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传播者个人的影响力最大,特别是社会名流,其影响传播的有效性往往达到 80%。

在“淘课”热潮中,广泛吸引民众注意,最受欢迎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分别是哈佛的《公正》,耶鲁的《死亡》和哈佛的《幸福》。世界名校与名校教授的光环为其广泛传播增色不少。其中,广受热捧并随后专门到中国做过访问的哈佛《公正》课老师Michael J. Sandel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他因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的正义论所进行的批判而著称。他是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足见其为所授课程专业领域的理论权威,深具传播者信誉与专业权威性,拥有可信性坚实基础。“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待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对网络公开课用户展开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结论。据某学者进行的调查,在影响学习者选择使用网络公开课因素中,学校的知名度和教师的知名度位居公开免费性和课程内容之后,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4%和17.6%。

由此,我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也应当借鉴这一模式,推出大师、名校、名人,增强吸引力,提升信服度。鉴于国内大学众多,真正享有国际声誉的名校不多,所以,应当相对集中于特定高校,遴选理论研究与授课能力相对突出的教师,真正打造名校名师效应,吸引切盼优质教育资源受众的注意,从而引发认知、态度、行为转变。

二、品牌开放

按照营销理论,品牌营销在品牌宣传和品牌推广阶段,要致力于品牌关系边界的扩大与品牌关系的参与主体增多。在Web2.0时代,信息资源集聚膨胀、渐次开放,民众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自主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鉴于此种崭新特质,有学者提出品牌开放理论。该理论认为应该由品牌主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分享品牌资源与大规模协同合作使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到品牌建设的过程,从而使品牌借助外力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并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起稳定而牢固的品牌关系。“将品牌资源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参与到品牌的建设。”在国外,人们认为“网路上的讯息已经无法全盘控制于行销人手中,随着更先进、使用门槛却更低的网路社群技术不断涌现,大多数消费者已经不愿意再忍受广告商的单向讯息传播,而是要主动介入到品牌的营造。”“品牌开放”作为原则之一包含在“开放源码行销”理论里。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所依托的麻省理工OCW项目就是品牌开放的成功者。2001年麻省理工决定在10年内把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所有课程材料上网,用于非商业的教育目的,供全世界人们免费下载,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活动。由于积极进行品牌开放,鼓励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加入,自行组织活动,现在开放课件联盟的机构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所大学或机构,运行几百余个项目网站,至少有10种不同语言的本土化课程,一共开放了1.3万门课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我国也积极参与其中。2003年,旨在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hinaOw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成立,将国外优秀课程资源引入到我国教学中,同时将国内优秀课程资源推向世界,让更多的学习者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2005年,CORE在试点大学中有限推广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2010年,借助人人影视等字幕组摒弃语言藩篱,国外公开课迅速传播,掀起“淘课”热潮。同年11月,网易成为OCWC在中国第一个企业联盟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积极响应,推出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并加入OCWC。

品牌开放一方面顺应网络传播时代的特质,另一方面在品牌开放过程中,民众通过积极参与,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品牌产生归属感与强烈的认同。这都使得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获益良多。而且通过大规模的参与,还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利用大众智慧,完善品牌自身建设。2003年,我国为了应对网络化教育潮流,回应“开放共享”理念,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教育部投入数亿元巨资,打造国内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面对“淘课”热潮,教育部2011年提出要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000门资源共享课,并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开辟中国大学公开课视频板块。由此可见,政府主导、财政投资、品牌开放度低、主要在国内高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推广是其鲜明特点。我们必须借鉴OCWC的品牌开放策略,扩大我国相应项目的开放性,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影响力。

三、提供品牌接触点

品牌接触点传播在理论上脱胎于整合营销传播学说与简·卡尔宗“关键时刻”概念,借鉴和汲取了罗伯特·劳特朋教授的“机会窗”理念。所谓接触点(Contact Point)指的是“品牌与消费者产生信息接触的地方,即运送营销信息的载体”,它是顾客面对品牌的一个情境。在进行品牌接触点传播时,要将品牌识别内容有意识地落实到相应的品牌接触点上,让消费者在接受和体验品牌相关信息时,清晰、一致地感受到品牌的核心内涵。以使品牌信息持续不断地在所有品牌接触点上传播品牌识别,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及相关识别,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留下丰富的品牌联想和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从而提高品牌传播效率,降低品牌建设成本。这就是品牌接触点传播的本质所在。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虽然2003年就在中国开始推广,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能在2010年引发“淘课”热潮,绝少不了人人影视等字幕组的翻译活动。按照品牌接触点理论,这个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品牌接触点。这些普通支持者不用再被动地观看国外高校授课视频接收信息,而可以通过开放翻译计划主动地参与。人人影视本就不是一个实体组织,它是一个网络的虚拟组织,完全由网友搭建起来,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没有实体更不是一个公司。所有成员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管理人员均由组员担任,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和目标在奋斗,一起欢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分享给更多的网友,所有资源无偿提供。通过普通民众自主自愿的翻译活动这一品牌接触点,国外网络公开课进一步实现和支持者的互动,以实现传播和巩固拥趸。

另外,鉴于人人影视等字幕组在翻译国外电视剧集、提供字幕方面极具影响力且参与者众多,人人影视只要在论坛中参与国外网络公开课翻译的信息,进行推荐,就会产生不错的传播效果。实力传播全球战略性资源总监弗兰克·哈里森通过对337个项目132个产品类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在150种不同的接触点中,建议和口碑是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比如说来自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或者是其他来源的推荐,对品牌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推荐人离你关系越近,可能对你最终购买品牌的决策影响就越大,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就是朋友和家人推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影视就是一个朋友圈,他们的推荐是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

国内的相应计划相对缺乏有力的接触点,互动乏力。根据学者的统计,国家精品课程的互动交流平台主要是留言板和论坛,在统计的课程中有42.6%的课程搭建了留言板和BBS等论坛。在这些课程中有69.2%的课程有留言信息,但只有2.7%的课程有回复信息,平台的利用率极低,形同虚设。所以,国内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一定要发掘出关键接触点进行精准传播;一定要利用接触点加强相关虚拟社区建设;一定要及时议程设置关注社会热点,并积极与网民互动,策划各项线上主题活动,增强线上线下的交互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外大学“网络公开课”的差异与差距[J].中国电子教育,2012,3(1).

[2]申小翠等.谈“有限效果论”及其对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1—201.

[4]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D].扬州学,2012,41.

[5]刘柏因.论维基经济时代的品牌开放[J],东南传媒,2011,8(123).

[6]谢影月.品牌思维:越开放越快乐[N].周末画报,2007-08-10.

[7]郑国威.开放源码行销的意义.http:/ / / hjto/ article/ 1468003.2.

[8]许颖.接触点管理模式及传播学透视[J].国际新闻界,2005(2):32- 37.

[9]方冰.基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品牌内容传播[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35-36.

[10]姜红.哪个接触点是打动消费者的最有效途径?[J].中国广告,2008(11):144- 145.

篇10

【关键词】定位 理念 内涵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5-02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0年建校,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办学六十二年来,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始终坚持以化工类专业为办学特色,始终坚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发展为办学宗旨。良好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使得学院在2011年功跻身到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行列中。从申报示范到示范建设,意味着学院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要以示范高职建设为龙头,坚持抓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道路,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增长才干,从而推进学院事业全面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理清学院改革发展思路

《规划纲要》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人是学院工作的核心,经过三年的示范建设,意识到必须思路清晰,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尤其是国家和吉林省立项的六个专业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有成功的经验。

1.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搭建平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3.创新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内涵建设为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内涵建设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尧学所说:“通过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带动,一条适合中国高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初步形成。”

1.内涵建设的先导是办学思想和观念。

办学指导思想和观念的确立是学院内涵建设的先导、是学院发展建设的最顶层设计。美国梅隆大学校长柯亨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定位包括方向和目标,它关系到学校的千秋大业。只有正确、合理、科学的定位,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因此,在规划建设与发展时要深入细致、反复研讨学校的定位,以取得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2.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

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到学院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师资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到“有的放矢”,尤其重视基础学科、主干课程、新建专业和薄弱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充实。积极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选拔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作为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为他们提供科研、对外交流和进修的条件。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3.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专业资源。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设置来调拨教学资源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都是以专业建设为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连接学校与经济社会的桥梁,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一要考虑结构、数量与行业等。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开设专业数要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二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三要考虑“宽窄并存”。高职教育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专业建设,体现针对性和适应性。一般来说,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而建的专业,其口径应相对窄,强调针对性和专业特色;而按技术领域设置的专业,其口径相对宽一些,强调适应性。四要考虑“能级定位”,构建专业梯队。将其分为五层,逐级上升,呈宝塔形:第一层(塔基),一般专业;第二层,校级重点专业,或骨干专业,或特色专业;第三层,省级示范专业;第四层,国家级示范专业;第五层(塔尖),精品专业。课程同样如此,也要明确能级定位,建立一般课程、院级重点课程(或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从而形成课程的能级梯队。

4.内涵建设的基础是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院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积极创造条件,一是争取国家、省财政支持;二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的贷款;三是实行校企合作筹措资金。精打细算节俭办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物质支撑。近几年,累计投资1.7亿元,使校园土地面积、建筑面积翻三番,目前新建的实训中心已经开工,正在全面着力打造省内一流的化工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希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高职教育的战略目标有两句话: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国际水平”。“中国特色”指的就是适应国家战略目标,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也适应终身教育需求形成的高职教育体系。凸显中国特色,核心就是就业。“国际水平”指的是在世界同行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及吸引力。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紧密结合我省及吉林市经济发展实际,坚持质量、规模、效益、结构、特色协调发展,创品牌,争一流,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化工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