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国家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篇2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篇4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保障条件
1 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要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需要从合理选人和用人、经费拨付和控制、激励与奖励、评价与反馈等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尤其是各院校投入明显不足的电子专业课程,在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行列时,总是滞后于其它工科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课程团队的积极性,影响建设效果。各院校一定要统筹考虑,全面兼顾院校的平衡发展,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一视同仁。
1.1 成立专门组织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组织结构可以分为院、系两级,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工作,教务处拟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遴选、制订评定标准、确定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各系部由系主任牵头负责系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教研室负责遴选、负责人确定、团队组成等具体工作,课程负责人全面实施,教务处、网络中心等机构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从上自下,共同努力,确保精品课程有序进行。
1.2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要改变目前教师不愿花时间投精力于教学工作的状况,学校层面必须承认精品课程与课题具有同等学术性,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并且依据不同级别提供经费支持。在政策上,负责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引与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讲授,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3 确保课程建设经费及合理使用
在推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院、省、国家三级经费保障制度,不同级别课程经费划拨额度不同,但主要用于课程内容完善、配套实训设施建设、网站维护等基本建设。采取“中期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一次考查,对于成效不明显,或未按建设规划进度如期进行、更新内容速度缓慢、教学应用程度低的课程降低资助力度或果断停止经费支持;对于考核效果好的课程可按计划将经费滚动下拨,对于成果显著的课程可适当增加经费。
2 强化课程团队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课程建设团队长期钻研探索,修改完善,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队伍建设:
2.1 谨慎选拔优秀的课程负责人
一支队伍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引领、组织和推动,因此选择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管理能力、理念理解决定着团队的兴衰,慎重确定一个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领导者,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德高望重的师德带动整个课程建设。此人一定要能够为团队其他人员指明建设方向,带领团队集体攻关,有效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乐于与成员沟通,调节冲突;并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在其麾下。
2.2 合理配置团队成员
要彻底打破课程负责人“大包大揽、独自作战”的建设误区,这是多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期阶段容易陷入的怪圈。由于团队结构不合理,成员分工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使课程建设举步维艰,为确保如期完成课程负责人无奈之下就“挑起大梁,勇往直前”。如若能够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职称结果、年龄结构、学员结构上搭配合理,形成建设梯队,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智慧与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由三类人员构成:
①主讲教师。院校内部应根据职称、企业经历、教学经验等条件选拔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职教师梯队。必须将青年教师纳入队伍之中,发挥老教师的帮扶作用,培养一支能够持续进行课程建设的名师团队。②兼职教师。行动领域的开发与设计、学习领域的归纳与转换、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离不开企业的实践专家,建设团队中的行业、企业人员不是列在建设团队中形同虚设的人物,而是充分体现高职课程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设的保障条件。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发挥其在加强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中的作用。③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设计、实施与监控需要有具备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引领,他们能够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不偏离主方向;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召开、学习领域方案的确定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团队可持续性建设。健康的团队是能够消化矛盾,持续学习,敢于创新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创造团结、协作、创新的氛围,坦诚交流、潜心钻研,发挥团队的优越性。课程负责人要依据不同年龄、职称、教学特长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访学进修、交流开会等提升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机会;鼓励中年教师脱产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岗位经验;通过政策引导,积极争取,吸引企事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多与职业教育专家切磋、交流,选择合适路径,正确实施职业教育理念。
3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营造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 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
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国家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
鼓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精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比如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这样可适当降低主讲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并且可使在有限课时中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得以更深度渗透和吸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建设教学平台,支持教师随时随地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的不断积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授课录像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而且使用网络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建立网上答疑、作业、辅导、讨论、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
(三)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教高[2005]1号、教高[2007]1号等文件中,一致强调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网络资源建设重要性,而我校现行的评审方式使教师往往轻视网络资源建设。如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也采用网评方式进行,并将一些网络教学环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会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另外,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国家级或省级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和积极配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令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研究.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101-104.
[3]徐文娟,赵存友,侯清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146-147.
篇6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工作已经逐步退化为学校的第二工作点,各大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将科研工作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首位,而受到职称评比制度的影响高校教师也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情绪[1]。此外,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严重利用不足,有的老师即使制作了CAI课件也只是简单的“课本搬家”,有的老师则是将教学的全部中心转移到了“课件解说”之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对于教学工作的影响是负面的。
根据有关调查,目前高校的在校生以85后、90后居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依赖网络”,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搜索引擎”解疑的占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2]。而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获取的究竟是珍珠还是糟粕不能确定。各高校虽然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却忽视了“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地,没有发现或者尚未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增强与学生交流的手段与方式。
以“课程上网络,高教高质量”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精品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排头兵和引风旗,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抓住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体系,对于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建设背景
“卓越计划”是我国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制定了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功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申请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专业。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相比,“卓越计划”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线路、车辆、通信、信号、供电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其最终目的是确保运营安全、高效。因此,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有必要了解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是学院开设的专业平台课,主要讲授行车组织管理、客运组织管理、票务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网络教学资源缺乏。当它被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特色选修课后,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亟待改进、教学内容和网络化教学资源亟待完善,最终旨在建成能够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也才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找准切入点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定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色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背景缺乏;另外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整体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依托“卓越计划”的发展契机,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现场工程经验的“卓越”教师队伍;第二,选送本校专业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及进入国内外相关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访问学者工作;第三,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3]。
(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是一门对现场知识和实践性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本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这需要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既要注重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又要注重加强课程与课程群之间、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第二,要注意融教学与科研的联动,促进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内容转化;第三,要注意精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适当引入轨道交通专业热点争议内容,延伸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内容。
(3)重视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5]。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免费上网开放,其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吸引学生网络学习兴趣、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做好网络课件和素材的充分准备;第二,以分类指导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第三,建立网络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够有效监控和评估;第四,加大精品课程数据库和网页资源建设,并实时更新和维护。
(4)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驾齐驱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材内容和结构上,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筛选补充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和管理的新内容,教材中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采取申报“精品课程+教材”打包建设项目的手段在实践中卓有成效。
(5)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6]。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尽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有许多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但是由于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我们在实践环节、实践时段和实践内容等设计方面,或者与工程实际脱节、或者缺少启发性和创新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室建设上相对滞后,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课题和科研项目等创新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进一步促进校内实验平台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外生产实习环节的规划、实施、监督和考核评估是提高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请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
总之,精品课程是长时间潜心积淀的成果,精品课程是突破常规、前瞻创新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国强, 高翔. 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 电脑学习, (2), 2010: 47-49.
2、郝桂荣, 高东明.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4), 2007:41-44.
3、胡华.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 教学交流, (11) , 2010: 1-2.
4、冀满祥.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 高等农业教育, (4) , 2005: 54-56.
篇7
【关键词】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实践条件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高等数学模式趋同分层递进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是凝聚学校所有资源及所有办学环节的载体,应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数学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行高等数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自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校级精品课程到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改革成果涌现出来,有力地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此项工作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具有明显的“模式趋同”现象。
一、精品课程建设“模式趋同”的背景及其表现
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趋同”,是指不同层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脱离本校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盲目攀比本科院校,求全求大求同。在课程建设的形式和内涵方面缺乏和谐与交融,缺乏自身特色。主要表现为:
1.形式主义。由于高职院校面临着专业评估、学士学位评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等较为急迫的各项建设工作,也有着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教育质量、规范本科教学的客观需求,申报、建设精品课程等教科研项目的愿望较为迫切。但由于各方面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急迫性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重复建设、粗制滥造,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流于形式。
2.目标趋高。高职院校在“专升本”后,教师普遍对本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不求甚解而存在模糊的认识。受传统本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忽视专升本后转型期循序渐进的本科教学规范化过程,盲目追风赶潮。在课程建设计划的制定,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材的建设,实践教学的加强,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全盘照搬本科院校。似乎都在培养科学型人才,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课程建设目标严重偏离本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生源现状。
3.缺乏特色。浏览国内各层次高校的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雷同性是一大特色。属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并不显著,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相似。
二、精品课程建设“模式趋同”的原因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趋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迈向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其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办学定位的影响。在各方面呈现多样化态势的全国高校群体里,高职院校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有100余所“985”、“211”高水平大学,400多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高校。下有200余所独立本科学院,1000多所高职和大专层次的高校。高职院校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很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些高校目前多处于本科教育的规范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困惑。对自身办学定位的困惑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 传统理念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观念普遍有待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是办学层次提升后的突出问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在运行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或按专科惯性运行,或者机械模仿本科院校。理念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本来就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其主力和阻力都是教师,这是一个共性问题。而高职院校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教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工作环境和更加繁重的变革需求,因此教学观念的创新更加困难。观念决定行为,观念陈旧是一切改革的障碍,此项工作步履维艰,异常的艰难,很多人留恋于业已习惯的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不愿意走出来。
3.实际困境的漠视。高职院校行业定向不如专科明确,二次加工的机会不如老本科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兼顾上更加困难。从生源来看,学生多为在高中学习中成绩在前25-30%的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责任感参差不齐,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相对欠缺,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表现为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不够。面对如此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要“帮助每个人成功”更加艰难。对高职院校所独具的这种困境的漠视使得课程建设工作无的放矢。
4.实践探索的缺乏。高职院校在本科教学规范化的过程中,各方面改革工作艰巨而复杂。有关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探讨很多,也形成了许多共识。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共识仍停留在管理者的交流层面,即未得到有效的贯彻也未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这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高层的研讨和泛泛而论较多,具体的、细化的、可行的实践探索较少。特别是深入到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仍停留在单兵作战阶段,课程建设的力度未实现应有的集结,缺乏系统、具体的课程建设方案。
三、我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探索
精品课程的建设涉及面很广,在宏观上完成“高层次班——工科班----经管班——文科班---专科班---选修课——系列讲座”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课堂主讲—习题课研讨—实验课加深理解和创新—专题讲座拓宽知识面—课程论文检验素质”的教学模式后,我们针对日常教学工作中较为突出和急迫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
1、更新数学教育观念
我们直面高职院校的现实,对大众的不同需求表示欣赏,承认学生的不同,承认他们注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建立不同的标准来适应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重知识的传授, 轻能力的培养;重技巧的训练, 轻思想方法的学习;重理论教学,轻示范应用的训练”等教育思想观念,注重兼顾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关于数学教育理念,明确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
2、多目标规划课程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课程目标上多目标规划,既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学理念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也要兼顾后续课程的需要进行知识教育;既要实现课程基本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也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完整的传统习惯;既要让多数学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又要兼顾少数有继续深造空间的学生的发展潜力。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中,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将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选择为: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文件、梳理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网站等几个方面。暂缓或淡化其他方面的建设,例如教材选择国家优秀教材而不是自编,题库建设是选用国家题库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学条件因地制宜,网络教学暂不考虑。总之,将我校此方面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相对重要和紧迫的课程教学组织方面。
3、确立“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为了实现既定的多个课程目标,我们采取“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将整个课程、每章、每节甚至每讲教学内容划分成三个层面:基本平台内容、进阶提高内容、深化展开内容。一般情况,基本平台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想方法;进阶提高内容包括课程难点、必要的理论证明、多知识点的融合等;深化展开内容包括技巧计算、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创新等。教学中首先重点突破“基本平台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因势利导、分层递进,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后二个层面的教学。
三个层面中,基本平台内容是核心内容,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各层次学生的共同需求。这种共同需求恰好又是各层次学生都容易接受的基本思想方法,往往通过通俗的语言就能达到该层面的教学目标。凡是与思想方法教学联系不紧密、影响不深远的内容都可以放在后二个层面考虑。重点突破基本平台内容的教学,分层递进,就好像诱导每位学生轻松迈上一个宽阔、坚实又不算望而生畏的平台,然后按照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下一步的个性化发展。不望而生畏使多数学生有兴趣有能力上来,宽阔使学生不容易跌落下去,坚实使学生中的一部分有能力进阶提高。
4、“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尝试
为了实施“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实现我校升本后大面积本科规范化教学,发挥省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较多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规范化教学的规律,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努力,充分、反复探讨和研究,集思广益,精心策划,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技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
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在重点突破第一层面教学目标时,强调“教师应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最深奥的理论”,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讲授微积分内容,缓解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分层递进教学阶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建立不同的标准来适应他们。针对目前精品课程流于形式的“内容教案”较为普遍的现状,我们精心打造简洁实用的提纲式教案,在教案中具体体现上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积极有效地发挥了教案的课前设计、课堂提示的作用。教案一般3-4页,既包括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例题选择、作业布置等方面的设计;也将过去教学课后分析中有关课程教学战略意图的实现、分层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时间分配、语言运用、课堂组织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体会通过教学提示的形式给出。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凸式分层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在班内进行区别教学,将学生分为平行层与上凸出层、下凸出层,凸出层的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35%(上15%+下20%)。“重点突破”以激励平行层、帮扶下凸出层;“分层递进”以提升上凸出层。这样,在不另行分班的情况下从学生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层处理,兼顾多目标规划的各个课程目标。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86-01
本文通过对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设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的措施和建议。
1 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现状调查
鹿山学院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刚刚建立,共有教师21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30岁以上者4人,占19%,30岁以下者17人,占81%;中级职称1人,占4%,初级职称11人,占52%,无职称者9人,占44%;硕士研究生1人,占4%,取得硕士学位者1人,占4%,大学文化程度教师19名,占92%;18人因从事过学生(就业)工作或带过毕业班而有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占86%,3人无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占14%;6人从事过教学工作,占29%,15人无教学经验,占71%。整个团队呈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从事一线就业指导工作者多,从事课堂教学者少;硕士以上高学历者少,大学本科学历者多;年龄偏轻,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因此,责任感强,成员间团队协作精神好,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科学、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教学队伍是鹿山学院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迫切要求。
2 加强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加大对带头人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带头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自身影响力。其中,营造民主和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团队合作氛围非常重要。这能够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经验、技能等的不断增长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进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团队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而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是其重要内容。从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师资队伍建设不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此外,精品课程建设涉及专业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等诸多环节,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只有组建起一支教学团队并共同致力于课程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将某一门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可以说,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既是一个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的过程。
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独立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3)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篇10
关键词: 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 初级阶段 实践模式
21世纪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强的优秀外语人才。建设好外语类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精品课建设是衡量课程建设水平和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该课程进行精品建设,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综合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目前,国内对精品课建设的研究,从cnki和万方数据库上的资料来看,寥寥无几。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建设过程或建设内容作描述性研究,缺乏必要的系统探讨和理论深入。不仅如此,为数不少的学校将精品课建成之后,就成了“神龙见首不见尾”东西,一直被“精品”了下去,很难听到下回分解。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对相对困难的《高级英语》的精品建设及后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在初级阶段不仅要求在建设内容上整体把握,而且要在具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有阶段计划,实现整体协调,真正实现精品之“精”。
1.精品课建设的框架
精品课是以关注教学内容、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条件为切入点而进行的旨在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能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的特色课程。它包括:(1)课程规划。主要有课程设置、课程描述、顶层设计这几个板块。(2)团队建设。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及他们的特长、研究方向和发展计划。(3)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使用、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条件、考试题型、学习题库和在线答疑等。(4)教改教研。包括阶段计划、成果展示和最新动态(教材更新和阶段总结)等。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要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高级英语训练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具备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高级英语精品课是以关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教学内容、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条件为切入点而进行的旨在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能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的英语专业高年级特色课程。
2.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初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高级英语精品课是最早建立的校级精品课之一。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针对本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作出总体规划的同时,还对其各自项目进行细化,具体如下。
2.1课程规划注重全面
在课程规划中,课程设置明确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分、学时、开课时间、预修课程名称、课程简介、教材及参考书目等。课程描述要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历史沿革、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知识模块及对应的学时、课程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顶层设计主要是为建立顶级精品课。团队提出的目标是要最终建成国家级精品课。
2.2团队建设讲究协调
团队建设中关注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及其特长、研究方向和发展计划,力求在整体布局上实现衔接和互补。承担《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团队职称合理,有教授两人,副教授两人,讲师四人,其中有两人为硕士生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50岁以上的有三人,40至49岁的有两人,30至39岁的有三人;学员结构较为丰富,其中有四人曾前往国外知名高校留学、访问;从事的学科专业交叉、知识结构较为综合,所有教师涉及的学术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教学科研能力强,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而且有三人是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
2.3教学资源力求丰富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使用、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条件、考试题型、学习题库和在线答疑等,这些资料已经收集整理完毕,即将分布上网,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相关老师的教学调整和论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级英语的教材建设正在做出重大改革。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的精读课,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适应时代的教材,就培养不出适应时代的英语人才。我校外国语学院有英语和商务英语两个专业,涉及师范、商务或旅游、翻译和双语方向。我们正试图改变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使用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三版),又使用黄源深的English(Books5,6),还可考虑使用其他教材,其内容和难易程度将根据各专业(方向)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实际需要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4教研教改关注成效
教改教研是促进高校英语教学和改革的重要指向,没有教研教改的高校英语教学是没有前途的教学。我们在教改教研设计的项目包括阶段计划、成果展示和最新动态等。从目前我国高校的精品课建设来看,主要是三个层次的建设:第一个层次是校级精品课建设,第二个建设层次是省部级精品课建设,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级精品课建设。从时间上划分,上述三个层次又可分别成为精品课建设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我校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还处于校级精品课建设阶段,即初级阶段。本阶段又分三个建设期,即基础建设期、巩固提高期和基本建成期。成果展示和最新动态主要展示精品课建设立项以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教研成果及当前的研究状态。高级英语精品课团队是目前我校师资最强的教学团队。迄今为止,本团队已出版或正在出版教材两部,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三项,七篇,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举办了五次大规模讲座。
3.初级阶段的实践模式
高级英语精品课的顶层设计是建成国家级精品课,但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相对精细实际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我校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即校级精品课建设层次,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如下:
基础建设期为2011—2012学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精品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规划、教材建设规划和其他规划(含试卷库建设规划等);(2)分课型编写教学大纲;(3)建设一支由五六人组成的、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有较强教学能力的稳定的队伍。
巩固提高期是2012—2013学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在进一步巩固前阶段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1)编写出版教学辅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制作教学课件;(3)建成试卷库等;(4)加强专业培训学习,针对课程建设需要,做好教师培训计划,并着手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力争教师队伍中有两三人具有或攻读博士学位;(4)对前期成果的推广利用制度化。
基本建成期是2013-2014学年,将继续巩固教学改革成果,并在充实提高的基础上建成学校精品课程。本阶段还将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为申报市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
4.结语
高级英语课已经被列为我校重点课程,这对该课程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带动其他英语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因而对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实践模式做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从学校层面上讲,要实现建成西部乃至全国知名大学的远大目标,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精品课建设。《高级英语》精品课初级阶段建设实践研究,将为我校外语课程建设及其他课程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推动涉外特色的精品课建设步伐。
与此同时,通过对高级英语精品课建设研究,可在理论构架上改变和完善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框架模式,改变其运行现状,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学科优势,并从实际层面解决具体操作中存在的误区或制约因素,为本课程申报市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