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

篇1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篇2

1概述

1.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中,需要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员,都自觉的把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按照规定分类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类别[2],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上发挥作用。使它们不能成为污染源,而成为城市的资源。

1.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污染问题还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虽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中国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和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对于这些都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些城市污水处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处理工艺为一体,然后再选择利用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这些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就可以使这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设备可以在城市环境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于污水量较大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和小区建筑物,非常实用的利用这种设备,来解决污水的处理问题;还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区,他们也会产生污水,也需要处理污水。虽然在工业废水处理上,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的污水处理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些成果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废水处理工艺得到发展,这使中国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经常使用工艺新型的各种设备,尤其是这些设备在中国已经都能生产。这使中国在建污水处理厂,几乎可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这对于污水处理具有很大优势[3]。在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国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关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一般都采取卫生填埋法、焚烧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将这些废弃物堆置于郊区,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进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处理废弃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点。但对于这些生活垃圾来讲,中国处理方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与焚烧三种方式来处理固体污染物[4]。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现状

2.1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就全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城市污染企业需要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这种措施是一种可以处理污染物处理设备,它可以来处置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产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单位运行本单位的环境治理设施,这样也可以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是企业自己负责城市环境的运营管理;另一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来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这是一种需要依靠政府筹资,来建设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用这种方法来统筹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关于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实施进入市场化模式,就是要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专业的、具备污染治理运营资质的企业,就需要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也能够更好的使污染物达标排放,提升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会化,时至今日,这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6]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这种模式只是在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较多的地区有较好的实施,显然,对中国来讲,要实施这种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还需要做较大的努力。

2.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有了较大发展,从1999年计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到2004年,中国施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已经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运营机构。目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在中国有效期内的持证单位约2100家。几年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营在中国,尤其是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主要表现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稳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加快了工业污染集中处理(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工程领域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步伐;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规模化运营,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运营人员水平。

2.3现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从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运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7],在这些城市中也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还比较薄弱,亟待快步赶上去,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3.1传统的“两种模式”的问题在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过程中,长期应用“两种模式”,来实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会在资金的使用上带来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无论是排污单位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还是利用公共性措施来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对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较大的,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来讲,压力都是很大的;同时还有在技术上、管理人员急需的困难,目前,在一些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出现他们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难使他们在工作中,达到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再加上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两种模式”,这些问题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运行难以与企业运行模式统一起来,这里主要存在着效益问题,对这种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来说,如果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还可能出现亏损,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就很难见到实效,必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2.3.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以南京的环境污染治理为例,2012年南京在继续推进“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城市部分黑臭河道开展新技术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术,启动实施内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彻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因此,南京市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中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具备运营资质的单位中,还没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的证书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在运营类别上只是临时资质证书,显然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不容忽视。

2.3.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两县全年关停污染企业41家,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家。但从全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

3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就可以解决“两种模式”弊端,在一些企业中,在观念上还没有认可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意义,这就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就难以形成城市环境治污的优势,这就不利于城市环境治污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3.1环境污染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中国开展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工作,这种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和推进环保服务的市场化,也可以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促进作用,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对运营单位实行城市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污染问题,这样就会对排污企业的环保工作产生动力,就会鼓励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发展。因此,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强法律层面的作用,尤其应加强对城市环境治污的立法调研,才能在城市环境的污染中,尽快建立具体和专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利用法制的优势,来严格制定城市环保污染治理与社会的管理,才能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应该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就会提高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积极性,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就可以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得到良好的发挥,可以在经济上发挥规范城市环境污染的治污市场,才会使政府和治污行业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费用,通过治污企业形成竞争性的定价机制;才能使治污企业在税收上得到优势,就会有利于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单位获得减免税制度。

3.3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才能使城市环境治理采用双赢机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既有利于用户,又发展了自己。才会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运营市场,得到认可,才可以实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排污企业的双赢局面。

4结语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02-02

1 项目环评概念及作用

自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概念以来,环评工作在我国已走过近40a的历程。在此期间,最先开展的是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和项目“三同时”(三同时是指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的制度)验收管理工作。至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相继出台,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环评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为项目的选址和布局、项目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和项目审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预防项目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决策源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然而,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除了交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以外,更主要的是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增加。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但是,如果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有效,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措施是环评报告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环评工作者应该更深刻地思考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以使环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 环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1 环评单位普遍缺乏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导致项目污染源核算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政策性和技术性极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3]。尤其是高污染行业项目污染源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评述这两部分内容,不是真正的行业专家很难搞清楚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和污染物产生环节,更弄不清此类项目应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至于高污染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和无组织排放情况就更难把握。再加上目前在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开展时段,建设单位大都不能提供较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这就很容易导致工程污染源排放种类和数量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环评单位要注重引进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具体高污染行业项目环评工作启动前,环评单位可以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担任项目顾问,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环评工作。这样才有可能使该项目的污染源分析准确无误,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有效,事故污染排放源估算合理,风险应急控制措施及时高效。

2.2 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都能做到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可是若干年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区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失当,没有对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做出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考虑到众多项目的污染叠加影响。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参数偏少,无法预测区域、流域综合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预测分析结果大多没能得到及时的验证和修正。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并据此制定出地方相关环保标准。在此前提下确定单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浓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流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改善。其次,在项目正式投产后,尽快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源和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要素质量进行监测,这样做既可以验证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又可以及时对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便及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3 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3]。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让项目所在地周围即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使项目采取更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信息公开不全面,公开渠道狭窄,公众不易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二是在公众意见调查表发放过程中公众选择的代表性不够,所选公众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反馈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环评结论中对公众的反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对项目不利的意见。导致大多数环评报告结论中几乎没有公众的反对意见,使本来十分重要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环评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督促环评单位在环评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项目信息在大众媒体公示,公众参与调查时要选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公众参与填表,切实做到能够代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意见。另外,争取每个项目都能召开听众会,更好地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环评结论中积极采纳公众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不断提高环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2.4 评审专家问题 环评审查专家是环评行业的重要资源[3]。评审专家的意见是环保管理部门审批环评的重要依据。好的专家团队有助于提高环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在许多地方,既懂环评专业知识,又懂项目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高级专家严重缺乏。通常情况是不同行业的项目环评评审同样都是那几位专家,评审“专业户”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专家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多年,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既不能发现环评报告中的实质性问题,更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有的专家甚至因为某种利益的关系,导致评审意见有失客观性和公正性。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地方专家库,规范专家人选的产生办法。用法律形式规定专家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环评项目涉及各行各业,每个项目环评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必须由项目所属行业专家和环评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规范评审专家咨询费支付方式和数额,加强教育,要求专家以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评审,对环评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从而为项目审批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5 项目投产后的跟踪评价问题 目前,大多数项目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后常态化监管严重缺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项目做环评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管理部门的批文,为项目开工建设扫清障碍,对环评及批文中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敷衍塞责,只求在“三同时”验收时蒙混过关。甚至为了节省投资,减少污染治理的“麻烦”,乱排偷排污染物,直至向深层地下水直接排污。这也是环境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环保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例行监管,奖惩分明。对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并给与治污资金和税收方面的奖励;对有问题的企业严罚重罚,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是等到污染危害已经造成,有人举报才去查处。其次,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跟踪评价,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结语

党的“十”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民生工程。环评体制是否健全,环评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公众环境权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4]。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明确环评既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要责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督促企业做好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7):195-200.

[2]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世界环境,2013,142(3):16-19.

[3]和晓荣,张嫦.关于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4):86-88.

篇4

(一)围绕服务海西建设抓保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省各地围绕海西建设,狠抓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水源保护、流域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全省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前茅。20*年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ⅰ类~ⅲ类水质比例分别为96%、94.2%,分别较上年提高1.8和1.7个百分点;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8%,提高1.1个百分点。设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6%,设市城市为95.8%。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其中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5%,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继续名列全国前茅。良好的环境质量成为服务发展的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品牌。

(二)围绕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抓整治,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经国家初步核算,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分别比20*年减排4.97%和3%,完成年度减排1.6%和1%的任务,且分别比20*年减排3.32%和2.75%,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污染减排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减排责任书,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各设区市政府也与县(市、区)政府和重点企业签订减排责任书。省级财政专门设立污染减排专项资金,20*年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近亿元。二是污染减排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省经贸委、建设厅、物价局、环保局、*电监办、省电力公司等省直单位联手打出“组合拳”,实施差别电量、替电、使用低硫煤,从燃煤发电宏观调控入手实现减排;实行脱硫电价与电力企业脱硫效率挂钩、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费与处理效果挂钩,通过经济杠杆促进减排;实行新建项目“点对点”总量调剂,严格企业信贷环保要求,运用综合手段推动减排。三是污染减排项目全面推进。厦门嵩屿电厂、三钢集团2#烧结机和焦炉煤气脱硫设施建成投运,晋江、石狮等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厦门员当污水二厂深度处理、龙岩污水厂二期扩建等工程建成投运,*洋里、厦门同安石胃头等污水厂通过管网配套提高处理量,青山纸业、纺织化纤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和邵武中竹纸业、沙县侨丹公司清洁生产以及石狮清源印染公司废水回用等项目投入运行。我省还关停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企业、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多管齐下减排污染。在所有燃煤电厂、企业自备电站、已建污水处理厂和部分国控重点工业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联网。四是污染减排制度建设有效加强。建立计划报备、项目调度、核查督查、档案台帐、新建项目源头把关及部门齐抓共管等制度,促进减排工作持续、有效、规范开展。

饮用水源保护进一步规范。全面完成全省建制镇以上集中式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划定城市和县城水源保护区123个、建制镇(含乡)水源保护区322个。完成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调查与保护规划编制,通过总局技术审核并得到高度评价。会同建设部门和《海峡都市报》开展全省水源安全调查行动,开展水源专项检查,共取缔关闭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18个,取缔关闭2000年以来二级保护区内新、扩建项目13个,整改未达标排放企业14家。*市投入2800多万元完成西区水厂上游住户搬迁,投入1.4亿元拆除水源保护区周边违章建筑、实施截污工程。莆田市政府制定实施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限期治理计划。泉州、漳州市人大组织对水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督查。

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省政府建立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批准实施年度整治计划,召开流域整治工作会议,制定出台《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修订完善《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断健全流域整治上下游生态补偿、补助机制。省环保局还制定下达了20*年敖江流域整治计划。全省各地加大投入,闽江整治工程92个项目、九龙江整治五大工程64个项目以及各重点流域年度治理项目有效推进。*市将闽江流域整治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明市实施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整治,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达91.6%。厦门市联合漳州、龙岩市开展九龙江流域“三联合”(联合巡查、联合监测、联合治理)行动;漳州市对造纸业污染严重的南靖龙山溪实施流域环保限批。通过努力,20*年闽江流域三类水质达标率和水域功能达标率分别为98.2%和98.8%,分别比上年提高2.6、1.4个百分点;九龙江流域三类水质达标率和水域功能达标率均为89.5%,保持在良好水平;其他流域水质继续有所改善。

城乡环境整治持续拓展。省政府召开厦门海域海漂垃圾整治工作会议,省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局和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市政府签订整治目标责任书。继续配合建设部门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新(改、扩)建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6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施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年度验收合格的乡镇189个、建制村2677个。继续配合农业部门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养殖场搬迁、治理、关闭,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等新技术。继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内河污染、机动车尾气、中心城市环境空气等整治,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全省已建575个绿色社区,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已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17个。

环保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591件,共对266家违法企业予以挂牌督办,其中省级挂牌督办15家,目前督办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加强日常环境执法,认真办理各种领导批办件和群众有关环保问题的投诉及来信来访,务求执法实效。健全环保110社会服务体系,各级环保部门受理群众投诉3.63万件,出动执法人员10.88万人次,办理率99.5%,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投诉的环境污染和扰民现象,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27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各种自然保护小区的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1%;已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3个、省级44个,示范区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41%。厦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审查。按照国家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推进“青山挂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林保护以及矿产开发秩序整顿工作。

(三)围绕环保中心工作抓队伍建设,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有效提高

服务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支持“海西”环保工作的政策措施。围绕“海西”发展,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专人跟踪,协调解决在办理环保审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支持了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向莆铁路、中化重油深加工项目、*东南电化异地技改项目、平潭585工程、宁德核电、福清核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我们还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以及科技含量高、高效低排、节能降耗项目的污染排放总量指标。在服务发展的同时,加强源头把关、规划引导,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完成68条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对其中117个不符合要求的水电站予以否决,对147个提出进一步论证的要求。

环保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省委省政府批准省环保局专门设立水环境监督管理处,并增加4个行政编制,优化人员结构,集中力量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省环境监察总队参照公务员管理。泉州市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市每万人至少配备1名环保工作人员,环保重点乡镇(街道)都要设立环境监察机构,作为县级环境监察大队的派驻事业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漳州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市辐射安全监督站和环境宣教中心两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1人。宁德市环境监测站增加编制15人。三明尤溪县批准成立生态科,增加编制6人。加强业务培训,举办多起全省范围环保专业培训,环保系统干部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环境监测、监督性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省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全省已有75个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52个三级站新增监测能力45项以上,仪器设备总值增长2.49倍,霞浦、华安、政和等16个监测站从过去不具备监测能力到具备了常规基本监测能力;全省23个城市、1个县和1个背景站实现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我们还认真落实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展产排污系数调查测算,科学调查、核算我省城镇生活污染排放量。

环境监管能力有所增强。全省已建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6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完成了燃煤电厂、已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部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联网,并依据在线监控数据对8家企业予以处罚、责令30家企业限期整改。全省已对近6600个排污单位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对223家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发放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对25家企业的164枚废弃放射源进行安全收贮。各级环保部门制定或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妥善处理处置了多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放射源丢失事件等,努力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

环保科技、宣教和环保产业不断加强。组织污染减排难题招标,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等24项课题研究。加强环保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6.18”和“9.8”项目及技术推介,促进环保技术和产业项目对接。全省环保相关产业年产值约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龙净环保集团烟气脱硫治理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重视环保宣传教育,开展“6.5”世界环境日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活动,举办“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社会论坛”和首届*环境文化节。全省已建66个环保教育基地,18所国家级、158所省级绿色学校,各级绿色学校达1807所。

篇5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镇、**镇、**镇、**镇、**乡、**乡、**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一)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根据省、龙岩市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实施方案》,由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五项竞赛内容制定下达《20**年**市生态建设考评办法》。2010年来,我市**、**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岭兜村、****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年,我市完成了**、**镇等10个乡镇、**村等38个行政村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年1月通过省环保厅现场考核验收,同时,我市**镇、**村申报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也通过现场验收。另外,我市80%的乡镇均已在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6项基本条件,我市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矿山环境破坏的现象有所改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一定进展。**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9:31:46.1调整为2010年的14.7:41:4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有一定提高。

(三)继续推进**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项目建设,**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各整治项目责任部门及有关乡镇、企业的齐心协力,我市20**年度**江10个整治项目基本得到有效落实,开展了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金鑫硫酸化工废渣及废水综合治理、海漂垃圾整治等一批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城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对新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及植被恢复进行每周巡查,未再发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排污口,同时,加大城区2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上界村、**镇生活污水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并着手编制第二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五期间造林28万亩,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2万余亩;建设速生产林16万亩、丰产竹林10万亩;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创历年之最,目标完成率达109.3%;实施竹业重点村工程,累计完成集约经营面积5万余亩,新建灌溉水池完成232个,蓄水容量近万立方米,全市竹林面积增至38万亩。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4.1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7%,完成**江流域绿化规划,建设流域绿化示范片783亩。建立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5.9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56%。

(五)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项目13项,完成了福祉阁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工业路、东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完成投资8600万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17.8万m2增加到45万m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35.3%提高到40.1%,绿化率从31.2%提高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0.3m2提高到13.6m2,促进了城市园林生态化,使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园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今年以来,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从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入手,重点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适度改造老城区,重点抓好了华龙广场二期、汽贸城、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小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站的城市格局,重点实施城北新区、西园新区、南学堂小区,推进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等板块建设。

(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和**、***、**北寮、**香寮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和**――**片区列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创建了**镇全国环境生态镇、**镇省级环境生态镇以及**村、岭兜村省级生态村。截至目前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通过省级验收乡镇14个,占**市乡镇100%,村庄160个,占全市村庄86%,建成**、新桥、**、**、**、**等6个乡镇垃圾填埋,建成西园、**、**、官田、**、**、**、灵地、吾祠等9个乡镇垃圾焚烧炉,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车,全市大部分都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七)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至2010年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7%,通过修建拦沙坝、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蓄水保土设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对强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或者开辟成梯田,进行开发性治理等方法,草牧沼果或草牧沼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等高草灌带陡坡一锄法等草灌乔结合模式,探索出一套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江(**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江,**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三)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五)流域水力资源过度开发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

(六)阔叶林锐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八)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三)抓好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保证可持续利用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

(五)强化监管措施,治理养殖污染

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强制拆除;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六)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八)建设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九)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十一)完善环境安全预测、预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包括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敏感地区建立固定观测点,长期跟踪生态质量变动状况。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和重大环境安全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提高重大环境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减轻各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加快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一个能为环境、消防、公安等各级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以及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的能力。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二)

1 基本概况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森林覆盖率49%。呼伦贝尔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该市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 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

2 主要环境问题及分析

2.1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达632万hm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近615万hm2。坡耕地中有水土流失现象的1 417万hm2,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近617万hm2。侵蚀强度在三级以上,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 418万hm2。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

2.1.1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状况正呈严重恶化之势。据最新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面积131万hm2,同时,还有近111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且每年扩展的沙化土地呈增长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大沙带,面积达88万hm2,其中流动沙地4万hm2、半固定沙地6万hm2,另外还有近300万hm2的潜在沙化区域。

沙化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吞噬草场;二是严重危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是给铁路、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重大隐患;四是沙尘天气逐渐增多,沙尘暴频发;五是降低草原蓄水保土功能,湿地萎缩。

2.1.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有4处较大湿地,即呼伦湖湿地、辉河湿地、莫尔格勒河湿地和二卡湿地,以上湿地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之肾,滋润草原,调节着草原气候,增加降水量,遏止草原荒漠化,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过度放牧,很多湿地实际载畜量为理论载畜量的数倍,草地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湿地面积急剧缩小、湿地的缩减和破坏,使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位于大草原腹部的4大湿地由于近些年干旱,海拉尔河水量小,而且干旱周期正在加长,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丰水周期远不能恢复枯水周期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这也是致使湿地萎缩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水环境污染问题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m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m3。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储量很丰富,但废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活污水入河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地表水主要城镇下游河段污染形势严峻。在枯水期地表水环境容量很小,大量城镇污水的排入将造成枯水期水质超标。针对呼伦贝尔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仍将是造纸行业,占全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70%和90%。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形势十分严峻,废水排放量、COD、氨氮排放量都急剧增加。而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预计都有所。

2.3 工业大气污染趋于严重

呼伦贝尔市的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呼伦贝尔市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促进电力行业高速发展,但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大气污染为主,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未来城市生活大气污染物排量增加并不明显,而工业耗煤量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工业污染源仍然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排放源。

2.4 固体废物逐年增加

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迅速增加。预计,粉煤灰、煤矸石的产生量将分别达到1 153万t和203万t,分别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79%和14%,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不断增加,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集中供热、燃气的普及和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使人均产生垃圾量逐步下降。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呈数倍增加,因此重点应放在工业固废处理工作上。

3 解决对策

3.1 重点开展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根据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沙化情况及趋势,对于退化、沙化草原,要近早实施围封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和退牧还草等,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不能错过演替初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草原保护和恢复;对于沙化土地,要采取封禁保护、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加紧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对于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状况极端恶劣地区,要适度实施生态移民,促进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逐渐减少与草地的沙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河流和湖泊周边的湿地恢复比较简单,主要是引水入湿地,保持湿地的水生环境;对于草地中部的湿地,可以通过建设引、调水工程措施恢复治理湿地,有效恢复湿地周边生态环境。此外,草地沙化和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地生理性缺水,因此应提倡发展节水产业,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用于保障草原生态用水的需要。

3.2 有重点地治理水环境问题

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废水回用率。对于扩、改建项目的污染物增量应在原有的项目中消化。对重点水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控。有重点有计划的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中水回用工程及污水东储夏排工程,保证全年河流水质达标。 还要积极实施污水资源化,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日增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充分认识污水的价值,净化后的污水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并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以保障净化后的污水的水质。

3.3 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

煤炭行业造成的大气污染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淘汰目录,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机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先考虑清洁生产工艺,使烟尘和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4 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篇6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71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83-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江西省首个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具有深远意义。该区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促进鄱阳湖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发展调查和确定畜禽粪尿计算参数的基础上,估算了该区畜禽粪尿产生量及污染物数量,提出了防治畜牧业污染的对策,可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面积5.12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该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各种牧草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畜牧业生产在江西省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全区(含9市38个县、市、区)畜牧业的调查统计,该区2009年肉类产量129.72万t,牛奶产量6.34万t,家禽产蛋量31.05万t,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3.11%、53.32%和61.41%。2009年全区出栏生猪1 329.56万头,牛45.88万头,羊13.76万只,兔41.37万只,家禽11 636.98万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7.24%、3.36%、15.13%、13.97%和30.72%。2009年畜牧业经济产值约占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的60%,是全区经济总产值的7%[1]。畜牧业发展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也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畜禽粪尿,成为湿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3],也严重影响到全省生态环境的建设。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1 畜禽粪便排泄量的估算

畜禽粪尿产生量与饲养的动物种类、品种、性别、生长期、饲料、天气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4-6]。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确定了各类畜禽粪尿及其污染物排泄系数(表1)[7,8],折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畜禽粪尿产生量(表2)。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共产生粪便2 489.690万t,尿液1 921.921万t,合计排泄粪尿量为4 411.611万t,畜禽粪便污染已经成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畜禽排泄物中比例最大的是猪粪尿,占48.78%,加上猪粪尿的处理难度大[9,10],因而养猪业仍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污染治理的重点;养牛业产生的粪尿占41.44%,居第二位,表明随着人们对牛肉及牛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养牛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一大畜禽污染源;其他畜禽粪尿仅占总量的9.78%。

2.2 畜禽粪便排污量的估算

根据全年畜禽饲养总量、畜禽粪尿及其污染物排泄系数,得出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年产生量(表3)。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排泄物中产生的化学需氧量(CODCr)为115.83万t;氨态氮(NH3-N)10.59万t;总氮(TN)24.15万t;总磷(TP)7.27万t;生化需氧量(BOD5)103.04万t。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畜禽粪尿污染物的流失率为30%~40%[8],按平均35%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畜禽粪尿污染物流失量BOD5 36.06万t、CODCr 40.54万t、NH3-N 3.71万t、TP 2.54万t、TN 8.45万t。

2.3 畜禽养殖业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甲烷的排放也受到人们重视。据测定,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约为15%,其中70%来源于农田土壤、农作物秸秆燃烧以及畜禽养殖业3个方面[11]。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推荐的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的甲烷气体释放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释放总量为18 583.86万kg,其中养猪业对甲烷气体的排放贡献最大,占全区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排放总量的49.41%,其次为养牛业,占总量的47.85%。从全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内畜禽养殖业甲烷气体排放总量仍将呈增长趋势。

同时,畜禽粪便还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排放源,约占全球氨气排放的50%以上[12],因粪便中大量氨气逸散所产生的酸沉降大约占到总量的55%左右[13]。江西省是华中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酸雨频率在60%以上。仅2003年,江西省因酸雨造成GDP减少就达80亿元,给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如何减少畜禽粪便中氨排放,对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意义也十分重大。

3 畜牧业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新时期江西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将得到继续发展,如果不加强综合管理和整治,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阻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3.1 综合利用,合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本着“综合利用优先,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畜产品为特征,以生态养殖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推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生态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

3.2 加强调研,完善畜禽污染防治法规

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畜牧业环保工作,在国家制定的GB/T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调研及评价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并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常的环境管理工作之中。

3.3 改进粪污处理技术,推广畜禽粪污“三化”处理

目前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新工艺不断涌现,对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应该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模式,同时针对畜禽粪污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源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特性,对不同的畜禽粪便采用不同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如猪粪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使其中的氮素转化为易消化吸收的化合物作为饲料;鸡粪可以直接堆沤作肥料及作猪、鱼等饲料;牛粪含丰富草子,不宜直接还田,但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一方面生成沼气用作农村燃料,另一方面发酵后的粪便可用作有机肥或掺入饲料喂猪、养鱼等,这样既减少了畜禽粪便的甲烷排放量,又提高了粪便处理率。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减少冲洗舍笼,采用畜禽粪便脱水干燥技术,实现固液分离,减少畜禽粪便的处理量和排放量,使畜禽粪污处理本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三化”原则推广发展。

4 结语

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同时,应防止其带来的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同时使之逐步向生态畜禽业发展,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10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增刊):294-299.

[3] 马再强,薛晓玲,李小珍,等.天水市秦州区畜牧业污染及治理对策[J].畜禽业,2010(2):32-33.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王新谋.家畜粪便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 欧阳克蕙,周萍芳,王文君,等.江西省畜禽养殖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9(2):2-4.

[7] 杨朝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 谭晓光.滁州市畜禽养殖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4):18-22.

[9] 丁疆华.广州市畜禽粪便污染与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3):57-59.

[10] 徐 谦,朱桂珍,向俐云.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11] 史光华,孙振钧,刘成国,等.大城市郊区集约化畜牧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5,41(2):63-65.

篇7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篇8

现状堪忧难题多

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万余艘/年,目前在重庆市境内航行和停泊的各类船舶约有3万艘,其中在重庆登记注册的船舶1万多艘,形成运力约100万吨,客运力约25万客座,船舶运输从业人员10万余人。据环保部门测算,重庆市籍的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4.2万吨,粪便700多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这些污水,只有约1%经过处理,99%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将形成地跨600多公里、蓄水量400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这将大大促进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船舶数量将迅速增加,排污程度也将随之增大。届时,库区江面变宽,江水变缓,库区的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果不及早防治船舶污染,库区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将陷入被动。

据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介绍,目前船舶对三峡库区水域的污染主要有四个方面:油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船舶事故污染。目前生活垃圾控制较好,而在治理生活污水方面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船舶都是将生活污水直排长江,其中客运、货运、趸船的污水是主要污染源。

万州港是三峡库区腹地最大的港口,记者随意走访的十数艘船舶,都是将污水直排长江。“华顺”号货轮的水手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把东西往长江里排,三峡蓄水了还不是一样排。”在“华顺”号旁边是一艘趸船,船上有两间厕所,记者在里面看到,这个所谓的厕所,实质上就是在趸船边挖了一个洞,周围用铁板围上了而已,厕所里所有东西都是直接排进长江里的。据万州区海事处的同志介绍,万州区海事处登记注册的船有1265艘,依靠强有力的防范和检查措施,这些船只的垃圾问题目前基本得到解决,但船舶产生的污水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都是直接排进江里。

由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的大量细菌微生物、生化需养量以及悬浮物,对库区水体污染相当严重。环保部门监测表明,船舶生活污水大肠杆菌群浓度可高达1100亿个/毫升,大大超过排放标准250个/毫升;生化需养量(BOD)和悬浮物(SS)的最高浓度可达2100毫克/升和1700毫克/升,分别超标41倍和11倍;船舶含油废水最高浓度可达348毫克/升,超标23倍。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三峡库区的部分旅游景点成了船舶污染的“重灾区”。位于重庆巫山县的小三峡风景区,风景秀丽,江水清澈。但是常年来往的观光游船排出的污水对小三峡的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小三峡风景区共有简易游船一百七十多艘,平均每年装载一百多万观光游客进出小三峡。这些船只结构简单,厕所污物都是直接排放到大宁河,对小三峡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重庆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郭伊均说,船舶事故污染也是目前危及库区水质的重要因素。2002年,重庆海事局辖区共发生一艘以上水上交通事故46起(其中重大事故24起),沉船30艘,比2001年分别上升9.5%和20.8%。其中有的事故发生在油区(危险品码头或泄油区域)。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说,目前治理三峡库区的船舶污染存在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手段。国家早在1983年就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强制措施,三峡库区流域除几艘船舶外,绝大部分船舶的粪便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库区水体。

二是船舶污水治理工程资金还未落实,后继服务不完善,这是三峡库区污水治理的最大障碍。如果强制性禁止所有船舶排放生活污水,没有一个后续的服务手段,船舶不好操作。据测算,三峡库区上万艘船舶,通过安装污水治理一体化治理装置、建设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来解决污染问题,需资金14.7亿元。

三是船舶改装污水处理装置技术不完备,成本高。目前解决流动船舶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收集转运,二是对船只进行改造,安装处理装置。有关专家核算,对运力约五百人的营运客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约需五十万元。而大多数航运企业不愿多出钱,有的则承担不起。

四是对过境(三峡库区)的外地船只及上游船舶造成的污染难以控制。如果只是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实施船舶污染治理,那么重庆对外来船舶既不能要求其安装污水处理装置,也没有污水设施收集船舶污水,长江水域的污染控制依然难以实施。

防治宜早不宜迟

环保、交通部门以及库区各区县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宜早不宜迟”,越早动手实施,解决问题的成本越低。如果到2009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水位时再实施防治工作,不仅花的钱更多,而且治理难度将更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无法预计。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说,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影响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治理项目启动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库区普遍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目前日益突出的是船舶污染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将船舶污染防治纳入船舶标准化改造的重要内容,强制推行防治措施,确保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安全。

为了彻底治理三峡库区的船舶污染,筛选有效的船舶污水治理技术,2001年,重庆市环保局从日本引进STB型船舶污水处理装置及USC型油水分离装置,安装在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的长江02030(船员人数40人)拖轮上,经过10个月运行后,环保部门监测表明,长江02030拖轮的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后,重庆市积极开展船舶污水治理示范工作。“江山9号”是重庆第一个改造安装船舶污水处理设备的客船。2003年下半年,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在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八十多万元,对这个载客量近六百人的客船进行了改造,安装了从日本引进的船舶污水处理装置,日污水处理能力六十吨左右。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刘燕告诉记者,“江山9号”每天产生生活污水、油污水2万升,旅游旺季时达到约4万升,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装置,过去这些污水都直接排放到长江。自从安装了船舶污水处理装置后,船上厕所粪便水、医疗废水等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完全达到了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长江不再造成污染。

自2003年5月以来,在环保、海事、港航等部门的督促下,重庆市已有5家船舶公司的7艘船舶进行了改造,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装置安装示范工作,污水处理设备规格覆盖了15人~600人的船只,船舶类型包括滚装船、拖船、普通客船和豪华旅游船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重庆市港航局正在积极推进库区船舶废弃物接受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及危险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建设,为开展船舶垃圾、含油废水、船舶污水以及危险化学品洗舱废水集中治理工作创造了条件。

环保、海事、港航等部门认为,防治船舶污染,目前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破题”。

一是加强三峡库区环境立法与监督。对《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中关于生活污水的界定标准进行修订,把船舶厨房、洗浴等方面的生活用水也纳入规范范围。制定专门的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新造船舶必须按环保“三同时”要求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现有船舶实施限期治理。

二是应加大对船舶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国家安排资金对库区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化学危险品洗舱基地工程和船舶安装一体化治理装置给予50%~70%的资金支持。记者了解到,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拨款在三峡库区建设了三个流动污染源监测站,通过船舶、码头等社会单位的出资组建了一些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零星购置了少量溢油应急设施,但船舶防污基础设施仍极为缺乏。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城市生态规划

2.1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3]。

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4]。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6]。

2.3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则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Hough评论说,“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新晨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

[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大学出版社225-228

[3]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6):18

[4]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1):4.

[5]欧阳志云,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6]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4):15

[7]HoughM.FormedbyNaturalProcess.ADefinitionoftheGreenCity.InD.Gordon.1990;17

[8]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4).

篇10

摘要:论文以西部矿业为例,结合资源型企业特点,嵌入生态影响因素,重新构建与客观区位环境相适应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选取企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优劣进行评价得出,论文构建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关联度较高。以企业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发现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绩效管控对策。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资源型企业 绩效评价 管理控制

根据全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两屏三带”生态地区,生态地位特殊。资源型企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具有明显异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但目前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较为突出,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也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论文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西部矿业为例,嵌入环境因素来重新构建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自觉维护生态秩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资源型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长效机制。

一、理论基础

(一)生态经济理论

传统经济学注重资源所能创造的价值而忽视了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对自然资源肆意消耗的成本费用由环境“买单”的后果是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企业自愿买单的结果就是污染治理支出,被动埋单的结果则是受到有关环保监管部门的处罚,最终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失的同时名誉受损。自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生态文明时代下,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尤为迫切。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可以保证经济的良性发展。生态经济理论旨在协调生态、经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主张坚持走生态发展的道路,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Freeman给利益相关者下了一个日后成为经典的定义:“一个组织里的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可见Freeman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当代企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重属性,因此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应当是包含企业三重属性的广义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这里广义利益相关者是包含了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后代利益相关者、社会利益相关者、生态利益相关者等,而对于后代、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西部矿业为例

(一)资源型企业概念界定

资源是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分,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型企业是通过占有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或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投入,辅以后续加工,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最终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实体。

(二)西部矿业简介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矿业)是青海省一家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业的大型矿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铜、铅、锌、铝、铁等基本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磷矿的采选、冶炼、贸易等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发展民族经济为己任的资源型大型矿业集团公司。

(三)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现有绩效评价体系没有考虑资源型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本文以西部矿业为例,根据企业独特环境特点及企业性质,嵌入环境因素,引入生态收益有关指标,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重新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具体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西部矿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青海省资源型上市公司――西部矿业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计算各指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优劣的评价。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劣水平,即对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分析各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的接近程度,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其中关联度最大的评价指标为最优。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西部矿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数据选取。本文选取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财务信息来源于和讯网披露的年度报告,非财务信息主要依靠实地调研和阅读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取得(见下页表2)。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下页表3)。

3.计算绝对差值OX0(k)-Xi(k)O。结果见下页表4。

min minOX0(k)-Xi(k)O=min(0.0700,0.0300,0.3445,0.0400,14.8700,17.6400,0.0055,0.0375,0.4800,0.7500,0.3598,0.2856,6.2300,0.2356,0.4966,0.2441)=0.0055为两级最小差;

max maxOX0(k)-Xi(k)O=max(0.9300,0.9700,0.8900,0.9600,15.2361,18.2666,0.1235,0.2000,0.8111,1.1100,0.3774,0.7300,7.3614,0.8200,1.0004,0.9819)=18.2666为两级最大差。

4.计算关联系数。利用公式ξ0i(k)=[min min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 [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ρ取0.5,求得共计4×16个关联系数ξ0i(k)。

5.计算关联系数均值。

利用公式roi=(1/n)ξ0i(k)计算每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均值,结果见表6。

6.结果评价。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除A21(存货周转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小于0.5外,其余指标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均大于0.5,指标关联度大于0.5的比重为87.5%(14/16=0.875),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绩效。

16项指标按其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23>A31>A14>A34>A12>A11>A43>A41>B21>A13>A32>B11>A33>A42>A21。其中,指标A23(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高(0.9942),A31(现金比率)次之(0.9888),A14(销售生态收益率)排名第三(0.9645),指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低(0.3365)。

突破传统的企业绩效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本文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净资产生态收益率(A11)、总资产生态收益率(A12)、销售生态收益率(A14)、生态收益增长率(A42),2个非财务指标――排污成本率(B11)、环保投资率(B21)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度分别为0.9565、0.9597、0.9645、0.56661、09234、0.9487,均大于0.5,且除了生态收益增长率外,其余指标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度均高于0.9,因此,本文在传统的企业绩效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西部矿业所处环境的特点,构建的6项绩效评价指标与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较高,这6项指标的引入对于提高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有很强的效果性。

由表7可以看出,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高的指标A23(总资产周转率)高于参考值,说明西部矿业在2015年度总资产管理能力提升。除反映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的三项指标:A21(存货周转率)、A23(总资产周转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外,其余各项财务指标比率均小于参考值,西部矿业应在日后的经营管理中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除了对财务指标进行考量外,也应注重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考量。

四、西部矿业绩效管控对策

本文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之上,嵌入环境影响因素,引入生态收益有关指标,重新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净资产生态收益率、总资产生态收益率、销售生态收益率、生态收益增长率)和2个非财务指标(排污成本率和环保投资率)在企业2015年度的比率均低于参考值,故针对西部矿业绩效管控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强化环保力度

环保投资力度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与企业绩效成果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源型企业而言,强有力的环保举措不仅能为周围环境的良好势态做贡献,而且也能为企业赢得正面的社会形象,这部分不可量化的收益作为一笔无形财富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

(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费是企业为污染排放量买单的结果,且污染控制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绩效高度相关,因此,企业首先应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等,全面履行环境保护职责,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管理,全面督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化隐患排查与治理,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其次,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奖惩制度》《环境保护责任制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来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再次,企业可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员工参加环保设施管理知识培训、环境监测知识培训、总量控制排污监督管理及污染控制新技术培训等,以提高环保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及环保意识。最后,应鼓励重度污染型企业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工作,如企业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建立重点污染防治工程、持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等措施来减少污染排放。

(三)重视生态收益指标

在对资源型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财务指标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将财务指标中的传统会计收益指标替换为更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生态收益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资源型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分析资源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资源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利用生态收益指标及时揭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信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五、结语

本文以西部矿业为例,以生态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嵌入环境影响因素,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与客观区位环境相适应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分析后发现,论文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和2个非财务指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关联度较高。在分析企业2015年度财务比率时发现,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故针对企业出现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绩效管控对策。

论文在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在修缮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只引入了两个非财务指标,因此指标尚不够全面,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由于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难度,论文以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样本数据量过小,以期在之后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更多企业信息。且论文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衡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劣,在方法选择上过于主观,需进一步考证方法的科学性。X

参考文献: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J].技术经济,200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