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飞机构造;飞机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39-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各学校正在不同程度地建设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大方面,而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并以各种媒体形式,以多种展示方式组织、存储、管理,便于使用者查询、下载、应用和便于远程自主学习等[1]。

《飞机构造与系统》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机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飞机的构造、飞机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操纵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防火系统和防冰排雨系统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后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飞机的构造及飞机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并能够对飞机的结构及各系统进行维护。

但是由于航空类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殊性,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相关实训设施设备很少,而采购飞机作为教学载体成本也很高,针对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也不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制开发飞机构造与系统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学校学习中心平台构建课程资源库,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1.《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围绕飞机的构造和系统,结合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航空类专业飞机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要求,依托学校学习中心平台搭建飞机构造与系统教学资源库的框架结构;以构建资源丰富、全面,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2.《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首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收集整理B737、B747等波音系列飞机、A320等空客系列飞机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并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飞机各个子系统的特点,灵活运用Flash、Pro-e计算机软件设计展示飞机系统工作原理的动画;

再次,与飞机维修企业合作,针对飞机构造及系统,拍摄系列图片,弥补收集资源的不足,详细的介绍飞机的构造与系统;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拍摄飞机各系统操作维护的视频短篇展示飞机系统维护的方法及步骤。

最后以典型的飞机、以及飞机的系统为主线将资源库串接形成各个专题,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库进行学习。

三、《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1.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

《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一个人的个人努力是很难完成的,为了确保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而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形象思维好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好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所以应结合学生特点加大企业参与的力度,建设资源库,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2]。在学院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在项目负责人的组织下,多部门协同,校企合作,成立了包括航空学院骨干教师、学校图文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航空维修企业的技术人员及培训人员组成的资源库建设团队。

2.构建课程资源库的框架体系

《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简单地将一些教学资料、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进行简单地堆叠。资源库的建设要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环境,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课程资源库框架体系应该能够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

所以《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资源库不仅仅是飞机构造与系统得相关资源的分类整理,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对飞机的初步认知的背景资料以及学生兴趣拓展的课程外资料,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资源库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趣味飞机栏目主要是收集整理飞机发展的历史资料,以及飞机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资料。

飞机构造与飞机系统两个栏目是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资源库的主栏目,按照飞机的构造特点及飞机系统的分类再分别细分为5个和8个子栏目。同时在每个栏目下再按照资源的属性不同分为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题库五个子栏目。

飞机娱乐栏目,主要是收集整理与飞机相关的影视作品、专题纪录片、飞机游戏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娱乐,在娱乐中增加对飞机的了解。

专题栏目,是飞机构造与系统资源库的一个学习导航栏目,通过专题索引把资源库中某一主题的资源给串接起来,方便学生的系统化的自主学习。

教学文件栏目,是学生了解教学安排的窗口,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评价办法等内容。

3.分工协作完成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制作,是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在确定资源库体系之后,团队内进行明确分工,每个团队成员按照分工制定计划完成资源的收集或制作。

首先,图文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负责完成课程资源库运行平台的设计与调试,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按照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资源库的框架体系完成资源库框架的搭建。

其次,教师团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所要收集的课程相关资料,从飞机发展的历史到各大飞机制造厂商的发展历程;从飞机的整体到飞机的局部;收集各种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同时为了便于后期资源库的整合,明确了所有资源的整理格式要求。

再次,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核心资源是很难收集到,还是需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充分讨论,确定需要制作的课程资源的内容、思路。列出需要企业人员在飞机维修过程中需要拍摄的图片、视频,并结合维修手册提供飞机系统典型维修案例资料。

最后,在团队负责人的协调组织下,逐步把所收集的以及所设计资料进行整合,在图文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的协助之下上传到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完成课程教学设计,设置若干L獍炎试纯獾淖试赐ü超连接的方式组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

四、结语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飞机构造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并行工程,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及转换工作,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流媒体技术,制作便于使用管理和传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逼真、更贴近于工作实际的虚拟教学环境。此外该课程具有其行业特殊性,所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有航空公司及航空维修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资源库,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有从事飞机维修人员参加,不但有利于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也可以更科学的对所有的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及分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9-02

一、引言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为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型人才,必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库建设者与优质教学资源掌握者分离。优秀教师和学者本身就是优质教学资源。他们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知道如何设置章节和知识点。因此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初,他们能够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条件、能力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从而建设出能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在以往,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像只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致使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也使学生与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擦肩而过,留下些许遗憾。

2.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性低。目前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常没有统一规划,各学科、各专业各自为政,没有站在资源库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教学资源体系设计不科学,对系统规划、内容组织、呈现形式、资源的可继承性、实施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资源分类不规范、内容庞杂凌乱、查询检索手段落后[1]。有的甚至以建设课程中心(课程库)代替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而致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低,资源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重表面文章,轻深度开发。目前有很多课程重表面文章,实际深度开发和推广利用效率较低[3]。只是将课件、讲义、试题、网页、教学录像等传统的纸质资料简单网络化。这种相关资源的简单堆砌从类别上说不可谓不丰富,从数量上说不可谓不多,但资源质量不高,课程之间分割严重且优质教学资源稀缺,共享性差;技术制作水平低;分类笼统,内容杂乱无章,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4.重建设,轻维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低。高校资源库的建设,本应随着高校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而更加完善,但实际上不然。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库建设仅仅是为了申报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管理和维护工作基本上停滞,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甚至有一些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听之任之,严重影响了师生们对资源库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三、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科学构建。为实现资源库在各个层面的互连、互通,达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在建立之初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构建。要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对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相关资源整理的统一标准,增强资源的通用性,包括资源的内容细分程度、资源格式、资源形式、大小限制、清晰程度以及检索方式方法等。鉴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规划应当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与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符合。(2)多渠道协同,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必须要能够获取优质的资源,因此必须注重优质资源的获取,其采集方式方法应当避免单一化,即仅有某个学校来提供,而应当采用多渠道协同化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校-校合作、院-院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如图1),充分发掘各种渠道的优势,协同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强化技术支撑,保持资源库的先进性和易访问性。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迅速,这对资源库的应用普及推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资源库建设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资源库建设必须研究相关用户的使用需求,强化技术支撑,准确把握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例如,在资源库使用平台设计与建设时,除考虑平台可同时满足大量用户在线访问的需求外,也要考虑平台应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承载占用空间大小不一、类型多样、格式多种的资源,并针对近些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的态势,充分考虑移动通讯工具的接入访问。

2.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教学资源可分为共性资源、个性资源、应用资源和拓展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1)共性资源。共性资源的突出特征就是资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相关课程基本都有的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重点难点、作业、参考资料等。这些一般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基础性资源,是其他资源赖以形成的基础。(2)个性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或特长并充分利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个性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个性资源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课程动画、课程录像等。个性资源是构成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3)应用资源。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浏览和查看相关资源而提供的一些应用软件支持,鉴于应用软件大多是获得相应知识产权的软件,因此,该部分资源主要以提供下载链接的方式链接到相应软件的官方网站或仅提供软件的官方免费使用版。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方便浏览者。(4)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广延伸,针对与课程相关的某个知识点而提供的扩展性资源,便于浏览者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该类资源可以是文档、视频、程序、图片、案例等。拓展资源种类繁多,是个性资源的必要补充。

3.建设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应以优势学科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分类整理现有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纸质或音像制品等传统教学资源转换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自主开发、联合研发与购置相结合的办法,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全方位获取各种媒体及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配合现有的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组织团队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像,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四、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1.建立健全管理与维护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资源库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维护制度,并要切实执行下去,使所有参与人员的行为都以制度为准绳,保证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2.建立基于B/S架构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与C/S架构不同,B/S架构不需要用户在客户端安装特定软件,而是借助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访问系统所在的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核心功能,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便于处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式用户浏览、上传相关数据,不但使精品资源与用户无限贴近,更使海量数据与资源库的实时无缝对接。

3.培养专业技术队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仅依靠非专业型技术队伍难以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很难实现优秀资源快速向适应技术的方向发展,使优秀资源迅速转化为用户可以浏览使用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资源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原来的优秀资源也会因与当前要求不适宜而不能为用户所共享。因此,资源库管理与维护应当从长远着眼,培养自身的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技术支撑,适时调整或转换资源,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4.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完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优秀资源的作用,而不是守着这些优秀资源“睡大觉”,因此要求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要不断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如建立资源评价机制,对优秀资源应当给予适当形式的奖励,对使用者提出的问题资源,应当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如在手机上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开发资源库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用户浏览资源。

五、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应该加大对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资源库的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扩充和更新资源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资源库内容充实,与时俱进。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增大辐射面,以使更多的师生及社会人员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继香.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

篇3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其特点就是“以能力为中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完成一般性的职业岗位训练,毕业时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最基本一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上岗后能基本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突出技能,就要整合课程,特别是整合核心课程。笔者参与了高职会计课程改革的讨论、网络课件、课程资源库建设,对高职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做出了一些探讨,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一些体会。

一、探讨如何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整合,选择适合的教材

会计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目前,各门会计学核心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总体体系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具体内容的前后排列顺序、例题采用的数据有所不同,没有大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间内容大量重复。比如:《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课程内容在报表部分大量重复(财务会计报告概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三者均有);在会计核算基础部分大量重复(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内容两者均有)。在公允价值计量上,《财务会计学》在各章资产核算的资产减值中分别介绍公允价值计量,《财务管理学》用一章的内容专门介绍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造成财务会计学各章之间的重复,而且造成两门课程间的重复。还有《税法》课程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也有内容重复等。

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综合运用会计教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阐明重新探索财经类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和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比如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针对2+1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应组织专家和教学团队进行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尝试,把核心课程《基础会计》实训部分和《计算技术》《票据结算》《出纳实务》等几门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会计基本技能》教学资源库,开发设计成“操作示范动画”“操作示范视频”“电子教材”“图片库”“案例库”等14个教学资源包,使每个资源包资源达到20个以上。采用实战、直观的教学方法,模块教学,项目训练,这样的改革,不仅增加趣味性,既能够满足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还应根据会计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考证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达到相关职业资格水平,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要,又能对协作学习给予适当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具体操作上,对会计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本学院特点和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依据情境性、科学性、人本性原则,根据职业特点和典型工作任务在内容上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序,开发适合会计行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在原《基础会计》《涉外会计》《财务管理》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新的适合学生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资源库,帮助学生达到相关职业资格水平,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形式上主要有视频库、动画库、案例库、试题库、电子教材库、教学PPT库、练习小软件库。而视频又可以分为教学视频、操作示范视频、比赛视频;案例库又可以分为静态案例和动态案例(即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采用主流媒体和网站平台来共享资源,利用微博、QQ群等形式课程公告等。让所有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登陆平台进行相关资源的自创及上传,通过后台专家评审通过后对外,使资源库的建设因为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参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强化会计考证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强调资格认证+能力,每个要素本身都是一个优势,拥有能力和经验再加上证书,才更具备竞争优势。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技能标准与技能考证合一”的要求,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的编制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改革,考证很大程度就要自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按考试大纲组织教学,让学生背考点,然后做大量练习题,学生很快会感到厌烦,不愿学,学生考证过级率低,也会影响学生“双证”毕业的目标。教学资源库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学习、协作学习,运用于会计考证教学,提高考证合格率,才能增强竞争和就业率。

针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制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会计学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整合不只是对各门课程重复内容的删减,而是改变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原有的学科制,将全部会计学核心课程内容重新归纳、组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化、具体化。课程整合要考虑高职教育特色、地区特点和校情等具体问题。高职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群就业为目标,加强岗位针对性,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创造性,为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服务。

篇4

关键词:中职 畜禽解剖 虚拟仿真 实训教学资源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对提高实训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中职,特别是农业类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开发和应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也应作为中职农业类专业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予以重视。本文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的背景分析入手,阐述农业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资源建设的背景

1.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应用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传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学科知识信息传递的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具有效率高和效能高的特点,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形象而具体的体现。

2.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能满足教学、实训、科研等多方面的需要。一是适合教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资金、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大型的流水线和重型设备搬进实训室,就需要将这些操作对象和设备经过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一定的空间里作为训练工具,从而有助于教学应用。二是适合学生学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即便于学生使用与掌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职业氛围,达到教师授课生动形象、学生操作方便的目的。三是适合经济发展。中职培养目标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操作,还能成为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满足专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能满足校内教学中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满足公共服务需要。资源开发需有利于面向区域企业及兄弟学校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专业资源建设的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不仅要为其他专业的规划、建设提供示范,还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投资效益。

二、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是养殖及牧医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依据的技术基础为三维动画,即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建立一个模型及场景,并根据要求设定形态结构的运动轨迹、过程和其他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表现对象赋上特定背景,都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特定的画面。

2.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搭建

将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实现共享,还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用来解决资源的建设、整合、开放与共享问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方案设计是从虚拟仿真实验应用、教学资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四个维度切入,从而解决实训应用的统一管理,达到教学资源最大化。

3.动物虚拟仿真解剖软件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主要是依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要求,采用三维立体仿真技术,根据采集到的特定动物真实影像的解剖位置及比例参数,对犬、鸡等特定动物进行3D真实还原。软件设计主要是基于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对特定动物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逐层讲解与展示,从而充分展示各个解剖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共有三个模块:结构认知、随堂练习、随堂测试。结构认知模块可对动物各个器官进行360°全方位展示,可从各个角度对特定器官进行缩放、旋转观察及拆分操作,对动物多个系统整体结构有立体的认识。同时,还可对单个器官结构进行放大观察,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微观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具体的神经、血管、淋巴等。重要的解剖结构还会有文本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随堂练习和随堂测试模块,可检测学生使用解剖软件后的学习效果,可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三、资源的应用实践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3D为基础的动物解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其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动物主要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内部形态,改变以往仅靠有限的实物展示、挂图或文字描述等途径,通过动画演示并配以图解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加深对器官结构的认知,且这种实训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在动物循环系统的教学中,以前一般先是用静态实物或挂图展示心脏及血管模型,再通过文字反复描述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教学一般需要4课时,现在通过3D解剖软件演示教学,学生只需2课时就可轻松掌握。

2.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一对一的教学,其教学模式是灵活的、多样的,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创设适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设置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菜单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的程度,随时打开学习链接,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开展学习,同时,还可通过配套的测试内容反复练习,直至将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比如学习泌尿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教师只要做一次讲解和点评,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3D演示资源有所侧重地去自主学习,掌握相应器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感觉有趣而不枯燥。

3.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应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实训对象为畜禽,如果每搞一次实训就解剖一个或多个畜禽,反复实训就需要解剖更多的畜禽,其教学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次性投资开发应用仿真实训资源,师生不仅可随时实训、随时测试、反复实训,而且不需要增加新的成本,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

篇5

依托近几年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但各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有很大差异。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设成本、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需要申报很多材料,根据笔者走访几个高职高专了解到,在申报前,每个申报团队都是煞费苦心认真准备材料,但大都仅限于纸质材料。由于高职高专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无力支付实况录像摄制的费用,致使精品课程申报或者后续建设缺乏成本支撑和长效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意识

就笔者走访的几家高等院校来看,几年来各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些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名称申报时有重叠情况的发生,有的是满目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有着眼于自己院校的定位开发建设独特的具有自己独特特色、有“亮点”的新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质量

精品课程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在当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偏离了建设的本质,重申报而轻建设、轻质量。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在申报中能够成功,把评审标准的指标逐个量化分解,在申报报告上加以体现,并且对照指标进行佐证材料弥补和加强。并不注重对精品课程内在的建设,只看重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奖励和各种评比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只是为申报而申报,忽略了“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这一深刻内涵。

4.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不尽合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继续精品课程的后续长效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铸就一支具有凝聚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本之举。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不尽合理,盲目拉进不是精品课程领域相关的高职称教师,并且团队结构脱节,只为评审而凑数,没有建立一个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据实际办学条件,有计划完善

根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好有坏,导致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显著,也使得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也有不同,因此各个高职高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本,有计划逐年地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优质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应是多年来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淀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开发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独特特色的课程模式,特色应特,不能一般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学生就业上。课程要以市场发展前沿为导向,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强化,螺旋上升,并能够以案例教学、范例式教学法驱动,以主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依靠特殊掌握一般。

3.组建合理高效的课程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的假设就像没有水的鱼,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高职高专类应用型院校,应该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选好、选准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应是学术带头人,并且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应该有较强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篇6

【关键词】电子专业;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科课程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48-02

【作者简介】张永东,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阳,2237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改实践及理论研究。

一、理论引领、案例辅助,建立课程框架

一直以来,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鼓励教师坚持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科课程资源库建设,在资源库素材的选取、整合中,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课题组成员积极研究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学习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最新成果,及时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展开研究,自2011年起连续成功申报省级课题,以课题的引领提升课程建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实践的过程。我们围绕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化的程序、技术资料性的知识、企业标准化的工艺等方面探索实践案例。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教师分别在本地企业、外地企业中开展专业调研,探索实践途径和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由于生产的机器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使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致,高精度、高质量的工作大多由机器完成,工作人员只在机器间起着衔接作用。因此,企业化的实践案例及实践教学组织,应该突出专业技术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为组织形式设计教学过程框架。我们以项目工作的实际场景为对象录制视频影像;以工作环节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为依托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为内容组织学科知识和生产性技术数据;以生产规范为基础,开展技能训练;以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过程来体验工作成果的乐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拓展学生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发专项资源

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3D图制作、二维互动动画制作等要求较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专业动漫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紧密合作,撰写脚本,对效果及进程全程跟踪,不仅提高了软件公司的专项能力,也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而且开发出了生产性较强的应用型软件,进一步落实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同时,学校专门组织教师团队开发专项资源,以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需求为目标,以学习和工作对接为特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设计,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们在采集图片时,使用了手机、专业相机及相应的图片处理软件,对光线、角度、拍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视频采集时,担任导演、摄像及视频剪辑师;通过知识材料的搜集、掌握了从资料、网络中获取知识、重新编辑的方法和海量信息筛选技巧;PPT、录屏软件应用更加默契、精致。

三、共建共享,以课程团队为单位开展资源库建设

学校在专业学科资源库建设中,先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首先设计模板,提交团队讨论,并针对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确定基本模板。毫无疑问,课程负责人设计的最初模板可能是行动计划,也可能是具体操作示范,因此要有专业科学性、理念先进性和基于校本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学校在建设“电机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时,将课程分成若干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都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第一步,列举典型生产案例,团队教师收集、拍摄相应场景图片,摄制工作场景视频,作为数字化资源库素材。第二步,分析案例中的工作控制电路,收集、设计同类控制线路,选取典型电路。第三步,围绕控制线路所用器材,研究其结构、原理、技术参数及选用、使用要点,以实物图片、器件3D仿真图展示器件结构特点。第四步,工作原理分析,以文字图片及二维互动仿真演示控制工作过程。第五步,选取器件安装控制线路,包含连接工艺、线路检测、故障排除、通电试车,安装实际应用线路。第六步,总结巩固。第七步,项目拓展,给出同类生产应用实例,应用知识和技能,设计电路、选取器件、安装电路、实现应用。

课程负责人首先将一个任务材料做完,提供样板和建议,布置团队成员按此构思搜集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团队成员完成的内容,课程负责人逐一审核、修改,再反馈到团队成员手中,再加工后作为课程成果发至网络资源库。其他成员在使用建成的初级库时,再加入自己搜集到的素材及经验成果,作为子库纳入资源库。实际教学使用时,将资源库内容和自己的教学成果再次设计后,应用于教学中。

四、建立集约型、开放型资源库

集约型资源库,是指以一门课程、一个项目、一个主题、一个任务为中心,以网络存储、服务器存储为基础,集中多人或团体教学资源及智慧建设的主题集中型、目标指向型的学科资源库。集约型的数字化资源库为组织开展教学提供了特定指向的资源,便于资源共享和教学借鉴。在课程负责人的牵头下,学校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了众多的课程平台,由专业骨干教师牵头建设,青年教师参与。

开放型,是指学科课程资源库面向全体人员,全体人员都有参与建设的权利。由于资源库在使用时,教学人员可以无限放入单一资源或集中主题资源,因此,从理论上讲资源库是“海量的”。开放型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便于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提高教学效率,重构知识体系。“海量、集约、开放”,使教学过程设计易于摆脱基础性知识的束缚,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变得更加模块化。目前,学校建有开放型的数字化资源库用于校际、区域共享;同时建有课程负责人牵头的校本网络课程和数字化学习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篇7

对我市现有主流继续教育门户网站的分析显示,大部分继续教育网站中涉及哲学类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一般被放置于文化涵养、人生思考等栏目中;一部分网站设有专门的哲学类课程栏目,如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等,但这些哲学类课程资源均存在分布零散、归类不清、理论深度不足等问题。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及成人教育院校的继续教育部分,在开设提升学生哲学素养类课程时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首先,我国国内针对继续教育类哲学基础课程的研究少之又少,而真正形成教材或课程音像资料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继续教育迫切需要与之特点相适应的哲学教育教学范例、课程设置规划、读本等指导性教材。第二,由于继续教育整体学制年线较短,专业技术课程较多,因此哲学基础课程课时被一再压缩,这与哲学类课程科目多,理论性强,课时量大形成矛盾。对于社区教育版块而言,哲学类课程的开设与学习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我市的社区教育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还处于探索与初建阶段。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及流动性,无法保持持续性的学习与研讨,另一方面,部分社区教育的参与者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希望在短期内收到学习效果,而对于哲学类此类人文色彩较浓的课程没有兴趣,这就使得社区教育中诸如哲学类的教育更加难以实现。

二、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理论支撑

积极探索我市继续教育体系下哲学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我市对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更能够成为我市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行业道德标准的助推器。帮助学习者进行哲学知识的学习、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继续教育理应涵盖其中。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继续教育的灵魂和根基。只有抓住了具体内容和实施形式的落实,才能收到实质性效果。1.找准教育定位,奠定哲学类课程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继续教育较之普通全日制院校教育、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开放,更侧重于为学习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这与单纯的以学习实践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即终身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让人更好地成为人。为此,哲学类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道德标准建立作用不容忽视。2.摈弃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立足学习者的长远发展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充分考虑学习者对技能、实践的学习要求,但继续教育也应在此基础上使学习真能通过体系内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哲学人文支撑,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职业道德等等。继续教育不应仅仅教给学习者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些将会影响学习者长远发展。致力于促进学习者德才兼备才是我市继续教育课程建设追求的目标。3.加快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加速哲学类课程资源整合哲学类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或说是理念的加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与基础性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对学习者哲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应贯穿于终身教育始终,应渗透继续教育的每一门实践理论课程中。

三、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发展之路

篇8

摘 要 云计算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存储技术,为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便。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关键词 云计算 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掀起了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数字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和校际共建共享不足的现象。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学训矛盾等问题,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能够节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云计算的内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为网络用户提供一组抽象的、虚拟化的、动态可扩展的、可管理的计算资源能力、存储能力、平台和服务的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聚合体。云计算有三种服务类型: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可为用户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的资源(软件、平台和基础设施)。云计算技术具备跨平台、跨时空的人机交互功能,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前硬件投资过大、人员技术要求较高、运营维护成本过高等缺点,有助于广大体育教师利用手机、iPad和台式机随时随地的建设数字课程资源。

二、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操作问题

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场馆游刃有余,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件却手足失措。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应用多种软件才能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视频的录制与剪辑等设计到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编辑软件(如PowerPoint、Acdsee、Cool edit、Animantor、Flash、Camtasia Studio)的使用和版本升级让大多体育教师望而却步。

(二)平台应用问题

建设数字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依靠网络平台实施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学训矛盾等问题。但是,网络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灵活掌握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在线答疑、统计分析等功能,这对于习惯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三)基础设施问题

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相关软件和硬件。目前可用于网络教学的硬件有台式机、笔记本、iPad和智能手机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Android、iOS等),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储兼容性不足,不能很好地跨平台实施教学,面对众多数码设备及其纷繁复杂的操作系统,体育教师大多会望而生畏。

三、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对策

(一)使用网络软件,在线建设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软件即服务,云计算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方便的网络软件。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Baidu Wenku查找下d教学课件,利用在Google Docs创建教案,在Youku中查找或上传教学视频,也可以使用美图APP在体育场馆拍摄教学图片、使用美拍APP录制教学视频,并进行适当的编辑剪辑,然后使用美篇APP制作图文声色并茂的网络教学资源。

(二)借助网络平台,在线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平台即服务,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用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资源。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灵活使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如通过QQ群的作业功能作业信息,利用WeChat朋友圈共享自己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学习,利用飞信课程通知信息,通过平台互动的状态数据来分析数字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

(三)借助移动设备,在线分享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基础设施即服务,云计算通过虚拟化的云存储把数据存储到云端,解决了传统硬件设施的存储兼容性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在智能手机、iPad和台式机上分别登录QQ、WeChat或借助手机、电脑管家软件实现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与分享,利用Baidu网盘、360网盘等云存储适时分享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NBA、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实况录像等)。

四、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存储技术,为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便。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云计算对网络教学方式的影响,加大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努力提升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进程。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资助项目(16YBA181)。

参考文献:

[1] 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45-50.

篇9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电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50—03

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在对开源“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和“E-Learning泛在学习”设计架构理念的二次开发上,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推进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通过教师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协作学习同步性的互动、工作过程导向性的实践,真正意义架构教师导学、助学、促学、督学和学生自学、互学、评学、践学深度融合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

二、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型学习资源,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激发热情和拓展知识。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首先要定位好师生角色,设计和选择恰当的项目和主题,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理念组织和管理教学,并开展全面的教学评价。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设计网络课程第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原则;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的情境式教学方式的情境性、真实性原则;以保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足够的交互性的多媒体、交互性原则;具有一定国际规范和标准(SCORM、AICC)的国际性、移植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性、反馈性原则等。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流程

根据传统静态课堂教学和平台动态教学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1.分析教学对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分析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拓展很多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这一点在平台课程建设时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

2.教学目标分析: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首先制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化总体目标为章节的分目标,根据章节内容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每个主题学习活动中。

3.教学模式设计: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是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的,不仅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题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式学习环境,强调以主题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

4.学习资源设计:课程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件资源,如文档、PPT、动画、课件、音视频和试题等都可以上传,并且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管理。

5.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实践平台的评价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形成性评价是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评价方式,能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同时总结性评价则可以对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在线测验、心得报告、互动评价、调查问卷、学习作品等。

(四)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1.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Lectora、Articulate Storyline、Wondershare QuizCreator三个目前适用较广,可以制作高度集成、深度交互、评价测试的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可以或生成符合SCORM 标准的学习包。

2.SCORM 标准:SCORM 标准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了一套共通的规范,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实时运行环境,符合SCORM 标准的课件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直接。

3.Web2.0技术:Wiki协作,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Wiki主题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Wiki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非常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五)制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蓝本

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综合制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蓝本,如下图所示,最左侧的七个模块是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项目导入“七阶段”教学法,中间的模块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右侧部分是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呈现的网络课程多形式的教学资源。

三、《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电路分析》教学实施方案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

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路理论的基本框架,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电路分析实验技能,了解设计实验电路的方法,下面以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蓝本为模型建设《电路分析》网络课程资源。

1.教学设计思想:在分析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电路: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选频网络和变压器电路、非线性电路确定为七个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以典型应用项目导入为主线,构建适应项目教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上将项目按照主题式教学方法引入多形式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在平台拓展资源中重点强化各种元器件的识别与使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平台课程资源和情景实践项目三结合,理论、平台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安排:根据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如下:静态课堂教学70学时,动态平台教学30学时,情景实践教学20学时,总计120学时。

(二)《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建设

1.《电路分析》课程资源规划: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按照电子类专业“七阶段”教学方法,把教学总体要求按照模块化式项目导入,以主题式资源规划来开展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2.《电路分析》多形式媒体资源建设

(1)Lectora设计情景式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三中交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三相电源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够能按照《最新灯具安装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两室一厅配电线路的设计和布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

首先进行该项目的教学设计,通过两室一厅的配电线路设计让学生明白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按照情景创设教学搭建Lectora的目录系统结构,该项目分项目导入、情景设计、搭建电路、实践模拟、最终评估等几个章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Flas、图片切换、白板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解三相电路的基础知识,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创设情景教学,最后到实验室完成线路搭建和测试,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教学反馈。

(2)Articulate Storyline设计交互性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二中直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叠加定理实验为例,当线性电路中只有一个独立源作用时,分析电路就显简单,当电路中同时有多个电源共同作用,分析电路就显麻烦,那么能不能简化成将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分别求解响应,然后再进行叠加呢?

用Storyline设计一个交互式学生活动课件就可以实现,首先以叠加定理命名场景,按照教学设计定义电路元件(自定义电阻、电压源、电流源和变量函数),根据电路元件建立叠加定理的电路图,建立独立源作用场景分支,利用拖拽功能实现分别独立源作用,根据不同的独立源采用不同的变量函数,分别得出求解支路不同的电流值,然后建立求解支路汇总场景分支,得出的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电流值和功率等。

Storyline课件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叠加定理电路图分别设置电路元件的数值,变量函数则根据电路元件数值不同做相应修改,然后学生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超前实验,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开展设计和计算等,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和互助学习。

(3)Wondershare QuizCreator设计形成性评价: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精品课程,但是在每一个单元或模块结束后的形成性测试基本以PPT的形式,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的QuizCreator Flash测试课件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的要求,学生在课后登录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课后测试,教师则通过平台可以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且可以进行成绩管理。

单击Create a New Quiz可以创建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匹配题、排序题、简答题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公式、Flas、旁白对话等都可以导入到课件中,抓图功能特别好,方便快捷抓取测试所需要的图片,这一点对于工科类的课程尤为重要。QuizCreator甚至可以做成单元测验小型题库,设置题目和答案随机抽取,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和题型。

四、结论

在江苏省全面启动“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中,开展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应用必然会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如Wiki协作、Blog互学、思维导图、虚拟实验等还在开发建设中,学院目前也在积极出善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和建设多形式课程资源和开展基于平台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伟.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 曹伟.基于奥鹏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

[3] 井新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七阶段”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网络化教学模式 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方便、省时、异地共享的优点已充分被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网络教学也不例外,远程教学、网络考试、教学资源共享等都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教学已经在许多国家被广泛运用;鉴于此,网络化教学模式必将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更有效的辅助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适用面广,知识点多,对学生日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因此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对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研究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及其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并对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些探讨。

二、国内外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成熟,许多国家都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文档,课件的在线生成,文档的共享,在线或离线的考试、测验,实时答疑、问题讨论、自动生成题库,分数统计等。目前涌现了很多网络教学平台,如由British Columbia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的WEB CT、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开发的Virtual-U基于WEB的教学工具等。

在国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也在广泛的进行中,如:2007年12月王慧等在辽宁工学报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其中提到了目前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缺点,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但是缺乏对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现在,我国的网络速度相对于西方还不是很快,网络覆盖还不完善,缺少在网络课程中应用人工智能等。

三、建设与研究的内容

理论基础: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供小于求。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还是高等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而真正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更少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多集中于一些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课程建设的网络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有利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于计算机操作将有利于教与学,更好的培养“具有基础宽厚、实用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

事实依据:随着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和经济一体化要求,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力资源作为第一竞争要素,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如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强烈需求。就成为高等院校的最紧迫的要求。为迎合社会的这种要求,许多院校纷纷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较弱,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

四、建设与研究的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与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是:首先是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模式与做法;其次典型课例的分析与总结,建立试点班,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试点班实施,并找出问题的存在之处并得出解决方案;再次是教育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要旨,不断地摸索出因材施教的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教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后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修改完善,参考阅读有关文献,拓宽思路;在以上基本上实现网络平台设计,建立网络化教学软件平台。

网络化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体验,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实现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转变;网络化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和改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的四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从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的培养,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及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五、建设与研究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适用面广,知识点多,对学生日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般的反映是,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基本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在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中,可借助于网络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操作性的能力。网络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服务。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结束语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教育的网络时代即将到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更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网络教育的应用形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