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如何利用自身条件来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成为吸引广大家长并成为家长们心中值得信赖的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成为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宗旨之一。因此,如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将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相结合是当下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内容。而本文根据这一问题,对游戏化和园本特色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结合展开相应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化 园本特色 幼儿园课程 特色化 课程建设

对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而言,建立具有园本特色课程的实际意义是根据幼儿园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幼儿园自身的精神内涵为基础,通过利用园内各项资源与软硬件设备,建设具有幼儿园独特个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将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明显的区分开来,还可以使得幼儿园中的孩子受到更多来自于外在环境的正面影响,从而使得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而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来说,想要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老师所设计的课程中来,那么必须使得幼儿园中的课程能够具有较高的游戏性与趣味性,而这也就是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需要与游戏化相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游戏化和园本特色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结合展开相应的探讨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家乡特色的融入

在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中,将家乡特色引入建设内容是部分幼儿园的重要选择之一,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并且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文化内涵与文学底蕴各有不同,而对生长在不同土地的孩子来说,家乡文化是自身文化的基础,而幼儿园则是孩子们获取了解这些文化并将其转换成自身知识储备的重要桥梁。对于幼儿园来说,家乡的文化是幼儿园巩固自身教学基础,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柱,幼儿园如果想要使得自身能够与国内其他幼儿园甚至是同一地区的其他幼儿园区分开来,想要使得自身能够在家长中有更大的辨识度,那么家乡文化的利用与融入是非常好的选择之一【1】。

例如,我国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山东省部分幼儿园在建设具有自身园本特色的课程时就选择了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的课程之中,并且将这些课程原本有些枯燥无味的课程通过转变形式变得趣味化且游戏化了起来。比如,这一地区的部分幼儿园开设了《国学课》,并且让孩子们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国学经典的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还原当年孔子给学生上课的情景,这样的课程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更是得到了来自于家长的认可。

二、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生活体验的丰富化与游戏化

对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来说,帮助孩子们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恰好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老师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或是仅仅在课程中经常看到的内容带到课程上来,并且通过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园本特色课程的乐趣【2】。

比如,小鸡与小兔子是孩子们课程里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然而孩子们,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对这两种动物的认识也往往仅仅停留在课程之上,而为了让孩子们对这两种动物有更加深切的了解,为了使得孩子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体验更加真切、丰富,老师可以创设《与动物面对面》的园本课程,通过将这两种动物带到课堂之上,让孩子们近距离的观看、触摸甚至是“聆听”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与生活的奇妙之中。当然,为了使得课程的教育效果更佳,老师可以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小动物之后,通过参与“模仿游戏”“画画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对这次体验有更加深切的印象,从而使得孩子的个人认知与个人技能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传统游戏的引入与加工

为了使得园本特色与游戏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老师可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带入课堂,这是因为我国民间传统游戏不论是趣味性、运动性、文化性还是参与性都普遍较高,而老师将这些传统民间游戏在加工与创新之后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游戏与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还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中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来,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3】。

【结 语】

游戏化与园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是我国幼儿园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幼儿园中的老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游戏化与园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得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艾岷.共享一方蓝天合唱田园牧歌――江苏省句容市全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J】. 中国农村教育,2016(06)

篇2

关键词:课程能力 教育目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入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提炼要素和教育建议等进行研究,不断积累、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教训,优化幼儿园资源生活化、经验化,明确幼儿园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园教育改革深化,加强特色化幼儿园建设。

1. 幼儿园课程建设问题及挑战

1.1课程理念与实践相背离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念在相关《指南》中就可以知道,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许多幼儿园仍以集体活动为核心,幼儿教学完全停留在会念一首诗、一个故事这样的认知维度上,儿童知识掌握仅停留在初步阶段。

1.2课程实践及研发相脱节

幼儿园课程建设基本与园内领导掌控研究方向、思路,并由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方案的研制和编写,正因如此,课程研发和实践过程受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课程方案限制,也就难以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1.3n程制度和文化相矛盾

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应与课程文化相配比,推动幼儿园课程发展,不然则会阻碍幼儿园课程建设阻碍。甚至有些追求以儿童师幼和中心课程文化建设,却在管理制度上要求教师教材文本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让教师不能够擅自更改作息活动,这就造成了课程制度与文化的矛盾。

1.4课程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缺失

幼儿教育领域有众多的名目繁多的教师和园长培训,更多的就是针对教师教学组织和园长日常管理等相关培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内涵等课程体验、认识相关内容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

2.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内涵及概念

根据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实践逻辑,本文笔者就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概念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幼儿园课程能力作为一种机构能力,它完全以园长的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等为支撑,幼儿园课程实践体现的是课程建设中的“合力”。幼儿园课程组织、设计、规划与课程制度建设和自我完善、发展等。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院内个人能力叠加,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对幼儿园资源整合、文化环境和机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按照幼儿园课程价值追求的不同,并以幼儿园课程理解内容,明确课程能力方向性。幼儿园课程能力概念理解为课程实践主体实现课程建设合理。笔者将幼儿园课程能力核心要素作出如下分解:

幼儿园课程能力主要来源有内、外影响因素、园内个人能力相互作用,就是机构能力。幼儿园课程能力并非简单的个人能力叠加,促进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能效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和行动分解,幼儿园课程能力理念重点强调了课程文化自觉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行动层面则强调了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规划、课程管理和支持能力、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课程发展与创新能力。

3.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思路及举措

按照幼儿园课程实践资源优势和建设现状为基础,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3.1课程实践能力

幼儿园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它需要完全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始终,是在课程实践当中的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能力发展与建构必须以幼儿园课程实践为基础,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建设,课程实践全面结合儿童的思维活动、发展课程实践、幼儿园课程理解,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分析和使用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组织,推动课程能力发展。

3.1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能力

幼儿园课程能力是一种机构性能力,它的构成要素和牵涉人员面广等特点,必须紧抓幼儿园建设要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幼儿园课程能力作用。首先,明确科学课程观,幼儿园课程应具有明确理解和分析,完全按照《指南》课程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践和目标。教师还应加强情景化与个人化课程理念建构和诠释,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课程观、实践性和儿童观。

幼儿园课程教学开展由来已久,有一些开展童话剧教育活动研究,且拥有极为丰富童话剧教育经验。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切口,不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深入分析幼儿园课程现有资源,进行园长和教师研讨,明确课程研究思路。幼儿园童话剧课程核心理念应当始终围绕幼儿园系统和交流,课程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教师集体智慧,教师应准确掌握对童话剧项目课程特点和理解,深化幼儿园课程建设。

3.2加强幼儿园课程制度

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以长期发展动态为主,其牵涉人员多、课程能力建设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的组织能力和调配,协调多方力量,促进幼儿园课程能力长期发展机制,进而形成园长、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课程合力。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人员的调配和建设,深入理解《指南》精神所在,幼儿园课程制度建设,必须要加强较为稳定的课程审议机制、课程研讨机制与资源评估机制等,并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领导作用,不断提升课程能力、课程主体反思性实践和研究。

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应当深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不断加强幼儿园综合课程,建立以“主题活动”综合课程框架实施方式,增强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影响,深化落实课程教学研究。建设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入手,不断推动“幼儿园和谐教育文化建构研究”,构建相同景象,推动幼儿园管理制度变革,充分凸显儿童文化课程建设核心位置,挖掘教师综合课程建设,完全体现出了生长教育智慧。

3.3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往往是园长或少数教师骨干的事,专门的课程研究小组将完

成的课程开发文本交给教师执行即可。基于《指南》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儿童以及家长都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对于幼儿园课程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选择、开发与实施需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研究共同体,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与反思性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实践引领作用,引领教师突破优势专业、执教年段等方面的限制,使更多的教师对于幼儿园课程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更有深度的实践反思等,以教师课程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幼儿园课程能力的有效提升。

据某幼儿园当前“开放性课程”研究内容而言,我们以当地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现多维良性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吴邵萍为核心引领,转变观念,将家长作为教育的“共同责任人”,着力探索家园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策略,使家园共同体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家长不仅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幼儿园课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信息提供者与激励因素,教师也在这一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家长、理解课程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与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是促进幼儿园课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激励因素、重要信息提供者,构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探索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路径,促进幼儿园多番互动的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基于新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3期

篇3

【关键词】班本课程;适应性建设;策略思考

幼儿园的班本课程建设业已开始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人们也大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也开始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班级课程特色。对于幼儿园班级课程建设,我们需要做出一定的思考,在比较具有深层和深刻意义上的班级课程建设可以理想地延伸其教育的效果。

一、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生活

应当说一定区域内之民众生活,受地理、气候以及多年来先辈的影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生活模式。虽然人人各有各的个性特点,但大体是比较相同的。譬如,在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不少的人靠海吃海,天下第一鲜――文蛤,是我们大都喜好的鲜美佳肴,我们的幼儿孩子也是那样的从小就品尝着美味。文蛤能够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就是美味,还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嬉戏乐趣。比如,我们让孩子用绳线将一个整体性的文蛤外壳连起来,然后让孩子去将两根绳线捻一捻,再用劲地拉一拉,那文蛤外壳立马就会变成一个旋转不停的大圆盘。孩子们还喜欢在文蛤外壳的内部用上自己的色笔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就是七彩之色的交叉,那文蛤就又是一个充满感人色彩的画圆盘。孩子们则从中获取着无穷的乐趣。赖于孩子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进行属于自主创造性的游戏,孩子会是那样的其乐无穷。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当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幼儿,我们也应当是相当的了解幼儿。平时幼儿在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应当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也是相当适应幼儿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完全赖于幼儿教材去设计幼儿活动,那极有可能是对幼儿广泛意义生活嬉戏的一种限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幼儿虽然比较幼小,但需求还是相当意义上的广泛,他们虽然对自己的需求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能够表述出来,或者就是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述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相关活动孩子们喜好度的察颜观色中看得出来的。园本课程建设所建设出来的课程就应当是孩子课余活动甚至就是课堂活动的辅助品。这就从一定角度能够让孩子就像我们所进行的烹饪一样达成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效果。

二、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说,幼儿园无小事,事事可去育新人。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如何直接说明幼儿在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我们平时都比较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极为低下,孩子们对自己所使用过的物品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习惯也不是很为理想。如孩子对一些饮料的外包装总是那样的随地乱扔,即使我们多让孩子养成见废就拾的良好习惯,可孩子们也还是那样的我行我素。应当说这也是很难去怪罪我们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倘若我们去做苦口婆心的说教,也应当就是在用着诸多的无用功。对幼儿而言,其教育不是我们所能够去苦口婆心地说教的,也不是我们平时之恐吓诱骗所能够完全凑效的,必须赖于相关的活动去予以实现。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离不开孩子们的嬉戏。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需要以当地幼儿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为准。譬如,幼儿都有饮食饮料的习惯,平时我们也因为幼儿随地乱扔那些饮料包装而伤透脑筋。对其进行教育,或者进行所谓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其效果都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想着一定办法,让孩子将相关包装的材料带回家去做些比较简单的玩具,也可以是能够实现一举两得的。如孩子可以用酸奶盒去制作手枪之类的玩具,孩子也是那样的不亦说乎的。

三、园本课程建设需思考所教幼儿的乐趣

人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生活情趣上生活的,小小的幼儿也是这样。在平时的幼儿在园的生活中,所进行的游戏活动假如就是那样的丰富生动而有趣,那一个个孩子便是那样的手舞足蹈,只要家长一到园,孩子会那样去念念叨叨地说个不停,虽然有时所说的家长也不可能听得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但那是其再现生活乐趣的表现,也比较能够深刻地说明,所进行的嬉戏活动孩子是感到很有乐趣的。所以,园本课程建设当以形成幼儿生活乐趣为准,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所构建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当能够让孩子进行比较充分的嬉戏实践。正如前面所说的让孩子利用废弃材料做小制作,我们不仅仅就让孩子去做,还应当让孩子能够玩,譬如,有孩子就用废塑料瓶儿,把瓶儿塞紧,然后让家长把瓶儿刺一小眼儿,那极其简单的玩具手枪就这样制成,用劲一捏,灌进去的水可以立马溅到父母亲或者其他家长的一身,孩子们乐了,家长们也乐着。这样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制作,孩子们的废旧物品得以比较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的玩具得以比较充分的丰富。孩子在使用这些物品时,也就比较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思考,考虑怎样将其制作自己喜好和有用的玩具。这不能不让我们引起这样的思考,天真无邪和幼稚无知的孩子们其智慧怎样获取和形成?应当就是在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出木头邪儿并进行充分的嬉戏中获取着。实践证明,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遵循幼儿之兴趣特征,多给孩子以乐趣,那一个个孩子则可从诸多而又无穷的乐趣上增长智慧,亦或就是增长着才干。

对于幼儿游戏课程的建设,也应当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想延伸。其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紧扣幼儿生活,其内容也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颖,且能吸引孩子眼球和适应孩子心声。作为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本土化。思考幼儿班本课程建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比较广泛的,能够去深入和深刻思考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作为我们应当去不懈进取,也应当去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篇4

关 键 词幼儿园课程;家校合作;课程资源;网络直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幼儿园在实践摸索中逐渐明确了课程构建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园本特色课程。但是,在课程建设中,幼儿园常常忽视了家长的主体参与。一项研究表明,家长对幼儿园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往往一头雾水,高达81%的家长不知道幼儿园在使用什么课程,或者不了解幼儿园在研究什么课程;8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上课,游戏和自主探究活动不算是课程。[1]这意味着幼儿园的园本研训、课程研究被孤立为幼儿园和老师的事,与家长和孩子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这导致幼儿园错失了家长和社区等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此,第一实验幼儿园汲取新教育所倡导的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不断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着力唤醒家长的主体自觉,与家长一起建设园本课程,与孩子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创新亲子活动形式,促进家长的课程理解与认同

亲子活动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课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幼儿园一般都会通过家长会、家园开放活动、艺术节等开展亲子活动。这些都是构建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需要幼儿园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从而为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一幼在实践中认识到,亲子活动不应该局限于幼儿园的教室和操场,而应拓展家庭和社区资源,让亲子在美好的自然与社会中感受生活,增进亲子关系。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孩子一起游戏,有利于家长理解儿童世界,建立与儿童一起成长的理念。基于这一认识,一幼不断拓展游戏课程空间,策划了系列丰富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春天,仙林湖风景如画,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环湖徒步,感受湖光美景带来的身心愉悦,在湖边的草地上开心地玩着各类亲子游戏,完成了一个个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秋天,栖霞山红叶似火,师生、家长一起登高望远,在爬山的过程中锻炼坚强的意志,沿途捡拾火红的枫叶,和孩子一起感受家乡的美景。冬天,初雪的清晨,家长志愿者早早来到幼儿园,带着孩子们穿上雨靴,戴上手套和帽子,一起扫雪,顺便再堆一个憨态可掬的雪人……

生动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让家长收获了满满的亲情,更增进了家长对于游戏等幼儿园课程的理解。许多家长开始积极支持幼儿园开展的探究活动。例如,大三班的叶叶妈妈是一名垃圾废品收购站工人,得知幼儿园美工课活动需要用废旧的牛奶盒子时,每天在垃圾分类时都会留意收集。一个月后,叶叶妈妈将清洗干净的几十种牛奶包装盒送到了班级。在众多像叶叶妈妈的家长支持下,大三班的创意美工坊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此后,在垃圾分类环保教育实践中,幼儿园还邀请叶叶妈妈带着孩子参观垃圾分类回收站,给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大三班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幼儿园对家长资源开发的反思。选择教育背景良好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家长作为家委会成员,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普遍的做法,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更受青睐,而外来务工家长等低收入弱势群体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弱势家庭或许没有支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专业能力,但是他们会用淳朴无私的支持,撑起家园共育的一片天空。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形式,为家长陪伴孩子共同学习与实践创造机会,吸引每一个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二、开发网络直播课程,吸引家长主动参与课程实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等媒体已成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借助网络媒体技术,能够链接学校、家庭和社区,整合学习资源。栖霞区在新教育实验中,整合行政部门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资源,构建了CCTALK数码社区。只要借助一部手机或电脑,家长和学生便能实现实时在线学习。这为一幼开发新的课程形式,让家长和社区更加方便快捷地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借助CCTALK数码社区,一幼开发了沪江网CCTAK网络直播平台,让师生、家长利用手机上网,现场视频,实现在线学习。例如,当教师在班级开展交通安全学习活动时,现场连线了一位交警爸爸。这位交警家长现场指挥交通,直观地向孩子们展示如何看信号灯过马路的技能。为了拉近亲子距离,一幼在寒暑假开发了“萌宝俱乐部”,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每周一次,邀请爸爸妈妈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开展各类家庭亲子活动,让孩子们不出家门就能和小伙伴们互动学习。

丰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工作要求。网络直播课程的开发极大拓展了一幼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路,借助这一平台,一幼建立起互助式家园指导模式,使家庭教育指导成为幼儿园家园工作的一项常态内容。

如今,一幼以沪江网络CCTAK网络直播平台、家长园地、微信和网络群等为常态手段,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大型活动、后勤保障等等内容,让家长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状况的同时,不断感受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也积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实现了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动态课程资源库,激发家长参与课程的主体自觉

在亲子活动课程和网络直播课程的创新开发过程中,一幼认识到,家长和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资源。他们不仅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资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动态资产”。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2]e极开发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资源,并保持其活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将亲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不断传递给家庭和社会。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家长增进了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幼梳理总结已有资源,并开发潜在的家长资源,建立了动态资源库。

一幼对全园家长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进行充分挖掘、清理,并分类整合,进而形成了全园共享、随时更新的家长信息系统。在日常教学中,各班教师通过小班入园家访,对本班家长资源作出详细{查,并在幼儿入园的三年中,逐渐将家长资源从孩子的家庭拓展至“亲友团”,积极争取更广泛的社会人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经过三年的家园合作,许多家长与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些已经毕业离园儿童的家长,也会时常关注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成为一幼永久的教育资源。

例如,中三班晓晓的爸爸是消防支队大队长,一幼不仅邀请他对老师和孩子们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还通过他获得了消防队的支持,带着孩子到消防支队观看消防队员的日常训练,一起观看消防安全教育影片等,并带领孩子们现场体验消防器材,如消防车、消防栓、防护衣等,让孩子获得直观感受,拓展消防知识学习途径。借此,一幼与消费支队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社区作为幼儿的重要生活场域,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课程资源。幼儿园的探究实践活动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一幼带着孩子们从家庭的小空间走进生活其中的社区,或为社区的孤寡老人取快递,教孩子如何使用数字和二维码取物;或参观社区垃圾回收中心,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喝完的牛奶盒清洗干净后,能成为美工室不可多得的材料;或把社区吹糖非遗传人请到幼儿园来展现绝技,丰富了孩子们角色游戏的内容……

动态资源库建设实现了家长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与动态更新。如今,一幼从教学楼的外观设计、园服的款式与质地选择,到各类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处处都有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印记。例如,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举办食堂厨艺大比拼,不仅邀请家长担当评委,更邀请拥有厨艺“绝技”的家长一同参加比赛。赛后,食堂师傅根据获奖菜品,为孩子们开发和创新更加美味、营养的菜肴。如此,让家长对孩子在园饮食更加放心、满意,更加自觉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资源是一片沃土,是幼儿园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园共同努力。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家长的主体自觉性,才能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为幼儿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未来,一幼会继续努力,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37-53.

篇5

关键词:两汉文化;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04;G612.3;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4-02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1)政策和纲领文件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全教协会提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概念。面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本土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1997年美国在新版幼教指南中,强调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样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的。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发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的重视。幼儿园如何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发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两汉文化的优势。“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汉文化景点甚多,如古文化遗产中的汉代三绝,即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整理徐州的两汉文化资源,可以深刻体会到徐州人民的伟大,他们世世代代扎根一方水土,用勤劳和汗水浇灌了当地的文明。独特的地理优势,提供了研究的优势。

2. 研究意义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幼儿从小感知自己身边的两汉文化特点,汲取故土的文化营养,有利于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合理利用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可以充实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幼儿园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挑起地方文化促进幼儿发展和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任,扩大教育影响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文化知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可以激发幼儿对于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实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于2016年6月进行,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问卷率为89%。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意识薄弱、能力有限

幼儿园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他们对两汉文化的了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问卷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参与两汉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情况”和“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态度”的调查显示(篇幅所限,图表略,下同),98%的幼儿园教师认为需要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大家都比较认同两汉文化教育的价值。但是,从两汉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来看,81%的幼儿园教师从未参加过两汉文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对两汉文化的掌握基本来自于生活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园教师文化基础薄弱,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存在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被动、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等问题。

2.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比较狭窄,应用程度不够

关于文化构成要素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名文化学家张岱年先生将文化分为六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两汉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体现两汉文化特色的最好方式,对幼儿发展乃至幼儿园课程建设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问卷中“你熟悉的两汉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多选)”和“你何时开展两汉文化教育”等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了解和熟悉的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特色,依次为饮食文化、景观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等。随着徐州创建“文明城市”、徐州云龙湖风景区等景观文化越来越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作为幼儿园教师,很容易接触、掌握这些两汉文化。其中饮食文化也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易于接受的。而汉服和汉式礼仪,也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带动下逐渐走俏起来。虽然以上的两汉文化资源幼儿园教师都较熟悉,但是关注的内容比较狭窄,从未系统学习和认知过,多数知识经验都来自于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未系统开发和应用两汉文化资源,81%的幼儿园教师集中在两汉文化节时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这些说明,幼儿园教师对于两汉文化资源的存在不太敏感,利用率较低,对两汉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应用的组织形式较为多样,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中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之中。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完成,也可以在教室中实现,更可以走到社会中去参观学习。课程参与人员不仅有幼儿园教师,还有家长。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100%的幼儿园都会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融入两汉文化资源。同时,96%的幼儿园多少会在环境布置中呈现两汉文化特色。但静态陈列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入课程学习之中,还需要幼儿动脑、动手、动身去感受。因此,要增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启发和引导幼儿去发现与创造,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匮乏,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设计能力有限,教育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4. 幼儿园对两汉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多有涉及,但缺乏总体性的规划和引领

本研究,采访了三位幼儿园园长。

研究者:你们幼儿园课程中有没有涉及两汉文化资源应用的内容?如果有,将两汉文化内容融入到哪些活动形式中?两汉文化课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

园长A:我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不是以两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看不到多少与两汉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幼儿园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玩过角色游戏――云龙茶馆、卖烙馍馍卷撒子等。除此以外,在亲子活动时会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云龙山、楚王陵等。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对汉文化景观、两汉文化知识的讲解。课程中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端午节、中秋节。

园长B:我们幼儿园有市级课题,研究主题是“两汉饮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会定期组织教师团队研讨,每个班级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会认真地搜集资料,撰写教案,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感觉研究的面虽然很广,但并不深入,课程的延续性并不是很好。

园长C:我们幼儿园正尝试将两汉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比如两汉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方面,效果很好,受到幼儿喜欢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感觉缺乏理论支持,不知道该选择哪些适合的内容,不知道该如何将两汉文化资源归类整合到相应的幼儿园课程主题中。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幼儿园已经发掘出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两汉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缺乏专家的引领;幼儿园在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方式比较单一,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总体上缺乏规划,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比如两汉文化资源素材的选择、时间、内容的安排、实施的途径、人员分配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提高两汉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性建议

1. 构建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两汉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果将两汉文化确定为园本课程,或者预备开展两汉文化的系列主题课程,就必须整合和归类好可开发的两汉文化资源。要将两汉文化有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等类别划分清晰,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搜集两汉历史故事、谚语、名胜古迹的资料、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两汉饮食等文化素材,制定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避免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盲目性。同时,还要注重不断地对两汉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扩展、丰富和更新。

2. 建立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培训机制

幼儿教师是实施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事的互助与自身的学习。因此,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如文化学专家、课程专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予以指点,还可以借助“三位一体”校园合作模式,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或者高校教师,与幼儿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在实际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建立伙伴关系,共研课题。鼓励幼儿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此外,幼儿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关注两汉文化素材,主动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实施途径。

3. 完善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激励机制

幼儿园教师日常的工作烦琐又繁重,加上幼儿园已有现成的课程内容可用,因此,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开发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动力。只有在幼儿园开展全国性的活动如“两汉文化”主题活动,或者是指定专题的评优课时,教师才会较为主动地去思考和创新。因此,幼儿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把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对于自主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幼儿园要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奖励,同时多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参与培训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4. 落实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交流机制

幼儿园要想持续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多多加强园园之间的两汉文化课程建设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两汉文化主题分享月活动”等形式,互相吸取宝贵经验,形成合力效应,才能促进幼儿园长远发展以及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巍.开发藏羌民族地区乡土资源构建幼儿园原本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2]杨莉君,曹莉.幼儿园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7).

[3]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篇6

【关键词】循本思考;课程建设;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0-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带动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幼教工作者积极参与落实《纲要》精神的实践活动,在五大领域教育内容框架之下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研究,逐渐走上幼儿园课程自我建设的道路。

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盲目跟风,造成课程建设方向的无序,在不断追随、移植西方先进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浪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将课程本土化;二是固守观望,无法明辨众多西方先进模式的精髓,缺乏有效统整与融合,选择固守起步阶段的成果,使得课程始终得不到改善与进步;三是随波逐流,由于缺乏持续学习与实践课程的动力或能力,直接选择教材作为本园课程,且以教材为本,放弃了对课程建设的自我思考与研究。

针对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循本”思考:遵循儿童之本,持续了解与探寻幼教工作服务对象的特质及生长规律;遵循幼教工作之本,持续反思并重整工作意义及价值;遵循课程建设之本,不断辨析、理解并定位发展方向,研制出适宜的优质课程,加强自我梳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走稳幼儿园课程建设道路。

一、循儿童发展之本,研究儿童及其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信念

(一)对儿童及儿童发展的学习和研究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儿童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对象,儿童是否能得到适宜、和谐的发展,体现着幼儿园工作的成效与价值。因此,关注、研究并逐渐认识儿童之“本”,是幼儿园应尽的基本职责,也是课程发展之源。儿童的本质,包含着儿童的本能、天性、身心基本素质和不断生发的需求及特性,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生命阶段,拥有特定的心智、行为和生命轨迹。了解儿童之“本”,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并厘清教育工作目标,选择适宜的课程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对儿童年龄特点的关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了解,加强对儿童及儿童发展的理论学习研究,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儿童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阶段性回顾与反思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埋头做事”而忽略了“抬头看路”,当课程建设遇到困难或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时,我们应开始阶段性回顾,反思教育的价值:我们既定的课程取向和目标是什么?是弥补儿童的需求还是关注他们的内在能力、动机?是为了支持儿童发展还是完成教学任务?是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未来生活必备的重要品质,还是跟随当前社会与家庭对儿童近期发展的要求?课程的价值到底有哪些?阶段性回顾并反思教育的价值和课程的取向,有助于把握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摒弃一些貌似重要实则枝节的目标要素,排除“面面俱到”的干扰,通过思考教育价值来调整课程组织与实施,帮助教师建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行为。

(三)梳理并建立科学的课程信念与目标

课程信念是幼儿园教育信念的延伸,是教师在深思熟虑后对所选择的教育价值观的坚持与身体力行,是课程理论内化与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础。课程信念来自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理解与认知、对众多课程模式精髓的选择与融合,以及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清醒认识。对于幼儿园来说,其课程信念不应是包罗万象的,而应是符合幼儿发展、符合幼儿园自身特点,能够体现幼儿教育价值与目标的,是幼儿园自身课程发展的思考、判断、决定和行动的依据。建立自身课程信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于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探索结合,来自于专业视野、课程洞察力、理解力和执行力。建立科学、适宜的课程信念是幼儿园课程发展走得远、走得好的基础与根本。

二、循园所发展之本,发展教育个性,选择并完善课程内容

(一)自我分析与认识,找准自身课程之本

经验、活动和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与儿童生活的国度、地域、民族、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在建立自身教育理想与课程信念的基础上,幼儿园需要认真剖析自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了解所在地区、社区及家长的需求,熟知入园儿童的身心特质与家庭背景,综合判断本园课程实力,如:评估园所的经费与硬件设施、优化园内师资力量、梳理已有的教育优势经验与存在问题等,为自身课程发展确定方向和课程模式选择奠定基础。

(二)清晰定位,逐渐按照课程信念建立课程框架

在分析自身实际课程实力的基础上,幼儿园应当在课程信念的指导下确定本园的课程目标。从对儿童的培养来看,是培养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关注孩子的部分品质或能力。从教学策略与路径来看,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经验课程为主;是将西方优秀课程模式本土化,还是融合多种课程模式精髓之后创新。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后,幼儿园逐步梳理自身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课程评价等框架,并在实践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尝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三)保持相对稳定的课程模式,践行自身课程理想

优质的课程常常需要数年的精心研磨,当幼儿园确立自身的课程信念与课程框架之后,会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管理规范、一日生活流程、环境与材料创设标准、与家长互动沟通方案等。幼儿园应在清晰的课程方向和目标指引下,按照课程框架逐项开展研究工作,选择与本园理念相符的专家团队和资讯,反复研磨教育细节和教学策略方法,以儿童获得真正发展为准绳,以教师获得职业满足和成就为条件,在相对稳定而严谨求实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自我检视与更新,逐渐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课程模式。

三、循教师发展之本,注重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理解与实践能力

课程发展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课程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其基本素养、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互相作用的过程与结果。教师不但需要学习与实践,将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转化为教育行为,还要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人的本真,与儿童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当为教师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种学习实践途径,推动教师成为落实课程信念、实现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逐步建立课程信念

教师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幼儿园可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共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点,提供适宜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促进学习型团体的形成,逐步构建本园的学习文化。让教师在研读、分析经典课程理论、优秀课程模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课程信念,进而推动教学实践的水平提升。

(二)开展针对性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幼儿园要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个人领悟能力以及实践经验,提供不同层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研活动。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应注重他们对已有实践模式的认识和内化,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教育意识和构建自觉的教育行为。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探讨课程设计、实施、反馈修正的过程中,逐渐缩小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对于专家型的教师,则需要他们在夯实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与策略的基础上,提炼个人教育方法与行为,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参考。在学习与培训的形式上,幼儿园可根据不同目的开展现场观摩、读书营、研习小组、工作坊等多元活动,以推动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尝试不同教学策略,培养课程反思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不断实践,但能够对课程进行反思的人却不多。幼儿园应鼓励教师积极寻找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养成以课程信念和理论为背景的思考习惯,并以问题解决策略验证课程信念、修正教育行为。另外,幼儿园还应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已有的理念与行为中反思、探索未来的理念与行为,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幼儿园可采用教育手记反思栏、每天小反思、阶段小结、班级小会议等活动方式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课程的质量。

四、循教育质量之本,打磨教育细节,向优质课程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是幼儿园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儿童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活动。课程质量之“本”是由每日各种教育活动的品质累积而成,除教学活动外,幼儿园还应当关注一日生活环节、环境创设与家长参与等要素。

(一)紧扣一日生活环节,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

一日生活皆课程,儿童每天在园学习、生活和游戏的每个活动、环节、细节都会体现出课程的信念与质量。《纲要》明确了一日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应认真梳理本园一日生活的必要环节,围绕自己的课程信念设定环节的意义与目的,-合理分配时间资源,明确环节中的活动内容与引导策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幼儿园应以为儿童创设真实、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为要领,以成就儿童幸福的幼儿园生活。

(二)研磨学习环境与材料提供,为儿童提供有益经验

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教师,环境是影响课程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园可从园舍、功能室、班级、户外、学习区域环境及材料等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以教育性、艺术性、操作性等为主要原则,规划可利用的空间并提供充裕活动材料,赋予环境隐性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在环境的支持下获得自主探索经验,使教师得以有更多机会与儿童交流互动,进而提升课程质量。

(三)关注家庭参与,为课程提供丰富资源

课程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儿童父母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认同与支持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基础。为此,幼儿园一方面可组织“家长学校”、“父母学堂”、

“亲职培训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课程理念与教育方法,让家长与幼儿园形成一致的儿童观、学习观与教育观;另一方面,还可以组建家长课程委员会,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及教学方法的决策和资源提供活动,并提供“家长助教”、“家长义工”等途径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使家长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增进幼儿教育的合力,共同完善课程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一、幼儿园特色建设,应树立独特的办园思想

办园思想的独特性,就是要树立非同一般,带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思想,这种个性化的东西是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的,是不断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在特色建设中,我们始终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独特性,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二是延续性,一经设定,便要长久坚持,内涵可以不断充实。三是兼容性,与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相融合。

我们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以家园共育为中心,以家园共乐和家园共读为互动平台”的家园同步教育。创这样的特色,源自我园办园历史,自1987年建园开始,我们就重视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发挥家长资源在幼儿园的作用,注重做好常规家长工作。其后提出了“以常规家长工作为支撑点,以家园同乐活动为突破口”的家园同步教育,在做好常规家长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各类亲子同乐活动。至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以家园共育为中心,以家园共乐和家园共读为互动平台”的家园同步教育特色思路,并开展了家园亲子课程建设,最终形成了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主动交往,信息反馈、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回顾我园办园特色的历程,就是在时间中积淀,在推进中提升,逐步凸显个性特色。

二、幼儿园特色建设,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幼儿园校园文化指的是幼儿园师生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理念、行为规范等,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规划、累积的过程。当特色与文化相融合,特色才会更具内涵,文化才会张扬个性,富有价值。

我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是“合作、书香、睿智”的“家园”文化,是在“家园同步教育”办园特色推进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将“家园合作”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从“环境、精神、行为”三个方面推进“合作、书香、睿智”的“家园”文化建设。

在环境文化建设上,我们注重孩子、家长的参与。一到三楼墙面上的作品都是孩子或亲子作品,有家长参与的图书漂流墙、亲子故事绘、亲子创意小制作。在有限空间里,我们设置了景观小庭院,有四季花木,也有假山、小桥,给人一种家的温馨感。三条走廊设置的是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游戏区,一楼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以“快乐成长园”为主线,创设游戏场景,分别以小芽、花朵、果实形象作为游戏标记,寓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二楼以红峰社区为主线设置大班游戏区,墙面上的线描画、纸飞机均是孩子们的作品,一只只纸飞机装载着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三楼以绘本故事为主题创设中班游戏区,孩子们一边快乐游戏,一边感受故事中的真善美。每个班级我们都开辟阅读区,创设书香氛围,引导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我们在楼梯二侧展示我园“牵手伴成长、快乐伴童年”理念下的亲子游戏和幼儿活动照片。整个校园处处呈现出一种外显的“合作、书香、睿智”的“家园”物质文化。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我们有教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核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幼儿层面的要求是“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相处”,围绕这“四个会”,我们有两个特色活动“红幼之星”和“小黄莺广播”,通过“红幼之星”的评选引导幼儿勤学、守纪、健康、快乐;通过“小黄莺广播”中家长讲好习惯故事、儿歌、绘本推荐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在习惯培养中,榜样示范很重要,我们对家长教师提出“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相处”的行为要求,我们会通过多种形式和家长沟通,在沟通中达成共识: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成人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精神文明建设是隐性的,是物质、行为文化所累积的结果,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是园舍建设所形成的精神环境。在“家园合作”的文化建设思路中,我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这样的精神风貌,如确立了“为孩子创设一个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开心。为家长开辟一个满意的天地,使家长放心。为社会开启一扇文明的窗口,与社会同心。”的办园宗旨,提出了“牵手伴成长,快乐伴童年”办学理念,形成了“我以幼儿园为荣,幼儿园以我为荣”的团队精神。构建了“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还是教师、家长牵手合作,共同成长场所”的家园一体化办学思路,幼儿园呈现出了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幼儿园特色建设,应确立具体的活动内容

家长工作是常规工作,怎样才能做到人有我优呢?通过归纳与提炼,我们提出了“以家园共育为中心,以家园共读和家园共乐为平台”的“家园同步教育“具体内容。

首先,以常规家长工作为支撑点,家园沟通多元而丰富。如增加家长进园机会,进课堂,为孩子上课,进讲堂,交流育儿经验;开展家园日记活动,家长、教师共同分享孩子成长中的趣事、进步事;组织每月话题,通过班级QQ群展开育儿话题讨论,在讨论中达成教育的共识;整合家长资源,建立小班“妈妈故事团”、中班“爸爸讲学团”、大班“乐智创意团”等家长社团;吸纳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共同策划家园特色活动,共同解决幼儿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等。家园沟通方式的改变,拉近了家园对话的距离。

其次,以家园共乐、共读为活动点,拓展家园互动新平台。家园共乐活动分为亲子巧手篇和亲子同乐篇,亲子巧手篇,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各类亲子小制作活动;亲子同乐篇,组织开展亲子游园会、亲子运动会、亲子表演会等亲子同乐活动,家园共乐让家园互动充满欢声。家园共读活动创造亲子共读氛围、举办家园共读月、组织亲子童话剧表演,无论是在园还是在家,均让家长、老师、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家园共读让家园互动浸润书香。

篇8

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现状分析

园本课程的“本”是指幼儿园的基础、背景、现状、条件及可能等反映幼儿园现实的因素。我园利用本地区各类地域性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并完善幼儿园已有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将基础性课程(建构式课程)与地域性课程(生成性课程)充分整合、相互渗透,初步构建完成了“百草园”园本课程。“百草园”园本课程虽然已经初显雏形,但其在课程质量监测、课程评价机制、课程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重视形式,轻视研究

建构园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满足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需求,最终促进幼儿获得最优化发展。但是,随着我园青年教师队伍的逐渐庞大,转岗教师的人数比率占全园教师总人数的68%,骨干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匮乏,许多青年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认知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由此导致青年教师比较重视园本课程的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轻视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评估、价值分析”的研究,忽略园本课程的操作验证与动态管理,导致园本课程的质量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现状。

2.注重积累,淡化评价

我园非常重视园本课程的建设,每年都会生成一些原创教学案例和特色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资料收集、资源库的创建被提到了日趋重要的工作议程。与此同时,针对园本课程的质量评价却很少,没有能够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来处理,我园暂时还没有形成适合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需求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园本课程的质量出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园本课程的内涵和价值产生了偏差,无法真正满足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游戏活动的需求,如此背景之下的园本课程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3.关注创新,忽略传承

回顾我园近10年内在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过分关注从国外引进高瞻课程(做中学)或侧重创新课程(多元阅读),热衷于追逐市级、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教研”研究步伐,将幼儿园固有的地域性课程资源优势(乡土资源)、传统项目(种养殖课程)、特色研究(家具文化)等课改经验进行淡化处理,甚至产生了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结果,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我园结合课题《构建农村幼儿园“百草园”乡土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规划与研究需求,有的放矢地构建了“百草园”园本课程。但是,如何智慧、巧妙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吸纳社区助教合力并形成草根式园本课程文化,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百草园”园本课程的生命力,让幼儿获得“适宜生长、适切发展”,仍然是我园近几年内需要深度钻研、持续探索的研究课题。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优化策略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只有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课程,才是儿童需要的课程,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认知理念,我园开展了为期2年的园本课程建构、课程诊断与课改促优活动,在丰富、构建并完善“百草园”园本课程的同时,顺势提炼出了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改善与优化策略,加强了园本课程的课程评价和动态管理,有条不紊地提升了“百草园”园本课程的质量。

1.弹性预设

幼儿园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的独特性既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基点,也是园本课程得以充分实施的保障。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脱离了课程资源去凭空构想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的做法,不仅使得园本课程开发缺乏理论上的意义和实践上的价值,也难以使预设的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凝练出课程特色。在构建“百草园”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有序开发、合理运用各类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并完善幼儿园现有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将基础性课程(建构式课程)与地域性课程(生成性课程)充分整合、相互渗透,相关主题活动内容与同一类别的教学活动方案相互补充、同质替代,整理出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本园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主题活动方案,梳理并确定了不同年龄班适宜开展的“百草园”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种养殖活动内容与目标,逐步丰富、构建并完善“百草园”园本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升了“百草园”园本课程的课程内涵和价值。

2.动态生成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进行的切合实际的教育改革,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标新立异。在“百草园”园本课程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智慧运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随机渗透、智慧整合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四季课程、种养殖活动,促使幼儿稚嫩的心灵更加开放,游戏活动的空间更加自由,让大自然、大社会真正成为孩子们自由发展、快乐成长的学习乐园,这是“百草园”园本课程的核心价值。我园重点推出的“四季课程”以四季划分主题,遵循自然规律动态生成的“四季课程”有助于幼儿获得更加积极、更为有效的教育效益。

3.诊断优化

推行课程审议。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审议显得尤为重要。审议什么内容?如何提高课程审议质量?如何让课程审议真正引领课程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些“课程审议”问题,我们将园本教研重点定位于幼儿园“课程审议”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尝试从“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班级审议”三级审议形式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并针对课程审议中的“前审议、中审议、后审议”等问题进行深入式、跟进式思考与实践,坦然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维碰撞,竭力探寻“课程审议”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科学、规范地促进了幼儿园“课程审议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实施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体现课程实施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也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在“百草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课程审议、甄别诊断等研究方式,判断幼儿园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幼儿管理的效果与质量,找出本园在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智能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随后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措施或干预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促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获得高一层次的提升与发展。

篇9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0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 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 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 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 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 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 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篇10

关键词:多领域目标整合 幼儿 生活经历课程

课程建设是一个从更新观念,到观念如何转化为行动的探索过程。我园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动态”发展的理念,在课程选择、组织、实施及调整中,均体现了动态的建设过程,让课程在与幼儿、教师、资源等相互作用的互动中逐步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体系。

一、幼儿生活经历课程的本质

(一)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是幼儿的课程

“多领域目标整合的幼儿生活经历课程”(以下简称“生活经历课程”)将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所以,该课程就具备了几个彼此依存的特性:(1)亲历性。生活经历课程就是幼儿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2)支持性。虽说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但并不是说课程完全由幼儿自发而教师无所作为。在幼儿的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应由指导变为支持。(3)直观性。经历是实践、参与、体验的综合体,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通过幼儿真实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活动中讨论交流的问题来自于幼儿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是活动的课程

幼儿生活课程的另一本质之一是活动性,宣告了幼儿园课程的四大特性:(1)行动性。杜威的“从做中学”、陈鹤琴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以及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的观点都可以确证这一点。(2)即时性。幼儿的活动具有时空属性,它是幼儿在具体时空中的经历。对于幼儿来说,活动总是呈现在他眼前,而他总是处于当时当地之中,因而活动是即时的,这就使幼儿园课程具有即时性。(3)整体性。对幼儿来说,活动就是活动,是他的生活历程。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可表述为:幼儿在任何一个时间段的活动都是前一个时间段活动的自然延续,这就是生活经历课程整体性的魅力。

(三)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是实现全人教育的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孙军对全人教育作如下界定:全人教育以儿童为核心,是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共同参与实施的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西方全人教育家则认为: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强调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全人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这些观点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生活经历课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全人教育”是当前课程改革教学的应然追求,是幼儿生活经历课程的价值目标及不懈追求。

二、“多领域目标整合的幼儿生活经历课程”的意义

多领域目标整合就是指对课程目标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它不是单一的目标细化和分解,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在整合过程中要凸显主领域的目标,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目标。

(一)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培养全人化的儿童

与《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教育目标是多领域、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在研究每一个主题活动时,先要确定一个大目标,在大目标确定后,从幼儿的兴趣倾向和经验出发,找到进入该主题的切入口,确定一个个小目标,随着教师预设的小目标的不断实现,孩子生成的小主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中,将主题的大目标隐性或显性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并坚持将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二)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呈现独特性的儿童

“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新的理念,要凸显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个体化,必须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观察。要求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发展动态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三)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完善整合性的课程

多领域目标整合的课程,依据幼儿的兴趣、生活,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来安排、延伸。孩子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应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从而使课程自然地整合,这其中有领域内的整合、领域间的整合、领域外的整合。

(四)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拓展生长性的课程

多领域目标整合的幼儿生活经历课程要面向幼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经验获得的规律,促进幼儿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多领域目标整合的生活经历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将幼儿喜欢的生活纳入课程

生活经历课程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让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周围世界,获得直接体验,并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为了更好地亲近大自然,感受秋的脉搏,拓宽孩子们视野。我园利用农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开展了全园范围内的“前幼采摘节”课程活动,号召全园师生一同走进果林、走进田野,体验、分享亲自采集收获的喜悦。

(二)将幼儿需要的生活纳入课程

我们的课程不要只是关注幼儿喜欢学的,还要关注幼儿应该学的。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而在每个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中有一些需要是主导性的,这种需要的满足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将幼儿特定的生活纳入课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有些特定的事件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关注和运用,并在幼儿的生命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值得回味的记忆。这里的“特定”是指一些和社会时事相结合的活动,如,每年的“六一”节,小班的孩子进行“亲子化妆舞会”,都给他们的人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四)将幼儿真实的生活纳入课程

真实的生活对于幼儿来说更具现场感和满足感,以往我们的生活经历课程总是局限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范围,幼儿所经历的活动在自己班级或年级组开展,今年我们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模式,如今年4月我们开展的大型生活经历课程《我是前幼绿V客》,全园师幼共同参与到这一活动中,范围甚至波及了家庭、社会,大家共同来为地球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绿V客”的活动开始真正纳入到我们的特色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