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责任感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责任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责任感

篇1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篇2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感。”,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着责任感,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或生活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程度。

98年洪水泛滥的时刻,那些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手挽着手用身体抵挡着洪水的入侵,这是他们的职责,同时,也是对于人民给予信任的那股责任感让他们无畏灾难的恐惧,哪怕为之付出生命,一句“人在堤在,人亡堤亡”的口号,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于抗灾自身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是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上的责任感。

“责任重于泰山。”当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得到更多,救助他人的同时也升华自己,当然,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懒散敷衍不负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时,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

举国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在利益和制度面前三鹿集团高层对于责任感的忽视,以及对于人民食品安全责任感的沦丧,而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自身的。

同样都是中国人,有的人为了别人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别人的生命,这不是人与人有多大的差别,而仅仅是因为有些人失去了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为人之道,只是,不管怎样,穷也好,富也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肩负着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让人敬重,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篇3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我班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二、诱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青少年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三、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感共鸣”抓起。

一、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中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转贴于 于是,我利用班会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中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 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二、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三、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之重要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不容半点忽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孩子们通过走向街头巷尾,通过网络查找了解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

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等事例令同学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这次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促使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四、生活聚焦,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我认为,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于是,我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半年来,班风班貌得以很大改观。

篇4

感恩 医学生 社会责任感

一、何为感恩

对于“感恩”,《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对感恩的字面解释千差万别,综合述之,笔者认为,感恩就是主体(人)对于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出友好并且给予回报。

感恩的对象包括主体性存在和非主体性存在。在主体性的存在方面,我们通常只对个人如父母、老师、领导等表示感谢并回报。传统的忠孝观念是感恩意识的表达形式。“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感恩意识,“忠” 是“孝”的扩大:国家、皇帝、上级有恩于你,所以你要忠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传统的忠孝观念也随之消亡了。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感恩意识普遍淡漠的原因之一。忠孝观念的封建内容当然应当剔除,但是,忠孝作为感恩的表达形式本身却是不能抛弃的。在非主体性的存在方面,太阳是我们地球的能量之源、生命之父,我们为何不感激?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非主体性的存在感受不到我们的感谢就不感激。有了这份感激之心,我们就会对自然、天地、生命、万物充满敬畏,就会发自内心地爱护自然,节约能源,关爱生命。

感恩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识恩、记恩、谢恩、报恩。首先,要“识恩”。识恩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小恩小惠最易识别。但是,识别大恩大惠就不易了。“识恩” 后还要“记恩”。有些人识恩的能力是有的,但是记不住恩。受恩惠时他(她) 千谢万谢,过后就抛在一边,再遇恩人时视为陌路人。“记恩” 后应当“谢恩”。口头表示感谢,友好提及别人的恩惠,甚至对别人的付出给予必要的补偿,都是恰当的谢恩方式。

二、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一)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社会责任感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次研究自行设计的问卷《医学生责任感调查》,从四个维度来了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奉献精神。研究表明,85%的医学生认为大学生不仅要做社会公德的遵守者,还要做社会公德的引领者;72%的医学生认为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苟且偷安等于自去灭亡;60%的医学生当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有冲突时会选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21%的学生尽管“很不情愿地参加集体活动”,但是仍然能够以集体活动为重;72%的医学生表示非常钦佩郭名义的爱心奉献精神,表示愿意做郭明义,传承雷锋精神。

(二)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

研究发现,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严格要求他人,轻要求自己。2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强”,2.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弱”,而仅有5.6%的学生认为身边其他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却有28%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当代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责任感水平的认知存在着对立。第二,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部分学生以“不为社会做贡献,不给社会添麻烦”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标准,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第三,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价值取向有失偏颇。65%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入党动机是“为日后找工作创造条件”;55%的学生响应国家入伍参军、支援西部等政策,是因为“政策好,待遇好,为将来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部分大学生缺乏信仰和整体观念的支撑,一切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主要动力。

三、感恩意识在医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价值解析

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其责任感淡化的重要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是社会大变革的负面影响,忽视感恩于整体。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使人们社会生活领域呈现独立化和个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分配形式多样化等特点,这就使得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急于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忽视感恩于整体,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越来越陌生,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

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感恩意识缺失成长的土壤。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袒护,使他们变得任性,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从小就没有感恩意识,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

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感恩意识培养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而感恩意识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至关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感恩意识培养形式单一化,还是以大量灌输纯理论为主,在相对浮躁和个人高度膨胀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纯理论很难被接受和理解,不能使受教育的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校责任感教育事倍功半。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90后大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往往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社会。因而,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片面地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其命运应该完全由自己主宰,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自我意识水平不高,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因互相依存、互相依赖而承担的责任,因而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进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言传身教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关于“90后”中学生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爱和责任感,感恩意识淡薄,是无知的一代,愚蠢的一代,蜜罐子里的一代,不知粮钱不易的一代”等等①。所以教师更不能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更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正确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年轻一代是将来社会的主导,若没有社会责任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则整个人类社会必将停步不前。先贤教导我们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少年时代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个人甚至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建立,要做到言传与身教并重,课堂与课下同时进行。

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榜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好的榜样往往就是一个光辉的人生缩影,一面理想人格的明镜,一股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②。例如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心系祖国,八十年代经常回国指导国内化学研究,帮助筹建化学实验室等等。

借助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例如2002年某大学生到动物园用硫酸泼熊,造成5只熊被硫酸试剂灼伤。此举不仅给动物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借助类似的案例要引导学生要全面了解各类化学试剂以及化工产品的性能危害,正确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化工产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使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以免给他人给自己带来危害。

除了在课堂上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外,教师还要用更多的社会实际案例尤其是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的案件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成为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例如2004年发生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以及近期发生的药家鑫先撞人后杀人案应该向学生正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做事不要冲动,走极端路线。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只有完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不会被富贵、贫贱、权势左右自己,利用自己所有、所能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除了课堂课下的言传之外,更要注重自己的“身教”。只有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感,自己的言行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多少为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用行动用生命向学生阐述了什么叫社会责任。王周明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汤鸿在地震发生时,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三个女孩活了下来;废墟中,身体断成两截的向倩老师,脸部血肉模糊,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位教师向学生向社会展示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我们为年轻的生命逝去感到惋惜哀痛,更感到骄傲自豪,教师用身体力行展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阐述应该如何建立社会责任感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向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当然,在青少年成长的阶段,学校教育固然重要,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新一代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得新一代能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篇6

Abstract:The author responsible for indifference to contemporary social status of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reasons,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reate a campus culture and to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to address this issues.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ure

作者简介:单丹,女,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薄现状

(一)“生活真无聊,大学就是混日子!”――缺乏目标,社会责任感淡薄

一些大学生缺乏人生理想与目标,对自我的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部分大学生通宵上网打游戏,抽烟酗酒,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内心迷茫,做出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清晰认识自身责任,白白浪费清楚。

(二)“爸妈挣钱不就是给我花的吗?!”――不知感恩,家庭责任感淡薄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自己在家庭中的成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但是,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处于家庭中的位置,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归于理所应当,缺乏感恩心态。在家里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享受权利,不尽丝毫义务。这部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三)“我才不管别人,我自己的事我高兴就行!”――自我意识凸显

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的凸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在就业过程中,不少学生只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不少学生只享受社会带来的便利,忽视社会道德和基本要求等。自我意识高的人缺乏奉献精神,不懂回报社会。对国家、社会乃至我们生存的环境没有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薄的归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理性认识,因而对一些社会现实产生了一些片面、极端的想法。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逐渐产生了“无目标”的心态。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少学生对于实践和公益服务类的活动也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都以应付的心态对待,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 家庭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为“80、90后”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是被宠溺的一代。家庭教育深深影响着一代大学生。许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付出的过多,大多重视孩子在文化学习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逐步形成了缺乏社会责任感、感恩心态淡薄的状态。

(三)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一些大学生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不能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面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时,也不能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但不能把使命升华为自觉的内心信念,也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与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三、重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当代人才

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现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我们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生活,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树立“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价值观。培养当代人才,要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二) 以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除了依赖于课堂上的教育,更多来源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这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磨练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一个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来加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以此为契机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责任感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 以长效机制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应该说,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协同努力,从各个方面为广大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意识;学校要建立完整的奖惩制度,充分利用榜样力量进行激励;社会应以舆论的导向和道德的标准不断促进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提高。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从培养大学生的个体道德品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出发,全面提高和整体发展、引导、培育、激励,使大学生今后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符合社会的需要,促使大学生不断去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完善自我,提升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文清.脑与意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 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篇7

--题记

每当听到朴树的《生如夏花》中的这一句歌词,总会想起很多。它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我想起了导弹在高空爆炸时的惊天动地,让我想起了一位幕后英雄的默默无闻。

他,总是躲在幕后,每次代他出场的总是一枚枚极其精确的导弹;他,总是忘我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多想一下自己的身体,因为他还要工作。他是一位英雄,一位不折不扣的钢铁般的英雄。

在他的身上有着军人的严肃与朴实,更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他是负责任的,因为他视工作为生命;他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已离我们而去。

责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人因此而被人们铭记,许多人又因此而被人们唾骂。但是他,杨业功,诠释了责任真正的内涵。为此,他付出了诺言,付出了行动以及他宝贵的生命。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的责任感支撑着他不倒。他的生命犹如昙花一现,虽然只是一现,却刹那芳华。他此刻就是这耀眼的瞬间,在中国导弹史上绽放着绚烂的光彩。

躲在幕后的英雄,只有在这一瞬间,我们才发现一个高尚的、有强烈责任感的灵魂。

躲在幕后的英雄还有好多,像黄伯云、李春燕、王顺友以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默默无闻缔造了一个伟大光荣的词:责任。

篇8

在本次的师德培训中,通过听报告以及去一小听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教师要有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要有责任心。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

篇9

关键词:高中生;责任感;培养;策略;爱国意识

一、高中生责任感的现状

高中生的责任感普遍较低,这其中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方面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违纪现象普遍,缺乏学习自制力,不愿主动承担班级事务;在家庭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盲目攀比等;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家庭、社会的原因,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对学生评价的片面化,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对正处于责任意识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

二、增强高中生责任感的策略

1.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责任意识,以言行来引导学生。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需要先做到,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大到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小到在班级和各种场合中的言谈举止都要给学生以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时可能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所以首先要求教师的言行表现出责任感,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进而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只有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人,才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现实责任就是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今天,青少年的社会责任不再是救国救民,而是在将来建设中国,振兴中华。当代中学生应当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3. 循序渐进地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循序渐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学生可能会认为贡献、责任等已经过时或离自己很遥远,把教师的教育当做喊口号,总是怀有一种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仍采用课堂式的说教灌输等方法进行教育,只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对中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切忌好高骛远,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在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同时,通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来让他们发现社会责任意识的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谓负责任、尽义务,不一定要像大人物那样回报社会,也不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奉献一切乃至生命。责任与义务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积累起来的。

4. 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也不应等同于一般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形式可以是讲座、板报、社会调查、组织竞赛等,也可以是社区服务、做志愿者之类的实践性更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相关问题有足够的了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淬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懂得了理解和尊重,进而形成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这是形成责任感的基础。这样,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去感悟体会社会责任,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

5. 以榜样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榜样可以是名人,讲述名人事迹,通过鲜明的形象、生动的事例,能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进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榜样还可以是班级中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将这些学生发展成为班级干部,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在班上表扬责任心强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有责任心的学生,一方面在班级中也能形成良好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典型的事例,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及支持。在高中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起到引导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爱平.高中生责任感培养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上海教育,2004(Z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识 自杀态度

生命意识淡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碍一直伴随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一段时间。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一定的社会群体的自杀率高低与该群体的自杀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Dneiel Stein等人在对青少年所做的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背景的研究中发现,增高的自杀风险和对自杀的积极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和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问题提出

人们对生命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对生命教育的探索。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S)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础。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对生命教育也较早给予了极大关注,对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贯穿于其公民教育中。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

我国生命意识的研究伴随生命教育的发展而开始探索。国内学者章坤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制约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质量。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认知。许海元学者从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价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对安乐死的态度5个维度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调查,并认为生命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建立正确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感。

目前我国心理学者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仍处于理论论述阶段,研究量表稀少及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支撑,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实证研究很缺乏。笔者针对目前许海元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意识五个维度进一步丰富和修订,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我们从福州大学城8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随机调查了56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个学科门类,8所高校包括了师范与非师范高校,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独立学院,既考虑地域因素,也考虑办学层次因素,保证样本取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样本中男生320人,女生248人,农村343人,城镇225人。

2.2 工具

在编制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时,笔者根据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解构,于文献探讨时,将有关生命意识的研究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生命意识五个部分的特点,确定生命意识的五维理论结构,既生死观、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和生命责任。

对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规类、整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共包括48个项目。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生死观,包含10个项目;生命情感,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志10题,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义,包含9个项目;生命责任,包含9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自评式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符合”五等级计分制。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计分。以各个项目分数的总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77之间。两个月后,进行了重测,重测信度为0.90。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研究的有效工具。《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包含9个项目;对自杀者的态度,包含10个项;自杀行为倾向性,包含9个项目;研究还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

2.3 程序

2.3.1 访谈:每个年级随机选取6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相等)进行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识。访谈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笔录。访谈结束后,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两人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2.3.2 问卷调查:采取调查人员讲解指导语、单个施测,然后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测试之前,由主试进行讲解,学生自评。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主要包括:多元方差分析,并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

3、结果

3.1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量表总分均分为2.31+0.44(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水平越低),这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命意识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生命意识五个维度的得分不均衡,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命责任、生命意志、生死观、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见表1)

表1 大学生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各因子及总体的平均值与标准差(N=568)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责任,有较坚强的生命意志,和较正确的生死观,而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相对缺乏。大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对生与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负有责任感和坚强的生命意志。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剧增,出现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降低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2大学生生命意志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除了生命意志有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大一新生生命意志水平明显低于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生命意志是维护生命存在和追求生命价值时,沿着确定的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心理过程。我们认为新生刚入学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容易产生空虚感,因此生命意志在大一阶段处于低点。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又重新处于一个人生的交叉口,大学即将毕业和面临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过渡期,给心理造成一定不稳定感,生命意志又重新降落到低点。因此,大学生生命意志的发展呈倒U型发展结构。

3.3大学生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生命意识各维度对自杀态度影响在0.69-0.83之间且呈相关显著,其中生命责任对自杀态度影响最大,为0.83。生命意志与生命情感次之,均为0.77,生死观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小。生命意识与自杀行为的倾向性之间的相关达0.44,而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行为倾向性之间的相关也分别达到0.63与0.54。生死观、生命情感与生命意义则相对较弱。

有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尽管自杀态度是否影响人们采取自杀行为尚存在争议,但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杀意念明显受到自杀态度的影响。大学生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生命意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对负性时间认知的价值取向和采取极端行为前心理压力阈值的高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对我们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和生命意志,特别是对一些处于心理危机预警期的,低生命责任感和低生命意志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4、启发与思考

4.1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一分子,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侧重的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世界共融共在。让大学生成为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人。

4.2生命意志教育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学阶段生命意志呈倒U型发展状态,并且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大一新生及大四毕业生是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短暂目标的缺失往往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意志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及新目标的确定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将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侧重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同时要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和自我调节,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它是一种个性品质和心理习惯,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形成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家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起来的。生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价值观引导。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命责任感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慢慢的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生命责任感需要爱来支撑。如果对周围的人或物产生爱心,多了一份情感,生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让大学生多关注社会,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和认识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季建林.(2007).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1-432.

[2] 李涛,郑晓边.(2004).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10),723-734.

[3] 唐勇,周亮,徐慧兰.(200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纪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2):134-135.

[4] 王军,葛小緢,胡健等. (2005).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9,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