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职业素质

篇1

——职业化素质培训有感

200*年*月参加工作,先在**工程项目部办公室做文秘工作,现在在三门峡工程项目部综合办任文秘。今年4月份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业化素质培训,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将我参加培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同批进厂的员工中,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所去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我们公司承建的第一台600MW机组,之后我又来到了我们公司第一台总承包的600MW机组三门峡工程。在大工程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对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更多的益处。

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我自己认为我已经融入了角色,转化为了一个职业人。但是在参加培训之后,我发现其实距离一个职业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培训,我在个人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了一些心得,我认为要成为一个职业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职业信条”。

人无志,不成事。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条,对自身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职业人,我们应该拥有以下这些职业信条:

敬业。树立“职业神圣”观念。一个人对自己职业不敬,便是对这一职业的亵渎,其结果是会把事情做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双重损失。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说,敬业就是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加以研究,勤勉从事的意思。做事为学,有慎心,不怕劳,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也许,像我们这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能找到我们公司这样一个稳定的职业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据我了解我们当中认为来我们公司是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的人不在少数。作为年轻人拥有更远大的理想,想更进一步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对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司,就应该对当前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一个人责任心的具体体现。面对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一个敬业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受到关注和重用,相反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在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有更光明的前途的,这是一个成为一个职业人的第一要素。我们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应该“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

乐业。“干一行,爱一行”——只有乐业,人才能从职业工作中得到精神享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职业的态度不同,有的是以热情拥抱的态度迎接职业,有的是以冷酷无聊的态度迎接职业。其结果是,前者把职业当成是亲爱的永久伴侣,从中获益;后者则只是得到烦恼,甚至是伤痛。所以,乐业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乐业的要求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以达到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像老师所说的那样至少要以正确的、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

职业平等。“七十二行,各有差别”,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意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做哪方面具体工作,都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都是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必须摒弃职业贵贱观念。虽然,我们在平时会听到一些歧视性的言论,但是我相信当你看到一座现代化的电厂在你我共同的努力下拔地而起的时候,自豪感会充斥你的心灵的。

责任心。拥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一份工作、办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人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刚刚踏进社会,我们将会面临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我想只有一个拥有责任心的人才能一路走好。古人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什么职业,责任心、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

进取心。有了职业,我们还必须有进取心,才能使事业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进取心,固步自封,工作上不想精益求精,事业就没有发展的希望。我们在开始工作时,应把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作为目标,这是今后扩大自己事业空间的基础。不要计较薪金薄厚,更不能自命不凡,不屑小就。而要爱自己的职业,深思研究工作改进之术,常保进取的决心。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进取心不但是成业的要素,并且是成己的要素。

团结力。保证一个团体生机和活力,必须使得每一个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和包容,成员间充分尊重对方意见,运用1+1>2的工作绩效。有人说,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就是成功的一半。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教师素质;师德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明显不相适应,职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较低,谈金钱的多,讲奉献的少;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充分,管理学生的能力较弱;教师中掌握新的教学理念的人不多,缺乏掌控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许多专业课教师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育教学技能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负担过重等造成教师无暇顾及自身提高;教师培训渠道不通畅,形式单一;新任教师由于多是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经验不足又疏于学习。

要想改善以上状况,需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师重新培养定位。

一、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1.对见习教师的培训

不管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入校后学校都要确定他们的专业方向,专业课教师自不必说,就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教师除了本身所学的知识还要学习一种专业,如数学教师可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英语教师、语文教师可以倾向于旅游专业等。新进教师一入校就让他们在专业上有一种归属感,不让他们感觉只能上基础课。

接下来就是见习期一年内的学习安排,第一学期学习安排有两个部分:师德师风学习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的安排以机械专业为例,安排学校德育组教师对见习教师进行10次师德师风培训,教师经过培训后要以论文的形式汇报学习效果;专业基础课学习可以安排教师进入学生班级上课,安排见习教师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最终通过试卷答题来检查学习效果。

在学习期间,学校要根据地区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时间,安排见习教师对教育学、方法论、心理学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最终目标是取得教师资格证。

第一学期结束后,学校要根据考核情况给每位见习教师一个量化的考核结果。需要说明一下,机械专业的见习教师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为什么还要到学生班上去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以学生的身份学习的,很多知识已经过了相当长时间,忘记了不少。作为教师,在知识的学习、理解上与学生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适应职业学校的特点。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和了解职业学校教师的讲课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比单纯的说教更有针对性。这样,也可使见习教师更快地进入状态,尽快从学生成长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第二学期主要让见习教师锻炼独立上课的能力。虽然第一学期见习教师在班上上课时已经听过不少教师的讲课情况,学习到了一些讲课的技巧,但是不够系统。经过第二学期的进一步强化训练,见习教师可以认清学知识和讲知识之间的差别,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蜕变。具体安排如下:在专业所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每周两次的听课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每周两次的讲课,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见习教师的情况安排他们独立上课,在他们独立上课时要有考评组进行综合打分。此外,还要安排见习教师进行专业实训的训练,这样可以提升见习教师的实操能力,为以后带学生实训打下基础。

一年的培训完成,考核是很关键的。因为一年的培训没有一个量化的考核,会影响培训效果。评价的项目有师德师风、专业基础课、讲课、实习、教师资格证等5个方面,分别由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进行,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标准,根据教师一年中的学习实习情况,最终会有一个总的考核分数,综合评价合格的教师在见习期满后可以开始上课,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继续进入下一轮的培训学习。经过一年的系统培训,见习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师资队伍的力量得到加强。

2.对已有教师的培训

对于已有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为了进一步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工作,学校在培训中制定了区别于见习教师的《关于青年教师培训的若干规定制度》。对于已有教师的培训要尽力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立足岗位创业绩,全面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一是明确导师的条件和职责,从校内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校外优秀的兼职教师中遴选导师,实行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选择。二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涵盖师德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先选择他们参加省与国家的骨干教师培训,优先选派他们深入企业顶岗实践,赴示范职业院校和基地研修、培训。通过上述措施,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师们可以各得其所,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道德素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理想信念教育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学校应坚持将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全过程,每年为全体教师举办职业素质辅导讲座,开展师德大讨论,广泛宣传师德规范,引导和激励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培养和影响学生。

学校为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不仅要制定师德方面的学习方案,而且应尽力对师德评定方案进行量化考核。量化考核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教师的自报科目。这个科目分得很细很杂,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分别有年初计划、学期工作绩效记录、年末自我考评。按照这个要求,每年的年初,每位教师都需要列出自己的年度计划;每个月的月末,需要对本月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记录。对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哪些工作没有完成,或者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等,进行详细评估。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自己给自己打分。这个科目的所有内容,考核部门均提供标准报表,所有人只需要按照要求在电脑上填写,然后提交。如果考核部门发现某人填报的是虚假信息,那就要扣除填报者的信用分。

第二部分,学生根据教师上课的表现、作业批改情况、对待学生的情况等在学校的评师网上进行打分。

第三部分,同事打分。同事打分,一年共有两次,分别是年中和年末。这种打分是通过网络提交的,属于匿名方式。但是,只要给6分以下或者9分以上,均需要说明理由。理由不充分或者没有说明理由的,这个评分就作废票处理。这就避免了有人暗箱操作或者幕后操纵。

第四部分,组织评级。这个评级和同事打分不同,更加详细,而且是实名的,每个人需要有三位领导评级,一是部门领导,二是考核小组的领导,三是主管校级领导。这个评级不是走形式,而是严格设计了表格,并且需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并不是你想给人家评个什么级,就可以评。

学校根据每年师德的评选结果,推出学校的师德模范,通过校园网等途径进行宣传,带动全校教师不断提高师德,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的情况及时改进并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梅红.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黄思光.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队伍质量[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职业素质

1 前言

现在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性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而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竞争中的主体。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有,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一,高职院校在以未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发展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具有操作性的内容与目标,不仅要提升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也要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传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二,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让学生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学习与生活。其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的可以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行融合,充份的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性与活动性。

2 树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服务

现在许多的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职业能力弱,创新意识较差,合作精神等一些都需要不断的提升。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职业素质较差,造成了在就业的过程存在较大的困难,对于我国的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协作和谐素质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进行了培养,也是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的目标,对于学生的职业理念进行树立,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择业鸡肉与就业观进行确立,在政治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进行促进。

3 以身作则,首先师者要树立正确的奉献观

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师职责进行履行,那么就需要对自身的工作性质进行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同时也要树立奉献精神。心中将学生与学校放在首位,无私的奉献自身的爱心,这是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的精神追求。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为人师表,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提高,通过自身的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的方式对自身的不断提升,对学生与学校的发展进行关心,将自已的特点不断的进行发挥。这样才能以身作责的带动学生的思想。现在时代的进步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转型。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在其中应该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内容,提升自已的素质,不仅要有很强的业务技术还可以为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素质不断的提升,还可以对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将来发展中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许多的职业类别涌现,而且其工作的内容也是种类万千的,而一个社会的构成就是需要许多不同种类的职业共同组成的,某一个较好的职业,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参加进入,所以,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正确树立,让学生对职业差异进行正确与客观的认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不管岗位如何,都能努力的进行工作,在自身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这些行为会受到社会的尊敬与肯定,对于金钱与物质的获得非必要的手段。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所以在吃苦耐劳、意志力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进行创业的精神也缺乏。在经历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在工作中受到委屈,就容易在此而产生其他的问题,所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一些学生只愿意到大城市去工作,或理去一些待遇较好的大企业,对于基层工作不愿意参加,在工作的过程也容易过多的讲条件,讲实惠,对于实干精神与奉献精神缺乏,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时,应该对学生的艰苦创业与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5 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

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职业纪律,社会的生产活动与职业活动中的反映出了其客观的要求,确定了其规章制度的形式,这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中的基本准则。不同的岗位其参与者不同,但是对于职业纪律的原则是相同的,思想政治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该着重的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廉洁奉公的思想进行教育,这些因素是职业道德中最为基本的要求与内容。

6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并加强自我教育

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批评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职业道德的需求做为自身的需求进行遵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职业素质,与对职业岗位需要的满足,对于特定的职责所必备的一些内在条件进行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的宗旨,对学生的岗位操作的能力进行培养,对现在经济社会的培养与发展做为主要的教育活动目标,这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龙静云.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篇4

那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素质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1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差、自我约束力差。 他们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往往是对授课教师“度德而师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而且要“修己德,正己身”,为人师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必须在为人师表上狠下功夫,提高道德素质,各个方面都要做学生的表率。正如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而且是学生的道德形象楷模和思想道德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师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 重视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心理学、教育学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对学生来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扬其所长,因材施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发现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才能选准教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熟练地运用心理学、教育知识。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心理学、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新内容,丰富自己的头脑,探索规律,才能把学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去,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3 改革创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问渠哪得清水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高素质的源泉和基础。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联系本地实际,精通多门适用技术,才能使自己的学识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对应的是终身学习。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认知交往。所有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不断地接纳和吸收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4 提高与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素质。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式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条理清晣、生动有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能够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在教学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把理念有机地转化为创新实现。作为学校,要经常引导教师培养“科研先导”、“科研兴教”的意识,经常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要引导教师主动地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科研中将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动态 ,明确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使之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教师肩负着引导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使命,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辜负这个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简明中国教育简史》(北师大)

[2] 《古文观止》

[3] 《论语·子路》

[4] 《朱文公文集》

[5] 韩愈:《师说》

篇5

一、高职体育教育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外,还要让学生对相关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体育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体育教育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忽略或者是淡化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不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监督的力度都不够。其次,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就业压力,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工作作为重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都有所降低。最后,高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在教育活动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体育教育工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难以落实。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和方法

(一)高职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当前社会发展对高职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体育教育要培养的是既能够掌握扎实理论专业技术能力又能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首先,高职体育教师要对职业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要在相关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素养,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训的时候传授更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其次,教师要将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技能训练教学与体育职业素质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高职体育教师也要看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由于体育教育大部分是在户外开展,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会进行密切的互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殊性通过自身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变和创新体育教学手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和方法仍然比较落后,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他要求。为了提高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传统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要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主要的是要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外训练和锻炼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习和训练,让学生对职业环境进行提前感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其次,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性格、成长环境、学习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有效地培养。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

(三)调整职业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比重根据当前社会上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高职体育教育应当适当的调整职业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比重。首先,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简单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增加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例如去各种大会中担当志愿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进行试探结合。另外,学校内部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通过校内实训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高职体育教师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学的中坚力量,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能力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首先,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清楚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明确现代社会上对体育职业素质的要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三、结语

篇6

摘 要 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当代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问题和不足,充分了解体育教育的意义,创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体育教学工作重要任务。

关键词 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提高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和不足

(一)高职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随着我国近年各类高校招生政策的放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也有了巨大改变,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巨大缺失。现今企业在人才的引进过程当中,最为注重的人才的诚信程度、敬业精神、岗位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然后才是对人才的从业经验、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考量。因此,当今社会用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需要人格、道德、品行等方面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也应当顺应社会的真实需要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向和侧重点,将学生的培养重点从理论知识和技能转移到职业素质上来。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当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着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外的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开发还嫌不够。而阻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校内外一体进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激励制度、院校方的重视和支持等,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拖后了学生职业素质教学的发展脚步。以实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主导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支持和载体,对于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有着巨大的意义[1]。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意义

(一)有利于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国务院和教育部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将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作为强化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加强意志磨练的重要手段,并将加强校园体育教学当作实行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和突破口,使校园体育教学提升为目前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突显在其对于人才的健康、就业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关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体育职业性的具体表现[2]。

(二)体育活动促进职业素质培养

各类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中的特殊校园氛围,它以学生为活动开展的主体,以体育活动形式为途径,以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身心发育需要为目的,以体育活动的感性实践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因此,中职院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和形成规模等发展规律是基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竟争力增强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的实际需求,并与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情况相吻合。

(三)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通过大量的体育课内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的内涵,了解自身运动和生命的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所以,构建正向、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对于推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和保障。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究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具体教育教学实施模式还不够完善,应当加大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使命和任务[3]。

(一)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在高职院校的校园当中实施以课外体育锻炼、课堂体育教学和体育社团为主的考勤活动,举办体育文化主题活动、体育竞技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型的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设置体育选项课,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日常体育锻炼的优良习惯和理念。

(二)大力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素质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特征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发展学生各项社体基本素质的过程中,重视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社会工作当中的能力,如身体耐力、肌肉力量和心肺能力等。校园还可开阵野外生存、应急逃生、防身技能等专项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业岗位非智力因素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使用室内或室外场地推行以团队或者个人为单位参加的各种拓展活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包含竟争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坚韧耐劳意志等,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灵活性、注意力和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水平,并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长远的影响[4]。

四、结论

高职院校以体育活动为平台和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以及就业能力,创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院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与方向性,将体育教学同学生日后的就业有机结合,合理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优势,推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吉龙.民办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 顾问.江苏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篇7

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非专业素质则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体育具有“以体娱乐”、“以体育美”、“以体辅德”的教育功能,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体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身体活动,更是一种健康教育手段,一种良好德育载体。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针对性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和各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心理感受,全面增强学生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社会交往和自我心理调节等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非专业职业素质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高职体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高职体育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和要求,不能简单参照或照搬普通高校或中职体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高职体育一直缺乏统一的指导性纲要或标准,导致了高职体育的教学思想较为混乱。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校升格而来,体育教育要么简单的套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要么延续中职校时期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相比,因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等达不到相应要求,其教学实效往往是形象神不像。中职校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三基教学,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占主导,采用中职教学的方法,其教育效果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各项培养要求。

(2)共性与个性关系没能理清。

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是高职体育的两大本质属性。其中,健康属性属于共性,职业属性属于个性。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是高职体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会经常性出现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对立。要么强调个性而忽略共性,只注重职业素质培养,重视短期教学效果,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要么仅关注共性而废弃个性,脱离高职教育实际专业需求,闭门造车,陷入学科本位主义,影响了高职体育的教学实效。

(3)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手段较为落后。

殷国玺等研究者认为,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决定高职体育要进行教学特色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现实教学中,受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所能开设的运动选项数目少,且多限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教学方法上,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高职教学中依旧占据主导,“轻理论,重实践”、“轻健康教育,重技术教学”等现象普遍存在,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观能动学习,更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3高职体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过程中的重点举措

(1)坚持“健康第一”、“职业需求”、“终身教育”三位一体教学理念。

“健康第一”永远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根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校期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更是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决定了“职业需求”满足必须成为高职体育的基本理念。具体教学中,应围绕各专业职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职业素质开发,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劳动所需的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适应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预防和减少职业疾病与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

(2)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体育必须紧密结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体育在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等方面的功能。高职院校专业迥异,职业需求千差万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根据学生职业需求,又要防止教学内容泛化。既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又要有时代性、娱乐性。传统的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等具有良好的运动锻炼价值,可针对性选取相关内容开展学生职业体能素质训练;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轮滑、网球、瑜伽等,因深受年轻人喜爱,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堂或俱乐部教学等形式,重点强化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合理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以体育与健康技能教学为主线,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终身体育”习惯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3)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高职体育普遍受到学制短、体育课时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等不利条件限制,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并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融为一体,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现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内应侧重基本目标完成,重点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水平。课外突出发展性目标,依托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实现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习惯、运动竞技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强化学生非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应建立与课程目标体系相匹配的评价考核体系。评价指标中既要有体能素质、体育理论、运动成绩等的定量评价,也应有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定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技能状态,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评价重心转移。

(4)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积极开发校内体育资源。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就业能力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职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高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1)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讲诚信的道德品质、一定的求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及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全国铁路行业蓬勃发展,高铁、地铁和城际铁路相继建设和开通,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铁路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幅增多,据调查尤其青睐高职学生。然而,从我院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存在违约现象,同时跟几个单位签约,隐瞒身体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参加面试等,用人单位反映强烈,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在我院的招聘计划。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用人单位树立招聘信心和多投放招聘计划。求职技能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恰当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开场白和结束语等都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具体,高精尖设备投入使用,人际交往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相当看重。我国铁路一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加强服从意识教育和适应社会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服从安排,提高学生的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印象,获得可能的发展良机。

(2)加强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一定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铁路新设备使用多、更新也快,设备出现的新问题时有存在,因此铁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正确操作、维护保养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要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组建包含行业专家、教学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跟岗位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我院紧紧围绕国家高职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归纳和论证,总结出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简称“77331”的素质教育体系。

(1)七项重点素质。以产业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进入职场阶段的素质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为参照,按照专业培养岗位指向,确立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协作素质、身体素质等七项素质,制定七项素质的教育内容,形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任务库。其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是灵魂,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教育是基础,专业素质、协作素质教育是重点,而创新创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因。

(2)七大教育平台。为全面、顺利开展七项素质教育,制订素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网络、进宿舍、进管理、进社会的行动计划,制定“七进”的具体方案。

(3)素质教育“三化”。建立起轨道交通行业员工素质总体情况调研制度、走访毕业生制度和轨道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制度,根据需求制定各个时段、各个岗位素质培养内容和任务,使素质教育“实时化”。制订素质教育总计划、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使素质教育“标准化”,明确各部门、各职员的教育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使素质教育工作“具体化”。

(4)素质教育“三可”机制。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有成效,学院制定素质教育督导、考核、评价办法,使素质教育可检查、可考核、可评价。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开发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在校园网上实现链接。上传所有素质教育教学视频、课件、案例,宣扬典型事迹,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书法交流、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信息,做到向学校开放、向师生开放,时时可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

[2]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128.

[3]王周锁.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74-76.

篇9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高校校级专职指导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要继续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由此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已日益受到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就变得愈加重要了。

有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同时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指出“我国高职教育不能仅满足于高就业率,下一步努力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就业质量。”可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而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现状

1.人员配备不足

2007年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2000-3000,而2005年,这一数字为1∶1500。上述比例距离教育部下达的1∶500的指标相去甚远。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师生比甚至低于平均值。由于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只能流于形式,职业指导工作不能有效深入开展,更谈不上职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2.人员构成复杂

各高职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有的是由学工人员担任,有的是由班主任担任,还有的是由德育课任课教师担任。且职业指导人员大都是兼职、临时的,没有一支专职的、有组织的、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

3.专业化水平较低

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也就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的,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还不具备职业指导资格。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所具备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大多是凭借自学、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或是参加一些零散的培训,缺少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其专业化水平整体还较低。

4.职业素养整体不高

职业素养概括地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由于专业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都是自发成长,在职业素养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及提升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虽然较高,但就业质量却并不高。学生由于普遍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和自身的学历水平不高的问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有的就表现为生存型就业,即能找到工作就行,他们找的工作工资待遇一般较低;有的表现为盲目型,即随便找个工作,不满意就换,时间不长就频繁地更换工作;还有的表现为依赖性,即依靠学校的推荐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帮助,没有主见。总之,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规划,这也极大限制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激发潜能。

2.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向的指导作用

在系统的职业指导下,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自己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他们将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有助于目标实现的知识。在目标激励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将大大提高,将不再虚度在校期间的宝贵学习时光。

3.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学历水平不是很高,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指导应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职业生涯。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早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绘制一幅宏伟蓝图,并帮助他们设计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

职业指导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要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团结协作,热爱学生,有积极帮助学生的工作热情,并有高尚的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一个合格的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知识、职业指导知识、劳动法律法规知识,还应具备信息采集与处理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高职校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比如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预测能力。

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1)关心学生成长,有研究学生的热情。职业指导人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服务对象,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情绪体验,尊重其个人选择。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职业指导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归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出发。因此,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就必须充分地认识了解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热情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调研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连接着学生和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立足学生,还要面向社会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人员还必须走出校园,及时调研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性。

(3)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前沿知识,积累经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是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职业指导人员要面临不断变化的情况,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坚持自我提高,不断提高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其次,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是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帮助的人,应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人,应当给学生以安全感,这也需要职业指导人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高校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职业指导质量的提升还有赖于职业指导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从而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4)团队协作,共同提高,与专业课教师加强协作。高职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孤立的,由于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加强和各部门的协作,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了解各专业的设置及其对应的职业群、岗位群、职业发展路径,这样才能使职业指导落在实处,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5)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职业指导人员要具备复合能力。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与不同学生打交道的能力。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主动学习,积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人员还应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学习一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2.高职校要建立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的管理机制

(1)促进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要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优秀教师吸纳到队伍中来,集中力量把职业指导工作做好。

(2)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供培训提升、交流的机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广大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积极努力,还有赖于学校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使培训系统化、制度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提升以及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的机会。

(3)建立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兼职”,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岗位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缺少具体的考核体系,也影响了就业指导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如此,要加强高职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从职业指导效果上进行评价,从社会反响角度进行评价,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上进行评价,从学生及其家庭反馈角度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总之,评价做到要客观、全面、公平、公正,能够以评价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更好展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则有利于提升职业指导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增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价值感,从而促进职业指导人员自发提升职业素养。

3.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强和高职院校的协调合作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应以其自身努力为主,但还需要学校的激励扶持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

(2):115.

[2] 张晖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2005,6(1):78.

[3] 周红,周燕.欧美高校职业指导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

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3.

On Promotion of Career Guidance Staffs’ Professional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MA Hai-yan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1+X”证书;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兴专业不断涌现。传统的应用型专业也需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换代,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技能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更新。面对新情况,职业院校作为国家生产力的培养基地,更应推出新课程、新标准,甚至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现实技能的融合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一、“1+X”证书制度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所提供的资源,能在学校中同时完成学历的教育与职业技能的教育,进一步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证书有效地融合起来。即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结合,1与X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1]。与之前国家推行过的“双证书”不同的是,“1+X”证书制度更加全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复合型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即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职业发展。目前,“1+X”证书制度在不同的高职学校、不同的专业展开实施,目前仍处于政策实施初期,配套设施仍待完善,一些问题仍待探索。如X证书如何与专业课程衔接与结合而非简单地累计叠加,如何通过X证书提高学生整体职业水平与素养等[2]。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素养是个体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个体在长时间积累而得的内在涵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中对工作者综合品质的整体评价,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信念、职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行为习惯。其中,“职业道德信念”是职业素养的前提,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应该具备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岗位需求,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职业知识技能”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包括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职业行为习惯”是前两项的综合体现,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那天开始,就应该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明确对自我的认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在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3]。是否具备职业知识技能,是否具有职业道德,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行为,对自身是否有职业进步的要求与意识,都是评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1+X”制度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通过多种措施解决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通常包括素质、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通常容易被放在知识技能之后;实际上,技能与素养是无法分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需要最终培养出的目标[4]。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直被认为是“职业技能教育”,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普遍为三年,其中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二年甚至更少,学习任务紧凑,所以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以“技能”方面的学习为主,突出能力本位,以更短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学校也会开展文化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但大都流于形式,课程内容无统一标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往往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并且随着“1+X”证书制度在各个高校中落实,学生可选择的X证书不尽相同。学校很难做到每门证书都开展配套的职业素养课程,大多数学校至此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机制,故职业素养方面实际教育效果欠佳。在考核方面,高职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不足,课程考核标准也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大多采用结果导向,以学生取得的课程学分、期末考试分数为重要参考以此评价学生,使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5]。

(二)部分高职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但是“双师型教师”在每个不同的高校都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教师的一些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证书或早些年考取的已被国家取缔的证书都归纳入“双师”范围内。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甚至有的院校连日常的教学需求,都需要依靠兼职老师的力量。兼职老师一部分来自外校教师兼课,一部分来自企业兼职,学校难以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职业素养方面有准确把握;发现问题时常常伴随着教学事故的发生,非常不利于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而“1+X”证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谨,不仅需要有常规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对相关职业等级证书有所了解,并能将两者有效融合。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达到此要求,导致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三)1与X证书的衔接不明确

由于师资力量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大量兼职教师,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并不大。“1+X”制度下,此情况有可能更加割裂:1代表学历证书,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学校本身存在的所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X证书课程,可能更多的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由企业教师授课;兼职教师企业经验丰富,校内老师教学方式多样,而往往兼职教师与校内老师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密切,获得的知识可能存在误差。从而导致1与X证书的衔接不明确,造成课程之间简单的累计叠加,而非融会贯通的真正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水平。此外,“1+X”证书制度下,部分学校的教材、课件等没有更新,目前各个专业也没有能够与相关职业等级证书相适应的新教材。一些学校可能已经开始安排教研室进行教材的更新、编写,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撰写完毕,直至出版社出版中间有较大的时间差距,导致1与X证书的衔接没有落实到日常课程中。

(四)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近年来,一些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下降,除开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还有一些是由于个别专业设置滞后,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1+X”证书制度培养出的人才就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日新月异的企业工作岗位源源不断地输送新能量。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至少两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实习。“1+X”证书制度也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实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但通过教育观察,大多数学生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还会出现毫不相关的现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到企业去都只是做一些接待、销售等无门槛的工作,且工作内容简单,对学生没有实际锻炼意义。学校虽然会请企业派一名“校外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但大部分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甚至一些公司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由学生自行填写,没有真实性,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四、“1+x”制度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建构

(一)开设独立的通用课程

高职学校应做好主要核心课程与X证书的有机结合,从行业和岗位出发,了解岗位动态。与相关的企业和劳动部门探讨制定“证书型课程”与相关考核标准,积极开展X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基于核心素养的可迁移性,开设独立的通用课程,如电子媒体伦理、商业文化伦理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通用课程。而非单凭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等通识课完成职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岗位中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并以课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重视,转变学生一贯以来以成绩为导向的观点。

(二)课程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职业素养内容融渗

融渗式教学是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相互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利用多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一些课程专业知识内外的重要观念或价值观,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融入基础及核心学科的教育教学[6]。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不是完全独立开的。“1+X”证书也是一样,学生原本所学课程与X证书需要的知识技能有重合和相链接的部分,教师在理论、方法与实践上都可以融渗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其中包括行业规范、产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资格考核标准即X证书考核的要求,这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将职业实际要求融入每一刻专业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要定期展开对教师的培训,依托“1+X”证书对学生的要求,同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对教师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水平,加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更科学、先进的教育方式。

(三)完善和优化职业素养相关的考核评价体制

20世纪末,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发表《第四代教育评价》,打破了之前具有管理倾向的评价模式,提出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建设,也是一种主观行为,是通过互相商量达成的“共同心理建设”。认为评价需要学校、企业等各个涉及的利益主体共同表达,考虑多方主体,并随着意识而变化。如果评价的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对象,那么需要在评价中汲取各方面的意见,使参与评价的所有利益者形成一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照第四代评价理论,“1+X”证书制度是国家提倡,政府主导,所以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标准需要教师、学校、企业、政府乃至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在学校的实际考核操作中,考核的主体也应涉及多方;除了科任老师,还可以包括共同学习的同学、共同完成项目的小组成员、教务部门的老师等,并学校应根据实际的专业需求,制定稳定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中的各个要点细化。如课堂出勤、上课纪律、为人处世、仪容仪表、资源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共同构成职业素养的动态评价体系部分。推动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合,打破“应试”评价倾向,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四)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企业应随时关注社会最新的需要,并将此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评价体系。积极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参与学生实习考核方案的制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按照方案中的要求严格考核学生。学生的“校外实习导师”也就是企业指导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合的岗位实习,宣扬企业优秀的文化,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让学生在工作中懂得为工作负责,通过项目或课题,或工作任务,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学生的评价,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与岗位实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来工作岗位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岗位认知、择业就业观念,从而达到职业素养的教育实际的培养[7]。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1+X”证书制度正式实行不到三年时间,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无数经验后的进一步尝试,也是一个会不断更新发展的制度课题。国家与教育部门的目的都是培养有更好职业素质的人才,这也要求各个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共同构建更好的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高职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彩菊,周志刚.第四代评价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启迪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70-73,86.

[2]萧早荣.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73-78.

[3]李增蔚.基于校企联动拓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33):74-75.

[4]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5]李国成,寿伟义.“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河北职业教育,2020(4):106-108.

[6]霍雄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