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决策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决策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债务危机;国民经济;宏观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3

[中图分类号]F822.5;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 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1.1 外部原因

1.1.1 欧洲债务危机影响

欧盟经济遭到持续打击,虽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员会竭尽所能出台政策拉动欧洲经济的复苏,但由于存在个别债务十分巨大的国家,欧洲经济仍面临着倒退的风险。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合作体,受欧洲债务危机波动的影响也是非常强烈的。许多欧盟的国家采用关税壁垒的政策,保护本国的工业企业发展,导致我国的出口业务遭遇沉重的打击。

1.1.2 流动性加剧

当前美元持续走低,欧元区和日本将会持续跟随,全球流动性将会持续呈现加剧的状态,从而对我国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深入。从中美债务交易数量来看,美元的持续走低对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而且随着流动性的加剧,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一定会影响到更多的新兴国家,包括金砖四国等。这种流动性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恶性循环。

1.2 内部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是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在发展前期增长速度过快,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二,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主要的出口对象在经济方面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呈现低迷状况,再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的经济态势,导致成本上涨,丧失价格优势,加剧了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第三,国内通货膨胀态势严重。在通货膨胀方面,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原油和金属,这两项对于我国的工业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小商品的价格也呈现小幅增长,无法刺激国民消费。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留给了我国一个非常难的决策问题:到底应该实行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令国民经济回升。对此,本文笔者仅仅从自身观点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2 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措施

2.1 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增长

2.1.1 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降低膨胀率,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促使消费结构升级。

2.1.2 深化税制改革

积极采用减税、退税、优惠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居民必需品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步伐,通过税制的改革刺激居民消费。

2.1.3 城镇化进程和惠农政策相辅相成

加快城镇化进程,启动更多基础类民生工程,拉动内需,利用剩余劳动力。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制定惠农政策,给予农民更多的政策保护,在三农问题的上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重视,做好民生工程的建设。

2.2 稳健的货币政策微调经济发展

2.2.1 进行金融制度改革

一定要扎实推进利率改革,与人民币的汇率相适应,重视基准利率的作用,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深化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重视收支平衡的国家预算,重视宏观经济对金融制度改革的影响,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改革。农村虽然是我国金融的薄弱部分,但也是我国金融的一块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国家必须深刻关注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良好的金融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2.2.2 利用信贷关系调整经济结构

刺激内需,通过刺激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要给予大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吸引信贷资金往民生工程的发展。信贷资金应用于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动。对于传统的行业,通过信贷基金做好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不懂改革产业结构的群体。

2.2.3 防范金融危机及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已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本国出现了类似的金融危机或者金融风险,那么打击一定是更加巨大的。只有政府、银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好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3 结 语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府要及时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来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自身的努力去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结合国情、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篇2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从大众定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信息包括了所有与经济相关的信息。而从小范围来看,经济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传递出来的相关信息[1]。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包含的经济信息越来越丰富,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宏观经济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宏观信息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还能够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地位,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人员的注意。

一、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从经济信息本身而言。经济信息反映的即是市场上各种经济活动的动态和现象,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经济主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动态进行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给有效、必要的依据[2]。此外,市场经济受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计划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经济主体必须要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经营与决策,更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整体管理。经济信息的收集能够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了解,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国家政府对国家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进行宏观的调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我自我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则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克服市场调节的不足,以调节、决策和政府监督等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目标的确立中[3]。通过收集宏观市场经济信息如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和比率、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公民的投资情况等,政府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工序情况,从而建立更加合乎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管理目标包括有:在遵循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发展行使必要的宏观政府予以调整。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物价和消费者收入、投资等的平衡等,实现经济增长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等同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4]。要达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在识记的操作中,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坚持几点:第一,坚持以市场经济自我调控为基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且市场调节能力属于经济调节的基础能力。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在遵循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第二,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第三,保持目标的弹。市场经济发展中,意外情况经常发生。为了防止意外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切实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使经济发展能够朝着制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其次,在计划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计划的编制和规划是固定的,为了防止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大的变数,在制定过程中即需要详细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最后,在管理决策中,经济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决策指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其对促进国家经济、政府部门经济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要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两个步骤:制定方案和评价反馈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有效的经济信息为参考依据。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质,经济决策方案需要拟定多套备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制定方案之后,为了保证方案的全面效益,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全面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有效、全面的收集经济信息。那么,如何有效的收集信息呢?第一,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制定完整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第二,要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市场经济的信息变化速度较快,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为依据,因此,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注重时效性;第三,信息的收集要具有针对性。市场经济信息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的经济管理需要不同的经济信息,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5]。

其次,要对收集来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体。整理信息的后盾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精确度筛选、适时更新等。经济信息的收集渠道众多且内容不一,在收集经济信息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信息进行整理才能够予以利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效率。在局部或者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方便接收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还能够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效率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参考文献:

[1] 谢芳芳.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6-89.

[2] 张,杨列勋,汪寿阳. 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专辑序言[J].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02:3-4.

[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程瑜,梁强. 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 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篇3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政府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要内容。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总的概括应是:在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的情况下,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达到不断取得较好宏观效益、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稳定目标

(一)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总量能否平衡是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总量控制住,就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以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微观经济创造一个合理顺畅、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从我国近些年的经验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总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二)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货币往来是指经济交易。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易和调节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扩大,使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以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例如,当国内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时,从国外增加输入商品和劳务,扩大进口,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缓解国内经济供不应求不平衡的状况。国际收支矛盾也会反过来给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影响。例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出现赤字,必须大力缩减进口;国际收支出现较大盈余,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过多,会使本国货币、汇价有上涨趋势,从而影响国内产品的出口,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三)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三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决不是政府对价格撒手不管。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使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货膨胀。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超过3%-5%的年率,即认为物价稳定。

二、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还要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适度投资规模

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所谓适度,就是既能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又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

(二)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增减对某种产业的投资而影响其发展速度;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促使一些企业转产。

(三)科学技术进步

要促使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求人们必须合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采取两种方法:市场和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也存在某些缺陷。首先,许多社会公共需要不是经过市场来满足的,其次,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盈利少或亏损的部门和行业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导入必要的资源。政府参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主要由财政进行分配和调节。

三、宏观效益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观效益。

(一)宏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既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微观经济的综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矛盾。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在局部看来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来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不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要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引导其行为,使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尽量达到统一。

(二)社会效益

指在经济发展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些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追求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指经济发展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现代化生产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提供了可能。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关系资源再生和人类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态效益,使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四、生活水平目标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提高民族素质,适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要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民族素质。否则,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那就意味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

(二)充分就业

通常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一般把失业率低于3%-5%看作该社会能够充分就业。市场经济下可以有失业,可以有下岗,优胜劣汰。但是,下岗不是目的,政府通过再就业工程,通过培训,使下岗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使其有竞争压力。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对待,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

(三)公平分配

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它只能在等价交换意义上实现机会均等的平等精神。我们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机制,把利益得失作为竞争的动力,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要重视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必须把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消除由于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防止地方、企业及个人收入之间差距悬殊,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

篇4

[关键词] 北京商业 商情指数 综合指标 层次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商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44.2亿元到2008年的4589.0亿元,增长了103倍;商业创造增加值从1978年的8.28亿元到2008年的1060.92亿元,增长了127倍;商业创造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0.1%。北京商业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产业,成为承载实现北京城市现代化功能,展现北京良好形象和现代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作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北京商业的周期性波动会直接影响北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北京商业的繁荣能够带动生产的发展,促进北京整体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反之,北京商业的萧条会直接影响生产,最终使经济陷入衰退。因此,对于北京商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商情指数是综合反映首都商业运行态势和景气状况以及企业家和消费者对当前商业形势评价和预期的指标,是判断北京商业走势的“晴雨表”和“监测器”。北京商情指数的编制与,可以引导生产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优化,同时,可以引导和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北京商业的繁荣发展。

二、构建北京商情指数指标体系

按照指标选取综合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及通过专家咨询得到的意见,构建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

北京商情指数由商业企业景气指数(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四项分指标构成。由于商业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北京统计局数据资源中获取,只需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编制的具体步骤如下:

1.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对称变化率

2.求标准化对称变化率

(1)求标准化因子 :

式中:N是对称变化率的起止时期。

(2)用把标准化,得到标准化对称变化率:

3.求初始综合指标,令=100,且:

4.将初始综合指标除以基年的平均值,再乘以100就得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

三、编制北京商情指数

运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意见,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商业企业景气指数I1、企业家信心指数I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I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4四项分指标的权重,如表所示。

最大特征值查表得,当矩阵阶数n=4时,RI=0.9,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其中:I是综合指数,

是第i个分指数,是第i个分指数的权重,得到如图2所示的2005年~2009年北京商情指数。

从图2中北京商情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北京商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于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发展的高点,然后趋于回落,于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低点,之后逐渐回暖。其中,自2007年第二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持续大概一年时间内,北京商情指数高位运行,与现实中商品市场的高速增长与消费市场过热状况吻合。由于政府通过加息等政策调控过热势头,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北京商情指数出现明显回落,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低点,之后逐渐回升。

四、结论

商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商业的发展水平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物质丰富程度、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对于要实现“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功能的首都北京,商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北京商情指数的编制综合考虑了商业企业景气程度、企业家信心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可以描述和预测北京商业发展的景气程度,进而反映北京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朝鲜 方燕:中国商品市场景气与预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篇5

世界大势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北非政局动荡、英国骚乱、“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在充分估计出口导向政策对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采取这种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

篇6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日本离岸金融市场(JOM)

[DOI]10.13939/ki.zgsc.2015.42.045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仅是为非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更是成为本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里程碑。上海自贸区是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个重要尝试,而离岸金融领域也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重点。上海自贸区离岸市场的建设虽然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考虑到日本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日本离岸市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概述

1.1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GDP占世界GDP的10%左右,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东京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使得日本政府致力于将东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无疑是加速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1986年12月1日,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简称JOM)正式成立。

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根据其规模的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1.1.1蓬勃发展期(1986―1995年)

该阶段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对离岸市场逐步放松管制。在离岸市场建立初期,出于风险管理的考量,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限制性条件。而后,为了增加JOM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限制条件。在这一阶段,JOM的总资产规模从刚建立不久的不到100亿美元,迅猛增长到1995年的接近700亿美元。

1.1.2逐步下滑期(1995―2006年)

随着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日本经济“失落的十年”,同时也影响了离岸金融市场。至2006 年,离岸市场的资产总额不足400 亿美元。

1.1.3恢复发展期(2006年至今)

2006年之后,随着日本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同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资金回流日本,日本离岸市场的资产规模逐步提升,在2012年之后发展更为迅速。

1.2政策规定

在日本离岸市场建立的初期,日本政府借鉴了美国IBF的监管条例,采用了严格的分离型模式,即通过在银行设立一个离岸业务的独立账户,分别管理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对两个账户之间资金的流动有严格的限制。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一些关于资金运用、准备金、利息税等限制性条件。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控制离岸市场的风险,防范国际游资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了提高离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限制性条件,比如逐步放开债券业务,放宽离岸市场和国内市场资金转移的限制,降低资金转移的要求和简化资金转移的程序。

2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分离型模式

日本离岸市场一直采取的是分离型模式,通过设立与国内市场分离的特别账户实现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分离,目的是防范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但是日本在采取分离型模式的同时,配套了废除外汇兑换限制的政策,使得分离型模式不过是空中楼阁。

1984年6月,为了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外汇兑换限制被废除,日元和外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因此,银行可以不受限制的将手里的日元兑换为外币或者将外币兑换为日元。日本政府规定,由“特别国际金融账户”,即离岸账户向在岸账户转账需要缴纳25%的准备金,为了节约成本追逐利润,日本外汇银行让手里的外汇资金融给海外分行,再由海外分行回流到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进入日本国内市场,从而达到规避准备金的效果。

上述日本外汇银行的做法完全在外汇管理法规的框架之下,由于日元的升值和日本国内的低利率,大量的套利机会存在于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所以很多逐利的外汇银行以自己在这一段期间内上涨的对外担保和贷款能力,从国外借款,兑换成日元,流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2.2国内经济泡沫

美国为了加强国内市场产品的竞争力不断迫使日元升值,日本政府采取低利率的政策刺激经济,以避免由于出口减少对于经济的影响,但正是这种刺激手段,导致大量资金聚集在房地产市场,继而触发了严重的资产泡沫,紧随而来的是日本经济“消失的十年”,同时也对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3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示

3.1采取严格分离的运行模式

分离型模式将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隔离开来,一方面防止国际游资通过离岸市场大量的涌入国内,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另一方面避免离岸账户成为国内资金出逃国外的通道,从而引发国内人民币危机。目前,市场依然对人民币抱有升值预期,境内外利率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国际游资。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在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由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没有限制的发展离岸市场,很可能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出现泡沫,加剧金融风险。因此,对于中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一定要在有效控制国际游资对于国内经济的渗透的前提下,分别管理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防范国际游资从离岸市场流入国内金融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然实行了分离型的离岸发展模式,但是因为外汇管制的取消,使得国外的资金通过借款的方式流入了国内的资本市场。中国要汲取日本的教训,对离岸账户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国外资金通过离岸账户对国内市场进行渗透,控制好离岸市场的风险。

3.2保持国内经济发展稳定

日本离岸市场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起先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策红利,之后日本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失落的十年”,日本离岸市场也随之衰落。

根据对日本离岸中心的经验总结,是政府对于日元币值的不合理预期等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对比我国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偏高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日本的经验警示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宏观经济决策,在各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在开展离岸业务的同时改善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确保宏观经济健康稳健发展。

3.3提高国内金融深化程度

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与日本金融改革步伐有紧密联系。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离岸市场的建立,来推行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中国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初衷和日本相似,随着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人民币可兑换的不断发展,此时发展离岸市场有助于“倒逼”内地金融深化发展,加速内地金融市场的成熟。在人民币的汇差和利差可能引起大规模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前提下,推进内地金融市场的改革,包括对于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官铭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日本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12):11-13.

[2] 杨承亮.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J].中国外汇,2013(10):62-63

[3] 俞若安.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2014(12):91-93.

篇7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会计;政府统一账户;英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0-0065-03

一、WGA的基本框架

WGA是指覆盖英国所有公共部门的一组合并财务报表。它借鉴商业会计方法,为整个公共部门制作一套基于通用会计准则(简称GAAP)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更高的、更透明的信息,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更好地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1、WGA涉及的范围。

《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为WGA提供了立法框架,它要求财政部为每个履行公共职能的实体,以及部分或全部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实体准备WGA。具体来讲,基于GAAP的WGA的合并范围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地域的各种类型的1300多个公共实体。这些实体分为以下几类:

(1)中央政府。包括核心政府财政基金(’Core government’financial funds,例如:国家贷款基金账户);政府部门资源账户;非部门公共实体;养老金计划,包括中央政府养老金计划,国民保健服务、教师等其它非基金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部门资源账户中未包括的国民保健服务实体等。

(2)地方当局(Local authorities)。包括四个地域的各类议会(如:单一制议会、郡议会、自治市镇议会、区议会等等);消防机构、警察机构、缓刑委员会、旅客运输机构;废物处理机构、资源保护局;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等。

(3)公营公司(Public corporations)。包括国有行业、其他公营公司、营运基金等。

2、建立WG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并的方法论问题。由于合并的工作量非常大,采取财政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的方法,由财政部负责整个合并过程及账目的编制,并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间人,由它们负责其主办实体的子合并(sub―consolidation)。在合并步骤上,采用阶段性方法,先发展中央政府统一账户(CGA)和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再过渡到基于GAAP的WGA,并且对账户进行几年的模拟运行,以确保质量。财政部还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和咨询组,制定详细的合并进度表,要求每个相关公共实体制定年度数据进度表等多种措施,来确保WGA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团内部交易的问题。WGA把所有的公共部门看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因此必须排除集团内部交易的影响,即从合并的WGA数字中对销掉不同公共实体之间的所有物质交易和结余。此外,对在多个账户中报告的交易要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涉及到集中基金账户、国民贷款基金、国民保险基金。

(3)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的一致性问题。合并必须基于统一的会计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英国各类公共实体采用的会计政策体制并不一致,具体会计政策的差异也加大了合并的难度。为此,必须比较、调节和集中公共部门中各类法规及会计指导系列,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

(4)WGA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指出,早期的WGA报告至少要包括三个核心报表:财务绩效报告(即收入与支出账户,相当于损益账户)、财务状况报告(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解释主要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通过这些高度集中的报表,为议会和其它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宏观经济信息。

(5)审计问题。为了增加WGA的可信度,其账目必须进行独立的审计。这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入WGA的各个公共实体的法定审计,为此,应当建立与公共实体审计行业标准类似的审计标准,规范审计意见的形式,明确审计权限,并且协调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例如:根据合并范围,明确主计审计长(简称C&AG)、私营部门审计人员、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审计委员会指定的审计人员、北爱尔兰主计审计长等不同人员的审计权限和范围,协调不同审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等问题的差异。此外,可以开展一至几年的审计模拟运行,以检验其效果。

3、WGA的发展目标。

(1)中期发展:建立基于统计的WGA。在开发和实施基于GAAP的WGA的同时,财政部决定先为整个公共部门开发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它可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有利于为短期或中期财政政策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发展,此外,它有可能提高基于欧洲账户体系(简称ESA)的国民核算账户的质量。

(2)中期目标。 建立WGA的中期目标是以GAAP为基础,准备一套完全经审计的WGA,它既会流入(feed into)基于ESA95的国民核算账户,也会流入基于统计(也基于国民核算账户)的WGA(如图1所示)。经审计的、基于GAAP的账目以年度为基础生成,它要经过议会的详细审查,并且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为:部门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简称RAB)账户、信托和养老金计划的财务报告、地方当局和其他公共部门实体的账户。

基于统计的WGA年度或季度为基础产生。为了产生季度信息,它需要从国民核算账户和部门RSB账户中生成综合的数据,并且对国民核算账户分类进行调整以生成使用RAB分类的账户。这些未经审计的季度信息应当及时准备好以进入短期的财政政策规划过程。

资料来源:HM Treasury(hm-treasury.gov.uk)

WGA是对现有国民核算账户的重要补充。国民核算账户、基于GAAP的WGA、基于统计的WGA,这三个账户都有可能彼此接受数据,例如:可以通过WGA生成的数据改善国民核算账户的数据。

(3)长期目标。长期中,基于GAAP的信息首先从RAB,再从WGA,越来越多地直接流入国民核算账户。WGA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年度审计账目、季度产出数据、国民核算账目,以及国际比较、规划和预测、经济和财政政策等所有产出的、单独的数据收集系统(见图2)。

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做到:(a)成功实施基于GAAP的WGA和审计;(b)拥有从多种平台接收数据以实施合并的技术,以及为多种报告处理数据的技术。

为了生成图中所示的结果,一些来自WGA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与其他数据相结合。例如:考虑到ESA分类,可能要进行数据调整以编制国民核算账目;一些预测可能需要把GAAP信息与人口统计规划的数据相结合等等。

资料来源:HM Treasury(hm-treasury.gov.uk)

二、对WGA的评价

1、英国政府对WGA的期望。

近年来,在新工党的领导下,WGA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增加透明度、增加各类政府部门和公共实体之间的财务责任,发展到与政府决策(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决策)直接相关。不论对政府本身,还是对议会、纳税人等其它潜在使用者而言,建立WGA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政府希望WGA能够为各个层次的政府部门、议会、纳税人等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更透明的信息,以辅助经济政策的发展,通过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绩效的改善,从而使纳税人受益。

2、对WGA的批判性分析。

(1)WGA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的局限性。政府期望通过WGA提供对宏观经济决策有刚的信息,特别是帮助处理代际公平问题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这里隐含的假定是:WGA能够包括养老金、税收、社会保障人口预测、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等黄金法则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但是WGA信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责任目标,必须确保这类资产的保护成本、维修成本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在政府账目中。

(2)政府债务合并的困境。现实的困境是:政府一方面希望WGA提供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合计数据,另一方面又不想将一些重大的债务(如养老金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WGA信息的可用性及其合并的进程。债务合并困境的典型例子有:(a)关于“铁路网”(Network Rail)实体21万亿英镑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计审计长应用英国GAAP,认为铁路网的债务应该列于资产负债表中,而国家统计署应用ESA95原则,认为这一债务应该在表外。(b)对私人主动融资(PFI)、公私合作(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根据FRS5中设定的基本原则,WGA合并中应当包括PFI项目(因为政府确实从项目中受益并且承担了在长期中为项目提供经费的义务),但是PFI项目却被保留在表外。PPP项目中与政府合作的私营公司的资产、负债既没有列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列入特定用途实体(简称SPE)的资产负债表。

(3)合并会计技术的问题。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在使用合并会计技术的概念及操作上都更为困难。主要表现在:(a)由于高度合并的数字,WGA可能掩饰了一些绩效较差的政府单位,而且低估了那些绩效较好的单位的贡献,难以提供评价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业绩的充分信息。(b)合并界限难以确定。关于公共部门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的界定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责任。反对编制WGA者认为:将非部门公共实体、地方政府、国有行业等纳入WGA会引起误导,因为这些实体与中央政府在宪法上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拥有这些实体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但是支持WGA者认为:如果尊重这些实体的宪法独立性,WGA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实体或多或少地从中央政府那里接受资助。(c)WGA审计中涉及的实体众多,难以协调。一方面,主计审计长、四个地域各自的审计机构、私营部门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权限,另一方面,主计审计长等主要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想管理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计审计长必须拥有否决他们工作的权利(如果审计缺乏质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审计直线职权,不同公共部门审计实体之间又竞相争夺地盘,使得WGA审计过程存在重要的结构缺陷,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各种审计实体之间可能存在大的分歧。(d)WGA要求公共实体实施权责制基础的会计系统,大量的中央政府账目也已经改为权责制基础,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技术难度,税收的计算仍然是现金制基础的。部门RAB的合时性和质量,以及上述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危及WGA的效用。

参考文献:

[1]Danny S.L.Chow. Christopher Humphrey and Jodie Moll.Developing Whole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 the UK[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2007,23(1):27―54

[2]HM Treasury. Introduction to Whole of Government Accounts[EB/OL].(2007-04-02).

[3]David Heald,George Georgiou.Consolid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UK govemmem sector[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0,30(2):153-167

篇8

[关键词]国库资金;经济贸易;金融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税收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库的业务量也随之成倍增加。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国库资金收支活动及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家信用的变化情况,国库部门只有建立起财、税、库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才能确保财政预算收支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国库与财税部门相比,国库数据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最及时、金额最准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包括税收、预算计划、货币投放回笼、信贷规模、储蓄、国债发行、兑付等在内的统计信息资料库,才能真正为政府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分析资料和政策性建议。

国库资金分析工作是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国库收支(包括税收、利润、事业收入、国债发行兑付及收入退库)等情况进行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细致地进行国库资金分析既能弥补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之不足,并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起促进作用,又能对地方政府的预算收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国库资金还是构成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内在因素,其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资金来源。近年来,财政、税收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担负经理国库的中央银行,是联结财政、税务及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从客观上讲有必要研究国库资金收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经济生活发展变化、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为政府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因此,对国库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库资金分析是政府进行正确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由于国家金库处于特殊的地位,其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基础建设中,国库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每年都会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国库资金直接投资基本建设、基础产业以及重点行业,一般而言,财政部门侧重于对财政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中央银行侧重于对金融运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具体说来,国库分析是央行对财政资金运行给社会经济带来影响的分析,如财政收支对当地货币投放、回笼量大小的影响、财政支拨与库存余额的关系、税收征收数与入库数的比较分析、财政收支与预算收支计划差额分析、国债发行对地方资金吸纳大小的影响分析等等。国库分析主体的特点使这一分析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可参考性。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时,比较注重统计分析的社会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国库收支分析正好能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国库资金从性质上讲不同于银行的信贷资金,应归属财政资金。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其资金的大量流动能够创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地方银行的短期信贷行为。

(二)国库收支分析不仅为分析宏观金融运行和制定货币政策服务,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发展。国库资金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及银行承兑票据等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主要的手段,而适度规模的国债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性条件,是国库资金收支不足的平衡器。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理顺了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商业银行的关系,强化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财政弥补赤字不再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调节基础货币量,控制金融机构信用,影响货币供应和市场利率,达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业务对信用创造的影响因素也将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的重要领域,对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库资金的最大职能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当宏观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时,国家可以直接利用国库资金进行调控。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调控的经济目标。可见,国库资金调控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而货币政策调节则不同,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发挥效力,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有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控制总需求时,就调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反之,则降低比率。在此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行为做出反映,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并通过派生机能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企业和居民再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做出反映,相应调整投资和消费支出,影响社会需求,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调节效果相对滞后。

二、国库资金分析对地方政府的预算收支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国库分析内容的特殊性,成为政府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综合性较强的参考材料。国库分析不仅是为中央银行服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各级政府经济部门服务。国库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有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点的“边缘性”问题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以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支持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它起着其他分析工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库分析更有利于为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方面提供服务。近几年来,各级国库在国库收支分析方面尽心尽职,基本上能及时反映当地国库收支状况,做到随时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认真、细致地从财政收支、企业发展状况、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银行储蓄、个人消费观念转变及央行货币政策、信贷、税收与企业情况全面地进行分析,为当地政府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参考决策依据。因此国库收支分析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统计、分析并预测国库资金流动趋势和国库资金存量,为政府债务政策提供参考。各级政府在确定债务政策时,需要研究、分析以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资金流动规律,根据下一时期的政策方向,预测财政资金存量的变化趋势,将债务政策与国库资金状况联系起来,以减少债务成本,提高债务收入资金的效益和债务政策的灵活度。

(三)分析国债发行、兑付对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是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国债是中央财政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对地方来说,却是当地民间资金的流失,各级政府部门应十分关注国债吸纳本地资金的大小。国债不同于税收之处在于国债是一种有偿性或辅的中央财政收入,但就其将地方资金转移到中央财政这一作用来说,国债和中央税收则无二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财政可以通过国债集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除了国债导致地方资金的流失及中央财政收人和国债兑付资金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之外,国债购买主体、国债发行总量、时机和期限都会对地方资金供给和需求以及中央国库收入、支出和资金存量产生较大影响。国债发行、兑付资金数量的大小,国债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三、国库资金构成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内在因素,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资金来源

(一)国库分析能为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深化财税改革提供服务。国库部门通过对国库支出的总量和构成的分析,反映财政政策执行的情况;通过对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分析,反映财政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通过对财政改革前与改革后的情况对比分析,反映财政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服务。

(二)国库资金来源于企业、个人,与微观经济紧密相联。资金在支出时,把资金直接投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长远发展的经济领域,通过减免农业税、直接发放补贴,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信贷资金贴息、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引导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扶优限劣,优化投入,积极支持有效益、有市场、有规模的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中央银行国库资金的收支行为能为货币政策制定带来大量真实可信的数据、资料、信息,反馈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传递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在货币政策实施时,国库资金为中央银行提供了资金来源,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使用,充当了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器,直接或间接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及信贷规模,有力地支持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既便于宏观调控又服务于微观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库资金收支分析对地方政府经济决策、为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分析参考资料,具有其他经济分析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做好日常国库收支核算的同时,努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国库资金收支分析,提高分析的信息含量,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以赢得政府对国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建立起财、税、库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确保国库收支分析的完整,提高国库统计分析质量,充分发挥其各种效应,当好政府经济决策的参谋。

[参考文献]

[1]俞开海。当前国库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会计,2005,(1)。

[2]雷庭梅。国库会计在改革中不断前进。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8)。

篇9

【关键词】政府会计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一、中国政府会计

我国政府会计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可概括为“一项制度,两个体系”即: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政府会计有三个特征:一是政府单位执行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二是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三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强化政府的会计责任,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宏观经济管理。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政府资产状况。

政府部门增加的资产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固定资产,不管其使用年限都列入当年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保持原值不变。不提取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除非固定资产进行清理,资产价值才能反映在账面上,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不能全面反应映政府的负债。

(三)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失真,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收支状况,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四)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难以保证

(五)不适应当前预算改革的需要。

(六)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办法,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政府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引用权责发生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是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确立新型政府会计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一直是收付实现制为主体的会计基础,仅在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域和部分交易事项中可以选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转轨期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一体化的趋势逐步加强,财政管理领域改革的呼声不断加强,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承载改革与发展所带来对政府信息不断公开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权责发生制如何在符合我国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特有环境的基础上,被合理、恰当地引人到政府会计改革领域中。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

首先,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

其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为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提供技术基础,有利于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

再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建立有效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需要。

政府财务状况是国家制定重大经济决策、实行宏观调控和考查政府绩效所必需的重要信息。在国际上,OECD国家已经普遍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每年要向议会提供政府财务报告,得到议会批准后的财务报告信息可供公众使用。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预算不同,政府预算反映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了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特别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能够使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反映更为真实和确切。

(三)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

收付实现制只有在用现金实际清偿负债时,才会确认支出,而不能提前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它因素形成的隐性负债,政府潜伏的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一定的标准确认和反映政府的承诺和负债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财务信息失真的状况,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和财政的真实状况,披露财政潜在的支出压力,因而对政府累计形成的负债能够合理地制定偿还计划,对未来的各种或有风险也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高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

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强调某一年度内政府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有关资产、负债和其他承诺的重要信息,不能提供评价政府行为的持续能力或鼓励长期决策、加强管理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尽管权责发生制在方法体系上较收付实现制复杂和繁琐,但它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的实际可支配财力,更好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年度变化,为分析和判断当前政策的长期效果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信息,有利于评价政策的持续能力及对财政经济的影响,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而言,这种会计基础更符合政府长期战略的目标要求,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彤,陈胜群,陈工孟.试析政府会计转换权责发生制的成因[J].预算管理与会计.

[2]王淑梅.关于改革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问题的探讨[J].财政研究,2002,(7).

篇10

在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环节当中,由于这一门课程的发展长期专业化的特点,造成了分析数学化、理论术语多、体系派别庞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这样容易使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失去兴趣,并使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工作主要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在具体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组织当中,需要在每一个课程单元中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并且要确保有载体可以使这些能力标准得到贯彻实施。此外,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并广泛的阅读与经济学相关的报刊书籍,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以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合理的选择和把握学习内容

经济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来看,主要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以及基本知识,因此,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需要对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式的整合,确保教学内容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需要从学生专业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在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时,针对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基层管理人才,需要着重对细节进行把握,培养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决策。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介?B生产论、价格论以及市场论等。宏观经济学内容则主要侧重于介绍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帮助学生做出决策。在对不同专业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时,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注重将经济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内容结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并且还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知识基础和特点、课程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1.精选案例,深化教学内容

在进行机会成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例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选择玩网络游戏造成的机会成本,通过选择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机会成本形成最初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带来的后果,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在采用案例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时,除了要接近学生生活之外,还需要注意选用最新的案例,且案例要符合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在教学中案例并不是举例,案例是带有师生共同分析的,通过案例分析要让学生懂得以及掌握经济学基础之时,因此,需要做好教学总结工作。

2.利用现代素材,丰富教学工作

在教授了学生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原理之后,需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教学当中需要将理论之时和我国最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结合,要经常看《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以及地方的经济生活类报刊、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等节目。教师可以将这一类节目中的精华提取之后给学生讲解,也可以将节目录制下来交由学生自主观看,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

从经济学基础实际教学来看,由于课程比较抽抽象,加上教师在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灵活的选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以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案例积极引入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关注度。例如在教学中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导入课程,在案例中要将一些要讲到的诸如需求、供给、货币政策等内容融入进去,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设问解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边听边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培养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