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

篇1

【关键词】模糊数学,综合素质,评价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某个学生综合素质很优秀,而实际上“优秀”本身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无法清楚的划分出哪些学生“优秀”、哪些学生“不优秀”,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例如,如果900分算优秀的话,那么899.9分算不算优秀呢?这是个很难精确回答的问题,即“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和“差”都是模糊概念.同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甚多且相当复杂,各因素间的重要程度又不能很准确地确立起来.因此,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合理的评价,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综合评判(或综合评价)又称多元决策,是系统工程的必要环节.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属于社会人文系统工程的范畴,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其特点:一是存在许多相互影响的因素,各因素之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则是因果关系;二是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描述系统的不确定性也增加,即模糊性增加.对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要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都必须对多个相关因素综合考虑,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评价问题.由于系统的描述存在许多模糊性的概念,用模糊数学对人脑评价事物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形成模糊集合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1.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做出合理的综合评判.下面先介绍一下本文将用到的综合评判类型及模型.

1.1.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当因素集U的元素较多时,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系数也就相应较小,这时系统中事物之间的优劣次序往往难以分开,从而得不到有意义的评判结果.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把因素集U中的元素按某些属性分成几类(因素较少)作综合评判,然后对评判结果进行“类”元素的高层次的综合评判,具体方法如下:

2.中职学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指标体系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提供学生素质状况的完整信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该从这一高度来考察.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5个方面,23项详细项目及权重如下:(1)思想道德素质16%,包括:参加政治活动、学风建设表现、日常文明言行、宿舍文明建设、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益表现;(2)科技文化素质6%,包括:学术报告听讲、参加学生社团、参加文艺团体、文化艺术竞赛、科技竞赛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身体心理素质9%,包括:参加早操锻炼、身体健康状况、各类体育竞赛、心理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4)能力水平9%,包括: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资信证书;(5)专业素质60%。

篇2

[关键词]综合素质 测评 德育 实践 指标 模糊识别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14-02

现在很多高校都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对在校生的综合表现做出评价。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就是综合测评成绩=学习成绩 60%+德育成绩 20%+实践成绩 20%的方法。学习成绩主要是学生个人每学期所有考试科目成绩的平均分;德育成绩指学生在出勤、卫生、内务等方面的分数,他主要反映了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实践成绩来自于学生参加社团、班级、学院、社会活动以及获奖情况,属于业余生活范畴。通过观察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统计结果,发现其各分项指标之间以及分项指标与总指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现以本校某班为例,以模糊识别的方式进行说明。本校某班级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表: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接近程度可以用贴近度函数来描述,

距离贴近度:。

下面通过计算全班27位同学对应的4个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之间的贴近度,来分析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首先27位同学对应的4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相对隶属度值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学习成绩)=(0.044,0.040,0.043,0.033,0.030,0.028,0.039,0.035,0.032,0.027,0.029,0.046,0.045,0.041,0.037,0.030,0.038,0.026,0.027,0.033,0.036,0.039,0.043,0.034,0.036,0.042,0.031)

(德育成绩)=(0.042,0.038,0.044,0.035,0.030,0.040,0.038,0.034,0.034,0.032,0.029,0.043,0.045,0.033,0.046,0.029,0.036,0.028,0.043,0.040,0.037,0.039,0.041,0.032,0.036,0.045,0.031)

(实践成绩)=(0.035,0.034,0.040,0.033,0.036,0.036,0.044,0.031,0.032,0.029,0.042,0.046,0.039,0.032,0.041,0.029,0.038,0.028,0.041,0.045,0.043,0.040,0.034,0.030,0.038,0.043,0.037)

(综合成绩)=(0.043,0.039,0.044,0.034,0.032,0.033,0.041,0.035,0.033,0.029,0.032,0.046,0.045,0.038,0.041,0.030,0.038,0.027,0.034,0.038,0.039,0.040,0.042,0.034,0.037,0.044,0.033)

计算结果见下表,

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由择近原则可知,模糊集与模糊集,模糊集与模糊集,模糊集与模糊集最贴近。可以认为最贴近的两个模糊集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从数据可以看出,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自律性高的同学通常学习成绩也较好。因为学习成绩在总测评中占的比重最高,所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通常总测评也高。而拥有较好习惯的同学其总成绩也往往很好。从数据还可以看出模糊集和模糊集,模糊集和模糊集贴近度较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过多的参加学习以外的活动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从而影响到总测评,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往往不太喜欢参与到其他活动中,但是这些同学中其实不乏存在一些有潜力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抽出一部分精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教学改进

一、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意蕴

尽管评价结果处理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评价改革着重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关注领域。目前,学者对评价结果处理包含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步骤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真正明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是指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生评价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表述,并与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反馈与交流,以及采取适当措施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改进和干预的过程。”根据学生评价的结果,通过采取适度奖惩措施,进行正向与负向激励。

2.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价值诉求

在以往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结果往往以一份科目成绩单、一份教师评语总结、一个档案评价袋或一张学生成长记录汇报单的呈现而戛然而止。事实上,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固定的评价范式,需要在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的价值追求,即为了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问题表征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表述差、反馈低、交流缓、干预少,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从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解析到价值追求再到模型建构,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但也在以下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

1.评价结果处理的目的:选拔甄别居于首位

当前,我国学校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仍然定位于为高考服务,为社会筛选人才服务。在这个大背景下,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们“尽职尽责”,重视的是如何培养出高分学子和高考状元,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针对评价结果的干预和改进更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这种对评价结果处理的认识只会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

2.评价结果处理的反馈与交流:相对缺乏

目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反馈还未提上日程,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囿于高考指挥棒的藩篱,对信息的反馈还只局限于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和分数,导致对综合素质反馈结果的效果很不明显。在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学校也没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反馈中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家校联系的匮乏和沟通的不畅使得大家没有产生合力,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处理问题,结果老师教育效果微弱,家长怀疑学校的工作,学生进步也微小。

三、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路向

前文论述分析了当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就普遍存在的上述困境,以“促进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寻求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路向。

1.从应付考试到完满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高中生是独特成长的个体,是真实存在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人,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这个唯一性。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需要充分受尊重的人,一个需要发展的人,一个想要成为自己的人。家长要摒弃传统的只为孩子提供一切经济支柱而缺少精神关怀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不再只是追求分数和排名,而是发掘自身的闪光点,由竞争转为同学间的合作,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2.从单向转为多向走向评价结果处理的“自我接受评价”

评级结果产生后,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进行多方面沟通,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纵向剖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案,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

3.从量化到质性的评价结果表述方式,提高评价主体的评价能力

当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当前评价结果处理中更好地运用质性处理方法。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考查,依据传统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量化处理,结果采用“分数”的形式以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对于比较模糊的诸如“思想品德、道德价值”这类难以量化评价的素质,则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处理方式。老师、同伴以及家长通过对被评价者日常学习交往过程的细节、行为的观察、描述进行写实,进而还原学生最朴实的学习、生活状态。

4.从终结性评价范式走向发展性评价范式,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问题;策略;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术教师应端正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态度,不能急于求成。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家长与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文化课素质的培养,片面追求小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年龄较小,多为七岁到十三岁的儿童,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小学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重视对小学生个人能力、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美术课堂审美能力培养的效率。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形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过于枯燥单调,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影子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新手影游戏,分享每个同学不同的手影,并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

2.结合现代科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手段应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现代科技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已普遍应用于各阶段教学中,在美术课堂中应用现代科技,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泡泡飞呀飞》教学中,由于泡泡难以用语言和颜色描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泡泡加以演示播放,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远比对成绩的片面追求重要得多,教师应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个人素质;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使学生有效的感知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明确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学习专业来进行提升和完善,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状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创设教学目标,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可以通过沉淀下来的优美文章以及历史典故进行教学引导,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文理念。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教师要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拓展,积极的利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完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意识进行充分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大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汉语言知识来进行综合素质的灌输和引导,加强学生的文学作品积累能力,帮助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拓展自身的学习理念,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可以针对历史当中的名人以及民族英雄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借助民族英雄来进行学习和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情操

高校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的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汉语言教学引导中,利用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提高学生的个人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拓展和完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描述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探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进行体会,完善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活泼,正处在人格发展的上升时期,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健全学生的学习人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创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被广泛的应用普及。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促发展的时期,对于网络信息没有成熟的筛选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展学生的个人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探索,完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进行榜样的树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提升和拓展综合素质。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相应的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气质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就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借鉴教材当中的优秀文化作品来进行教学引导,拓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借助优秀的作品来进行相应的提升和完善。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自身的学习观念。由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当中的文章文学意境较为优美,表达情感也较为深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文章当中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个人的气质。

三、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素质措施和建议

(一)教师在汉语文学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拓展。教师也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利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拓展和提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汲取文学的知识点,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学习技巧来进行提升和拓展。

(二)教师要创设一定教学情景,增强人文素质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专业课学习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学本身的文学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语境之美,从而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受程度。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兴趣

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世界的丰富性。并且要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可以使学生先预习文章,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生活实际状态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意向。

四、结语

篇6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

篇7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

(一)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分值和时间见下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呈现方式采用分数制。

中考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由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标准和说明》和《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校复习的主要依据。

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杜绝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

(四)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

(五)考试形式多样化。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不带记忆储存功能的计算器。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一)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各校均须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初中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

(二)测评项目定为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验操作)、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四类。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份组成。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教务(政教)主任审查、学校领导核定。2、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等第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P、E等第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历届生及*户籍在外地就读需回本区考试的学生可以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A等测评或提供符合A等条件的有关证书。

(三)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各初中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相关政策,统筹安排,逐步规范与综合素质测评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指导与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多者优先录取。

(三)继续推行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学习的招生改革试验。推荐录取的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数的5%以内。推荐录取的条件为:

1、初中阶段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2、初中阶段参加省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学生或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

3、初中阶段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4、初中阶段在浙江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浙江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5、初中阶段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其中3、4二条中两人以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将实行省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年省一级重点中学应拿出一定比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依据办学水平和初中毕业生数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

(五)改革中考优惠加分制度。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精神,对以下考生在录取中实行优惠加分政策。

1、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二级证书的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

(3)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二等奖及省二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比赛须经省、市教育、体育部门共同认可,所有项目均须经预赛选拔,决赛须六人或六队以上参加,集体项目限主力队员,下同)。

(5)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三级证书的考生。

2、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烈士子女;

(2)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3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

4、获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可加5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年9月1日至20*年5月31日。

五、加强领导,确保我市中考改革顺利进行

(一)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程序,细化环节,建立制度,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施考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防范预案,周密防范,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不得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加大对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及经费使用的管理。

(四)统一中考加分条件。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规定,20*年继续对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证书的考生实行加分,自2007年开始,这一政策将予以取消。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各类高中招生办法等等,应及时告诉学生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2、诚信制度。逐步建立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参与命题、审题、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并为其建立诚信档案,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监督制度。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社会监督。

篇8

虽然需要测试的素质和能力很多,但在具体提问时,通过几个典型的问题即可概括。比如测试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性时,让应聘者做一个自我介绍或者讲述一下自己的主要工作业绩。通过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可以看出应聘者是否善于表达概括,是否有逻辑性。比如问题"你在以往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同样可以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性。

在考察组织协调能力时,可以询问一些他以前组织过的活动,比如"你在单位(学校)经常组织活动吗?请具体描述你是怎样组织一次活动的,你在其中的职责是什么?"、"在你主管的部门(项目)中,你是如何给每个人分派工作的,怎样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测试责任心是可以询问"你是否愿意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假如分配给你的一项任务眼看期限已到,难以完成,你怎么办?"等等。另外可以让应聘者进行自我评价,来测评他的自我认识能力。比如"请对你的优点和缺点做一个评价","请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做一个评价"等等。要注意了解以下应聘者是否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是否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假如分配给你一项全新的工作,你该如何入手?","你怎样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请举例说明过程"等问题可以测试应聘者的分析能力。例如"我觉得你的谈话有些言过其实"、"你现在的公司对你相当不错,你要离开,你觉得合适吗?"等等可以测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

面试中提问的技巧,还要注意应聘者的回答是否准确和真实。有些应聘者会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的优点,忽略自己的缺点。如果面试人对应聘者所讲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则需要让应聘者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他所讲内容的真实性。另外还可以?quot;为什么做?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这个逻辑链中去分析应聘者讲述内容的真实性。要注意留意应聘者所讲的内容前后是否一致。

篇9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幽默化;情境教学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目标群体为“90后”,其代表特点是个性化、信息化以及创新化等。然而,反观其成长过程与背景,缺乏实践与磨砺,对于部分思想政治知识与问题出现错误的认识,导致其不主动学习,甚至影响其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1.思想政治水平低

思想政治的学习贯穿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其教育过程呈现循序渐进性,从而最终完善公民的思想品德以及综合素养。然而,现阶段我国“90后”高中生其思想政治水平远远低于理想化水平,形成了一个低水平的教育目标群体,导致学生无法认识新的思想政治知识与问题,严重地影响教学课堂的效率,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习兴趣不浓厚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生而言,其主观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完善度,在学习、认识以及分析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特征,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往往由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不浓厚、参与不积极等现象,其课堂教学效率低。然而,基于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厚,其形成原因,往往有以下三点:

(1)个人思想政治水平低;(2)教学内容过于枯燥;(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因此,不难发现,学生自身、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手段等皆对其学习兴趣有影响,从而降低现阶段高中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习兴趣的几点措施

1.教学语言“幽默化”

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学习与贯彻“以学定教”的人本教学理念,在逐渐转变教师教学职能的过程中,发现一点: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幽默化”,对于课堂教学氛围有着一定的影响。经过教学实践得出,“幽默化”的教学语言有助于营造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促进其主动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高一《思想政治》(上)中的“一哄而下”“产品一炮打红”“背后铲球”等为例,让学生能够进行思维与内容上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图片、视频以及文字播放过程中,应当借用“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让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加迎合高中生的自身喜好以及实际生活。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感,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水平。

2.课堂教学“情境化”

结合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深入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最大限度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结合高中生心理教育学,基于高中生思维创新、易偏差、独立等特点,应当合理优化高中生的求知欲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入多媒体动画情境,例如,在教学“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的过程中,采取多媒体播放一些革命短篇电影、时下流行的欧美电影(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特色)、一些网络流行的打油诗等,上述的这些内容,通过教师以“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与解答,进行“一问一答”“优秀推荐”“相互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化、交流化以及知识化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知识与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从而更加优化其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提升。

3.教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按部就班,即书本内容以及陈旧化的PPT播放,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污染”,让学生不由得对其教学内容主观意识上缺乏了学习兴趣,加上本身教学内容设计乏味,最终降低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其教学任务也愈加的多元化,以早恋现象为例,把抽象与理想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变为“幽默化”的教学语言,从而进行“生活化”的同类论证,比如,教师可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拔苗助长”,即“催化剂”“灌水”“瘦肉精”等现象,让学生懂得利用外来力量去阻止与加快成长,虽然达到了表观上的目标,其本质依旧处于“不成熟”阶段。让学生带着审视自身与他人的思想,去思考“早恋”现象,教师逐渐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并能深刻认识“早恋”的问题,使学生“早恋”的现象得以逐渐消失,而且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全面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涛.浅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

[2]房娟.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快乐阅读,2013(12).

[3]张淑涛,丁才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04).

篇10

关键词:专业学科竞赛 大学生 信号传递 博弈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19-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各级各类大学生专业学科竞赛纷至沓来。这些竞赛中,有的历史久远,参赛人数众多,例如2009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达到4.5万多人,来自全国1100多所高校。有的刚刚起步,例如全国商科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竞赛从2010年才开始首次举办。专业学科竞赛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的大学生能否被社会承认,在未来的择业等个人发展上是否会有更大的机会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利用博弈论关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比较成熟的信号传递模型,在理论上推演大学生与社会的博弈关系,寻找专业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反映的内在机制,为竞赛组织者、辅导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二、专业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反映的信号传递模型

(一)模型设计

1、模型假设。假定该模型有两个参与人:大学生和社会。其中,设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两个类型:θ1=1和θ2=2,θ1代表“低综合素质”,θ2代表“高综合素质”。某个大学生个体自己是知道自己综合素质的高低的,但是社会并不知道某个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只能认为某个大学生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概率为50%,而另外50%的可能则是“低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毕业)之前,可以选择是否通过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取相应证书来证明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选择可以用集合(0,1)来表示,设大学生的选择为s,则s=1表示参加竞赛(并获取相应证书,下同并从略),s=0表示不参加竞赛。参加竞赛的成本为C,则C=s/θ,如果大学生不参加竞赛,那么C=O,如果大学生参加竞赛,那么,“低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成本Cd=1,“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成本Cg=0.5。显然Cg1。设大学生的效用为u,U=w-C,即大学生获得的效用为社会认可度减去其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本。而c被s,θ共同决定(如上所述,C=s/θ),即U=w-s/θ。设定社会的净收益为π,π=θ-w,即社会净收益应该是大学生为社会提供的收益(“高综合素质”大学生与“低综合素质”大学生所提供的社会收益是不同的)减去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可以理解为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报酬水平)之间的差额。如果大学生对社会认可度不接受,U=π=0。

2、博弈过程。因为如果大学生不接受社会认可度,则U=π=O。不可能是双方的最优选择,所以下述博弈过程的描述和支付函数的给出以大学生接受社会认可度为前提条件。博弈过程如下:

(1)“自然”首先选择大学生的类型θ∈,其中={θ1,…,θk}是大学生的类型空间。基于以上的假定,大学生只有低综合素质(θ1=1)与高综合素质(θ2=2)两种类型,即0 ∈{低综合素质θ1,高综合素质θ2}。大学生知道自己的类型θ。但社会不知道,只知道大学生属于θ的先验概率是p=p(θ),∑kp(θk)=1,即p(θ1)+p(θ2)=1,我们前文已经假设p(θ1)=0.5,则p(θ2)=0.5。

(2)大学生观测到自己的类型(低综合素质θ1,高综合素质θ2)后选择发出信号s(是否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相应证书)∈s,这里s={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证书0,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证书}是信号空间。

(3)社会观测到大学生发出的信号s(注意不是类型θ,即不是低综合素质或高综合素质),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θ)得到后验概率μ(θis),然后根据后验概率选择社会认可度w∈W,W={w1,w2}是社会的行动空间。

(二)均衡分析

我们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看成是完全竞争市场,从而在均衡情况下,社会的认可度等于大学生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即社会的预期利润为零。根据上述分析中的假设条件,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不额外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需要承担成本。因此,在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即社会完全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没有意义还要承担成本。那么,无论是“高综合素质”大学生,还是“低综合素质”大学生,都不会参加比赛,此时“低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为w(θ=1)=1,“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为w(θ=2)=2。

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存在,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情况。因此,上述的帕累托最优均衡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社会不知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因此在没有专业学科竞赛等信号传递的情况下,其只能依据先验概率来对每个大学生给予社会认可,此时社会收益y=1*50%+2*50%=1.5,由于社会利润为零。所以普遍的社会认可度w=1.5。在专业学科竞赛成为信号传递的方式下,这种情况并不是一个均衡。

在非对称信息下,社会只能观察到s而不能观察到θ,也就是说,社会只能知道某个大学生是否参加了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而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高综合素质”学生还是“低综合素质”学生。因而社会对这个大学生的认可度只能依靠s而定。令μ(θ=1|s)为当观察到大学生是否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相应的证书(s)的时候,社会认为该大学生为“低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后验概率。精炼贝叶斯均衡意味着:首先,大学生选择是否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s);然后,社会根据观察到的s得出后验概率μ(0=1|s),并由此形成社会认可度w(s),使得:①给定预期的社会认可度w(s),s(θ)是综合素质为θ的大学生的最优选择,②给定s(θ),μ(0=1|s)是与贝叶斯法则一致的,此时w(s)是社会的最优选择。

1、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意味着不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都选择相同的行为。从而得到相同的社会认可度。当s=0时,“社会”认为专业学科竞赛不能传递信号。“高综合素质”和“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都选择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因此,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度与是否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没有关系。当给定社会认可度w=1.5(与专业学科竞赛无关)和社会的后验概率μ(θ=1|s=1)=0.5,大学生的最优选择是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给定大学生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s=1(参加学科竞赛)是不可能事件,μ(θ=1|s=1)=0.5与贝叶斯法则并不矛盾,而贝叶斯法则意味着μ(θ=1|s=O)=0.5,社会的最优选择是w=1.5。由此达到混同均衡如下:s(θ=1)=s(θ=2)=O;w(0)=w(1)=1.5;μ(θ=1|s=O)=0.5;μ(θ=1|s=1)=0.5。在这一均衡下,“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和“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都不会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社会认为专业学科竞赛不传递信号,因而社会认可度等于社会收益,与专业学科竞赛无关。当s=l时,无论如何规定非均衡路径上的后验概率,s(θ=1)=s(θ=2)=0不构成混同均衡。

只有当假定社会在观察到s=1(即大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时候不修正先验概率(即认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和具有“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的比例仍然为1:1),上述的混同均衡才存在。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混同均衡不会实现。

2、分离均衡。实际情况接近的是:社会认为,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的学生应该是“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即μ(θ=1|s=1)=0。此时,当大学生选择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相应证书(s=1)的时候,社会认可度应该为w(s=1)=2,“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将选择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证书从而得到U=2-1/2=1.5,而不是选择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证书所得到的U=1-0=1。从而形成分离均衡。

分离均衡如下:

s(θ=1)=0,s(θ=2)=1;w(0)=1,w(1)=2;μ(θ=1|s=O)=1,μ(θ=1|s=1)=0

这个在均衡中,“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选择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社会认为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的大学生一定是“低综合素质”的,对其的社会认可度w(O)=1,认为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的大学生一定是“高综合素质”的,对其的社会认可度w(1)=2。给定社会的后验概率和认可度决策,“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最优选择是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此时U(s=1,θ=12)=1.5>,U(s=0,θ=2)=1;“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的最优决策是选择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此时U(s=0,θ=1)=1>=U(s=1,θ=1)=1。给定大学生的选择,社会的后验概率是根据贝叶斯法则达到的,社会认可度的决策是最优的。进一步。“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选择不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取得相应证书是不可能的。综上所述,以上的均衡是一个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分离均衡中,是否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是传递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信号。由于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的成本低于具有“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他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将自己与“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区别开来。如果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无关,“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就会与“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采取同样的行为,专业学科竞赛就不能有效的起到信号传递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在这个信号博弈模型中,存在一个混同均衡和一个分离均衡。但是,混同均衡依赖于μ(θ=2|s=1)=0.5的假定,由于这个假定的不合理,因此混同均衡在这里是不合理的均衡。因此,这个模型中唯一合理的均衡是分离均衡,即“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低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不参加。

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实现分离均衡的状态下,专业学科竞赛可以作为大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信号传递媒介。这种分离均衡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于专业学科竞赛本身的认可度。因此,从竞赛组织者的角度来看,专业学科竞赛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的在竞争中体现出参赛选手的水平,避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滥发竞赛证书”的现象,因为一旦社会失去了对于专业学科竞赛的信任,分离均衡就将转化为混同均衡,形成比赛没法证明能力、没人参加比赛的恶性循环。专业学科竞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完善专业学科竞赛的认证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专业学科竞赛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学科竞赛的基层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动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相应证书,因为这样可以得到社会高的认可程度,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择业提供帮助,拓展其发展空间。

从对于学科竞赛参赛选手的辅导角度上来看,虽然我们前文假定学科竞赛本身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并不否定专业学科竞赛的赛前辅导与全程指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通过赛前辅导与全程指导使得原本处于“低综合素质”的学生提高到“高综合素质”是可行的,是为学生提高社会认可度不可或缺的一种必要途径。

注:[该文是北城青年创新基金“本科层次专业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全程指导及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课题编号:1012N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越兰,罗瑞强.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劳动力市场就业行为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黄志平.信号模型问题的扩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3)

3.潘胜利,徐瑞平.信号传递与品牌的形成机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

4.张雏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