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井环境;治理措施;重庆

现代的矿产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有我国的矿产资源的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供应,才可以获得现代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在进行矿业的开发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矿井环境问题,因此,这些矿井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1 矿山环境问题概述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有着很多影响环境的因素,由于在进行矿井作业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继而会对大量土地造成破坏,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植被毁坏而带来的水土流失的地质灾害,另外还由于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会将大量有毒物质沉积在地表,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重庆也是我国的矿井秘籍的地区,也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矿井地质环境问题。

1.1 固体废弃物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矿山、矿井所带来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已经达到6亿吨,而现在累计的尾矿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现在重庆地区尾矿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70万吨,而且现在重庆地区累计的尾矿总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

其实根据重庆地区的进一步调查,其结果显示现在的重庆地区的尾矿、废石等固体废料已经给周边的土地、水源以及环境造成了较严峻的影响。

1.2 矿井废水

在进行矿业开发的过程中,废水也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力:首先会渗透到地下水层,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破坏;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废水,会污染地表水源等。一般所谓的矿井废水,大多是指矿井开采产生的地表渗透水、岩石孔隙水、地下含水层的疏放水,或者是在矿山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灌浆、充填污水、以及洗煤废水。在这些废水中大多都是酸性较高,而且是含氮、磷、氟化物等较高的污染水。在重庆地区的主要的矿井废水是来自于煤矿废水,在煤矿的矿石和围栏中主要含有硫化矿物,而且在进行煤矿石开采、运输等生产过程中,其所含有的硫化矿物会发生氧化、分解作用,然后和水化合之后,就会形成酸性较高的矿山废水。

1.3 土地资源破坏

由于在进行矿石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土地造成压占、破坏等现象,而且会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塌陷的地质灾害,这些固体废料堆积主要来源自各种废石堆、煤矸石山及尾矿库等。根据统计,现在重庆地区由于开采矿产资源而造成了土地破坏面积已经累计达到了280hm2,而且占九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尚未进行理。

2 矿井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1 健全矿井环境保护机制

2.1.1 完善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矿井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所出现大的矿井环境问题也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而且相继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例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但目前所颁布的治理矿井环境的法律法规中,也只是对矿井环境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或要求。那么,要想得到进一步的矿井环境治理和保护,一定要做下一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我国的矿井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机制保障。

2.1.2 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

(1)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2)制定更为严格的审批程序,将一些采矿企业的准人标准提高,然后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矿井开采环境影响评价,继而要求采矿企业务必以开采设计、治理方案以及矿井周边环境的复垦方案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也需要制定矿井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以此来督促采矿企业能够建立环保型的采矿环境。

(3)禁止污染环境较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矿井开工。以此来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不断地向规模化、集约化进行开发。

(4)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在我国现有的一些矿井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对矿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并且依托现代科技进步,以此来提高对矿井资源的利用率。

(5)要从多个渠道进行专项资金的筹集,继而对一些矿井环境的质量和综合利用加大投入。

(6)对于现代的矿井环境治理一定要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而且要实施企业市场化运作,建议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的集团或公司,对矿山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项操作,而且要促使这一产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2.2 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

对于矿井环境的治理工作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然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进行有目的治理。

2.2.1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治理

由于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

(1)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在进行一些矿井开采所产生的废石、尾矿砂等,由于受到采选技术的约束,以至于很多固体废弃物依旧存在一些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矿物质。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较好的选矿技术、工艺、设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和进步,就能够对以前所堆积的废石、尾矿等进行二次回收利用。重庆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一些矿石资源的优势,对一些在矿井开采所产生的市场进行深加工,或做成装饰石雕等,或进行一些沟壑填平工程。最近几年,我国对于、废石的利用以及超过了200多万吨,这样就可以较为有效地缓解了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2)对于一些矿井采空区进行回填。可以将一些废石、尾矿等对那些地下采空区进行回填作业,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出现地陷地质灾害的隐患,而且可以使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现在重庆的很多矿井采空区都进行了回填作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出现地陷的安全隐患,也使得地表的土地耕种不受影响。

2.2.2 矿山废水的治理

对于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矿坑排水、矿石选冼污水、矿山酸性废水等,其中矿山酸性废水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大的。在重庆对于矿山酸性废水的治理方法主要是进行中和或硫化沉淀法,使之变为弱酸性或中性,这样废水在治理之后还可以得到继续使用。

2.2.3 土地复垦治理

所谓的土地复垦治理,其主要在一些采矿作业、洗选加工时,会出现很多土地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因素,继而造成了土地环境破坏的问题,为了能够使这些被破坏的土地能够得到恢复,一般在对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技术方法:

(1)工程复垦技术。一定要按不同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土地复垦的方向,对一些荒废的土地进行作业,其中包括回填、堆垒、平整并且要做一些防洪、排涝等措施。

而且要针对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挖深垫浅的土地复垦方式、梯式动态复垦的方式、充填复垦的方式等。

(2)生物复垦技术。在一些平整之后的土地,要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生物复垦,继而选择植被品种进行种植。主要采取的生物复垦方法有:客土法、化学法复垦技术、绿肥法复垦技术等。

3 结论

随着我国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出现的矿井环境也日益增多,而且所面临的恢复治理难度也日益增大,那么就会造成日益恶化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所以,需要加大对于矿井环境方面的问题研究,并且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以推动我国矿井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得 “绿色矿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聂忠斌.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

篇2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治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包含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迅速拓展,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产业、区域建设规模、生态环境等均不相同,农村环境污染在形式、源头、布局、危害等方面独具特点。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因农业不合理种植、工业生产等原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胁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产业,规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浙江省农业生产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1.化肥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粮食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浙江省农田或相关土壤中的氮、磷污染即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与流失。氮肥喷洒于田地内,土壤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若此时进行农田灌溉或遇到雨水天气,氮肥即可溶解并随着水流渗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与河流。磷肥的使用与流失亦会导致上述后果。据调查,磷肥较难被农作物吸收,其吸收度仅为20%,剩余磷肥即会对农田、土壤及附加水源造成破坏与危害。浙江省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于2016年共使用化肥87.52万吨,每公顷播种面积使用量达到359公斤。化肥的持续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大量流失,不仅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或板结等问题,更可能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

2.农药污染

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目的主要是防治害虫、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彻底防患害虫的生长、蔓延,增加产量,农户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农药的不恰当使用、蒸发与渗透等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2016年使用农药达5.65万吨,每千公顷耕地的使用量是0.00588万吨。农药在蒸发后可直接随大气流四处扩散,遇水落入土壤或河流中,即可污染水源与土地,并威胁人体健康;农药的喷洒亦会伤害其他有益生物或植物,破坏生态平衡。

3.农膜污染

农膜,即塑料薄膜,是由聚乙烯及其他树脂构成的薄膜。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将农膜铺设于土壤上,以达到增高温度与湿度的目的,同时抑制杂草形成。浙江省农村具有大量的农作物塑料大棚、温室大棚、蔬菜田等,农膜的使用量逐步增加。浙江省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2016年使用农膜量分别为5.54、6.75万吨,而当年的耕地总量分别为996.59、960.22千公顷。浙江省农村耕地总量在减少,而农膜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农膜是当前农村环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农膜无法彻底回收或不回收而埋藏于土壤内,难以被降解,即会导致土壤内的水分流通不畅,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二)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浙江省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大量乡村企业逐步形成,工业生产污染成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另一重要污染源,主要包含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

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省份之一,其农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水,工业废水若未经过相应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水即会流经土地并渗透至土壤下,污染耕地和地下水,直接被排放至河流,会污染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浙江省许多中小型农村企业排放出的污水均未受到一定的处理或中和,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仅无法被各种植物吸收,还会对附近土壤形成破坏,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土壤酸化、板结等。此外,化工、肥料等生产企业甚至会排放出有毒污水,阻碍农作物和有益植物的生长。

2.固体废弃物的堆弃污染

固体废弃物,即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渣。随着浙江省农村地区加工产业与电力能源、家用电器及塑料模具等机械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各种固体废弃物显著增加。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未设置相应的排污设施,甚至将废弃物直接堆弃在空地中或排放于河流内,固体废弃物经过雨水冲刷与侵蚀,即可能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成分融入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污染性物质不断聚集,污染土质或水源。

(三)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作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即农村常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包含厨余垃圾、废弃物品、人体排泄物等。随着浙江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由此而形成的各类生活垃圾逐步增多,生活垃圾的处理与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关键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分散,污水来源众多,如清洁废水、垃圾堆渗漏等。同时,大部分家庭或村庄并未设置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网,多直接倾倒在土地上或河流内,污水渗透进地下,污水中的氮、磷物质即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水源。

二、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基层政府和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浙江省农村基层政府、村民仍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观念,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一是村民在生活中仍保留着大量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同时随着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改变,村民为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杂草、害虫的侵害、提高产量、降低劳动量,开始不断使用各种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也污染了河流湖泊。二是农村基层政府环境保护观念不强,过于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与个人政绩,盲目招商引资,缺乏对企业性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也未设置相应的环卫设施,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因教育背景不足或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依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耕作经验实施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仍滞后,并未严格依照不同种子、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剂量、使用步骤或章程等,而是各自土地、各自生产。长此以往,这种耗竭式生产模式和随意施用化学制剂、地膜等,会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污染土壤与水源,更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与人体健康,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农村环境污染因家庭生产经验不同而不同,点多、面广、分散且处理难。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不完善

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国家并未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浙江省依据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了相关规范章程,但是缺乏专业性和细致性,并未严格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形成防治措施和保护方式。同时,尚未对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等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中的组织责任、管理责任等做出规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这就增加了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

(四)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建设滞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制度是以城市和重点污染源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建设较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滞后不仅使得基层组织在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工具,而且造成“环境保护并不重要”的错觉,让当地农村管理组织忽视环境保护问题。乡镇级别以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基本未设置专门的环保部门或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也较少,设置成本高且使用率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三、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

对浙江省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而言,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城市居民各类生活物质的供应地,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该省经济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因此,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健康、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积极转换观念,给予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基层组织和村民的环保意识。

1.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对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科学的农村地区发展观,真正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实际工作体系中。

2.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若想在短时间内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应主动牵头,通过环境管理、农业生产、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广泛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科普宣传、文艺汇演等,增强村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观念。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规章,完善环保制度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缺位,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重视,甚至形成忽视和纵容行为,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是该省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国已形成的有关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法律法规,均以城市环境污染或特大污染源为考察基础,针对农村地区的立法则相对空白,部分法律法规或章程中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但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浙江省在设计形成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章程时应综合考量:以国家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紧密结合本省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监督、奖惩机制,以保障现有法规章程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三)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污染是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应注重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科学施肥,合理把握耕地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村民收入,恰当使用各种有机肥料,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减少化肥的使用。积极优化农业施肥技术,依据农作物所需肥料的类型和多少、土壤中所含肥料的成分与供应能力等准确评估施肥种类、总量和最佳时间,继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化肥的效能。

2.科学用药,降低农药渗透的环境污染

村民应严格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范科学恰当的喷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在浙江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减少化学性农药的使用,开发并促进广大农民使用预防害虫形成的农业生产方法。

3.采用降解技术,防治农膜污染

设计形成农膜使用标准与农膜污染防治规范,并制作成册,积极推广至各家各户,促进村民对于农膜污染和农膜危害的了解,严格控制农膜使用量。积极引进光降解、生物降解等农膜降解技术,降低每年农膜在土地中的残余量。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相比于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系统显得贫瘠而不完善,尤其是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城市的财政投入往往高于当地农村建设投入,针对保护农村环境、防治污染的资金投入更是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监管,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

在乡政府或重要村落设置垃圾中转站,在各个村里安装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清扫,并定期运送至中转站,而后进行科学的焚烧或掩埋。

2.有效治理农村污水

通过改厕、改厨、改栏等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并积极试用湿地处理等先进的污水处理方式。

3.降低工业污染

基层管理组织应制定招商投资标准和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工业生产过程的监管,降低工业污染。

四、结论

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多的复杂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土壤结构、水源质量、生活状态,而且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居民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纳入工作体系,制定相关规范章程,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伟.浅谈农村环境问题[J].世界家苑,2012(7).

[2]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J].化工技术经济,2001(1):29-32.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污水治理;问题;措施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在环保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推动环保事业的持续开展。而污水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下就污水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一、环境工程中污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城市快速扩张导致污水处理规划矛盾的问题。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对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污水处理的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但在城市化密集的状态下,污水的处理是采用集中处理还是分散处理成为了污水处理规划中出现的一个矛盾。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具有便于运行管理、节省建设投资等优点,但同时也有系统庞大、建设周期长、协调运作难、近期的管网系统功能差等缺点;分散处理方式,是由开发商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工作,由于其对小区内的污水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因此具有不受大市政污水设施建设进度影响的优点,但由于其由开发商自建自管,因此也具有因技术、资金和管理不到位导致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不利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缺点。由于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对污水系统建设以及优化运行和环境保护都有着极大地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污水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矛盾。

2、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不完善导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问题。目前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中的运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污水处理厂无法进行持续正常的运行,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污水处理能力。此外,除了污水处理厂整体上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难以掌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也是目前我国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多数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不达标的问题。目前存在着多数的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在经过相关的技术处理后达到了国家的污水排放标准而进行排放,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由于目前污水处理厂的设备难以合理处理这些污泥,而造成污泥处理难以达标。这些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污泥,同样会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4、多数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维护存在缺乏资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际援助和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尚且不够强大,国际援助也只是能解决小部分的资金问题。因此导致我国的多数城市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短缺得不到及时的扩充与设备更新,导致其污水处理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速度,有些污水处理厂甚至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无法正常运行。资金欠缺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导致很多在建的污水厂待建甚至停建,无法保证污水处理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缺口无法保证污水厂的建设,达不到污水处理的要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二、环境工程中加强污水治理的措施

1、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国家应制定全国性的有法律强制力的排水法,同时建立污水产业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对污水处理产业给予法律上的援助。同时,国家应该针对污水治理产业给予一定的帮扶与鼓励,在有必要的时候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快其产业化转型的进程。而针对地方的各级政府,就应该在充分考察本地区的实地条件,实际污水处理状况的前提下,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下,因地制宜的制定本地区的相关污水处理专项规划政策。力求达到污水处理技术合理、管理水平科学先进。使污水治理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经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起步比较晚,加上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跟不上社会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现实越来越突出。

2、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能力。目前,政府在污水处理方面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污水处理厂也引进使用了一定量的现代化设备,使得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污水处理中随之而产生的大量污泥,却未能得到有效地处理。这些没有被重视的,未能给予妥善处理的污泥,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现阶段,我国的污水厂污泥治理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颗粒、有机物、致病细菌等有害污染物,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都有着极大地危害。因此,我国应加快污泥治理工作,使其达到快速发展,提高其污泥处理能力。对于超标排放的污泥,应该采取填埋、焚烧等相关技术进行妥善处理,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

3、不断研发污水处理新技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经济实用的生物处理技术,现存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多种多样,如由活性污泥法改进的AB法、AO法、A2O法、SBR法和氧化沟法等技术发展的较快,但却得不到普遍的应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方法的投资运作和维护费用太高,很多城市的财力难以负荷。因此,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较为经济的生物处理法,应用的技术比较单一。因此,为了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快速有效,我们应该致力于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呼吁有关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进行开发研究更为经济、实用的能够快速普及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市污水治理工程得到快速有效地发展。

4、拓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这种单一的集资方式是限制我国污水处理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是污水处理过程建设得到切实的提高与发展,就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多污水处理过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比如可采用以下一些筹资方式:个人投资、集资、BOT方式、发行建设债券、发行环保彩票等。从根本上保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使其在财政上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向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日益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必须加强对我国污水的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魏明辉.城市污水治理的常用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

[2]薛永刚.关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探析[J].东方教育,2016(06)

篇4

关键词:环境检测;分析技术;进展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时,也不断的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环境,所以正因为这些改变使环境在某些方面受到了破坏,从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治理,改变当前环境现状,创造新的人与环境和谐的局面,是目前经济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环境检测不仅可以有效的环境保护,同时环境检测对社会发展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所以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技术。其具体变现就是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种可能会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进行检测,其检测的数据和结果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其发展的变化趋势。环境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标准来进行执行的,其操作程序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环境检测分析技术的目的就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提供数据,并很据其数据,分析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环境检测技术的作用就是能够反映出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信息,同时也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环境问题的评估及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也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1]。

三、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全面的反映

了解和掌握详细的环境状况,是对环境污染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措施的关键,然而这些都是药依靠环境检测分析技术来实现。针对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来看,并不能达到理想环境状况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待测污染对象的指标的检测不够完善和准确,同时也受到了物力、财力和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环境检测过程中精确性不够,无法得到较为详细的环境状况,也无法测定出排污状况。同时我国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重点都在单个项目指标的检测,然而对全面的环境状况还有待提高[2]。

(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缺少应急措施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过程中,对突发性的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还比较缺乏,在理论和制度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应急预案,这也是导致在环境检测和治理采样分析工作中,无法对现场做出准确的检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域状况,其地理位置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也给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环境检测分析技术与方法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在环境检测上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比如在对不同污染物进行检测时需要不同的采样分析才能够完成,对整个环境检测系统缺乏系统性,一些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检测结果又很大的争议性。因此,目前完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设备是提高环境检测效果的有一大问题。

四、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对策

(一)实施科学的环境检测方法

科学的环境检测方法,就是对环境问题作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检测计划,采用科学的手段,是测量结果更多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其主要办法就是:首先分析待测区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确定环境检测的重点。其次制定一个周期性、综合性。有效性的检测措施。再次,从人体危害方面入手,对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分析,确定该污染对人体会造成的危害,并对有毒物质进行重点检测。最后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二)明确环境检测技术与方法的标准化

对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环境问题,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检测的重要性。环境检测室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环保部门的管理,对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改进。完善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检测和治理领域上的差距,并强调标准作为技术参照的重要性。

(四)加强对突发性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

很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突发性环境问题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所以能够快速确定突发环境的动态变化和治理措施是明确突发性环境问题事故的检测和治理的重点,相关部门应该总结经验,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属于科学性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环保进程的加快,同时也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检测服务于环境保护,其主要的任务及时对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进行检测,并以准确可信的数据反映出某地域的环境质量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那么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姚琳琳,浅谈我国环境检测分析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83~96

[2]李大伟,环境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14~142

篇5

关键词:矿业开采;生态环境;基本原则;防治措施;矿产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0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矿业开采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使得矿产资源浪费和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虽然当前很多新建的大中型矿山采取了若干保护措施和生态重建手段,但是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剖析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目标,对于促进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1 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1.1 矿山生态环境防治面临的挑战

除却新建的大中型矿山,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并且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加,这也就决定了采矿活动不会停止,反而会继续增强。但是对于旧有矿山来说,其生态环境问题本就十分严重,一旦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那么必将出现新老问题的叠加现象,使得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难度增大;第二,集体和个体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集体矿业和个体矿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乱采滥挖、冶炼工艺落后等问题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个体矿业的整合力度,但在短期内个体矿业和集体矿业仍将持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需要处理的矿山三废越来越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既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因素,矿业开采过程中三废的排放量本就很大,再加上旧有矿山对其处理的忽视,使得矿山三废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1.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石采掘、选矿和冶炼等环节,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目前比较常见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第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在矿业开采的过程中三废排放量是很大的,以废石为例,每生产一吨金属或者煤炭,往往会产生上百吨的废石,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那么这些废石必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此外遇到暴雨天气,废石废渣又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新物源条件;第二,对空气和地下水的破坏。当前矿业开采中对空气和地下水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硫化工和煤炭。其中煤炭采矿业排放的废气多为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对空气污染严重,硫化工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及汞、砷等有害物质,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当然,其他类型的采矿业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地表景观破坏。近年来,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等灾害在矿山时有发生,对矿山地表景观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露天采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山坡滑动,采矿淘金破坏河道等;第四,对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疏干排水是采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其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进而使得区内泉水干枯、河流流量锐减,改变了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使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

1.3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因素:第一,计划经济时代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忽视。除却当前新建矿山之外,旧有矿山基本上都开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方面当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矿业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又快又好”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使得矿山企业的工作重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上而不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第二,市场利益的驱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仍旧有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用非常简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愿加大投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第三,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一方面当前关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旧不够健全,各级政府也没有针对性地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对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视而不见,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严重滞后;第四,社会环保意识淡薄。矿业开采虽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矿山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再加上新闻媒体和宣传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较少,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难以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2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年形成的,问题积攒较深,涉及的矛盾较多,因此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防治时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措施,要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等多种措施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

防治。

篇6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Green Paradox”在近些年受到了欧洲经济学家们的热议。然而在中国学术界,尚且没有对应的翻译与文献研究。本文权且将“GreenParadox”译为“绿色悖论”,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而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扩展了“绿色悖论”的外延。进一步,笔者分析了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机、政策威胁、被治理行业的替代技术都对于“绿色悖论”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绿色悖论”;气候问题;环境政策;环境治理

针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其危害性,并且做出了承诺要治理该问题。随之,一些针对性的环境政策出台。但是近些年,全球变暖问题依然在持续加重,这引起部分学者的反思。“GreenParadox”正是其中的一项研究焦点。

一、概念内涵

“绿色悖论”的主要提议者是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汉斯-维尔纳.辛恩。辛恩多次警告称东京气候会议所指定的气候政策会造成“绿色悖论”的产生。他进一步声称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部分气候政策是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比如对燃料消费量进行征税,以及对低碳能源的提供者进行财政补贴,而这些势必会引起化石燃料价格的下跌,如果燃料所有者预测气候政策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变得更加严格,那么可能会推动该燃料在近期的销售,以求错过价格跌落的最差时期,随之可见,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了(2008)。可以说,“绿色悖论”的基本原理是体现在化石燃料的拥有者对待气候政策的反应之中。

二、基本假设

辛恩(2008)在霍特林的“不可再生能源获取模型”基础上提出一个资源获取的基本模型。他指出“绿色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被治理企业占有一个给定的外生性资源储量。在这种环境下,税收或者其他减小需求的政策措施都将通过导致化石燃料销售的缩减而降低矿业项目的价值。这也被证实会降低对矿业项目的投资兴趣而使得化石燃料的生产总量减少。基于上述假设,辛恩推理出碳消耗税对于化石资源的作用机制,认为如果税率高于利率的话,将会导致“绿色悖论”的产生。

辛恩的结果也是建立在另外一个强假设之上:并不存在一项替代技术。这项假设在短期内来看,也许是合理的,因为现阶段的确没有化石原料的合适替代者。但是一旦替代技术成为可能,那么替代的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性替代。迈克尔·赫尔(2010)也表明如果一项替代技术的引入将会使“绿色悖论”效应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斯泰莱(2012)扩展了霍特林的模型,提出了新的假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开发活动的前期投资变量被包含进来。这个模型与辛恩的基于霍特林模型而建立的模型相比,更有可能说明在税率足够高的情况下,气候问题会得到缓和。

三、概念外延扩展与理论扩展

(一)概念外延扩展

就“绿色悖论”的外延来说,已有的研究将“绿色悖论”的理论局限地运用于全球变暖、气候政策研究之中。这无疑会限制更多领域的学者去研究和发展“绿色悖论”的概念。此外,过往理论研究全部是站在全球性层面讨论气候问题,这种特点无疑会限制“绿色悖论”在更多的国家获得理论发展与理论实践。

因此,在中国环境治理背景下,有必要对“绿色悖论”的外延进行扩展,以求其理论更广泛的运用在中国环境政策制定实务之中。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它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悖论”原有的概念外延聚焦的气候变暖问题属于此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问题。而无论是污染问题还是生态问题都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其都与人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就会产生于气候政策所类似的“绿色悖论”的现象。所以,“绿色悖论”概念的外延可以适度扩展到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次生环境问题之中。这样,“绿色悖论”理论可以更广泛的运用于中国的环境治理。

(二)理论扩展

1.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间间隔对“绿色悖论”的影响

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机对于一项政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悖论”描述的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环境政策在讨论与制定的过程中以及这种政策实际执行的规划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被治理行业中的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生产与制造原有产品,并且在运输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如果将环境政策的制定时间以及其实施前期时间大幅缩短,将会限制这些企业的原有产品生产,更好达到环境政策的期望效果。

2.政策威胁对“绿色悖论”的影响

一项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最综效果如何,还要依赖于环境政策对于被治理行业内企业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来自于政治压力,也可以来自于社会舆论压力与经济压力。“绿色悖论”产生的其中一个作用机制是被治理企业预见了自身产品在将来会受到该环境政策的影响,为了依靠此产品获取更多的利益,企业只有加大生产与销售。所以,当一项环境政策对企业的产品威胁很大时,被治理企业更倾向于在短期内加大生产与销售,最综造成“绿色悖论”的产生,加剧短期环境问题。但是较大威胁的环境政策会降低远期高污染产品生产与使用量。

3.被治理行业的替代技术

被治理行业对待环境政策的反应与该行业的替代技术的成熟度、市场占有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个替代技术成熟的行业或企业,其应对环境治理政策,将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面对在税收等措施面前,行业或企业更多的只能遵守。相反,若被治理行业或企业处于一个替代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其具有强市场权利,面对环境治理政策,将有更多的余地做出有利于其利益的措施。在政策实施之前,若替代技术不成熟,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在营销等方面做出回应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可控制的扩大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利于环境治理,最综产生“绿色悖论”。

四、总结

当经济学家们积极投身于“绿色悖论”的研究之中,现实世界的气候政策的研究却发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绿色悖论”是否发生与存在缺乏实证性研究的证明。当然,“绿色悖论”的理论模型也仅仅依赖于假设,所以可想而知,“绿色悖论”受到的质疑在所难免。

但是“绿色悖论”对于中国环境政策的制定还是具有一些理论意义:一是合理规划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间,减少被治理企业的反应时间并限制其逆向选择行为。二是治理的手段与机制要多元化,合理给予传递被治理企业相关政策威胁。三是针对于垄断性较强、替代技术不成熟的行业给予较严厉的政策规定,抑制其不利于环境问题的生产行为。

参考文献

[1]Hotelling,Harold.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31

篇7

关键词:地质采矿;地质环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Abstract: in the geological mining process, bring about a serie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how to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bring, carry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inLi gypsum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control recovery plan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so th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geological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图分类号:[P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伴随着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的发展过程,地质环境问题也一直伴随、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某种程度来讲,人类发展经济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也是和地质环境问题做斗争的一个过程。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地质采矿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在地质采矿过程中,由于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同时随着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工程对矿山岩土体扰动加大,增加了地质环境不稳定性。这些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但形成安全隐患,而且降低了地质环境质量。为了解决好地质采矿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处理和解决好地质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矿区多个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的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方案实施后将大大改善矿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证矿区地质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有利于附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并以较少的投入,有效地防范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矿山地质环境的后期治理费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临澧石膏矿区蕴藏丰富的矿石资源,合理利用好相关资源,将为湖南省的发展以矿石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就是调整矿业活动框架,合理规划开发矿产资源。加强舆论引导作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矿区概况

矿区位于临澧县北西,交通方便。地处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不大,植被较发育。矿区范围人类活动经济活动不频繁,工业不发达,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轻。据调查,区内对原始地质环境影响的主要工程活动是矿区西侧石膏矿坑道采矿活动。坑道采坑目前造成地表变形少,其它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未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

矿区属剥蚀构造丘陵与宽缓冲沟相间地貌,地表为第四系覆盖,基岩地层主要为下第三系;地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总体呈单斜状,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属地震较弱地带。含膏岩系为下第三系古新统沙市组,石膏质量较好。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为渠道、溪沟及水库、堰塘;区内无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水质较好。矿道排水对附近水体影响较轻,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较稳定,无毒害元素。

矿床为坑道开采,石膏矿层及顶板局部可能存在软弱夹层,矿层顶底板稳定性差,易垮塌,矿床开采有诱发局部崩塌、冒顶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该区人员居住密度较大,地形平坦的地段均为稻田,且有乡村公路和渠道,因而环境保护应高度重视,应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留足保安矿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产生冒顶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前期开拓阶段应选择好废石堆放场,并砌好拦石坝,防止废石流失等。

对于这样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吸取以前经验,坚决杜绝实施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非常重要。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关于新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于资源型的地方,其开发矿产资源是发展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方矿山企业往往最大规模地开发矿产资源,对于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而忽略。同时还有些乡镇集体和个人采矿场,在公路、河床、铁路两侧开山采矿,乱采滥挖,乱堆乱放,经常把矸石甚至矿石堆放在河口、河床、公(铁)路边等地方,暴雨过后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把矸石、尾矿等冲入江河湖泊,洪水排泄不畅、造成水库河塘淤塞,甚至冲毁公路、铁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历史遗留矿山开采复垦率低,其产生的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相对比较更严重,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此类矿山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展还是比较缓慢。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了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其矿山环境问题复杂、牵涉面比较广,治理难度相对很大,影响着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发展进程。同时难以找到对应的责任人,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投入资金长期的不足,其遗留矿山环境问题长期影响着地质环境的保护。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对策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整个临澧石膏矿区的多个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含水层以及土地资源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对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方案实施后能大大改善矿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证矿区地质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有效地防范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矿山地质环境的后期治理费用,有利于附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并以较少的投入,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临澧石膏矿区蕴藏丰富的石膏矿资源,合理利用好相关资源,将为湖南省发展以石膏矿石为原料的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对策建议总结如下。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矿产资源的开发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但地质环境问题仅在《矿产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有其非常原则性要求,具体更细化的法规没有,急需出台相关可以依据的配套法规。其次,就是要提高科学办矿水平,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我国大多数的矿山地质环境预测滞后于并缺乏其生态环境恢复的手段和措施,应当在矿山建设的开始的时候,从科学的角度,以整体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系统地研究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法以及尾矿成果的转化方案。再次,要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并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实行保证金制度,限制“三废”的排放。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投入机制,同时国家应给予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及个人参加治理地质灾害。

结论

由于在地质采矿过程中没有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引起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和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一定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一定要吸取以前经验,坚决杜绝实施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尤孝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与保护对策探讨[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4):23-27.

[2] 朱训.论矿业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0,(01):34-38 .

[3] 杨顺泉,等.湖南省地质灾害[M].湖南: 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8

1.1专项起步阶段

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2000-2002年,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作。三年共投入治理资金235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湖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等16个省(市)的老矿山,安排了18个项目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治理矿山类型包括铁矿、煤矿、铅锌矿、铜矿和石材矿等,治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和土地复垦。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项目示范,理清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的总体思路、投资方向和重点。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成因类型复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需资金巨大,必须按照新老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分清治理责任,明确中央财政资金的治理重点,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充分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其它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二是矿区地下含水层的破坏;三是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破坏;四是矿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划分,主要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以前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归属为历史遗留问题。

1.2专项快速推进阶段

在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经验基础上,2003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了《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3]530号),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财政专项支持的项目重点和支出方向等。自此以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依据,专项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2003-2009年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快速推进阶段,共投入项目资金85.5091亿元,安排的项目数量累计1577个,项目几乎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43个不同类型的矿山。2003-2009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数量和资金分布见图1、图2。统计显示,2003-2009年,项目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从最初2003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059亿元,单个项目平均经费由2003年的23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37万元。累计安排项目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湖南省71个项目,山东省61个项目,辽宁省56个项目,黑龙江省56个项目,甘肃省56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辽宁省54841万元,湖南省51070万元,青海省50870万元,黑龙江省50420万元,河北省36610万元累计投入经费最多的前五类矿山分别是:煤矿278500万元,砂石建材矿156721万元,金矿115460万元,铁矿70100万元,石灰岩矿29900万元;累计安排项目数量最多的前五类矿山分别是:煤矿452个,金矿255个,砂石建材矿201个,铁矿146个,石灰岩矿88个。

1.3专项优化调整阶段

在2003-2009年的治理专项快速推进阶段,虽然投入经费在逐年增加,但项目的数量也在增加,项目平均投入经费偏少,存在项目多而散,覆盖面广,经费投入不足、持续性差的问题。受项目经费限制,许多项目区只能完成对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治理的整体效果不明显。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10],确定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76个重点区域。2010年4月国土资源部又实施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在全国76个重点治理区域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上述两个规划的实施,为下一阶段调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思路和重点,完善治理项目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2010年至今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调整完善阶段。本阶段项目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发生了一些改变,由过去支持多而散、经费少的小项目转向支持重点工程的大项目。自2010年起,重点开展国务院确定的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急需治理的其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央财政专项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实施的项目数量却显著减少。2010-2012年资金投入达到148.6936亿元,而安排的项目数量累计303个。2010-2012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数量和资金分布见图3、图4。统计显示,2010-2012年,累计投入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达88.4亿元,而投入示范工程等其它治理项目的专项资金达60.29亿元。本阶段治理工作的特点是财政专项投资方向更加明确,治理重点更加突出,项目经费大幅度增加,在项目设置上更加强调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成片治理的理念。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2.1主要问题

(1)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地质环境基础资料和数据作支撑,但绝大多数矿山没有进行过的地质环境专题调查。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乏技术规范和预算定额标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缺乏专门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规程和预算定额标准,给工程预算、投资控制、预算审查等都带来许多不便。

(3)项目的监督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由于缺乏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使得项目的立项申报、项目审查与预算下达、组织实施、监督管理、项目验收与成果管理等方面没能制度化,给项目的监督管理造成困难。

(4)治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治理难度极大,所需资金多,中央财政专项财力有限,资金的投入仍然不足。

(5)治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就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看,缺乏经济可行、技术先进的治理措施。

2.2对策建议

(1)加强重点矿山地质环境专题调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尽快开展重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以重点矿山为单元,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监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闭坑后所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3)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复绿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研究及探索,推广经济可行、技术先进、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4)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渠道多元化。建立多渠道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改造相结合;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

(5)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应尽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奖惩措施,改进项目款拨付方式,通过资金拨付调控项目进展,使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实施一批有带动性、影响性的大项目。扶持进展顺利、效果好的项目。

3几点认识

(1)历史时期,人们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矿山环境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一种“吃了祖先饭,断了子孙路”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发达国家曾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阶段,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下了很多难以整治的“后遗症”。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充分表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及时进行治理和恢复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而先破坏后治理的代价将是昂贵的,甚至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害。

(3)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是一个矛盾体,要破解这一矛盾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中。在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坚持科学、有序、合理、适度,在矿山环境保护上遵循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消化旧账、不欠新账,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9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转型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治理策论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治政府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1-28.

[8]刘松柏.第三方治理还需跨越多道坎[N].经济日报,2015-01-20.

[9]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7).

[10]王尔德.“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增速达40%左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4-10.

[11]张红兵,王开广.我国将建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N].法制日报,2015-08-07.

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规划,存在问题,反思,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ity environment need thorough thought and reflec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our city, and find the common ground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onstruction, city planning and cit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hich also should base on pas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us,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 is feasible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The innovative cit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hould guide by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nd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ity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Th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ode and way of thinking, change the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ity uncoordinated; promote the City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ity Environmental Planning;Problems; introspection;circular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环境规划的地位等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者之间的有利衔接之下,最终达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但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过去。我国沿海城市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每年不断得加强城市化建设,拓展建成区范围,促使人口急剧增多,显然每年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在变化,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城市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安全与环境问题。不少城市城镇化进程过快,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率虚高,水土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达到饱和。这些问题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城市环境规划,应改变以往的规划思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循环经济理念始终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贯穿,同时结合城市环境规划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借鉴其发展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进一步创新环境保护思路,促进城市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城市规划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同时受到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由此带来的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各类城市在发展中不断的建设和升级。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环境污染正以相同的速度不断的朝着城市蔓延,造成了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也城市埋下了诸多环境安全隐患。同时目前在社会发展中,我国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统计部门在城市建设上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管理较为欠缺,导致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整体规划的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促使城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水体、固废和噪声这四方面的污染。

三、城市环境问题整治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1、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法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同广、危害大的污染物,其次根据城市大气污染特点利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的模拟和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等几种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特征分析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分布及浓度分布特征、行业排放分担率及浓度贡献、地区排放分担率及浓度贡献以及区域污染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等多方面特征,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方案,城市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主要治理方法有:一、工业合理布局: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此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厂集中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二、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三、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

2、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水环境治理应着重研究河网水系的通、流问题,即水体进出流动、补水办法和措施;强化治污措施,通过纳污能力分析,提出治污要求,最终消除污水直排水体、使水质达标。主要措施:一、对水污染重要行业及产污大户企业,实行总量控制;二、完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三、在根治排污的基础上,辅以生物、生态等环保措施,改善水体水质,治理水环境。

3、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在城市固废的多种处理处置方案和综合管理的复杂体系中,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是非常必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珲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