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应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做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团。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小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2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 有效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梳理教材归类课文,让课外阅读的选择有针对性
虽说课外阅读不应该有框架的限制,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书海中漫游,也许最后的结果只是两手空空,因为当我们面对摆在面前的丰盛午餐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怎么吃,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吃。当今打着“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课外读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但是读物一多,难免会泛滥会有鱼目混珠、美丑同在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新基础教育论》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打散课文,按类进行教学重组,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重组,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苏教版文章,按体裁可以分为小说类,如《船长》、《爱之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以此为点让学生向小说领域展开拓展阅读。除了小说类之外还有抒情散文类,比如《桂花雨》、《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这几篇课文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这类文章均有共通之处——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通过对某样事物、某段生活的回忆寄托作者深深的情思。针对这类寄情于物的散文,推荐的课外阅读将是运用寄情于物方法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叶与红莲》及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等。还有就是诗歌、剧本类,比如《负荆请罪》、《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及古诗系列。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探究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抒发爱国之情的古诗,并寻找共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一起感受作家心中的爱国情怀。
2.留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探求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阵地,如何利用好这块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多得,甚至学有所求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时,便可及时推荐书目,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从好老师的引导开始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激起阅读兴趣,其实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教学白骨精的奸诈,她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村姑时我就幻灯出示《西游记》原文: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一变,变为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若莺啭林……让学生形容这是怎样的一个美貌女子。然后学生说,我就话锋一转说道:“名著有很多人去研读,并在旁边批注,《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注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后面他批注了一个‘妙’字。你想知道李卓吾老先生为什么写这个‘妙’字吗?另外告诉大家,其实原著中也有对白骨精后面两次变为老者有着精彩的描述,想知道吴承恩是怎么写的吗?课后自己好好去读读原著。”这样的课堂问题,并非教师无意为之,而是故意留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很好奇,课后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3.建立长程阅读,做好课外阅读的前沿后续
篇3
关键词:主体支配自主阅读;教师指导课堂阅读;课外延伸创造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展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放手主体支配下的自主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自主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主体支配下的自主阅读,特别需要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二、重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主阵地仍然在课堂,其核心仍然是课堂上文本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教材的教和学,教材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所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文本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时要透过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独特见解、深刻反思,读出作者巧妙的谋篇布局,精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抒发,别致的材料选择等,以此感染学生,进而有序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阅读陆蠡的《囚绿记》时,通过探究问题: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何变化(绿色-绿友)?然后由称呼的变化到情感的变化,探究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欢喜-不快、恼怒-敬重-真爱)?循序渐进指导学生阅读,进而从作者情感的变化人手,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作者对绿的情感由爱质变到了真爱,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爱是用了心的爱。这样学生就突破了传统解读的藩篱,纷纷谈出了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准确把握了作者情感,为进一步解读文章主旨打好了基础。
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自主性。比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我通过播放《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横槊赋诗诵读《短歌行》的片段,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找到了自己阅读的出发点,实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三、拓展课外延伸下的创造阅读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激发学生从课堂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兰亭集序》的学习,王羲之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何一契”,“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堂上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无常之感,时不我待之叹,那么我们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呢?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思考,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篇4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32―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就阅读教学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许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意见,探索出不少富有成效的教学举措,使得阅读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僻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观念滞后,语文教改举步维艰,致使语文教学仍然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不前。笔者认为,目前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阅读材料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不少语文教师仅以教授语文教材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大多局限于语文教材。但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满足于读完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内容局限于文本解读。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以讲明白课文为要务.学生以听明白课文为目标。这种阅读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习得知识、理解文本的层面上,忽视了阅读方法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从而使阅渎教学陷入费时多、成效差的困境。
3.教学方式倾向于以讲代读。由于阅读教学局限于文本解读,再加之学生课外阅读和个性阅读思考的缺失,使得这些内容的教学大多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完成。于是,阅读教学就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单向讲授占去了大量课堂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束缚了学生的多向思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着眼于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打破语文课堂的时空限制,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和感受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课堂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主,但必须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比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课文时,搜集相关资料,把以往需要在课内解决的部分问题延伸到课前或课后。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知识,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目标。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现行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除了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必须要有关于阅读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善于指导学生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对高中生语言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此,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发展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焦点问题。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发展为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避免程序化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机会,探寻有效策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见解。
一、激发兴趣,个性阅读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是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而语文的人文性和“人情味”正是这一学科最大的闪光点。可以说,语文教学讲究“以情动人”,体现语文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丧失自身的活力,阅读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僵化的提高语文成绩的辅助方式,这是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对此,教师要从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出发,教出“人情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减少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干涉行为,让学生自由选择选择阅读范围,引导学生通过独特的阅读角度和思路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满足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这对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提升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阅读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充足的耐心。做读书笔记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个性阅读的有效途径。为了避免阅读出现“无果而终”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自身的阅读体会、摘抄精彩的片段、做简短精练的书评等,通过这一方式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探究阅读
高中生面临繁杂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巨大压力,阅读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尽管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但仅仅通过个性化阅读想获取优秀的成绩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毕竟,高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们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这就对教师的指导环节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指导探究阅读一是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相关阅读信息进行筛选,三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四是对阅读内容的交流评价。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当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之后,教师要建立一定的阅读层次体系,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到教师所制定的阅读层次体系中,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感悟及认知能力在阅读中逐渐统一,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避免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依赖性,在阅读中发挥学生的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文本内容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有无穷意味的意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品意蕴,在阅读中看见生活、感悟生活。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阵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拓展性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的语言类学科,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提高阅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拓展性阅读为高中语文锦上添花,这是现代语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高中生通过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这篇课文只是的一首诗词,课堂阅读时间并不长,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其他的诗词进行学习和背诵,并将诗词自学透彻。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结合课本主题和高中生的实际需要,有目标地进行拓展,关注教学实际;二是教师要将预设性拓展和生成性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使拓展阅读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拓展阅读的质量,教师还要丰富阅读形式,拓展阅读范围。具体来说,以点带面、自由阅读、读书交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力求通过拓展性的阅读实现课外延伸,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四、交流评价,完善阅读
交流评价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陈述自身观点,表达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也可以根据实际阅读提出问题,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这一陈述、反驳、补充、讨论的过程是完善阅读的有效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阅读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伙伴”。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引导学生从作者意图、写作背景、文章主题等多个角度全面理解阅读内容,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成绩,教学评价只讲究效率,在阅读评价时十分刻板,程序化的评价形式使得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忽略评价的语言艺术性。对此,教师学会利用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亲切的肢体动作进行客观、简洁明了的点评,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鞭策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疑问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认识文章,把握核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更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此要充满耐心,不断付出。
参考文献:
[1]李宛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6):46.
[2]张显东.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旬刊,2008(6):56-57.
[3]何媚秀.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教育,2013(7):54-55.
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问题分析 互动交流 课外拓展
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方式,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初中阶段积累的词汇、语法、语言能力在高中阶段会是一个转型期。英语教师如何抓住语言学科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新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有些英语教师迫于高考的升学压力,有比较大的心理包袱,在贯彻新课改理念时,还是抛不开传统的一些教学束缚,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1忽视整体篇章的感悟,孤立学习词汇、语法
有些英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讲解生词,补充词汇,不厌其烦的分析语法,甚至还存在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提不上来。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和整体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适当点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忽视语言交流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有些英语教师没有注意到,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形式过于单一,师生的交流的内容简单地停留在课本上。现在的高考阅读文章越来越灵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能力离不开阅读课堂教学的培养,只有让学生的语言交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加强互动交流,提升语言综合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交流,如果没有交流,就会变成“哑巴英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走进英语大课堂的重要机会,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课文的魅力,在交流中活跃课堂气氛,训练思维,就能大大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阅读课文“Fact and fantasy”时,为了让学生对一些“路程”的词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What’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What distance do you have to walk to school?你到学校要走多远的距离?”“I could see the bus coming in the distance.我看见公共汽车从远处开来了。”“What’s the distance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从你家到电影院有多远?”“His house i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hospital.他家离医院只有几步路。”通过这些对话交流,既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又在对话中渗透英语词汇。当学生对在交流中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后,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英语拓展对话,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将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三、课外拓展,构建阅读大平台
入选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文都是经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中外文化习俗、西方传统文化,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风土人情等,这些课文生动有趣,有助于打开高中生的视野,更好的了解世界。但是教材的篇幅有限,如果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大纲也对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一个量性规定,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3.1制定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
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改革,英语高考试题直接出现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课外阅读内容。每个高中生都希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结合教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将课外时间合理规划。如寒暑假要完成多少阅读量,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系统地课外阅读。
3.2细化课外阅读内容
当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延伸。
四、结束语
创新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咸修斌. 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几个因素[J]. 外语界, 1999.
篇8
小学语文古诗文化阅读实践小学生古诗教学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诗的学习,来使学生能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理念,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培养学生们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引导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领悟。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对于初步接触古代文化的小学生来说,就如同美味、丰盛的文化大餐,有着丰富的营养供给他们来汲取。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精华的结晶,是才子佳人们充满灵性的表达方式,故其文化意蕴无比深厚。小学生们正处在初步接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年龄段,以这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古诗来为他们铺垫出一条通往古典文化方向的大路,这必定能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石。
另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几乎涵盖了天地间的世事与万物,所有能用语言或无法用语言直接来描述的事物皆在其中,这也是其奇妙和吸引力所在。通过古诗的学习来培养小学生们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携、品格的塑造是最好、最高效的一种方式。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让他们学习和背诵一些经典易懂的传统古诗,用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来武装涵养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受益一生。
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1.课前预习,夯实基础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前预习,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课程,更是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因为古诗作者将个人情感全部寄予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并且写作背景距今时代久远,有些古诗中还有一些历史典故,与现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差很大,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古诗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对古诗的顺利教学会起到很大的阻碍。另外,一般古诗语言简短精炼、含蓄抽象,这也会对学生在理解古诗上有一定的障碍性。教师只有指导好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提升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例如,在讲授宋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江雪》一诗时,根据这篇广为流传的佳作的特点,从诗中的渔翁形象入手,要求学生去理解渔翁形象实则是诗人的化身,借此表达诗人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的品质。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讲授此诗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所掌握的资料,可以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针对古诗展开讨论。围绕古诗表达主旨,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探究来自主理解古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这种主动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能够轻松地体会到诗人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2.品悟诗句,分析探究
品悟诗句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努力打破传统的牵引式教学模式,减少或取消带领学生逐字逐词逐句重复性的朗读,然后辅助教材进行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强学生主观性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充分自学、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抓住重点诗句去反复品读,在主动探究分析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切身地去体会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我抓住了“孤帆”这一词设疑:诗人伫立在江边,遥望着好友孟浩然的小船渐行渐远,江面上白帆点点,许多船只来来往往,为什么诗人却只是说“孤帆”呢?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插图,反复品味诗句,自主形成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这个“孤”字中明白了诗人是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载着好友离别的这一艘小船上,从而忽略了江面上过往的其他船只,他把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托付给江水,目光随舟而行,独望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通过品读这一词汇,学生们就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借助作品所要表达的对友人离别无限的不舍之情。
3.重视朗读,体会情感
重视朗读的目的就是要重视每个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体验古诗。通过声情并茂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让学生读出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带领、组织学生朗读的督促者,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循序渐进,读出层次,品味内涵。反复的朗读古诗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品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联想,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体味更深层次中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七律・》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开放式的不断朗读诗歌,抓住诗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想象在漫漫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在途中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课外延伸,拓展积累
诗人在创作每一首古诗时,几乎都会结合到一段历史背景,或是其命运的转变。那么,如果单单只是通过一首诗就想要理解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太过牵强,所以,课外延伸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古诗。因此教师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适当性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诵读面,加强积累。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送别的古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送别诗,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每首诗中的送别之情。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阅读积累后,也可以跳出教材,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古诗积累量,还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某一类(如送别类)古诗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让我们在古诗文化阅读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篇9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需充分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1)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2)读通顺,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然后检查初读的效果。抽学生个别读生字词、读课文,切记不要齐读,以便学生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或学生对容易读错的字、词给予指导。对于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以最简单的句式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的感知。
二、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目前,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感悟,轻质疑。中国传统 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时,学生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词语、句子或其它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就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字词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阅工具书或资料;有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有的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理解;还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动手实验,调查了解等方式解决。
对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有明显答案或隐含答案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对含义深刻的文章的重点句子,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呈现句子的训练的:
(1)小组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鱼多,课件出示海底鱼1)
(2)都有哪些鱼呢?作者是怎么有条有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说一说)
(3)这些鱼真是美极了。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鱼2)
(4)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5)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小结: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看看、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
(6)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至于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的快慢、语词的升降、语音的轻重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读,读中文中体会、领悟,当然适当的时候教师作必要的范读。根据不同的体裁,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四、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是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要通过熟读,达到诵读,这是读书语言内化的好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鼓劲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
篇10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阅读”教学。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做了具体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笔者在苏北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多年,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1 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
1.1难在无课外书
很多苏北农村中学的图书馆不过是作为学校的一个硬件设施而客观存在,很少有正常对学生开放的。学校阅览室多数形同虚设。相当多的学生除手中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书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不到20%,读过鲁迅、冰心、等经典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文学名著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一些优秀作文选、背背名著导读的考试的考点罢了。
1.2难在无支持
课外阅读所花的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虽然很多老师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希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考试的科目上,对看课外书大都不大支持。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会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读网络小说、不健康的书籍。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他们更是希望孩子能专心学习,视孩子读课外书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更不用说给孩子买些好书了。
1.3难在无时间
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只有五六分钟,而且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老师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但是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无休止的考试评比真的感觉很无力。
1.4难在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这一兴趣行成和发展的过程反应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水平。现实是不允许我们过分乐观的。我曾对班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过调查,竟有35%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苦恼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电视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形象、刺激的画面比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1.5难在无良好的方法习惯
通过调查了解到,其实多数学生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很少课外阅读,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读书无目标、无计划,有时仅仅为了好玩,寻求刺激。想看书就看一会,不想看半个月都不摸课外书。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视写读书笔记为读书的负担。
2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2.1学校要加强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投入和管理,使阅读资源效益最大化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对今天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实施“四配套工程”和省级“学校现代化验收”后,苏北农村中学其实不缺少图书的,学校要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的人员,建章立制,落实对学生全开放、全开架借阅图书。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家中的优秀藏书拿出来,交由学生专人管理,交换阅读。学生借书方便、快捷,这样一人有书大家看,众人有书大家读,使有限的图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种方法在我班实践多年,效果相当不错。一些原本不爱看书的学生,看到书就摆在自己眼前,看到别人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自己也读起书来。
2.2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在阅读需要中自主阅读,需要自己直接阅读。教师对阅读材料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作适当讲解,也可以有所借鉴和参考,但是这些都不可以替代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替代学生对阅读材料主体性的感受。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说的就是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师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要做学生自由阅读的引路人,给他们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教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方法,如介绍名著、推荐课外书刊、组织专题阅读、交流读书笔记,组织文学社团,等等。
2 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明确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每周至少写3篇不少于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习惯。
耐心指导: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学习阅读的技能技巧,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强调阅读过程,
检查督促:人是有惰性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逼”一下。因为阅读内容布置了,如何做也指导了,但如果不认真检查,那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鼓励激趣: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对学生交来的读书笔记,教师除了认真阅读批改外,对写好的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总之,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爱读书的民族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