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一是立足现状。2013年9月,学校率先完成教育资源整合,“七校合一”的举措为学校发展、教师提升、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大、更广的空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来自七所不同学校的17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的尽快融合等。为此,学校以迎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尊重传统。学校的驻地孝直村,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名扬县域内外,淳厚的村风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是突出特色。学校课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独特性。面对师资紧张,生源分散,乘车、就餐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急需提高的现状,如何构建一个属于学生、属于教师、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着眼未来。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学校追本溯源,从涵养道德、匡正品行入手,着力培养品正志高、自信向上的阳光学子,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确立“养正”核心文化,引领学校课程发展方向
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立足实际,确立了“养正”核心文化,建立了一整套文化理念系统,以此来进行顶层设计,并制订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等计划;同时,将特色地域文化元素、悠久历史文化元素、先进时代文化元素进行融合,通过课程建设促使学校发展成为文明之地、养正之所,努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打造“童蒙养正”的学园、书香浸润的乐园、现代规范的校园。
2.明确育人目标,构建“养正”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养正教育,助每个学生成功”的核心理念,制订了“养正”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架构起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具有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个性特长的“养正”教育大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方面的素养,包含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层面,综合了国家、地方、校本三大课程,涉及课程门类共44个。其内容安排既有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主干课程或专题,又有分年级实施的阶段性动态课程或专题,从而初步形成了几个特色课程。
基础型课程主要指国家学科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群组,指分领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探究型课程包括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为必修课程。必修课的德育课程群组中,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了“学做孝直人”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内化,在点滴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三、突出五个载体,确保课程做实做优
一是效果明显的学科拓展课程。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家课程的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学生基本能力发展的保障,那么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则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载体。为此,学校开设了习字微课程、主题阅读课程、趣味数学等部分学科拓展课程。
二是管理规范的“走班制”课程。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分层教学、选课走班”为途径,加大教师资源整合力度,把每个星期三下午定为“快乐周三我做主”时间,为学生营造活动空间,开学前两周内完成课程设置,形成“课程超市”,共开设14门校级跨年级走班课程、28门级部走班课程,每个学生可同时选修两门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规范管理,秉承“四定(课程要定地点、定时间、定老师、定学生)”“六有(上课老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讲义、有考勤、有展示、有评价)”原则,确保课程有序开展。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落实,确保课堂高效、学生快乐。
三是意义深远的生活教育课程。学校基于地域传统文化,开发了“学做孝直人”德育系列课程,破解学校现有管理难题,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公德、懂礼仪、守纪律、乐团结、爱劳动、会学习、勇进取的良好道德情操,从内而外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四是务求实效的家校合育课程。学校以“养正”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开发实施了“养正教育进家庭”课程,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校“养正”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养正”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协助参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现家校共育新模式。
五是丰富多彩的展示课程。展示是学生获得自信的源泉,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学校突出形式多样化原则,通过物化成果交流、表演汇报、参与比赛等手段,确保课程有效实施。这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的热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预设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篇3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3―01
学校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八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生长点,抓好这个环节,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的学校课程建设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为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开发,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开发小组。制订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开发内容、课时安排及管理、教学评价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强化业务指导,不断规范学校课程的管理
我校新开发的课程都经过了前期论证、确定课题、师资培训、撰写纲要和开展选题等基本步骤。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通过前期论证,我们确定了学校课程的开发范围,确定了课题。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了一系列培训,让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有了展示才华、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要求,每一位申请开发学校课程的教师每人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核。《课程纲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二是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三是课程实施建议,四是课程评价建议。
三、注重评价与反思,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
为保证学校课程的正常开展,促使学校课程在实施中完善,在总结与反思中的充实和提高,我校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评估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侧重评估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与实践能力,对教师在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创新与付出的劳动记入绩效业绩考核。我们组织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性、不间断地听课,及时反馈成绩。对教师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能力作出鉴定,对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予以调整,不断优化学校课程设置结构,不断提高区域范围内的学校课程实施水平。
四、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齐头并进,建成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的拓展型学校课程体系
我校现已建成各类学校课程30个,其中学科课程9个。分别属于以下五个类别:
1. 人文素养类。包括《文明礼仪》《孝德教育》《我爱文县》。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关注社会,关心家乡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奉献意识,具备正确的辩别是非的能力。
2. 科学素养类。包括《我眼中的大自然(生物)》《地理爱好者》《启明星物理探究》等。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健康素养类。包括各类舞蹈、体育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心理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抗挫折能力,养成终身健康的习惯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具备一定的体育、舞蹈技能。
4. 生活技能类。包括《电脑爱好者》《青春广播》《工艺制作》《象棋》等,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本领,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和经济意识。
5. 学科拓展类。包括英语、文学、音乐、美术等,目标是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和智力背景,协调发展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37-01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1.2 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1.3 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将相关的内容将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得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3.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的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是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4.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体育课程 建设情况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从课程理念的更新入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本文就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论述。
1 体育课程的新理念
体育课程的新理念,从手段与目标的界定出发,提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主要目标”的基本思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1.1 课程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强化体育项目为我所用的选择性,淡化体育项目的系统性。
1.2 课程的性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3 课程的定位: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设置必修体育课程(十四年)。除在国家课程中设制体育课程外,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也可选择增设体育课程内容。
2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明晰的课程目标,不仅需要一个明确课程的总目标,还要使学习目标具体化,由课程的原则要求变成学生的行为表征,由隐性目标变为显性目标,这就需要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
2.1 课程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2.2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领域目标。
2.2.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2.2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2.2.3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2.2.4 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2.2.5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 体育课程结构的改变
课程是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的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其他教学活动。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体育课程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强调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锻炼、活动、竞赛才能实现。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项目太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体现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 体育课程的功能的改变
原有体育课程过于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体育课程改革后强调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达到下述功能的实现:
4.1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4.2 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课程强调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不断增强体能。
4.3 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坚持锻炼,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发展自身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4.4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课程教学中形成的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经历挫折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4.5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和全体的健康。
5 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也有所更新,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5.1 学会学习――终身体育。对每个学生的个体而言,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变化,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走出校门以后是否能继续选择学习适宜的体育活动内容,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学会如何学习体育是体育课程的首要功能。
5.2 学会生存――强身健体。从了解和掌握营养、健康知识(包括常见疾病的预防、远离等)、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到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在各种环境下如何生存,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功能。
5.3 学会做人――社会适应。体育课程学习的环境、氛围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与协
作、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独特的功能。
6 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拓展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性(根据增进学生健康的需要):竞技运动类项目;余暇与户外体育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①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②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③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④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⑤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组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教学方法多样化设计。课程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实行教学俱乐部,开设选项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推行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7 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①对学生的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体能与技能水平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②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③课程建设的评价应注重对其实效性、可行性、发展性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方法应多样化、综合性进行,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客观测试和主观考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继庆.高校体育课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篇6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便逐渐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和挖掘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宝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态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一定的音乐文化本体,使音乐教育自身呈现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不同的音乐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音乐应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研究、传承,不能脱离音乐本来的音乐文化语境。只有将音乐教育的研究、实施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音乐教育才有生命力。诚如美国音乐教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所说:“如果人类音乐是多元文化组成的,那么,音乐本质上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人类音乐本身是多元文化的,那么,音乐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也应该是多元文化的。”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逐渐成为音乐教师、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均指出:“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围绕这一标准,教育部在其2005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将“地方与学校课程”列为三类专业课程中的一个类别,要求各相关高校及专业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并规定必须完成10个学分(约180学时)。这为当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及区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
岭南地区是我国古越人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之一,祖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富有活力和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它同楚文化、燕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都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广州,自然葆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元的音乐文化生态在这里滋长。从古代的铜鼓乐、青铜乐,再到后来的岭南古琴、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民间锣鼓吹打乐,直至近代以来并称岭南文化三大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瑰宝的粤剧、粤曲、粤乐(广东音乐),再加上民歌、佛教与道教等宗教音乐,还有相邻地域的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等,可谓琳琅满目,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
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较早地开始关注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在音乐学本科专业开办之初便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如《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概论》、《音乐人类学》、《当代音乐》、《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等课程,均已开出),并于2005年开始设置了具有岭南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板块,包括《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冼星海与马思聪》(已开出)、《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已开出)、《民间音乐采风》、《粤曲及其演唱》、《客家山歌》(已开出)、《〈艺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港澳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已开出)、《流行音乐在广东》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在广东省目前尚属独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08年广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中,我们又对原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板块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在分类与归属上改显性为隐性,保留了原板块内特色显著、应用性突出的课程,同时也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更名,以使课程的实施变得更为科学、灵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向学生明确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学习中要不断拓展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和人文科学视野,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专业类课程与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并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高校专业学习之初便建立相关学习意识,及早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取材便捷、特色彰显,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单向性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教育形式与内容结合的一个实践性体验。它不仅对原本固有的专业教学内容有所突破,亦通过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加以考察、研究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专业教学内容的缺失,体现了所谓“民间性文化关怀”的立场。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在当下不断得以传承,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意义就在于此。在课程板块中,我们把本土音乐文化的相关历史、语言、生活体验、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社会功能等内容,统统纳入到专业教育活动中,使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构建于坚实而又富于特色的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之上。
然而,“地方与学校课程”板块如果仅仅只有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无疑是有缺失的,我们还应关注现代、关注当下。因此,既植根于传统也植根于现代便成为我们设计这一板块课程体系的指向。现课程板块体系中如《港澳音乐的历史与现状》、《流行音乐在广东》、《当代音乐》、《通俗音乐概论》(《流行音乐概论》)等就是以当代音乐文化观照为主的课程,同时也不忽略它们的传统根基;而对于以立足于传统为主的课程如《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客家山歌》、《粤曲及其演唱》、《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等涉及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样也重视对其当代生存状态进行观照。这样,我们的相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既多元丰满又厚重鲜活,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相关课程板块构建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调动了在目前条件下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以富有经验和心得的教师为先导,并特别对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共同对相关课程进行研讨、开发。围绕相关教学任务的开展,我们依据专业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所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材料组织等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安排,力图改变旧有的枯燥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授课者要重视和吸纳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相关文化语境中全方位地介绍音乐,从“历时的”和“共时的”角度,把一种文化的音乐和它的文化语境(如地理、历史、宗教、家庭、组织、社会和政治背景等)相紧密联系,通过生动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并结合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及大量的聆听、观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便捷、更充分地理解被介绍的音乐文化事象。另外,我们还通过师生评教和学生的相关才艺展示推动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主动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出合乎实情的教学目标,在感悟中寻探索,在实践中求完善,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努力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学生,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价值在成功的课程教学案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为此,学院积极组织,成功申报了旨在“以跨文化的多元音乐教育教学观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突破和拓展现有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结合岭南地域音乐文化,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力图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有所突破,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特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是使特定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持续的重要手段。这一板块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学生修课等方方面面。在其教学质量管理上,我们同样应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的范围、内容。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并不断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打造和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客观的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音乐文化人才而做出较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姝:《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省略
篇7
长期以来学生都作为教学对象而不是课程资源,这种认识在今天受到极大的挑战。事实上学生是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学生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看的。为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孩子爱学和不爱学,40分钟的效率不大一样。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主动的投入其中。孩子的乐趣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李吉林老师经常将图画、音乐、表演等几种手段结合使用,构成丰富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那么美好和幸福。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老师曾建议将图画书引进儿童日常生活中。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知识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应实现课内课外相融合。学生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料、科学设计以及现代教育手段。学生在课外要搜集资料,从报刊、电视、数据库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进而转化为一种读书能力,并创造性的运用课文和其他资料辨别、筛选、加工、整理有关信息。学生应在学习中把握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机会。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在学校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班级里开展班会、举行联欢会、进行辩论都要用到语文,是学生应用与实践的大好机会。
其次,亲近自然环境,进行校内外沟通。美丽的大自然对人情感、情趣的陶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卢俊、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自然美的作用。乌申斯基曾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难竞争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身体力行,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内,使周围的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给学生思想意识提供养料。”学生可以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学生积极参加教学中举行的活动,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接触、感知各种事物,丰富想象。
再次,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通过接触社会现象、参加各种活动,学生能熟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关注人们谈论的问题,使学生融入生活,获得感受,自觉服务于社会,对他人对社会有爱心。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如何学习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级教师魏书生的班级,每年的升学率都是第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并且能自己主动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语文课程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魏书生老师如何做到的呢?其中一点离不开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我将从于永正等几个特级教师教学实例中分析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影响。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产生“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然后当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想法后,教师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最后是一系列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等,从而使他们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督促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作用。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分利用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等方式,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于老师由情入手,用自己飞扬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感情,在于老师的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在自由朗读后把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学生言语飞扬、直抒胸臆,在于老师引导下学生不由自主的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主动回答问题,让整个语文课变的有生机、有活力。
篇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加强语文教学兴趣预设,并着力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情趣,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力抓手。
如果我们周围的事物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会熟视无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但如能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要有领先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灵活多样的方式:
一、关心爱护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离开家人,心理上有一定的缺失感。教师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触到老师的温暖,从而让他们消除一切心理障碍,产生对老师的信任、依赖。这样才能建立融恰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形成亲近喜好效应。比如:学生有病,热心地去看望,主动联系家长,或亲自带学生去就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从经济上给以一定的帮助;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主动地进行公正的调解,还要倾听学生的心声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师长又是朋友,你所带的课程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二、设计新奇巧妙的导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进入课堂,按着陈旧不变的步子,照老一套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当然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注意力严重下降。反之,如果上课开始,教师能设计出巧妙新颖的导语,或激情四射、或制造悬念、或提问设疑、或新奇的故事等,这将会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出探究学习的动力。如学习《最后一片叶子》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生命是珍贵的,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乔安西病情沉重,奄奄一息,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是她生的希冀,寒风与冷雨的摧残,没能让那片叶子飘离枝头,使她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勇气。而为了那片叶子的不逝,一个普通的画家贝尔曼在雨夜中以全身的精力创作了最动人的画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乔安西的重生,这是多么憾人心魄的精神。下面我们来了解《最后一片叶子》讲述的动人故事,感受它体现的伟大精神。”这样的开场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感染,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预先设置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以引起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情绪的调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可展示图片,播放音乐、视频,用风趣幽默、富于感染力语言引入故事等,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刺激他们的情绪,使学生感同身受,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大声朗读课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作用。在整体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去感知作者的表现力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情感。
四、不吝惜对学生的称赞与期待,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为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认可的期许。我们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美好的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喜好、认可将影响到学生成绩的进步、智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惜对学生的称赞,用发现的眼光,通过眼神、手式、语言肯定、称赞学生。使学生内心深处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五、大力开展大语文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1-02
计量经济学是因为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选择好教材。在理论教学上,根据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要注重选择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学主线,这条主线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这条主线,于是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其中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上的推导内容,重点说明推导结论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比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内容重点讲解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如何检验,以及补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其中繁杂的数学公式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出现。三是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体现其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些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费,物价问题等方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案例提出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计参数、怎么进行模型检验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后,即提高了同学们认识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的热情,又更深刻的体会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基础实验有五个项目,综合实验一个项目。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自主性实验模式是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即在实验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即可进行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自主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部分则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控下由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自愿选择实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研究所选择的课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互相帮助以小组实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1.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进行布置、指导和检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与课程性质,安排了实验教学进度,确定了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即EViws软件的认识、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异方差诊断与修正、自相关诊断与修正、综合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教材教学内容。
2.划分好实验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他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如:学习教学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学习管理,同时负责及时与老师协调沟通在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疑问。小组制管理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选择实验内容。在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各个小组要确定好一个实验的课题,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选择研究课题: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拟选问题等。同时也提供各种选题供学生选用,鼓励学生选择“一次性课题”。所谓“一次性课题”是指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的一组数据,分别完成实验教学计划中的6个实验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4.做好示范、指导和实验成绩评定。在实验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例题示范。在例题示范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检验,以及如何选用补救方法等。在完成实验课题时,遇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及评定实验成绩。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过程的表现和提交的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2006~2010年统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的比例达到78%。本人深深体会到:通过在理论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所产生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而且也能够保证绝大部分同学能学好计量经济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千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2]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3]涂文佳.制作多媒体CAI课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篇10
主题词:工程 效能监察 廉洁思路
Content abstract: due to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system improve or executive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construction time tight, task, and many other factors, this area be illegal areas of the discipline,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at various levels i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ain object. In the field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supervision activitie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to prevent corruption phenomen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nd effective means.
Keywords: engineering efficiency supervision clean idea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在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着不按建设程序建设,违反《建筑法》、《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现象;存在人为压缩合理工期,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给安全和质量埋下事故隐患;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以赶工期为由,避开议事规则、“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出现违法违纪事件,给企业形象和干部队伍建设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对完善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行为,防止出现管理漏洞,推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行法规政策,履行职责及其效率、效益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推动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工作效能的有效措施。工程建设单位开展效能监察活动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规范工程建设行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为目的,对监督对象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工作效率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活动,是针对某一监察立项项目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系统的监察,是事前、事中、主动的监察。
一、抓重点环节,扎实开展
根据工程建设程序,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要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生产准备、竣工验收7个阶段。其中,施工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最大的阶段,也是出现违法违纪事件较多的阶段,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效能监察应将施工阶段作为监察的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对纪检监察的专门机构设置不够重视的现象。纪检监察部门是效能监察的主体,开展效能监察活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织机构以及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健全企业的纪检监察组织机构,配齐纪检监察人员,确保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开展效能监察离不开制度作为保障,要针对监察项目制定相应的《效能监察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健全监察制度。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有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感觉工程建设本身任务重、压力大、人员紧,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这项工作;有的认为已建立了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委托了监理单位,工程建设只要严格按程序、制度开展工作,且当地政府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工程建设也依法进行监督,再进行效能监察没有必要,这些问题和想法严重影响了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群众参与是开展效能监察活动的基础,开展效能监察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对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对开展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等向广大职工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效能监察活动是为工程建设服务,是加强党风建设,规范工程建设行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促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领导重视是做好效能监督监察工作的关键,效能监察离不开单位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
3、立足监察,明确职责。效能监察工作要与监察对象的工作进展同步进行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可以认为是代表企业处于甲方、乙方、监理方之外的第四方,有着明确的工作职责。在监察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监督的职责,不能把监督和管理混淆,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同时也要避免以监代管的现象。
4、结合实际,精确选题。效能监察是针对管理上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开展的监督活动,在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工程设备采购招投标、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工程验收等环节是工程管理的重点,也是比较容易出现违法违纪事件的环节,尤其是工程设备采购招标投标环节,许多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都与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招投标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对工程设备采购招投标的立项监察是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进效能监察工作的有力实践。从招标比选招标机构、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落实招标文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能有效规范工程设备采购招投标行为,减少工程投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监察,可以从材料采购与验收、施工队伍资质、施工组织、施工工艺、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监察;在合同管理方面的监察,可以从订立合同与招标投标文件是否有实质性改变、合同的履行情况,合同的变更、撤销、终止,分包情况和工程索赔等方面到进行监察;对工程验收方面的监察,可以从是否完成合同约定的内容、质量是否满足要求、监理单位是否进行评估、是否有完整的工程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公安消防环保部门是否认可、存在的问题是否已经整改、有无质量保修书等方面进行监察,防止出现权钱交易、损害企业形象和利益事件。
在效能监察项目的选择方面,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立项。一个2×600MW的大型火电厂建设项目仅一个配套10万吨级煤码头工程,就有单位工程约12个、分部工程41个、分项工程249个。整个电厂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合计则有上千个,不可能一一进行立项监察。因此,应选择开工时间较早、隐蔽工程较多、工程影响相对较大的单位工程进行监察,如10万吨级煤码头的12单位工程中,可选择引堤工程或码头工程的某个关键环节进行立项,如材料采购、混凝土浇筑、现场签证、工程验收等。
5、扎实开展,力求实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建设重在质量,效能监察工作也要讲质量、讲效果。监察项目一旦立项,就要根据制订的效能监察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不能使方案停留在表面上、文件里。对此,及时掌握监察对象的工作动态十分必要。监察人员要通过参加工程建设的月度工作会、周例会,专题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工程进度状况和有关信息,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做到早准备、早布置;要积极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应通过发出《效能监察建议书》的形式,督促整改落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上级纪检部门对下级的效能监察工作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使效能监察工作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促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正常开展。
二、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开展效能监察不是孤立的活动,必须充分把握监察的目的和意义,做到三个结合。
1、与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要在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要把效能监察作为落实企业惩防腐败体系规划方案和反腐倡廉工作意见的重要内容,在监察过程中认真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责,并融入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来。
2、与推进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效能监察作为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推手,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地开展。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使开展效能监察与推进工程建设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监察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充分把握时机,有章有序地加以解决,不能因为单纯开展效能监察而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正常进展。
3、与增进学习,提高监察水平结合起来。每一项或每一次监察活动都是总结经验、学习提高的过程。要把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作为学习提高的平台,不同单位的监察人员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参与、观摩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监察的整体水平。
三、抓科学管理,有效推进
开展效能监察,提高监察的效果和效率,要避免以下三个方面。
1、 避免面面俱到。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的所有工程都立项监察,既做不到、也没必要。要结合企业工程建设实际和自身的监察能力,对关键项目和薄弱环节进行立项监察,突出重点,形成氛围,以点带面,做到“监察一个项目,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项漏洞,推广一片经验”。
2、避免时冷时热。应建立效能监察工作的长效机制,把效能监察工作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的日常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开展,不能当上级单位有检查考核时才开展,不检查时就不开展,疏于检查时就敷衍了事,时断时续、时冷时热。
3、避免脱离群众。开展效能监察离不开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监察人员除正常的日常监督外,还应深入到与立项监察项目有关的单位,加强信息交流, 畅通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做到早预防,早警示,早处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的效能监察工作。
主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