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全专业;师资建设;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杨春海(1977-),男,甘肃高台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袁荣鑫(1962-),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1-02
当前我国工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基本稳定,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种类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并有一股上升的势头,仅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1-3]
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思想认识的欠缺,有专业技术的缺失,同时也有管理层面的松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专业安全技术人才的现状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匹配。
随着工业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安全事故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即发生事故的类型都与当地工业企业的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集中的地域,频发事故一般多为火灾爆炸、泄露中毒、高温烫伤等事故,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频发事故多为粉尘危害、噪声污染、人机安全事故等。
无论何种事故,对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程度也有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但是,对于我国培养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安全专业的分布特色,还无法完全满足地方对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求,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的新建安全专业,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我国高等院校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4]安全专业的学科建设也不例外,不仅要培养适合目前市场迫切需要的人才,更要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国安全专业学科的设置,经历了一个从“立足学校特色专业”向“大安全”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其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安全科学领域对“大安全”方向发展的极力推崇,但是是不是所有发展安全科学专业的院校都要奔着这个目标去挤这个“独木桥”?笔者并非完全赞同。
从其他专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刚开始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的一个方向逐步拓宽,逐步发展,再拓宽,再发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是从一个“点”,逐步壮大,最后形成能够在全国有影响的院校,安全专业也不例外。[5]在地方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初期,无论是对专业的理解、师资力量、资源积累,还是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都还不完备。一般大多情况下是依据某些特色专业,以此基础为依托,建立相应特色专业的安全学科,例如,依托机械专业建立安全专业,一般在专业设置的基础课大多为机械安全,依托化工专业的安全专业,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大多为化工安全课程,矿业工程建立的安全专业课,大多以矿业安全课为专业基础,这是安全专业建设初期的通用做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务实,走得都比较“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逐步转向了向“大”而“全”发展的方向,最后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其原有特色安全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淡化,但是最高端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依然是在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
形成这种发展规律有其必然的原因:
第一,对安全学科的本征认识不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安全学科起步较晚,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只能从本身擅长的知识结构和对安全科学的认知来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第二,学科建设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加深对安全学科的理解和认知,然后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强化。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横向科研项目还是纵向科研项目,“半路出家”的教师获得几率相对较小,这就给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阻力。
第三,在试图不断拓宽学科专业方向的过程中简单化增加了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而相应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的转向相对滞后,使大多“半路出家”的教师授课压力加大,同时也使学生课程量负担过重,在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由于专业建设在原有特色基础上拓宽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是学校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就给拓展初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目前发行的教材没有跟上“大安全”的时代要求。由于安全科学专业起步较晚,教材起初都带有相当的特色专业特点,这就使得“大安全”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意愿很难被满足。
第六,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以特色安全专业为主,使得学校培养愿望与就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意愿产生了错位,造成了学生就业的困惑,目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工科院校毕业生的特点
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均工作于各种工业生产的第一线,其工作环境大多存在有粉尘、噪音、振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腐蚀等危险源。据统计,我国约有5O万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500万人,职业病的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增病人数量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
因此,无论是对自身职业卫生保护来说,还是对企业、社会和国家而言,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较高的安全理念,无疑意义重大。
虽然大多数企业工厂都配有专职的安全人员,由于我国安全建设领域的不足,很多的专职安全人员受自身素质所限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安全隐患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工作在第一线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危险源辨别能力和安全技术知识,就可以及时发现第一现场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此外,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成长,一部分可能会进入企业工厂的领导岗位,如果具备了较高的安全管理素质和安全隐患意识,那么必定会改善整个企业、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严峻的安全形势,为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职业卫生环境以及国际声誉作出极大的贡献。
三、地方工科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如师资、实验室条件、地方资源,稳扎稳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优势资源,首先建设出特色的安全专业方向。
二是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及早做好长远规划,包括师资力量配置、师资的进修培养等。
三是平衡好“特色安全”和“大安全”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把培养适应所有行业的安全人才作为目标,否则往往会使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不精,感觉什么东西都能干,结果做每一样事情都费力[6],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期望值。
四是建好学科团队是关键。学科带头人要具备站在学科前沿带领一个群体不断取得学术成果的能力和水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在学术上要有成就,在工作作风上要刻苦、认真,管理上要科学民主,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就会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高水平的师资梯队,就有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就有了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必要条件。
五是认真做好学科培养方案的论证,这一点尤为重要。培养方案的形成,关系到教师教学科研的重心,关系到学生对安全专业的“认识特色”,培养方案制定得好,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机会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尽可能减少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弯路。
六是重视实践环节。特别是初建专业,本来实践环节就非常薄弱,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都“眼高手低”,只是掌握了一些“死”的感念和理论而已,毕业后很难胜任实际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同时也会限制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可行性的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的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承担着学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改革的实验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生存的基础。一个合理的学科队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鲜明且有优势的特色,符合学校学科规划目标(往往以服务地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同时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巨大的凝聚力;能及时加强对外交流,掌握学科前沿和行业方向。在合适的阶段适时进行进修培养,便可以健康茁壮成长,培育出令人喜爱的果实。
2.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有了合理的学科队伍,必定会发挥每个师资的力量和优势,因此,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就显得顺理成章。值得注意的是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科队伍的发展、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以及地域经济特点及时进行修正。
3.重视课程实验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多开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因为由于技术的发展,往往实际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相对比较先进,因此需要实验课程的实验仪器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试验过程中尽可能缩小分组人数,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4.重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习尽量选择具有普遍安全问题的工厂(单位)和地域经济特色的企业单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可有针对性将一些科研问题作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以特色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
这个过程不可急躁,但又不可不做,逐步加强安全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6.加强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安全学科内涵丰富,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不断自学进化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责任心,因为学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人才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包括能力素养的培养,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特殊的新建热门专业,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专业建设初期,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涉及到一个专业面对社会考验能否满意通过的问题,也涉及到学科建设长远的发展前景问题。
7.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
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建立长效、良性的与企业互惠发展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企业、公司等资源与技术,全方位促进学科的积极建设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互惠互利,既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又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近期三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通报[Z].2012-10-15.
[2]殷文韬,傅贵,袁沙沙,等.2001—2012年我国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特征及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41-147.
[3]李亚斌,邓永军.企业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标准化,
2003,(3):40-41.
[4]李晓群.学科建设的要素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
(9):39-40.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以示范校建设为目标,重点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长和实训基地建设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和特色专业计划,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一)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既能对学生进行虚拟训练、情景演练的专业实训室,又能对其进行专业教学和开放式生产经营的实训基地,在改革、创新的思路下,采取改造原有实训室与创建新的实训室的方法,加强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
1、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发挥学校现有校企合作的优势,与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山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61°贵州鸣扬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展开新一轮战略合作。进一步开拓新的联办企业,拓宽合作渠道,拓展合作方式
2、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校招生工作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依据。
3、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示范校建设方案,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个,与361°贵州鸣扬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完成实训基地建设。
4、结合特色专业计划,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思路,按照示范校建设方案,新建5个校内实训室:商务礼仪、商贸谈判、体验实训室、山子公司实训室、学生实训超市。
5、开展工学结合,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加强与企业合作,与贵州德强兴商贸有限公司、贵阳云岩快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超市供货协议,建成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实训超市,完成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
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快实训体系建设
目前我校的实训工作主要还是靠课堂实训完成,还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强化岗位技能成为重要教学目标,加快建立实训和实习一体的实训体系是实训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我们既能开展日常的技能训练实训,还能有机的将实训与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完成。
(一)改革实训教学方式,探索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教学改变了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通过岗位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创建适合与教学的实训教学体系,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各项的综合学习,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二)建立独立实训课程体系主要做法
1、在企业专家的合作与指导下,通过对中职专业培养目标的论证,提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技术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根据技术能力结构要求,设置技能训练项目和设计综合模拟内容。
2、技能训练项目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相结合
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所需考《高级营销员》证书,因此在实训技能训练时,应着重对《市场营销实务》,《推销实务》,《市场营销与策划》几门课程进行专项的实训项目。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课,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抓好实训教材建设
1、聘请市场营销行业专家指导,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教学实训指导书。
2、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色,选用现有相关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进行教学。
(四)实训教学的管理
制定相关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教学达到应有目标。
1、实训教学教师职责
制定《实训室指导老师职责》,使实训教学中指导教师的职责明确。
2、实训室使用制度
制定各类《实训室制度》,使实训教学场所保持整洁、有序。
三、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
四、校内实训基地制度建设
(一)实训课教学组织要求
1、任课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训要求,在期末制订实训计划,经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科批准后,报教务处作为下学期实训计划。2、实训计划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不可随便更改,减少实训课时。3、实训课程必须有任课教师编写的实训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4、制定相应的实训课程成绩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实训成绩综合进行考核。
(二)实训室安全制度
1、在保卫科的监督指导下,做好实训室的安全、防火、保密工作。
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动用体验实训室内办公设备、教学光盘、沙发、桌椅等。
3、爱护室内一切设施设备,如有损坏,追究经济责任,照价赔偿。对蓄意损坏者,除赔偿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4、使用的部门或人员使用后,要将器材设备恢复原状,并清除垃圾。
5、离开实训室必须切断电源,关好门窗,如因缺乏安全措施造成室内设施设备损坏、遗失、被盗,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6、实训室管理员应定期(每月一次)检查物品,如有正常使用损耗或人为损耗、丢失现象要及时向学校报告。(作者单位: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学敏.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33)
篇3
关键词:建设思路 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61-02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还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有关[1]。建设良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2]。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对进校的学生实行了宽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培养模式[3]。从2005年起,与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鉴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起校级的教学实习基地。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水利工程设施齐全,基础条件好,具有完整的从水源到田间蓄水、引水、输水、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包括水库、水电站、渠首、干渠、泥沙处理设施、灌区等相关水利工程;同时灌区内具有自压滴灌、机压滴灌、自动化滴灌系统等种类齐全的节水灌溉系统。以上水利工程设施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和相关的技术支撑,可以顺利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工程实践能力[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培训和引进相结合,逐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5]。在现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基地建设成为满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试验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6]。
3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推广教师科研成果应用领域,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工程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
(1)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科研合作机制。
(2)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按照新增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建设1个能满足200名学生实践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购置一批阀门、管件等滴灌设备,以及管道水力要素观测、工程测量等仪器,满足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3)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择6-8名有实践经验的教师、3-5名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
(4)实践项目设计、开发与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根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设计开发出滴灌系统安装、输配水自动化管理、作物灌溉制度制定等实践项目。
(5)产学研合作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单位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积极拓展和实践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参与科研攻关、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如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智能化滴灌系统开发、大首部自压滴灌泥沙处理技术和水盐监测与调控技术等。
(6)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对学生校外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
(7)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探索实践基地的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建立定期向社会各界主动实践基地有关信息的制度,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8)安全、保密教育:建立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制度,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4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教育基地由新疆农业大学教师和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共有30人,由基地主任全面负责。基地设主任1人,由我校选派教师担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负责人和我校教师担任。
实践教育基地下设实践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等工作[7]。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双方共同肩负责任。
新疆农业大学的职责和任务:(1)教育学生遵守保密制度、安全制度和其它有关规章制度。(2)制定相关实纲,确定实习内容、实习计划,提前报请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进行实践教学。(3)选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实习。(4)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科研攻关,为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人员和科研平台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5)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挖掘其中的科学问题,对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等。(6)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到企业开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
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职责和任务:(1)为学生提供实习必要的条件(包括基本工具、技术资料等),在食宿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协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2)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人员;(3)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实习地点、实习时间;(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习管理,不安排学生从事危险、超时、超负荷工作。(5)经双方协商,对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付一定的报酬。(6)企业招聘录用人员时优先考虑新疆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5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涉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程。根据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不同实践教学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凝炼实践教学内容,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和教材;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网站,便于适时及远程指导教学活动。
基地课程建设将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以及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以新疆干旱区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灌溉排水工程学》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为前提,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基本能力锻炼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力求实现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体优化。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对进入基地开展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将改革传统模式,变导师指定实践内容为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实践内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查阅文献、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有创新的实践内容。
(3)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实践课程需要,突出《节水设备安装》、《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实践特色,吸纳科研成果,编写实践指导教材或专著。
6 结语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建立了稳定、优质的农业水利工程校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 周锦燕,王志芳.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16-218.
[3] 向兵,倪福全,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8):196-200.
[4] 刘长宏,张恒庆,王刚,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11-113.
[5] 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1):139-141.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三大“功能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8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泰州地区电子信息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技术支撑、人才资源支撑和高新技术的培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的培养环境、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也同样有转型升级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本校主干专业,依托该专业的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巨大,这就为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提出更高要求,要从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1]。
1 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1.1 建设目标
建设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体现前沿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将基地打造成教学理念先进、实践体系科学、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中心,科研实力厚实、合作方式灵活、服务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服务对象广泛、项目种类丰富、以培训认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中心。
1.2 建设思路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完善教学中心,做强研发中心,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完善教学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建设为内容,完善教学中心。
第二,做强研发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工程中心、研发团队建设为内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三,做优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学生、企业和社会为出发点,以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认证考试、网络系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咨询、创新训练、便民服务为内容,以打造培训认证区域品牌为任务,做优服务中心。
2 主要建设举措
2.1 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基地建设以地方产业规划为引领,利用校企共建阶段性成果,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建设为核心,做好建设规划。硬件建设包括由校园网管理中心、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中心和多个实训室组成的网络与通信工程中心、软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校中厂、技术应用研究所、驻园驻地工作站的建设。
2.2 完善教学中心
第一,校企合力,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产业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把准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校企联动绘好“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蓝图,形成共建共育的“项目课程+模块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第二,校企紧密合作,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大力引进企业实践前沿、体现新技术应用、符合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的项目,及时更新项目资源,校企共同开发优质实训课程和校本教材,建成包括实训项目、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考核题库等在内的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建设实现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氛围与企业文化对接[3]。
第三,打造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激励机制为队伍建设增强动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专项或专门培训,以及通过访问工程师、兄弟院校挂职锻炼、学历学位提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研发、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引进人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打造专兼结合、能教会做的优秀实践教学团队。
第四,成立包括企业人员参与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组,负责中心的教学、课程建设、管理等工作。
2.3 做强研发中心
以网络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三大工程中心的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积极申报纵向项目、争取横向项目为任务,以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一,将教学、研发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融入基地建设之中,对照市级工程中心认定标准,做好软硬件条件建设,为研发中心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第二,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列入长远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需要成立灵活机动的研发团队,通过以老带新、项目实战等措施锻炼队伍。
第三,以配套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推动研发中心功能的有效实现。一是将研发任务与职称挂钩,将研发任务完成情况与岗位工资的发放系数挂钩,催生全体专任教师积极主动申报或参加项目研发;二是实行项目分级制并出台分级办法;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级制并出台验收办法。
2.4 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成人教育共享平台建设。基地现为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共享实训平台,其需求同时融入建设方案之中,通过建设使基地更好地满足区域成人教育与发展要求。
第二,打造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区域品牌。针对即将退役的武警现役军人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技能培训深得武警泰州支队官兵好评,先后四次在《报》、《人民武警》上报道,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针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学历+就业”也已形成区域品牌,央视、人民日报等数家媒体先后多次报道。在此基础上,将培训项目拓展与进一步优化项目内涵相结合,努力打造本地区现、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更优品牌。
基地已建成国际普尔文授权考试中心泰州地区唯一考点,依托考点,将继续打造H3C、CISCO、MCTS、SCJP等IT培训认证项目品牌,不断扩大在泰州地区的影响。
继续开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合作,充分发挥本校“锦泰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在做好针对学生“课证融通”课改的同时,扩大在职、待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规模[4],并配套做好各种技能鉴定工作。
第三,与系办实体――隆泰公司深度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为市场提供网络系统建设、升级、代维,提供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代维,提供办公设备选型、配置和代维。共建隆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以该中心为平台,以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创业策划等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第四,利用实训基地公共信息平台开设科技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并以此平台为媒介提供计算机系统免费维护和成本价维修服务(实现《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社会提供便民服务活动信息平台。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邀请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企业、行业代表参与,组建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并成立基地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督与评价、科研服务、培训认证服务等6个工作组,共同做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责任到人,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高效进行,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3.2 建设开放共享式运行机制
发挥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的作用,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合作企业实现共建共享,以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教学、科研、创新和培训等提供服务。基地实行定岗定编,对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量独立核算,自主考核分配,激发基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地运行活力。
通过机制运作使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升实施效率、实现过程可控。制订过程管理相关条例,按季度进行阶段性数据采集、统计、总结、检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反馈数据及时整改。学院组织相关部门每半年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确保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全面实现项目目标。
3.3 资金保障
按项目进度和资金预算实施,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规范使用、严格管理,依照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预算,做到规范操作、专款专用,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完善与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4 结语
按照文中介绍的思路和举措将可建成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体现先进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这些思路和建设举措也可应用到其他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143-144.
[2]刘振河.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05-208.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92-95.
[4]李凤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5):37-37.
作者简介:蔡伯峰(1967-),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副教授兼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研究及Web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郝建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篇5
关键词:工程环 专业建设 实训基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38-02
模具专业脱胎于本科院校的锻造冲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即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又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即不是本科专业的浓缩,更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是由其特点及专业体系而决定的。就模具成形的材料对象而言,该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如:冷挤压成形、冲压成形、压铸成型等),又要求学生掌握非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塑料的成型方法);就制造工艺而言,既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机械零件的加工,又要求学生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包括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和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就应用软件而言,即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机械绘图软件(如AUTOCAD等),又要求学生掌握专用的模具设计软件(如冲压模设计软件、塑料模设计软件等),Pre及UG软件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成为其特点。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这个特点而进行。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
1 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状况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总理在2014年2月26号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2]。这为职业教育各专业(当然也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顺利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为高职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由于塑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早已确立的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工业可谓遍地开花,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浙江的黄岩地区,甚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机械、电子工业无不与模具成型与制造有关。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在高职工科专业里每年就业率名列前茅。模具专业即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又属于材料成型工业,即应用于重工业又应用于轻工业。因此,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适用范围比较宽泛,用户需求量非常大。要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模具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模具专业培养体系中建立必要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建立多的已有十几年,各院校都程度不同的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和差,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高和低,决定了高职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及要求
最早建立的高职模具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实训基地(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几乎仅有教室、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及课程建设上能够及时地作出修正和完善,客观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3]。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同企业职工一样完全顶岗实习。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对实训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有两大目的:其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由于模具专业的特点,各院校根据自己的条件,都于校内建立了自己的模具专业实训室。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是为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及切实掌握专业能力而设置的;校外实训是一个大综合,是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即胜岗而设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要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要建立自己的校内工程环境又要建立自己的校外工程环境。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拓宽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发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 高职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4]”是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生来源于普招里的第三批或第四批。这批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生占大多数。入学时对工厂、工程的认识几乎是零。和同期考上本科的学生比,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但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本科生差,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习惯于理解看得见的东西(实物或实物模型),对于理论的抽象的东西理解力较差。这就是为什么高职院校更应把校内工程环境建设及校外工程环境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原因。
4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即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训基地各种资源的结合,谁成功的开发出更多适用的实训项目,也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7年16号文件有个基本精神那就是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个多年的教改成果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并把办学条件的优劣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基本方针。把办学特色作为申报示范院校的基本要求。特色者,别人无而我有,别人有而我优之。就理论课程体系而言,全国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差不多。而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及应用软件使用上下工夫。就该文研究者所见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起点比较晚,基本上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无专业课实验开设(比如广东工贸、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仅有校内实训是不够的。但是软件课程开设的比较多。该文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而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做为实训之一部分。因此,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当条件不允许时,在保证师资的前提下,能进行所有课程的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都属于验证性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所有初办模具专业的院校仅限于此种状况。第二步,当条件允许时,校内实训应包括以下方面。
4.1.1 金工实习
包括冷切削加工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和钳工操作以及热加工的铸、锻、焊工艺。
4.1.2 模具拆装及其他机械零件拆装实训室
包括冲压、注射、压铸、典型模具、机床变速箱、主轴箱、减速器、测量工具、拆装工作台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弄清拆装件的结构,熟练使用拆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绘制零件草图。
4.1.3 模具制造实训室建设
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要求学生完成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
4.1.4 模具成形实训室建设
包括注塑机若干台、曲柄压力机若干台、通用液压机一台、本实训室可完成如下实训内容。第一使学生掌握各成形设备的原理、结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使学生在成形设备上完成装模、试模、成形加工等操作,第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成型设备参数调试方法。)
4.1.5 CAD/CAM/CAE实训室建设
包括具有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应用软件Pre、UG等,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及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
4.1.6 激光快速成型实训室
包括激光快速成型机一台,高配置工作站,树脂材料若干。本实训室相对超前,要求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了解快速制模方法及产品快速成型方法。
以上校内实训室仅提出了实训室的基本设备配置和基本应用及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未做阐述。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实训基地也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即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只能看和记,而不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具有参观性质。第二步,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学徒甚至是编外职工,一般在工厂实习3~6个月,学生应带着课题下到工厂车间。课题可以有学校教师提出,也可以来源于工厂的真实项目。学生应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模具设计(包括模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模具主要零件的工艺制定以及上机床加工,参与模具装配全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还应完成对成型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对成型工艺过程的分析和控制,参与模具安装调试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所以和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相比具有更真实的意义。学生在工厂还应该了解工厂的安全事项、工厂的管理及运作机制,这样学生就业即胜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办学条件逐步实现,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同时建成。如能全部完成以上实训室建设,对于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将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5 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另外也由于各院校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各院校的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参差不齐。一般初创的模具专业实训条件相对较差,国家级示范模具专业实训条件就比较完善。由于评估及晋级的需要,更由于市场的硬性要求,各院校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变得越来越好。否则,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东西方办学理念的不同(我国往往先上专业再改善条件),也由于高职教育大众化(扩招)的原因,确实发现一些院校模具专业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部分实训基地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如不改善,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需要大力加强。其二,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充分发挥现有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把实训中心真正变成教学实践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社会服务中心。但现状是,实训基地可能设备齐全,就是没有什么实训项目或开发的项目很少。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成型实训室,由于模具数量及质量问题,几乎没有开发出什么实训项目,两台注塑机及两台冲床几乎闲置。估计全国此类情况不少。
6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的优缺是检验一个高职工科专业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笔者从事模具专业教学二十多年,深知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该文从模具专业的特点、高职生的现状、等几方面出发得出了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全面的方案。该方案是符合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该方案如能全面实现并充分开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提升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撑模具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必将得到社会及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地(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2-26.
[2]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训,2015(6):38-43.
篇6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转贴于
(2)引企人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9年与苏州某企业合作办班,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1周内3天由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2天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别于某些学校将流水线搬人学校成为校办工厂,该流水线完全用于教学不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著,目前该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同类班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J.TEST )”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97―03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无疑要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才培养方案则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有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学分分配、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相关内容,也成为了这些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基础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并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然受到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需求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对就业的期望与前景产生的个性需求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地区在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革主题、建设重点等一系列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定期对专业的职业面向和服务面向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及时跟踪区域行业与产业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专业建设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同时,我们要走出校门,主动融入社会,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并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教学计划安排、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使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实时接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跟踪分析和应对产业结构变化对专业的影响,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是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能力的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之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迫切需要。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看到,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思想、行为等,都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效,对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逐步跟进,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建设。因此,我们要让教师理解、接受并在课程教学中真正贯彻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使教与学的方式走向职教化。要让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改革建设之中,变外部引领为内部激发,变行政驱动为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驱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进取,变要我改、要我建为我要改、我要建,增强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现由外部驱动向内源发展的彻底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课题申报和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从而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长久的、持续的、不竭的动力。
目前我院的课程结构分为四块: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充分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课程实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的融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融合、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融合。从而,使教学和人才培养真正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市场需求明确、就业岗位明确、工作任务明确、人才规格明确、课程设置明确、教学进程明确、师资配备明确、实训场所明确、合作企业明确。
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根据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精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中观上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微观上以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构建具体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专业特色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把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实施者,团队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组建了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实践表明,专业教学团队对专业建设和办出专业特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有效建设。
首先,抓好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专业教学团队领军人物的专业带头人,其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其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职教理念,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有较强的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带头开展社会服务,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参加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承接生产任务等社会服务项目,要以专业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以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把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相融合,使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与行业企业全面、深度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主体,达到多方共赢与良性互动,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实现专业的社会价值。
其次,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由多重结构组成,包含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梯队结构。知识结构指团队成员的知识涉及面需有广度,形成知识互补,能够融通多元知识,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需要,并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技能结构强调团队成员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经历丰富,能实现技能互补,因此建设一支拥有“双师型”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着重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现有教师,除了提高教学能力外,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要制订相应的团队计划,安排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使本专业教学团队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要从企业聘请若干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吸纳进入专业教学团队,担任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梯队结构指团队构建的层次,第一梯队为专业开发和建设的带头人,学术领先、理论深厚、远见卓识,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第二梯队是专业团队的核心成员,由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除了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外,更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是专业发展的后续力量,由精力充沛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总之,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必须形成合力,才可能在专业建设中取得成绩,有效推进团队的各项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水平。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实训体系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应该看到,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训设施不足、实训课程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鉴于资金、场地等因素,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根据专业建设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通过实训内容的整合及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起校内实训、模拟实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实训体系。
一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进行实训资源整合。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梳理,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共享资源。另外,对那些可以自建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其动手自制实训设备,自建实训室,自做教学用具,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教师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训。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实际的工作及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目前,商科教学模拟实训软件、创业模拟实训软件等已被许多高职院校运用于教学中。应该看到,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成本低,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模拟环境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变化等诸多优点,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始引入教学实训模拟软件。目前,教育部也在组织各领域专家,加强专业课程模拟软件的开发,更多地实现从计算机辅助教到计算机辅助学,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可见,将购置实训模拟软件和开发虚拟实训软件结合起来,不失为实训基地建设中节省、经济、有效、快捷的办法之一。
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是获得应用型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该看到,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找准机会,结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昌,刘德强,李寿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2).
[2]赵海燕,孙景余.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浅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陆建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范的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for shipping economy and trade professional group as the theme, explores the related iss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proposes program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disciplines, personnel training, course system,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tudents' work, demonstrates the main connotation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ncept and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关键词: 航运经贸;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Key words: shipping economy and trade;professional group;practice teaching base;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70-02
0 引言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既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弥补实践教学设备不足的需要,又是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沟通与交流,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毕业生寻找工作拓展新渠道,也有助于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提供他们的实践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师资力量。
1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优化构建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 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树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理念,树立面向应用、依托行业办学的建设理念,树立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以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邀请企业专家和一线实践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专业设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企业的育人理念和市场对新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制定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又能促进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2 以“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校企“双赢”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理论和科学前沿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有效资源,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市场结合,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逐步建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以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和企业之间建立多钟多样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这样学生不用工作就能获得实习工作岗位,企业则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发展市场。
1.3 培养学生航运实践能力和创新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就业 加强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考虑了企业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完善实习内容,提高实习质量,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补充途径,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自学、动手、沟通和执行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1.4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 目前很多高校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或硕士,缺乏实践经验,但教师在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和指导实习过程中,深入接触企业生产,了解企业技术现状与难题,不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脱离的地方,还可以开展和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这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解决了部分年轻教师没有科研的窘境,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2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与企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和很多高校一样都同企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总体上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3 “十二五”期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本着企业支持教育,教育服务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航运经贸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密切合作,加大基地的建设力度、紧随技术进步、及时更新设备,升级软件,改善教学环境。
3.1 以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为引领,校企责任到位;成立一个基地办公室:负责组织基地的管理、规划、建设、交流等工作;设立三个小组:联络组、学生实践管理组和产学研与青年教师培养管理组,分别负责基地的日常工作联络工作、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协调、安全管理等工作和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管理工作。
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任务: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学生实践教学所需的工程项目,开放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安排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制定。为产学研合作以及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提供技术平台。按照建设方案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制定,组织学生实践教学,安排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负责基地的日常协调与联络,按照建设方案完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安排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以及青年教师进企业锻炼。
3.2 以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建设为保障
①管理制度建设:在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中,首先要健全制度,主要包括基地双方的职责规定,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基地的建设经费管理与保障规定,大学生实践教学管理规定,青年教师管理规定等。
②师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应选拔实践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指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工程素养,通过进入基地企业和在基地企业锻炼来提升工程能力。
③教材建设:系统规划和组织编写了各专业符合实践基地教学特点的系列教材和指导用书,健全实践基地的教材体系,打破教材完全由高校教师编写的传统,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校企专家合作编写,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④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按照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航运金融、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等各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实操、技术实验、项目仿真三个功能区,工程实操、实验所需要的基本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完善的设计、管理、报价编制等的常用软件,为学生实践教学创造必要的基础。
⑤网络及资源库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网络建设,打造迅速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内容丰富的网上学习平台,高效运作的管理平台。
3.3 以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建设为依托 基地的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在企业各不同阶段的实习、设计和课程学习,熟悉国际贸易、营销策划、航运金融业务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航运经贸综合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从事航运经贸领域内某一方向业务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商界精英。
参考文献:
[1]孙建京,主编.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训基地;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和创新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建设营销实训基地,探索营销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营销专业的适应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本校专科营销专业前身是城乡经济专业,设立于1999年,停招两年后,由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自2006年又开始招生并更名为市场营销专业。 在课程体系上采用“平台+模块”形式设置,共设置两个平台,四大模块。两个平台为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大模块为通识教育模块、专识教育模块、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目前,校内实训尚无专业的实训室,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软件正在申请中,校外有几个实训基地也没有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阵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专业能力成为本专业迫在眉睫的事情。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主要类型
相比较传统的案例教学而言,利用实训基地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类设备和实训软件,以及在校内开设超市,以超市作为课堂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二是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和企业签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实际营销工作。
2.2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必备条件
2.2.1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本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脱节,学校的教学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如果不引起重视,加快营销实训基地建设,势必会影响市场营销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造成就业困难。因此,学校领导和系领导应高度重视,给予大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实训室场所,引进实训软件,配备专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
2.2.2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上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连贯性,又要突出重点、强调核心,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应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获得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过程也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
2.2.3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需要配备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是确保实训效果的可靠保障。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专业实验实习教师;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到校指导实训,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
3.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学校出面和学校目前现有的超市合作
基于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状况,每届只有一个班级,班级人数也只有30人左右,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也没有相应的经验。因此,利用现有资源,和学校超市合作,让学生了解更多和市场相关的知识,同时又为将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打下基础。
3.2建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依据课程特点,缩短理论教学的课时,讲清概念,做到够用。在课程安排上,要提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课堂上要安排技能训练的环节,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
3.3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创建校外实训基地
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要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娃哈哈集团举办的“娃哈哈教育实践基地――公益大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2013年1月至今,我校与娃哈哈阳泉销售公司合作,组织学生建立销售小分队,参与娃哈哈组织的各种销售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即锻炼了能力,也提高了自信。通过此次合作,要及时总结经验,组织教师建立实训模块,从认识市场、市场调查到分析市场机会、制定营销策划等,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实训方案,以此为契机,实现和更多企业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企业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曦,张亚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基于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探讨――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西轻工业,2009(4)
[2]朱春兰.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6)
[3]崔保利.《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建议[J].才智,2011(13)
篇10
关键词:高职园林;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9-0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硬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在校内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综合性园林实训基地,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初衷。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学院掀起了新一轮的专业建设浪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学院从建校开始就在校外挂牌建立了部分实训基地,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解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2.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状。目前,学院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以培养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为主的土建大类细分专业,在校学生153人。就实训基地条件而言,歇台子校区仅有绘图室一间,沙盘模型一座,实验实训保障条件不足。本着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高级园林技术人才的宗旨,建立园林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已成为当前高职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能提供有足够工位的实训场所,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学习的需求,增加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园林实训基地,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对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前的准备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课程设置和实训条件建设的思路。因此,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通过对行业发展和职业环境的分析,才能建设出符合行业要求的、水平先进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环境。
1.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按照学院要求,园林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新校区校园建设相结合,进行统筹考虑,拟在原规划2、3号实验楼地块建设“集约性、生产性、可搬迁性”的技能型园林人才培养基地。园林综合实训基地的集约性主要体现在根据地形地貌及园林行业特点,结合双福校区建设情况合理布局,要求做到投入最少,效果最好,实现最大效益。生产性要求实训基地的内容要与实际生产环节相融合,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可搬迁性是考虑到园林实训基地分区的调整,尽量减少对固定设施的投入。
2.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园林产业发生过程为参照,需要对园林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分析,园林产业的运作过程主要是园林项目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以及园林后期的运营管理等环节。因此,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园林设计方向可以从事中小型园林项目设计、园林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等工作;园林工程方向则可以从事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投标、园林工程施工一线管理、园林工程一线监理等工作;此外,在园林运营管理中还可以从事园林植物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园林植物养护一线的技术管理以及插花与花艺设计等工作。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学院现有实训条件来看,园林项目设计能力模块已有一部分实训场所,而园林工程施工能力模块和园林运营管理能力模块的实训条件还不够完善,学院拟规划约3200平方米地块以供园林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为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区和园林运营管理实训区两大模块。要求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环境,将新校区景观建设同园林实训基地相结合,创建以园林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休闲游憩功能为辅,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园林实训基地。基于三大能力模块的实训课程体系可以将实训基地分为以下五大分区,其主要教学功能如下:
1.园林项目设计实训区。园林项目设计实训区,主要提供园林绘画、园林方案设计、图纸表现等课程实训场所。从接受任务设计书领会设计意图到现场踏勘,再到方案构思及方案设计表现,最后到方案的细化,绘制方案的各类设计图纸,直到完成最终的施工图设计与绘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在设计工作环境绘制园林设计方案的实训场所,使学生掌握园林项目设计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2.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区,主要提供学生现场施工技能训练的场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提供各种园林工程材料,由学生进行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使学生从接受园林建设任务,到查勘现场、编制施工方案,再到指导技术工人施工、进行施工组织与现场管理,最后组织竣工验收这一过程中掌握园林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和方法。
3.园林建筑技术实训区。园林建筑技术实训区,提供园林建筑技术等课程实训场所。在本区中提供各种园林建筑材料,让学生自行制作、布置园林建筑小品。使学生掌握园林建筑小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园林植物造景实训区。园林植物造景实训区,提供园林植物应用技术、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实训场所。本实训区散布全园,可以结合校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在校园内布置各种园林植物配置式样,使学生随时能参观学习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一般方法。
5.园林植物综合实训区。园林植物综合实训区,提供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管理实训场所,使学生学到从园林草本、灌木、乔木的基质处理,到给植物浇水、施肥、修剪整形,再到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技术措施,掌握园林常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上五大实训区是遵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背景划分出来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展开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使得以往在校外难以完成的实训内容得以顺利进行,提高了实训质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园林职业环境,更快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在毕业的时候能够选择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学院正处于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使学生能提前进入职业环境,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正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适当引进校外企业,是了解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走在教育行业的第一线,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级技术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