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观点摘要。什么是司法规律?观点一认为,中国特色的司法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司法活动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它是检察权与审判权有机结合适用法律的客观反映,以司法公正为准则,以程序与实体并重为特征,以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平等、司法制约、司法求是、司法效率等为要素的司法运行法则。观点二从司法规律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司法规律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所遵循和坚持的、稳定的、必须的、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律,它反映和体现司法权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司法公正是司法规律的目标和灵魂,是检验司法活动是否遵循司法规律的唯一标准。观点三从司法活动的视角考察了司法规律的内涵,认为司法规律包括三个层次:司法权的配置规律、司法权运作的规律和司法活动的规律。观点四认为,司法工作的基本规律应体现为以权制权、尺度统一、客观中立、依法独立等。观点五认为,从认识论角度看,司法规律,就是司法过程的规律;从文化角度看,是司法制度的发展规律;而从制度论的角度看,是司法职权的配置规律。这些都受制于司法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律。同时从司法规律与诉讼规律的关系看,司法的范围要宽于诉讼,但探讨司法活动规律仍离不开司法诉讼的规律。
2、观点评析。以上观点虽然展示了其思想火花,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还值得商榷。对于观点一,它不是普遍性意义的司法规律定义,应是对特定的较为具体的司法规律所下的定义。同时,它的缺陷主要有,一是将司法权限定于检察权与审判权。而在我国,公安机关对普通刑事案件行使的侦查职能,也应当是属于司法权的范畴。因此,中国特色的司法规律当然应当是包括公安机关的履行司法职能中的规律。二是将具体的司法规律要素罗列于定义中,有所不妥。作为定义,应当超脱于具体,是对其抽象的本质的理论表述。观点二并没有涉及司法规律定义本身,它不是一种司法规律的定义。基本上可以说,它所言及的是司法规律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观点三只是说明了司法规律内涵应当具体包括的三个层次,也没有揭示司法规律的内涵,不是真正意义的定义。观点四和观点五也都不是对司法规律的定义,只是对司法规律的一些认识性意见。笔者以为,对于司法规律的定义,首要的是应当从普遍性的意义上来定义,并把握住它内涵的基本特征。
二、对司法规律的定义与三大基本特征的把握
1、定义司法规律。“司法”作为一个概念或者词语,,其“司”之含义大体与“司机”、“司药”这些概念或者词语中的“司”之解释相同,即它们这里的“司”都是“操作”之意。只不过一个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按照程序法对实体法的适用,一个是指驾驶员按照规则驾驶机器,一个是指司药人员按照处方配药。具体而言,司法与执法也是有区别的。司法是执法的一个下属概念,执法的含义包括了司法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司法是特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诉讼中,依照法律处理案件。”这一关于司法的解释,应当是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架构和司法体制架构的。《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它也叫法则。”这也是哲学理论对规律的科学定义。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司法”也是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特定“事物”,因此司法也是有规律的。
当然,具体的司法规律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时能够全部认识与全部把握的。司法规律的类型是相当多的,并且相当的复杂。例如从共性与个性方面来看,司法规律有普遍的司法规律与特殊的司法规律;从国内外方面来看,有国际的司法规律与国内的司法规律;从历史与现实方面来看,有过去的司法规律与当代的司法规律;从不同法系的方面来看,有普通法系(英美法系)的司法规律与大陆法系的司法规律;从不同社会制度方面来看,有奴隶制度下、封建制度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司法规律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司法规律;从司法主体的分工来看,又有审判规律与检察规律等具体的不同方面的司法规律。司法规律虽然客观存在,但是我们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或者思想观念的局限,等等。因此,尽管我们的认识水平尚未也难以达到全面地、全部地认识与发现所有的司法规律,但是,这不等于我们不能认识司法规律并利用好司法规律。
有论者也指出,“司法规律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司法运行法则,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司法规律必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正如前所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等等具体的司法规律,它们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也必然具有异样性。但是,作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人道的司法活动,其基本特征应当是一致的。司法规律作为反映司法活动的规律,它也具有其普遍性的共同特征。换言之,司法规律所具有的普遍性之共同特征,就是作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具体的司法规律之最上位的普遍性意义的司法规律之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定义的、也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司法规律,就是这个最上位的普遍性意义的司法规律(即以下统一称其为“司法规律”)。我们给其下定义所要把握的内涵,也就是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特征,即司法规律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它都必然离不开诉讼活动机制,维护社会秩序也必然是司法的任务,实现公平正义更是司法追求的价值。这是司法最普遍的内在的基本特征。它们必然是司法规律的基本法则。因此,司法规律的基本特征也表现为三个方面:诉讼活动机制性、维护社会秩序性、实现公平正义性。它们来源于司法活动的认识与总结,同时,它在客观上,对司法权之配置与司法权之运行,都有着制约力。司法规律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就是司法权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
综上所述,所谓司法规律,是指各个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机制之中的、即各自履行其职能之间或者之中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常常出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司法功能化需要,经常对司法活动起作用,并且决定着司法活动必然向着以追求公平正义为价值的趋势发展。例如:刑事司法中的侦查、公诉、审判和执行是贯穿于整个刑事司法过程的最基本的刑事司法运行规律,是各个司法职能机关之间的所进行刑事司法活之内在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必然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化需要和以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并遵循刑事诉讼活动机制的最基本的内在本质的联系。
2、把握基本特征。为了进一步地认识司法规律的三大基本特征,现对其作如下解读:
首先,诉讼活动机制是司法规律存在的基础,是司法规律的诉讼化的基本特征。司法活动就是诉讼化的一种社会活动。履行司法职能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诉讼法中的有关司法活动的机制,体现的是以法律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司法活动规则。司法规律当然也内涵于这些诉讼活动机制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诉讼活动机制就没有司法规律可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之三大基本的司法职能部门,都在刑事诉讼活动机制中各司其职。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中,承担审判职能的机关也有相应的诉讼活动机制制约其司法活动。为了切实保障诉讼活动机制的有效而正常地运转,在各诉讼活动机制中必然有制约司法权力的架构配置。在我国,除了有各诉讼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外,还有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制,以从根本上确保诉讼活动机制的效能。这些诉讼活动机制是司法活动的基础,也是司法活动运行的根据。因此,没有诉讼活动机制则无司法活动可言,也即无司法规律可言。诉讼活动机制中的司法活动必然内涵着它的司法规律,司法规律必然表象于诉讼活动机制中的司法活动。
其次,维护社会秩序是司法规律当然的功能,是司法规律的功能化的基本特征。可直接地说,司法机关的职能所起的社会作用,就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这是司法活动的功能性作用。如果在司法规律的定义中所言及的内涵,没有表征司法活动的职能作用,那么它不是对司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样的关于司法规律的定义,当然是不科学的。无论是刑事诉讼活动,还是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都是通过对社会突出矛盾的解决,来理顺被扰乱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秩序,使社会在有秩序中向前延伸。司法规律与司法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司法规律不能不反映司法活动的功能化基本特征。换言之,在揭示司法规律的内涵时,也当然离不开司法活动的功能化基本特征。
最后,实现公平正义是司法规律内涵的价值,是司法规律的本质化的基本特征。司法活动既要根据诉讼机制来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司法功能性作用,又必须要以实现公平正义为其追求的社会价值。无论是对司法权的架构配置与司法权的有效运行,都必须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理念。因此,对司法规律的论者,基本上是要谈及司法的公平正义之本质特征。司法的本质是公正,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运行的内在本质要求。司法公正的内容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检察机关提出的工作主题,也是“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由此可知,司法规律必然受制于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之本质特征,司法活动也必然受制于司法规律的公平正义之基本特征。没有公正价值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没有公正内涵的司法规律不是真正的司法规律。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检察院,江西高安330800)
(上接第7页)
监督方式,坚持定期专项检察与日常随时检察相结合,除了开展一年两次的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定期专项检察活动外,对于可能出现的严重违法问题和社区矫正中的重大事件要进行随时检察,实现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全程监督。在诉讼过程中争取提前介入,将事后监督改为事前监督,从控制逮捕程序、扩大对轻微刑事犯罪的不、推进缓刑适用范围的扩大等方面做积极努力。在及时、准确地掌握社区矫正工作动态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的同步监督机制,以增强法律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 应重点在交付执行环节、执行变更环节和执行终止环节建立同步监督机制。建立交付执行环节的同步监督机制, 对监外执行罪犯的交付执行等进行监督,确保能及时发现、纠正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的问题。注重建立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的信息网络共享机制,构建统一信息平台,推进检察监督现代化。
当前,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工作,还应当积极结合派驻乡镇(社区)检察工作室的建设,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监督。《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规定:乡(镇)检察室的任务包括对辖区内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检察,派驻检察室是直接面向一线基层工作的机构,充分发挥派驻职能,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监督检力下移,密切掌握矫正动态。
3、提高检察人员职业素质,充实加强社区矫正检察队伍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告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高层次的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体现出诸多弊端,因此,必须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与投资者提供必要信息。
一、会计报告质量要求
(一)完整性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内部资金、资产、预算执行状况,不得有疏漏。
(二)时效性要求
会计报告必须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最新信息,报告才可成为有效报告,使用者才能根据报告信息对工作进行调整,避免问题积压。
(三)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要求是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要求的首要条件,财务会计报告数据必须与企业实际经营数据一致,不得隐瞒,不能造虚假报告。
二、当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经济的发展使得投资主体正呈现多元化态势,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满足多方需求。然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项目体系大多反映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不对某一项目、业务或特定交易特征进行表露,浓缩程度太强,掩盖了部分信息,无法让报告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报告使用相关利益主体决策、执行、控制等行为带来阻碍。
(二)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有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波动频繁的状态下,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及企业经营信息将直接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能够抓住商机。由于较长的报告周期,企业可能在这段时期内进行幕后工作,报告出具前,企业可能已经变更了资产、现金流等关键信息,如我国上市公司中,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作为通常在年底报表编制之前。
(三)真实性不够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当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与报告形式不一致时,会计核算应当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账簿处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报告很容易出现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例如,当前财务会计的核算方式依然受到资产稳定性管理的影响,结构上不充分考虑企业持续经营,需求体现不完整。
三、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优化报告结构
财务会计报告结构的优化早已是业界探讨的热点,要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整体优化,就必须优化报告结构。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可以适当对财务会计报告结构进行优化。
(二)强化信息化应用,构建实时报告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会计信息的可用实效也会缩短。因此,建议利用信息化系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
(三)强化基础数据获取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报告体现的信息由企业财务部门收集并经过会计处理得来,因此,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工作的影响。在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应当积极改革财务管理方式,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财务会计报告发展展望
基于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基本要求,以及市场报告使用者的多元化、专门化需求,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发展方向归结起来应当包括两方面。第一,财务会计报表应当能够表露出极强的预见性,为市场波动中的决策主体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预测。第二,图像化发展。图像往往能比文字传递更多信息,多元化需求下,图像所能表征的信息更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主体的要求。
五、结语
本文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其实,财务会计报告总归是财务会计信息的载体,因此,优化财务会计报告,核心出发点当为会计信息表露与使用者需求,基本规范也应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在改进会计报告时,应当充分重视市场经济体系下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多元化需求,从实际需要出发,保留当期财务会计报告的优势,尽可能实现报告的多样化、专门化。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障碍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攻破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而高中生物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教师要确定概念教学的目标,将生物概念有效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加透彻地明白概念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以及延伸意义,从而能对雷同的概念进行区分,对同类的概念进行无误的归纳,在不断的积累、整理、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攻破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概念的障碍。
一、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概念出现障碍的原因
应该说,学生接触到生物是从小学的自然科学课堂开始,由于这门科目只作为一门副科来学习,所以教师没有对此做深入的讲解,学生也没有养成进一步探究的习惯,缺少对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一些生物概念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例如教师在讲动物和植物的时候会告诉学生,有腿有脚,会跑会跳的是动物;无腿无脚,长在土地上的是植物。由此一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种片面、错误的生物学概念,他们会认为蘑菇是植物,会认为鸡鸭是动物。这样笼统的概念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各个阶段都有一个学习特点,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在适当的阶段给予学生需求的知识。但是教师与家长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起初就没有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就以最为常见的现象为例,小孩通常情况下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就涉及到了生物这一学科概念,但是父母通常的回答是捡来的,或是更为唯美地说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家长对这一概念的阐述会让孩子陷入迷惑的状态。虽然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不断接受一些新知识,纠正一些,不科学的旧知识,但是由于起初没有养成严谨科学的探索习惯,所以对于高中生物概念的学习会存在一些障碍,这对学生生物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如何破除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障碍
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贝尔提出一个比较有见解的学习理论,即有意义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记住词句和内含的符号,还应理解这些词句乃至符号所代表的本质内容。而这一学习理论恰恰可以运用到高中生物概念学习当中。
生物学概念是对生命自身所存在的现象以及活动规律进行本质的反映,这是它的内涵。生物概念中所强调的生命体还有存在的条件和范围,这属于外延。内涵和外延是透彻分析概念首先要了解的基本特征,而在了解其基本特征之前,要创造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对于所学的概念来说,教师要将其逻辑结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这些概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有效地连接;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内心建立起有意义学习的动机,自主地去学习探究,并愿意将新接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从了解概念基本特征这一层面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条件为基础的情况下学习,要想破除对生物概念学习的障碍,就必须明确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就如酶这一概念,它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具有催化的作用。对于酶的分类来说,大部分属于蛋白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RNA。教师在讲解这一概念的时候,要建立内涵与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心向,将现有的知识与新接触的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明确其外延。
三、教师如何破除学生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障碍
对于高中生物来说,其概念庞杂繁多,而且由于这些概念的特征及内容不同,所以彼此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这样一来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联系概念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对高中生物的概念进行直接的讲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学生的特点以及所授课程的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对于生物学概念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都晦涩难懂,有相当一部分概念实际上是按照它本身特有的意思予以命名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用一种直接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就可以了。比如教师在给同学讲“染色体”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这一概念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即染成颜色的物体,然后再逐渐深入,为同学讲解其具体的含义:碱性染料容易将细胞核内的一种物质染成深色,这种物质就是染色体。
(二)采取概念解剖的教学方法来分析概念
我们将概念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多种要素组成,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将概念解剖,找出构成概念整体的几个要素。通过对几个要素的分析来理解掌握概念。例如教师在讲到“相对性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到其组成的因素,即生物、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然后再讲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
(三)采用生活的实际例子,将抽象化具体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个课堂,将最本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对于概念来说,它是事物本质以及特征的抽象概括,让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到生物概念的本质。
(四)有效地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雷同的概念区分
对比这一方法可以运用到各类学科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比物的内涵本质。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所以学生常常将其混淆,而这些概念一般都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同时这也是最易失分的地方。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有效类比区分,找出差异点和共同之处,使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清晰可辨,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
总结:
高中生物概念繁多无序,而且都十分抽象,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更高效的教学方法,破除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概念的障碍。此外,教师教学生怎样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解概念的时候,还应让学生自己探究,掌握学习概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中学生物学,2005(2):46~47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篇4
【关键词】《缺席的人》;《老无所依》;主题;风格
中图分类号:J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48-01
黑夜不是最黑的,最黑的就是黑。黑大多表达厌世无望、冷酷无情、麻木残忍、欲望罪恶等令人反思的社会病态以及人生不确定的特质等主题,并且具有很强的幽暗意识。《缺席的人》和《老无所依》两部电影是美国著名导演科恩兄弟不同年代的作品,也是尽展黑暗元素、充满幽暗意识的黑。然而因导演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视觉诉诸,导致两部电影给我们有别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影响,让我们对黑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本文将从主体情节、视觉风格两方面探讨两部电影如何从不同角度、视角来展现黑的基本特征。
一、主题情节方面
影片《缺席的人》讲述一个被轻视的小理发员因挣大钱误杀朋友、渐失妻子,最后迷失自我的故事。主人公艾德是个普通理发员,他在世人的轻视、朋友的取笑、老婆的使唤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卑微。他利用自己妻子和老戴夫有染从老戴夫那里获得了钱财,却被老戴夫识破并在老戴夫教训自己的时候杀死了老戴夫。随后,妻子被查出做假帐并被捕入狱,艾德奋力拯救妻子,但妻子却在快要无罪释放时选择了自杀,这无疑让本来就内心有愧的艾德更加心神不宁。几经崩溃的他只有靠琴声和香烟来度日,然而在一次意外车祸后,他获得了宽恕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被警方逮捕。在监狱里回想往事、感叹人生。
影片中的艾德沉默寡言、温柔体贴却又思想丰富。他不像老戴夫那样吹嘘粗俗,很少讲话却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想法;虽然没有老戴夫那样健壮彪悍,但是可以为妻子刮腿毛、耐心地照顾喝醉后的妻子。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踏实而又温柔体贴的丈夫却被妻子不在乎,这样一个辛勤工作的美发师却被别人说只是理发员而已。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人性的没落显而易见。正是工业文明的进步使得有钱有权的人欲望无法满足、利益至上、失去人性,也使得一些底层人民因为不被公平看待、不被重视而去寻求存在感。影片中所表达的人失去自我、麻木颓废、寻求存在感的主题着实令人深思。
影片《老无所依》讲的是一个狩猎者因意外拿走黑帮交易的钱物,后被一路追杀的故事。主人公摩斯在将狩猎时无意发现的黑帮交易的财物带回家后,便和妻子踏上了惊险的逃命之路。与此同时,恶魔杀手齐哥在接连杀死警察、行人、同伴后开始了追回财物之路。杀手齐哥经过努力找到了摩斯,开始了两人的激烈枪战。杀人成瘾的齐哥后来又杀掉了前来挡道的另外杀手、雇主、摩斯及其妻子,自己最后也在车祸中丧生。
片中的摩斯是一个平凡人,对金钱的贪婪致使自己陷入了一条被追杀的道路,盲目的自信自私使得自己和妻子都丢了命;第二个杀手明知齐哥是变态杀手,会杀掉一切挡道之人,却仍要为了金钱趟进这浑水里,最后丢掉了生命;片中的老警官永远都是迟来一步,对现实中的坏人永远都是无奈、没有办法,最后惭愧地引咎辞职。纵观齐哥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这个幽灵般的杀手不禁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的变态杀戮?不是为了钱又是为了什么?他为何要用一枚硬币来决定他人的生死?影片中所表达出的对金钱的贪婪、对生命的漠视、杀人成魔的疯狂等无一不是黑的特征。
二、视听风格方面
黑在视觉处理方面,有一些常用的处理手法,例如低调子、不稳定的构图等。色调方面,《缺席的人》是以冷色调为主,整体给人一种压抑、凄冷的感觉。影片前半部分出现的土黄色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土灰和灰白色,正如主人公逐渐无望、迷茫甚至是失去自我的生活一样;影片《老无所依》稍不同于前者,色彩更为丰富。白天以暖色调为主,但有光的地方就有黑色阴影的出现,就像世界万物总有美丑、喜悲之分。晚上则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一种神秘惊悚的感觉。两部影片中冷色调处理,特别是后者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鲜血就是黑的特征。
构图方面,前者的老戴夫夫妇和艾德夫妇就餐的餐桌为平行四边形构图以及艾德、律师、多莉斯在监狱中的倒三角构图,都预示着矛盾的存在、不稳定的关系,以及不可预知的危险;而后者中大量出现的是斜线构图,同样是预示不稳定、不安全,例如:摩斯望远镜观察枪战过的交易地、摩斯和金家中的对话、两名警察站在摩斯房外、交易地点的两名墨西哥人和齐哥、第二名杀手和老板、齐哥和在酒店里的第二名杀手等,都是黑的特征表现。
参考文献:
[1]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动画片 声音形象 塑造 表现
动画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假定性等特征,其角色形象的设计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进行再创造以及提炼,并将活力、生命体赋予在角色形象中,将创作人员寄托的思想感情有效的表达出来。通过对动画片角色声音的语气、节奏、音调以及音色等进行夸张处理后,与角色特定的场合、气质、情绪以及性格互相符合,构成特定的声音形象。
一、动画片声音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仅重视人物形象的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动画片会于片尾结束时展示配音人员名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区别,导致观众在评价国产动画片时只依靠画面的完美性,对于人物形象过于重视,而对于人物声音形象有所忽视。部分动画片作品声音语言的存在方式以补充或者简单说明呈现,在前期人物形象的设计中花费过多的经历,后期的声音塑造中仅是敷衍了事,达不到人物、语音语调处理、声音形象设计等交流的需求,导致动画片画面与声音发展缺少平衡性的情况,对动画创作人员的创造力、想象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对配音团队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对于配音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声音形象创作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问题。我国严重缺乏专攻男孩声音的女配音员以及声音具有特色的配音员。我国动画片的配音队伍中让人记忆深刻的仅有邓常兰、王晓燕、李韫慧等几位,无法满足不同角色对于声音的需求。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可直接观看外国的动画原片,在加大程度上要求配音的多样性,也改变原有的审美,导致我国配音团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声音形象较为单调
目前,我国动画片配音主要是采用走马观花配音、高薪聘请明星大腕配音等两种极端的方式,其配音过程较快,常常出现配音人员在未掌握人物形象的情况下便完成配音工作,无法全方位的了解人物,仅是对人物的年龄层有一定的了解,导致塑造的声音形象较为单调,无法有效的展示动画片的内容。
二、动画片声音形象塑造与表现对策
(一)角色话音的塑造c表现要点
动画片在播放之前需要塑造与角色特征互相符合的对白声音,相对于真人电影来说,动画片中的主角可以是非生命体或者任何生物,在较大程度上延展语言的主体,不管是臆想的角色或者客观世界存在的物体,均有说话的可能。因此,在塑造动画角色的声音形象时需要确保与角色的自然属性互相符合。例如,迪士尼影片中唐老鸭的角色,配音演员在进行配音是需要综合分析鸭子的实际音色,将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嘎嘎”声音体现出来。另外,动画片在塑造角色配音时还需要达到辅助塑造性格的效果,例如中文版《蜡笔小新》中,配音人员通过将嗓音故意压低的方式,将小大人说话的声音表现出现,将小新狡黠、早熟的淘气性格塑造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二)背景声音的塑造与表现要点
动画片音效师对分镜头与剧本进行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画面需要的环境声音。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画面时,可以通过牛羊叫声、身体摩擦声、牛羊脚步声、草摩擦声、风声等音效将画面展示在观众眼中。同时,需要通过分析分镜头画面对环境声音的空间环境进行分析,若画面显示羊群与镜头距离较远、远景镜头时,可以合理的省略牛羊的身体摩擦声、脚步声等。在处理羊群叫声时可以改成低音量,并联合回声以及混响,与空旷的草原环境互相符合。另外,在选择风声时要将空旷的感觉体现出来,并与小草树叶摩擦的声音互相配合,则能获得准确的空间环境表现。声音形象设计中配乐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合理的在情节中搭配乐曲,能够获得深化主题、推动剧情、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效果,促进动画艺术表现能力明显增强,使观众感官体验有所丰富。
(三)写实声音形象的塑造与表现
不同类型的动画片中写意与写实可以将艺术门类的基本形式与创作手段合理的表现。动画片声音形象的塑造中,音效具有写实、具象等基本特征,而音乐具有写意、抽象等基本特征。将声音合理的融入静默的动画影像中,可以展现一定的可信度、亲切感,使画面形象与生活更为贴近,提高角色动作的感染力、真实性。例如,《海底总动员》这一动画片中,音效师为了使观众在观影时能真实的感受到海底世界,为形体不同的鱼类塑造了多元化的划水声。音效师还通过收录水族馆不同音效的方式为观众塑造鱼缸内的封闭感受。由于影片中蝴蝶破茧而出、花开的声音等音效在真实生活中提取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拟音师的辅助。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塑造动画片的写实声音,只要能符合适度夸张、丰富、细腻等需求,则可获得较为明显的写实效果。
三、结束语
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仅仅在流畅的动作、漂亮的造型中局限,还重视声音与造型是否达到相辅相成的相关。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动画片,均会利用到细腻处理声音的方式,而部分声音元素会以成百上千条音轨呈现。动画片所选择的简单有力、丰富细腻的声音形象均需要与影片艺术风格、剧情的需求互相符合。因此,动画片在声音形象的塑造中需要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且巧妙的处理声音元素,不仅能促进动画片表意丰富性明显增加,还使故事的艺术张力有所增强,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姣.效果声音在影视剧中的造型意义分析――以《冰雪奇缘》中的效果声音造型为例[J].艺术科技,2014.
[2]康洁.动画设计中的情感体现――以宫崎峻的动画片《龙猫》为例[J].大众文艺,2014.
篇6
关键词 :视界融合 音乐表演
音乐是一种离不开表演的艺术,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所以音乐表演一直被人们称为二度创造。瓦尔特曾经说过:“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该作品。”①但是在怎样进行二度创造的时候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一切必须围绕作曲家的写作意图来进行表演,其目的就是通过乐谱尽可能地还原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不可对乐谱的演奏有任何偏差,要求表演者完全抛弃自身所处的时代精神而对作者的生活环境、性格品质、感情经历等做一个完全的模拟;有的学者认为乐谱是由音符组成的,而音符本身是没有生命的,要想使乐谱变成有生命力的音乐那就需要表演者的主动介入。也可以说,表演者作为二度创造者同作曲家一起承担了音乐的创造。而伽达·默尔从哲学的角度对音乐表演者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并对音乐表演中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②现代释义学中解释音乐表演的一个核心理念。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哲学释义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把理解视为人类存在方式”这一哲学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因此我们又称它为“哲学释义学”。在伽达·默尔看来,哲学、艺术、历史、法律等一切人类的精神创造都是有待于人们去理解和解释的对象,他还特别把对艺术的理解和解释放在人类精神创造的首位来进行探讨。同样,他认为像音乐作品这样不具有语言,却包含具体意义性内容的艺术作品也存在意义问题。如他所说:“虽然纯粹的音乐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形式波动,即一种发音的数学,而且并不具有我们于其中所察觉到的具体的意义性内容,但是,理解仍然获得了一种对意义性事物的关联,这种关联的不确定性就成了理解,同时它也构成了这样的音乐所特有的意义关系。”③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只是存在于理解者的主观思想中,也不只是存在于客观艺术作品中,它还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是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二者的统一体。因此,对作品的“唯一正确的释义”的观点在伽达·默尔看来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也就是说,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主体对同一客体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那种尽可能地忠实原著、完全还原作曲家的写作意图的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就好像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哪怕是作曲家自己也不能做到每次的演奏都是完全一致的。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徳·奥尔也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美学真理,一辈人的演奏真理,也许被下一代人认为是谬误的教条。”④由此可见,不光是表演者做不到完全还原作品原意,就连我们的美学家们、我们的听众的审美观点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只有把历史的视界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起来的表演者才经得起历史的锤炼。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对作品的意义进行随意的解释。历史上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现今的理解者因为时空的不同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对意义的判断,即各自不同的视界。历史的视界已经客观存在,而现今的理解者的视界因为受自身历史环境的限制而不可能与历史视界达成完全一致。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应该是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而去追求与已然存在的历史视界的统一,而是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历史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能达到一个新的视界。
视界融合对现实视界的强调、对音乐表演创造性的发挥开辟出一片新的广阔天地,它的出现为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注入新的动力,也对音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历史视界,又要结合自己的立场和思想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视界去理解和解释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这将使音乐表演者的创造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也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表演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将有益于表演者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音乐作品。我们在阐述音乐作品时,对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乐谱的版本、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感情经历、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等等。只有在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作品进行理解,才能更好地阐释作品。所以演唱者要在对作品的历史视界进行研究和体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独特个性的视界对作品进行阐述,这样才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演唱风格,从而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
应该注意的是,视界融合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自我视界、毫不理会作品本身的含义,而是强调一种融合,一种历史视界和自我视界的有机结合、一种历史思想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过分强调自我视界会导致音乐作品缺乏生命力,会形成各行其是的混乱场面,这就违背了音乐表演者在音乐表演中的作为二度创造者的初衷。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表演创造的同时,对作品的历史视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作品所处时代的审美观点、作曲家的写作意图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结合表演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精神、审美观点等对音乐作品进行阐述。作品的精神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如何表现这种精神就需要表演者的主观能动,表演者能动性的动力来自于观众对表演者的认可而非作品本身。所以要发挥表演者的主动创造性就要给予表演者一定的发挥空间,才能使历史视界和表演者自身的视界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阐释作品,才能让作品更富生命力而万年长青。
注释 :
①中央音乐学院编.论音乐演奏.1982年第3、4期合刊,第65页.
②(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释义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短论集》三卷、《我是谁、你是谁》等.
篇7
族者,共同属性也。如从产品的角度来理解族的含义,可表达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类产品。产品族的概念是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个性模块,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组相关产品,产品族包括产品平台和由其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产品族的基础和核心是产品平台;产品族平台特点是能够被某一系列产品共享的、可重复使用的模块集合,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一个有效的产品平台具有产品族内所有产品的共性特征——在功能、物理以及技术特征上的具有相似性。
产品族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重要支撑技术。其核心意义是以较小的技术多样性实现较大的功能多样性。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族管理。大规模定制产品族的基本方法是将功能相同或相似、物理特征相似的产品进行产品族的归并分类, 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行产品族管理。以产品族的方式对产品进行管理的作用是, 可简化产品设计, 缩短产品制造时间, 降低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成本,是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有效方法。企业应有效地对企业已有的产品进行产品族划分, 实现产品的产品族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族规划。
产品族的特征是共享通用技术并面向相关市场应用的多样化的一组产品。其关键是:
(1)通用技术:通用技术体现了产品本身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使用技术的相似性;
(2)相关市场应用:相关的市场应用体现了产品功能及其对应的产品结构的相似性;
(3)多样化:多样性体现了同一产品族中不同产品之间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这三个关键词是产品族的特征。他们作为一个支撑技术作用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要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产品族是共享通用技术并面向相关市场应用的一组产品。关键是即增加产品构部件在物理特征和技术特征上的相似性,在产品设计时采用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设计方法, 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模块化实践思想, 实现构件几何特征、原材料等的通用化, 使用标准零部件, 增加零部件的可重复使用性, 减少相似零部件的重复度; 使需要定制的零部件在产品中出现的几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并在制造过程中尽量使用相同的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加工工具和设备。
尽管产品族的定义有这么多,但仔细推敲只要理解几个关键的词和语句,就基本理解产品族的概念了。
(1)关键词: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
(2)关键语句:不同产品在功能、物理以及技术特征上的相似性是产品族的重要特征;产品族中具有大量相同或少量相似的零部件、子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结构上基本相似的、技术上基本一致的、加工工艺基本相同的、加工设备和工具基本类似的,都可成为某种产品族成员之一。
以起重机行业集装箱桥吊和RTG为例。大梁、梯形架、门框、小车架、机房底架、行走机构等部件都是符合产品族概念的。也就是说,以上的构件在不同项目制造过程中均分别可成为同一类产品族。又如在RTG制造过程中,其支腿、大梁、连接杆、行走机构等包括小车架,都是可以分别归为同一类的产品族。因为,这些部件都符合了产品族的基本特征:技术、制造设备的雷同性、相关市场的商品功能相似性和功能、结构多样化的差异性。也具有相同的产品平台、由其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纵观现代造船行业,先进的现代造船模式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实行各级中间产品的专业化生产。那么,什么是中间产品?介于成品和零件之间的部件。在造船中,是指进行完小组立后等待总装的部件。在起重机行业中,是不是可以将各部件作为中间产品并进行专业化生产呢?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起重机行业的主要产品:集装箱桥吊、门座式起重机的主要构成。
集装箱桥吊基本的构成:由前后大梁、门框、梯形架、机房、机房底架、拉杆、行走机构中的车架等部件组成。其中的门框是由几个可以相对独立的构件组成的。而前后大梁由于业主的不同要求,会有箱梁结构、桁架结构等不同的类型。
在门座式起重机中,基本构成:由起重臂、人字架、门架、机房、机房底架、平衡梁、行走机构中的车架等部件组成。和集装箱桥吊的门框一样,门座式起重机门架也是由几个不同的构件组成,并且门架的形式通常有2种:板凳式和十字梁。在具体的实际中,根据需要还有其他形式的门架,如桁架结构、超大型起重机中的多层八字架式的门架。在起重臂这个构件中,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构件组成:起重臂、象鼻梁和拉杆组成,俗称三大件,都有桁架形式的存在。经管它们可以在不同项目中出现,但各部件都承担基本相同的职责。满足产品族具有共同产品平台和衍生出的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的特征。
通过简单介绍后,我们知道在同一产品族的各部件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在制造中所用的设备和工艺要求也基本相同,满足了在通用技术方面:各部件都体现了产品本身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使用技术的相似性;在相关市场应用方面:各部件体现了产品功能及其对应的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在多样化方面:各部件体现了同一产品族中不同产品之间在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所以,我们可以认同为这些部件都可以分别成为各名下产品族的组成元素。
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产品族的基本概念,以上提及的无论是集装箱桥吊或门座式起重机中的主要构件都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族的部件而形成一个产品族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这些部件除了符合产品族的基本特征外,也都具备中间产品的特征:完成这些产品的制造,就可以同其他构件进行总装,最终形成产品。至此,我们明白了港机部件即符合产品族的特征也满足中间产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我们应认识到:港机行业中中间产品的概念与造船行业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差异是:造船行业是以分段作为中间产品的,而港机行业没有分段,除了集装箱桥吊的门框和门座式起重机的门架是由几个部件组成外,大多都以部件为一个产品族中的一个元素,因为,这些部件制作完成后,可以直接进入总部装,相当于造船中的分段组装。所以,在港机的生产中,可以将部件作为中间产品。
实现产品族的根本思想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引入产品族概念基本目的之一是:迅速、准确、及时的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提高效率。
因为制订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该类产品族中元素的中间产品的制作工时定额。如果我们将某一族的每个中间产品进行计算工时定额,这样有悖于产品族的基本目的--。所以,要有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来迅速计算。
为此,我们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上述各构件中的基本特征,并采用合理计算和实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找到影响该产品族生产的工时定额的因素,再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原理,建立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这样即可对产品族中的构件进行迅速计算工时定额。
我们以一种构件来说明利用产品族的概念进行及时、快速、准确确定工时定额的基本方法。
1.基本特征
特征的概念。特征是对象组中表征和区分一种对象的决定性性质。在制造领域,对产品族分类时,若要把部件按设计的要求分为产品设计族,那么需要的特征应包括:部件功能、几何形状、材料、成形方式及加工特点;若要把部件按生产的要求分为部件加工族,则部构件几何形状、加工工艺、材料、毛坯类型、加工尺寸、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等就应成为描述部件的特征。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要举例说明的构件,也就是这类产品族中一种零件的特征作这样的定性。举例构件的尺寸是:(见表1)
表1
a. 构件设计时该产品族的特征:
构件功能:起连接其他构件作用的中间结构;
几何形状:长方型的箱体;
材 料:Q345的钢板;
成型方法:钢结构制作:冷作装配、焊工焊接;
加工特点:构件制作和涂装。
b. 构件加工时该产品族的特征:
几何形状:长方型的箱体;
加工工艺:先装配后焊接成型,再涂装;
材 料:Q345的钢板;
毛坯类型:材料按图切割后的钢板;
加工尺寸:箱体截面3米*3米,长度30米以内;
加工设备:起重机械、焊机、涂装设备;
工艺装备:固定构件用的胎架。
2.部件装配过程分析
以上举例构件的零件共有4个。
主要特征是:建造基面为平直板,且成长方型;基面上焊接构件。构件共由4个零件组成。实际中,加工过程与相关的工时影响因素是:
(1)构件的搬入及最终部件的吊出工序所消耗时间与构件的重量无关。因为零件重量都大于人力所能搬动的重量。当零件重量不超过设备的起吊能力时,搬运重量不同的零件所消耗时间相差很小;
(2)拼板工序时间与焊缝长度有关,焊接时间= 焊缝长度* 焊接速度。一般来说若零件对实际尺寸控制在12米*2.4米,那只由一块板构成,也就没有拼板工序。因此,拼板工序工时与焊缝长度、板的几何尺寸和重量有关;
(3)装配工序完成构件的定位和施定位焊,装配工时也与构件个数有关,构件个数越多,装配工时越大。定位焊的间隔为0.5 m装配工时与焊缝长度有关,关系为:
定位焊时间=定位焊个数*焊接速度=焊缝长度/定位焊间隔*焊接速度;
(4)焊接工序。焊接工时取决于焊缝长度,关系为:焊接工时= 焊缝长度*焊接速度
(5)修整、检验工序包括对焊缝的打磨、跟踪补漆及对焊缝及装配精度的检验。消耗时间与构件个数和焊缝长度有关;
(6)涂装工时与构件表面积有关。
综上所述构件加工消耗工时与构件个数n、焊缝长度l、表面积A、焊接速度v、重量w等5 个因素相关,构件加工消耗工时T可表示为这5个因素的函数:
T=f(n,l,A,v,w)
其中:n为构件个数;l焊缝长度;A为表面积;w为重量。其中:
表面积A与该箱体结构的截面尺寸和长度有关;
重量W与表面积A和板厚δ有关;
焊接速度v与板厚δ有关。
3.应用计算机技术确定构件加工工时定额
计算机计算首先是通过同一产品族的各部件(元素)之间的连接来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对T=f(n,l,A,v,w)的映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映射,因此,选用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库来建立部件加工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来求解产品族内所有构件生产的工时定额。
(1)计算机计算结构
根据本问题的特点,输入是5个影响因素,输出是部件加工工时定额。因此,计算机应输入层的个数为,输出层的个数为1。由于四个数分别与板厚、截面的尺寸、长度有关,实际中,我们输入的元素可能大于5个。
(2)样本
对上述部件共有4 个零件并选取作为样本,经过分析,每个样本的加工工时定额与各影响因素的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我们可以考察分析该产品族的其他部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该类产品族的无论是设计时的特征和制造中的特征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影响因素中的板厚δ、长度l、重量w有差异。(见表3)
表3
(3)计算结果
当建立起了工时定额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后,通过计算就可以求解其他构件的工时定额,表4是产品族中其他18 个元素(其他产品部件)的工时定额的计算结果。
表4
4.结论
通过产品族的概念并在产品族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求解出部件加工工时定额。应该可以发现产品族概念在起重机行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是可以发展的。而且与造船行业相比,其作用更显著,计算更方便。实际中,在做好产品族计算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对每一次计算进行记录存档,并针对性与实际发生的工时作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形式、位置和时间,经过多次的反复进行,计算机所计算的数值与实际的发生额之间的差异一定能无限趋近于零。就此,具有这些功能的产品族系统就具备了应该具有的自动修正的功能,也将使产品族和计算成为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系统。使我们的管理更趋于合理化,使人为因素对计算工时定额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工时定额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
通过初步的分析和计算,产品族结合计算机技术计算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程序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框图。框图只是说明基本流程和思想,实际中,尚需要大量数据支撑。
通过港机产品中一个最简单的构件的特征分析、装配过程分析和工时计算,试图说明产品族概念在港机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迫切性、合理性。并希望通过生产实际的印证,能在港机产品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并为提高港机产品的制造效率,提供一个有力的手段。也为振兴中国的制造业出一把力。
篇8
关键词:绿色壁垒依据必要性法律对策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成员国政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有效履行自己的承诺,即降低关税并放弃行政许可、数量限制等直接的贸易管制措施。但代之而起的是形形的新型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既是其中之一。在浙江省出口法国的皮鞋因PNP超标而被退货;山东省的冻鸡肉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日、韩退货;曾经大受欢迎的我国瓷器也因铅含量过高在欧盟市场惨遭退货这一系列我国的出口产品遭受绿色壁垒“阻击”的案例面前,如何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绿色壁垒的实质及其基本特征
1.绿色壁垒的实质。绿色壁垒的实施以保护本国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为由,已成为WTO成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限制进口、保护本地产品的利器。但究其实质,乃是国家职能的体现,国家是有权实施绿色壁垒的惟一主体。在政府能够更好地完成传统职能的同时,国家的新职能也在出现,当代的全球化给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使国内市场免受冲击就是国家的新角色之一。
2.绿色壁垒的基本特征。绿色壁垒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目的,名义上完全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符合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目标的要求,但它掩盖着限制外来产品参与本国市场竞争的隐蔽目的。二是形式上的合法性。
二、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
1.《关贸总协定》。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后被1994年的《关贸总协定》代替),其第20条‘已办理外’条款规定:“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缔约国采用或加强以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B)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G)与国内限制生产的消费的措施相结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其在序言中阐明:“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显而易见,该协议赋予了各成员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3.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1996年制定并实施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对企业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审核,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评审,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改善。ISO14000标准只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它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的一种贸易壁垒。
三、我国实施绿色壁垒的必要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它最初是某些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1.防止发达国家转嫁污染。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保技术、环境标准的缺陷,将在本国已被限制或淘汰的高污染产业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污染转嫁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生态利益,不仅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2.抑制对国内企业的冲击。由于我国的环境标准偏低,且有些地方政府引资心切,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环保问题上大开绿灯,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形同虚设。这不仅导致污染转移,而且造成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从产业结构看……截至2000年底,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足2%,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6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0%以下。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吸引的外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领域为主。”
四、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
由绿色壁垒的双重性质所决定,我国在绿色壁垒问题上须采取的对策应分为两类,一类为如何冲破绿色壁垒的对策,一类为如何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关注环境保护、珍爱自然和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心理已逐渐形成。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青睐,它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而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例则会越来越小,并会不断受到限制或排斥。因此,为了冲破绿色壁垒,我国应调整现有的与该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的贸易与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刺激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特别是那些能够大规模地替代资源消耗型产品的产品,为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冲破绿色壁垒,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或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桥梁;公路;养护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highway bridge maintenance problem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ghway Bridges in mainten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ocuses on the highway bridge daily nurs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roving maintenanc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free flow of traffic.
Keywords: bridge; Highway;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U4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更可谓突飞猛进,大批古老的公路桥梁,在日趋增大的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技术状况快速下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桥梁垮塌事件也时有发生。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农村公路里程迅速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快速、便捷的农村公路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路桥梁是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农村公路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准确了解辽宁省农村公路桥梁的基本特征和当前的技术状况,确保其建设安全和使用安全,对辽宁省农村公路桥梁的基本特征和技术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农村公路桥梁养护和维修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养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如何养护管理好现有桥梁,保持桥梁的完好工作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桥梁的行车安全,这一新的课题已摆在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面前。
1. 桥梁和公路养护面临的问题
1.1 建设时间早,设计标准低
辽宁省县乡公路桥梁大部分是在 60、70 年代以前建设的,这些桥梁建设时间较早,设计标准低,承载能力较差,而且已使用了 40 年以上,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设计使用年限。虽说乡村公路桥梁的超重车、集装箱车、大吨位车的出现较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桥梁的负荷,致使原本设计标准较低的许多公路、桥梁刚刚投入使用不久,就出现路面损坏、桥面板断裂等现象,加速了桥梁的损坏。超限车辆通行后,桥梁结构部分发生变形、裂缝、甚至沉陷、断裂等。
1.2 养护管理缺乏监管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养护观念的影响较深,各级养护部门特别是一线养护部门对于桥梁养护还引不起足够重视,不能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在日常养护中得不到及时修补。政府拨款的经费方式以及实施过程中不严格,很多管理机构的养护维修工程,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决策,
应建立并健全与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切实负责的具体工作。
1.3 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
大自然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造成桥梁自身老化破损,洪水对桥梁的破坏很大,特别是山区,由于暴雨雷雨的袭击,往往造成洪水冲毁桥梁。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墩台基础埋置深度不够,沙砾河床被冲空,影响桥梁的自身安全,一旦洪水加剧,冲刷加剧,极易造成冲毁桥梁事故,中断交通,严重的甚至使整座桥梁被冲毁。再加上公路沿线的群众护路爱桥的思想观念淡薄,很多桥梁的栏杆被破坏严重,破坏了桥梁的美观和安全。个别群众在桥下捞去河沙,赢取经济利益,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和负担,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桥梁结构产生各种病害或出现缺陷,使用寿命大为缩短。
2 桥梁和公路养护和管理的措施
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提高对桥梁养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养护机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好管辖范围内的农村公路桥梁的检查、维修、加固和改建等工作。
2.1 加强桥梁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目前农村公路桥梁管养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的现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助教方法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丰富人员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处理桥梁病害的能力。桥梁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较复杂的建筑物,由于目前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在桥梁养护方面技术工人的专业技术匮乏和欠缺;另一方面,对于过去的桥梁发生的灾害没有加强总结和学习,严重阻碍了桥梁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有必要对养护的工作人员加强这方面的培训,针对桥梁养护管理的认知,掌握桥梁检查、检测维修及加固的一些基本方法。
2.2 制定农村危桥改造计划
《规划》深入分析“十二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向,公路养护管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和农村公路护管理亟需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确定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养护优先、依法治路、科技支撑、体制创新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并制定了全市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发展指标:农村公路中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 45% 以上,消除县乡公路中的断头路、等外路,相邻县市公路技术等级基本匹配;县、乡公路平均运行速度达到40 公里/小时;基本完成县乡公路中桥及以上现有危桥改造任务。确保安全畅通,拆除废桥、危桥。
2.3 建立健全桥梁管理体制和避免桥梁过度使用
建立健全桥梁管养机构,使工作人员明确规程,熟知检查内容,做好桥梁经常的定期检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桥梁病害能及时发现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应配备必要的桥梁检查、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病险桥梁运行状况监测,随时掌握病害发展和安全运营情况。
2.4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县级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维修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也是一个牵涉因素很多的工作,必须加大法制建设,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法律填补漏洞,完善现有的法律;各个地区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法法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章程,这样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公路桥梁养护与维修的顺利进行,并且严格惩治破坏公路桥梁的犯罪行为。
实践证明,发展桥梁预防性养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桥梁养护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按计划科学有序地进行。确保公路交通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桥梁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桥梁预防性养护和信息化管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养护先进技术,坚持做好桥梁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锦升. 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探讨[J]. 建材与装饰, 2008
[2] 王雅红. 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J]. 科技与经济, 2007
[3] 施万满. 农村公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篇10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态化;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1-02
随着教育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态化成为高校德育范式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教育生态性发展的外在趋势,也是德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德育生态化实现了德育范式的现代转换,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德育理念,是从德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系统性来思考问题,即把德育放在一个整体而非局部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中来思考,从而在价值取向上趋向或达到高效而最优的状态[1]。然而,当前高校德育缺失生态化建构,导致德育范式与德育本质相背离,不能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此,科学阐述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对实现高校德育生态化建构,破解高校德育困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主体性:德育生态化的价值性特征
主体性是指个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尊重和弘扬主体性是德育生态化的本质要求,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主体性是人唯一具有的特性,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这决定了德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成为人[2]。
然而,在当前高校德育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置于与环境系统一样的客体地位,有意或无意地弱化、淡化、排斥、抛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德育模式“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附有的文化特征,使物成为纯粹的物体”[3]71,遮蔽了德育的本质,造成德育主体的缺场。因此,实现高校德育的生态化建构,才能回归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价值选择,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
首先,主体性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得以成长。”[4]由此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德育的意义和生机,要求我们遵循道德主体的自我生成,允许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演绎道德图景,构建“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从强制灌输转向促进自主养成,有更多的人文取向和情感色彩”[5]98的德育生态化范式,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德性培育”走向主动萌发的“德性生成”,这既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也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其次,主体性体现在正视学生的主体价值。人是德育的存在,正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就是德育的本质使然。显然,德育不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践履来为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因此,平等对待教师和学生等所有德育参与者的价值、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要尊重、满足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和权利,就成为德育生态化的内在法则。最后,主体性体现在提高学生的主体素质。主体素质是人的道德能力的内在基础,也是个体的主体地位的根本保障。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标志着个体的主体素质。每个学生都有着道德的萌芽,德育的使命在于萌发和壮大这些道德萌芽。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要企图以灌输和说教来“塑造”学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道德实践,养成他们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接受、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解决道德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整体性:德育生态化的本体性特征
要素、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着整体的状态,要素的状态由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规定,这就是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生态场理论充分体现出整体性原则,即生态场(即生态系统态势)是否平衡,是由各生态因子之间及生态因子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决定。在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对于维护生态场平衡具有同等意义。同样如此,德育诸要素对于维护德育生态场平衡具有同等意义。德育生态的真谛是整体论观点[6]。生态场理论深刻揭示出德育生态化应当整体性对待德育诸要素及其联系,实现德育生态系统态势平衡。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的社会化过程彰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主体间性问题。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它认为,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主体不是原子式的个体。所以,德育生态化的整体性特征,根本上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基础上对“人”价值的高扬。没有这种和谐,高扬人的主体价值,容易导致“原子个人”思想的滋生。因此,应当把德育置于生态系统中,耦合德育系统诸要素,把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组成一个协调、有序、动态的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平衡的德育生态系统,发挥其整体的德育生态效应。德育工作应当从主体间性出发,把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统一于德育生态场,不仅把德育生态场作为个体学习道德知识的所在,也是个体进行道德实践的舞台,启发个体生成道德新知,引导个体重构道德生活。
首先,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协调性。德育系统的各种因素都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模式构成共同的多样的生态场,使德育工作成为一个合作、协调的有机整体。德育参与者要以德育生态场理论理解和形成德育各要素之间关联,不能够囿于单个要素,要向德育各要素全方位拓展,由一元演进为多元,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应当促成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德育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德育系统与外在系统的渗透互动等,形成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的整体互动,形成德育的整体合力。其次,整体性具体表现在有序性。德育系统是由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以某种方式或秩序构成,从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结构。德育系统功能实现最优化,除了德育诸要素自身外,还必须以这种结构的有序性为前提。因此,德育生态化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以有序的结构建构高质的要素之关联,达到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最优化。最后,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动态性。德育系统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以保证其在时空变化中仍保持协调有序。因此,我们应当从时空统一性出发,调整要素状态和改进系统结构,实现德育系统在时空上的协调性和有序性。
三、实践性:德育生态化的合目的性特征
人作为道德的存在,最显著的意义在于人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生活方式,并持续全方位地进行道德实践。判断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不能仅仅停留于他的认知水平,更应当根据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德育一般以说教和灌输方式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常常倚重各种道德知识测试,轻视和缺失道德实践,缺乏真切的生活感、现实感而陷入空洞,致使德育变成像柯尔伯格批评的那样,“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式,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使之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不可能具有实效性[7]。
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唯有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人的自由自觉得以彰显,道德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其存在价值才能有牢固的根基。人的主体性在实践性中积淀生成,而形成了的主体性支配着德育的实践性。德育生态化突出实践性,把实践作为德育的手段和目的。实践作为手段,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加深他们的道德体验,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实践作为目的,是要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论实践作为手段和目的,其根源于在现实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正如鲁洁教授所言,“道德就其本义而言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建立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手段,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根本上是为使人成为人,使类的自由本性得以高扬,使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立,使自主、自觉、自尊等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于人的诸种深层次精神追求与需要”。[8]“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会到,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5]215因此,德育生态化应当引导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帮助他们确证人为道德主体的基本属性,充分实现人为道德个体存在的意义。
四、发展性:德育生态化的合规律性特征
道德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类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道德发展能够启迪和逐渐澄明个体的人之为人的属性和意义,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首要前提和基础。传统德育局限于工具理性思维,功利化、工具化和泛政治化倾向突出,服务于某种功利目的,忽略学生人之为人的德性培育,不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从现实来看,传统德育所导致的负面后果正在涌现,诸如大学生道德冷漠,硫酸伤熊,杀害同学,撞人杀人以及自杀等现象。
人的价值赋予了德育的价值本原,人才是德育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德育生态化的根本目的。发展性特征是对人的价值的全面回应和关照。首先,发展性具体表现在启迪个体生命意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前提,也就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24。因此,德育生态化要培育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使他们敬畏、尊重和关爱一切生命,养成他们珍惜生命的良好行为。其次,发展性具体表现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前提,但生命的质量更需要教育的锤炼。德育生态化引导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自由和幸福的发展。最后,发展性具体表现在确立个体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人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定,它规定了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应当怎样对待才是合理的[10]。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非人生命只能默默地承担人类所制造的现实或不可预知的风险后果,因而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应当对自然及社会等履行道德责任,遵守和维护道德,保障生存秩序的不被破坏及有序运转。德育生态化提高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确立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的道德责任,降低人类的高度智能对自然和社会的风险程度,实现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总之,德育生态化是直面人的价值的德育范式,它以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四大特征诠释着德育本质,真正彰显德育为人的价值本原。因此,在大力走出传统德育的困境、创新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当前,德育生态化无疑应该成为我们改善德育的必然之选。
参考文献:
[1]季海菊.当代高校德育的生态化趋向—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思考[J].学海,2008,(3).
[2]周晓莹、程东旺.背景发展理论视阈下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
[3]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宁波、陈建华.灌输的涵义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
[5]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易连云.德育生态环境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7]黄晓光、蒋宗文.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