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思政课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抓好思政课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依法治校;思想课教师队伍;建设;措施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79-02
依法治校缘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依法治校就是利用法律来保证学校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规范运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依法治校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地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校是我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坚持依法治校,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相关方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依法治校的顺利开展。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党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地在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也应不断前进,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培训和继续学习制度、完善奖惩与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更好地完成党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的重任。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承担着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重任,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特征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难免出现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关注专业课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普遍不够,存在大量缩减实践课课时,不重视思政课等现象。一些高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学生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更多地倾向于科研水平,对教学质量的好坏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思想课教师为职称和前程奔波,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科研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影响。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由此可看出,学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激励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培训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这些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高校毕业生,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方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培训;而与此不协调的是,思政课教师培训机会较专业课教师少,相应的培训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在继续深造、接受继续教育方面缺少继续提高的机会。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考核机制缺乏
受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抹黑中国的言论,认为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存在所谓的“教马列而不信马列”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学习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不扎实,仍然靠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党的最新理论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在对待学生上也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关心。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途径
(一)完善思政课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新聘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制订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合理有序地开展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可以使其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其快速成长。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阶段相结合的方式,就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教育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训,使他们对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思想,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建立在岗思政课教师继续深造培养机制,使教师有机会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为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及学校要根据相关政策予以其时间和费用上的支持。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的调研和评估机制。在培训结束后,按照调研和评估机制做好培训的跟踪调研工作,对培训效果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培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优。学校可以对培训后思政课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查看教师参与培训后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等。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对参加培训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二)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把政治纪律与政治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如果思想课教师在课堂上散布有损国家形象的极端的错误言论,要根据影响程度及时给予教育纠正,甚至淘汰或转岗。把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及师德情况纳入考核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出勤情况、品行情况进行考核,并要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做到赏罚分明,以树立典型,给其他教师起到学习及警示作用。同时,组织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相关文件,并深入领会践行其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健全对思政课教师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培养教师“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要鼓励及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热爱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努力做一个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保证思政课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科研项目的审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等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水平。让思政课老师无后顾之忧,安心于工作。国家及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重视思政课教师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注重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切实改善其待遇,关心其健康。
(三)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分工及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中的出现的问题。要对思政课教师编制管理、经费使用情况、教师聘用情况等各项工作进行督查。
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的监管督导力度,提供相关服务,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要加强经费监管,检查教师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有没有落到实处。加强考核督导,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向全校督导结果,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在高校中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是高校党的理论和优秀思想道德的传承者。抓好依法治校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及学校的积极努力,同样也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不懈的辛勤工作及积极的配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同心同德,才能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毛远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对策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进程中,新媒体成为了人们青睐的新事物,信息资源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微时代,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和思想表达的主要途径,每个人都具备自由的发言权和表现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片面思想、恶劣性质事件不断传播与蔓延。由于大学生判断力和辨别力的不完备,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很容易造成他们价值判断上的偏失与迷茫。出于猎奇心理,他们容易对新鲜的、刺激的事物产生认同,难以准确判断这些“新鲜”事物的本质,容易染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气,产生抵触主流思想观念的逆反情绪,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个新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新高度,创新思路,科学实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载体丰富、传播面积广、内容多元化等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断成为各大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并且新媒体具备深受广大学生关注的独特优势,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生力量。现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都比较成熟,而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也不断被各行各业挖掘和利用,使得老师和学生们能够通过手机等即时工具获取信息,更有利于信息资源方面的交流和学习。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工作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三观”, 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自由开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一点与新媒体的发展不谋而合,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极高,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与新媒体发生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在互联网使用率上,大学生占到九成以上。QQ、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使用占据了大学生许多时间,他们对新媒体已经形成了依赖心理。而这也恰恰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思政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敢于面对挑战,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新的教育模式,适应社会新形势,促进思想工作有效开展。要学会适时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并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巧妙规避其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真正起到指引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为了保证思政工作者更好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努力打造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密切联系学生的高校团干部队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该团队的组建,首先要做好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积累,具备过硬的信息素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最好是长期工作在学生一线,很好地融入在校大学生当中,积累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在实践行动控制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能够对不同的研究活动规划和布置以及妥善处理学生日常交流活动的安排和管理,并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一定的指导。
此外,还需要关注三个结合:一是学与用的结合,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学生工作一线部门,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二是虚与实的结合,要把虚功实做,难事常做,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教与学的结合,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学生之前,自己要先学好相关精神,坚持主动作为,成为让党放心、让青年放心的青年干部。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优化社会舆论氛围
古语云:三人成虎,又有众口铄金之说,因此,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是有重大作用的。所以,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的时候需要营造一个坚定的舆论宣传平台或者载体。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完全以课堂形式出现,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公共QQ或者博客等,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组织重点文章等方式,以“传播者”和“接收者”双重身份与学生讨论,随时随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为学生解疑释惑,提供更多帮助,给予更多关怀,以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这些平台能够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正能量资讯和消息,为他们在思想方面或者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路线。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可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易于学生接受,使其主动性大大提高。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夯实思政课教育主渠道,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着力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学生,就必须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学生的“知心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做到实处;关照学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关心照顾好学生的生活和健康,为学生成长保驾互航,做学生的“守护神”,取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服务学生,就必须在学生成才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渠道,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还要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成才的平台,丰富学生阅历,做学生的“领路人”,使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认清新的形势、领会新的要求、探索新的方法,目的在于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贯彻落实时应把握好“三个点”:一是契入点,以此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的学习、宣贯和实践等工作;二是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坚守主阵地,用好主渠道,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思政工作水平;三是创新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贴近广大师生员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应用,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思政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当前的政治热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在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如果放弃了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相关科学理论和科学真理的灌输,其他的思想体系就会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领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大力推进,确保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我们今后要继续抓好责任教育,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个人理想追求中;积极探讨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用中国梦激扬青,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领大学生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总之,在跨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既在于思政工作者对新媒体的把握与利用,又在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辨别和理解能力。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和机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培育当代大学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步入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⒖嘉南祝
[1]李萍.论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现状分
析,2014.
[2]蔡春明.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大学生
思政工作的案例分析,2015.
[3]李贞贞 魏红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政
教育新载体探究,2015.
[4]刘珍珍.微博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
育路径探索,2014.
[5]刘炜炜.现代网络视域下牵手育人
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2014.
[6]夏天.现代新闻传媒视阂下大学生
篇3
1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1.1 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高校思政课历来被教育部门和高校视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否得到承认,其教育作用能否得到认可呢?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充分肯定了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程,大部分学生表示感兴趣。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到89.4%,认为“不太必要”和“没必要”的仅占10.6%。学生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71.7%,“不太感兴趣”和“反感”的共28.3%。对于思政课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肯定其教育作用,明确认可思政课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思政课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学生达到81.3%,有1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仅有2.7%的学生选择“没有帮助”。从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肯定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1.2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评价。高校思政课的德育作用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来实现,作为独立学院以“三本”为主的学生,他们是否满意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呢?调查显示,对于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共占57.2%,表示“较满意”的学生为33.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8.9%。问卷中假设: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会如何?共有54%的同学选择“很少有学生会选修”和“学生基本不会选修”,只有46%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或“大部分学生会选修”。可见,虽然学生接受着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对于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这种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学习。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学们通过问卷表达了看法和意见。关于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38.3%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或“教学手段的问题”,有20.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有28.7%的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的问题”,还有13%的选择其它。可见,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颇大。
1.3 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评价。教师是思政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要求呢?对于部分思政课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有54.5%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26.7%的学生认为是“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10.1%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谈举止、个性、修养等”,还有8.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功底欠缺,学科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可见,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是某些课堂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老师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学生重视“有人格魅力”的占23.1%,强调“学术造诣”的有16.5%,选择“有责任感”的16.3%,看重“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占13.9%,更多学生(30.2%)希望教师具备上述综合素质。
1.4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期望。对于改善思政课教学,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期待。调查显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学生中有33.5%的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26%的选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23%的认为是“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17.6%的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 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2.1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因高等院校层次的不同而异。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调查中我们发现,学院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充分认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没有达到学校和学生预期的水平。因此,全面地了解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发现和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多个途径谋求问题的改善与解决,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是独立学院必然的选择。
2.2 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来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师生的距离,拉开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极大的消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其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思政课教材,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本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过于面面俱到且重复严重。要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我们必作的功课。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政治性。其次,思政课教学应反映当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突出针对性。新的时代,学生新的需求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旧式教学,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把丰富的图文影像引入课堂,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丰富立体的印象中获得知识的深刻理解。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中职思政育人工作 教学主渠道 校园文化 家庭的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0
中职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和家庭状况的不理想,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和胆怯心理。对外界的反应比较敏感和脆弱,使得中职生的思政工作比较难做,效果较差。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中职生的育人要做到“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全员学生德育工作,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局面,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工作都渗透德育因素,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活动育人。”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改进思政课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抓好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所需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平的提高,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内容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大胆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次,要探讨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疏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其在思政课中的体现。再次,在强调中职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应重点强调爱劳动、爱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对中职就业蓝领工人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理想。另外,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各个环节也应把以上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贯穿和渗透。
2 建立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
以学生公寓为社区,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自律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内学生选举产生,在学工处主导、各院系共同参与下,成立学生事务中心,负责社区内学生的德育教育、行为规范训练、学习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建设等;在学校组织部门、团委的管理下,成立学生发展中心,通过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扩大党团组织覆盖面,将党团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相融合;对公寓推选出来的社长、楼长、区长进行管理、监督、考核、反馈,及时向学校和社区管理部门反映公寓的各种情况和学生的要求、意见、建议,协助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宿舍卫生检查、纪律检查、公寓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让学生成为公寓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管理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
3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校园文化对形成良好的文化精神和气氛起到了指导和微妙影响大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中职生享受校园文化,他们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以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改善和发展自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创造条件。校园文化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既要唱好主旋律,继承好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又要体现中职自身文化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举办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和兴趣交流分享活动等必须涵盖知识性、运动性、娱乐性各个方面,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延伸发扬并富有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特别注重社区育人功能的发挥,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健全。
4 强化班主任工作育人职能
班主任把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纳入日常教学中。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我们对班主任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德育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班主任明确职责,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并做好学困生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队会时间,班主任组织、参与交流。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 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5 做好家访和家长会的工作,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
做好中职生的育人工作,离不开家长(含留守家庭的祖辈)的配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与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在纠正不良习惯方面,家长往往是学生最能接受批评的人,所以在纠正学生不良习惯方面,家长能发挥优势。因此,要做好定期的家长会和家访工作,希望家长督促子女认真反思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技能训练等工作,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基础。如新学期开学后,部分同学懒、散、不求进取的不足,开始暴露出来――早上赖床,寝室卫生不好好打扫,晨跑以各种借口不参加,技能训练怕苦怕累,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和家长沟通后,通过家长的批评教育,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比教师直接批评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学生的自卑心理,我们通过走访家庭,一方面让家长放弃不切实际的成才观,将学生定位在高级蓝领上,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级蓝领,是很有前途的工作等,以减轻学生压力。同时,对于青春期少年必须的的经济花费,告知家长应予以扶持和保证,家长也给予理解和实际行动,使中职生生活心情愉快,自信心有所恢复。
篇5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篇6
2015年胡石其副校长在学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学生工作理念。近年来,信息学院一直贯彻该理念,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已取得一些成效。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出发,简要介绍信息学院的学生工作情况。
拉队伍、抓特色,让思政教育融入生活
一、 凝聚合力,形成辅导员团队协同工作的局面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将辅导员队伍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为此,信息学院始终以胡校长提出的“四个要求”为指导,大胆开拓,转变作风,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平等对待学生。
(2)维护学生利益。
(3)建立了科学的学生工作机制,形成大系统与小系统(大系统是学校,小系统是学工系统学院系统)。
(4)形成了学生工作新局面。
正是这群平均年龄达45岁,责任心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辅导员队伍的付出,配合学院协同机制,学院连续两年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校辅导员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辅导员介绍,获奖图片】
二、 特色活动成常态,温暖学生的心
思政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也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促就的,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学生工作就要将创新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让思政教育暖人入心而有趣。信息学院的特色活动不盛大,不花哨,实打实地在学生生活中起作用:“两地书·一家人”、军训、团活(各方面详细展开,红字ppt内容)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学院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新生中开展“两地书・一家人”书信活动:
(1)书写四份信:父母(亲情)、高中老师(恩情)、高中好友(友情)、给未来的自己(规划、展望)。(图片:优秀学生信件展示、“两地书·一家人”班会总结家长合照)
(2)信件数据汇总表展示。(图片:七旬老人给孙子的回信)
军训:国庆中秋特色感恩活动:
(1)我院军训工作要求:从做好“科学规划、注重鼓励、加强合作、强化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展开工作,确保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图片:为家长录制视频截图、家长留言截图、响应三走“阳光伙伴”趣味运动会照片)
(2)2017级学生军训团体总分一等奖,军容风纪三等奖,队列会操三等奖,内务卫生一等奖,宣传三等奖,组织纪律二等奖。(图片展示获奖情况)。
团组织生活:
(1)16级自动化1班获全国“活力团支部”,今年3月底,团省委书记汤立斌还莅临学院参加该班的“学习两会精神 点燃科大梦想”主题团日活动。(图片:团省委书记等领导观看团支部团组织生活会照片、棋协获奖锦旗证书、棋协比赛图片照片)】
信息学院的思政教育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新生入校,则抓好军训这个思政教育首阵地;特殊节点,如中秋等开展特色“阳光伙伴”趣味运动会;对出现消极思想的特殊学生,学院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认真实施。一年来,院团委开展了年级篮球赛、科技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20余项,以及爱心献血、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12项。提升了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创建优良学风营造了良好氛围。各式各样的活动均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位科学规划,力求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激发学习源动力。
抓好学风建设,为教学保驾护航
一、辅导员联系系部制度、辅导员联系公共课老师制度
学风建设最终服务于教学,其主体是学生。在学风建设这场持久战中,如果将教师看作是帅、学生是兵、管理是法,那么科学的协同制度就是连接各个环节的“油”。学院尝试辅导员联系系部协同制度,通过辅导员参与18级培养方案修改,专业教师指导新生职业规划设计、参加班级团组织生活会等,搭建师生桥梁,双创互促、重在落实,开展课堂教学评估,汇总辅导员与系部教师的双向意见,发挥实验环节中系部教师的指导作用,寻求与专业教师形成合力。
三、直面差距,为学生加油打气
直面差距,是优秀者的必备素质。信息学院从不避讳找差距,恰恰相反,我们还主动找差距,定目标。去年,我们便拿了四级通过率与湘大化工学院做对比,找出自身差距,激励学生进步。
(1)过级数据与湘大对比。(图片我院四六级通过率截图,湘大化工学院过级通过率截图)
此外,“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是学院铭记的准则,为了在学院内树立标杆,营造见贤思齐、比追赶超的氛围。学院从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班级环境等方面,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氛围,并通过良好的宿舍风气促成优良的学风建设。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院开展帮扶支付,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四级强化补习班,四六级加油站等,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根据“五困”学生、转专业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制定一帮一方案,精准对接,精准帮扶。近年来,学院四级通过率保持每年超校目标值3个点;17年学生读研率继续超出16年5个点,其中考上985、211高校占50%。
【一:严抓考风考纪
1、诚信班会,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2、院领导亲自监考
3、考场诚信标语,辅导员巡考
二、严抓课堂考勤和日常管理
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中激励鼓励学生,汲取力量
1、全院每班每堂课考勤,第二周通报考勤结果,及时谈话及按规定进行处分
2、行为习惯养成。加大晚归、早签、卫生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处理
3、组织大一大二年级集中晚自习:大二学生每周2次,大 一每周3次
1、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副书记谈心谈话,关爱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2、开展大学生成长辅导班等思想教育跟进及时
3.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4、紧密联系家长,发挥家长作用
5、大一新生入校伊始即在俱乐部召开“学风建设大会”,强调学风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辅导员入驻寝室,联系系部制度
各方向各专业教师课前在学生干部的配合下积极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
各系部教师上课期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
寝室教育:教师下寝,深入宿舍;寝室文化节
3.过级:数据对比与湘大对比;】
科技创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一、 将实践创新做成品牌,将学生贴上创新标签
教学是立院之本,创新是强校之本!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创新是学院发展进步的源泉。如何将实践创新做成学院品牌,是我们一直在思索探寻的目标!在保障教学硬件设施跟上时代外,教学理念上积极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主动对接社会。
【以近年数据来看:2017年学生科技获奖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12项。2017年8月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2017年11月,荣获2017“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智能汽车大赛、教育机器人大赛获奖情况:在第十二、十三届“恩智浦”杯智能汽车中,我院有41人参赛,计13组,并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华南赛区一等奖3项,华南赛区二等奖8项,华南赛区三等奖1项。2017年我院荣获“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项。教育机器人大赛,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技类竞赛,在2017年我院荣获“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2017年我院本科生获得全国节能减排三等奖一项,2018年获得全国节能减排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二、脚步不停,信息学院一直在行动
学院师生协同创新,共同培育“卓越学子”。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聘请党员老师借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SRIP项目、“校卓越学子计划”等项目平台,指导学生党员等开展科技创新,把党务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科研中去。【我院依托全校唯一的国家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有专业教师指导的10个学生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充分发挥通信俱乐部、电子俱乐部两大科技类社团作用,已基本形成大一参加社团、培养兴趣;大二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大三参与赛事,认真实践;大四指导新人,突破自我的学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本院特色三项校级比赛:信达杯、电子制作大赛、电子电路创新大赛;举办院级科普知识竞赛初赛和决赛、MATLAB仿真赛、科技创意大赛;举办科技类讲座如科技智囊、科技方舟论坛、srip项目立项结项答辩、srip交流会、软件知识讲座、C语言和单片机知识讲座、信达杯赛前培训讲座等;每一学年俱乐部举办十余次科技作品教学制作;成立电子信息培训班,邀请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向实验室人员开展表彰大会,展示每学年取得成就。学生科技协会通过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开展各项科技类讲座、赛前培训、开展电子培训班、科技作品制作教学、每学期开学带领新生参与实验室参观,努力提升学院科技氛围,培养学子创新实践能力,积极组建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增强学院科技实力。】
做细做实,服务学生不是空话
一、 入学服务不是空话,做细每一件小事,将学生放心上
学生工作的重心是服务学生,让学生满意。要想将学生工作做实、做细,则要落实每一件小事。【2018年9月7日至8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迎来了2018级新生和其家长们,2018级新生的宿舍被安排在二区、三区的普通宿舍,普通宿舍的条件相对简陋,就以往其他学院的情况来说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安抚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让2018级新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学院、宿舍以及专业等相关情况,达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学院召开了新生家长会。安排学生干部、志愿者、助班,打扫新生寝室。
新生报道前夕,学院建立了家长交流群,同时学院老师、助班以及志愿者诚挚地向新生家长发送了家长会邀请函,共有345名新生家长与会。家长会前夕,学院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家长群中家长关心的问题制作成了集介绍和答疑为一体的解说PPT,会议结合PPT演说的生动模式进行。
1、家长态度的转变以及表示感谢。】
15分钟学圈建设,是我校推进“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工作。学生生活圈为新生提供了一个以生活、学习、运动、娱乐为主的校园生活区域,保证了新生大学校园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为了保证学院所有新生,从所住寝室到教学楼、体育场、信息楼、食堂,步行所需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院合理规划学生寝区和教学区的安排,在生活圈内,学生发生特殊情况老师能第一时间处理。15分钟的短暂路程,也可以方便老师多次下寝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篇7
随着高校办学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和社会化,大学的任务早已不止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多种文化和思潮的交融交织交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高校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张力与合力。为此,高校可构建“防、管、控、导”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知情权和主导权,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在校大学生大多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以树典型的正面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激励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此外,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进行自治,通常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做得多,自我教育方面做得少,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仍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形式载体,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如可组建“学生讲师团”,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省市讲师团专家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主人翁和践行者,扩大“学生讲师团”巡回宣讲的覆盖面,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感想体会等来教育同龄人,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自我教育的共鸣效果。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必须认真学好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课堂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优劣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思政课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授课内容较为抽象,容易给学生心目中造成枯燥和刻板的印象,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主动性,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上课不停的讲,学生课堂不停的记笔记,考试时疯狂的背笔记,考完了就翻篇儿,学生可能把学到的知识全忘了。这不仅仅是现行考试制度造成的,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本该是生动有趣的思想交流课,照本宣科地讲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课,造成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上当然不认真、不努力,随随便便应付一下,普遍满足于考试能通过、不挂科就行。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必须尽快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改革。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我认为,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互动式教学法能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能把乏味的课堂讲授变得趣味横生,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养成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使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当下,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中。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近年来非常重视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突出强调过程性考核。众所周知,考试是教育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老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只是靠闭卷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事实上,即使学生在思政课考试中获得一个满分的成绩,也并不证明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很高,因为这门课的理论知识必须化为自身内在的品格修为才算收到了实效。比如,一个人把助人为乐写上一千遍,不见诸于行动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培华学院提出了一套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就是过程性考核方案。它包括学生的到课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学生参与课堂的效果、期末考试笔试成绩等部分,甚至对学生课堂笔记、教师的教学札记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段时期的实践,事实证明这比单纯采用一次性纸笔作答的评价方式更为公正、公平,也更见实效。而互动式教学法恰恰与过程性考核相契合、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性死记硬背应付了事,因而有益于从多个方面考量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不良思想行为习惯。简言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将互动式教学法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是可行性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互动式教学法直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国内外现实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言、踊跃争辩,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肯定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互动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它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它把传统的老师教与学生学,转变为了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沟通和探讨,使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人人积极参与思考。它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将互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策略
(一)教师正在互动式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要以自身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铸成人格魅力,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完美人格去深刻影响学生。要发挥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至关重要,必须充满爱心的去授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产生共鸣。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
(二)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发挥主导作用,实实在在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性、引导性的教学活动,而不能说“我把该讲的讲到就行,学生听不听是他们的事情”。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需要我们从生命高度去认识,甚至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必须改变对学生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答辩等多种形式互动,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便于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畅所欲言,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每个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就会交相辉映,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随之化为现实。
(三)课堂外的理论和实践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育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为生活服务。“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教师理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去”,把理论教学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增进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从而激起他们对科学和人文殿堂的向往,使他们立志成为有用之才,切实担当起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熊琴.《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J].学理论,2012(1).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色;质量;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9602
1内涵建设的涵义及作用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是由其内涵决定的,因而,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十分重要。而内涵建设内容又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学校文化和管理体系等方面。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单项管理粗放型到综合管理集约型的方向发展,从外延规模扩张到质量内涵提升的方向发展。只有管理能力和综合质量得到发展和提升,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的内涵。诚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特点,但我们认为,特色、质量、品牌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综合和凝练,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极为关键的环节,其色是内涵建设的基础,质量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品牌是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为此,需要围绕这三者做好文章,来构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途径。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
2.1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基础
特色是一个事物特殊的质量和品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是一个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标志。高职院校特色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由此可见,特色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就要抓好特色建设。
(1)特色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方向。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高职院校上下要树立好特色意识,认真落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倍加珍惜,并加以贯彻执行,不做有损学院特色办学的事情。为此,高职院校做顶层设计时要从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引进组合、学生管理服务等软硬件方面统一谋划,设计出与众校不同的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并以在校学生的最终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是与特色建设和特色教育密切相关的。
(2)特色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差异发展。高职院校要本着务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顶层设计合理以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贯彻执行,形成具有学校自己的特色,并让本校学子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去发展提高,使之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无论哪种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等,最终都需要得到学生的拥护,家长支持,市场认可,用人单位认同,政府褒奖。通过这样几道关口的检验,方能说明这种特色是成功的。
(3)特色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闪光点。特色彰显高职院校发展的亮点,是独树一帜,也是创新。特色是高职院校发展、创立品牌的基础工程,更是一个学校区别与另一个学校的标识。因为它与众不同,所以是一种实践的创新。为此,需要各高职院校形成一种良好氛围,即人人珍惜特色,人人实践特色,人人爱护特色,人人维护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拓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空间。特色也是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重要条件。
2.2质量是内涵建设的关键
质量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生命线,因此,加强内涵建设,就要抓好质量建设。众所周知,质量建设所包括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其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的质量上。而评价学生培养质量最现实的标准:一是看整体就业情况;二是看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需要举全校之力来保障,其重点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质量建设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办学质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在质量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教学质量是办学质量的首要体现,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了实践教学,前者早被认识和深化,后者一些高职院校做的不是那么的扎实,需要引起重视和提高。实践教学具有能改善和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的功能。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是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合;在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做到共性与个性结合,严肃性与灵活性结合。其实,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前融入职业情景。通过真实的职业情景“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为此,需要不断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探索和做好课堂与市场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教授与企业家、培训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外生产性、服务性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做好教、学、做三个环节监督工作,力争每堂课、每次活动都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也是做好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2)质量建设体现在招生就业上。高职院校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成人、成才,培养能被社会认可的高技能型人才,结合办学特色和双师效用,结合精品课程和全景实训,提高学生技能,全面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的提高。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培训、实践之后,达到牢固其理想信念,塑造其民族精神,增强其职业道德,促进其动手能力,完善其人格,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让学生做到能胜任一个职位,还要做到适应一群岗位的目标。发挥双师培训辐射作用,全方位做好顶岗实习和过程管理工作。做好就业工作的目的在于开拓招生市场,只有招生工作进口旺了,学校的发展壮大才有保证,最终实现就业质量和招生质量的良性循环的目的。高职院校抓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就是要为实现拓展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目的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招生工作进口旺、就业工作出口畅的目标。
(3)质量建设体现在内部管理上。高职院校是一个大的团队,是由诸多的小团队组成的,只有小团队工作做好了,这个学院的工作就会有很大进步和发展。这里面就有一个管理效率的问题。队伍管理抓整体,小团队管理抓个体。管理首先要抓好固有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其中人是主导性的资源。高职院校的人包括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学生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是各具特点。前二支队伍是学校的主力,关系到学校发展壮大的前景。后者是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学校形象的宣传员,对其重点做好服务工作。师资队伍、管理队伍也不相同。前者是学校的重点队伍,要从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上抓起,对其个体突出人文关怀,激励保障,对教学团队要突出整体提高;另外要引进和充实师资队伍,保证和体现活力,以良好的政策、制度、待遇和感情引进、留住、善用拔尖人才。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队伍建设。管理队伍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思路需要不断理顺,管理工作效率意识需要不断增强。管理工作重在执行,强调团队执行力;强调效率和方法;强调工作质量、效果、效率、效益。在内部日常管理上,管理者做到日清周结月汇总学期总结,年度兑现奖惩。每个团队成员不仅要把事情做对,还要把事情做好、做巧。
2.3品牌是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
品牌是高职院校的形象,忽视不得,可以从学校层面抓起,也可以是从学校内部系部层面的方面抓起。品牌不仅能够突出学院人才、人心、人气,凸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管理主线的有机结合,也是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推力,对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培养人文素质,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内涵建设,就要抓好品牌建设。而大学品牌有核心品牌、形式品牌、延伸品牌、期望品牌以及潜在品牌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各自的涵义、特点、形式、载体以及可控性都不相同,需要分别着手加强建设。只有在品牌管理主体高职院校和受众师生及社会的良性互动下,品牌的塑造和沟通才会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品牌管理才会真正产生效能。在品牌内涵建设方面,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进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要抓好“院长品牌”、“名师品牌”、“学生品牌”、“德育品牌”、“公益品牌”的建设。
(1)创“院长品牌”。即以院长品牌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任何一所有思想的高职院校,都需要有思想的院长和有思想的领导班子。院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院的办学行为、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院长品牌”的树立至关重要。它给学院带来的是崇高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聘请那些在本领域造诣深、影响大的社会精英担任荣誉院(校)长或顾问,让他们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搭建校企合作良好平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上台阶,提升学校声誉。
(2)创“名师品牌”。一要挖掘和发挥现有的名师的作用,创造条件,保证其教学、实践、科研顺利进行。二要孵化名师,注重抓好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建设,培养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从而提高教职工全员素质。三要引进各类名师,为我所用。
(3)创“专业品牌”。即突出抓好院级及各系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训练等,要凸显出专业品牌效应,常抓不懈,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双证通过率。如建设类高职院校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共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全面构建和深化以“一主线、二强化、三对应、六结合、八对接”为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即以培养人才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强调与产业、行业、职业的对应;校企结合、校校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专兼结合、双证结合、考评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劳动、生产工作过程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规格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职业资格对接,实训条件与企业实际条件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对接,校内考核与企业作业规范对接,课堂与项目工作室、实训室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这些对于发展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有重要意义。
(4)创“德育品牌”。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树立德育思政品牌。班主任辅导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和督促班级做好班风班纪建设,学生开展好自律教育,在班级里宣传学校的品牌,增强学生的品牌意识;建设有特点的德育教育基地,并发挥其作用;抓好学生社团工作,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要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基本素质训练,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着重培训和提高其文明礼仪、演讲口才、公文写作、书法、计算机操作和外语口语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利用团学活动、党校平台抓好“德育品牌”的创建。
(5)创“公益品牌”。经常开展有健康积极宣传意义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进社区”活动、“名牌专业(社会)实践周活动”,等等。因为这些活动对在校大学生影响范围大,学习效果佳,实践反响好,值得一些高职院校去研究、实施、创新。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只有从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办学品牌三方面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并努力去构建,其内涵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加强和提升,其也就能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宗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突破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1,(01):9395.
[2]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01):78.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主体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特征,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看“社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分离。目前各高校都相应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校团委、校学生处密切合作,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政工干部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革命老区等开展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在校外、在社会”,只有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才是实践教学。因此,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精髓,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部分教学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团委、校学生处组织的各种课外、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三下乡”活动或社团活动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置于实践教学之外,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以师为主,理论知识“满堂灌”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学习考察培训少、任课时数多、科研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参加甚至从未参加过“走出去”的实践教学培训及实践教学活动,不仅缺乏课堂实践教学的意识,而且也缺乏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这种情况必然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为继,造成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整体素养存在缺陷,如年轻教师多,部分教师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理论修养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不足,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实效性,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3.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模糊认识导致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的难以实现。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偏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他们进行政治教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需要和个体发展帮助不大。这种误解直接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中学的“政治课”,大学的“副科”,认为“学习没什么收获”,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由于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消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率明显偏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热情不足,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干想干的事,干自己认为“有用”的事,因而课堂实践教学时常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以参与空间、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挫伤、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议
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如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提升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为教师进修访学提供机会,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调研,选派教师到企业、乡村、社区等挂职锻炼,开阔教师视野,观察和体验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积累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按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少教师任课时数,课堂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教学,以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做充分准备,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课堂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课堂实践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成绩计算,并把课堂实践教学情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敦促教师积极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2.深入学生实际,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首先任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特别是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讨论、时事评议、热点研讨、模拟演练、主题演讲、案例评析、影视观摩等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每一次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仓促上阵。任课教师要选准选好选题,提前就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出布置,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发言提纲,要激发鼓励学生勇于阐述个人见解,鼓励不同意见交锋。老师要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有针对性、合理的点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端正世界观、价值观中提升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参与兴趣。三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增强课堂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建设专题网站,通过网站教学活动信息,开展论坛交流,提供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澄清模糊认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提高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将来走出校门,在社会上与人相互合作、和谐共处都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普遍对政治、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比较关注的特点,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相关视频材料,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观后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实践教学有助于自己明辨是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乐在其中。第三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缺少理性的把握,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面对知识容量大得多、理论性强得多、学习难度高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方面要讲透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含量要大,理论性要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鲁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 上一篇: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
- 下一篇: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