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大门
教师在引导或要求学生去阅读课外书时,不能硬压,而是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读了许多书,背了许多诗,具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课外书时的好处时,才能介绍得生动、真切,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导,学生才能被切实地打动。产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如果在给学生谈书的好处时,能够从一本书谈到另一本书,能够从一首诗背到另一首诗,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如果老师一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知识渊博,无所不至的印象,学生自然会把老师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要把他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并非难事。
二、亲子共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为孩子建立小书架;领孩子少逛商场,多转书店,买他们喜欢看的书;把自己的一些优秀书目交给孩子去读、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经常讨论书中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孩子们从这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外阅读,吸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家长要及时地为其办理图书证、购书优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样礼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课外读物。出差回家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只要有空闲时间,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孩子放声朗读精彩句段,批注圈划,适当地做做摘记,写写读书笔记……三、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既然把学生引近来了,那就要关注学生的修行,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临睡觉前,饭后的闲暇时间都可选择,并把自己所读的书目和大概字树列成表记录下来,过三、五周组织学生交流一次,如办“古诗文比赛”、“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不少知识,从而更加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
就在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所看的书目进行简单赏析。这样做得久了,学生就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他们就想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因此,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是,我隐隐感觉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有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彩。即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即便不以识记为目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东西也会很自然地渗入学生的精神生命中。本该愉悦身心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因太多的附加条件而被扭曲、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痛苦的被动行为,这岂不等于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
篇2
因此,每位老师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最近几年,我一直尝试在班里开展“语言储蓄”活动,我把全班同学根据阅读能力的高低,按照金字塔形依次排开,每一个层次上都设立相应的职位,比如所长、副所长、营业员、储户。上级同学负责检查监督下级同学的储蓄情况。我给每位同学印发了两张存折,规定一张是活期存折,用来记录读的内容,一张是定期存折,用来记录背的内容。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读或背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因为读的内容出现两次错误,背的内容出现三次错误就视为本次储蓄失败。每月公布一次存折上的积分,学期末统计总积分。积分多少,课外阅读量(或背诵内容的量)就是多少。奖励积分较多的同学。
我认为,这个办法既记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非常有效地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因为学生们要想存入更多的积分,就必须多下功夫,把要存的内容反复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标拼音。当我看到学生为此而努力时,我曾沾沾自喜。但到了学期末,我看到学生们的语言储蓄卡上最多不过两万多分,少的只有几百分,我有些失望,更有些忧虑,如何实现小学阶段那一百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啊?后来,我又想这样做,虽然“量”不多,但“质”很高。学生读得认真自然是有好处的。我当时就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过分的注重课外阅读的“质”,忽视甚至制约了课外阅读的“量”。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里面讲到了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这项活动。我的语言储蓄活动恰恰与之背道而驰,这种方式给了孩子们课外阅读一个非常功利的目的――积分、得奖。
书中讲到课外阅读要快快地读,而不是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读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一行一行地读较好,最好能达到“一目十行”,阅读必须达到这样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另外,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孩子初期阅读时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对阅读的打断,会破坏他的兴趣,孩子刚开始读篇幅较大的作品,原本就对自己的识字量底气不足,担心能否读懂。我们倒是应鼓励孩子,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响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关键字可以问家长或老师。这样让孩子觉得很便捷,阅读起来有轻松感。
还有,课外阅读应关注读了多少,而不是记住多少。当孩子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
篇3
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如果你想知道更精彩的故事情节,就去看看这本书吧!学生们都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便会积极主动地去购买、阅读。
2、妙用竞争机制,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二、学生汇报,教师调控
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换起学生汇报的兴趣,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评价,以达到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师要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注意的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提高。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摘录与随感。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
篇4
一、教师首先是阅读的爱好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读起书来: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不光读简单的“青少版”,更要读原著,这样推荐起来才更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不光读推荐的那一本,更要读相关的书籍,这样才会在推荐时“左右逢源”,这样也才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才会有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
《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没有规定400万字的书目,提到的具体的书也不过十几本,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再具体推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挑出最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来读;也需要教师做个先行者,负责任地读一读,再来推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现在为了让孩子爱读经典名著,也为了普及经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这些书对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原著中的一些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精华会随着内容的简化而消失。学生在读青少版的《简・爱》时对课文中的这句话是不在意的,但因为现在有了“序言”,学生对于夏洛蒂的坚强可能就有了新的认识,会引起他的阅读兴趣,长大些会去读原版的《简・爱》。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一个阅读的“先行者”,这样在阅读指导中才能“高屋建瓴”,这样的阅读指导效率才会更高,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才会更灵活。
三、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
孩子在阅读初期需要有同行者,这样才不会因为孤独而退却,而教师是最合适的同行者。当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陪伴学生阅读,而应是我们教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好时机。
“温故而知新”,读过的这本书留给学生一定的印象,回顾这本书意在“复习――提高”,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相似知识”的过程,史蒂芬・霍金与海伦・凯勒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温习读过的书籍,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这本读过的书的复习,并生成新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连贯性。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这样的读书交流让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读书的关注者、同行者,这样学生才能变得主动读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四、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尤其是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是指导者,指导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做法上,笔者以为可以将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拓展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不仅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更要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内化的过程必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形成愉悦感和成就感,而外在形式的丰富载体会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大量的吸收内化。
篇5
在我从事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经验中,我觉得学好语文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尹建莉在书中这样说过:“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阅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阅读是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是写好文章的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好多中小学都开设了“阅读课”,但上这样课的时候不是孩子手里拿本书去读,而是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这宛如当一个人需要喝水时,旁边的人就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堆关于喝水的知识,并让他回答一些关于喝水的问题;而盛满清水的水杯却从来不肯递给他。我觉得著名学者尹建莉的话,太值得家长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思考和借鉴了。
根据她书中所提倡的及具体的方法,我首先从我平时的教学中做起,先让学生看简单易懂的文章,看完以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内容和有趣的地方,多鼓励,多表扬。其次,在课堂上除了课本知识外,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还大量的讲读很多课外知识,绘声绘色的讲读故事,激情飞扬的讲解歌词诗赋,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家长那里,不少人对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认识不足,有的家长甚至阻挠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很关心孩子的成绩,听人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好处,就让孩子读几天,可孩子刚一产生阅读兴趣,开始出现着迷的样子,家长就担心了,怕耽误学习,又赶快把孩子拉回到课本中。这些家长总认为读课外书不是学习,学课本才是学习。
结合这个情况,我在家长会上重点讲了这个问题,和家长交流了阅读的好处,阅读和学习语文的关系,以及怎样在家中补足好的课外阅读。下面我就重点来谈谈阅读的好处:
首先,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还能使人具有远大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增强我们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并了解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孩子在阅读以后,书面语言通过默读、回忆和思考,会转化为无声的内部语言,而丰富多彩的内部语言与思维的早期结合,又会思维和想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此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其次,课外阅读量丰富的孩子都比较能说会道,爱讲故事,爱说见闻,会提问思考,会答题争辩,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而且通过阅读,早早汲取人类的精神营养,培养起自学、思考的头脑、最终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
历史上从古至今,不乏这样的例子,著名的大诗人曹植、陆游及唐宋家,都是因从小就爱读书,很早就在诗文上暂露头脚,而后成为大文豪的。近代卓越诗人黄遵宪,三岁入私塾,喜好读书识字,十岁写的诗就不同凡响:现代名人中,总理也是酷爱读书,从小就阅读祖父的丰富藏书。著名作家闻一多不仅读四书五经,还读历史博物学……
第三,课外阅读如果贫乏,带来了的是明显的后劲不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越学越吃力,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头脑也似乎变得异常迟钝,文思枯涩.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所以,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吧!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仅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更是智力发展和优良性格培养的目标,让他们一生都不感到空虚,很好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成为一个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匮乏,成为一个很容易空虚,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最后,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而勤读书、勤动脑,能促进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中枢神经活跃,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书读多了以后,他们就会善于表达,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借鉴和思考。也学会了接纳、欣赏、评论、互助,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好的书籍、文章、诗歌,宛如心理疏导的医生,高尚情操的导师。同时,通过品读和交流,全方位理解文章,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与思想,感受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课外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中儿童年龄界定在12岁以下(小学1―6年级学生)。
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儿童未来的命运。那么如何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呢?笔者依据一年来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建阅读条件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现有的阅读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课外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创建阅读条件,让孩子们有书读,有时间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
班级建立“图书角”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对占班级学生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通过“图书角”的建立,不仅可以让部分非留守儿童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可以鼓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发现或购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对于家庭本就缺乏书香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如果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在课外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时间:
(1)下午上课前半小时课外阅读。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他们到校时间往往比较早,每天中午大约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他们除了做作业,就是无所事事。所以,抓住这一时间段让留守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将大有帮助。
(2)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自由阅读、交流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每天布置30分钟课外阅读任务。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占据30分钟。
3.鼓励家长创建“书香家庭”
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和校信通的方式,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长的有效配合,创建“书香家庭”。首先,教师要指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长按照孩子的要求为其提供读物,初步建立“家庭书架”,并不断丰富“家庭书架”的内容;第二,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除了配合学校外,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参与孩子的阅读,起好榜样p引领和督促作用,从而形成引导和督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合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
1.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讲解课内知识的同时,用课外知识的火花来点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更好地激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介绍《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引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进而拓宽阅读面。
2.推荐好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可见,推荐好书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来推荐好书,帮助他们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如《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等。
3.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要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将课内学到的精读p默读、略读、浏览p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读物的阅读中,并能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指导写读书笔记。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展评。
三、 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在班里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如评选“阅读之星” “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 “我最喜爱的书”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积极性,真正体会到“书香”。
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量明显增多了,阅读已渐渐成为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自发行为。总之,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语文积累与人文底蕴,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成长的必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
[3]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5.
[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篇7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理应自己先读起书,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的学生们读书——读经典的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对学生推进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且歌且行,享受着经典阅读带来的快乐。
1 经典的内涵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现代人眼中的经典:一方面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够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经典;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能够感动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的也可称之为经典。
我们分年段为学生推荐了大量的经典书目,我们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作为各年段学生必须背诵的经典书目。我们还把大量的国外经典绘本推荐给学生。绘本阅读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些绘本都是由国外一些著名的作家创作、著名的画家绘制而成,绘本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用文字来讲述,更多的是依靠图画和文字的融合来共同表达完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
过去,我们给孩子讲故事,都是给孩子讲一个道理、一个教训或者一个哲理,如《狼来了》告诉孩子骗人的坏蛋会被狼吃掉,《三只小猪》告诉孩子懒惰的家伙会倒霉……有的道理很明确,有的道理却很深奥!再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们小时候看的时候,只觉得皇帝很好笑,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等慢慢大了,人生的阅历多了,终于明白了故事的真正内涵!可是,这是不是就是阅读的本质呢?像《野兽出没的地方》绘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没有告诉孩子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它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发脾气,然后到平静的过程。
不妨拿一个例子来说明孩子阅读的本质:几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为什么当老鹰的小孩总是感觉到很累呢?玩一样的动作,玩一样的时间,为什么效果会不同呢?是因为一个是在玩,一个是在做!阅读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快乐、感动、发泄……不一定要有深奥的道理在里面。
部落格说,少年也有愁上头!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积累各种情绪,不安的、害怕的、压力的、快乐的、烦躁的……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他们的真正原因或者来源,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排泄、抒发的渠道。部落格认为,这就是阅读的本质,它可以让孩子找到快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读经典的原因
简单的道理,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即经典。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3 读经典的策略
3.1日有所诵
在我们看来,最好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美丽——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我们还专门为学生选定了一些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儿童诗和精美的短文让学生诵读。它们的特点是:
经典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韵文,有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一些最经典的文本。同时,也诵读《中华古诗文读本》中的《论语》《孟子》《老子》等易于记诵的选段诵读。
序列化:有序地安排了一年到六年级的诵读内容,比如一个学期背诵古诗25首,一年五十首,六年小学毕业背诵300首。再加上每年每学期的现代儿童诗,共100首,会讲故事60个等内容及要求。
趣味性: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将各作品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天,让孩子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3.2加强引导
持之以恒:天天坚持,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天的语文课伊始,带领学生日有所诵,其主要内容就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晨读时带领学生诵读,其主要内容是韵文、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
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以便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适当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和家长参照读本中的赏析和注释,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每周三中午,由语文老师跟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交流分享,以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3师生共读
学生阅读的书目,教师首先要阅读;学生要求背诵的,教师也能背诵。教师还要阅读更多的书目,从中筛选经典,推荐给学生。另外,我们还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出发,为教师推荐了经典阅读书目。
3.4家校共读
我们要求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工程”中来,家长要为孩子买书,同时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不仅是孩子阅读的督促者,更是孩子阅读的伙伴,对一些必读书目,家长要和孩子交流彼此阅读的感受或体会。让浓浓的书香不仅溢满校园,而且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
3.5开展活动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热情的时间很短,因此,组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3.6设立课外阅读基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学校图书馆每周向各班学生开放一次外,我校一至六年级各班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并定期进行更新。确定专人保管图书,对借阅情况进行登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作为期末评优的一个条件。
3.7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篇8
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想读书,却无书可读;课外读物良莠混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等等。因此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按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时,父母就会以“不务正业”加以斥责。还有些家长喜欢自己给孩子买些课外书,结果是家长买了书孩子不爱看。到底孩子该读哪些书呢?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如:名家经典书目,当前的热点图书、获奖作品等。原则是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并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或者是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绝对不能把阅读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否则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会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生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读完介绍后先要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速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给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二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及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在推荐给学生图书前,把书里的故事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然后教师再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三顾茅庐》这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些类似于《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伊索寓言》后,向他们推荐《伊索寓言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使之快乐阅读
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如:
1.在班里组织图书园地。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为学生提供一定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作好家长工作,改变观念。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4.开展活动,训练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① 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②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③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④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无论形式如何,但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等。
五、鼓励先进,督促激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只有这样班里才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篇9
认真研究还会发现,在这三项任务中,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核心。阅读习惯包括运用良好阅读方法的习惯,更包括阅读的习惯――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学生运用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对文章“玩味”得“透彻”,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体验到尽可能多的乐趣。所以说,具有了良好阅读习惯,自然就会对阅读感兴趣,自然就会自动自发地阅读,自然就会将良好的阅读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中,自然就会获取到知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说,课外阅读,重要的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关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是要求教师大讲读书好处,以引发读书兴趣,大讲读书方法,以提高读书效益等;但是对于小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后的阅读,却研究得不够。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也就不如人意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成了难以落实的目标。在谈论习惯的养成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到了真个去观察去劳动的时候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同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
单单依靠老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是不能实现大量阅读的,也很难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课外自觉阅读,才能实现大量阅读,并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师坚持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实现大量阅读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读书也是这样。当学生有了读书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做出读书计划。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为培养阅读习惯,教师每天放学时都要布置课外阅读,有的甚至还要指定阅读书目和阅读数量(页码);一旦教师没有布置,学生往往就不阅读了。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作业,当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这样下来,如何能养成习惯?制定阅读计划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况。当学生把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制定好了(几周读完,每周读多少页),并把此计划分别给老师、小组长甚至家长一份后,这计划对学生自己就有了一种约束力,读书就成了他自己的事情,不用别人盯着,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寻找读书时间,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便能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
读书计划的制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和学生讨论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太多了,完不成;太少了,达不到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绝不能强求一致。计划一般应到周,即一周读多少页,这样比较灵活,便于学生自主安排,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写好清晰的读书笔记是方法
关于读书笔记的研究也很多,一般的都认为,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它还有更大的意义,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讲一讲,大都支支吾吾讲不清楚,好点的学生能讲出一些情节,但也是语无伦次,而且用的都是大白话,一句书中的语言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学生只关注情节,不注重语言,看完就了之,没有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
“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这是对读书规律的深刻总结,值得借鉴。怎样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一规律,培养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呢?做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动笔,记些什么?要看思考了些什么。一般说来,小学生读完一段文字(几页或者几十页),应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认识了几个生字;看到了几个新的或用得好的词语;哪些地方或句子写得精彩;主要写的是什么,可以划分成几部分;有什么体会或者评价……学生应当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再做总结,最后写到笔记本上。这是阅读一段文字本身应当弄清的问题,更是小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阅读方法(这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面)。要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就要自觉思考这些问题,久之,便能形成良好读书习惯。
当然,不同年级的读书笔记应当有不同的侧重:中年级,应当进一步强调在阅读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等;而高年级,则应当转移到体会和评价上。俗话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所以无论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当重视精彩语句(语段)的摘抄,因为这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非常有效的手段。
合作互助的读书小组是督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好提统一要求,不好做统一指导,靠教师一人,每周对全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以指导,实难做到。然而小学生毕竟需要检查指导、表扬鞭策。如何既不增加教师负担,又使课外阅读检查指导具体到位呢?课外读书小组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这一工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这就是归属感。让学生组成相对稳定的课外读书小组,既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又能让他们交流读书情况,起到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
关于课外读书小组,研究的人也不少,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小组活动,即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开展的演一演、讲一讲、评一评、比一比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很有必要,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检查和评价:阅读计划是否完成,读书笔记是否做好,阅读质量如何等。至于其他活动,应该是在完成这两项任务后的添花之事。
课外读书小组的活动应在课外完成(早来晚走或者自由活动时间),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检查,切忌由小组长一人说了算。首先通过询问、提问等形式,检查读书计划是否完成;然后查看读书笔记,看做了几次,质量如何(包括书写是否认真,字词是否为生字新词,摘抄的句段是否精彩,主要内容、体会评价是否语句通顺,意思明确);最后小组同学在一起,总结本组上周的读书情况,对每个同学进行民主评价,并对下周读书做出安排(超计划或没有完成计划的要调整本周计划,笔记做得不好的要由组员帮助指导)。这个民主检查评价的过程既是督导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外阅读课的关键是指导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少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每周拿出一至两节课专门用来课外阅读)。有的还把这课安排在阅览室里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阅读。由于没有阅读目的和计划,仅是确定阅读书目(篇目)就需要一些工夫,真正的阅读时间也就很有限了;再次上阅读课时,前次阅读的内容早就忘光了,只好从头再来。所以说,仅靠每周一两节的课外阅读,是读不了多少书的,也根本养不成阅读习惯。吕淑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应当是百分之百的靠课外,课内要做的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阅读。所以说,我们应当将课外阅读课改成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即可,其目的主要是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指导帮助、交流提高。其任务一般有四项:一是了解上周课外阅读情况;二是对下周课外阅读进行安排;三是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课外阅读问题进行指导;四是交流课外阅读成果,促进再次提高。上周课外阅读情况,可通过课外读书小组进行了解:表扬优秀学生,了解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了解调整读书计划的情况。对班级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比如读书笔记的指导,可以让好学生现身说法;当然也可以联系阅读实际,传授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用得上的读书方法。课外阅读成果交流,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读图书为目的,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建好书香家庭是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态度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国际阅读学会会长威廉斯博士说:“孩子学习阅读的背后有老师才叫学校,有父母才叫家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下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明白大量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家长支持孩子阅读,参与孩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父母对孩子阅读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态度。既包括当孩子需要购买某一本书时,家长积极满足孩子愿望,也包括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孩子读书时不干涉、不打扰,并表现出支持、赞许与鼓励。二是给孩子购置大量图书。父母积极帮助孩子选择、推荐、购买图书和期刊,书橱里装满适合孩子读的书。三是同孩子一起读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喜爱读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非常大)。家长能做到“亲子共读”,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品赏好词佳句、评论人物事件、讨论交流感受,对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很大。
以上三个方面的难度与付出是逐渐加大的,老师要相信大部分学生家长是能够逐渐做到的。首先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孩子的读书笔记,让家长签字确认;学校或者班级的课外阅读交流、展示等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举办“亲子读书”征文、演讲、经验交流等活动。其次要举办课外阅读专题培训,让家长知道如何帮助、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第三是评选“书香家庭”。以班级为单位,要求提交一学期的阅读计划、阅读笔记、阅读书目以及家庭藏书、“亲子共读”图片等资料。“书香家庭”建设好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有了坚实的基本保障。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设计
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明确指出“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
一、 激趣阅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畅谈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一)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三、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我们可以把读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课外阅读小组、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展览等。通过诸多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