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践教学
1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研究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按照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作用;且从就业而言,网络工程专业在计算机专业中就业需求量最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重视度较高。中华民族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以在理论指导下,坚持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相结合,运用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的主体和内容,进一步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推理辨别是非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大纲编写中,以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为载体,以德育为基础,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道德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运用德育主体思想,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使其转化成为具体而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
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因此,我们应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加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中,共同努力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探索改革方式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与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以“思想政治课”为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哲学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结合以下内容进行设计各教学主体和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富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爱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展现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敬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研究和创新精神;为此,本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因此,以本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衔接密切,可以很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教育作用。
2课程建设基础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十二五期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工程系列技术人才的培养;十三五”期间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样是以计算机网络系列技术作为主要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和专科生的一门专业核课程,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TCP/IP体系结构与网络互联的前导课程。本课程围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体系结构,系统地讲述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体系结构的基本功能、TCP/IP分层、网络性能指标、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网络路由、传输层协议、网络应用等,同时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组成,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知、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内外许多大学已将计算机网络语言列入了本科教学计划,掌握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也是网络工程本科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设定的是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分别包括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路由交换技术,及其相关无线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课程等。
这两年,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同华三和华为公司合作的课程内容,也是计算机网络数字通信系列课程和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等课程。其中2019年初的集中实训采用了宝德等公司方案,引进了该公司的讲师,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构建中小企业网络设计,构建高性能园区网、无线网络技术等课程的集中实训。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规划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课时间分别是:15-16计科开在第4学期,15-17网工开在第2学期,17计科开在第4学期,18网工开在第2学期。由此可见,开课学期逐渐提前,该课程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3课程建设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
诸多学科组成的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广泛实施,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校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立足陶瓷文化为特色,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现。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全过程,多模式,广覆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原则融入专业教学。本次研究项目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全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体系,进行思政改革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礼仪意识。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知书”,更要“达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礼仪教育。通过课程导入部分,不仅要把课程内容说清楚,而且也要介绍课程的德育目标内容,让学生们知道未来肩负的民族使命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从业道德,国家对岗位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要求,以及有哪些是未来从业不能触碰的部分。该部分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水平与觉悟。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程教学效果,项目实训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根据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这部分将结合实际的思政教学案例进行培训授课,对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讲解,通过和校企合作企业团队的项目实训,让学生有目的的提前感受在创业中的激情,掌握专业技能,参悟领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的核心价值观。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3 [本刊网址]http:∥
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创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快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助于稳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从而使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效性”,就是指实际达到的效果。本文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被定义为: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程度。
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或事物的价值进行评判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是:遵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分析和反馈,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短期目标是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向和现状。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收集和采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明确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远期目标是最终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和品质,使其价值选择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导向性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意义。一方面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准确性,使评价系统能真实的反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指引作用,促进被评对象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要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和每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而定性分析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标准性比较差,只能对事物进行原则性、概括性、趋向性的评价,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全面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全面的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全局中提炼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包含的事物和人也是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要素构成。可将评价体系分解为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3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面分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2个,具体阐述如下。
(一)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队伍建设”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配备、结构与素质、培养与管理。指标具体要求学生工作的队伍建设规划要齐全、配备的师生比例合理,要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学习与科研情况效果要好;对辅导员和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考核要规范。
“基础设施”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办公条件、基地建设、网络建设和环境营造。指标具体要求专职思政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所需的基本办公设备;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基地建设规范合理;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思政氛围的渲染营造等。
(二)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和工作运行等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
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是保障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是否贯彻与落实的重要前提。指标包括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具体要求党委统一领导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工作网络;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规章制度是反映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规章制度要健全。指标有:思政工作制度、计划与总结和协调与保障。学生工作制度齐全并执行有力;学生工作计划和总结齐全、工作例会正常;在危机干预及危机事件处理上,应急方案齐全、措施得当有力。协调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上层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标包括:学科科研、课程建设和学科管理与建设。大学生思政工作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能够申请到较高级别的辅导员专项和人文社科项目;学生工作队伍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有制度、有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资助工作、实践教育和维稳工作等。思政理论课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等符合国家规定;党团组织建设健全,有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就业指导指标包括就业工作指导与培训、就业课程建设等;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必修,有配套的心理咨询的资源,辅导员从事相关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思政人员有一定的危机干预的水平;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学生贷款,困难生指导与帮扶等;实践教育要求有平台、有基地,能够切实加强大学生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安全稳定是第一位,要求维稳工作有制度、有规范、有成效。
(三)结果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主要体现为认可度、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认可度主要包括学生的认可度、学校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等。学生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对辅导员的评价、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等。学校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学校校风、学校学风等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家长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和舆论报道等。
学生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个人政治素质是指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价值取向;道德素质是指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治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心理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水平,没有重大心理疾病。
学生就业主要包括学生就业率、单位用人反馈、学校声誉等。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分为了要素、过程和结果三个指标,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因此,设定一级指标比例为要素有效性占25%,过程有效性占30%,结果有效性占45%。
篇4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学生职业素质标准
从近年来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在团队合作、开拓创新、责任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接轨,高职院校没有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应当深入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总结、提炼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参照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共同构建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并把这一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尺度。根据育人标准的评价方法的不同,参照知名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划分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两大类。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所有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企业用来评判一个员工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其本质是为企业和顾客服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凝练为忠于职守、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遵纪守法、恪守质量、维护安全等十个方面。职业精神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品质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从业者一旦把它内化为职业操守,就能自觉地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要把在校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员工,仅靠自己的教育资源是很难实现的,而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因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单靠“坐而论道”是无法获得的,它必须在企业一线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中经过反复磨练才能真正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技能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校内建设了“进校如进场、上课如上岗”的生产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训项目开展单项技能实训或者综合技能实训(每学期1-4周);在校外知名企业建设了顶岗实习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习协议开展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依托不同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最终把专业课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把在校学生打造成企业员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要引入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校企双方应当结合专业课的实训项目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通过模拟训练与初步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内化为高尚的职业操守。校外实践教学要把实习学生视为企业正式员工,校企双方应当结合工作岗位的职权与职责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工作实践和顶岗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三、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兼具上述双重素质,无论是对思政课教师,还是对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共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也就不可能积累起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如何才能补上这一短板?《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安排思政课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应当把到企业挂职锻炼视为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挂职锻炼,思政课教师可以学习新知,优化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工作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管理人员大都具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在管理工作中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思政课兼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其现身说法与现场指导更具吸引力和信服力,既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又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优化教学团队素质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1.学术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的影响与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等课题,深入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2.人才培养。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找准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就业指导。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年度调研情况,建设企业信息资源库,介绍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企业的发展远景,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人计划,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企业和社会的一个窗口,为学生提升职业素质提供参考依据和经典范例,为学生的职业规划、顶岗实习、求职择业提供专业化的职场分析和咨询服务。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社会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成为了部分高校转型的产物,它们的产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得以展开和推广。其中,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本文就如何实现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发挥其重要效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应有之义
国务院总理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自身发展特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方面,需要发挥课程化建设的特点,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效能。
1.1 回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
自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型时期,从类型上来讲,大概呈现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专业技能型三个发展态势。目前在学界,对应用型大学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其主要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社会发展规律上来讲,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产物。以应用技术型大学出现较早的英国、德国等国家来看,在如火如荼推进工业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各高等教育机构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和国家发展。而基于我国近二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诉求,目前存有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应用技术型大学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运而生。
从功能定位方面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大学。学术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创造或创新知识,它注重的是基本学科知识的传播和追求理论深度的考量,理论研究者也将学术研究型大学作为探讨学术的主要场所。专业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强调一线操作性和行业实用性。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对传统学术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大学的有力补充,也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转型。
1.2 施行社会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
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各高校坚持对教改、课改机制进行扎实推进,社会实践课程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实践课程的深入推进,其对师生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课程是师生教学互利的有力途径。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直接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在社会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有效链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方式,及时更新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实现了教学相长。
其次,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改革实效的突出表现。社会实践课程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教学的缺失,充实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共出成果,有利于学校项目的形成和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校自身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是反哺社会功能的长效机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功能来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促进,社会各方联合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积累了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进而为反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源源动力。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和施行社会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来看,学生发展、学校转型和社会进步三方均能有机契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具备科学的应有之义。
2 应用型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效能分析
通过对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意义的梳理,应用型本科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更具现实意义,其效能的发挥,主要依据以下切入点:
其一,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效能。在社会实践之前,通过对实施社会实践的策划、准备,主动选择社会实践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切身经历促进其积累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其二,实践课程建设的应用效能。通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教育,将大学生和社会进行了及时有机的融合。一方面,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时政、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方面能获得大学生有条理的针对性帮助,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的德育教育、团队意识等得到提高。
其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服务效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主要通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内容开展。在组织形式上,较为灵活,主要有科技文化的专题讲座、文体节目演出、特殊群体慰问等。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当地居民,进而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这些年来,积累了许多理论经验,各高校的执行也极具规模性。但其间凸显的问题略见一斑,如社会实践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脱节,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结构队伍构成不科学,课程化建设的成果运用不足等等。
3 应用型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途径探究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在学生素养、学校发展、服务社会方面的效能,我们还要加强探索,进一步实现实践课程化教育的制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1 纠正“重课堂”的授课形式,防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订制,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得以认可,并划定了相应的学分,安排了相应的指导老师,联系了实践基地,并根据统一安排,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但大多数高校学分授予把关不严、配备的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等现象表明,学校的“重课堂”教学观念依旧,因此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的重量,改变传统观念,赋予实践教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作用关系,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3.2 杜绝“一把抓”的实践方式,注重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的调配
无论是对社会实践课程的组队(组班),研究项目的选定,还是实践内容的安排,众多高校均采取“一把抓”的实施方案,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性和知识结构,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效果和服务社会的效果。我们应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搭配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比例,通过以老带新,依托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挥社会实践课程效能。
3.3 去除“形式化”的考评体系,强调考评对象和考评内容的全面
重视考评是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有力的考评体系,课程化建设便趋于“形式化”。在考评对象上,不仅要对课程化建设的主体即学生进行考评,还应对指导教师、课程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考评。对考核不合格的师生,应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理和调整。在考评内容上,要注重对思政教育、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团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设置,形成综合的考评体系。
3.4 缺乏“请进来”的成果运用,搭建全员育人和校地合作的平台
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前期活动宣传、中期活动阶段性成效和后期总结往往声势浩大。表面上看似成效明显,实则忽略了成果的运用以及活动的延续性。校地合作、地方经济和教育的帮扶,以及学生回校后的继续教育等工作落实力度不够。这一过程往往体现出学生的“走出去”,但缺失社会力量的“请进来”。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固然重要,但成果的运用是我们活动的升华,我们应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积极邀请政府管理者、经济带头人,甚至普通群众,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群体,做进一步的交流,面对面育人。同时,加强校地合作,搭建科研平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反哺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30.
[2]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DB/OL].中国新闻网, http:///gn/2014/02-26/5887245.shtml, 2014-2-24.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思政;普通动物学;德育;水产养殖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同向同行、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中央要求,2018年起就要求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加入思政元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2003年开设水产养殖专业以来,就把普通动物学作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普通动物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一项课题。本文将普通动物学的部分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课程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绪论部分——引经据典,实施思政教育
普通动物学展示了人类认知动物世界的历程,是无数动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对动物世界的总结和提炼。其中,绪论是这门课程的概要,具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与重要性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各种正面事例。如,当讲述动物学发展简史时,可以顺势介绍明朝的著名科学家李时珍,简要介绍他用了27年时间编著《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以身试药,尝遍百草的事迹能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讲述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教师可以简要讲述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做出了奠基性突破后,虽终生没有被当时主流学术界认可,却依旧坚持真理的科研精神。孟德尔的事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淡泊名利、一心科研的。讲到哺乳动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动物育种专家熊远著院士。除了介绍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可简要介绍熊远著院士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精神,并讲述他以此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动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这些讲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他们探索世界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情怀能够深深震撼学生的内心,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
二、原生动物门——讲述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原生动物源于生活,又能影响生活。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政水平,从思政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周边生活,努力挖掘富含思政元素的原生动物的生活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原生动物门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讲究卫生的生活理念。当课程内容介绍到原生动物门孢子纲——间日疟原虫时,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本土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教授。教师简要介绍其团队如何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2],并讲述屠呦呦教授团队抗疟药研发的艰难过程以及药物成功研制的重大意义,告诉同学们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是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被世界认可的标志。同时,讲述疟疾为什么让人谈之色变,此疾病为何能够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由此可见,原生动物虽然微小,但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研究小小的原生动物也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生活中还有很多既包含思政元素又融合原生动物知识的生活案例。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导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树立良好的“三观”。
三、节肢动物门——通过虾蟹育种研发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其中,我们研究比较深入的就是甲壳动物中的虾蟹。众所周知,虾蟹类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营养丰富,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动物蛋白来源。对虾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深受大众喜爱。对虾属于海洋水产珍品,但由于其野生资源有限,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对虾人工养殖技术能否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讲述到对虾结构的时候,可以顺势介绍赵法箴院士的科研事迹。教师可介绍他如何长期致力于对虾繁育技术和对虾养成技术的科学研究,以为对虾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和对虾养成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讲述赵法箴院士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不仅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对海区放流虾苗的增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告诉学生,赵法箴院士能做出科研成果,离不开其对对虾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对虾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学生对从事科研的认可。讲述河蟹结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位已故科学家——王武教授。简要讲述王武教授如何解决了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的技术难题,以为中华绒螯蟹大规模养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导学生,其人生信条中的决心、节俭、勤劳、谦虚、热情,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大学习价值。上述案例中两位水产专家努力工作和攻坚克难的精神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内心。总之,这些恒农兴邦案例能够强化学生的科技兴农、创新兴农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
四、鱼纲——以我国渔业取得重要成就为例,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支,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蛋白需求愈加旺盛。众所周知,在常见动物蛋白来源中,鱼类蛋白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民消费需求持续得到满足。我国连续23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已经将“渔业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我国众多水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提起渔业养殖,就必须介绍我国著名鱼类生理学家和养殖学家——林浩然院士。对此,教师可向学生简要介绍林浩然院士取得的科研成就:他与加拿大学者彼得教授合作,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将该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研发出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3-4]。当讲解到鱼类繁殖系统,还可以顺势介绍一下我国的四大家鱼全人工繁殖之父——钟麟教授。曾经,人们只能靠野外捕捞天然鱼苗进行人工养殖,由于钟麟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才有了我国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上述水产专家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的渔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既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通过课程与德育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普通动物学的发展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紧抓知识讲授的同时,强调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此外,教师要厚德垂范,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在实践课程中,尽量采取小组互助模式,让几个学生一起完成实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而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管理条例,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之潜移默化移植到教学课堂中。这不仅能有效突出该课程的知识育人功能,还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担当水平。结语综上所述,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地立德树人。结合普通动物学的特点,尤其是水生动物种类繁多、很多品种研究并不深入等情况,打好普通动物学这个“地基”,才能让学生为自己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只有将思政和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然,要讲好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还需要在以后的教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使普通动物学的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张雪梅,刘琳玉,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蕴含的教育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21(32):56-58.
[2]黎润红,张大庆.青蒿素:从中国传统药方到全球抗疟良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9):1046-1057.
[3]陈曦,江月.植林于江海造福百姓存浩然正气为祖国立功——记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J].中国高新科技,2019(03):4-6.
篇7
关键词:云班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旨在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在遵循儿童心理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适合地教育,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本课程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开设———《幼儿行为观察》、《学前儿童保育学》以及五大领域课程———提供心理学依据。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制订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均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讲述着学前儿童的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更是强调人的价值、感受、尊严,追求个体身心的和谐美好,推崇人的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创造性和生活的多样丰富化,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培养具有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素养、崇高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幼儿教师[1],这和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内在一致性,而在“立德树人”目标践行的过程中,“立何种德”、“树何种人”更是作为教育者应反复思考的问题,在“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必须坚持因时而定、因时而动、因势而行。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一方面要根据逻辑知识体系选择适时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法和学习法,紧抓这两点,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既对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又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更好地推进其自身的课程改革进程。
1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1“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注重“教”与“学”两者的创新与平衡。教,兼顾知识的传输性和教师的主导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黄一雯(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西安710125)性;学,兼顾知识的掌握性、实践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很容易陷入教师死板主动教、学生刻板被动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双向灵活的过程,但同时,这样的教育模式完全受制于物理空间的环境。随着新技术融入教育领域程度的加深,各种新式的教育观、灵活新奇的教学法,诸如PBL项目式教学法、CBL案例式教学法、TBL团队式教学法等,都逐渐为传统的教学过程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尤其是从2020年以来不断反复的疫情形势,无法很好地保证教师和学生稳定不变的院校教育环境,这些大的时代背景因素,都对原始的院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为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可实践的新路径,既增强“教”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又尊重“学”的个性化与自主性,通过混合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更进一步深层学习的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发展与延伸[2]。对教师而言,充实了教育过程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性,极大增强自身所带课程的自豪感;对学生而言,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更多自身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成就感,极大地促进自我效能感的生成和提高;同时,灵活的评价形式,也打破了“唯期末分数”的死律,让部分学困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不忽视、不放弃每个学生的教育成长。云班课是一种开展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及时反馈的学习服务平台,在云班课中,教师可完全掌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课堂的实施进度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相对应活动,充实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学生可通过平台上的资源,了解教师开展课堂的活动顺序,调整自己的学习速率和时间分配,实现师生学习步调的一致性和互动高效率,进而提升教学全过程的最终质量。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以MOOC为基础的改造与重构[3],只针对小范围的指定学生,利用在线资源、在线学习、在线指导等功能弱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即保留传统课堂的可控性和有序性,又融合网络教学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切实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云班课+SPOC”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过程分成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线上课堂,侧重基础理论知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二是线下课堂,侧重师生、生生的探究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帮助学生梳理内容框架,搭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4]。通过这两种方式,在本门课程中,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即促使学生感受到根据心理规律进行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幼教工作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加深明确岗位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的荣誉感,这本身就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相一致。
1.2“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2.1课前学习———知识导入“云班课+SPOC”可有效拓展知识讲授过程中的时空空间且不失其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结构。利用云班课这一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云端的学习环境,并能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地域与环境的限制,充分享受自主安排学习的乐趣[5];同时,教师将SPOC资源———视频、文本、图片、音频、任务活动等———上传至云班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更具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课前学习,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符合自己志趣的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6]。以第一章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联理论为例,这部分知识相对而言更加枯燥难懂,学生很容易因为被动接受而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其动机。因此在课前,教师将SPOC资源上传至云班课,其中包括也不仅限于TDE演讲(例;马丁·赛利格曼:谈论积极心理学等)、超级育儿师片段、抖音B站等短视频、动画片选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猪佩奇》等)、幼儿园活动实录等视频资源,还有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绘本童话书(《大卫不可以》、《小小的事》等)、课件、文献阅读等文本资源,并根据某一理论如弗洛伊德对人心理发展划分的五阶段,可分小组,可分个人,创设相对应的活动任务,学生可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反馈到云班课的头脑风暴中,教师可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一些基础简单的理论性问题,对一些现实案例难以分析和理解的,教师可将其收集汇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在课前学习这一环节中,师生最主要处理的教学问题就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导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中教学任务的选择和组织,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中教学的效率;1.2.2课中教学———知识内化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的参与度,同时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原则,在课中教学中,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分享报告讨论和教师讲授。首先,教师将学生课前学习的疑惑根据不同的案例背景汇总整合成小项目,由各个小组依次对这些项目问题进行观点分享与汇报,在汇报结束后,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中随机选人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生生间的简单点评和打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成绩最后的评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和难、易度的把控,时间尽量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不可给学生增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控制查阅资料的数量和复杂度。接下来,教师结合大家的汇报,重点讲解相关知识点,梳理点与点之间的逻辑相关性,最终与学生一起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网,最后再回归到一开始的项目问题或者课前的案例视频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剖析,搭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让理论知识真正的服务于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指导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的理念,即学有所用,学有所意;1.2.3课后学习———知识外化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目前已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因此在课后,教师应侧重对学生实践内容分析评价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在云班课平台中,学生应完成少量的测试题,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教师还会在平台中适量的SPOC资源———课外课程、视频分析、难度较高的小组作业等,拓展延伸学生掌握的能力,并在结束后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总结,最终实现实践案例———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的学习历程,加深深层学习的水平和效率,进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深层次提升。总的来说,就是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向,遵循学前教育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中对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牵引,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深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估。这就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此延伸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改革。
2关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2.1教师优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专业化发展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思路的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水平。第一,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升思政素养。关注时事热点,提高思政意识;与时俱进,夯实思政知识;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实时接收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新观念,提高思政敏感度,提升捕捉思政点的精准度;第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中,大量汲取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高效利用好课堂这块教育主阵地,根据课程属性,按照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梳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从中找出“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合面,促进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完美调和,最终构建以“生命观、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体系。
2.2重塑课程结构,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先决条件。有效的开发这些思政元素,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讲授知识与三全育人双目标。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找到正确方向。第一,强化职业信念教育。通过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使学生感悟到学前期受到适时引导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第二,加深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构建健康心理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具有爱心、耐心和热心的新时代幼儿教师群体;第三,内嵌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例如,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当幼儿因为挑食而产生强烈消极情绪时,作为教师或家长你该怎么办”来进行主题讨论,亦可根据一些社会热点新闻:虐童事件、高学历保育员、三胎政策等,以辩论赛的形式分成正方和反方对事件进行分析,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相关具体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思考,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责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切实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3多维度评价,明确课程的测评方式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整合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理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进而构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评价模式。由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判定标准并无统一且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和滞后性,因此,评价的方式应更加多维度、多角度进行[7]。在云班课这一平台中,设置不同的活动形式———单元测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轻直播等,同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匿名网络评价等;此外,形式多元的SPOC资源,评价本身的尺度也有极大的灵活多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测评中,重点关注个人维度的全面性(脑体协调)、发展性(可持续性)、积极性(生命活力)、乐观性和进取性(自信、自强)等,关系维度的和谐性、合作性、共享性、服务与奉献性等,实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多元分配,进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满意度,最大程度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相连,发挥好本门课程的育人功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在专业和思想两维度的高质量提升。
3小结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前提一定是以课程、以学生、以教师为子集的提升,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其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整个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既是学生入门就要掌握的课程能力,也是为其日后学习生涯甚至是职业道路的横、纵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丰富教学方式,采用“云班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的双过程中,在灵活管理和趣味学习的历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悟、悟中学,紧抓思维和思想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54-62+2.
[2]谭椿凡.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9-10.
[3]秦波,杨建.探索课程建设中的SPOC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21(03):32-37.
[4]刘永红,段丽君,李慧慧,陆冬莲,成协设,王运.SPOC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35-40.
[5]郭牧.基于蓝墨云班课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9:33-38.
[6]孔祥宇.“后慕课时代”的SPOC教学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5):95-104+114+119-120.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块;师资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贯穿大学生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而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教学。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即使开设了,多数尚在试验阶段。浙江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一、课程开设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很早就通过立法,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职业发展纲要”等;国外学生很早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对多数人来说是个新鲜词,各大高校长期以来也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是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涯设计、综合发展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由于是为解决就业难题,多数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因此,诸多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就业指导策略、探讨高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等等。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权威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
浙江科技学院早在建校起便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始业教育、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2006年,开展覆盖全校的以“企业家进校园”为龙头活动的创业教育;2009年,开设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每学期32学时,每周3个学时;同时建设“我的职业”专题网站(http://)。
借鉴国外经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分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1]。基于此,课程主要由认识自己、拓展视野、职业定位和岗位体验四个模块组成。特别提醒学生:模块是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阶段而设立,并不是与四个年级段相对应。
1.认识自己
(1)我在做什么?图文并茂地介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启发学生寻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同时现场测试学生,现实中在做什么?是得过且过,还是盲目中忙碌呢。指导学生端正态度,尝试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我能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有两点:一方面,通过案例、测试、辩论、游戏等多种方式尝试向学生灌输“兴趣是职业发展的剂,能力是职业发展的条件,性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价值观是职业发展的尺度”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写自传的方式记录真实的自我,并推荐橱窗分析法系统了解自我;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同时借助网络,搜索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行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为职业择诀打下基础。
(3)我想做什么?通过给“80岁的自我庆祝生日,分享人生故事”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介绍SWOT分析法和卡兹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择诀并设立目标。推荐洋葱法分解目标,倒推至今天,拟定计划,设定时间表。
2.拓展视野
(1)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社会上广泛认同的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八个方面。通过互动游戏、视频分享等方式,重点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识别、评价并发展自己的通用技能。
(2)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包括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方面。通过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以时间管理为例,通过现场测试、事件排序,切实了解每个人的时间管理方式,提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事件的概念”,并介绍5S运动和第二象限理论,指导学生科学规划时间,真正管理住时间。
(3)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实践更是提高专业理论的必修之路。通过个人陈述、分享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的四个阶段,并提醒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分辨直销与传销概念。
(4)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全社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参考KAB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过程指导、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通识性创业教育。
3.职业定位
大学生在经过认识自己和拓展视野后,必须将范围进一步缩小,锁定目标行业或者职业。本阶段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所授内容,重点讲解就业信息的重要性,传授网络求职、报刊杂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关系网等四大常规途径,广泛涉及求职渠道分析、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培训、签约维权等。
4.岗位体验
学生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适应岗位,介绍“烧开水、刺绣、红叶子”等三理论发展自我。通过开发模拟现场,努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
三、课程建设思考与建议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的支撑。但是,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力不从心,理论空洞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两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2.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瓶颈”[2]。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主要以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虽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理论堆积的现象相当明显。偶尔邀请社会上成功学、心理学等专家作为嘉宾出席,也仅仅解燃眉之急。长期考虑,高校必须重视和培养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具体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锻炼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就业指导等行政人员,结合有序邀请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
3.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相对于其他成熟学科来说,国内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3]。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未加以足够重视的原因。虽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发专文要求各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不少高校执行进度相对滞后;三年后的今天,很多高校仍未开设相关课程。不过,多数高校已经广泛针对新生开展始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再有机整合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去,也可以满足更多数学生需求。这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但是,为了全面满足学生需求,各大高校应尽快将职业生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四、结 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特别是高校和学生的参与。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需要正视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形势,立足课堂,从自身做起,多渠道多形式学习和钻研,实现新时期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铁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100-102.
篇9
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得到充分关注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不能只着眼于少数的学生,要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发挥出来,让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作为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的来源较为复杂,有基础差的单招学生,也有文化基础好的优秀生,加上一些外在条件的影响比如生长环境、学习方法等,学生的成绩差距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根据体育专业学校的自身专业化的特殊性,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有利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众多的探索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行的情境模拟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尝试。情境是一种有意识的、特别选择的能引发主体情感体验的环境。情境模拟教学是在情境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拓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集情境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于一身、注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够迅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所谓情境模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或进入某种心理状态,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感受、深化认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模拟教学在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宗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系列观念教育组成,不只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大学生获得某种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获得个体信念上的一种认同,由此才会导致相应的行动,从而达到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必然之举。而当今时代,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外向、热情直率、乐于表现,参与意识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同时,体育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对理论性学习内容常有枯燥无趣之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日趋下降。针对体院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直观形象、情真意切、理寓于境的特点有助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与案例情境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并根据就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导致案例发展有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通过对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的不同体验和反思,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切实提高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探析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的精心布置与安排以及活动结果的总结与反馈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程序及考核的设计方面。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采取情境教学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方向,紧抓学生特点,改变课本章节,预设若干专题,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当前热点、焦点事件,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合理采纳,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更高,对于课本中的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崭新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就业观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教学程序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情境模拟活动的确定。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人数确定所要进行的情境模拟活动以及活动的具体时间。2.编制活动方案。根据所确定的情景模拟活动主题,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人数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共同来编制活动细化方案。3.设计模拟活动场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之中,通过学生着装的变化等手段尽量模拟大学生求职活动场景。如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年级的就业招聘会,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在低年级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设计角色,进行任务分工。5.先期知识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了解相关背景,进行先期准备活动。6.活动进行和总结评定。教师作为情境模拟活动进程的控制者和学生情境模拟行为的评价者参与情境模拟活动,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境教学体验结束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该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其他思政课实践模拟活动中予以改善。这一总结的过程一定要避免教师的个人主观意见,尽量多角度地看问题。在教学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最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此种方式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亲自扮演角色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领会和理解。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例如法律基础中关于掌握法律的尊严性以及我国司法程序的内容,如果把课堂搬到法庭上,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一次真实案例的旁听,对学生而言更具冲击力与说服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与知识的理解,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能更具实效性的完成教学目的。3.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互动更为便捷,学生也更容易被带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常设的虚拟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任务以文本、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考核设计
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境模式教学需要采取丰富且灵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在情境的创设中、角色的扮演中、小组的讨论中以及案例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来灵活打分。
四、结语
篇10
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才干的增长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院校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深入认识社会实践、过于重视宣传效益等,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基于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必须要积极改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理念和机制,强化实践培训等,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本文就对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提出主要改进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改进策略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社会实际活动,高等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将学生社会实践有效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虽然学生社会实践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是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高校、政府和社会应形成合力,积极行动,以此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纵深发展。
一、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深入的考察
学生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的确定多是由接待方和学生共同协商,接待方指将单位和地方的发展效益与成果加以展示,导致实践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事业单位;而学生难以充分了解实践地的情况,无法结合自身情况对实践内容进行合理设定,导致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化。大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完成具有价值的调研课题,而实践地具有较大的信息量以及调研考察内容,这导致学生对调研内容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
2、过于重视宣传的效应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是其育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效果和职能应为育人工作加以服务。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时,过于重视宣传的效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政教育的功能加以忽视,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效率低下。此外,高校仅仅只对实践工程的主题升华和立意挖掘加以重视,而对团队的实际支持、培训和指导加以忽视,存在中活动的新闻效益轻育人职责,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定位缺乏明确性。
二、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改进的主要策略
1、创新理念
高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直观理解和认知民情、社情和国情,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状态进行深入考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要对活动的深度加以重视,并且学生应避免流于形式的做法,积极进行深度考察和体验,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同时学生在考察产业和城镇发展状况的同时,应对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加以关注,深入把握社会大众的生存状况、认知方式和情感状态,有效了解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方向。此外,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明确方向:一是对成果的深化加以重视,强化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二是对社会实践深度和活动指导加以强化,促进学生社会调研能力的提升;三是对活动的对象群体加以明确,将群众滋味交流、感知和认识的对象。
2、强化培训
实践活动作为一般性过程,其是由观察过渡到认知,由认知过渡到分析的过程,为了保证该过程的顺利完善,必须要保证专业知识的丰富性、调研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团队组织的合理性。因此在改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必须要正确指导学生的参与以及团队的实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形成立体化育人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3、强化实践课程建设,优化考评激励制度
高校在改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应建立相应地教学体系,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加以创新和强化。高校可以建立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对考核要求、考核评定、考核分值、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加以明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自选项目和必须完成的规定项目。同时高校可建立合理的实践质量监控体系,利用有关领导检查、职能部门的督查、电话督查以及网络反馈等方面跟踪监控学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对问题进行快速反馈和整改。此外,成立专业评审小组,从实践效益、实施过程、项目立项等环节透明公开遴选实践活动,并将效果与动机、结果与过程、定量与定型相互结合,对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进行科学评定,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从而使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4、落实社会实践过程管理
高校在改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可以组织成立导师小组,有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等构成,能够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情况加以及时了解,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可以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组织保障,如帮助学生练习实践单位,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遴选,提供后勤保障和经费支持等。此外,高校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随学生一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便于过程监控和管理的有效性,为后期研究和总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深入的考察以及过于重视宣传效益等,导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佳。基于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必须要积极改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创新社会实践的理念,强化学生社会实践培训,加强实践课程建设,优化考评激励制度,落实社会实践过程管理,从而保证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钱清香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学工处
【参考文献】
[1]杨俊峰,李明.浅析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