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团队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团队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

篇1

1.继续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形式。同时,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系列成人教育,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发教育和网络大学四种。另一类是自主教育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个人自我设计并实施的继续教育,一是由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属于后一种,它在继续教育多样形式和渠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直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使这种素养持续发展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中被广泛接受的形式。

2.教师团队建设对团队队员素质提高的价值。

教师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整体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必须以构成学校集体的每个成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作为继续教育重要手段和途径的教师团队建设,正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专业水平来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团队建设对团队成员素质提高的价值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拓展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内涵。由于构成团队的人员既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师,又有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教师,既有跨度不大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又有跨度较大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由于个人特点和专业的不同,他们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办法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源于个人和专业特点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上所显示出的不同在彼此碰撞、交流和借鉴中,成员之间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丰富,而且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思路上的启示,从而实现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和创造新知的继续教育目标。二是培养宏观的整体把握能力,促成团队成员素养的提升。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其最高境界就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团队精神的这种整体一盘棋的观念直接促成了成员整体把握的宏观视角。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当下专业课教学实施中对课程整体内容的肢解状态,而且能够直接促进以整体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继续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的选择和人员整合方式。

继续教育视野下的团队建设是以更新补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团队建设选择什么样的成员,就成为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在层次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弥补知识和能力方面欠缺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伴随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许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要求,急需进行补充丰富。因此,以同一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团队建设,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弥补彼此的不足。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强化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形成追求新知的主动性,从而改变知识和能力积累不适应时展要求的局面,实现与时俱进。二是以提升层次为目标和内容的团队建设。教育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事业,单纯地追求与时展的适应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预见和准备,以提升层次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正是服务于面向未来的继续教育。其人员构成应在专业及课程相近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成员为主,使成员对自己本专业及课程都具有第三只眼睛的视野,在相互之间课程内容的渗透和重组中,产生边缘化的全新内容,也为已有课程提供新的见解。上述团队建设的两个层次或两种形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弥补层次团队建设目标完成之后可向提升层次转变,而提升层次团队建设,必须有弥补层次的基础。同时在人员构成上,两者虽然都有各自的主体,但人员组成的多样性是共同要求。这种人员组成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而且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不仅需要本校人员参加,而且应该吸纳其他学校相关人员参加,不仅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而且需要高校成员参加。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人员构成的多样性追求还必须要有人员构成的合理性规范。合理性规范就是以实现团队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每个人都在实现目标中担任具体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或不担任具体任务的,不能纳入团队当中。

2.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

团队建设既是学校发展的手段,也是个人发展的途径。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突出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整体水平,获得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核心。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式的学习和发展方式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方式从教师自身专业出发,从个人习惯性的视野去学习和拓展新知毕竟受到局限,很难超越已有的视域。教师团队建设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方面与同学科课程教师的相互交往中通过关注点的不同和各自对课程内容把握的侧重可深化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团队成员跨课程、跨学科的人员组合及在相互交流中的融通,又为理解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要强化构成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其次,把握课程发展趋势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方向。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各自的方式与课程发生关系。因此,继续教育必须要关注和把握课程的发展趋势。课程发展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融合和重组产生新的课程,这是伴随社会发展专业内涵的丰富,在原有的机体上产生的新的课程,即边缘性课程。对边缘课程的学习把握和建构已被明确列入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中,而团队建设正为此提供了契机。因此,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要在团队建设中突出这种对边缘性课程的学习、把握和构建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与实际需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各类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学科课程观念是课程的主体。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内容,突出知识的逻辑关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对应意义,但对实际操作却显出明显的不足。在基础教育阶段,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和跨学科学习以及学以致用观念,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工作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理念及任务本位课程进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就必须在团队建设中对课程发展的这种趋势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预见性的探索。

3.继续教育视野下教师团队建设的政策和评价。

篇2

关键词:教学团队;团队建设;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91-03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旨在改变高等学校教学的单兵作战现象,增强教师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建设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既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真正“体”“面”“点”建设好国家级教学团队内涵,即建设工作要“体”系化,建设内容要全“面”化,建设成果要特“点”化。

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应“体面”点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应该“体面”点。首先,优秀教学团队本身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学校间的对比和评比,往往都强调有多少个优秀教学团队。为了学校的荣誉、专业的荣誉,各级都在认真组织,积极申报各级教学团队。申报教学团队已经成为一种动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获得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后,为了保持荣誉,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团队全体人员必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努力将教学团队建设成高效、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其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应该得体,显现出“体面”。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优秀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无疑是最主要的,但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要学会总结,善于表达。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文字、影像等为工具,以听者或读者为接收对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得“体面”,不仅反映表达水平,更重要的是反映认真的工作态度。如果表现得“体面”,将会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当然,这里所谓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应“体面”,绝对没有对建设内容“过度包装”的意思,更不能弄虚作假。内容与形式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互相制约的。绝对不能将“质量工程”搞成“面子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将教学团队打造成一个高效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

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工作要体系化

一般管理学认为,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说,团队就是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具有一定理念,有明确分工,同时又团结合作,具有战斗力的集体。由此可见,团队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体系)。从体系的内涵看,体系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具有其各自特性,在体系中起相应作用;体系具有特定的内在表现形式,形成一定的结构,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体系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形成的,能实现规定的功能。所谓教学团队就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集体。高效教学团队的特征:有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显然,教学团队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体系)。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就是有意识地打造高效教学团队。因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体系化。首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根据高效教学团队特征进行体系化建设。教学团队的领导者要运用领导力去促使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建立和谐关系,建立与巩固规范的作用,形成具有战斗力的团队。(1)建立教学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是建立团队的首要任务。(2)在团队内建立和谐关系非常重要。(3)团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建设必不可少。(4)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团队精神。没有良好的敬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其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根据教学团队内涵进行体系化建设。(1)分析所建教学团队的功能,制定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建设目标应结合教学团队的定位、现有条件、团队理念等具体情况来制定。所制定的建设目标应是比较具体的,是可以实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2)根据所制定的建设目标和教学团队要素,制定较详细的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主要针对教学团队的各个要素,逐项制定。建设目标应明确,建设思路应可行,建设措施应具体,建设成果可检验。教学团队要素主要包括:团队结构、带头人、教学工作、教改教研、教材、科学研究等。(3)构建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的落实、实施、监督与管理的机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评估现况—采取对策—观察成效—采取新对策的循环推进过程。

三、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要全面化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要全面、严格地按照优秀教学团队的内涵和要求的各方面认真建设,不能缺项,不能“短腿”。

1.团队的构成。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专业、课群或课程为建设平台,以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团队为基础,根据教学团队现有具体情况和发展目标,建设规模适度,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团队,着力打造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团队,确立具有特色的团队理念,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培养有用高级人才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2.带头人。带头人是教学团队中运用其自身影响力和权力,影响和领导团队,为了实现团队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战斗核心。带头人首先应具备人格魅力,政治思想素质高,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宽容精神,具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其次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有先进教学理念。再次应具有领导能力,具有分析判断全局的能力和进行战略规划的能力、调动团队积极性的能力、协调能力和决断魄力。

3.教学工作。教学应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课程的动态性、扩展性、交融性和研究性,授课应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制定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研究。教学理论研究,是更新理念、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团队应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更新教学理念,勇于创新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5.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应积极进行教材研究,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在了解和研究国内外相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融合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授课体系,制定适于自己授课的教学大纲,进行精心课程设计,确定授课要讲授的内容,逐步编写和出版具有特色的教材与教学辅助读物以及立体化教材。

6.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跟踪科学、更新知识、创新方法、锻炼队伍,是教学的支柱。专业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要特点化

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点孕育特色,特色是实力,是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成果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特色是根据团队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是团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个性风貌。教学团队的特色应具有四大特性,即独特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团队的个性;先进性是具有启示和示范作用的特性;稳定性是来自于团队长期积淀形成的稳定特征;发展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教学团队特色主要通过放大传统特色、挖掘潜在特色、培育新兴特色等来形成与构建。从教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团队特色;分析、聚焦团队已有某方面的优势,提升、扩展为团队特色;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为团队特色;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实际,内化、建设、形成团队特色;将改革创新的突出亮点和成就发展成为团队特色。教学团队特色的形成与构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应确立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2)应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3)应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4)应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面点”建设教学团队,是笔者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和建设的深刻体会,并经过思考与推理而得的理性观点。“体面点”建设教学团队,既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一种理念,也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可以用于指导各阶段教学团队建设。“体面点”建设教学团队的理念,还可以推广与应用到精品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1]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EB/OL].

http:///NewsDetail.aspx?id=407.

[2]李振泉,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3).

[3]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23).

[4]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5]朱军,郭斌.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诸要素探析[J].科教文汇,2008,(23).

[6]耿有权.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2004,(2).

篇3

关键词:现代高校 教学团队 建设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合作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如今,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提出倡导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团队形式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团队坚持教与学为目标,经常开展研讨活动,从而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者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个项目或者课程,根据自身工作的经历,策划案例、进行教学创新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要经常地参与到研讨会中,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便供大家交流和学习,通过教师团队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表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向教学工作者方向发展。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应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师资力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组建起一支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开展集体研讨、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简而言之,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为了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组建了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以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为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营造出和谐的组织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团队往往都建立起了相互合作、倡导信息交流以及重视平等自主的组织文化。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优秀的组织文化就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将每一位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让成为都意识到将自己的团队建设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部分,最大限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树立起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每位成员只有具备团队意识,才能够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团队往往具有凝聚力,凝聚力能够让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具备强烈的归属感,时刻将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与自己相联系在一起。

3、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一个高校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讲,团队领导者应该是本专业及学科的资深专家,具备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要科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促进团队技能和成员技能的提高。

4、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建设。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自己所著论文中提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外,还组建起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团队,例如学术沙龙、论坛、研究所、实验室、任务小组等等,不仅便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当前,国外所开展的教学团队合作模式有“整体性团队模式”和“小组互助模式”。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团队发展,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如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等。

除此以外,加强绩效考核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衡量团队中各成员工作业绩,属于考察团队和团队各成员工作业绩的一项制度。而且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团队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对团队所做出贡献的评价过程,还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激励作用。绩效评估不单纯地涉及到团队内成员的前途和命运,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而且能够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2008(04)

[2]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01)

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教学质量

一、概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几乎所有事业都依赖于团队的努力,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拥有具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和合作的教学团队成员,才能使专业和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1],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是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功能相吻合,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团队成员间相互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自身特质鲜明[2]。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首次招生,我校该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启动了“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电气工程教学团队年轻教师多、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团队中教师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团队的职称结构亦不合理,尤其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办之初,存在实验室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和实验室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涉及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较为分散,不成体系,难于理解和掌握。

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电气工程专业和学科发展,制约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较快、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眼于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一)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活动,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探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提高学科专业教师的职称,改进团队职称结构。激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多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带学生的实验课,同时加强与供电系统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合作点,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制定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解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给毕业设计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实际问题;(四)以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为主线,整合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设备与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研活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最后也希望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教学团队中教师和学生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

四、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是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教师规模(13人左右)适当而相对稳定。团队成员既要有擅长做科研的教师,也要有擅长教学的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既要有科研整体实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教学整体实力强的教学“领军人物”,还要有教学、科研骨干成员,筛选团队成员既要看是否具有教学、科研才能,更要看思想品德好坏和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既要看目前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有看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二) 教学团队的文化构建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没有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运作就很难成功。首先,共同建立工程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教师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老中青教师的密切结合,使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实现紧密融合。其次,共同营造互信、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老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积极配合,青年教师虚心学习,通过互动合作,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通过互动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既尊重、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能相互信任和依赖,在团队总目标的指引下,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队的力量,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发展氛围,在合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 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每学期都进行集体备课,并认真检查新学期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料。通过团队集体讨论帮助年轻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设计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探索学术难题,做好技术支持,使团队教师提高了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2、针对团队年轻教师多、上课经验少的特点,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及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等活动,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丰富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清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师德方面及教学各环节为青年教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提高。

3、围绕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结合学校“如何上好一堂课” 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5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等系列竞赛活动,团队2名教师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获奖率100%。参加学校的课件制作比赛的团对成员也获的了一等奖。这些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全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每学期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都会组织有关教学质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团队教师都参与讨论,从而掌握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

5、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教学梯队,共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转贴于

(四) 团队共同整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共同建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以任课老师牵头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老师具体实施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同探讨,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下设7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同时对学院其它专业和科研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弱电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实验逐步形成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主线,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除担任理论课程外,必须参与该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答疑、作业批阅、以便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3、每次电气专业学生的参观实习都要求教师参加,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认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将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经常面临的时间矛盾。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要求每位老师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得一样好,而要提倡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擅长“讲”的多上课,把团队中好的研究成果、好的教学内容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学生;擅长“研究”的多搞科研,多为讲课者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承认能力差异,不作硬性和统一要求,有利于教师各尽所长,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2、团队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建立工程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从中寻找科研课题,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促进强弱电的结合,积极寻找交叉点,扩充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互补性。由有科研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联系横向课题,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最终提高其教学联系科研和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团队建设多方面提升了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能够提供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和谐发展环境,这种环境能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觉得可以表达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即使是在教学中遇到了挫折,也能坦陈失败与弱点,通过寻求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进而获得能力与经验上的提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自觉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由12%升至30%以上,在职称方面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6名青年教师晋升讲师,以较快速度提升了团队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极大改善了职称结构,也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团队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和辐射作用下,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而当每个教师个体不断提升时,整个团队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形成合力,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学生的就业一年一个台阶,就业形势喜人,其中2006届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2007届初次就业率达到80%,特别是2008年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都有几个单位待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最能反映专业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指标,其可信度也最高。而且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是各地区、县的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学生分配后工作稳定、收入和工作待遇都很好,学生对工作单位也较满意,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多年的高就业率说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社会经济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教学各环节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将有效克服不足、加速提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本系)、本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孙华,余宏亮.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6-117.

[3]傅运春,唐红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10,(1):50-55.

篇5

首先,教学团队建设是由电大独特的办学模式决定的。电大的办学模式与普通高校差别很大,教师的专职工作与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内容也不同。随着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的每一级电大单独作战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向复合型、应用型转变,原来的单一型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大教育要向多元化发展,就必须改革原来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教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来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新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模式。电大教育要探索一条具有现代气息同时又具有电大特色的教育模式,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其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广播电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专业品牌特色、独一无二的网上教学资源是电大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电大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独特的系统优势,依托电大系统内教师,建立教学团队,在整合全国电大专业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以精品课程为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再者,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电大分级办学模式的运行,有赖于各级教学系统的协调运作。目前各省级电大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了办学条件。但还是有个别欠发达的基层电大办学条件落后,尤其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的落实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内部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制定统一的标准,通过教学团队来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最后,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都非常熟悉。尤其是电大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要求很高,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很难实现。因此可以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知识交流群和成果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探析

2.1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一个教学团队一定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此外还要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实现累积效应。针对电大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有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不仅要设置长远的发展规划(如开放大学成立后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等),还要设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如确定每个学期与年度的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科研任务等)。

2.2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电大应该改变原有的中央电大的主持和主讲教师、省级电大的责任教师及市县级电大的辅导教师单线传递信息的课程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信息的传递是单链的,任何一级信息的传递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信息的变质或中断。针对电大目前办学出现的新特点,在综合考虑年龄、职称、学科、地域等的基础上,组建以学科带头人或首席主持、核心成员、骨干教师、辅导教师及技术人员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层级的信息都可以直接向其它层级传递,避免丢失。其次可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全系统共享。

2.3营造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

营造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意义重大。在加强团队文化氛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术争鸣,百花齐放,提倡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保护不同意见,要有批判精神,要敢于质疑已有的结论,推动学科的发展。此外团队精神就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基础就是要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团队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产生了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电大团队成员由于来自不同省市、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等,再加上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沟通与协作方面存在更大的困难,更需要我们从营造互信的团队氛围、加强沟通与交流等培养团队精神。

2.4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团队应根据电大教学特点除进行常规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落实、考试改革等教学研讨外,还要在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成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形成品牌效应,提升电大影响力。

2.5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基层教师、年轻教师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电大教学团队建设应以科研为平台,鼓励团队成员努力打造特色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合作科研过程中,各级电大教师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在基层电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相对薄弱,为加强教学和熟悉业务,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团队这一优势,适时分阶段对他们进行培训,进一步明确电大教学培养目标,团队建设目标,保障电大教学的培养质量。

三、讨论

篇6

【关键词】专业创新团队  组织建设  成效评价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25-03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的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等院校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各高校中开展了培养创新团队的工作。但创新团队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如何评价还没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因此研究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和建设成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创新团队的概念 

创新团队的概念与团队有关,那么什么是团队呢?美国的斯蒂芬·P·罗宾斯通过研究日本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和氛围,经过提炼,在1994年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在《中国式团队管理》中分析说,要明确“团队”的含义,可以从“团”和“队”两个方面把握。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认为,团队就是不要让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失败。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所组成的群体。综上所述,团队就是具有互补性、组织性和协调性,并为共同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组成的群体。 

创新团队的概念是在团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孙和义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但这种说法更像是科研创新团队。河海大学的杨晨认为前人对高校创新团队的定义基本等同于科研团队的内涵,即高校科研团队是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宗旨的团队形式。我们认为,创新团队强调团队的创新能力,除了高等院校强调的科研团队之外,还应包括培养教育师资、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以及专业发展等相关内容的专业创新团队,它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织起来为实现专业的创新工作而构成的一种团队,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定位特色。 

二 专业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 

专业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是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只有做好团队的组织建设,才能保证团队具有较强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专业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也是团队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前提。我们认为,专业创新团队的组织建设可从遴选团队负责人、选拔团队成员、组建团队的组织和布置具体工作内容等方面考虑。 

1.专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专业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优秀的创新团队负责人既能保障团队的良好运行,又能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和前进。优秀的团队负责人要有克服困难、共同进步的奉献精神,还要有让人佩服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和组织能力。 

我校专业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教师团队管理经验,参加过国家“十五”“十二五”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具有开展CBE(计算机辅助教育)、订单培养、模块教学、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经历,拥有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很强的企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生产管理等文化内涵有着较为深刻的领悟。在本创新团队中,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团队的资源整合与战略规划及阶段性控制,指导团队实现工作目标与准确定位,为团队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并直接参与培训与科研工作。 

2.专业创新团队的成员组成 

专业创新团队是少数人的群体,那么这个群体的规模多大才合适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史烽等人认为创新团队规模应在5~7人,最好控制在12人以内;江西农业大学的陈明伟、侯英梅认为创新团队规模应控制在5~10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李红卫、张丽云认为创新团队规模应不超过15人。尽管学者们对创新团队的规模大小尚无统一的定论,但都说明创新团队规模的重要性。如果创新团队的规模过小则无法显现出“集团作战”的优越性,规模过大不但控制起来相对麻烦,还会产生“社会惰性”。所以,建立规模适中的创新团队才能保证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本创新团队由10名成员组成,规模基本符合学者们认为的最佳创新团队的规模。 

创新团队应具有互补性,因此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梯队性,以保证创新团队的活力。本团队由10人组成。其中,校内教师8人,企业专家2人;年龄结构较合理,35岁以下的成员4人;50岁以下的成员9人;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高级技师3人,技师4人,高级工2人,中级工1人;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6名成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占全体成员的60%。本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具体组成结构见表1。 

3.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分工 

美国学者戴维·布雷德福认为“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本创新团队的工作效率,除负责人外,团队按工作要求分成了运行保障组、校企文化对接组、课程体系组、教学模式创新组、教材开发组、团队建设组和秘书组,并对各小组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各小组的主要工作见表2。 

三 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评价

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评价是衡量和考核创新团队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应完全按照项目书的预期成果进行考核。笔者认为,创新团队建设的评价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规章制度、考核体系、资金使用情况等几个内容。 

1.规章制度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有效地保障创新团队的有序、高效运作,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成员就会成为毫无约束的一盘散沙,工作任务就不能按计划完成。因此,评价一个创新团队是否高效运行,就要看其是否有合理的规章制度。 

本创新团队根据项目要求和创新团队高效建设的需要,制订了团队建设方案、任务书及分工、管理工作章程和规程、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 

2.考核体系 

创新团队的考核体系包括管理考核和成员工作绩效考核。对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是考核团队负责人及管理小组对团队管理的实施情况,包括负责人的核心作用是否发挥,管理小组是否按规章制度执行了相应的管理和督促工作等。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可分为显性业绩和隐性业绩两大类。显性业绩包括承担项目课题的数量、和出版著作的数量、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情况、获奖情况、参加培训、调研和研讨的情况等。隐性业绩主要包括成果的质量、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学术梯队成员的成长情况等。 

为了更好地衡量考核结果,本团队采用与学院考核相一致的量化考核方法,就是将团队成员的成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对量化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处理。 

3.经费使用 

专业创新团队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是创新团队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合理是考核创新团队能否按项目资金预算要求进行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资金使用是否高效也是考核创新团队在创新过程中有无重点和亮点的一个反映。为此,本专业创新团队在按照团队建设项目经费预算要求下,合理调整资金的使用,将资金重点用在专业课程建设、和调研培训等方面,真正发挥了资金使用的高效合理性。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除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外,也对提高教师的“讲师+工程师”双师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团队成员需要团结一致,高效沟通,创造性地完成促进团队发展和培养成员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和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优秀创新团队[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2) 

[2]杨晨、顾晓丹.创新团队内涵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3]史烽、蔡翔、李远远等.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组织要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2(8) 

[4]陈明伟、侯英梅.面向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论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2) 

篇7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6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1]《意见》的正式启动了国内大规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而作为质量工程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的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也随之拉开帷幕。教学团队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有关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研究。有的从理论上对教学团队建设做了深入思考,如刘宝存探讨了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内容[2];马廷奇分析了教学团队担负的三大任务,即“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3];都光珍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长,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有的基于具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展开讨论,如李健等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了教学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与工作机制[5];任晓光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对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探讨分析[6];李杨裕等对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7]。针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论述较少的状况,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等的研究可以看成是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雏形。他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中提出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并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经过探索与实践,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建设了一系列优秀课程,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8]。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论文仅有汪红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她认为在外语专业方向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为某一具体的外语专业的教学搭建平台,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按照‘分级搭建、分别建设,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构建模式,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建设原则,突出师资梯队的建设。通过师资梯队建设促进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9]。

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实践层面考察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作为全国首批立项的外语类三个教学团队之一,“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总负责人白解红教授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学校、院、系负责人十分重视和支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团队成员通力配合,采取实实在在的办法与措施,把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处处落到一个“实”字上,在教学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运用

“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路径,逐步形成了“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知识、方法论掌握一体,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并重,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以各种方式把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测试手段改革等各个方面。

教学研讨常态化。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包括很多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的先进思想,如自主学习理念的构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开展等等,团队采取听专家报告、学文件、观摩公开课及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学研讨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逐步使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把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日常教学。针对“读议写”系列课程的实际,我们在理念上强调以“议”为中心,以“读”为途径,以“写”为目的,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教学模式上逐步探索出“课前大量阅读与思考,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大量写作”的教学模式;各课程在遵循上述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读议写(四)”坚持对学生读、议、写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在阅读方面,不仅有将教材中的文本至少阅读三遍的刚性要求,又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其他读物及网络资料的弹性任务;在议论方面,采取学生复述――老师指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方面,每学一个单元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如记叙文、论述文等,视课型和时段要求而定),并从中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点评后发到班级公共邮箱,然后让全班学生阅读并写出评语。

“口语口译”模块针对传统的听、说分离的现象,尝试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数字资源库,通过多种形式的“视”、“听”输入带动学生的“说”,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教学中秉承团队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行为和方法,逐步将单一的“听”、“说”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开设新课程。根据团队的教学理念,我们推出了全新的“英语读议写”系列课程,改造了原有的部分课程。按原有计划,新课程的开设从2008级开始有序推进,其中包括“视听说”模块的课程、“口语口译”模块的课程,以及“读议写”模块系列课程。读议写(一)、读议写(二)、读议写(三)、读议写(四)及口语口译模块口语(二)等新课均顺利开出。历史学博士谢文玉等人开设的“美国历史导读”基于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重构”等研究,考察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内容上有突破,方法上有创新,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开发新教材。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而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极其重要[10]。“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按照团队全新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教授新课的老师需认真研发新教材,其中涉及读议写等系列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读议写(一)配套使用的教材《英语学习策略》、读议写(二)与读议写(四)教材已完成并投入试用;《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教材完成修订并出版;视听说模块方向的电子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准备后续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为后续课程的陆续推出做好准备,如黄振定教授开设的选修课“西方哲学文献选读”,为正式开设“读议写”计划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做准备,谢文玉博士在“英美国家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院选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经典文献导读”,为以后承担团队的课程进一步积累经验。“中西文化导读”等课程也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

改革测试手段。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们在测试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以报告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逐步替代以试卷形式集中进行期终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

(二)团队制度建设

教学团队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正式群体。“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团队各项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整体规划,在组织制度、激励制度以及成员准入制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制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模块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具体实施,课程教师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高效团队。这个群体由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的教师构成。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制定相应岗位的具体任务、职责和学期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实施团队成员动态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团队带头人有充分管理本团队的权利,对考核未达到良好等级者,进行警告直至淘汰出本团队;及时吸纳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其他各方面条件也符合本团队要求的教师。

基本工作常态化。教师在加入团队时,需认真思考自己将要承担的课程,近几年打算完成的教研、科研等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上交团队秘书处备案保存,年底对照检查;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上完所教课程后须及时对该课程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教学理念、思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解决。

(三)教学研究

团队紧抓语言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集中申报相关教改课题、撰写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测试、语言习得等角度开展了多维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在二语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近两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10余篇,主持教改课题10余项。理论研究也同时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系列工作。团队总负责人白解红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英语专业教育模式、专业学习任务的双重性、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谐课堂建设等重要问题;主持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随后获批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唐燕玲主持20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际水平与中国特色: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重要论文。邓颖玲发表系列文章,探讨基于网络的“英语视听说”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并主持200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外语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口语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邓杰运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测试学等理论,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听力学习在线质量评估与辅助决策、网络环境下视听说任务型教学以及话语信息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主持200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理解能力测试的命题质量控制研究”。曾永红的实证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隐性语法知识应用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国外语界重要的学术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易艳萍、李志红分别主持2009湖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圣经导读》(读议写教程之四)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此外,相关精品课程以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在进行中。

总之,教学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围绕教学理念与模式、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试评价办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英语本体研究等方面开展改革和研究,开始出现教研、科研齐头并进的强劲势头。

教学研究的加强促进了相关教学成果奖的获取。2009年9月,白解红教授领衔的“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是全国本届成果奖中外语类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该成果以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资源开发为途径,创造性地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成果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将传统单一听力训练课改革成了一门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外语专业各语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均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邓颖玲、白解红、邓杰完成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随后于200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视听说教研室被评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徐静村在总结介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时也提到“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见徐静村论文“精品课程建设浅淡”,发表于《》2007年第3期。)

,教学团队建设对培养师资队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队成员通过参加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活动,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并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常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06年,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做了主题发言和专题讲座。与会代表开展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应用的研讨。2008年,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近300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如白解红于2009年11月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论坛”,并作了“英语视听说网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这些都对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团队的学历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人,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6人。学缘结构也进一步改善,从外校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学位的共有12人。知识结构复合化、梯队结构合理化初见成效。同时,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选派了10名团队成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逐年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结近两年团队建设的情况,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1继续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读议写系列课程教材的研发。目前,读议写系列课程已投入试用的教材有2部,需继续修改的教材2部;其余三门课程教材仍在开发中。与此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建设原有计划的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积极准备读议写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团队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学生受益的情况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后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继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倡导交互式学习,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1]。

3加强教学研究。朱军、郭斌认为,所有团队成员的研究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12]。因此,我们如何进一步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况且,由于教研教改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不足,团队成员每年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数量还不够多。今后我们要加强引导,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们开展研究,力争出版或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过于注重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团队作用的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当,难以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一言堂教学,缺乏“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意识,难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构建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规划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研究改革教学工作、开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举措。教学团队是一个集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并把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群体。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用几年时间,通过攻读学位、集中培训、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研讨会等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构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更加合理的学术、教学梯队,促使教学上水平,教研上台阶。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思辩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人文修养。总之,我们的团队建设实践说明,在“实”字上找差距,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成效,在“实”字上谋发展,是一条有效建构一个高效务实的教学团队的基础,是推进教学团队各项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07]1号.

[2]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5): 29-31.

[3] 马廷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1): 40-42.

[4] 都光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7-29.

[5] 李健,等.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 28-29.

[6] 任晓光. 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5): 43-45.

[7] 李杨裕,等. 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初步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1): 12-17.

[8] 王守仁,朱刚,王文宇.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45-47.[9] 汪红. 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2): 29-32.

[10] 吴萍. 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 2005(1): 125-128.

[11] 徐静村. 精品课程建设浅淡[J]. , 2007(3): 126-128.

[12] 朱军,郭斌. 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诸要素探析[J]. 科教文汇, 2008(8): 1-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Teams

ZENG Yonghong, BAI Jieho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篇8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下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效果不理想。而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企业资源有限,理论和实践通常不能同时得到平衡全面的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双教学团队;双专业教学带头人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

1.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没有清晰的共同的认同目标

会计专业建设团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教师存在仅强调自我的任务完成情况,不能站在团队整体的层面来思考整个会计专业团队建设问题。

2“. 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大部分的会计教师在通过会计职称考试,拿到了双证书或双资格的确在纯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但严重缺乏专业的实践训练与工作经验,因此很难说他们可以真的称得上具有“双师型”的资格。

3.会计专业团队缺少领军人物且剖析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会计专业缺少领军人物或只设一位团队负责人。

4.会计专业团队内成员没有合理的分工,仅强调自己课程的完情况

5.团队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畅通的沟通渠道

团队成员往往在教学之余严重缺乏与其他教学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沟通。另外,专业建设团队的名和利大多归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所有,长此以往,不同个体之间很难形成合力,便会失去积极性和斗志。

二、“双教学团队”模式的构建优势

“双教学团队”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这一大的教学团队下,构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的两支子团队,在任务的驱动下发挥不同的职能,并在完成两个完整的教学周期(6年)后,两支教学团队职能进行轮换的一种长远发展的专业团队建设模式。

1.创新性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设置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教学一名带头人。在“双教学团队”模式下将课程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团队两支教学团队,同时培养和选拔两位专业带头人,不仅强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开始真正走强化会计实践团队建设的道路。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避免了以往教学重理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更符合会计专业长期发展战略。

2.针对性强

两支团队有不同的分工任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两支团队在共同目标下,不同的权利与义务,优化组合,合理统筹分配,自然就形成了竞争机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三、高职教师“双教学团队”模式的构建

1“. 双教学团队”的建立

(1)人员的选拔。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职业规划,教学团队应首先本着尊重老师个人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给予老师子团队选择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团队负责人应根据高职院校会计在校生的多少,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比例,整体确认课程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团队教师人数的比例,最后经予相应的指导和整合。

(2)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在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实施本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平行课的教师在相互切磋下共同完成会计专业日常的教学工作。除了完成基本的课程之外课程教学团指导学生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考试的通过率,提高理论的核心竞争力和团队的凝聚力。

(3)实践教学团队的主要方向是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科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学要求应以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等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应采取“手工会计、电算会计、erp 沙盘演练”三个实训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会计不同角色(岗位)的实际工作。除此之外,近些年国家或各省市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会计技能竞赛,实践教学团队教师还肩负责培训并带学生参加比赛的重要职能。

2“. 双教学团队”的建设下的“双带头人”建设

(1)“双带头人”的初选。首先,在选聘原则上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从学校教师整体水平出发,坚持量化的选拔标准,严格评审,择优选聘:其次,在选聘条件上,应从候选人的品德、能力、影响力、领导力等四个方面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热忱,对会计专业布局与规划的认知度出发。实践教学团队除具备一般的标准外更加强调会计实践经验;再次,选聘方式应多样化,注重自荐和他荐相结合,力争遴选出真正有新思路、有干劲的骨干教师。

(2)“双带头人”的培养。对两类带头不采相同的培养方法,应实行分类培养。①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是在会计教学团队中优选拔后在从事大量的会计日常教学工作、调研、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锻炼,学校同样要给予合适的出国考察访问,进修的机会。②实践教学团队在初选后,可以利用校内企业作为培养会计专业带头人的平台,让他们担任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在真正的会计岗位上进行实操锻炼。这种内部培养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是需一段时间。但从长远会计专业团队建设考虑笔者认为通内部培养实践教学的负责人更加利于会计专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3)“双带头人”不同的分工。“双带头

人”职责要求须定位准确清晰、分工合理。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侧重负责把握最新理论研究前沿、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建设宏观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设计、修订和实施本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指导任务以及建设成效考核检;会计专业相关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考试的统筹安排,各高校考证工作的调研统计等工作。

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侧重专业设置对接市场需求的调研,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实验实训建设规划、实践课教学实验教材编写或审核、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教师企业实践考核与评估,学生工作实践的技能指导培养与考核管理等内容。以及每年省内和全国性的会计专业技学生教师竞赛的选拔和培训、组织等工作。

3.建立校办财税咨询公司

为了符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以校办企业项目为载体,加强会计专业两支团队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校建立校内财税咨询公司不仅可以实现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企业化的教学环境,体现零距离对接。还可以接受独立核算单位的委托,代其办理记账算账报账业务和开展业务咨询的一种服务社会功能。这种模式让财税公司成为高职院校输送“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平台。

4.时效性与循环性

静止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不行的,“双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适用的周期应定位的在两个完整的教学循环,即六年的时间内。循环时两支教学队相互应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两支教学团队在知识的更新方面更能得到充分的、全面和发展,四、“双教学团队”建设发

展模式运行的基础条件

1.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有清晰的、共同的认同目标

“双教学团队”每位教师对自己从属的团队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强烈的责任心,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的决心。

2.完善的团队建设制度

团队建设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确定两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办法、职称晋升和人事分配改革制度。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在制度上应稍加倾向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师。另一方面,是建立团队的自身建设制度。如制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办法、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

3.教师团队激励制度

教学团队完善且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既有精神方面的激励,还有物质方面先要关注团队整体的工作业绩,建立以业绩为标准的团队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关注团队中个人贡献的不同,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方面的政策倾斜,从而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4.建立良性的畅通的沟通渠道

如果两支教学团队之间相对独立就有悖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原则。两位专业的带头人应组织和带领团队成员做好专业教学和专业内涵建设工作,在校企共育会计教师技能同时实现整个会计专业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内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双专业教学团队”模式下运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两支教学团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相信最终会迎来会计专业战略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永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J].经济师,2011(08).

[2]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4):90—92.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质量工程;对策及措施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教师质量重视度正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高等院校针对教师的绩效和激励措施过于倾向于个体,这就导致高等院校对教学团队的重视力度远远低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求,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发展中要认识到教学团队的重要作用,要求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师资力量现状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组织与实施,同时液位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缺乏教学资源。现阶段高等院校依旧以传统教学观念看待教学工作,没有将教学工作作为高等院校新时期发展中的战略目标,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旧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将我们党最新科学理论、路线、方针以及政策传递给大学生的传播者,是帮助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引导者,但由于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将大量资源都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严重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目标的一致性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没有统一的建设目标会直接造成教学团队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虽然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在没有完全理顺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导致部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被弱化。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评估方面,依旧停留在以教学改革课题和论文等一些相对较为刚性的评估指标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

1.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重申报、轻建设。我国相关教育规定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要进行申报,在经过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评选等程序之后才能允许其进行立项,但由于被批准的国家级、升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会为学校带来一些荣誉,而且高等院校教学团队被审批立项后会获得一笔建设经费,导致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想通过教学团队申报立项获取教育部门予以的奖励。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申报成功之后,很少有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同时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严重缺乏交流与协作,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几项策略及措施

2.1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坚持有关政策、路线以及目标,要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作为总体建设目标,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高目标,教学团队任何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并为之服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核心目标。高等院校要认识到科研只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的重要途径。

2.2构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要构建出合理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整合性以及会聚性等特点,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开放性、集成性以及先进性等,确保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式、进行等方面不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利用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和激励体系实现教学团队的自主管理,这样才能确保通过优秀的合作机制使教学团队更好的实现建设目标。

2.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监督管理

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要履行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学生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职责,教育部门与高等院校要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的高素质督导队伍,主要负责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评估与监控,通过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学生评估、同行评估以及授课教师自评等体系,在基础上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

2.4优化、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保障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放到院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并结合高等院校自身情况、教育部门政策要求完善管理措施、奖励措施以及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现阶段高等院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学硬件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求高等院校要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和物质保障,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发展中可以实现其建设目标,同时也可以确保通过教学团队可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连根,李惠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篇10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北师大的刘宝存[2]教授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河北工业大学的孙丽娜、贺立军[3]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很多时候教与学是时空分离的,因而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因此,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也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团队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认为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可定义为:围绕一门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由相关专业老师、技术人员组成,人员分工明确,职称、年龄结构合理,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的组织。学习支持也称学习支持服务。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副院长、对学习支持有深入研究的艾伦泰特(AlanTait)教授,在1995年对“学习支持”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通过面授、函授、电话和万维网而进行的导学、咨询;通过电视、收音机和网络进行互动教学以及其他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为目的,不论他们是单独学习还是小组学习[4]。

2000年,泰特教授(AlanTait)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对学习支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新的定义包括学习的评估,住宿式的进修班,图书馆服务,档案储存,信息管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居住在偏僻乡村的学生、在囚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4]。2003年,他进一步将学习支持的定义描述为:那些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或对其做出支持的服务,无论学生是单独的学习还是小组学习。这些服务同统一形式的、不考虑学生差异和需要的服务是截然不同的[4]。从1995年到2003年,从艾伦泰特(AlanTait)对“学习支持”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对学习支持的理解不断拓宽。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5]在2001年提出了他对“学习支持”的定义,他认为“学习支持”是“远程教育院校及其代表者——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一个组成成员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要从年龄、职称、学历、专业方面按比例搭配。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研究文献和远程教育现状,合适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组成如下:年龄按老、中、青的比例为2:5:3,职称按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2:6:2,学历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专业包括课程所属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职责与网络课程功能的结合,促进成员更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三类: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全国电大系统、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机构(例如奥鹏教育)。其中电大学生占国内远程教育学生半数以上。这里以电大省级办学为例,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职责与网络课程的结合进行讨论。以网络课程为中心的省级电大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包括课程负责人、课程管理员、课程技术人员、面授辅导教师、辅导员(或称班主任)[6]。

其中课程负责人(即团队负责人)、课程管理员、课程技术人员均为省电大专职人员,面授辅导教师、辅导员为分校或教学点聘请或专职人员。为便于开展工作,每所分校均固定配备一名面授辅导教师、一名辅导员参与团队所有活动,并负责传达团队活动内容给本校其他面授辅导老师和辅导员。融入网络课程功能的各成员职责如下所述。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活动组织、课程资源的建设、更新及维护,掌握师生对网络课程的利用情况,团队经费的申请与管理等。其中团队成员网上教学教辅工作的督促、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更新与维护、网络课程师生利用情况调查、团队活动的通知和组织均可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实现。课程管理员协助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的沟通协调,包括收集教师、学生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建议,并及时将建议反馈给团队的相关成员,协助组织评选团队中优秀面授辅导老师、优秀辅导员等。通过网络课程,教师、学生可以直接发表关于课程的意见,便于课程管理员及时收集第一手资料,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问题。另外,面授辅导老师、辅导员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在网络课程中有相应记录,便于课程管理员更加客观公平地协助组织评优工作。

面授辅导教师负责集中面授或实践和平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负责授课班级学生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个面授辅导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不能太多,否则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会受影响。面授辅导老师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在网络课程中也有详细记录,能更客观地反映学习支持服务过程,便于面授辅导老师积极工作,为工作实绩的考核提供真实依据。学生平时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有科学的记录,能查询学生浏览课程资源的有效时间,查看网上交互学习的记录。其中浏览课程资源的有效记录是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时不定期的提问(问题来自题库,随机抽取)、学生必须回答后才能继续学习的方式实现的。另外,网上提交的作业也是随机生成的,避免了大面积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面授辅导老师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掌握较好,能合理的进行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

辅导员负责课程教材发放,协助面授辅导老师督促学生学习、考试,保管学生的作业及学习笔记等相关学习档案。辅导员经常要联系学生,告知或提醒相关教学活动,还要回答学生课程知识以外的问题。辅导员通过网络课程网上寻呼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既完成了工作,又有过程记录。网络课程对教辅工作的记录便于衡量辅导员的工作量,同时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课程技术人员负责网络课程正常运行,按照课程负责人的要求更新网上资源或课程栏目,对团队成员关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疑问能及时提供帮助。#p#分页标题#e#

学校要重视课程团队建设,应把课程团队建设作为评价教学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另外,要赋予课程团队学术自由权。围绕课程的教研教改活动,学校要积极支持。再有,要鼓励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若团队工作卓有成效,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则对校内专职团队成员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或评级方面给予优先,对校外兼职团队成员给予相当的物质奖励。最后,学校就要有课程团队的运行经费,特别要适当考虑网络课程运行成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费的管理要有明确文件。团队活动的经费支配要方便、快捷。课程教学团队经费的保障,是团队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因为课程教学团队中的面授辅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远程教育的很多面授辅导教师是校外兼职教师,因此用团队经费适当地奖励面授辅导老师是提高老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是课程教学团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熊英[7]认为,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方参与评价的方式,既要注重同行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特别是要建立学术同行的“第三方评价”,从学术角度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的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通过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促使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得以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确保团队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推进。在评价导向上,既要注重团队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评价。以网络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团队,相对传统课程教学团队,还要评价围绕网络课程的工作开展情况。评价内容要有网上教学、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评价途径要有网上学生、教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