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就业率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一方面是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抱怨就业难,就业竞争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形成了“过剩”和 “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我们在对这种现象调查中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在校时一味读书,忽视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进行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没有打造出专业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能力。不明白在职场争夺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能力,而是那些被他们所忽视的综合素质,即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沟通合作、持续学习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但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比拼。所以学生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 诚实守信
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就是是否诚信。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求职成功,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夸大、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伪造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把第一份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并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事业。因而择业时急功近利只考虑报酬、薪水。很多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安下心来踏实工作。这种状况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实守信品质产生质疑,以至于单位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就是招了因为害怕他们频繁跳槽也不敢委以重任。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或就业信息不丰富有关。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除了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外。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早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认清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避免学生在毕业时措手不及的现象。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根据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结合就业现实,理性地选择一份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一旦选定了就应该彻底收心,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 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20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随之快速消失。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就欠缺。这从他们的择业观上便可窥一斑。有的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找工作愿留大城市,找单位讲究舒适度,在单位愿到办公室。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就是暂时就业了,往往也经受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很多用人单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的,越来越没有市场。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都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
3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有长期、动态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更受雇主的欢迎,因此它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仅仅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分离。这样的倾向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信息社会。对现代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不仅仅是专业的,还有非专业的,大学的学问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去旁听其他院系的课,或去图书馆去查阅一些非专业的书籍,读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就会越深,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还要经常去听一些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新观点还可以了解发展的新趋势。懂得如何学习,比知道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4 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它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才的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在人才招聘中颇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身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而,很多学生基础理论水品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书本知识掌握熟练,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大学到社会的连接点。大学生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多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其次是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去做一些兼职,近距离地去观察一个机构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是如何维持的,对外又是如何争取资源以及开展活动的。在此期间一定要腿勤、嘴勤,多问多看多学,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突破书本知识局限,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主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觉跳出封闭的庭院教育高墙向社会学习,在市场中淘金。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应用性技能性的培训教育,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5 沟通合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沟通合作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团队精神。包括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是求职,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交往,都要求个人能主动、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别人了解自己,也有利于与别人进行合作。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合作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需要与人沟通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沟通合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快速提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方面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大学生自身在日常学习之外,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阅历,除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赵云昌.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讨,2010(1).
[2]孙慧敏,张小村,张安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篇2
摘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养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模式陈旧僵化、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等,大学生自身也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学生 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4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要应试成绩优秀即可,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显得不屑一顾。长此以往,不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每个教育人士广泛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概述
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其包括的内容是多维而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除了文化素质之外,综合素质还包括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之后才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综合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主要素质,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其应该具备的“第一要务”。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是否顺畅。即便有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总而言之,不管大学生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都会在自己未来的职场或多或少使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变化莫测,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但需要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且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爱岗敬业的作风。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将个人荣辱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当今社会下,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大学生,也不管其最终选择怎样的工作岗位,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其势必能够很好地胜任任何一个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而完备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不断吸取内容各异的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文化底蕴则关系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过程中,阅读无疑是一项既经济又简便且又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值得大学生选择和使用。
5.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不少大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十分出色,但是其自身的心理防线却十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一旦遇事就变得“溃不成军”。很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明显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越来越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高校学生必须紧跟r代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步骤,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为,逐渐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独立本科;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独立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整体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与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大环境有关外,还有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
二、转型初期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转型初期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因素大致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转型初期,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课程设置逐步进行了调整,削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加强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课程设置大而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1]明显。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大而全、重点不突出缺乏特色,结果导致分配在每门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的总课时不能满足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课时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由于自身原因以及环境因素,以及受传统教学模式侵多年,独立本科高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普遍自制能力与自主学能力较弱。而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够,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自主学习潜力与能力不能得到很好挖掘与培养。3.学生团队合作与服务意识淡薄。在团队合作方面,目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占大多数,家庭成长环境使其大多先天缺乏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习惯与意识。同时,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没有形成社会成员义务服务社会的长效培养激励机制与成熟环境,因此学生团队合作与服务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4.转型初期校企合作开展缺乏广度与深度。在转型初期,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尤其是景观方向由于专业性质、社会大环境等因素校企合作开展往往缺乏广度与深度。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大多是私人企业或小公司,很少有规模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进来。校企合作双方约束性不强,合作中的企业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不能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与实际工程项目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影响到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转型初期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课时合理配置
针对转型初期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大而全、重点不突出、课时分配不合理,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协调等情况,可在保证专业基础课课时前提下,把专业(实践)课内容有重复、应用范围窄、特色不明显的课程去掉,留下应用范围广,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关系密切,能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年初对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景观设计方向保留《公园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去掉了《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增添符合地方与社会发展需求方向的《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室内方向转向以《居住空间设计》为主要特色课程的家装设计,通过一系列调整,突出了特色,又满足了主干课程对理论与实践课时的需求保障。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尤其是特色专业与主干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比如,结合校企合作企业项目大幅增加《居住空间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课时,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把专业实践课《居住空间设计》作为改革试点课程,由48课时增加到90课时。在增加实践课时削减理论课时同时,要结合专业课程培养要求、学生特点、教学反馈等情况,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时。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培养
(1)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转型初期,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有利条件,创新教学方式,寻找发现学生共同特点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形成一套约束机制,引导、帮助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步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学习兴趣,最终养成能够自我约束的自学习惯。成为培养学生提升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具体做法(以环境专业实践课程为例):课堂教学方面利用校企合作项目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课下作业任务布置相结合。根据课程内容章节与课堂讲授进度,结合企业实际项目,以作业形式分配任务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在课下资料查阅、企业走访、项目实地调查、调查报告撰写与PPT汇报等模块作业,并配以奖惩机制。把作业模块分成不同的比例分值,对于按时完成并完成作业质量比较好的个人或小组给与适当高的分值或加分,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的质量不好的学生酌情扣分直至不予及格。促使学生为按时保质完成布置的作业任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与探究。(2)项目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与服务精神培养:大学是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准则、意志成型的重要时期,作为为社会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环境设计专业,应当将环境设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团队合作”的理念贯彻到学生四年专业学习始终。项目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以班级学生分组合作、互助学习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学习方式。以《公园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该课程,真题真做。全班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这门课程作业分为:前期资料搜集、项目实地调查、调查报告撰写、PPT演讲、方案构思与设计草图绘制、CAD扩初图与施工图绘制、电脑建模、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效果图制作、PS效果图片、图册打印、设计作品PPT制作与演讲交流等多个步骤以及多个模块。这几个步骤及模块既前后连贯、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园景观项目设计作业任务。首先,每小组成员分别根据自己兴趣与擅长以及根据每个模块作业任务量多少来承担一个或多个模块作业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模块作业任务外,还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积极配合并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其他模块的作业任务。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只有项目的全部模块作业任务完成了,才算是小组完成了本课程的全部作业任务,才可以给出本课程的成绩分值。校企合作下的项目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整个工程项目过程始终贯彻设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服务精神[2]。
(三)政、校、企三方配合促进校企合作开展
要解决在转型初期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企业合作积极性不强,校企合作质量不高,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的情况。除了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努力寻找与企业的有效可行性的多途径、多方式合作方式外,更需要政、校、企三方的积极配合。因为作为企业来讲,一切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独立学院是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半盈利性机构,在转型初期,在校企刚刚开展合作初期,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更多的企业承担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企业付出的多获取的少,因此企业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实力的企业往往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与成熟的设计施工与培训流程,非常有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开展。目前,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现有合作的景观设计公司远远满足不了专业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挂职等需求。要企业尤其是有实力的景观设计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比如: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地方有实力的私企或大型国有设计企业必须每年承担有一定量的为地方培训设计人才的任务,积极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为此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作为学校方,一方面学院要积极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走出去与园林景观设计企业合作,并为之创造条件与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另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在积极走出去同时,要结合转型初期现有条件不断探寻切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校企合作新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适合校企共同发展、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到设计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园林景观设计企业或单位不断加入进来。有政府政策扶持,有学校自身的积极努力,有实力雄厚设计企业或单位积极参与,校、政、企三方积极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转型初期政、校、企三方相互配合与扶持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今后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广度与深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保障。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与深入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转型初期制约独立本科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可行性方案探讨。以期能找到最佳的全面提升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作者:李秀玲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研究生;电气工程;综合素质;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92-02
一、引言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指出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1]。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机构,电气工程研究生群体是该机构里面能源领域发展方向的核心,面对21世纪能源领域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肩负着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和对供电需求的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后多占据着电力相关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关键位置,因此电力企业对协调管理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有特殊专长的电气专业研究生尤为青睐。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凸显了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三个要求:一是培养写作、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俱佳的研究生;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三是因材施教,培养品德优良、个性化和有特殊专长的研究生。总而言之,摒弃“专业技术能力至上”的观念,建立电气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配套机制和采取教育方式的改革,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高校现有素质培养方案的不足
当前社会是个高速发展,讲究精细化管理、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定制的知识经济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四大目标主要有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但是在高校中,不少电气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
第一,无志向无计划。当代电气专业研究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研究生得过且过,常想研究生就是弄到一个学位,反正工作也是去电力企业,研究生期间学的东西不一定用得上或者用得上的比较少。因此,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提升自己能力的动力便锐减了。这种没有理想和抱负的实用主义倾向,将导致这部分的研究生得过且过,出工不出力,轻轻松松读完几年书,最后却连学位证也没有拿到手。
第二,缺乏奉献意识。当代研究生不少属于独生子女,其中部分人容易养成“小皇帝”的脾气,因而养成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习惯。表现为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甜言蜜语,在别人需要他伸出援手的时候缄默不语。在完成具体科研项目中表现为,老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认为老师就是在剥削压迫,没有转换好角色,尽好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
第三,缺乏交际能力。有些学生嚣张霸气,蛮不讲理,语言不雅,处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他人格格不入。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常年宅于寝室,与游戏相伴,不善于交往,缺乏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四,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生专业基本功不过硬,主动参与的意识差,没有主动计划的习惯,常常被动应付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五,耐受能力较差。部分研究生在遇到诸如失恋、毕业论文答辩不顺、找工作不顺等挫折时,不能理性地对待,不从自己主观原因入手寻求改变,而是整天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客观因素是导致自己挫折的主因。有部分同学一旦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轻言放弃,更有甚者,选择轻生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六,缺乏恒心。由于电气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科研项目多属于解决工程上的难题,不易解决。常常出现几个月也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况,不少研究生在这个时候缺乏恒心、打退堂鼓,消极怠工,最终导致了项目不能结题,造成了科研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浪费,给导师和学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此如何从学校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针对电气工程这个一级学科,提升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中企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早在几年前就把素质教育列入到其发展战略中,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执行力的不同,这些年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主要有:
第一,不注重对研究生写作、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欠佳,在奖励的评价体系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多地看重学生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忽略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院校级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考量。其次,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研究生导师大多数不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实习活动(如到省网公司或电科院进行实习等)和院校级活动(如参加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宣传活动等),认为这样是浪费学生的科研时间,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最终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第二,不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不少任课老师仍然采用对本科生类似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沿用的是好几年前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单向流动,没有注重提高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没有在课程中针对某些研究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其次,由于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导致高校教师行业收入与电力企业相比收入较低,教师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多数青年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采取了社会兼职的手段以获取更多的回报,从而导致了少数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较少,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第三,不注重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传统高校领导者为寻求学校稳定,多采用“管、控、压”的研究生管理方式,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用经验管理代替人性管理,忽略了对学生判断、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2]其次,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投入不足。高校用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培养的经费较少,难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兴趣爱好和社团活动方面的发展受到抑制。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教育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高校对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综合素质培养及教育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新路径。
第一,加强对研究生写作、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改进研究生奖励措施,在评定研究生奖学金时,改革奖学金评审制。在设立学术型人才奖学金的同时,适当设立一些综合型人才奖学金,在考量学生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同时,适当考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院校级活动的数量及相关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引导研究生导师改变思想,支持研究生出国深造、出外实习和参加院校活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训练提供精神支持。再次,提供研究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锻炼的平台。一是可以在重大会议的组织中,采用研究生负责会议接待、会场布置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鼓励研究生在学院担任学生干部或者研究生院助管,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了解大型活动运作的模式,锻炼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第二,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的经验[3],多注重知识的双向流动,提高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研究生对课程的参与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成就感。其次,对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导师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采用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的创新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邀请国内外大师到校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向,提升研究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科研动力。
第三,加大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加大学校对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引入。学校专职辅导员的匮乏导致辅导员任务的加重,无法在工作中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具体辅导。因此,应加大专职辅导员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加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投入。高校应加大对各种社团活动和创新小团体的资助,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研究生绽放出自己自信的力量。再次,多举办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研究生以趣会友。
四、结语
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管理经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电气人才。
参考文献:
[1]钟之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4.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的战略主题部分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并且指出“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因此,教育教学中把握“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计。“软件技术”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特征明显、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专业课程的评价方法毋庸置疑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需要[1]。
2 “软件技术”专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the major "software technology")
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是相对静止的,其培养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的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由于职业的特点存在多变性,是相对变化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和目标职业紧密结合[2]。
显然,专业培养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也需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进行[3]。
通过对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调查,针对辽宁大连地区日企较多,外包业务较多的情况,我们认为“软件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应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1 综合素质
(1)文化素质
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观,具备正常向上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水平。
②具备汉语言的文字、语法、写作与欣赏的能力。
③掌握两门外语,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和日语水平二级考试。
④掌握软件开发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⑤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
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有初步的了解。
(2)专业素质
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程序设计思想、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原理等。
②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程序设计、读写日语开发文档,网络技术、软件系统设计等。
③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懂得涉外交际礼仪知识。
④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包括系统分析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等。
⑤熟练应用两门以上外语,包括口译、笔译、写作等。
(3)身心素质
具备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竞争与抗挫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
2.2 职业能力
(1)具有较好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
(2)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3)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以及数据库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4)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能够全面胜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工作。
(5)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与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学生这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比学生获得某项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关系到其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3 现状分析(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针对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锐意改革,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方法提出了很多看法,文献资料也非常多。其中,对“综合素质提高”“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等观点已形成共识。从相关论文和课题都可以看出,许多院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增加了过程的考评、根据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技能的考评的比例、增加了素质的考评维数,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仍然不足
高校评价方法的内容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由任课教师来作的,企业参与少、社会参与少,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也较少。
(2)评价指标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尚不能与时俱进
高素质职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起码的职业道德等。这些多维的评价指标还不够健全,而且往往一成不变,还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整。
(3)对过程评价的量化、细化程度不够
尽管很多院校加大了过程评价的力度,但是如果对学习过程和行为没有量化的监控,不能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教学与实践的环节,那么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对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在对显性知识的评价方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对隐性知识的评价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4 评价方法改革措施与实践(Measures and practices of evaluation methods reform)
(1)教学各环节系统全面的改革。
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到、课堂教学到考核模式全面改革。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要指明和体现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大纲要说明与本课程相关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评价方法,课堂教学与考核要细化每一堂课素质和能力目标,通过评价结果还要进行反馈,这样形成一个教学评价的系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分解到各个课程模块中,使评价细化、量化和全面化,形成指标体系。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积极与相关企业使用,邀请软件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中,按企业的标准给予学生评价;把学生带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接受企业的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对参与者与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些方法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也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轨道中去。
(4)加强过程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目标分解到每节课堂中,每个知识技能模块中,使得教师授课有重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要公开评价结果,使师生对评价结果有认识,有反馈,有心得,提高评价的效用。
(5)进行个性化评价,不仅看一次评价结果,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鼓励进步,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和个性教育。
(6)把评价融入到课程实践任务和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
(7)自主评价与互评相结合。逐渐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同学之间进行沟通进行互相评价,这样他们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
(8)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加网络资源建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发进行自我评价,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5 结论(Conclusion)
在改革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与测评可知,评价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是比较大的,学生能逐渐意识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样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评价方法的改革仍需切实深入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要围绕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核心,立足于长远,又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劲松.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6-107.
[2] 赵欣.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88-90.
[3] 任昌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信管专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1(10):90-93.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87-02
近几年,我国愈来愈重视职业教育,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办学机制的制约以及人才教育模式、结构、质量等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教育的普高热,使大批的初中毕业生,特别是优秀初中毕业生涌向普高,造成职业教育招生难,且生源质量较低,这样就为制约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我们的教师面对素质较薄弱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样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如何使他们在良好的培养环境中主动学习,不断提高,提高素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使他们在校成为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掌握了高超技能、全面发展的准企业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1 做好现状分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在长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中职生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生普遍存在“三多三差”现象。三多即学生来源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得多、家长对孩子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的多、家长对孩子教育认识偏低的多;三差即学生基础知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由此造成中职生基本综合素养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2)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缺乏;(3)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更不了解;(4)学习缺乏内在动力抱着混文凭的态度;(5)忽视个人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五种中职生基本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学生就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等方面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将会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极大,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他们在获取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认识和主动选择人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自我实现和掌握所需的能力和态度,为社会培养适应出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 确定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
教育部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以,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实现目标。就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为学生制定以下5个目标:思想道德目标、文化素质目标、职业素养目标、身心素质目标、社会能力目标。针对不同的目标,确定培养内容,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通过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不同W习成长的不同时期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入校教育开始,通过一系列形式各异、主题不同的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白事理,规范行为,懂得感恩,了解社会,积极奉献,陶冶情操;第二,要想实现学生的文化素质目标,就必须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入手,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树立自信;第三,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把工作过程、工作岗位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不断体验岗位,适应岗位,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第四,为了使学生身心素质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突出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培养过程的“多元化、立体化、社会化”,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灵活多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形成各种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有效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把学校、家长、社会、企业等各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构成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和家长、社会、企业服务教育的主体网络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注重培养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我们可以按照“规范―养成―提升―创新”的教育培养过程,让学生用心去做,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的成功之宝,养成良好习惯就养成了一种优良素质,而且能受益终身的素质,好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更有头脑、更容易使人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校园竞赛文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以提升,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规范―养成―提高与创新这几个阶段,既是独立的过程,又是统一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循环的过程,它们密不可分。前两个过程是第三个过程的基础,只有前两个过程做得好,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前两个过程是中职生整体提升的过程,而第三个过程则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
4 构建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
我们的学生他们各自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我们之前习惯带着以成绩这一结果性评价的惯性思维去评价学生,导致学生一直没有得到学校教育的尊重,所以我们要搭建真正能发挥其优势树立其自信的评价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在享受到成功喜悦。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发展的、全面的,这是由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这是我们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不单纯地体现在职业学校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必须与普通教育区分开来,在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体系:(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段评价;(2)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3)进步程度评价融入总体评价中。
5 德育评价纳入综合评价中
学生是教学特色的体现者,学生素质更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法,不仅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要让学生为将来岗位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更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1、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 )、( )、( )、( )。
2、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 )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3、我国古代刻书业非常发达,主要有( )、( )、( )、( )四种生产方式。
4、( )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5、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有:信息采集、( )、组稿、审稿、( )、( )、( )、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 )、反馈信息收集。
6、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已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取得证书后( )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未能及时登记的,在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其( )内申请职业资格登记的资格。
7、根据《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除著作权人与图书出版者另有约定外,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 )、( )、( )。
8、妈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孩子:我完成作业了,我出去玩了。请问孩子的做法符合妈妈的要求吗?请写出分析过程。( )
9、“并非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甲队获得了出线权,所以,乙队没有获得出线权。”此推理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
10、“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因为不尊敬老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尊敬老师不对呢?因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该论证所犯逻辑错误是( )。
11、“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该推理所犯逻辑错误是( )。
1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 )。
13、《四库全书》是在( )朝修纂的。
1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互利互爱的思想家是(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 )说的。“白马非马”说出自 ( ) 之口。
15、“六亲不认”中“六亲”指的是:( )。
16、“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句应修改为:( )
17、“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此句不通顺,应修改为:( )
18、标出下面划横线字的注音:
病入膏肓( ) 揠苗助长( )
草菅人命( ) 炙手可热( )
19、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字:
穿流不息( ) 一股作气( )
一诺千斤( ) 迫不急待( )
二、简答题(共30分,每个15分)
1、某人要开书店,请向他介绍我国出版发行的管理依据以及审批流程。
2、我国禁止出版的出版物内容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30分)
我国数字化出版概述及发展趋势
四、作文(共50分)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俗语,对于这句话的内涵你怎样理解?请自拟题目论述,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3、我国古代刻书业非常发达,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四种生产方式。
4、(书号)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5、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有: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6、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已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取得证书后(3个月)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未能及时登记的,在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其(5年)内申请职业资格登记的资格。
7、根据《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除著作权人与图书出版者另有约定外,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版税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一次性付酬方式)。
8、妈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孩子:我完成作业了,我出去玩了。请问孩子的做法符合妈妈的要求吗?请写出分析过程。(不符合,妈妈: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完成作业是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9、“并非甲队和乙队都获得了出线权;甲队获得了出线权,所以,乙队没有获得出线权。”此推理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正确﹁(甲队∧乙队)﹁甲队∨﹁乙队 已知甲队获得了出线权,否定﹁甲队,所以﹁乙队)。
10、“我们应当尊敬老师,因为不尊敬老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尊敬老师不对呢?因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该论证所犯逻辑错误是(循环论证)。
11、“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该推理所犯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
1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史记》 )。
13、《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修纂的。
1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互利互爱的思想家是(墨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说的。“白马非马”说出自(公孙龙) 之口。
15、“六亲不认”中“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16、“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句应修改为:(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17、“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此句不通顺,应修改为:(这个县的水稻,由于品种好,管理得当,一般长势良好。)
18、标出下面划横线字的注音:
病入膏肓(huāng ) 揠苗助长( yà )
草菅人命(jiān ) 炙手可热( zhì )
19、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字:
穿流不息(川 ) 一股作气(鼓 )
一诺千斤(金 ) 迫不急待(及 )
二、简答题
1、某人要开书店,请向他介绍我国出版发行的管理依据以及审批流程。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
审批流程: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即:新闻出版总署(针对总发行单位)以及各级新闻出版局(针对相应各级发行单位);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
2、我国禁止出版的出版物内容有哪些。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统一、和的;(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五)宣扬、迷信的;(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六条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篇9
作者简介:陈炳泉(1958-),男,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建设管理及教育研究,(e-mail)bsachan@polyu.edu.hk;胡毅(通讯作者1982-),男,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e-mail)hu.yi@connect.polyu.hk。
(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中国 香港)
摘要:在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通过设立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及综合素质非常必要且极具挑战。文章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暑期联合课程实践,重点对该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研究。回顾了案例课程背景、培养目标及学生分组情况,剖析了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块的设计和实施,并分析了学生反馈意见,总结了5点实施经验。
关键词: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研究;能力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1004随着香港和国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香港与国内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深入。近年来,如何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工程师成为两地高校在教育合作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当前,内地高校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主要依赖课堂授课的方式了解国际工程实践与惯例。在香港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除了课堂授课外,考察学习(study tour)则是了解和学习国内建筑行业及实践的主要方式[1]。这两种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实施容易等优点,但难以实现较深层次的认识和学习。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简称“理大”)与同济大学(以下简称“同济”)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两校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换》等全面合作协议,希望能借助两校优势资源,加强在本科生教育方面的创新和合作。2012年,两校决定首先在建设及环境专业率先启动教学创新,开设相关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联合课程,计划轮流在两校所在地举行。首次“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主要由理大的建设及环境学院负责组织,同济对口的土木、机械和管理三个学院协助实施,地点在上海同济四平路校区,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居住环境相关的可持续建设技术及设计。
一、课程方式及目标
“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采用暑期选修课程的方式,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2]。(1)介绍建筑及环境专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全球视野。(3)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建筑行业及工程建设情况。(4)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约束、自主学习和认识能力。
二、学生对象及学习分组
课程主要针对理大建设及环境工程相关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和同济相关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两校通过公告,由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按照各专业等比例搭配和成绩优先的原则,确定最终人选。最后,两校实际参加课程的学生各39名,共78名,具体如表1所示。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陈炳泉,胡毅面向全球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表1两校学生专业分布及人数专业理大学生人数
(百分比)同济学生人数
(百分比)土木与环境工程11 (28%)18 (46%)建设及设施管理14 (36%)11 (28%)建筑设备工程9(23%)10 (26%)测绘及地理信息5(13%)—合计39(100%)39 (100%)为促进两校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的交流和协作,按照课程教学考核需要,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约10名学生,其中理大学生、同济学生各占一半,并尽可能实现组内学生专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三、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块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主要参考理大以往开设的通识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授课、授课研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项目实践等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为方便教学和考评,该课程应用了理学网blackboard网上教学平台,提供课件下载、作业布置、网上评阅等功能,方便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的实施,其系统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报告两部分,共涉及4个考核模块,如表3所示。平时表现包括考核模块1、模块3中学生个人或所在小组的平均成绩,期末成绩为考核模块4中学生所在组的小型项目
作业成绩。小型项目作业要求各组学生针对一个实际可持续建筑实例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撰写一份关于该案例可持续建筑技术和应用情况的案例分析报告。由于课程在同济四平路校区进行,因此选取校园内及附近的4个旧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案例,包括教学楼、浴室、礼堂和办公楼。作业为期三天,首日教师布置作业,简述要求;次日各组学生有一次和助教研讨的机会,修改作业;第三日提交作业并作口头汇报。
四、课程安排和实施
课程从7月15日开始,至28日结束,总共持续2周。第一周教学内容包括一次参观、三次课堂授课、三次研讨指导(两次授课研讨和一次参观研讨);第二周教学内容包括一次课堂授课、一次授课研讨、三次参观和小型项目作业。两校校方非常重视此次课程的实施工作,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为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来自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4个学院,包括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一名助理教授,两名讲座教授分别来自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表2教学模块设计和说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数量说明实施方课堂授课英文共4次,每次2个小时以“建筑业及管理”“声、光及热环境和设备工程”、“地理信息学及宜居环境”和“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家居”为主题理大教师研讨指导英文共4次,每次1个小时针对一次参观和三次授课各有一次课研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有一次授课无研讨环节。同济助教专题讲座普通话共2次,每次2个小时主题分别为“上海地下工程的发展”和“工程管理实践需要”同济教师现场参观普通话共4次,每次约2-3小时分别为上海城市风貌、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中心和世博意大利及沙特馆。理大和同济教师小型项目 作业指导英文分3次,每次3小时三次主题分别为作业说明、过程指导和评估考核。理大和同济教师
表3课程考核模块设计和说明序号考核模块形式/语言数量说明评估人1课堂授课作业习题/英文3次针对每次授课均有课后习题进行评分,作为平时表现,但有一次授课无作业同济助教2研讨考核当堂讨论/英文3次对每次授课研讨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表现当堂评分,计入平时表现同济助教3城市参观研讨考核个人简要报告
及书面报告/英文1次对个人汇报及书面报高进行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济助教4小型项目作业(可持续建设案例)分组提交报告
并作汇报/英文1次对各组报告及汇报进行打分,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理大教师和
同济助教
图1理学网blackboard 网上教学平台界面
五、学生问卷反馈评价
课程结束后,理大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对学生课程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自愿参与的方式。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49名学生填写的有效回复,其中理大学生33人,同济学生16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成效评价、教学活动评价(包括教学模块设计和实施情况评估)和开放式问题(包括优点、缺点和改进建议)等,调查问题包括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调查结果见表4。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课程总体平均满意度(即为非常同意和同意两项答案之和)达90.4%,较好实现了课程预设的4项目标,其各问题反馈情况统计参见表4[3]。
六、分析与讨论
从学生反馈情况看,此次课程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在相关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以下5点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1)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与以往两地类似课程相比,该课程案例教学模块较为多元,除了考察学习、课堂授课外,还包括了专题讲座、研讨指导和小型项目指导,同时,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采用中文或英文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双语的学习情境,必要的英文教学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相关专业词汇、信息和趋势科技,中文教学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接触当地工程实践情况。
(2)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等。对于异地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等障碍,可以通过小组内学生互助来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3)设置高比例(占60%)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经验。该项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和讲座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认识和思考,又能帮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
约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目前工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网络化教学手段也是实现跨地域教学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保障。在此案例中,理学网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既方便教师即时更新课件、信息、评阅作业和教学评估等,又为学生获取课件及信息、提交作业和网上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对于暑期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5)人力和经济资源是保障课程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实施过程中,两校都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在课程准备、硬件支持、交通和住宿安排、师资选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这些对于保障课程设计成功实施不可或缺。
根据学生对教学模块设计问题反馈情况看,相关问题的平均满意度(包括非常同意和同意两项之和)达到7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表示满意。相关开放式问题总体反馈也进一步表明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都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成功要素。根据学生对课程实施情况反馈来看,相关问题的平均满意度(包括非常有用和有用两项之和)达到84%,说明课程实施总体比较成功。开放式问题反馈也进一步表明课程存在安排过于紧凑的问题,将一门正常3学分12周的课程压缩到两周内完成,对于学生负担仍嫌较重。应当注意的是,学生总体对暑期合作课程形式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学校可以在更多课程尝试此种合作教学模式。表4学生对于学习成效评价打分反馈统计结果序号问卷问题反馈统计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该课程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41554无无2该课程能增进学生对全球和当地相关问题的了解39556无无3该课程能促进学生积极拓展学习渠道,掌握更多知识31654无无4该课程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5716无无5该课程能激励学生对事物产生新想法39556无无6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从设计到实施的建设全过程3155122%无7
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与居住环境相关各种技术和设计的指标39556无无8该课程增进学生对所选专业和职业的了解335314无无9
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建筑及环境工程专业,及个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将在“更美好居住”和“可持续性”的专业分工3155122无10
该课程能开拓学生不同于中学学习的大学学习技巧和方法315712无无11合计(10项平均)34.256.29.20.4-七、结语
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是当前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此,结合理大和同济“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案例,对课程目标、学生学习分组、教学和考核模块设计、课程安排和实施以及学生问卷反馈评价五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5点工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经验,包括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设置、网络化教学手段以及人力和经济资源保障。
当前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学生全球视野的通识教育得到普遍共识[4]。要做好这一工作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是帮助学生“走出去”,二是把海外资源“引进来”。国内高校在实施工作方面受到学生人均资源投入有限的约束和限制,较难开展相关工作。因此,理大和同济课程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为香港和国内高校的相关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宁欣,刘文涵.国内和香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5-499.
[2] 邓兆强.《ce2001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课程大纲[z].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2012.
[3] 甘振杨.《ce2001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课程学生问卷评估报告[z].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2012.
[4]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2008(1):21-28.
enhancing undergraduates’ global perspective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chan albert p. c., hu yi
(faculty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undergraduates’ global perspective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h
rough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is both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the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summer program “construction for better living” betwee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tongji university.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background, objectives and student groups of the summer program, followed by analyses of teaching module, student assessment module, and stud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 finally, fiv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are provided.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对策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另外,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家庭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户籍区别等。内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一个人的外部竞争力是不可变因素,因此只能从内部竞争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和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知识缺乏及结构不合理
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片面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热衷于考证考级,一部分学生因此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第二,受到不合理的大学学习观点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领域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吸纳能力弱、更新能力慢,缺乏创新思维,也就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影响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际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缺乏灵活处理的能力。另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愈加明显,我行我素,做事、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直接导致一方面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欠缺合作精神,制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的发挥。
3.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有些大学的校运会记录还是80年代的,至今无人打破。正如北师大一位校领导所说的,“大学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妆的多,健美的少;讲营养的多,讲锻炼的少。”现代社会快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适应控制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冷静思考,一片慌乱。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信心,说话不诚实,做事马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校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社会大背景下都在实施学分制,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延续原来的结构单一、重复低效,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校园文化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塑造良好的性格、高尚品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效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出于被迫参加。主要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单调,缺乏新意,是为了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可能收到的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参加的积极性减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而没有老师去积极引导。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在培养方案上,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其次,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能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更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就是:需要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整合,建立多方向、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建构新的学科体系和概念框架,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深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交叉,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二)高校推行非专业素质学分改革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素质,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非专业素质计划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建立评价体系、认证、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环节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认证证书》的认可度。
第二,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考虑如何深化“挑战杯”竞赛,利用好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将学生的纸质计划付诸于实践,使竞赛真正成为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创业激情的源泉。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三)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营造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利环境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学会积极的综合素质自我强化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多去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信心。二是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和实践工作中要培养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的良好品质。四是在平时注重锻炼自己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3.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干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和就业心理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知道生活的不易,不仅会增加其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武.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3]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
[4]张建政,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