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环境治理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环境治理建议

篇1

1.1水资源紧张,污染结构相对单一

水资源结构单一、地下水超采严重是缺水小城镇的主要特征。海河流域年用水总量达370亿~400亿m3,远高出200亿~300亿m3的水资源总量水平,缺水形势异常严峻。另外,降水严重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统计结果表明2001~2007年间海河流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下降116.7%,其中7~9月降水占当年降水总量的64%~80%。为缓解水资源紧张和污染问题,大部分小城镇将超采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仅少量小城镇取过境河道、蓄水塘用于灌溉。因此,水资源短缺是海河流域小城镇水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一般缺水小城镇乡镇企业或耗水企业数量有限,工业废水排放量少,对水体污染造成的威胁不突出。尽管部分小城镇存在零散分布的小型作坊,但其产生的废水多数通过自然蒸发,并不直接排入水体。根据课题组对部分小城镇污染物来源解析结果,发现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镇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约占华北缺水小城镇水体污染总量的84%~91%,而生活污水中42.8%的NH3—N和52.3%的COD来自于厨房排水,50.7%的TP来自于洗浴用水。因此,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

1.2管理方式粗放,用水结构不合理

取水设施陈旧,水资源管理落后是华北地区小城镇的普遍特征。水井这种与现代化生活理念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极不匹配的原始取水设施,仍作为部分缺水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主要取水途径,受污染小城镇地区的供水安全难以保障。在实施了区域供水的中小城镇,仍有部分地区将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直接配送给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存在较大缺陷。落后的取水策略和设施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增加了面源污染负荷。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形式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小城镇生活用水价格相对低廉,用水方式不规范,水龙头常流,衣物、蔬菜过度冲洗,便池冲洗水量大等浪费现象普遍。另外,传统的小城镇及村镇农灌以漫灌为主,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海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平均占总用水量的69.85%,工业与生活用水量仅占29.13%。近年来,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激励政策的实施,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农业用水量逐渐降低,但农灌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仍维持在60%以上,节水灌溉的升级改进与市场推广空间仍较大。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应归因于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管理不规范,根源于小城镇水环境宣传教育、管理政策的严重缺失,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

1.3排水设施建设难度大,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排水系统不健全、管网覆盖率低和污水收集难度大,是小城镇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部分学者指出,生活污水是小城镇的最主要污染源,是水体COD、NH3—N的主要来源。污水收集是生活污水处理的前提,而小城镇人口相对稀少,居民相对分散,导致排水管网敷设难度大,污水收集困难。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排水系统的建设工作,这种在城市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中小城镇更加突出。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水环境公共设施及服务水平低,人居环境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统计结果,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平均排水管道密度仅为26m/hm2,38%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总体水平偏低,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污水排放量的1/3,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存在维护管理不善,甚至无管理机制的问题。

1.4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差,设施投资成本高

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差,是制约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性能及效益发挥的主要因素。受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水量变化大,旅游型小城镇污水水质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但目前很少基于缺水小城镇水质水量问题进行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研究,多数只是照搬大中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模式,导致设施运行效果不佳、负荷率低,减排效果差。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费用高、能耗大,是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实问题。由于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一般不足5000m3/d,无论执行哪种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单位水量投资均明显高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越严格,单位水量投资和运行成本越高。

1.5生态环境退化,河塘沼泽化明显

河塘系统是小城镇水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作为小城镇备用水源外,同时承担着受纳与降解污染物的终端任务,是水环境系统质量的最直接体现。从流域水环境系统层面讲,河道也是小城镇与大中城市水环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而随着大中城市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日益显现,小城镇区段河道的水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隐患。因此,小城镇河塘环境整治是其水环境治理与新型系统构建的重点所在。河道干枯、河底沼泽化、水体缓流甚至静止、河床被侵占、暗沟众多、土壤盐渍化、生态退化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小城镇河道的普遍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据统计,海河流域43%的河道出现过断水现象,3%的河道常年无水,12.5%的河道断水时间超过2年。在缺水小城镇区域,这些断水的河道往往被用于蓄存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甚至堆放垃圾;即使水量相对充裕的河道,由于污水直排、岸边生活垃圾侵入、淤积底泥污染物释放,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与黑臭现象交替或重叠发生,严重影响景观性状。

1.6水环境整治目标过高,项目可持续性差

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整治实质上就是在现有水环境系统的物理要素、生物结构、功能特征等属性基础上,结合典型适用技术的工程应用、工程实体建设与管理措施的实施,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针对北方缺水小城镇的水环境系统特征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水环境系统整治的目标,亦即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定位,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出发点,这是小城镇水环境系统整治的基本问题。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区划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建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系统方案应着重体现地方特色、经济适用的特征,工程系统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及可接纳性,避免出现因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导致的水环境工程系统建成后被“晒太阳”现象,给小城镇造成巨大财政压力及社会压力。

2缺水小城镇的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2.1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总体思路

水环境系统组成要素繁多,结构联系复杂,其科学研究及工程实施是一个系统的科学问题。应基于水环境系统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水环境系统结构及问题特征,对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技术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构建,并对关键技术的适用性及其需求做出必要的预测,对典型适用技术进行调研、评估、筛选;从工程实施层面综合考虑系统的功能目标、小城镇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成本与环境效益等限制条件,优选关键技术进行优化集成,提升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水平,实现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从工程管理角度对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维护进行综合集成与应用。

2.2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整体设计

鉴于水环境系统的要素复杂性、结构系统化及功能整体化,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应强调综合整治理念。从水环境系统层面对包括污水处理、水体治理及非常规水源利用在内的子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其成果可作为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核心技术集成的逻辑基础,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基本依据。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整体设计应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分析水环境系统内各工程子系统特征及相互间的定性关系,研究各工程子系统界面信息特征及其定量关联,形成适用于小城镇水环境系统功能目标及经济技术水平的技术优化集成体系。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工程可按水源配置、水体环境整治及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维护三方面进行设计(见图2)。水源配置由水源开发(包括污水、雨水、浅层微咸地下水及过境水等非常规水源)、水量调蓄与水质控制构成,其中水质控制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水环境质量。水体环境整治是指以水体为心,对底泥、边坡、景观设施等环境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底泥清淤与处置、河床整形与边坡塑造及景观环境构建,其中底泥清淤与处置是水体水质保障的重点措施,也是新型水环境系统质量控制的关键。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维护是指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中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及景观系统的日常维护,是水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具备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3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工程技术集成

2.3.1缺水小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集成缺水小城镇污水处理应体现以小规模分散式污水处理及强化自然系统集中调蓄与再净化为核心的模式,实质上是强化自然系统净化为主体的集成技术。依据污水分类治理原则,将数量有限的工业废水单独强化预处理或经完整处理符合排放要求后,排入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其环境安全性;将数量可观的生活污水首先源分离,区别对待浓度较高的“黑水”及浓度相对较低的“灰水”,将“黑水”同畜禽废水并入厌氧处理系统,改善污水性质,利于后续生物处理,将“灰水”同餐饮废水并入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系统及生态净化系统出水均并入自然坑塘,进行集中调蓄及再净化,之后由边坡湿地系统输入水体或用于农灌。缺水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路线见图3。缺水小城镇降雨量较少且时间集中,不宜进行规模化收集净化,而宜并入自然坑塘调蓄利用,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可考虑并入生态净化系统进行处理。

2.3.2缺水小城镇水体环境治理工程技术集成由于水环境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污染物成分复杂,水体流动性差,过境及自有河道水系污染负荷大,华北缺水地区小城镇水体通常呈现缺氧黑臭及富营养化交替的现象。因此,缺水小城镇水体治理的工程技术路线应突出实效性与适用性,强调水环境整治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兼顾地方经济实力与资金投入力度,工程措施要注重长效性及经济性。要区别对待连通水体(过境河道、循环水系)及封闭水体(小型水塘),摸清水体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污染物来源及影响权重。水体治理工程方案既要包括底泥清淤、边坡塑造、水体净化与景观构建等治理工程,也要包括水质长效保持措施。可见,技术路线的实质就是以水体和水环境总体质量为中心和基本出发点,重点关注河道物理结构及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水污染物削减及水环境修复的协调性与有序性、水质保持及景观环境建设的融合性与同步性。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总体技术路线见图4。

2.4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保持策略

缺水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水环境整治的财力有限,尚未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专项投入机制,环境管理不规范,必将严重影响水环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的长效保持。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水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即使存在政策文件与制度文本,也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某种意义上讲,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污染成因不仅在于工程设施建设落后,也在于居民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差,以及环境政策缺失和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因此,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而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政策的切实贯彻,是取得长期效益的关键。

3小结

篇2

1.1 当前全球面临着水危机的局面,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

早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联合国和一些专家就多次疾呼:“当前地区性的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危机的到来,迫在眉睫的水资源危机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除了天然原因之外,再一个原因就是人为地破坏环境造成污染所致,主要表现是:在城市高速扩张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些地区领导和单位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不顾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将一些高危化工产业建在中心城市附近隐蔽角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吃子孙饭断自身路的蠢事。不是以资源支撑能力、环境容纳能力、社区承受能力为先决条件考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造成了不少难以挽回后果。据2010年5月31日国家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均受到污染。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猛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人口增加了近3倍,而全球对水的需求却增加了6倍。如果对水资源及相关的生态系统不能更好的加以保护和管理,那么到2025年,2/3的人将面临严重缺水或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面列举一例吉林市曾经发生过的水源污染的实例。

吉林省永吉县经济开发区有两家新建化工厂,距吉林市仅15公里,建于松花江上游主要支流温德河岸边,2010年7月28日因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洪水将这两家化工厂7000多只有毒物料桶冲入松花江,引发了吉林市民的水质担忧,激起了下游哈尔滨乃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民高度警戒,为捞桶防止事故扩散,某部一参谋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另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报的河比廊坊一些小电镀厂将巨毒的工业废水未处理就排放到河里,河水变成五颜六色,渗透到地下污染了井水,引起癌症;山东潍坊一些工厂将有毒废水直接排到地下渗井,严重污染地下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2 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质能力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自来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比如2007年7月1日实施的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比旧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检测项目多71项(新标准106项,旧标准35项),并且新标准的要求更为严格。就浑浊度这项指标来说,新标准要求小于1~3NTU,旧标准要求小于3~5mg/L(相当于6~10NTU),即新标准对自来水浑浊度的要求应好于旧标准6~10倍。国家之所以将保护水资源提到如此高度,多次和修改饮用水卫生标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民生的理念,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小康社会,圆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高端仪器的养护,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和监理力度的实施对策与效果。

吉林市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是个丰水城市。因松花江发源于生态环境最佳的长白山区,水质优良,现吉林市区取水段,属于II~III类水体,一年四季有近300天原水浑浊度低于30NTU,人均生活用水标准为136~159升/日,在国内居高水平。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赞扬吉林市松花湖水源:“水明三峡少,湖秀西子无”。联合国福布斯组织把吉林市列为最适于人居的城市。我们做为水务工作者一定要为保护环境、提高水质,把吉林市建设成环境友好型城市,尽职尽责,不懈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2.1 选拔人才,汇聚民智,提升水质管理检测中心资质,为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检测项目的实施做好组织准备。

2003年吉林市水质管理检测中心获得了吉林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正式挂牌营业。同时配备了一批大专以上文凭,一专多能、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27名,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5名,研究生2名,其余为助理工程师。

2011年7月吉林市水质管理检测中心获得了吉林省技术监督局进行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资格的资质认证,在全省是第一名。

2.2 按照化验设备的操作环境和使用条件的要求,水质管理检测中心应配备必要的、适中的分析间,其中气相色谱室3个、液相色谱室2个、离子色谱室1个、总有机碳分析室1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室1个、原子吸收室1个、αβ射线室1个、原子荧光室1个、流动注射室1个、分光光度计室1个、理化检验室1个和微生物检验室1个。

2.3 加强高端仪器养护工作,保证仪器高效与安全。

(1)吉林市水质管理检测中心配备高端检测仪器有:美国安捷伦气质联机仪、德国耶拿原子吸收仪、美国戴安离子色谱仪、法国JY-24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HP6890气相色谱仪、德国耶拿总有机碳仪、美国爱德仕两虫捕集装置、美国戴安液相色谱仪等14台大型仪器,总价值达1600万元,可以检测新标准106项全部指标,这些仪器的特点是快捷、准确、计算机操作实时高效。是人工操作效率的数十倍,其中价值100万元的气质联机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2)化验仪器是完成各项检测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其运行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化验能否正常运行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由于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电压波动幅度大的问题,分析仪器本身对电压的自调能力有限,我们将每台仪器都配备了稳压电源和UPS。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气质联机,分别进行了单独深埋接地,既避免了雷击又减少了辐射,环保、又安全可靠。

(3)化验仪器定期的保养和维护,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前提。它关系到实验的成功率,监测数据的准确率,还可以适当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年限。如ICP发射光谱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的进样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化学分析中点击的使用和维护,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分析中输液泵和色谱柱的使用及维护等等。平时的基本维护和保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由于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水质检测中心设备使用率达到100%,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既保证了水的质量也实时地知道了生产操作,是保障民生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2.4 2012年水质管理检测中心汇聚民智,克难求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水质监测任务。

(1)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9.9%,浊度合格率97.6%,余氯合格率98.4%,色度合格率100%,嗅和味合格率100%,细菌合格率100%,大肠菌合格率100%,CODMn合格率100%,国标30项合格率100%。

(2)管网水综合合格率99.1%,浊度合格率96%,余氯合格率98%,其余指标与出厂水指标相同。全年出厂水、管网水没有发生水质事故。完成了年初公司制定的各项水质指标。

(3)全年完成日检1378个水样,检测16536项次,全分析237个水样,检测8769项次。

篇3

建设“滨水宜居新城”须大力改善水环境

日前,10余名全国水环境治理顶级专家“论剑”通州,共同为治理北运河通州城市段水环境支招。在听取了北运河通州城市段水环境改善总体方案编制单位――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汇报后,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室、中科院生态中心以及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近10家权威单位的全国水环境治理专家纷纷发表观点,为方案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讨论,专家们形成论证意见,一致认为改善北运河通州城市段水环境不仅对提升通州整体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且对北京市总体规划全面实施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对于已制定的《课题建议方案》,专家们认为,该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完整,技术路线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果为水环境改善提供了总体思路及技术选择方案。同时,专家们建议,应继续对方案进行多目标的情景分析,提出更加优化的总体方案,并表示,将全力支持通州改善水环境,集中智慧力量,共同完成、尽早拿出优化方案。

在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改善北运河通州城市段水环境是当务之急。运河城市段是未来通州新城核心区域,“十一五”期间,通州将打造集旅游度假、商贸金融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运河核心功能区。自2004年起,历经两年多不懈努力,通州高质量完成了运河河道治理、两岸景观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将原河道从90米拓宽至200米,两岸已构成了靓丽的城市景观。但由于通州处于全市水系下游,近年来,运河主要水源河――温榆河、通惠河污染较大,直接影响了运河城市段水质,如今,劣五类的水质和周围靓丽的景观环境很不协调,如不尽快改善将阻碍新城区建设发展。

为此,由通州区科委、区水务局牵头,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专家经详细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北运河通州城市段水环境改善总体方案。此次座谈,方案获专家肯定,并初步确定在进一部优化、完善后于明年组织实施。此次水环境治理,通州区委、区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北运河城市段河流水质由劣五类达到观赏性河道类水质标准,水体清澈无味,透明度达到50-60厘米。“到时候,运河水不再有臭味,水里能养金鱼。”通州区水务局总工程师金建华说。

截污治污、科学调度、生态治河

根据综合方案,北运河通州城区段将在逐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前提下,采取局部和有限措施改善水环境。总体思路是:坚持截污治污、科学调度、生态治河,采用强化水处理或高品质再生水补给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北运河通州城区段水环境改善。

据了解,截污治污,就是通过截污或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控制通惠河和北运河干流段的污染。如将在北关闸河道内取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环境用水标准后再排入运河城市段,其余河水通过新建或者已有灌渠导流至潮白河和北运河下游。或者,从高碑店湖取水,利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高品质再生水,通过管道引入运河城市段。

篇4

2013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4次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现场检查企业320家,对80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作出罚款、责令整改、停产等处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否决、拒批涉水建设项目72项,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水利部门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百余次,查处水事案件50余起,查扣非法采砂设备20余台,下发整改通知百余份,有力打击了各类涉水违法行为。畜牧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关停取缔畜禽养殖场133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河道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3.5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篇5

(一)跨界水污染严重所谓跨界水污染,指某行政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当地水环境容量,该行政区江河湖泊的出境水质差于入境水质,呈现水环境负外部性的现象.跨界水污染包括省、地级市、县、乡四个层面.其中,跨县水污染是最基本的层面,而跨省水污染是防治的难点.跨界水污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日常性跨界水污染,其特征是程度较轻,污染叠加,活动在某行政区的人们往往既是邻域上游污染的受害者,又是邻域下游污染的制造者.本来清洁可爱的江河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怕景象:江河的上游是优质水,流经几个县市后就成为超标水,到了下游则全成为五类和劣五类水.另一种是跨界水污染亊件,其特征是污染程度严重,成果严重,激化了邻域之间的社会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发生过多次跨界水污染事件,其中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的有四起,分别是:2001年江浙交界的王江泾镇堵坝断河事件,2005年江苏苏州桃源镇的黑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跨界水污染事件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极端表现,其屡屡发生的基础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常态性存在.跨界水污染现象不根除,则跨界水污染事件就不可能杜绝,而处于流域最下游延长线上的海湾河口水环境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二)江海水环境分治所谓江海水环境分治,特指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存在的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与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人为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协调现象.江海水环境分治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主管机构不一样.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主抓,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由海洋(漁业)部门为主.海洋(漁业)部门职能众多,难以集中力量实施海域水环境治理,以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为例,内设处室13个,环境处只是其中的一个处室,难免顾此失彼,粗放管理.二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差异.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2005-2014年的十年间,省级机关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的专门文件共计10多个,而杭州湾地区水环境治理省级层面的专门部署是在2013年,省环保厅与省海洋渔业局联合«杭州湾区域污染整治方案».三是尾水排放标准和监管水准不一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标准明显低于江河湖泊,导致杭州湾两岸城市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长三角江河湖泊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己做到月报,而海湾河口还处于年报.

二、江海分治制度的局限性

上述三个水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归结到一点———缺乏区域合作.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江海分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部署流域水污染防治时往往忽视对氮和磷的控制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多年来,杭州湾的水环境处于恶化中.杭州湾水污染的主要威胁是氮和磷,化学需氧量的污染并不严重,而“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对钱塘江及杭州湾陆源污染物的监管和考核重点是化学需氧量,忽视了对氨氮和总磷的检测和控制,减排的主观努力方向脱离了杭州湾水环境的实际,导致杭州湾水环境的治理事倍功半.

(二)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物由多区域排入,治理受区域限制先看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据有关方面调查,2012年,排入杭州湾的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为6416万吨,氨氮为260万吨,总磷为073万吨.其中,富春江电站以上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5495%、5243%和6246%,说明杭州湾污染物的一半以上由钱塘江上中游区域排入,杭州湾整治区域沿岸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五城市相关区域合计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4505%、4757%和3754%.从浙江和上海两个行政区污染贡献率分析,浙江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9321%、8836%和9182%;上海分别占679%、1164%和818%.[3]再看长江流域和河口地区,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调查,2005年,长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入海通量为20340万吨,总氮入海通量为11889万吨,总磷为719万吨.其中,长江上中游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713%、822%和779%;江苏省相关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209%、75%和148%;上海市排入的比重为78%、103%和72%.[4]

(三)容易诱发相关区域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没有区域合作制度的硬约束,各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容易诱发相关城市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不少基层政府对污染行为采取软约束,监管不力,有些基层政府竟然同意将污染企业布局在与下游邻域的交界处;更有甚者,把海湾和湖泊视作“排污公地”,如杭州湾两岸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较低的排放标准,为了减轻所辖行政区域的水环境压力,纷纷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2012年,仅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四市的相关区域,合计建成拥有入海(河口)排污口的污水处理厂38个,年污水排放量12140656万吨.该区域有一个县级市,自身并没有杭州湾岸线,为了改善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向周边拥有岸线的县市租地,投资5亿多元,专门铺设了一条22km的尾水排放管,建设6个泵站,将本行政区的5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收集起来,集中排放到钱塘江河口之中.

三、江海共治区域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所谓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指把江河湖泊与其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治理,促使该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合作防治水污染,推进江海水环境明显好转的一组制度安排.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江海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理念

摈弃江海水环境分治的传统旧观念,树立水环境治理江海一体化理念,把泛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该区域各行政区的水污染合作防治工作.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根据水系流向特征,合作治理水环境的区域,不仅包括浙江省境内钱塘江流域的杭州、衢州、金华、绍兴、丽水5个设区市的22个相关县(市、区),而且应该包括杭州湾地区宁波、嘉兴2个设区市的11个县(市、区);同时,还应包括上海市的金山、奉贤、浦东新区的部分区域.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情况比较特殊,长江流域是我国特大尺度的江河,流经全国11个省市,该区域的江海一体化治理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的江海共治机制,空间上可包括上海、江苏、安徽的相关设区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第二步,结合国家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构建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水环境江海共治制度.

(二)构建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己经创新构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两省一市政府参加,联席会议构建以来,2008年紧急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又策划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修编)»,两个总体方案对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合作治理水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推动部门、地方和社会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治污的重要工作机制.所谓泛流域,指包括流域及其海湾河口地区的广泛区域.根据长三角地区的实际,建议拓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和功能,同时兼管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除太湖流域外,还应包括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依托这一重要机制,分别制定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促进长三角地区跨省泛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三)创建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

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一个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和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

1.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要构建江海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首先要搞清楚各行政区在一定时间内排入江河及其海湾河口的主要水污染物通量.一般来说,流域的非河口地区情况相对简单,采取断面监测的方法,只要在江河流经某行政区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进行断面监测,就可以确定该地区入境水质和出境水质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出入境断面的通量差就是该行政区排入江河的污染物通量.海湾河口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水流流向受涌潮的重大影响,咸水与淡水交替,简单地采用海洋水质的通量监测方法有困难.目前拟采用分类相加法,一是海湾河口某行政区通过入海支流及河道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类似于断面监测法;二是该行政区通过建在沿岸的若干污水处理厂向海湾河口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是平均排放浓度与排放废水量的乘积;三是海域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海水养殖、船舶污染和事故污染.最后将三类污染物相加就是河口该行政区的排污总量.为确保监测数据的权威性,长三角省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环保部华东督查办负责,地、县交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上级环保部门负责.各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污染物浓度和通量信息都应在泛流域内共享,并按月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

2.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所谓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指为保护、修复和改善泛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水环境不断好转,由相应的水环境治理合作机构或上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调节流域上中下游及其河口各行政区之间环保职责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二是邻域双向补偿机制,即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水环境正外部性时,应由下游补偿上游邻域;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负外部性时,就由上游补偿下游邻域.2005年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对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中,浙江省在创新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在探索邻域双向补偿机制方面领跑全国.面对江海共治的新要求,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也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其一,以海湾河口的水环境容量确定泛流域治污目标和减排任务,若海湾河口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可以分阶段、分主要污染物逐步达到改善水质目标,再采取倒推法按河口到源头顺序确定各行政区断面水质目标及主要水污染物的减排任务.其二,在分配各行政区减排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行政区现有的排放强度,排放强度大的应下达较多的减排任务.其三,在长三角地区大力推广江苏、浙江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实践经验,切实把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邻域双向补偿机制落实到长三角每一个县级行政区,尤其应在跨省断面实施双向补偿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3.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水质交易机制是美国1990年代以来实施的流域治理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是排污权交易机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和完善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已探索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干预偏多,市场作用较弱,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混为一谈,夸大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成效;二是交易范围偏小,绝大多数限制在县域行政区,不利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交易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局限于点源之间的交易,局限于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易.根据长三角的实际,借鉴美国水质交易的经验,有必要创新探索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着重抓住三个要件.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排污权交易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适当分开.其二,行政区域内交易与泛流域水质交易相结合,着重探索流域及其河口范围内开展水质交易的实现形式,提高水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三,进一步丰富水质交易的内容和方法,探索点源与非点源水质交易办法,研究距离目标水体不同位置的交易比率;借鉴京都议定书的排放贸易(ET)机制,探究泛流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水质交易办法.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矿山;专家系统;环境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D16 文献标识码:A

1 专家系统及环境治理的优越性

1.1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属于一个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简称:ES。它综合了某一领域大量的知识、经验、技术为一体,根据复杂问题做出推理、判断、决策,并给出专家水平的结果。矿山专家系统主要是以矿山专业知识库和推理机为系统核心,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对矿山所具有的各种问题提供专家水平的解答。与一般的专家系统相比较,矿山专家系统的控制、知识、数据是相互分离的。

我国煤矿普遍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力偏低、管理落后、安全生产环境差等特点,但就我国当前形式来看,这一煤矿形式仍将占据着地区煤矿工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所以也导致了我国煤矿出现的普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电力设施、人口统计、资源分析等多方面行业的广泛应用,而矿山环境的治理也急需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进一步充实自身,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为地方矿山的环境治理提供保障。然而,现行的环境治理的设计管理需求更多的是某一特定的应用,从而完成业务功能、数据结构等进一步应用,这就使得在系统扩充、改变数据结构等方面,需由开发单位来进行源代码的相关修改,这一情况下,无疑造成较差的系统适应性与灵活性,出现了较多工作的重复现象。这一现实情况下,如果能利用专家系统基本原理,来将数据结构、业务处理等转化为专家型的知识,来完成知识库的贮存,在进行系统的修改与扩充过程当中,只需维护数据库,便可促进系统可扩充性和适应性的有效提升。因此,针对地方煤矿来建设回采巷道支护设计专家系统就成为当前摆在煤炭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1.2 专家系统环境治理的优越性

在矿山环境治理中应用专家系统,不仅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迅速掌握各种突发性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范围,以及时空分布变化,而且还能通过系统进行防范和灾后处理。由于矿山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因素极为复杂,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一般的环境系无法进行定量分析。而专家系统能够建立各类知识库,并利用推理机制,在全面考虑问题的条件下,共同进行辅助决策,使管理者能够在环境治理上做出最佳决策。

2 在矿山环境治理中专家系统的设计

2.1 专家系统设计

矿山专家系统主要分为:用户界面和知识库、数据库和推理机,以及解释和学习机。除此以外,矿山专家系统还涉及表格和图形、数据统计分析和外接数据库等。

针对矿山环境治理,专家系统主要涉及文件、矿山环境背景、矿山环境效应、治理模式、治理措施,以及帮助六个模块分别与用户界面和知识库、数据库和推理机,以及解释和学习机六个模块相对应。在这个系统中,主要技术是通过基本数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选择、优化、设计,根据获得的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与建议。如下图1、2所示:

2.2 工作原理

2.2.1 矿山环境效应

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由于不同的矿山环境存在不同的环境效应,因此识别环境效应中影响最为突出的因素是做好前期环境治理的关键。一般诱发环境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五种:水环境和土地资源效应、景观和次生灾害效应,以及生态效应。通过应用关联度来确定各因素间的关联性和关联反映,以及权重作为判断的根本进行定量分析描述确定其值。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矿山环境情况,人为或专家评分来确定。由于矿山环境因素由多层次构成,合理的评判结果是通过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多次进行。首先,将各种因素划分成若干层次依次从低到高层次做出综合隶属度评价,以获得最终结果。如果所对应的效应隶属度越大,那么矿山环境效应影响就会越为严重。

2.2.2 环境治理模式

选择合理的治理模式是目前矿山环境治理的主要前提条件。由于环境治理的对象多而复杂,因此治理的目标所对应的治理模式也不一样。治理模式的选择必须综合参考对象特征和治理目标、环境效应和风险等进行合理的选择。

2.2.3 治理设计和优化

环境治理的方式主要有:跨越、覆岩加固、填注浆等方式进行。以填注浆方式为例,可以在采空区进行填注浆设计和处理宽度与深度的设计,确定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经济性。

3 实际应用效果

以某煤厂矿山环境的治理专家系统实际应用为例。通过对现场的实际调查证明,由于该矿山内的地层主要由泥晶灰岩和石岩系本溪组泥岩、砂岩和煤层、砂质泥岩和碎屑岩、黄土和红土、堆积物等构成。煤层厚度在230m到250m之间。采煤层主要分成4层,最大煤层厚度在12m左右,可采煤层在碎屑岩地层中,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其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沉陷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在矿山环境专家系统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管理员通过在菜单中找到相对应的栏目,然后根据系统中的提示,输入有关矿山环境背景和开采等信息。当信息输入完成后,系统就会自动对环境效应进行识别,综合评价给出影响环境综合隶属度评价,从小到大的影响为:景观和生态效应、水环境效应、土地资源效应、次生灾害效应。然后根据所获得的结果,通过治理模式进行治理方式的选择,其选择的最终结果为:采用多元复合强化型的方式,根据矿山环境问题,选择注浆的方式最终作为处理的方案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鄱阳湖 水环境 生态 治理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五大水系统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流入长江,鄱阳湖具有过水性、吞吐型湖泊的特点,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水域有三分之二在我们九江市,辖区内有永修县、都昌县、星子县、湖口县、德安县、九江县和庐山区等7县滨临鄱阳湖。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市科学发展、奋起赶超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水环境的调研,针对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存在问题及其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鄱阳湖因吞吐型湖泊特点,水位涨落受江西五大水系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丰枯水位面积极大,这种自然地理特征直接影响着水体质量。由于枯水期水量仅为丰水期的1%-2%,而污染物排放无太大变化,此时水体水质最差。丰水期正值农耕时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此时污染排放负荷最重。鄱阳湖采砂作业及航运船舶排放的油污水,也对水体水质造成破坏。

2.水资源忧患意识薄弱

少数地方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盲目承接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污染企业和项目,留下环境污染事故隐患。一些企业管理者环境意识不强,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粗放型经济造成部分地区已无富余环境容量,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滨湖各县均尚未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十分普遍。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也未达到卫生填埋要求。大量生活污染源直排入湖,有机污染聚集在湖区,致使鄱阳湖部分水域有机污染加重,水质呈下降趋势。

4.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且利用率低,造成湖区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渔业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养鱼、网箱养鱼,使湖区浮游植物生长迅速,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加快,已经威胁到水体质量和饮用水源安全。

5.水质监控能力亟待加强

主要体现在:一是监测点位设置过少。二是滨湖各县监测能力薄弱,缺少水质监测技术人员和仪器,影响了鄱阳水质监控工作的开展。三是县级环保部门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待加强。

6.发展经济与水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九江市各县(市、区)在发展地方经济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引进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地方经济不发达,水环境容量相对脆弱,要发展处理不好就会有污染。根据最近一次鄱阳湖污染源调查数据分析鄱阳湖滨湖7县区排入鄱阳湖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19775吨/年,其中工业源为5044吨/年,城镇生活源为3048吨/年,非点源为11683吨/年(占59%)。其中非点源污染是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滨湖7县区中,庐山区的工业污染源最大,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占分部工业排放量的56%、65%,主要排放点源为庐山区化纤企业;都昌县非农业人口居滨湖7县区之首,县全部生活污水均直接排放鄱阳湖,其城镇生活污水和主要COD排放量最大,因农村生活污染源占比大,县全部非点源污水均直接排入鄱阳湖,其非点源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最大,分别占滨湖7县区全部非点源排放量的44%、43%。

二、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用良好的水环境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建设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就要加大开展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并举之路。对此一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树立环保先进典型,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二是继续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制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增强公众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参与意识;三是继续面向各级领导、企业法人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法规及环境形势的培训教育;四是继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调整产业结构,倡导水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

要将生态示范区、生态城镇及经济生态环境,与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对于工业点源污染,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促进各企业排放,要勇于将重大污染事件进行光,决不能允许将企业治理的责任和成本转嫁给社会。通过适当的环保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将污染控制在生产的全过程,减少污水的排放。要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充分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府要利用收取的排污费等设立特别基金,用于扶持处理设施的建设,减轻企业治污的经济压力。采取有利措施,积极防止面源污染。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要加强宏观控制,积极开展农药、化肥施用结构调整,积极推荐生物防治,推广无公害生态技术,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要大力推行陆地生态农业等面污染控制项目,加快农业绿色产业化进程,实施保证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切实防治氮磷污染。要将农村水环境保护、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建立等方面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沿湖沿河地区的农村村庄建设,步入人居环境与水环境良性发展的局面。

3.改变思想认识,提高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对于江河湖库等水域,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箱养殖技术,改精养为混养,减轻内源污染。要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特别是修河流域各水库的科学调度,保持河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由于我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水平,人们对水环境的细微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毫无意识的对水环境进行破坏,造成部分河段与湖泊水域水污染情况加重。保护水环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构建环鄱阳湖经济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所在。没有合理的水质,就等于没有水量,没有足够的水量,也谈不上什么水环境。若不强化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导致人民生活不安宁,社会不稳定。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要更新对水的认识,树立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命线的观念;树立保护水环境就等于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观念。

4.加强农村管理,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基础工作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摸底,依法取缔引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是大力推广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的实用技术,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三是修河干流及沿鄱阳湖各县区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各县区水质出口断面进行考核。

篇8

关键词:水环境调查 污染溯源 污染源台账 水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28-0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水环境则是根本[1]。为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2017年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配合《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中关于水污染调查、溯源、建立台账等工作内容,此次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监测等多维度对北京某镇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如下:

(1)摸清当地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乡镇沿河排污口及乡镇内沟渠分布,绘制水环境污染地图及重点水环境风险点分布图,摸清“水污染家底”,建立污染源台账。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2)通过调查监测,计算出污染物贡献当量,进而核算出对河湖水系断面的影响。

(3)针对镇的生产、生活特点、污染源的类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污染源综合规划与综合整治措施建议。

(4)为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为强化属地管理,为各级“河长”落实“三查、三清、三治”提供支持与保障,做到有据可查,心中有数。

(6)通过水环境调查,初步形成“十图十六表一报告一台账”的成果体系,真正让主管部门做到“心中有图表、数据,手中有报告、台账。”

2 调查范围及方法

此次调查范围包括北京某镇生活污染源(以下称:“生活源”)、农业污染源(“农业源”)、工业污染源(“工业源”)。

生活源调查内容包括各村户籍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和污水理设施等信息;农业源调查范围包括耕地面积、耕种作物、养殖业种类、清粪方式等;工业源调查内容包括排水量、生产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污水处理工艺等信息。

此次调查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排污手册”)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设计调查表及方案,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和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

3 核算方法

3.2 农业源

3.2.1 种植业

种植业污染源核算需要施肥量、农药量、降雨量及降雨次数等信息,调查期间未降雨,不符合核算条件,因此此次暂未对种植业污染源进行核算。

3.2.2 畜禽养殖业

首先,需要确定畜禽的饲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然后,确定需要查找的区域,在相应区域内查到相应畜种(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相应畜种下再查到相对应的饲养阶段;最后,根据粪便收集处理利用方式,并仔细阅读相应注意事项,确定排污系数。

3.2.3 水产养殖业

根据水产养殖业负责人提供的养殖增产量信息进行污染物核算。

3.3 工业源

此次调查的北京某镇工业源仅做原材料加工,不排放生产废水,仅排放生活污水,因此此次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按照生活源(第三方产业)污染物排放核算。

4 监测方法

水文情况调查及历史数据分析等都只是提出了污染原因可能的猜想,而最终确定污染原因还是需要开展现状的加密监测证实污染原因、再现污染过程[2]。

4.1 布点和采样

监测布点和采样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4.2 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4.2.1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磷、总氮及流量[3]。

4.2.2 监测频率和周期

监测频率及周期:每6 h1次,连续监测1 d,每个点位每日监测4次。其中污水处理站水量现场不具备监测条件,当日水量数据由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工作人员提供。

5 水环境调查监测方案

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通过相关部门配合,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包含镇行政区划基本资料、水文资料和已知的各类污染源台账等。

第二阶段:制定调查监测方案。根据收集的已有资料,制定调查表和调查方案。调查对象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第三阶段: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第四阶段:调查监测结果汇总。核算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编制水环境调查监测报告;建立污染源台账;绘制排水沟渠分布图及污染源风险点分布。

6 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北京某镇是一个平原区典型村镇,行政总面积33万公顷,行政管辖18个行政村等。

(2)污染源调查。

此次已调查18个行政村,调查对象共142个,涵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3)流域调查及黑臭水体溯源。

根据排水沟流经范围分为5个流域并确定了污水来源,同时,对镇内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溯源。

7 核算结果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源。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对生活源污染物进行核算。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动植物油进行了污染贡献比例计算。

(2)农业源。

结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对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进行核算。种植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施肥期降雨后,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换水期间,此次主要核算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3)潜在风险污染源。

①种植业。

现有耕地经施肥后,通过大雨冲刷耕地,产生面源污染,污染物径流进入村内排水沟,最终汇入洳河。

②水产养殖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残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池塘底泥等也造成了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换水期对周边排水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同时也核算了各流域年污染物核算排放量及贡献比例以及不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贡献比例。

③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主要是以遥感(UAVRS)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高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系统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同时实现航迹的规划和监控、信息数据的压缩和自动传输、影像预处理等功能,可为环境监测部门及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可满足环境应急响应的需求。在此次水环境调查中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洳河流域周村段的排污口状况以及周村内的排水沟渠分布,图像和视频清晰,定位准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不具备现场调查、监测条件的地域做了有力的补充。

8 成果提交

此次水环境调查分析结束后提交的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行政区划图;(2)污染源调查表;(3)污染源分析统计图;(4)污染源台账;(5)污染物排放系数汇总表;(6)污染源核算结果与贡献比例表;(7)集中污水治理设施基本信息表;(8)集中污水治理设施、排水沟渠、监测点位分布图;(9)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表;(10)黑臭水体溯源调查报告。

9 评价建议

(1)生活源污染物排放管理。

“十三五”期g,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并逐渐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生活源为重要污染源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将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产生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收集、运输及处理。

(2)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管理。

①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建议镇内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2010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禽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合理布局,源头控制。

建议优化畜禽养殖户布局,加快散养户向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模式转移,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定期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培训,对提高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科学合理发展水平,指导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③农牧结合,循环利用。

建议从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农牧结合制度创新入手,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有机肥、沼气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区内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步伐。

④明确职责,强化监管。

建议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水务、环保、农业等部分的联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检查、处罚力度,确保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规定养殖场污水要达标排放,取缔超标排放污水的养殖场。

(3)与“河长制”的紧密结合。

多年的河湖环境治理的经验是: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河道,根源在岸上。如果污染源不得到有效治理,水务部门即使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水环境质量也很难有质的飞跃。“源头治理”是实现水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的唯一途径。水务部门能管河里,管不了岸上,改革创新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依据2016年6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河长制”破除了原有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了水环境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河道里和河岸上责任统一,最终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①落实“三查”责任:一是严查污水直排;二是严查垃圾乱堆乱倒,责任到人;三是严查违法建设,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治方案,逐步予以拆除。

②落实“三清”责任:一是清河岸。加强河岸湖岸用途管控,全面清理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低端业态,有序退出农业种植、养殖;二是清河面;三是清河底。做好河湖水质水量监测工作。

③落实“三治”责任:一是治理黑臭水体;二是治理河湖面源污染;三是治理河岸湖岸生态环境。

此次通过调查、监测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摸清家底,识别北京某镇主要的水环境问题,提供检测、分析和建议,实现水环境的数据化、精细化管理,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呼小洲.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6(1):20-22.

篇9

**年4月15日,省政府召开滇池环湖截污工程现场办公会,讨论通过了滇池环湖截污工程建设和湖滨“四退三还”工作的总体思路,对滇池治理各项措施和工程进展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滇池水污染治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滇池环湖截污工程现场办公会议精神,立即行动,抓住机遇,狠抓落实,快出成效,经市政府研究,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围绕重点工程建设,不折不扣地推进滇池治理各项工作

(一)认真抓好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和滇池“十一五”规划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以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内容为主,结合滇池流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滇池流域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编制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2006-2010年)(即滇池治理总体方案)。

**年6月10日前完成规划初稿,达到向国家汇报的要求;11月30日前完成规划文本。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滇管局

(二)积极推进和落实“十一五”具体实施方案,抓紧开展规划项目前期工作

1.将牛栏江引水工程、环湖截污工程、环湖生态恢复建设等滇池治理的关键性措施和支撑性工程,纳入滇池“十一五”工程实施方案。按照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政策性,做好向家专题汇报“十一五”期间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工程实施方案的准备工作。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

2.加快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扎实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为项目尽快动工做好准备。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省市确定的滇池治理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以争取银行信贷和工作的主动。

**年7月1日前,提出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第三批前期工作经费安排意见,报市政府研究;11月1日前,提出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第四批前期工作经费安排意见。各项目责任单位按月向市发改委、市滇管局报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滇管局,各项目责任单位

(三)全力实施好环湖截污工程项目建设

环湖截污是滇池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环湖截污工程是干渠截污、河道截污、片区截污、集镇和村庄截污四个层次的截污管网系统建设。

1.环湖截污干渠建设

(1)坚持全面闭合的总体目标,按照“长远考虑、百年大计”的规划设计标准,切实加快规划设计和报批工作。

**年5月30日前,完成环湖东路截污工程可研编制及报批,并同步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和项目环评的修编工作,确保截污工作与环湖东路施工同步。

**年6月30日前,完成环湖南路截污工作可研编制工作,同步开展项目环境评价和初步设计工作。

**年12月1日前,完成环湖截污北岸完善工程和西岸完善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市规划局

(2)组织对截污干管实施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年5月30日前,至少组织一次有国家层面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结果报市政府。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滇管局

(3)今年6月,结合环湖东路建设,动工实施环湖东岸截污干渠建设。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

(4)今年10月,结合环湖南路建设,动工实施环湖南岸截污干渠建设。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

(5)今年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9公里截污管建设。

责任单位:滇池北岸工程局

2.河道截污建设

(1)今年要全面实施盘龙江综合整治、宝象河截污整治,动工实施7条入湖河道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29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实现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彻底截污。

盘龙江综合整治:**年12月31日,完成盘龙江综合治理一年行动计划内容。

宝象河截污整治:**年5月15日前,确定整治方案,8月30日完成有关征地拆迁工作,9月动工建设。

金汁河截污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年12月31日前完成。

洛龙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年12月31日,完成30%工程量,整治河道2.43公里,截污管网5公里。

玉带河-篆塘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6月30日前,完成征地拆迁,7月开工建设,年内完成60%工程量。

新运粮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年9月完成征地拆迁,10月开工建设。

老运粮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年9月完成征地拆迁,10月开工建设。

西坝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依托西坝路改扩建工程,抓紧开展二环南路-广福路段截污管建设,其以下段于10月完成征地拆迁,年内动工建设。

海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年6月完成征地拆迁,7月动工建设,年内完成50%工程量。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2)进一步完善“河(段)长负责制”,尽快完成市(各县区)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及河段长责任制考核细则(考核管理办法)。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3)启动和完善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采用自动和人工的方式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3.片区截污建设

(1)**主城、呈贡新城、晋城、昆阳—海口、滇池西岸五个片区,分别制定和完善片区排水规划。今年内完成主城地下排水管网普查。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政府

(2)结合主城提升完善,对城市中心区合流制排水体制分片、分阶段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实施滇池北岸工程,按计划完成草海西岸B段截污管及庄房村污水泵站土建工程、官宝路A段污水干管建设。开工实施村、张官营泵站建设,启动西坝路、盘江东路、金汁河、东二环、环湖东路城区段污水管道建设。今年完成第七、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50%基础处理工程及第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70%土建工程。上半年启动第一、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脱磷除氮(消毒)处理装置,按照一级A排放标准进行建设。

责任单位:滇司

(3)今年分别完成呈贡捞鱼河、洛龙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总投资的40%、30%。

责任单位:新都公司

(4)结合道路建设、片区改造,开展城市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完善配套地下排水管网建设。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政府,呈贡新城管委会,滇司

(5)一定规模的居住小区、商业集中区等,都要建立起相应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再生水利用设施)。加快推进再生水设施建设,今年底,再生水设计总处理能力达到每日451万立方米。

责任单位:市市政公用局(市节水办)

(6)滇池流域内的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完善污水集中收集处置设施。

责任单位:三个开发(度假)区,各有关县区政府

4.集镇、村庄截污

在滇池流域内环湖公路以外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收集管道及处理设施。**年7月30日前完成前期工作,8月动工实施。

采取分散处理等方式,对滇池流域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建设,到2010年,滇池一级保护区内和一级保护区外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40%以上。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市环保局

(四)加快环湖公路的建设,为环湖截污提供载体

1.按照环湖公路由三个层次道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环湖交通干线为重点,加快环湖公路建设(环湖景观步行道、环湖交通干道、环湖高速公路系统建设)。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

2.抓好研究论证,统筹考虑建设环湖轻轨。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五)加快环湖生态建设工作

1.还湖、还湿地、还林是滇池治理的关键性举措,是环湖生态的重点。在滇池外海环湖交通路以内,开展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四退”和还湖、还林、还湿地“三还”工作。

(1)“退耕”。**年内,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在滇池外海环湖公路以内湖滨地区退耕59424亩,全部退出粮、菜、花等农业生产。其中,官渡区14000亩,西山区6000亩,呈贡县12000亩,晋宁县27424亩。

责任单位: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政府,市农业局

(2)“退塘”。在有条件的湖岸,拆除防浪堤;**年内,通过租用方式,退鱼塘7576亩,恢复为水面或自然湿地。

责任单位:晋宁县政府

(3)“还湿地”。**年内,在滇池外海环湖公路以内湖滨退耕或退塘地区,通过租地的形式,建设生态湿地或恢复自然湿地26128亩。其中,官渡区3882亩,西山区2784亩,呈贡县3595亩,晋宁县15867亩。租地费用由市按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予以补助。

责任单位: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政府,市滇管局、市环保局

(4)“还林”。**年内,在滇池外海环湖公路以内湖滨退耕或退塘地区,通过租地的形式,建设生态林40872亩,因地制宜组织种植生态林、经济林,如核桃、蓝莓等。其中,官渡区10118亩,西山区3216亩,呈贡县8405亩,晋宁县19133亩。租地费用由市按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予以补助。

责任单位: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政府,市滇管局、市林业局、

(5)“退房退人”。以县区政府为主,对环湖公路以内59个行政村,约3万人,涉及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年10月1日前,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相关补偿标准。市有关部门按“搬迁有新居,生活有来源,就业有扶持”的原则,在8月1日前,研究提出指导性政策意见,报市政府研究。

责任单位: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政府,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从**年6月30日起,滇池环湖公路以内和31条河道河堤两侧沿地表外延200米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畜禽养殖活动,滇池流域范围2920范围内搬迁或者关闭存栏畜10头以上、禽100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养殖小区。由市政府法制办按有关程序尽快予以颁布实施。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嵩明县政府,市农业局、市政府法制办

3.结合草海片区开发,实施草海生态修复,同步恢复建设草海片区生态湿地。

责任单位:西山区政府

4.在滇池流域开展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按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和市域环境生态系统建设三年达标工程的要求,实现城乡绿化全覆盖,推进流池流域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责任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林业局,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5.对滇池流域面山的采矿、采石、取土点(场)全面关停,对“五采区”进行绿化。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加强滇池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物、工程、保土耕作等措施,小流域单元综合整治和大面积封育防治相结合,治理滇池流域水土流失。**年完成水土流失整治20平方公里。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6.加强水源地保护

推进落实全市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加快调整饮用水水源地种植结构,今年松华水源一级保护区取消所有养殖业活动,推广农村能源替代与节能。强化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确保水源地安全。

责任单位:盘龙区、嵩明县政府

7.提高滇池运行水位,增加蓄水量。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市水利局

(六)加速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促进滇池污染治理工作

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考虑和解决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移民搬迁和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建立城乡一体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机制。

责任单位: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七)抓紧底泥疏浚的相关工作。在有效截流入湖污染物后,底泥疏浚就是改善滇池水质的重要手段。

1.加快实施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

2.减少滇池内源污染,加大对滇池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和示范工作。

一是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污泥掺烧发电项目相关工作。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市经委

二是抓紧开展水环境固体污染物综合处置利用一期工程(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项目)

责任单位:滇司

(八)抓紧开展牛栏江引水工程开工各项准备工作

配合省水利厅,抓紧开展工程动工各有关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工作。今年年底,动工实施牛栏江引水工程。

责任单位:寻甸、嵩明县政府,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移民局

二、采取各项措施,保障滇池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一)积极争取国开行的信贷支持

1.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要求落实项目贷款各相关审批手续。

责任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

2.市级财政研究,筹措资金或是安排专项资金,按确定的比例,作为滇池保护治理工程项目的资本金和配套资金,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更大的支持。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3.滇池治理的前期工作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技术贷款。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积极向国家和省对口部门进行汇报和联系

明确专人负责滇池治理项目贷款涉及的各项审批手续的推进工作,争取国家和省优惠政策、资金补助等支持;5月底前,完成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项目,特别是今年要实施的项目的前期相关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大支持。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滇管局、市环保局

(三)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建立和明确滇池治理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市作为滇池治理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地位,量化和细化县(区)、乡(镇、办事处)、村(居委会)各级各部门在滇池治理中的责任,一年一考核。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呈贡、晋宁、嵩明县政府

2.市级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指导,加强监管,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切实履行好滇池治理的责任。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滇管局、市农业局、林业局、市水利厅、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局

(四)建立滇池治理信息公开制度

在**年6月1日前,提出滇池污染治理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污染治理信息,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进度等信息,建立健全滇池综合治理公众监督、举报、受理、公示制度与平台,努力推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

(五)创新体制机制

1.加强统筹协调,尽快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互相扯皮的状况,加快建立职能清晰、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管理有效的治污管理体制。

责任单位:市编委办

2.理顺全市排水管理体制,在**年8月1日前提出理顺全市排水管理体制的建议,报市政府。

责任单位:市滇管局、滇司

3.建立并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全市水环境管理工作。在**年8月1日前提出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建议,报市政府。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滇管局

4.进一步完善滇池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稳定财政投入基础上,统筹各项规费,引导社会资金,吸引外来投资,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滇司

5.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评估和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推行项目排序和投资效益优先制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六)其它有关事项

1.与省民政厅进一步联系对接,开展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阳宗海流域行政区域调整问题,在7月1日前提出调整具体方案,经市政府报省政府研究。

篇10

[关键词]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对策措施

1城市基本情况

建阳位于闽北中心,素有“林海竹乡”美称,境内满目青山,层林叠翠,森林资源居全省第四位,为全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1%。

建阳市水资源丰富,溪流水域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共有溪流71条。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mm,年平均日照1802小时,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乡”美称。

境内黄坑大竹岚一带19平方公里范围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区内原始森林里有众多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异兽,被誉为“昆虫世界”、“蛇类王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采集生物标本和科学考察的胜地。

2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2.1 水环境

建阳市辖区内有麻阳溪、崇阳溪和南埔溪三条河流,“三溪”汇入建溪流入闽江,水环境监测共设省控断面4个和市控“小湖桥”断面。其中,崇阳溪有“建3”、“建5”断面;麻阳溪有“建4”断面;南埔溪有“建6”、“小湖桥”断面。“建3” 为崇阳溪武夷山与建阳交接断面、“建6” 为南埔溪埔城与建阳交接断面。市区现有日供水能力30000吨的水厂一座,水源取自崇阳溪,并设“五里樟”饮用水源监测断面一个。按照水域功能划分,建阳市所有水域均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

2.1.1地表水

建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04年~2008年各监测断面水质评价情况见表1。除“建5”断面有一期氨氮超标外,水质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三溪”各监测断面主要污染负荷分析情况见表2。

表12004年~2008年各监测断面水质评价情况一览表

河流 监测断面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麻阳溪 建4 Ⅲ Ⅲ Ⅱ Ⅲ Ⅲ

崇阳溪 建3 Ⅲ Ⅲ Ⅱ Ⅲ Ⅲ

建5 Ⅳ Ⅲ Ⅲ Ⅲ Ⅲ

南埔溪 建6 Ⅲ Ⅲ Ⅱ Ⅲ Ⅲ

小湖桥 Ⅲ Ⅲ Ⅲ Ⅲ Ⅲ

表2各溪流主要污染物分析情况一览表(单位:mg/L)

监测断面 主要污染物 Ⅲ类水质标准 2004年~2008年监测浓度范围

建4 CODmn ≤6 2.12~5.59

建5 氨氮、CODmn ≤1.0、≤6 氨氮0.22~1.38 、CODmn1.95~5.51

小湖桥 CODmn ≤6 1.82~3.65

2.1.2饮用水源

2004年~2008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情况见表3。

表32004年~2008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情况表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Ⅱ Ⅱ Ⅱ Ⅱ Ⅱ

“五里樟”饮用水源水质多年监测结果表明:饮用水源水质状况良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按污染负荷系数大小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氟化物。

2.1.3水环境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3.1地表水主要污染负荷。监测结果表明,建阳市三大河流的主要污染负荷为高猛酸盐指数,主要原因是农村面源污染和不断发展的畜禽养殖业污染。

2.1.3.2 “建5”断面氨氮的指标常年偏高。主要原因有:①“建5”断面位于某味精厂下游,其特征污染物是氨氮。随着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氨氮的废水排入,使得该断面地表水曾达Ⅳ类水质,超过功能区标准。作为国控重点污染源,2005年以来,企业加大了污水治理力度,通过“利用离子交换工序排出高浓度有机废水提取菌体蛋白”和“利用含高氨氮废水生产复合肥”等项目的改造,大大降低了氨氮的排放,减轻了地表水的污染负荷。

②“建5”断面位于市区的下游,市区内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直接排放。随着市区常住人口的增加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该断面的水质下降。2008年12月新建成日处理1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有望改善和提高该断面的水环境质量。

2.1.3.3饮用水源存在安全隐患。新建的闽北工贸园区位于市区取水口上游约六公里。目前,该园区正在建设中,只有部分企业入园。随着园区企业入园开工生产的增多,将给建阳市区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2.2 大气环境状况

2.2.1环境空气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样点3个,分别是环保局、农工校、登高山(清洁对照点)。2004年~2008年SO2、NO2指标均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PM10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004年~2008年PM10变化情况见表4。

表42004年~2008年PM10变化情况表(单位:mg/m3)

PM10指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浓度范围 0.068~0.090 0.065~0.086 0.052~0.082 0.061~0.071 0.011~0.134

年平均值 0.078 0.080 0.067 0.066 0.065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空气中PM10的浓度年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年度内的浓度波动范围扩大,2008年浓度大于0.100 mg/m3的比率达到23%,主要出现在7~10月份,表明特定季节PM10的污染有加重趋势。2008年1~12月PM10浓度变化走势见图1。

图12008年1~12月PM10浓度变化走势单位:mg/m3

2.2.2 降水和降尘

表52004年~2008年降水监测情况一览表

年 度 降水(次) 酸雨(次) 酸雨频次(%) pH值 电导率(us/cm)

2004 188 118 62.8 3.76~6.89 4.59

2005 198 104 52.5 4.30~7.01 2.69

2006 170 90 52.9 3.86~7.10 2.58

2007 144 51 38.9 4.69~6.54 2.36

2008 132 61 42.6 4.11~7.02 2.44

表62004年~2008年降尘监测情况一览表(单位: 吨/平方公里.月)

降尘指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浓度范围 3.29~4.32 3.72~5.37 3.56~5.40 3.58~5.10 4.22~5.99

年平均值 3.62 4.33 4.38 4.52 5.04

表5表明,我市酸雨频次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表6表明,尘类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

2.2.3大气质量状况分析

2.2.3.1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

环境空气中尘类污染相对突出。主要原因有:①我市秋季降雨量相对较少、气候干燥、逆温层形成频次较高,颗粒物在空气中扩散速度减缓;②城市建筑施工点多、扬尘量较大,机动车数量增加较快,由此产生的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加重。

2.2.3.2酸雨污染

据初步分析,我市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首先与我市局地污染源的排放有密切关系。以食品制造、化工等为代表的燃煤大户,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仍然较大,且分布在市区主导风向上,对市区酸雨观测点造成直接的影响;其次,根据有关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区域性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也是造成我市大气降水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声环境状况

2.3.1区域噪声(见表7)

表72004年~2008年区域噪声监测情况一览表

区域噪声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网格数(个) 109 109 109 109 109

平均值(dB) 54.8 54.7 54.6 54.8 54.5

超标率(%) 10.1 4.0 17.0 54.5 16.5

2.3.2交通噪声(见表8)

表82004年~2008年交通噪声监测情况一览表

交通噪声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路段长(m) 14265 14265 14265 14265 14265

测点数(个) 13 13 13 13 13

车流量(辆/小时) 610 712 611 768 943

平均值(dB) 67.9 67.8 67.7 67.8 67.6

超标率(%) 30.8 15.4 15.4 30.8 46.2

2.3.3声环境状况分析

建阳市声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多年维持较安静的质量水平。交通噪声监测点位超标率呈上升趋势,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民主路和邵阳路段。民主路是我市老城区内的主要交通干道,原先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车流量的需求,经常造成交通阻塞,喇叭声不断。邵阳路的两个超标点位位于西门外入城口,经常有农村公交在路口拉客,这些车辆多为农用车,车况较陈旧。水东工业路和嘉禾大道交通噪声平均值略有下降,因为交战路的开通,分流了部分过境车辆。

3对策和建议

3.1 水环境治理

3.1.1 继续实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

3.1.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重点污染物总量(COD)减排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

3.1.3 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的监督管理。

3.1.4 加强对闽北工贸园区入园企业的环保审批;建议尽快对五里樟饮用水取水口的上移和备用水源地进行规划,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3.2 大气环境治理

3.2.1继续贯穿“节能减排”环保工作主线,根据《建阳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实施计划》要求,客观、科学地制定年度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实施计划,并跟踪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3.2.2切实加强城市建筑施工和交通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做好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和市政道路日常保洁,加快机动车尾气排

放污染治理进程。

3.3 声环境治理

3.3.1实施和完善道路交通规划,合理组织车流量,控制进入居住文教区的车流量。

3.3.2严格控制交通干道两边的住宅区开发建设。

3.3.3按工业区规划,组织企业逐步迁入工业区。

3.3.4规划好商业网点、集贸市场和餐饮娱乐场所,避免商业、社会噪声纠纷。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实用标准汇编. 2005

[2]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建阳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实施计划.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