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建设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课程建设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分认定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W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c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篇2

关键词 高职 优质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play a key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main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and research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变化,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建设。笔者认为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资源等建设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有些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饭碗”课程,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的未来职业成长的帮助较大,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云平台”和“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要求升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本身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将会整体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团队培养和提升的需要。课程组成员通过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以及让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其他课程建设,将使课程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可防止由于原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调动导致课程授课教师出现“真空”或教学能力下降。

2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课程内容建设目标――建成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汽车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学生从事该岗位的工作需求,同时,又能为从事(或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服务。

(2)课程团队建设目标――培养提高课程团队教学能力。让课程组成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让其在参与中体验和体会、在尝试中感知和升华,培养和提高建设团队的微课、MOOC等资源制作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能力,为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整合开发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优化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共同设计和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单、教案等系列教学资料,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打造育人教育平台,且兼具企业培训课程功能,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和毕业生提供课程产品服务。

3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1 课程内容改革

(1)优化完善课程标准。利用校外课程组成员的人脉优势,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进行课程标准研讨,进一步把握行业、企业技术现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优化完善课程标准。

(2)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融入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使课程内容更具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迁移性。

(3)细化课程整体设计。以2或4个学时为教学单位,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考核等,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更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补充完善课外内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资料(如视频、动画、技术资料、网站等),以便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2 课程实施改革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按需施教、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大胆探索与实践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我复习,课堂成为查漏补缺、自我巩固的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采用示范教学法、练习法、相互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现手把手、半松手和放开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3)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探索和尝试微课、MOOC和网络答疑等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挖掘典型的教材案例,尝试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服务社会。

3.3 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手段,加强能反映学生平时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过程考核模式探索与研究,将考核贯穿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涵盖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等。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②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3.4 课程团队建设

利用地方区域优势,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建设,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课程建设。让课程团队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鼓励教师平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程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以说评课”进行教学研讨,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脱颖而出。选派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选派教师外出技能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5 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一体化教材、学习任务书、教学视频、在线模拟学习等资料。整合相关互联网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有人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改革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求,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篇3

【摘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再次启动的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项目,旨在汲取前百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从而全面带动专业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建设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我院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实际情况,对课程建设措施、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网站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 骨干校; 课程建设1课程建设措施

1.1与企业共同进行高质量课程建设。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建设方案、编写教材、编写计划、组织方案实施等工作。

1.2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领导。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成立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系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课程的建设、规划、实施等工作。

1.3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根据专业课程定位与特色对课程建设合理规划,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分层次、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来完成课程建设目标。

1.4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由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课程建设的责任人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根据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课程组中的青年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质量,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学院对青年教师上讲台采取试讲制度,由校内督导以及校内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评委,只有试讲合格的教师才可以正式登上讲台担任教学任务。

2.2学院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指导教师制度,每位青年教师都由课程组专门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3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给青年教师提供锻炼自己以及施展才干的机会,对听课者也是一种促进和学习。

2.4实行课程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制度,通过相互听课,青年教师可以学习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并接受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去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老教师也可以汲取青年教师的新的有益的教学经验,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5为了充分地发挥出集体智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课程组全体教师能从整体上驾驭教材,课程组教师坚持定期集体备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教法,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6将每周三定为教研室活动日,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目标,每周三定期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将教研室的优良教风传给青年教师,。

2.7采取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教师每学期抽查课程组教师的讲课情况,并对教学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

2.8学院非常支持课程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每年选派课程组教师去各地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推进课程组教师对外交流活动,加快对学科发展的了解,有利于课程组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理论教学(即讲授法)。 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当然,讲授与启发并不是对立的,讲授也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把握重点内容,突破关键问题,不要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

3.2案例分析。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须服务于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3.3情景模拟。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教师进行任务的布置和角色的分配,从学生当中选出代表并按规定的角色在一定背景下进行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角色演练的过程当中切身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3.4讨论法。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对讨论结果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讨论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很大好处。

3.5自学法。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阅读教材或者教学参考资料当中的部分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独立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自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还有管理游戏、问题辩论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演讲、小组讨论、口试等多种形式,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的不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做到教考合一。

篇4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管理制度

近年来,网络课程建设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重视,出现了红红火火、一片繁荣的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科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媒体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方式灵活、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制作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上教学体系,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纵观网络课程建设情况,本人认为,现阶段的网络课程建设良莠不齐,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课程的应用问题。

网络课程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各级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都没有在如何用好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致使网络课程成了摆设,其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少数网络课程没有反映本门课程的发展前沿,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充实,管理维护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下。

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网络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网络课程概念认识不清概念模糊、认识简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而非传统教材的电子版。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为网络课程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导形式,这就使得教师在网络教学上投入较少。网络教学绝不能包办代替整个教学环节,但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辅助环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网络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乏交互性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都以网页的形式呈现,这既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又是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趋势。然而,大部分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速度慢。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仅仅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比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实验、虚拟情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校园进行学习,既有和同学的讨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又有真实情境的体验。然而,目前的很多网络课程,虽然有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也由此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相当多的课程页面还是以静态为主,这不仅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拓展,也缺乏交互、交流、反馈的功能模块,不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另外,很多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课程导航系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极大地影响学习效率,也影响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

软硬件条件不足要想提高网络课程的应用效率,实现良好的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就要有一个运行稳定、快速敏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各高校都已建立校园局域网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网络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运行速度慢,性能不稳定;(2)资费较高,使用成本过大;(3)网络课程终端系统——电脑普及程度低,学生群体中电脑的拥有量比例不高。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网络课程应用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网络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未形成支撑和保障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有序发展的制度环境,集中表现为没有良好的经费投入机制,即没有明确的立项招标管理办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对如何计算开发制作网络课程和应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的技术人员、学科教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如何评价教师网上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等关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较好的评价与解决办法;对招标立项后的网络课程建设缺乏监管和指导;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述因素直接导致了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多。

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不高网络技术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效率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教师不精通网络课程技术手段或不习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高校师资队伍中,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主要课程的主讲教师的网络媒体技术水平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不同步,然而,恰恰是这些人所把握的教学资源最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共享资源。

对网络课程建设应用的几点建议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及软件技术能力针对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方面的误区,各地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关于网络课程制作方面的培训力度。首先,要对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方面的理论培训,使其深刻理解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内涵的描述,纠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错误理解。其次,要培训教师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课程制作的能力。

内容表现形式上力求丰富,增强交互性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的方式讲解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采用动画或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教师不应采用将书本、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的单一教学形式,也不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时候插入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资料、图片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此外,网络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多向交互交流的功能模块。结合数据库与WEB技术设计开发如在线交流、讨论区、虚拟实验室等交流互动区,给时空隔离的师生创造跨越时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上有归属感。这样,一方面,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我探索,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交流、答疑等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促进网络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为此,有关单位已经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质量认证标准》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等标准,从建设和应用两个方面对网络课程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要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及立项招标、质量监管等网络课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对于网络课程建设的论证、立项、建设、验收等环节的职责、任务与要求,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申请条件、申请要求、申请时间、项目审批、支持方式、合同管理、项目监理、认证与验收、项目成果形式、项目经费管理、出版发行与推广应用等方面,涉及通知、公开申请、专家评审、择优立项、项目执行、监督管理、项目验收、推广应用的全过程。要重点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认证评估体系的建设力度,制定良好的质量规范和监督机制,提高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强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

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相对于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准确把握一门课程而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要容易得多。因此,提高主要课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网络课程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技能,调动他们对网络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对网络课程的投以关注,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教学系统软件。其次,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步编制和积累教学课件,扩充服务器课件库中的课件和教学信息,及时更新网页内容,不断维护网络课程系统。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角度考虑,提高教师对网络课程全面、科学的认识,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娴熟地运用网络技术,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一支实力强大的网络课程教学队伍,促进网络课程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化教学工程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资源建设的核心。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实现网络教学的最大效益。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措施;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建设目的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是:推动专业课程整体建设、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其他课程起到示范性、指导性的作用,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目标下,我们首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课程建设目标的确定

自2012年该课程被学院列为重点课程建设以来,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社会调研,组织了专业建设研讨会,确定了该课程的关键培养能力是:制定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课程建设目标: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淮海经济开发区,适应机械工业发展要求,确定教学体系及教学基本内容;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结合实际生产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参与教材建设,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等资料。三是努力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工学结合的、初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充分体现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

3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3.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高访导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学大纲的修订。①把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章节式)改为“项目教学”模式。②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③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④突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任务,每个项目的教学目的,所占用的学时,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均做了具体规定。经过两年的教学验证,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能够满足课程建设的目标。

3.2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教学规律,理论知识穿插于每个项目的准备知识中,确保教学中编程理论先行,动手操作紧随其后的项目化教学要求,使讲、学、做完全融合为一体;理论知识既围绕实践知识环节中对理论的要求,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案例讲解,实践内容紧紧围绕劳动部数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开展教学,满足双证制的要求。

3.3完善实训环节建设

本课程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必须建设好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围绕这一条主线设计了七个实训单元,25个教学项目。实训课程由原来的3周增加为现在是4周,目的是增加一些为今后技能考证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项目。各学习项目内容按照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排列。在教学课堂安排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对学生所编的程序,要求学生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利用宇航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验证。技能操作环节,教师通过“机床演示法”在机床上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这种先模拟后操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危险性降低,参与的机会更多,操作的时间增加,实训效果良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3.4编写了“讲、学、做”一体化教材

编写了以“任务实施推动教学”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项目教程》1本、《数控加工实训项目教程》1本。教材中每一项目首先确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指出重点和难点。每一项目都包括:

任务导入:导入来自生产实际的项目,说明项目要完成的内容。

知识学习:该项目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任务实施:完成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对该项目实施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

项目拓展:主要提高学生工艺分析,编程和加工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主要对知识学习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能力。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师首先就应该是高技能人才。学院也非常重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科研课题的开发,近2年来,该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和学术交流,还定期到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期间教师共18篇,学院教科研项目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8项。

3.6不断完善教学辅助资源

(1)在理论教学中,广泛采用视频、电子教案、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方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仿真、多媒体软件等手段,通过虚拟工厂等方式来强化实践能力。总之,在授课过程中辅以被加工零部件的实物、图片、三维动画等素材表现形式集为一体,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实践教学仿真化。

(2)已完成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在宿舍、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可以登陆网站学习本课程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3.7多元化考核方法设计

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手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考场失忆症”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有效克服以上弊端,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我们将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成绩占30%,主要考核点放在科学制定工艺路线,正确选择刀具,合理选用切削用量、编制工艺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其中实践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现场操作技能考核(占30%),即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零部件加工,且操作过程正确。最终的实践成绩为各次操作项目成绩的平均值。

4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根源。实践证明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模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模式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而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05.09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经验;对策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工学院的《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建设从始于1995年。199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始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建立了约40套试卷的试卷库,规范了考试环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0年以来,学院又着手考试方式的改革,尝试加大平时的作业和测试的评判比重,尤其是加入体现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试,接着进行了该课程的教学用素材库中的建设。2001年开始网络教学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平台。

(一)经验

1、应注重统一整体的建设。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2、师资队伍建设是打造精品课程的核心。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3、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4、要与科研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5、规范教学管理,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问题

不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媒体单一;配套的题库、作业、测试不完整,与实际的课程内容不吻合,

已建立的在线测试不能达到正式试卷的要求;教材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

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教育部“五个一流”的标准,高度重视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加符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二)认真组织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湖南工学院和教学单位实行两级领导制,从不同要求、不同角度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单位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系主任和主管教学副主任负责,并确定精品课程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学院整体统筹协调、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课程条件建设

对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要以地方教育部门资助数额为基础,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以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点加强教学文件、教材、多媒体等“软件”建设和与立项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更加深入。

(四)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二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的名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建设。三是成立课程建设组,按课程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包括技术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在内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的质量。四是培养一批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

(五)完善教材建设

地方高校的教师应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以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编写应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多学科相互渗透,以模块为体例编写。

(六)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营造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学院在网络教学和强化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的两种教学模式中,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的内容有教学基本内容的测验、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的讨论、专题小论文、作业质量等一系列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内容。

(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含难点、重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模拟实验、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等优质课程资源实现网上共享,整体推动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蓓.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Think and exploration for 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vocational for the computer class professional

Shi Baohui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most all of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professional of computers.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s course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ranks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integrated teaching

2003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而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因此,我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将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

2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实现“五个一流”,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双师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兼职教师,并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IT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及时反映IT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另外,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企业职业岗位调研,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工程技能培养的要求,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引进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图1为与H3C公司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型。

(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在IT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将一个以企业案例为背景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经过加工和设计成为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任务项目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组织需要在实训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6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以网络安全产品配置与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在“安全网配置与管理”项目中,通过了解安全网关的基本原理(了解企业的安全需求)选择安全网关部署方法(制定安全的策略)制定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部署方案(制定实施安全方案的计划)进行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施企业安全方案)检测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配置(检查配置的正确性)项目验收与答辩(评价完成情况),通过6个步骤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但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行业标准、理解操作规范,严格按企业工程规范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学生进行答辩讲述自己(或小组)的方案及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安全网关和网闸配置与管理的全面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

(4)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教材建设中,必须注重精品意识,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开发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以保证让精品教材走进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作用。

在精品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在充分理解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根据课程方案中的项目设计,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教材,将理论知识的解析融于项目实训过程中,做好精品教材的建设,同时开发项目指导书等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料,主讲教师自行编写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

除了教材建设之外,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多种形式的,既要有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又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电子图书、资料库、在线测验试题等,要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及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园网的环境免费开放,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在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安全与安全类IT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以仿企业环境的方式进行了实训环境建设,从而方便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工作组式的教学环境设计,方便了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每个工作组具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能满足学生2~4人组进行操作,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图3为我系已建成的仿企业环境的网络安全实训室,这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6)考核与评估体系建设。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我们将原来以理论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核的方式,即理论考试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重点是对学生课业的考核,即项目设计方案的撰写(课业报告)、项目实施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完成项目后的答辩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7)机制建设。精品课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同时对承担精品课程试点教学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

3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导致许多教师抽不出足够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因为生源基础较差,组织难度较大而无法实现。

(2)校企合作难度大。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有企业参与,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但由于国家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法相关政策,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全力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谈不上作为兼职教师授课了。

(3)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培训,部分老教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另外,部分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质量意识淡薄,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线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对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

(4)对精品课程指标体系解读不够。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每个二级指标都设有观察点,在学院计算机类精品课程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上交的资料没有体现“精”与“特色”。

(5)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费用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是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应以IT类职业特点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注重学生新技能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要认真研究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析每一个观察点的内涵,即①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②教学条件的权重逐渐降低;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稳中有升;④教学效果的比重稳中略降;⑤课程特色逐步强调学校政策。

另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院有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学院领导的支持,更需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有敬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及新技术的获取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市场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分析,随时引入新技术,更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开放创新思维,力求在“精”和“特色”上做出成绩,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医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与进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

1 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对医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变革,这种教学模式摆脱面对面教学的局限性。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络服务技术为医学院校教学带来极大的便捷。网络学习平台是包括在线教学辅导、在线学习、在离线交流、在线测试及质量评估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它能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医学课程,安排教学活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选择课程。同时,学生间或师生间,可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辅导、答疑、交流和讨论。

1.1 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医学上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研究中,大多是利用标本、挂图和录像片等配合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但由于受到出版周期、资源来源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扩增,医学的学习需大量的资源。对图像、声音、视频、文本、动画等资源的处理及运用更加需要网络技术的配合,这样才可保证医学图像的质量。

医学教学要做实验,进行案例分析,才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实验的标本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各医学高校在解剖实验学时上又有所增加,这两者是相矛盾的。网络资源平台的创办,用数码技术把实验虚拟到解剖学网络课程中,建立了解剖学虚拟实验室,减少标本的投资与浪费。而医学学生可进行网上实验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战演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网络平台建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在过去,资源的局限性、落后的科学条件不足以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学生没有途径去获得更多相关知识来加深自己的专业学习,更不用说是一些医学方面的课外知识,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障碍。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此外,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搜索教学资料(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临床案例图像、人体构造图等)进行在线学习或复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3 网络平台建设是高校教师提高自我的新武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学生知识获取的首要供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学生在获得知识的程度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如果是一桶满满的水,学生也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碗。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知识的主要供应者,而是扮演着辅助及指导的作用。

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学习先进的网络知识,熟悉网络资源平台的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渠道,并且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并在其学习出现困难时实现一对一的答疑和辅导。

2 网络平台建设如何推动医学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

网络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精品课程所有材料都必须能在公众网上浏览,并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以保证教学资源全社会共享。因此,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制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精品课程的建设,追求的是特色,是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设计,需要更加独特的教学模式,而网络平台建设正好推陈出新,符合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

2.1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使用书本的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整个教过程就会做很多无用功。配合使用网络资源库里的系列资料,就能改善这种状况。比如说,运用一些临床录像,形象生动地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采用大量课件、动画、图片等材料说明机理,展示操作过程,使学在线学习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服务。

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中,医学各个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教学方法多样,精品课程建设是展示其巨大财富特色的重要途径。在这复杂的学科领域,专业特色就成了不同科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而网络资源的多样化正好为精品课程建设开拓渠道。比如,对于图像的研究,可以在网络资源平台里搜索到一系列外科学手术图解、人体解剖图解、药学系列的药草识别图等。这些图解可以使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更具有特色。

2.2 采用新的网络技术

医学学科错综复杂,科目种类繁多,如临床医学、法医口腔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以及护理学科等。这些学科看起来互不相关,但是知识的构造却同出一辙。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护理学科中人体构造图的探究,可以和临床医学的人体解剖图解相结合。精品课程网络建设需要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专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的医学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等采用当前比较成熟的网页开发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使更多的资源被学生利用到医学专业学习中。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查阅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表现在学术大师汇聚,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是衡量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应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如使用高质量图像(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真彩色)呈现解剖结构、X 线与核磁影像、彩色B 超影像、病理切片、各类内窥镜影像等。

网络资源平台,作为新的网络环境,它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逐步改善。只有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医学精品课程才能充分进行网上教学活动,实现师生深入交互学习,交流互动,以及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04-08.

[2]王亚青.对<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与体系> 的分析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3).

篇9

要想打造好一门精品课程,必须首先建设出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业务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我们积极组织、派送主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和培训班等活动,并有计划地将中、青年教师轮流送往国内兄弟院校进修学习,以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力争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向上的环境和氛围。经过多年的努力,《工程材料》课程组已经形成了一支人员比较稳定、知识结构合理、热爱教育事业、热心基础课程教学、锐意改革、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没有好的内容,其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只是一个空壳,是虚的把式。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为此,课程组教师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修订了《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在讲授工程材料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础上,删除专深细节内容,重点突出各种工程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课程中还引入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知识,使学生了解新材料和材料应用新方向、新知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充实,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我们逐步培养和建设了一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为带头人的实验教师队伍。鼓励教学一线的教师下实验室,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研组的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利用科研带动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等,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课程组教师以掌握材料性能和应用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演示实验、基本实验、综合设计开放选修实验等方式,实现实践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各实践教学环节都紧密围绕提高学生总体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一根主线开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几年来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结果表明,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总体素质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4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式改革

《工程材料》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方式上,为使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课堂讲授、自学、专题讨论课等形式,采用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①讨论式教学:适当减少大课讲授学时,增加讨论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②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以及图书馆资源,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自主学习。③研究式教学:开设开放选修实验和专题实验,或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课外活动,组织参观和现场讨论,了解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发展情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提高。④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工程材料案例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多媒体教学建设

在教学中为了克服《工程材料》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多,内容杂,而课时又少的特点,在重视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我们大力开展了教学手段的建设,收集展出了大量的模型、金相图片、实物,制作了《工程材料》网络课件,把理论教学中难于理解的过程转换成动画,研制了《工程材料》精品课配套的试题库。目前已实现《工程材料》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动画演示、题库、实验指导、学生自测、在线答疑等资源的网上共享。这不但给课堂上没有理解透彻的学生提供了二次学习机会,复习起来也更方便,同时也给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自学条件。通过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学习等诸环节彼此连贯,形成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将教与学的过程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得以强化、扩展与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异地学习提供平台。

6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师资培养与奖励,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完善,教学视频录制等方面。学校通过制定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检查评估机制,不定期组织教学专家对已确立的精品课程情况进行检查,同时通过课程问卷调查听取学生意见。要求课程负责人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由于从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了《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得以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平台化课程

近年来,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适应社会发展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断加强学校各个专业群的建设,而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专业课程的建设。系统、科学建设专业平台化课程,有利于更好地整合优化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从而有效推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从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的概述、建设意义与建设举措三个方面来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概述

1.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概念

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建设并不是指单个专业课程的达标建设,而应该是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特点,包含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师资培养与建设、教学资源集中与优化的综合性工程。

在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大部分技术基础课已经打通的基础上,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将原有涵盖于专业群下各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整合成新的课群——我们称之为专业平台课群。①概括来说,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是针对一个专业群的所有专业,涵盖该专业群下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现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能力的若干门课程的有机组合。

2.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特点

(1)有机组合,精选优化。每个专业群下包含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下包含的专业课程累计起来可能达到十多门甚至更多,其中许多课程内容是重复或者高度相似的,造成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进行有机组合与精选优化。从整个专业群的总体发展特点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专业课程合在一起,必须站在整体的位置重新研究专业群下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按照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的定义与要求,增加体现专业群核心能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去掉过时重复的内容,使得新的平台化课程能够满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针对性强,注重基础。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应该以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特点为主要目标,针对整个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能力来设置,能够支撑本专业群的所有专业。同时,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从课程内容来讲依然是基础性的,能够反映本专业群的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从课程中精炼出基础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的内容不仅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专业共通性的特点,而且更利于转换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所包含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

(3)把握全局,突出特色。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都非常注重对课程内容与技术细节的深入描述,但是过于重视细节的教学模式对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应当改变以往那种过于注重细节的教学内容与传授模式,对深奥的细节进行精简,着重表现本专业群的全局思想,体现本专业群的专业特色,拓展学生的专业发展思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建设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的意义

1.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而建设各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融合了师资、实验实训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能够更好的调整、拓展整个专业群的发展方向。建设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是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整个专业群内各个专业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2.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建设立足于整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并与专业群所对应的岗位技能群紧密挂钩,适应岗位群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反映专业群的人才定位、发展方向及就业需求,既能加强专业群人才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也能有效促进专业群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

三、建设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的举措

1.科学选择、合理开设平台化课程,优化组织课程内容

(1)对于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的开设,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平台化课程建设仅仅停留在纸面方案中,没有付诸实现;有些只是简单地将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相近或类似的课程筛选出来,即定义为“专业平台课”,这样开设出来的专业平台课专业定位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对于本专业群的教学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平台课必须针对本专业群的专业定位与就业需求,结合本专业群的教学特点,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全面地分析,才能开设出真正符合专业建设与教学要求的专业平台课程。

(2)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的内容组织非常重要,既要符合本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又要符合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更需要体现出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可以说专业平台课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是成功开设专业平台课的关键。因此,必须把专业拓宽和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进一步结合起来,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整合与优化,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名称改动(譬如把“专业”改成“专业方向”,把“专业课”改成“专业方向课”)和课程的加减混合。②专业平台课的内容组织并不是把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地修改,而应该在学大纲的前提下,采用注重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重视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原则,合理调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动态分配各教学课时,构建出模块化的专业平台化课程。

2.以全新的思维、有效的手段建设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教学团队

能否建设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平台化课程的建设。因此,应在原有的常规方式基础上,由学校一级颁布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平台化课程管理政策,院系两级出台专门的专业平台化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与细则,在此基础上将专业群内各专业教研室教师横向联系起来,建设一支跨专业、跨教研室的平台化课程教学团队,这样的教学团队在统一了建设目标与思想的基础上,既能在纵向上保持与本专业的紧密联系,继续深入研究本专业的教学,又能在横向上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教师形成良好合作与交流,了解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熟悉其他专业的教学专业侧重点与教学要求,促进各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从而有效解决原有传统方式的缺陷,建设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符合专业平台化课程建设特点的教学团队。

3.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最大化共享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平台化课程的作用

目前,许多平台化课程的应用方式都限于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推广范围一般也限于在本专业群或本院系当中,推广力度和范围都有待加强。其实,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不应当仅局限于一个专业群、一个院系或一个学校当中,它应该推广到更多的高校课程中,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途径。具体来说,以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共享平台化课程的资源,它应当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课程系统的互动性。这个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指的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在线的网上辅导、答疑、谈心、讨论等。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指的是学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的讨论,协作交流,网上会议等。课程之间的互动性是指国内各院校、各专业的平台化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各方面的共享,集中优化各课程资源,并实现各平台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充分合作。第二,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平台化课程的内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总体上,它应该根据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就业需求的变化、专业知识的更新等进行修改调整,在局部上,它应该根据课程系统互动中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反馈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及各教学团队相互交流合作的经验与心得等进行平台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部分调整,从而实现一个整体上相对完整稳定、局部上动态变化的平台化课程,保证平台化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与创新性。

结语

基于专业群的平台化课程的建设,对整个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各专业教学机构与各课程教学团队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省厅和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大力投入。在现有平台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专业群的就业需求与发展特点为导向,全面剖析平台化课程体系中的问题,总结平台化课程教学经验与心得,深入分析课程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不断提升平台化课程建设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标。

注释:

①郝世栋,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1。

②郝世栋,拓宽专业口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4):2。

参考文献:

[1]刘兴家.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平台课建设的几点思考.教书育人[J].2001,(9)。

[2]杨晓辉.“信息通信网络概论”平台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2002,(12)。

[3]娄锐.构建(二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平台的实施方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5,(4)。

[4]戴先中.高等学校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措施与建设规范.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2007,(12)。

[5]戴先中.高等学校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实践与体会.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2008,(6)。

[6]郝世栋.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群建设.中国高等教育[J].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