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工程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275 36 36 54 54
B类考生 265 33 33 50 50
C类考生 255 30 30 45 45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家线(2011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00 40 40 60 60
B类考生 290 38 38 57 57
C类考生 280 35 35 53 53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0年、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排名A+、A类院校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0年分数线 2011年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0年分数线 2011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1 四川大学(A+) 290 39 39 58 58 300 45 45 68 68 7 天津大学(A) 310 45 45 80 80 330 50 50 90 90
2 浙江大学(A+) 315 60 50 75 75 325 55 55 80 80 8 清华大学(A) 330 50 50 80 80 335 50 50 80 80
3 上海交通大学(A+) 320 50 50 80 80 330 50 50 90 90 9 北京大学(A) 300 50 50 90 90 325 50 50 90 90
4 复旦大学(A) 310 50 50 90 90 310 50 50 90 90 10 华中科技大学(A) 310 42 42 80 80 330 50 50 80 80
5 东南大学(A) 310 45 45 80 80 325 50 50 85 85 11 南方医科大学(A) 275 36 36 54 54 300 40 40 60 60
6 西安交通大学(A) 325 45 45 75 75 340 50 50 80 80
2010年、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北京工业大学 暨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2010年、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燕山大学
上海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2010年、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排名C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云南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苏州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注:以下19所高校为自主招生划线(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单位 2010年分数线 2011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武汉大学(B+) 300 47 47 85 85 320 50 50 90 90
大连理工大学(B+) 310 42 42 63 63 320 45 45 75 75
同济大学(B+) 310 50 47 80 80 325 50 50 90 90
山东大学(B+) 290 40 40 70 70 300 45 45 80 80
中南大学(B+) 305 47 47 75 75 340 50 50 90 90
电子科技大学(B+) 290 40 35 60 60 310 50 50 80 80
重庆大学(B+) 310 45 45 75 75 315 46 46 85 85
中山大学(B+) 270 45 45 60 60 270 45 45 60 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 310 50 50 80 80 320 50 50 80 80
东北大学(B+) 300 42 42 63 63 310 45 45 80 80
南京大学(B+) 290 45 45 75 75 300 50 50 80 80
南开大学(B) 300 50 45 80 80 310 50 45 80 80
北京理工大学(B) 300 40 40 60 60 310 45 45 68 68
*吉林大学(B) 300 40 40 90(60) 90(60) 315 45 45 68 90(6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 300 40 40 75 75 300 45 45 80 80
厦门大学(B) 290 40 40 70 70 310 50 50 80 80
华南理工大学(B) 310 50 50 75 85 325 50 50 80 80
西北工业大学(B) 295 43 43 65 65 310 50 50 70 70
湖南大学(C) 300 43 43 75 75 330 48 48 85 85
篇2
关键词:专业;分类培养;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0-02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2013年列出了因就业难被亮红牌的全国十大专业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中名列有3,即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因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现状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学科专业,二者都包含着若干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糖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繁殖发育技术等。对应每个二级学科领域,都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工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是二类本科专业。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一级学科挂靠生物科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按类招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从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个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发展过快,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全国高校中没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其次生物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太过广泛,涉及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涉及领域宽导致专业不专,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2)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业中实力不强。随着生物技术的普及,生命科学面临着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一样的困境,它不再是一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许许多多的领域当中了,例如农学、园艺、林学、兽医、人医、微生物等生命科学的范畴之中,而像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又有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又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从研究领域来看,在植物领域,生命科学学院是不到20人的团队,而农学院光作物领域就是上百人的队伍。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生命科学类专业中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二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定位,通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专业化教育发展,在保证学生宽口径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具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解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要进行这两个专业的重新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1)收集全国相关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术地位、专业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比较分析其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情况;(2)比较分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国内所处的位置,结合自治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农牧林与生物产业需求,并结合自治区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和科技需求,探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目标,制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是思想的启蒙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加强建设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名师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需要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需要师资培养部门务实事。强大的师资队伍配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构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3.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校的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倡议,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整合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中,由学校层面的平台来开出。另外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我们在强化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合生命科学类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教学。这个模块化不能撼动教育部关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义的根基,所以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模块化教学。例如加入马铃薯快速繁殖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模块,每一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要求学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课程选修。模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模块化教学盛行已久,但是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已经根据陕西地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模块化教学特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为太白酒业、天士力公司等相关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实践证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将推动这两个专业的建设,直接提高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继续优化实践教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与保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首先结合2016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中所占的比例。另外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选修模块中大量增加了与应用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环境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把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到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这样在我们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完善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实际应用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学校和学院两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就学院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原有实验教学平臺的建设,包括优化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对必要的老旧仪器设备升级、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二是继续完善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保证实验课顺利地高质量地开出。三是加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实验教学的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保障教学质量。这里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实验经费投入,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合理化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完善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四是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机制。五是建设我维护好校外实习基地,充分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服务。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博弈
引言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管理,以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下,项目生命期中的不同阶段被分隔开,造成了项目信息片面及项目管理的低效率、不专业的局面。二是将项目的运营纳入项目的生命期内,强调项目建设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和导向。三是要以实现业主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1-2]。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例如业主自行管理模式、建设工程管理模式(CM模式)、业主委托承包商承包建设模式(EPC模式)、设计管理模式(DM模式)、管理承包模式(PMC模式)、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模式)等都可以作为建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的参考。本着高效优质的管理原则,分析下列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3-4]。
1.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1.1 业主直接管理模式
业主成立以自身为首的项目部进行整体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使业主方对项目的各方面掌握比较清楚,能尽量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缺点是以业主为首的项目部是一个临时组织,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与经验,很难做到对项目专业、高效率的管理,同时若有质量事故发生,各方责任难以划定。
1.2 业主―咨询模式
业主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而与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组建项目部,业主仅承担项目的宏观管理和高层决策。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业主工程经验不足,提高对项目专业性的管理。缺点是由于项目工期长,涉及的承包单位多,易产生咨询人员与承包互相串通,同时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咨询质量难以评定。
1.3 业主―人模式
业主以合同的形式全权委托专门可信的项目管理公司(即项目全生命周期人)进行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据合同约定,人在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阶段,为业主提供招投标、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服务;在项目运营阶段,为业主创造尽可能大的有形、无形效益和管理保障,对用户投诉给与合理妥善的解决。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业主,如果项目出现任何问题,业主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都可以直接与人协商解决,避免了上面两种模式中产生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搡责任的情况。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发展很快,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业主―人模式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较为适合的模式。
结论
(1)业主―人模式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较为合理的模式,它既解决了业主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问题,又避免了业主在工程中参与具体的复杂性事务管理,最大程度的方便了业主。(2)通过对业主―人的利益博弈分析,使业主可以明确人对其利益损害的各种可能性因素以及人主体行为的概率选择。通过总体把握建设产品和人的行为,为业主在签订合同时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荣珍,郭鹏飞,李仙红.全寿命周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江苏建筑,2006(2):55-56.
[2]黄娜,王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构想[J].探讨与研究,2007(4):15-16.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知识;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3-02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为此探索一条人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重视;政府、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三重底线,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制造业不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又是采矿、电力等高能耗工业产出产品(电能、材料等)的消费者。机械产品及机械制造过程是制造业的重要部分,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机械工业重要的战略方向,目前可持续机械设计制造成为机械学科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机械设计制造课程教学、可持续设计制造技术的科研积累及在国外参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实践,根据可持续技术发展对知识基本要求,对现有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提出将要开展的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知识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是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般归结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同时要求社会经济的各个微观层面的协同。具体到机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同时,对环境和社会的破坏和影响最小。对环境的影响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即要综合考虑从制造产品的材料的矿石开采开始,到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回收和处置等产品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更需要一系列的使能技术,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就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目前机械制造业可持续使能技术涉及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目前研究和分析产品和过程全生命周期对资源和环境影响的主要技术。它是通过识别和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制造、使用和回收等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所用的能量、原材料以及排放来评价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绿色设计技术。产品绿色设计是将环境考虑集成在产品和工艺设计过程中。在保证产品价格、性能和质量标准下设计与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工艺。绿色设计主要涉及绿色材料设计、面向回收/拆卸的设计、节能和低碳设计、轻量化设计、基于LCA的生态设计等。
3.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是保证产品制造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新型绿色成形技术,主要有少无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等。二是改进现有制造成形技术,减少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各种排放(废气、废水、废屑、噪声等)。
4.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处置技术。产品服役(使用)期结束后,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端,若不对产品实施处置,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环境污染。目前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处置主要涉及产品拆卸、回收重用(包括直接重用、修复重用、再制造重用)、回收材料利用和废弃处置方案。
5.绿色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循环利用以及废物处理等环节中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绿色材料知识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之一。随着地球资源的减少,新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和清洁能源(电动能源、氢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这些新能源技术知识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
1.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机械工程作为一个大类专业,一般分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多个专业。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精英人才的要求,目前普遍的本科培养方案采用机械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照大类共同培养,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三年级起进行专业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2.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专业学习的知识点,知识点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前一知识点是后一知识点的基础和支撑,一个知识点可能需要多个知识点的支持。
一般来说,在现有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是有特定的发展对象,可持续发展知识需要与学科专业知识融合,才能被充分理解和实际应用。为此,我们根据可持续发展知识特征和现有课程,提出如下融合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学模式:
(1)在现有课程中添加可持续发展知识元。所谓课程知识元是指一门课程授课的知识中,具有不可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一门课程传授多个不同类的知识,例如“机械工程材料”课,要传授金属材料知识、非金属材料知识及材料应用的知识等。同一课程内的知识单位,定义为课程知识元。
很多可持续发展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联,如果要独立为一门课程传授,它包含的知识元较少,没有必要独立为一门课程传授。因此,对于这类知识,可以聚类为单个的知识元,并且与同一课程中知识元关联,就能有机地融合到现有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知识中。首先提出在如下两门课程中添加可持续发展知识元:①机械工程材料课。“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具备对机械零件合理选材、提出热处理技术要求及制订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该课程的知识元有金属材料的性能与成分、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基本原理及工艺;机械工程常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用途等。产品材料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的材料不仅能满足产品使用功能要求,而且全生命周期评估是绿色(环境友好)的。绿色材料知识元有:工程材料可持续发展特性,例如,材料的可再生性、可回收性和可制造性等特性;工程材料生产的环境影响,例如,重金属开采、冶炼、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材料在不同应用场合的环境特性,例如,材料毒性、环境(空气、水、土壤)污染等;钢铁材料热处理环境特性,能耗及环境影响等;各种新型生态工程材料。上述这些知识元可以与工程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知识元融合,及与零件的工程材料选择知识元融合。②机械设计课。“机械设计”课程为大学本科机械类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知识元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强度、摩擦学等)、连接件、传动件、转动和支承零件等。目前的知识元主要针对具有设计能够满足产品功能零部件的能力,需要融合如下可持续发展知识元:面向可拆卸和重用的设计,该知识元可以与联接紧固知识元融合;零件轻量化设计,该知识元可以与零件强度设计知识元融合;零件寿命组合设计和回收设计,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面向3D打印制造的设计,3D打印是新型的绿色材制造技术,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面向优化环境制造的设计,对设计方案需要的制造方案进行环境评估,选择实现环境最友好的设计,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基于绿色新能源的产品设计,目前许多绿色新型能源不断涌现,需要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该知识元需要新独立添加。
(2)开设新的可持续发展知识课程。可持续发展知识涉及工程、环境和社会经济多学科,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并且上述新添加知识元需要这些知识元的支持。对于这些知识元,应该独立开设课程,插入到培养课程知识流网络中。可持续发展技术中最有特色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即LCA技术。评估一个产品、一项工艺或一项服务是否是绿色的(或可持续的),需要从其全生命周期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国际标准ISO 14040-2006和ISO14044-2006将LCA的实施步骤分为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LCA评估技术和工具。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元,形成一门新课程:可持续工程基础。“可持续工程基础”课程包括如下知识元:工业生态学基础,简要介绍自然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观和资源环境等;全生命周期评估,包括产品分析目标和边界范围定义、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和解释;常用LCA软件工具及应用实例;材料流分析等。
篇5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管理类专业;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建筑,该虚拟建筑会提供一个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建筑信息库。BIM是以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协调、以项目信息为基础而构建的集成流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对建筑领域来说,是继CAD以后第二次技术性“革命”,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我国住建部继“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快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后,2016年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19号文),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在住建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在推进BIM技术在本地区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台了相关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住建部的BIM技术相关指导政策。建筑行业BIM技术应用即将飞速发展。
二、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BIM最早源于欧美国家,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为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BIM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从政府到业主方都在积极推动和应用BIM技术,随着BIM技术的成功落地必然从点到面逐步替换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建筑行业BIM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重担,跟上BIM在行业发展的步伐。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即通过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教育改革,根据行业BIM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从传统的基于二维图表教学、单纯的软件技能教育(包括CAD、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向以建筑信息系统或者建筑工程大行业大数据大平台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技术和管理教育模式转变。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BIM技术在基建行业深度融合,与国际接轨,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及时调整,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重视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被誉为建筑业变革革命性力量的BIM,已得到全球范围建筑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大多院校现有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原有的专业目录设置的。随着信息技术在土木施工、管理中的日益广泛应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现状显现出不足,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等很不适应。本文基于BIM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国内外高校通过课程、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BIM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内BIM在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注专业建设,比如BIM介入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关注课程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单独开设BIM课程,二是将BIM融入一门或两门课程中,这两种途径的课程建设重点向学生介绍BIM基本概念和BIM软件的操作使用,而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作用。目前BIM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问题:(1)BIM对教学资源(软、硬件)要求较高,BIM教学短期内难以在高校中大量推广,还需深度的校企合作。(2)BIM师资力量短缺,BIM的知识体系是跨专业的,需要多个教师协作完成,受各教师的BIM应用水平的限制,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配合难度较大。(3)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同,且BIM知识体系在专业知识内的覆盖范围和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配套的BIM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资源较少,需要编制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的BIM教材体系。(4)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BIM技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5)现有专业的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压缩课时,提供部分课时给BIM的课程内容。(6)BIM不是某一特定的软件,而是一系列软件技术的统称。按照现有的教学基本规律,如何把复杂的BIM知识体系进行分解,融合到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四、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文章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统称为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软件,它包含了基于BIM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日照)分析、设备设计、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项目管理与招投标工具、工程虚拟施工、AR/VR仿真等各项技术。目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课包含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四大知识体系课程。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有与BIM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可以与BIM相关的课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类的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经济类课程包含工程经济学、工程计量与清单计价、建筑项目评估课程等;管理类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综上分析,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借助BIM的三维建模技术辅助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的教学,相比原有的基于二维的平面图纸教学更直观,能够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将BIM的4D(3D+进度)、虚拟施工、碰撞检查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中,能够协助学生认知工程项目的完整建筑过程,理解不同专业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方案制定等问题;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可以基于BIM4D、5D技术进行进度、成本的动态分析,能够更直观准确的编制成本进度计划;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直接应用基于Revit的三维算量进行授课。
2.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与BIM技术融合模式分析。(1)以BIM3D技术辅助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BIM技术的认知能力。BIM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BIM教育方法,加强BIM教育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应让学生认知BIM技术,在大一大二阶段的理论基础课教育中植入BIM技术,借助于三维模型平台,在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如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等)讲授中渗透部分BIM技术,即可以解决传统基于二维平面教学所带来的直观性弱、学生不易理解空间结构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认知BIM技术,体会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的优势,引导学生掌握BIM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新增部分BIM三维模型设计建模任务,培养学生BIM软件的应用和基本建模能力。(2)构建BIM教学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系统化。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深入的应用,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未来的BIM工程师必须有能力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应用BIM技术进行上下游各个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BIM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两门软件的学习,而现有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技术、经济和管理类课程各任课教师互为独立,“各自为政”,课程内部联系不紧密、不系统,无法实现各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贯通、递进,学生学习BIM知识不系统,或只重视软件的学习,毕业后很难适应行业对工程管理BIM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BIM的数据集成平台,以BIM应用实践案例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通过案例工程进行融合,突出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BIM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建模能力到初中级的应用,系统性的学习后,再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逐步发展到能够进行业务集成的高级BIM管理人才。(3)基于BIM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逻辑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工程管理类专业4大知识体系间联系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能力差,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一点,大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设计等)来提高知识点的融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受校外工程现场实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般建筑企业不愿意接受大规模实习,且各个工程的规模、进度、管理模式不一,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又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无法完成完整工程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理想。BIM技术的到来,给高校的建筑类专业生产实习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理实一体化,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建筑物内融入地基、主体、屋面、装饰、施工管理等尽可能多的节点知识构成建筑的实体模型,再借助于BIM的虚拟施工、漫游检查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学生即可以通过实体模型掌握节点知识,又可以通过BIM虚拟施工技术还原施工现场,从而解决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
五、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工程管理类专业BIM课程模式有多种,如单一开设BIM课程模式,多课程融入模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1.BIM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BIM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现状,可通过单独开设BIM课程、与现有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融入BIM技术的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聘请行业有经验的BIM专业人员讲座,使学生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理解掌握BIM技术的必要性。(2)了解BIM在项目管理中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流程,掌握基本建模方法,重要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仿真施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以及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3)通过BIM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提高BIM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各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是不同的,各院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BIM课程教学目标。
2.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重组和结构优化。一般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专业和实践课程,本文重点对专业和实践课程应用BIM技术做相关研究。专业课程分三类:(1)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提供建筑类专业群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等,结合BIM技术可以将工程制图与CAD课程中加入Revit建模知识讲解,或者单独开设BIM基础建模课程;在房屋建筑学中引入BIM三维模型辅助教学。(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提供比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所涉及内容更广、更宽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如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结合BIM多阶段数据集成的特点,对于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的教学可采用三维模型透视、虚拟施工来讲解;工程计量与计价采用基于Revit的三维算量与工程计价。(3)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培养专业的核心技能,提供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结合BIM的4D(3D+成本)技术融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进行基于BIM的施工成本管理;将工程项目管理基于BIM5D(3D+成本+进度)技术进行项目施工阶段的劳务、材料、设备的需求计划,材料采购计划,工程量提取,进度款结算等5D管理。理论课程融入BIM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结合BIM技术将现有的课程实践教学与BIM相结合。通过实践课程建立的BIM模型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纵向”整合,将多门相关、相似的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强化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的完整度与一体化程度。例如: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结构、建筑设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学等多门课程在同一个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模型下展开实践教学工作,将覆盖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信息数据汇聚在一个模型中,在不同的课程中多角度利用,教师即可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简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利于BIM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从而达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甚至基础课程学习的应用性。
篇6
[关键词]现代生命科学理念 植物生产类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57-03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开设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为54所,约占本科院校的7.3%。其中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8所,华东地区10所,华南地区5所,华中地区7所,西北地区9所,西南地区6所。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主要有农学、植保、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等传统专业,在研究对象、领域和内容方面始终是我国普通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师资力量强、实验条件较其他专业优越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惯性”较强,形成了多年难以打破的思维方式和保守的办学理念,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学科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视野不开阔,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专业严重老化,仍然以传统的农科专业为主,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致使植物生产类专业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农科专业在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尽快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
二、改革与创新传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一)生命科学前沿教材的引入
面向植物生产类专业等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选课时,我们主要考虑了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体系中,从代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七大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纳米生物技术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0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教授。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现代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基因克隆与DNA分析”(双语教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纳米生物技术”、“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学习,增加了他们对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对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培养“基础实、口径宽、大专业、多方向”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全面修订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3+1”模式,即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加上课外实践活动构成。(1)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外语、体育、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课程。(2)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或专业课程群)三部分。其中专业方向模块不得多于4个,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一般为6-8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根据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或社会需求方向等设置,目的是为实现各专业的特色办学、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还新增了“生命科学导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和“生物化学大实验”等生命科学类前沿课程。(3)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学时为16、24或32(16学时为1学分)。设置此类课程内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我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农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基础课中增加“生命科学导论”,将部分专业的“植物学”改为“基础生物学”,以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在农业的广泛应用;(2)将专业的研究对象从“作物”拓宽到“生物”;(3)将专业课程从单纯的“种植”拓宽到“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的“农工商管”一体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以适应现代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4)设置了反映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导论”等,以提升传统农学专业;(5)设置了面向县域经济的课程,如“农业推广学”,以适应面向农村和面向农民的人才培养;(6)开设了大量的相关选修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是生命科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篇7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体系改革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项目技术背景,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及工程能力。
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托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制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创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总体思路应体现工程建设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培养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和更新。工程服务过程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将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线,在现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是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按照工程服务过程和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从浅到深、从先到后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见,“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审批都是由美国建筑工程教委员会(ACCE)来完成,ACCE对各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进行专业评估,使毕业生具有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监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所以ACCE的课程设置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业中进行领导工作的能力以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课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行为科学、定量科学中新知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ACCE 规定的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往沟通技巧等。数学与科学(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数学及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建筑科学(一学期24周课时),包括建筑材料及实验;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学、电工学、道路、排水;工地临时设施、模板、脚手架、基础工程、工程测量;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现场规划、房建法规等。预算与管理(一学期21周课时),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与财务、企业管理、房地产市场学等。建筑(一学期27周课时),包括制图、规范、合同文件、计算机应用、报价与投标、项目设施、项目控制等,包含案例。其他课程(一学期12周课时)。
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这些院校以综合性质的、工科性质的和财经性质的院校为主。湖北地区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是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课程体系要作相应的变化。
二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又要注重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以课程的确定要经过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
三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具体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是要按照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来决定课程和教学内容。
四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把握国内外管理学科的最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工程化背景下的平台课程的设置要求具有宽广的覆盖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工程技术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工程经济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占较大比例,以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为方向、以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发展道路。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学年为单位设计四个模块课程。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导向,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其中平台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1指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台课程2指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主要指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1至4指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设置课程,如图2所示。
五、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确定主干课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是主干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管理学。二是核心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管理学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法规。
2、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各学年的课程,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要强化工程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可以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内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努力塑造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素质。
六、结语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环节的最佳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师的需求。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小的分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
(注:本论文来自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2013C067)。)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3] 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 杨太华、、潘华、蔡依平: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 蒋时节、祝亚辉、任波、周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0(5).
[6] 方德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7]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11] 王淑雨: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2] 胡小芳、成楠: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6).
[13] 邹祖绪、邓彦兵:基于大土木环境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11).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及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方针进行了修订。根据学校类别,将传统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细化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1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吉林省产业需求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继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之后开始招生的生命科学专业,是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教育部布的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归为到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典型“工程”性决定其专业特征为工科专业,所以学生培养模式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它专业具有明显区别――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2]。本科毕业从事非对口工作在吉林省地方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所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中较为常见。根据学院多年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生除外)仅有1/3从事本专业,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1/3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等生命科学相关工作;1/3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企业普遍反映,入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滞后于理论能力,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独立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随着国家政策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产业涵盖医药、化工、检验、食品、环保等领域。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修正药业、通化东宝等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2016年1―6月,全省生物医药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3]。
此外,吉林省在生物化工,特别是“玉米化工”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已具有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中粮能源生化、松原吉安生化等龙头企业,打造吉林玉米生物化工材料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玉米生物化工材料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使生物质产业成为吉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4]。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可预见未来吉林省将大量需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建设调整滞后、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暂时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配置、授课内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需求,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急需大量应用型生物人才。因此生物工程系决定一改过去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生物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深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同职业研发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生物制药”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工”部分。降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及动手能力(表1)。此外增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在校内所学在企业进行检验。对于新增加的“生物化工”部分,系部教师根据企业一线情况增加发酵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础技术的操作要领。
3 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课程配置
根据多年企业用人情况反馈显示,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不具备毕业入厂即工作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行业新进展了解不多。因此,本专业重新规划课程配置。降低专业课理论学时,将其中“深、难”部分作为自学内容(对于考研同学,如需学习,教师可课下辅导);对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介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增设“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工程应用进展了解;此外,在增加实验教学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还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多课程实践技能。实验课的整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
4 提高应用能力,修改授课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为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在重新规划课程配置基础上,修改授课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增加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即采取部分“反转课堂”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企业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用技术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摒弃过去“一本教案讲一生”的教学情况,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讲授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4-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中生物技术作为科学界最前沿的学科,逐渐成为了各国战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步伐,另一方面由此延伸出的生物技术相关产业还解决了人类面临的诸多严峻问题、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生物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然而与此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首先,生物技术专业的就业率常年位于较低水平,最难就业专业中榜上有名,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大,其次培养出的学生既缺乏创新性、自主探索性,无法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学生们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位置尴尬,最后通过对集宁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该专业兴趣不浓,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非常的迷茫。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需要进行改革,需要我们跟据社会需求改革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一、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理科专业,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技术,改造物种,利用生物体或其某些特殊机能(如酶的催化功能、抗体的免疫功能)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在本科教育期间不可能培养出行行精通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全面性的教育教学、注重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通用型人才[2]。与此同时还可以综合学校自身情况及兄弟院校联系情况并结合导师制有目的培养少部分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最后再结合地方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定点定向的培养部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培养目标要兼顾通用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协调好二者的矛盾,一方面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对各类型人才的宏观调节,准确的契合社会中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是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上创立的, 具有很强的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学科基础知识把握准确,生物技术基本技能掌握较好,下一步应该结合地方企业特点注重专项的实验素质培养,让学生能胜任当地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可以将培养计划细化到单个学生,利用此优势培养出有鲜明特色、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
要想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素质。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要遵循生命科学基础学科理论、生物工程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其中生物工程应用理论研究就是生物技术研究, 是该专业的知识核心,主要包含四大工程即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明确各工程体系的能力目标,可以准确的指导课程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工程的课程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企业的要求来确定所需的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去堆砌全部的课程内容。总体来说在完善课程内容方面,高校要依据学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发展趋势,把握好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国际化的需求,在课程教育中将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比例调整到最佳水平,力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3]。
三、构建全面细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实验课程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校实验课程的开设还是以实验课程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进行,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由教师根据教材自行制定,各课程彼此独立,自成一套,导致了各实验课程之间存在着许多的重复实验而且整体水平偏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所以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各项实验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既保留基础实验技能的验证型项目,又要整合出代表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实验项目。例如以分子生物学实验为基础,整合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实验课程中均有的表达质粒构建、DNA提取、蛋白质表达实验,设计“生化与分子大实验”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但是由于我国现代的企业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只追求短期效应,校企合作的力度逐年减小而且乌兰察布及周边地区还较为落后,相关企业很少,实习机会较少,加之当代90后学生吃苦能力差,追求安逸,不愿进行校外实习导致校外实践教学进展缓慢。所以要真正落实校外实践教学最好在政府决策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让校企之间进行全面的合作。同时学校要应地制宜,结合当地企业情况,尽早利用企业特点开展一些兴趣培养,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接受校外实习。
随着学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逐渐发展以及教改的深入,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会更加完善,会培养出越来越多合格的生物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闫中良.关于“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535.
篇10
【关键词】35kv线路;工程施工;电杆倒塌
电力系统的完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在享受电力带来的福利时,也应该关注线路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其中施工电杆倒塌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从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还是从电力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来考虑,这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已发生事故的相关数据,找出事故原因,从而在以后的施工工作中得以避免,以便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事故情景再现
本文以某省一起35kv线路工程施工电杆倒塌事故为例,当电力工作人员在横担上紧张施工时,横担两端的电杆出现倒塌,4名电力工作人员全部遇难。经事故调查发现,电杆的倒塌方向与拉线大致相同,电杆周围的土没有填实,拉线未拉实等原因都成为事故发生的隐患。由此可见,在电杆倒塌事故中,人为因素不可忽视,需要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尽一切力量排除安全隐患。
2 线路工程施工电杆倒塌的危害性
电杆倒塌是线路工程施工中危害性极大的事故,尤其对电力工作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其次,它还对电力公司和电网等造成严重影响。故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杆倒塌的巨大危害性,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2.1 危害电力工作人员的生命
在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处于危险境地,各项安全保护措施的作用性及其有限。首先,事故发生后,电力工作人员的反应时间有限,无法快速排出危险。其次,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安保措施难以发挥作用,一旦出现电杆倒塌的情况,电力工作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另外,高空作业对电力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在危险发生时,往往来不及顾及其他。施工过程中电杆倒塌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力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2 危害电网的正常运转
电力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用电带来影响。一方面,事故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处理调查及善后工作,会延误线路架设工作。另一方面,某些时候线路的架设需要局部断电作业,半途而废会影响断电地区的恢复供电工作。因此,线路工程施工工作中出现的电杆倒塌事故会除了对电力工作人员带来生命威胁,还会危害电网的正常运转。
2.3 危害电力公司的声誉
对于电力公司而言,线路工程中的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更严重的是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电力公司声誉的损害会形成长久的负面效应,不利于今后工程的包揽,对自身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故而,作为电力公司,应该狠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杜绝电杆倒塌等事故的发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3 线路工程施工电杆倒塌的原因
总体来说,线路施工中电杆倒塌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人为因素,我们只有在教训中仔细分析原因,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3.1 电杆不合格
在电杆倒塌事故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由由电杆不合格引起的事故:第一,由于工程多,工期紧,电杆厂家把未达到养护标准的电杆直接发到施工现场。第二,为节省成本,电杆厂家会把异地电杆直接委托给施工当地的小电杆厂,无法保证电杆质量。
3.2 安全措施不到位
线路工程作业对安全措施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安全措施更是不容忽视。在电杆倒塌事故中,往往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电杆基坑没有分层填实的情况下,电力工作人员就贸然作业。第二,没有完全参照国家安全作业的相关规定,登杆前的安全检查工作不到位。第三,拉线和杆塔的设置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在以上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违规作业,会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带来极大威胁。
在线路施工过程中,拉线是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设施,永久拉线和临时拉线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在永久拉线的承力功能还未完全发挥出来时就撤走了临时拉线,没有考虑到永久拉线是否拉紧等情况,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线路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避免临时拉线拆除过早的问题,最大限度保证电杆的稳固性。
3.3 风速测定不及时
在线路工程施工中,自然环境也是必须关注的方面,它会影响到登杆施工的安全性。其中,风速就是影响登杆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某些时候并没有测定风速就贸然登杆,最酿成了事故。此外,当面对大雨、重度雾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时,施工人员不能登杆作业。
3.4 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意识薄弱是酿成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在线路工程施工中主要表现在:第一,安全监督不力,没有对整个高空作业过程进行统一指挥。第二,在登杆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存在不安全的施工行为。第三,对于各类岗位的危险因素没有仔细说明,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第四,工程负责人、高空作业人员等之间没有仔细沟通,对重要的问题未达成共识。
3.5 安全监护人的指责缺失
一般而言,在危险系数较高的工程中,安全监护人的工作不可或缺。可在很多线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监护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主要包括没有对拉线、杆塔等进行检查、没有核实基坑是否填实等。安全监护人的失职给整个施工过程带来隐患,加大了倒杆的危险系数。
3.6 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
在电力系统工作中,线路工程施工是具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工作,因此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防止电杆倒塌等事故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凭经验行事,忽视了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培训。工作人员在面对事故危险时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3.7 施工方案不合理
在线路工程实施前,应该由专业人员在充分考察地形、环境等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最优方案。但是,在某些时候,线路施工方案并不合理,一方面没有考虑实际,尚未作出事故预警。另一方面没有和相关部门做好配合,使施工部门处于孤立状态。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应该面面俱到,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 预防线路施工中电杆倒塌的策略
要预防线路施工中电杆倒塌,就必须从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下手,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并做好相应的预警方案,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1 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线路施工作为一项危险系统较高的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才能在施工过程中细心谨慎,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学习相关作业指导书和国家相关施工条例;举办关于高空作业等施工知识竞赛,让施工人员在活动中了解本项工作的风险及风险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作业中及时的规避风险;及时对施工中违反规则的操作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
4.2 完善监管措施
在线路工程施工中,监管工作要贯穿始终。监管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首先,在作业人员登杆之前,对拉线、基坑、安全绳等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在高空作业中,监管人员要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暂停作业,进行检查;高空作业完成后,在撤走临时拉线时要保证电杆的稳固性。
4.3 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要提高线路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必须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首先,应该多开展高空作业交流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取经验。其次,可实行“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经验丰富的人员形成自己的示范效应。另外,还应该给电力工作人员提供带薪培训的机会。
4.4 制定完善的方案
在线路工程施工前,应该由工作负责人根据作业指导书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应该对线路工程所处位置的地形、环境等因素充分考虑,确定电杆竖立方式。第二,应该将工程过程中的安全监管等问题充分考虑清楚,职责分明。第三,应该针对本项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控。
4.5 完善施工流程
施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工作要求对施工班组人员进行工作内容交底、技术交底、安全交底,查看工作班身体状态是否适合工作、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以上工作全部完善后再进行工作。
5 结束语
在35kv线路工程施工中,电杆倒塌是危害性较大的事故,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及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因此,我们应该找准电杆倒塌的原因,认真剖析,并从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监管措施、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完善工程方案等方面来杜绝电杆倒塌的事故发生,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昌垣,张宇.南方山区220 kV送电线路倒杆(塔)原因分析与抢修对策[J].电气时代,2008(6).
[2]谢强,孙力.覆冰荷载作用下500kV输电杆塔结构破[6]坏机理试验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0(12).
[3]陈勇,窦艺成,姜毅等.预留检测孔的电杆及埋深段内表面裂缝无损检测方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