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实行实践教学改革以来,以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为目标,增加了以《出纳实务实训》《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手工沙盘实训》等为代表的专业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会计核算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深得企业好评。
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和与相关中小企业的联系,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毕业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和变化,从中反映出我校现有的会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大的尚需进步的空间:
第一、多数小企业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后,随着企业业绩的提升,公司的成长速度要求企业必须改善管理,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管理层会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尤其是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用财务手段来管理企业。不仅仅只通过产品盈利,还有通过加强管理:如成本控制、流程优化、资本运作等带来的利润。通过管理为工资创造的利润是和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小企业更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包括个人能力、成长性以及管理才能。
第二、我校以及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现有的实训体系更注重学生核算型技能的培养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训体系的建设,而忽视了管理型技能的相关课程的改革,管理性质的课程理论性太强,加深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需要对管理型技能相关课程做实训实验的设计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第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就业率高,但质量不高的现状,学生在毕业头几年内换工作的情况十分常见,但在职业发展上,没有对自己有很好的规划,究其原因,是局限于核算型会计工作,没有形成管理型会计的思维,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职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所在。对学生管理型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掌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管理型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的关注,帮助他们形成提升自身价值的意识。因此,我们建议以专业培养计划为依据,设置增加以下两门实训课程,并对已有的ERP沙盘实训课程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
一、审计实务实训课程
审计实训的单纯性和实际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使给我们的实践教学带来挑战,课程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实务工作,而是让学生熟悉审计工作流程,培养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的问题进行搜集材料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
审计实务实训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单项实训采用手工实训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审计实务的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综合实训在审计实务理论课程和单项实训之后集中进行,教师提供被审计的仿真案例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要求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审计程序。在审计综合实训的组织实施上,可以将学生分组成为各个会计师事务所部门,分角色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展开,设计业务承接、编写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情境,以及委托事项沟通、业务承接评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写总体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评估审计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测试、货币资金审计、销售预收款循环审计、采购预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试算平衡表和调整分录汇总表、编写审计报告十四个工作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意识,形成职业思维。实训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为例 进行讲解 、分析知识点;注意对学生实训过程的引导 ,要求学生总结审计工作基本流程中,所需证据获取的手段、形式、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等,减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盲目随意性, 推进实训教学管理规范化 ,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
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
校内财务管理实训室的建立需要复杂的实验模型和巨额投资,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财务管理的实训课程应结合已有实际条件,从会计专业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以创业计划书中财务部分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为载体,围绕设定的虚拟行业、产品和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学生自由组合成为几个模拟的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设置企业财务总监、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等岗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工作情景,涉及财务预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等多个工作任务,推演出企业创办前五年的财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教师扮演创业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对学生完成的创业计划的财务部分进行提问和审核,公开讨论,最终评选出最为完善和合理的创业财务构想。
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去搜集支撑企业的财务信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和发现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情况,想法设法找出相关的财务指标,从而使自己的报告更真实有说服力。教师应将实训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任务,让学生一步步思考和完成,有益于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Excel完成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使用PowerPoint做展示报告和工作方案等,培养学生利用办公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能力,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广泛吸收不同的意见和方法,锻炼思维,开拓思路,逐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决策体系,提升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
我校现采用ERP手工沙盘教学模式,沙盘模具的使用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是学生能够很快投入企业经营的过程,保持学习热情,增强主观能动性。但ERP手工沙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盘面监控得不到保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更多的关注盘面操作,经营流程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起不到促进其思考和总结的效果。而ERP电子沙盘操作方便,软件自行监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ERP手工沙盘的缺陷,每个操作步骤的不可逆转使得学生在操作前更加谨慎,决策分析更加到位。教师从繁杂的监控和记录中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加从容。与ERP手工沙盘相比,电子沙盘的运行规则和可变参数的设置等更加灵活和全面,使得实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全面考察学生决策能力,加深对企业经营的理解。
ERP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在运行流程,运行规则和角色分工上的相似,使得我们在教学组织上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让学生先在手工沙盘上运行一年,使学生充分熟悉和掌握运行流程和操作规则,小组成员经过磨合,合作更加顺畅。在此基础上,引进电子沙盘,在分析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的差异性后 ,让学生用电子沙盘重新操作,完成电子沙盘六个年度的经营。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需做好充分的资料和信息准备,对于遇到的专业知识及时讲解,鼓励学生成为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角。每年经营结束,教师应结合现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企业经营的战略战术的高度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以此打通学生的知识脉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建设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篇2
关键词:集团公司 培训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 “三三三模型”
在当今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中,人才显得越发重要,成为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为了获得所需人才,企业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忠于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课程体系是现代企业培训的热点,通过对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可以为集团公司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素养好、科技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管理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三支人才队伍,促进集团公司业绩持续提升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集团公司培训体系架构简介
经过多年的教育规划、经费投入和培训实践,集团公司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其中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课程体系,详见图1。
组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培训组织设计、培训文化形成、培训职能划分和培训对象确定等;
制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战略规划、培训政策制定、培训制度建设、培训档案建立和培训手册编写等;
流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申请、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反馈等;
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内容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单元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训课程实施、培训课程评估、培训教材建设等。
从目前情况来看,集团公司培训体系的建设进度不一,其中,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已经较为完备;流程体系已经大致成型,但还需继续完善;而课程体系则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花大力气建设。
二、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不足之处
1.还处于培训课程单元设计阶段,未形成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
目前,集团公司的培训管理人员已基本掌握单一培训课程或某一课程单元的设计方法,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课程时间以及空间等。但是,这些课程或课程单元并没有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设计,它们之间缺少一定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从集团公司层面讲,目前还没有涉及到“三支队伍”、“三大层次”的完整课程体系。
2.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主体不全,受训对象参与不够
从目前集团公司的培训组织体系和培训流程体系来看,集团公司培训主管部门每年年初下达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中规定了培训对象和培训专业。培训管理人员根据培训计划,从专业角度来设计培训课程。由此可见,集团公司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管理人员,受训对象很少能够参与进来。
3.培训课程以外来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不足
由于集团公司规模较大,目前已有员工11余万人,每年新进员工达到几千人,专业众多,层次不一;另一方面,集团公司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培训课程编写组织,培训管理人员受到专业和能力的限制,因此,集团公司目前的培训课程以外来教材为主,自编教材明显不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培训质量。
三、现阶段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战略性原则
战略性原则,是指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要服从或服务于集团公司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同时,要符合集团公司“四大战略”(即军民融合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和质量制胜战略)的人才培养要求。
2.主动参与原则
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以往受训对象参与不足的问题,让受训人员主动参与到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和培训效果评价阶段更需要受训人员的积极参与,这样才会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学以致用原则
学以致用原则,是指培训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必须是受训人员个人本身和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而且,必须将培训课程内容和培训后的使用衔接起来,这样的培训效果才能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最终为提高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服务。
四、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培训体系以及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集团公司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可采取“三三三模型”,详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三三三原则”,所谓“三三三”是指三支队伍、三种层次、三大模块。具体来看,
“三支队伍”,是指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报告中规定的培训对象——三支队伍,即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三种层次”,是指三支队伍在成长过程中的三种层次——基层、中层和高层。
在图2中,X轴是“三种层次”,Y轴是“三支队伍”,将X轴和Y轴相交,我们可以发现,焦点处就是“三支队伍”结合“三种层次”的具体情况,共有九种情况,即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初级技术人员;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由此为依据,集团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九大分体系。
“三大模块”,是指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的九大分体系的培训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模块——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培训课程九大分体系中的职业素养各不相同,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各有侧重。
五、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成立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专门机构
为了实现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常态化、正常化,集团公司相关培训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课程体系机构。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不单需要较强的资料收集能力,还应该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辑。
2.完善投入机制支持自有教材编写和推广
根据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培训实践,要想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企业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自编教材。目前,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之一就是自编教材在整个培训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偏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集团公司培训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支持符合集团公司自身特点的自有教材的编写,并在集团公司的培训工作中大力推广自编教材。
3.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信息化平台
为了让培训工作搭上信息化的快车,符合集团公司高科技企业的特点,集团公司应建立统一的培训课程体系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化平台应该包括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网上考试平台等。通过培训课程体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集团公司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在网上进行培训内容需求分析和培训课程评估,受训对象可以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和课程考试等,不但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六、结语
为了实现“打造国际一流的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公司的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仅仅对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集团课程体系的“三三三模型”。下一步工作是围绕“三三三模型”,对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具体建设。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集团公司的培训体系将更加完善,集团公司的培训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军.从职种看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人力资源,2009年1期.
[3]郭燕燕.关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继续教育,2006年9期.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POOL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62-0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五年制高职教育联合体,下设49所分院、44个办学点及4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16大类、13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笔者发现,如果课程权力集中于院级层面,必然使课程体系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各分院需要;如果权力完全下放至各分院,无疑又将形成各自为政、混乱无序的局面,无法实现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行。学院成立后,在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顶层规划、分工协同、过程导向、一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POOL模式。借助协同论和系统论理念,充分发挥江苏联院“小学院、大学校”的联合共享优势,构建起了课程体系建设联营体(CurriculumPOOL)的江苏模式,充分显示出学院“大规模、大活力”的特色。
一、顶层规划(PLAN-P)
(一)发挥联合共享优势,建立顶层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学院建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顾问,不仅对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决策方案,还组织审核学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服务。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实现专业统筹,对大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研究制订和修改完善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开展校际教育教学交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教材审定委员会,保障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规范进行,为推进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建立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的申请、评审机制和专业建设的评估、检查机制,规范了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近年来,通过建立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合格专业、品牌(特色)专业评估,学院组织开展教学检查等方式,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二)在具体实施中贯彻顶层规划意识
1.顶层规划设计课程结构。学院五年制高职是按照五年一贯统筹安排、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教育教学规律来设置课程,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无缝衔接的“立交桥”。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学习时间为9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精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约为500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为4:6,专业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专业技能课程课时的50%,任选课程占总学时比例应不少于10%。以强化基础与服务专业兼顾的思路,按照高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段的文化基础学习的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将文化基础课融入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两者相互渗透,五年的学程既保证了学生具有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
2.顶层规划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学院建立了院本教材开发指导、评估、出版与使用的准入机制,开发多样化教材,丰富课程资源。2009年出台《关于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苏联院[2009]4号),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各分院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遴选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院组织专家对院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评审和项目验收。2014年制定《五年制高职微课资源建设的技术要求》,积极推进微课资源建设,近两年来依托各专业协作委员会建设了一批专业微课资源,为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顶层规划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制定,而应该由各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以各分院为主体进行制定。学院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作为推进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经过不断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依托专业协作委员会和分院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制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院级课程标准,为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巍
二、分工协同(COOPERATION-O)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构建完整高效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保证。依据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学院作为一个由多所分院和办学点组成的联合体,其课程体系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并非各分院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协同运动的结果。因此,合理促进各分院课程体系建设能力的动态整合,是江苏联院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对各分院课程体系建设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及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才能促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演进,从而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课程竞争优势叠加和连续化。相反,各分院或办学点课程建设能力的不均衡及各要素的低效整合,会制约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能力的提高。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江苏联院和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等系列文件,为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协作委员会等组织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江苏联院的联合共享优势,引领了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学院为共享平台,以各分院(办学点)和专业协作委员会等为组织实施单位,采用跨界模式,坚持多元主体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制订了44个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51门院级精品课程,指导相关学校开展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依托专业协作委员会组织开展需求调研,提出院本教材建设意见,学院根据指导意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同时对教师立项开发教材过程予以充分指导,对教材编写进行监督,组织“行、企、校”专家评审,并定期收集使用情况数据便于及时修订或再版。近几年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出版社、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了院本教材的开发,现已有院本教材102本。由于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开发教材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教材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
三、过程导向(PROCESS-O)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起点,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不仅仅是培养一线岗位的一般操作人员,更多的是培养智能型操作人员、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等,培养的是“工匠”型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实践教学方面,不仅要求学生会操作,而且要求学生在掌握经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策略技能,在会做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创新。可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四维特征(详见表1)。因此,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体现“高素质、重应用、重技术技能、重现场”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要体现“培养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征。
由此可见,要适应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要求,就有必要开发和构建相应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通过校企合作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n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系统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达到1500学时以上,建立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实现了教学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一体设计(WHOLE-L)
(一)院级层面的一体设计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江苏联院从全院角度出发,将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协作委员会及各分院和办学点视为一个整体协调系统,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及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形成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良好的信息联通渠道。作为一个有
图1江苏联院课程体系一体设计示惹图机整体形成共同的课程观和课程目标,讨论规划各个阶段衔接的课程标准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进行统一协调。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从全局视角出发,集中有效资源,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协调,坚持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原则,有效解决复杂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使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体现出整体性。(详见图1)
(二)学生生涯层面的一体设计
篇4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实现规模办学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之生命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为使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上新台阶,为不断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我认为需完成三项主体工程: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成型的优良向上的校风;深化教学改革,建设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
一、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沈阳化工学院科亚学院教师队伍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职教师,一部分是从总院聘请的专任教师。为了学院今后发展,学院教师队伍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专职,一部分从总院聘任,一部分从社会聘任。学院从总院聘请教师采取从高向低聘:先聘教授、副教授,之后聘讲师,原则上不聘助教任课。一部分从社会聘请优秀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来校任课,从而保证所聘教师基本资质较高。教师队伍建立后要稳步向学习型组织发展。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组织愿景,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进而达到强化组织整体能力的目的。在强化教师队伍内部修炼的同时,外派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达到眼睛向内看自己,多寻找不足,眼睛向外看世界,多向外界学习。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二、培养优良向上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稳定的文化积淀,培养校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校风所含范围很广,从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到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折射出来的都是校风。
学院校风应从两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组织成长过程就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产生制度,教学需要产生教学管理制度;学风建设需要产生学风建设制度;行为管理需要产生行为管理制度,而制度的有机合成,就形成学院制度文化建设。科亚学院建院时间较短,现有部分制度尚不完备,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以法治校,规范管理。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强化班子作风建设,教师教风建设,学生学风建设。
要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子,班子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作风上要塌实做事、老实做人,在行动上要肯为人先,干在前以此带动全院师生。教师教风上要树立育人先育己观念,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学上鼓励师生互敬,教学相长。学风上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以教师崇高的师德、规范的行为、高超的教学艺术手法引导、带动学生,以辅导员谆谆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神感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优良学风。
学院经过几年努力在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如能成形,就将为学院优良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预测教育变化,与时俱进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建立正处在改革阶段,学院必须以现实社会情况为基本参照,从生源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走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之路。
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因材施教、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原则。研究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规格,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人文教育体系、辅修体系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发展。科亚学院经过几年实践近年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入校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宽口径基础教育,现在看效果很好。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范各类课程教学要素,全面落实“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行课程教学形式规范制度,强化课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竞赛,完善课程环节管理。使教学过程规范有序。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支持教师参加教改立项,做到在不断改革中推进教学进程的不断完善。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好计算机实习基地,建立部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强化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环节。完善实践环节的检测标准。
2.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结合学院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细化管理环节,保证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强化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网、完善听课制、网上评教制。强化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考核考试等五大基本环节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借鉴总校课程体系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但这种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是否符合独立学院生源实际应是今后学院注重研究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生在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和时间上较公费生有差距,学院培养学生目标定位也与公费生有所区别,因此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母校课程体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在选用教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机组合,协调搭配。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切实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学业的基本掌握、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大助益。学院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与公费生区别,选用部分院校为三本学生编制的新教材,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部分优秀教材;在课程配置上,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强化素质教育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开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知识面上拓展开来。
总之,学院如果能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起优良向上的校风;能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学院就将在教学质量上有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有效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对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作用,系统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道路。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设置 全程化 理论+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众多高校毕业生难觅“良机”;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也是导致自我缺少市场竞争力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搭建了一座由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目前,各高校已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然而,教学中也只不过是以大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辅佐,让就业指导课变成了一门乏味的“选修课”。所以,建设良好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已成为社会、学校及大学生 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当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些高校也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总体看来,在大多数高校中,就业指导课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甚至部分高职院校误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作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且大多数高校仅在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就业指导,使学生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同时也缺乏较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就业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相Y合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必须考虑毕业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而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大学生找工作上。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思路,创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很现实意义。
(1)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建设完善的“全程化、阶段化、模块化、实训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学校对学生的责任。
(2)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系统的学校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3)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树立。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多数大学生开始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丰厚的收入待遇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专业人才的不均分布,从而影响社会国家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较为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听取各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实施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形成以“理论+实践”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一上半学期:
模块一:专业介绍
任务一 了解专业基本内容、本专业所适合的行业、就业岗位及职责;
任务二 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所具备的技能、应具备的素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本行业省内外知名的企业。
模块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任务一 职业概述
任务二 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
任务三 自我认知,良好的价值观形成、职业测评
任务四 制定大学生涯规划
任务五 社会实践、毕业生访问、职场人物访谈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大一下半学期:
模块三:职业素养、道德规范与职业礼仪
任务一 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任务二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任务三 职业礼仪与养成
任务四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及其作用
任务五 职业行为的训练途径
大二上半学期:
模块四: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文化教育
任务一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任务二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
任务三 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及体验
任务四 就业心理准备及调适
(限于篇幅下略)
五、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
第一,在深入调研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将新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用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
第二,创新就业指导教学理念,探索“理论+实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方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掌握实用的就业技巧,为实现“就业梦”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征,深入研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以更准确地定位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高职院校是现阶段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对其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兴起,人们对酒店的标准不断提升,酒店管理专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陆续设置酒店管理专业,并试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其人才培养的模式、水平与市场需求相符,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经验对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使其教学效果更加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出努力。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讲求实用,所以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灵活应用主干技术,将知识综合应用,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但由于其教育目标与本科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等各方面都应具有其特色。
一、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教学全面顺利的实施、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专业的设置等都需要课程体系做支撑,其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水平和能力,对学校发展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将理论性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能够满足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技术能力培养,使其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时展的需要,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要专业性的调研数据作支撑,使其具有科学性;其次,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具有指导性;再次,将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课程标准,使其具有规范性[1]。
(一)酒店管理专业调研其调研的方向主要包括酒店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态,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酒店行业的人才标准等,通过调研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在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前为其课程体系建设提供较准确的数据支持;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北上广、珠江三角洲等地,其酒店管理人才需求量大,而且对酒店实用型人才的标准相对明确,而且其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大量的酒店管理人才,所以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调研应着重针对这部分区域进行[2]。另外,由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与旅游息息相关,调研的对象还应包括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局。除此之外,由于酒店管理近期毕业的学生所接触的酒店行业状况最及时,而且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学生未来接触的职场环境最贴近,所以针对酒店管理毕业生进行调研也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资料检索、专家访谈、数据分析,可以对目前大城市酒店行业的人才结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产生较全面、准确的了解,这为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定位提供了依据[3]。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依据,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定位,对教育工作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概括,然后确定课程结构,并由专家对其进行论证[4]。由此深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其就业方向,对具体的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落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既能够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服务技能,酒店管理技巧和理论知识满足现代旅游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5]。人才培养规格以学生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全面发展为标准,而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准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以此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叉循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可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技能课以及素质拓展课和选修课,由此培养具有实用性的酒店管理人才[6]。
(三)酒店管理课程标准酒店管理课程标准应以实现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实现理论知识、实用性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综合培养,所以现阶段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标准应以“岗证一体化”为主线,以酒店行业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标准为依据,丰富酒店管理课程,在原有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职业素养教育课的基础上,增添如普通话、形体、茶艺、人力资源管理等与酒店管理相关课程,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全面化[7]。
二、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现代酒店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设定的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整体质量为目标,以改革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学生的顺利就业为导向,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改革,进而对教学方法、条件进行不断的完善,扩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扩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具有高职特色实用性较强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而培养出符合现代酒店需要的人才。所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完成符合现代酒店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设计,建立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范围,确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改革目标。具体改革的思路应以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理论、技能和素养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结构,构成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如订单式教学、教产一体等,构成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认知性实践、仿真性实践等为主线,使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得到改善。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酒店管理课程设置,对其整体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不断得以优化,将职业活动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实用、有用、够用,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酒店管理的核心课程进行不断的加强,并不断完善其相关的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目标等都能够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改革得以实现,学校可根据课程设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酒店行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其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符合其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瑜.基于就业岗位群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牟青.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褚艳兵“.工学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4]赵蓉.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陈的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25-27.
[6]李晓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开封:河南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培炎;课程体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55-02
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各类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1]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源保障,对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高等学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1.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目前大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科研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也包括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自主开发等。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划拨给高校的专项资金,大学生以项目为目标,以开发实物模型、软件成果的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资助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科技竞赛以专业为主导特征,是在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技能方面的竞技活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已经初步建立,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根据对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的调查,大学四年间,有50%以上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加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习成绩在前2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80%,学习成绩在前5%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是100%。由此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体系化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在校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密切互动关系,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导向和内在驱动力。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而目前基于专业知识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重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轻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导向性设计。[2]逐步完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从知识导向型从能力培养导向型的转变,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具体实现。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能力实现的基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配合,还要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在体系中的定位、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科技创新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内容设置中,要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与实现。
2.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服务。传统的实践教学直接目标是为理论教学服务,培养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技能。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中,科技创新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在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开设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课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中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的设计理念、思想、对设计的总体把握和理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设计计算、仿真分析等主要技术性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一般性技术哲学的学习。[3]所以高等教育亟需开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现代设计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开拓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广度,实现科技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专业知识融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内容的任务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渠道。传统以班级、专业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元,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1.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慕课、微课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又为这些教学资源提供了大量可以获得的教学资源。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学仿真平台又为教学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成本低廉的实践教学手段。如何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
2.扩大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传统的知识导向型的教学模型在理论知识传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知识导向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受目前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都需要教师各方面的激发和鼓励。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以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析方法、创新方法。
3.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内实验、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具体方式。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相关,根据教学大纲,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稳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由设计任务、设计成果到设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以服务、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为目标,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激励机制
在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中,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服务,激发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逐步形成完善学生课程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本科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本科教学的管理的范围,但是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科研的性质,科技创新教学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科技管理机制既要对科技创新项目、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活动宣传、立项、检查、评审服务机制,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更要为广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方法领域的指导服务,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方法类课程的建设,建立学生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实验室或者实训中心,不定期通过技术讲座、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2.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机制。目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考虑相对比较少。根据调查。北京林业大学专项调查表明,学积分排名在前20%的同学有80%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最为直接的动机是学校的激励。根据目前的评价机制,学习成绩一般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很难在本科生各类评价中获得优势。而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目前也缺乏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首先,将科技创新能力有机融入到学生评价机制中。其次,设计科学的创新成果评价办法。最后,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这样可以积极鼓励具有特殊创新才能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质。
3.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经过几年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部分高年级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如果给这些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科研活动,对于提升这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通过一定渠道,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形式。
课程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但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的积极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
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2010年,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2013年,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2014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3):110-112.
篇9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47-02
1 生物信息学概述
伴随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1]。作为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的整合学科,生物信息学在生物进化、生理功能、疾病治疗、药物开发、农林产业等众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研究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内在定量规律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鉴于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发展生物信息学专业教育,有计划的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对促进现代生物医学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
2 生物信息学教育发展现状
生物信息学发展起步于20世纪末,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生物信息学已经发展成为了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朝阳专业,国内众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本科和研究生专业[3]。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绝大数单位依托于单一的数学、计算机或生物学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过程存在生物信学理论基础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不完善、专业教材匮乏、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全国领先创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单位之一,多年来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和本、硕、博各类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生物信息学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生物信息学高端人才需要[4]。为解决生物信息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培养高水平的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我们提出立足国内高等生命科学与医学教育,建立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高质量培养具有理工科创新思维能力的生物医学人才,为我国生命科学―医药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输送大批专门人才。
3 生物信息课程体系建设
3.1 课程建设目标和指导方针
结合生物信息学才培养目标,经过数十名骨干教师十余年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及人才培养成果经验反馈,我们适时调整本科生课程及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公共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相辅相乘,重视学生理工生物医学全方面素质提高,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高端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
3.2 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考虑到生物信息学多学科交叉特点和国家大学生培养要求,及学生未来就业深造所必需的基础和专业能力,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创了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在医学院校独立开展近40余门数理基础课程和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主要的课程建设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国家限修课):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外语、体育。
(2)生物医学基础课程:解剖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实验、分子药理学等。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JAVA)、数据结构、Perl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4)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组合数学与图论、微分动力学方程、运筹学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5)专业基础课程:信息论基础、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优化算法、随机过程、生物信息学概论、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生物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分子生物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数据可视化、专业外语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6)专业课程:生物芯片技术、结构生物学、分子进化、分子生物网络、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药物基因组信息学、统计遗传学、计算表观遗传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7)综合实践课程:课题标书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进展等。
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开创的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跨专业交叉性教学计划特色。该课程体系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扎实稳妥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医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教育,同时,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精尖人才培养、特色化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但打好将来从事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工作基础,更重要的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密切联系,切合相关研究开发与产业实际,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原始创新研究与产业开发的能力。
4 生物信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建设
4.1 五年制分段培养与多学科教育体系
目前,我们根据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考虑到基础课程多,实践能力要求高等因素,采取“2+2+1”的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年理论基础课程、两年专业课程与一年实践应用课程培养(含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此模式在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反馈中证实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依托于生物医学综合优势及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功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中的知识技能交叉、渗透,培养适应21世纪生命学科与转化医学领域急需的生物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的交叉性出发,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加大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力度,建立更为紧密、完善,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将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系统性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4.2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模式
在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研一体化、学业导师制、报告研讨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和科学研究,在巩固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把握。
“教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由注重多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大众教育,向注重少数高精尖创新能力培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将科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优秀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产业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本科生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实行学业导师制。采取学生与一线骨干教师双向选择方式,使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业指导教师。导师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和专业辅导,并通过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科研训练、早期科学研究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尽头和对专业的深入认识。
专题报告与研讨制度: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与实践。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各方面资源,获取学科前沿信息,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提问、研讨、总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独立完成达到核心期刊发表水平的生物信息这科研课题。
5 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从基础到实践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段式、推进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政策措施、人员配备、经费匹配等各方面给予鼎力支持。优先保证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快速、有效的建设,已经形成国内顶尖的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团队,并为国家输送着大批高水平生物信息学人才。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能够完善生物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理工科思维和技能解决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更为有效的实现生命科学攻关和创新研究理论形成;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是我国科技研发的薄弱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培养适用于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型生物信息学人才,将为我国的医药物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创新临床诊断技术开发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促进科技转化,产生潜在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6 致谢
本文研究内容是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课题创新型生物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面向生物信息产业开发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整合设计研究资助下完成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领导的支持,并得到兄弟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 Ned Wingreen and David Botstein. Back to the Future:Education for Systems-level Biologists[J].Nature Review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06,7(11):829-832.
[2] 徐良德,马晔,孙红梅,等.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实践探讨[J].素质教育,2011,11:33-34.
篇10
关键词: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65-03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基本技术,并能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突破传统的课程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建立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际能力培养。
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深职院网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专业集成公司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岗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岗位,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岗位。相应地,课程体系将以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建设。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2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2.3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在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抓好10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2.4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网络专业应该进一步调整充实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好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使专业教材系列化,并争取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方面取得突破。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正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专业正参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教育部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力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果,促进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专业教材对全国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为此,拟采取并切实落实下面的几项具体措施。
3.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组网、建网”,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2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Cisco,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加大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网络专业将“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网络监测技术、信息工程监理”等10门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先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1)修订完善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教师教案;(2)在原有教师电子课件的基础上,以Cisco、华为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3)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完成至少4门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的教学资源上网工作,争取专业所有主干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推广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在2年内有2门以上的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3.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4结束语
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专业与Cisco公司合作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以及和华为公司合作建立的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多次获得全国/亚太区优秀网络技术学院称号;专业由于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2007年初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验收,成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在2006年底入选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建设专业。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2]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3]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