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红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红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彰显的是黔南州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浓郁醇厚、民风民俗古朴典雅、红色文化光耀千秋……60年,黔南州在改革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奏响了一曲曲斑斓多彩、绚烂缤纷的文化乐章。
作为黔南州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始终贯穿建州60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节、毛南族火把节……在黔南州,每年举办的节庆文化活动达300多次(处),民族文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擦亮文化宝贝,黔南州大力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建州伊始便投入专项资金保护文物,经过多年挖掘、抢救、整理,福泉古城墙、葛镜桥、惠水仙人桥洞葬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保护修缮,文物古迹重放异彩。与此同时,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12年8月26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等珍宝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截至目前,黔南州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各50处、3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72项、州级121项,非遗项目传承人1400名。
民族文化是底色,红色文化是特色。依托红色资源的天然禀赋,黔南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干部群众血脉。邓恩铭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板寨红七军会师遗址、深河桥抗日胜利纪念园等红色记忆已成为黔南州红色文化之旅的新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史、品味“红色文化”成为了黔南一道动人的景观。
为进一步打造文化精品,黔南州积极推进文艺创作,厚植文艺繁荣的土壤,产生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其中,布依民歌《好花红》获2001年舞美、创作、演出三大金奖;孟学祥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获骏马奖;电影《近距离击杀》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专题新闻《双肩背出鱼水情》《干部也“召回”》分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广播影视大奖……这些文艺精品既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又为文化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推介平台。
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黔南州依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资源,加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瓮安猴场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区、惠水好花红文化旅游区、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产业园……文化旅游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黔南州的知名度,黔南旅游产业态势不断向好。
篇2
____镇地处____县城东北103公里的____腹地,位于____两省、三县(____、____、____)交界处,辖9个村(社区 )2857户11349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海拔410—1560米。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
──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镇因中国工农____第____军曾在当地九龙山浴血奋战,并创建革命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____精神深入千家万户。
──____唯一省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____年4月1日,投资1509万元的____纪念馆园区建成并对外开放,是____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市首家被命名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开馆以来,共接待省内外学习、教育和观光游客5万余人次。
──“中国____”核心区域在____。____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富产汞、锑、金、铁等,其中地下汞矿存量位居全国之首,亚洲之最。据史载,秦陵地宫水银、北京故宫所用的上好朱砂,均来自____青铜沟,____被誉为“中国____”,而汞矿主产区青铜沟位于____镇境内。
蕴含巨大的潜力
____镇交通便捷,境内山水奇石景观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现代工业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有四大潜力可挖:
天然宝石──鸡血石。在原公馆、洛驾、北沟、青铜沟一带是出产鸡血石及朱砂、宝砂石的矿区,古人统称青铜沟。青铜沟的鸡血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昌化鸡血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巴林鸡血石有数百年的历史。青铜沟的鸡血石历史早、品种多、质量好,全国首屈一指,占世界领先地位。
天然氧吧──宜居地。____镇境内生物种类多,森林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位居全县之首,比省上“____”提出的____覆盖率预期达64%还高16个百分点。空气清新,负氧粒子含量每立方米达20000个以上,实属天然氧吧,是益寿宜居首选之地。
历史遗迹──古矿洞。位于____北部小河镇公馆与____镇竹筒的大、小青铜沟一带的古矿洞遗址,地质部门记册在编的有900余处,实际超过千余处。它们深浅不一,小的深数米,大的深数百米,千年古矿洞群见证古代采矿业发展历程,极具考古价值和申遗前景。
人文景观──古民居。____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以陈家大院贞节牌坊“節勵松筠”石匾为代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飞檐翘角的明清民居建筑与现代富有____地域特色的“汉水人家”民居,风格迥异,比对鲜明,让人视角穿越时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厚积薄发的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聚力建设,____镇域经济取得了突破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畜牧、魔芋、林果等富民产业基本形成,____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32元,较“十一五”增长2.8倍,高于省市县平均水平。
大交通不断改善。____镇虽然地处县界周边,但交通便捷,____“大北环”公路穿境而过,北距“西康”高速____小河出入口约50公里,西与316国道、“十天”高速畅通相连,“红东路”与____县对接贯通。近五年,全镇新修村组公路47.5公里,水泥硬化51.1公里,修建拱(函)桥20座,通村水泥路形成网状贯通全镇9村,公路通组到户率达89.3%。
新民居独具特色。近几年,____镇抢抓国家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革命老区建设等政策支持,中心集镇新民居建房574户,建成以“汉水人家”风格为代表的丰积等村(社区)集中安置点20个,全镇共建新民居2423户,占全镇总户数83%,以集镇为中轴,形成具有____风格的新民居群。
配套服务基本健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____镇内三产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近年来,新开办农乐10家,餐饮业8家,商店11家,先后推出系列旅游纪念品。全镇农村网改达85%,通信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配套服务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____精神根植民心。当年,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____战士被当地群众尊称为“____老祖”,____精神世代相传,造就淳朴民风。特别自全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以来,朴素的____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活动室规范化建设达100%,干群创业激情得到全面释放。
未来发展的构想
发展____旅游,打造____品牌。立足____镇情和现实基础,发展旅游业应围绕一个主题、搭建两大平台、突出三条主线、主攻四大看点。通过抓项目促开发,实施高点起步,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一个主题──____精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____精神是革命先驱留给老区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____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所在。新时期,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____精神,不断升华凝练____精神。通过大力弘扬____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思想境界,形
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以村民自乐班和景区红色文化节目活动为载体,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把____建成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新镇。 两大平台──____纪念馆园区、古矿冶遗址。坚持把红色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将____纪念馆园区打造成____红色旅游标志性精品景区。目前“____纪念馆园区”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已完成,力争尽快启动实施,建成后的园区规模扩大到12.6平方公里,提升纪念馆园区品位,使之成为融革命传统教育、德育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和干部培训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以____为核心区的千年古矿洞群遗址,下一步加强与各级文管部门衔接协作,对____古矿洞群开展详细调查,作好打包开发前期工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矿冶遗址”。
篇3
一年多来,贵州省文化厅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多元化优势,通过推动全省一系列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落地,全力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记者就此专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
引核心 找出路
文化强省凝聚正能量
: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文化厅是如何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
徐 静:一是形成核心价值的强引领。把反映贵州地域特色、延续历史传统根脉、承载国家主流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饱含民族优秀基因的高质量的文化精品,进而成为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二是形成发展自信的强支撑。80年前,党和在贵州实现了从挫折到胜利的伟大转折。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就是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表现我们从挫折走向胜利、从“后发”走向“赶超”的辉煌画卷,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自信,进而增强发展自信。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不断优化各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欲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必先明确自身优势才能找准出路。贵州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徐 静:在遵义发生历史性转折,到会址时指出,要运用好历史经验,让精神永放光芒;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6.11%的多民族大省,各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天下之山,萃于云贵”,山地文化是贵州文化中的特色,山地提供生存环境、制约人的视野和生活方式、同时造就了贵州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王阳明“龙场悟道”,给贵州留下了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阳明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知行合一”的心态观成为贵州特色;“三线”建设奋斗创业的历史给贵州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省文化厅围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省战略采取了六大措施: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做“实”阳明文化、做“活”“三线”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的打造,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建工程 树品牌
文化强省更可触摸
:文化资源最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落地,才能形成引领核心价值、支撑发展自信、满足人民需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成果。对此贵州有哪些探索?
徐 静:为把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落到实处,文化厅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施文化传承脱贫工程、文化基础建设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文化服务大众工程、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数字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交流提升工程、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2016年,文化厅牵头的“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培训计划”被纳入2016年贵州省民生实事;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贵州美术馆、贵州文化广场、贵州省博物馆、北京路影剧院等文化阵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我省省级美术馆零突破……
这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建设、文化活动的举行、文化品牌的打造,让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形象更加丰满。
:有了品牌,文化才能变得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以文化人”。目前贵州打造了哪些文化品牌?
徐 静:为促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厅鼓励和支持各地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彰显国家层面价值的文化品牌,目前着力打造了以阳明文化为主的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品牌、以为核心的文化品牌、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品牌、黔南好花红文化品牌、黔西南山地文化品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以六盘水为代表的贵州“三线”文化品牌、梵净山佛教文化品牌、安顺屯堡文化品牌、贵安生态文化品牌等十个贵州文化品牌。
走基层 惠群众
文化强省更接地气
:只有将文化高度的打造与文化服务的普及很好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文化强省。
徐 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厅一手抓文化精品打造,一手抓文化服务,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16年元旦至春节的“走基层・送欢乐――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季”,组织了国内外24部、62场大型舞台精品剧目、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上演30余台优秀节目为广大群众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2017年元旦至春节期间,省委宣传部与省文化厅举办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系列活动,于元旦至春节期间上演50多场表演。本次活动组织文艺小分队编排经典剧目到极贫乡镇演出20场左右,在提高剧目质量的同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大幅度降低票价,让文化真正惠及到每一个群众。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事业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徐 静:省文化厅将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结合,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促进文化小康建设,坚持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四大原则。
文化育民旨在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能力,大力培育贫困地区文化人才,以智扶贫。去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计划被纳入2016年贵州省民生实事,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能力的有效提升。
文化励民即依托贵州特色文化资源,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推出一批思想精深的文化精品,点燃全省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激活贫困地区人民反贫扶贫抗贫动力、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篇4
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1700年的城市建立史……当专家们翻阅《历史文化名城嘉兴》一书时,对这个“白发”古城的“年纪”表示浓厚的兴趣。那么,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嘉兴,怎样来更好地表达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5月26目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浙江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童芍素等专家、学者在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嘉宾恳谈会上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吕洪年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不是单项的保护,要避免零散,要把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尤其是要做好五个“原”;“原住民”是城市的文脉和人脉所在,他们有着天然的传承力;老街区、老村庄等要注重保护其“原生态”的面貌;民间有智慧,保护老百姓无穷无尽的“原创性”源泉;保护“原产地”,传统特产亮出地域品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以“原真性”面目示人,不要造假仿古。同时,抓住“粽子大王”、端午香囊制作等代表性传承人,让他们成为活着的“口碑”,传承民俗文化的草根英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指出,文化保护一定要强调整体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割裂。物质性是文象文体,非物质性是文脉文魂;历史街区保护不仅要完整地保护好那些物的形态,也要注重体现其文化特色与历史风貌。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顾希佳建议,嘉兴要充分利用好“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些资源,这些都是真正能体现嘉兴鲜明文化特色的东西。他去年到嘉善丁栅考察,发现那里还有着比较大的渔村,渔民保留了几十种捕鱼技艺,还有艘上百年的渔船。嘉兴的“网船会”。它是江南船民最后一个集聚活动场所,这些都是嘉兴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历史上,嘉兴米市在长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米怎么收购来的?怎么加工的?又是怎么运出去的?这些都应该深入研究。嘉兴自古织造业发达,如王江泾就是织造名镇,如何表现蚕桑文化、织造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第一次到嘉兴,与之前读过的诗词歌赋里的“江南水乡”相比,感觉嘉兴还是太现代了。他认为,嘉兴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嘉兴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要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充分展现水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嘉兴可以把诗词歌赋里的情景具体化、现场化,展现《采莲曲》、《采菱歌》等诗词里的江南水乡生活劳动场景。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建议更好地展现嘉兴名人辈出这一大特色,把名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宣传,嘉兴老百姓对名人都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熟悉,以自己是这些名人的同乡而自豪,从而让新嘉兴人热爱这座城市,让嘉兴的原住民离不开这座城市。
浙江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认为,嘉兴有马家浜文化、稻作文化、蚕桑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感觉比较零散,如果能够找到一条“红线”把这些文化资源都串起来。将非常漂亮。归根到底,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做到“形”“神”兼备。
嘉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多远?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亮觏曾带队到金华市考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金华用了12年时间。嘉兴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思路很明确,申报不是目的而是契机。嘉兴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城市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运河名片”,扩大红色文化外延;保护和改造历史街区,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留住江南文化的根。同时,注重在古今文化的交融、中西文化的交融、吴越文化的交融中深度挖掘。
今年连续举办6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节,也是嘉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之一。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说:“作为端午民俗的保护示范地,嘉兴市决定在近年来成功举办江南文化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牌,隆重举办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并通过此次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主体活动,为期三天的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嘉兴举行。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嘉兴对端午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效明显,承自传统,启示后代,令人欣喜。
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卫宁表示,围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嘉兴正在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步伐,发挥以“和谐”为主要取向的传统文化优势,发掘其中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恢复生机和活力。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城市的品牌符号、文化符号。嘉兴人文昌盛,民俗斑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端午节期间,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也来到嘉兴。他认为,嘉兴历史文化的精髓就是嘉兴城市坚实而强劲的软实力,完美地体现在嘉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辉的历程、辉煌的业绩中;嘉兴要诉说好体现这座城市内涵、人文民俗、风土人情的故事,在凸显历史文化积淀、鲜明地域优势、独特人文精神中经营好嘉兴城市品牌。
链接
2000年2月,嘉兴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11月,嘉兴市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初步确定将用3年时间,把嘉兴建设成为一座有形有色、神形兼备的历史文化名城
篇5
一、多点发力,全面提升文化工作质量
1、全面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我区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8个,各场馆开展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戏曲等免费艺术培训,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和公共设施用地。举办“送戏进万村”农村演出活动98场、“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30场,农村电影放映1176场,多渠道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6948册,对部分破损书柜进行更换,督促各文化站维护管理,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对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和485个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系统与省平台对接,便于操作和管理,有效地发挥了应急广播的宣传阵地作用。
2、积极举办各项文艺活动。鼓励本地艺术院团开展艺术创作,结合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主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新春来临之际开展乡村春晚7场。积极组织“迎新春·送春联”、广场舞大赛、“庆八一·翰墨寄情怀”双拥书画展、重阳节诗词雅集联欢等活动,给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选拔节目参加市第三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邮政储蓄杯”广场舞大赛,舞蹈节目《花鼓情韵》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3、着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96.1%,处在全市领先地位,建成后的文化服务中心具备多个功能室,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8月,通过发行专项债,解决了区文化中心项目装修布展的资金问题。积极组建工作小组,赴、亳州、合肥、上海、黄山等地外出考察场馆建设情况,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多次召开讨论会修改展陈大纲,并同步进行史料征集。
二、固本培元,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精心谋划,夯实基础工作。区文旅体局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先后开展了篮球、足球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广场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运动应急救护培训,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运动员们科学训练的意识和正确处理体育伤害的应急能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8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体质监测,让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2、补齐短板,狠抓基础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7月1日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达4557平方米,可承担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竞技比赛、群众健身和各类大型活动。认真加强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共建成一块民强公园7人制足球场,一块体育中心11人制标准足球场,一块姚李镇11人制足球场。积极推进乡镇体育“三个一”建设,已建成姚李镇、三元镇、孙岗乡室内健身场所、室外健身广场和多功能球场,有效满足了全区人民健身运动新需求。
3、成果丰硕,办活体育赛事。按照省市县三级业余联赛要求,区文旅体局7月组织了区级业余联赛,包括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足球、广场舞等项目,近千名运动员参赛。市级联赛中区广场舞比赛获三等奖、乒乓球比赛获第三名、篮球比赛获第四名、羽毛球运动员代表赴省参赛。8月我区选拔8名跆拳道运动员,参加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获得一金三银。10月组建了男子640公斤级、女子580公斤级拔河队伍参加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女子亚军、男子第五、混合第四名的成绩,区获得道德风尚奖。11月带队参加市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获得了体育竞赛第三名、活动展示第三名、团体总分第三名、体育道德风尚奖四个奖项。
三、提标扩面,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增效
1、整合资源,夯实旅游项目建设基础。对照《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2020年区重点旅游项目新建、续建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0.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0.43亿元。推进旅游强省“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实施续建项目4个,总投资概算24.1亿元,年计划投资0.75亿元。截至12月底,实际完成投资0.8亿元。开展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创建,以“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为依托,指导平岗街道、三元镇搞好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推进旅游扶贫重点村和平村、尧岭村A级旅游村创建。完成了果岭山庄及金蓼葉农庄三星级农家乐评定,以及兰园酒店、果岭山庄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创建。
2、立足实际,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厕所建设,新建2座旅游厕所,设置专人管理,并在百度地图完成厕所标注工作。同时加强标识标牌建设,计划投入资金30万元,在平岗街道新建一组旅游标识标牌,目前已完成摸排布点。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建设,组织辖区内文旅企业及乡镇街道搜集相关图文数据资料,完善全市文旅平台数据采集系统填报,做好智慧旅游线上营销。
3、精准施策,抓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投入资金57400元用于旅游扶贫重点村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带动22户贫困人口减贫。以奖代补支持10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投入资金51000元,带动51户贫困户增收。鼓励支持企业推出优惠措施,借助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乡村旅游宣传,帮助解决乡村旅游企业农副产品销售难题。发挥结对共建作用,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开展消费扶贫,共计投入7133元用于购买扶贫产品。组织参加全市首届文化旅游美食大赛,共有4道菜品分别荣获全市“十大金牌特色菜”、“十大金牌创新菜”等荣誉,全市旅游商品大赛中,印象礼盒、豆油皮礼盒分别荣获金奖和铜奖。积极参加(上海)文化旅游推介会,推动旅游商品走出去,提升旅游知名度。
四、多措并举,高效开展其他重点工作
1、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对文物点的日常管理,共开展文物全面检查1次,文物专项检查4次,文物协管员每周至少巡查文物单位1-2次,确保文物安全。配合市文物局对平岗街道沿岗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处发现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出土石佣一个。认真做好芮家祠堂的修缮工作,做到了文物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2、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为挖掘区非遗保护传承技艺,区文旅体局组织开展非遗普查摸底工作,共有皮影戏、根雕、羊肉等11项非遗项目申报,有效的扩充了非遗资源库。充分利用桃花节、农耕节等特色活动开展非遗展演,组织参加市首届民俗文化展演、小小传承人展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旅游推介会,把区非遗成果宣传出去,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严肃管理文化旅游市场。对全区网吧、KTV、旅行社、健身会所、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开展常规执法检查9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80余人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6份,收缴各类非法盗版图书600余册,收缴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娱乐场所点播系统1套。积极参与联合执法检查,开展“护苗”、“剑网”等专项执法活动,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
4、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对区文化馆、图书馆进行服务提升,成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系统机关人员注册率100%,活动记录时长超过20小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次,参与人数200余人次。组织开展“中国旅游日”宣传、“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上千份。在人民广场、未名广场、民强公园及未名湖公园安装文明旅游标识牌33块。
5、征迁工作凸显组织有力。积极落实区征迁工作部署,全局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征迁补偿安置政策,全力配合征迁工作。及时完成4月13户拆迁户征迁补偿安置任务,在10月份二道河征迁工作中,加班加点,死看硬守,取得全区第四名(前三名均为2户,我局为7户)的好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2020年,区文旅体局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旅游业发展缺少依托。对本地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缺乏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的文化创意、旅游演艺、红色研学等旅游新业态。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强。乡镇文化站存在不同程度的“专干不专”现象,基层文化队伍多为村干部兼职,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
2021年,区文旅体局将以要求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继续做好职能工作和区级中心工作,在巩固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开展文化人才培育。实施“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旅游能人”、“三区文化人才”等人才支持工程,培养一批爱家乡、有专长的文艺人才。坚持举办全区性文化旅游体育活动,继续推进文化中心项目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2、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将民强公园改造成体育公园,增设门球场、篮球场、儿童活动场地、羽毛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置。十四五期间对体育中心进行规划设计,在江淮果岭或姚李镇建设30公里骑行道线路。推进行政村体育器材全覆盖。
篇6
去年以来,开化县以文旅产业培育壮大、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一体互促发展为路径,以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和钱江源旅游度假区建设为载体,着力画好“四张图”,推动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加快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进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62%和274%,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长120%,被省政府批准设立钱江源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首届“浙江省养生福地”候选地,荣膺“2012中国休闲小城”称号。今年1—4月,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9%和356%,规上文化创意产业完成产值1231亿元,同比增长122%,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一张图:文化乡村路线图。一是勾勒美景。围绕“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工作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特色文化强县建设规划,确立了“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总体目标,制定了3年、5年、10年分阶段实施计划。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发展定位,按照“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了钱江源旅游度假区1个核心景区和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圣潭沟、白石尖等5个重点景区,以及沿景区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并制作了《国家东部公园——浙江开化》大型画册、《美丽开化》等形象外宣图书、音像资料,精心描绘文化旅游发展的美好愿景。二是连线成景。把美丽乡村创建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省美丽乡村先进县为抓手,以百里油菜花开、百里绿色长廊、百里清水河道为轴,以打造钱江源秀美山水线、古田山田园风情线和长虹乡村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六化促六美”行动等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开化。坚持整村成片连线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突出不同类型,统筹考虑沿线村庄的文化、产业、设施等规划布局,塑造整体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目前,“诗画乡村·七彩长虹”乡村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形成江南小布达拉宫—台回山、浙西小延安—红色库坑、江南最美茶园—中山堂茶园、浙江第一状元村—北源村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景点,成功拍摄由金马奖影帝万梓良主演的乡村文艺电影《回到原点》。三是做精盆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对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点鲜明的中心村、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和风情小镇,深度包装策划,注重细节品位,整合资源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小“盆景”。全县现已涌现出树范、石柱、古田等28个美丽“盆景”村,引起新浪、腾讯等微博达人高度关注,今年腾讯浙江组织“微茶楼”30名微博达人开展“走进开化的春天”活动,活动当天就播发微博606条,阅读74万人,相关广播306万条。
第二张图:文化资源索骥图。一是细分板块。开化地处三省七县交界,徽州文化、吴越文化等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立足文化资源禀赋,着眼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对全县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梳理、分析,划分成钱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六大文化板块。突出“根”、“源”、“绿”等,对六大板块文化分别研究分析,确定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区域和融合途径。把项目作为文化与旅游、经济、城市等融合提升的载体,每年建设一批项目、引进一批项目、筹备一批项目,加速把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二是细制地标。在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景区景点的民间故事、民俗名人、特色饮食、生态保护等文化,形成《开化文化资源汇编》和《开化县特色文化村保护与利用规划》(2012—2020年),绘制全县主要文化资源分布图,对重点文化资源进行标注,确定41个历史文化村落、26个传统文化村落,打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基础。三是细心导航。在加快通景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对高速出口、县城入口、县域交通干线岔路口等重点地段的旅游标识牌进行了统一规范地标注。编撰《文化旅游导航》,以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旅游为龙头,整合乡村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推出长虹台回山、姜坞古村、霞山古民居等16个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画出导航联通图。同时加快浙皖赣旅游集散中心和数字开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开化文化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导航联通,去年自驾游到开化的游客达到95万人次,同比增长245%,今年1—4月份,自驾游游客5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5%。
第三张图:文化内涵提升图。一是提升品位。把县城作为县域核心景区,以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南湖旅游综合体为主体,向外拓展延伸,融合“三山、两寺、一江、一渠、一潭”(钟山、八面山、花山,灵山寺、铁佛寺,芹江,西渠,龙潭),重点实施好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西渠等城市重点区块的文化品位提升工程。开展“寻找和记录城市文化记忆”活动,收集、整理以“芹城八景”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留历史文化“胎记”,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围绕“根城茶韵”城市文化主题,开展城市形象标识、旅游形象宣传语的征集、宣传、推广活动,融入城市市政工程、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建设之中,集聚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业态、服务和要素。注重乡村旅游的文化提升,对农家乐特色村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乡土人才培养进行倾斜,整体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品牌。确立“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为县域文化旅游总体形象,着力做好根雕佛国、开化龙顶两大文化符号的内涵提升、整体包装、宣传推广,主动对接《都市快报》、凤凰传媒、新浪浙江等优势传媒,加强合作,策划举办中国根·佛文化节等钱江源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打造县域文化旅游品牌。中国根博园景区被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中国旅游休闲网评为2012第三届“中国休闲创新奖”,入选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景点”。今年3月,在2013浙江(湖南)旅游交易会上,“追根溯源到开化,怀红抱绿到开化,品茗养生到开化”的市场定位得到业界高度认可。三是提升品质。深入开展景区创建工作,争取根博园2013年创成国家5A级景区,加快钱江源风景名胜区创国家4A级景区步伐,大力推进张湾圣潭沟、长虹台回山等景区创A工作。启动景区景点文化旅游提升计划,建立书画创作基地、艺术院校创作实践基地,大力引进影视剧进行外景拍摄,推进十大摄影基地建设,编撰《钱江源文化丛书系列》,并组织乡土文化人才对重点旅游线路进行文化挖掘、设计,策划举办油菜花节、风光摄影展、非遗十年大型图片展等活动,促进景区景点文化品质提升。
第四张图:文化项目布局图。一是做大引爆点。将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作为“引爆点”,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投资7亿多元,建设以醉根宝塔、根文化主题酒店、开化龙顶茶博园、上下五千年历史典故人物博物馆等为重点的三期工程项目,打造“世界文化新遗产”。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景区管理处,推进国资参与合作发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铺好连接点。立足禀赋资源,体现“水色山城”文化元素,放眼县外,积极与浙东海天佛国游、浙南奇山秀水游、浙西钱江溯源游和浙北竹乡民俗风情游等线路对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被省林业厅、省旅游局入选“浙江省4条最佳森林游线路”景点;立足县内,以桃下乡村旅游为轴,连接文化体验休闲区、银发游憩村落区、山水生态度假区、根艺文化博览区等四个区,布置森林生态博览园、文化茶楼、西渠景观、开化书城、十通古艺文化创意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目前,开化正在谋划建设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超110亿元,其中最大的钱江源旅游度假村项目投资超过10亿元。三是打造新亮点。积极培育发展动漫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甲壳虫动漫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280亩的动漫产业园,形成一个主题乐园、一个度假小镇、一个魅力新城、一个城市地标。2012年“甲壳虫”被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为国家动漫企业,成为衢州首家“国家动漫企业”,产值达到27亿元,成为全国纸质动漫衍生品领军企业。
篇7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学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化发展。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学校德育特色实践策略包括: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德育;道德认知;道德生活;道德情感;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道德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情感性、乡土性等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与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相融相生。乡土文化资源既承载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且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是学校德育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理想资源,也是促成学校德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一、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具体而言,乡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物典故、道德情感故事、地方风俗习惯、文化实物、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的形成实际上是当地民众道德规范、性格习惯等深层文化特质的外在体现,无论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都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1〕。例如,人物典故大多讲述一些地方历史名人或者是地方传说中人物的一些具体事迹,由于这些典故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相关典故往往具有明显的是非观念及道德意识等。如豫剧《小仓娃》的故事就蕴含着强烈的兄弟和睦、公平等道德观念。另外,从地方风俗习惯来说,各种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流传实际上是由于此种行为与当地民众道德价值观念一致,这些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民众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载体。生产方式和文化实物也是如此,都是民众道德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更多地是理论认知。因此,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有生活气息的当地特有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认知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相关道德理论资源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加深学生对已有德育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生活性特点,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具体到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差异,每个阶段强调的德育内容不同,面对众多地方文化资源,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德育资源系列,把零散的地方文化资源基于道德视角梳理成有效的德育资源。第二,把地方文化资源设计为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当前,学校德育都是按照课程设计来进行的,什么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什么时间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提纲模式,这就使得地方文化资源要进入德育课堂中,要把相关地方文化资源和其他德育资源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中,根据德育课程需要,把相关文化资源和德育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能从地方文化资源找到相关理论的例证,加深学生对道德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团结、拼搏等理念时,可以与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的建筑关联在一起,以红旗渠建造的不易和最终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念的理解。第三,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要使相关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式。常见的方式有图片感知、故事讲解、风俗思辨、生活提炼、活动体验等,关于红旗渠等文化实物方面的文化资源,则可以直接选择视频剪辑和现场参观的方式进行。
二、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选择一种道德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各种关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角色,并能按照相应的道德规则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人和社会的关系。要达成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念规范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道德实践加强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相关道德理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乡土文化资源实际是乡土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其中,包含着民众在道德方面的选择和度量,也包含着道德生活的感悟和启示,同时也蕴含着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如大多数地方都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作为地方道德水平较高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实际上包含着学生道德生活的模板或准则,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生活体验。以乡土文化中的地方风俗习惯为例,很多地方风俗习惯实际上本身就是地方道德观念的一种取向,相关道德观念也正是依照这种方式得以代代传递。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民众就用自己的特殊风俗习惯把民族道德观念蕴含在其中,在儿童习得相关风俗习惯时,自然也就传承了其中的道德规范。如朝鲜族以尊老敬客、互助礼让、孝敬老人作为该民族主要的风俗习惯,因此,在朝鲜民族地区,该地区民众在待客时,往往会给老人和宾客单独设桌,年轻人不能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实在无法回避时,需要背席而饮。与地方生活风俗习惯一样,其他生活方式、文化实物等地方文化资源也都能给学生在道德思想方面以指引。因此,可以把地方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德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资源中的道德镜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德指向,并对其中的道德选择形成自己的体会。在实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由学生根据德育课堂需要搜集地方文化中有关道德的文化资源。学生所能够利用的条件或资源有差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蕴含着道德思想的地方文化,学生在自己探寻的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实践或者更为充分地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有的学生家乡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道德事例;有的学生常去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此了解当地士绅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规范,等等。学生对身边文化资源进行探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道德规范社会应用的深入体验。第二,学生通过实践或者思辨的方式对其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进行体验。由于地方文化资源形式不同,有的文化资源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如餐桌礼仪,有的特色文化形式学生可能并不能实际接触到,如各种名人故居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便利的方式去实践或思辨某种文化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能够对相关习俗文化进行亲身实践或者深入思考。第三,让学生对特定地方文化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并对其中的道德倾向和道德选择进行思考和总结。例如,景德镇地区学生可以体味当地陶瓷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深入思考自然会获得丰富的深刻的道德体验〔2〕。第四,让学生回到地方文化习俗中感受实践之前总结的道德理念。为了使学生在实践和深入思考中获得的体验能够得到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再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去实践各种道德思想,让学生在重温道德体验的同时,也能对各种道德选择之后的人际关系或生活心态形成较为生动的体验。
三、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社会道德规范中,对于某种角色的道德定位以及相关关系的道德原则,不仅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基础。例如,父慈子爱便是基于直接的血缘情感,而尊老爱幼也是源于对长辈的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相关道德规范只有和道德情感一致,才能成为大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而个体也会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道德意识等密切相关,道德情感对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构成具有评价、条件和信号等作用,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影响其道德选择,而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而乡土文化资源中往往具有鲜明的道德选择,这些道德选择表明了当地民众的道德倾向。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以及在花洲书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具有明显的道德倾向,这些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都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教师也可借助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发挥,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特点。由于受年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通过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酌情分析其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二,选择合适的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有丰富的内涵,形式多样,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就需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有选择地开发利用,特别是一些名人典故、道德情感故事以及地方风俗习惯等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例如,选择关于安徽桐城西南的六尺巷来源的典故,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实和历史典故中的道德反差,对于学生有关礼让方面的认识和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第三,分析乡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无论是地方人物典故还是特色风俗习惯,其对道德价值观念的诠释往往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蕴含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例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可以从尊师的角度进行教育,也可以从主人公好学不倦的精神方面进行教育。从德育教学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情感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加清晰。第四,以合适的方法使相关文化资源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出来。一般来说,促进道德情感发展的方法主要有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对于相关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合理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陶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相关事情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例如,多数地区都有地方特色剧种,这些地方文艺形式所演绎的剧目或故事大多是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剧目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其中的道德生活,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对于是非黑白、对于家国荣耻形成清晰的情感倾向〔3〕。
四、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在一定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因此,各种地方文化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反映了当地人的道德情感,也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这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安阳市岳飞庙里的秦桧雕像,反映了当地人惩恶扶善的道德心理以及对岳飞爱国行为的肯定和赞誉,隐含了当地人在这方面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从根本上来说,各种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在实践或展示当地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长时期的积累演化中,原本隐含着道德行为的习惯、事件和传说在向文化积淀的转变中最终成为民众对于崇高道德境界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文化资源中大多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追求。道德理想和追求决定了个体道德标准的高低,也关系着个体未来的道德生活选择。因此,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首先,可以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隐含在各种文化形式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掘其中的道德理想。例如,对于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游酢、杨时的立雪行为中隐含的尊师、好学等道德规范发掘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的道德追求,即人们对两人立雪行为的赞誉表明了大众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师生关系有序的认可。通过对地方典故、风俗习惯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学生透过文化现象表面准确把握当地文化资源中的道德追求。其次,探讨乡土文化资源中道德追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每个时期的民众对于道德都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进行认知,分析其中的进步性,探讨其中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岳飞的事迹,一方面,要肯定其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其对封建政权的无条件服从还需要进行思考。通过辩证讨论,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地方文化资源中进步的道德追求。再次,引导学生把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对接。现代社会具有独特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追求,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德育教学中,其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建构现代道德标准,形成现代道德追求。因此,在地方文化的道德分析中,还需要和现代社会道德追求进行对接。例如,君子之道在当下仍是社会各方面崇尚的自我道德修养追求,但是现代的君子之道必然和封建社会的君子之道有差别,要在德育教学中在古代君子道德追求上形成新的内涵,使学生从古人的道德修养转向现代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最后,立足文化典故中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对现实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地方文化资源蕴含着过去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理想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反思中建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追求,使其自觉追求现想人格,使其能够自觉投入到现代社会的和谐社会关系建构中。
参考文献:
〔1〕王高贺.高校德育运用地域文化资源探讨〔J〕.教育评论,2014,(11):78-80.
〔2〕程艳,徐海斌.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以景德镇地区陶瓷文化教育为例〔J〕.教育探索,2011,(11):113-114.
篇8
尽管宁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各方合力作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宁德市文化产业体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市“三上”文化产业单位93家,同比增长10.7%;从业人员9189人,同比增长0.7%;主营收入64.64亿元,同比增长11.2%。①一批项目如闽东民俗文化工艺博览城、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中国(宁德)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省、市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一)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宁德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业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宁德工艺美术协会统计,宁德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超过300家,涵盖陶瓷,剪纸,油画,根雕,畲族银饰,仿古家具等10大类逾30个品种,宁德市工艺美术行业列入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6项;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6人;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l5家;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个,老字号2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2011年全行业实现产值40多亿元。
(二)多样性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②而目前宁德的文化创业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向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方面基础薄弱,要形成规模效应难度很大。
(三)具备一定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宁德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是政策优势,近几年来,宁德市相继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是日益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逐渐进入到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一条街”“电机电器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涵盖人群和阶层日益多元。
二、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播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较之以前都有质的飞跃。从这些大类来看,宁德文化创业创意产业涵盖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闽东诗群,摄影基地,民俗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从传播内容来看,宁德的文化创意可开发因素较多。
(二)传播渠道
当年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借助载体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如下方面: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价值。目前宁德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物,有闽东日报和宁德晚报两种报纸、侨刊乡讯等有6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7种。各类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217个,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74家。③在新媒体的传播方面,目前,宁德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报纸、电子期刊、各类网站,如宁德网、大宁网,蕉城在线等网站,公众微博微信平台也一跃而起。在体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工艺美术品为主,如柘荣剪纸、畲族银饰、古田油画,福鼎木雕、霍童线狮等,其文化创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而延伸。
(三)传播生态环境
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差异性等特点。在宁德的传播生态环境语境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决策层对文化创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物质和资金支持。文化环境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在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如宁德福安依托畲族银饰文化,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一)传受者文化差异不平衡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富含个性化的创意因子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市场占有才有可能,文化创意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要能够精准迎合市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要在文化二字上下功夫。从整体上来说,那么就要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创造特征,能够提供让人印象深刻的想法或者作品。从学历上分析,当前宁德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过少,在一些文化企业,如银饰根雕等,技艺传授主要靠师徒间的心口相传,尽管可以在工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要能够充分领悟文化内涵,加快产品的再创造,那么就会遭遇知识的瓶颈。“传播关系”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受众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交集在于对某一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因子拥有共同的理解。传播者希望接受者快速理解自己的产品,进而产生后续行为(消费),那么创意才有可能产生价值,量的累积后为实现产业化打下基础。这也势必要求接受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欣赏理解并接受蕴含在产品之中的创意因素。在当前的宁德文化创意消费市场,良好稳健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构建,这也说明接受者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素养正在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过程中,考量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除了在数量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创意的文化特征有没有被目标受众所理解。理想的循环状态应该是传播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有个性的文化产品,销售过程中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达成,更是文化的一并传递。其创意想法被消费者接受并消化,进而逐渐培养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在此循环过程中,会促使传播者不断更新思维,在市场的需求下更新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也因而才显得欣欣向荣。当前,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民俗文化产品诸如根雕,畲族银饰等,在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中,销量逐年增加,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经过数年的打造,在摄影界声名鹊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解码与再创造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三)传播媒介的公关特征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要让文化创意产品在更广范围为更多受众所熟悉,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公关特征就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公关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对周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营造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就表示其被广泛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公关策略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基础性宣传公关,通过媒介的传播,告诉受众在当地有这些文化现象并已经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这方面,宁德的媒体诸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宁德电视台开办的《闽东文化大观园》,电台的《东侨新视听》,报纸的专题报道等,逐渐在受众心目中形象了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多样,前景可观等印象。第二步采取的就是精准路线,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市场,进行公关宣传。在当前的公关宣传中,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参加大型展会,博览会,行业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大范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具体细化到营销方面,其个性化智慧特征就体现不明显,基本上采用的是软硬广告结合的方式,重要的是广告质量不高,以促销类型为主。
(四)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广义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是指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②在多方合力作用下,宁德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表现在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方面,如宁德工艺博览城项目再次入选2014年度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7个在建或基本建成园区(含宁德工艺博览城)被列入省文化产业园区名单;宁德飞鸾军旅文化旅游区项目目前已进入立项审查阶段。市十佳文化企业2014年主营收入合计近25亿元,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福建省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2013年主营收入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4%。
四、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传受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更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主导者及其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好的创意,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从宏观方面来说,作为起到扶持鼓励引导的政府,其主动性体现在根据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科学制定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更多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保驾护航。微观层面来说,传播者指的就是创意提供者,这就要求他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传播文化产品的某些创意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简单告诉消费者蕴含有这种因素,更应该通过特定方式,内化成为消费者主动消化接受的动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提升创意质量,提升传播者的知识水平是必经之路,在这方面,宁德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各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处于不同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基于他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服务有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洞悉受者的实际需求。
(二)公关策略的与时俱进,个性化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当中的网络媒介为公关策划的实施提供了通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广告等媒介,使得文化创意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公关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自己产品创意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例如,广告制作将文化因素与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很好结合,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促销广告。在公关活动策划上,结合特定的节庆,时节或者大事件,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科学策划典型活动。
(三)培育创意产业宁德品牌,加速拓展市场
篇9
(一)旅游专项资金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旅游宣传促销、全省旅游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重点项目策划补助、全省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培训、“黄金周”假日旅游和局屑事业单位的工资等支出、全省国际旅行社旅游创汇奖励(2009年又出台27号文件《福建省入闽旅游和对台旅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鼓励旅行社提高组织入闽、入境旅游的热情,做大福建省客源市场,提高旅游收入)、其它有关经费。从2012年起,福建省财政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预计到2015年达到3亿元。
(二)金融支持
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加大对十大重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资助。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继续支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福州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推动武夷山、安溪等茶文化旅游区建设。2011年8月《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调整旅游业授信管理制度、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拓宽旅游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适合旅游业的特色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切实改善景区支付环境、努力营造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19条意见。在实际运作上,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福建省旅游局等单位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渔)家乐等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启动农家乐经营贷款业务,通过提升农家乐金融服务层次,推动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
(三)财政贴息
为了提高投资者投资热情,减少投资者投资负担,福建省制定财政贴息政策,2010年6月印发的《福建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贴息资金扶持范围为: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旅游项目、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以上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优秀旅游县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规划内需要建设的各类企业投资的在建旅游配套建设项目。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 000万元,对全省规模较大的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扶持政策。
(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2011年12月福建省财政厅及福建省旅游局印发了《福建省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省级评定的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奖励、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平善、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资源保护、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及市场营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其它开支。2012福建省共安排了800万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建设。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一)倾向于项目扶持
2003年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旅游局关于印发《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省级财政旅游资金主要用于山区旅游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补助等。2006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旅游业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意见”,确定武夷山双世遗、厦门鼓浪屿、湄洲妈祖文化、泉州海丝文化及惠女风情、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个省重点在建旅游项目和六个重点预备项目。在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上,武夷山投入3亿多元,鼓浪屿旅游区投入2.28亿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项目投入3 200万元,昙石山文化旅游区投入300多万元,上杭古田会址旅游区投入1 000多万元,闽江口船政文化旅游区投入5 700多万元,闽都文化的代表三坊七巷拟投入30亿[1]。2009年95号文件《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根据文件,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二)倾向于设施建设扶持
从前述的财政支持政策来看,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项目也主要以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建设为主(见表2)[2]。
(三)倾向于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
一直以来,福建省旅游财政支持倾向物质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如前述2012年规划文化旅游项目中,几乎全部为物质文化旅游项目,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福建省重点支持十大文化产业,将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重点支持福州、厦门、武夷山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是少有的有关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扶持。
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研究
(一)财政支持环节的建议
1.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比自然旅游资源更脆弱,文化旅游资源的易损性和易消逝性决定了需要花更多财政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力保护。建议拨专款对已开发、开发中与尚未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别分层次的保护工作。2.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前,体验旅游正在兴起。手工制作、曲艺欣赏、小吃品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验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心要从物质文化转向非物质文化,由物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人文化的文化体验建设。而非物质文化建设及文化体验建设在资金要求上更难量度,这就要求制定可量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如戏曲表演观众达到多少人数,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3.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的营销福建省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有的已经闻名海内外,如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惠安女风情,有的正声名雀起,如福建土楼,三坊七巷,然而尚有许多不为旅游者所认知,如泉州浔浦女等,因此福建省还要增加营销投入,对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宣传推广。4.文化旅游环境的营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的营造都要有资金投入。以人文环境而言,现在国内外民俗消失、风情变味、民俗表演舞台化、模式化等导致的人文环境失真情况十分普遍,而保真的原生态人文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须投入资金保护文化旅游环境,如资金鼓励社区居民穿传统服装、保护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等。
(二)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龙虎山;旅游目的地营销;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背景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居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增长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而在旅游消费的市场总额中,公费旅游人数明显减少,自费旅游人数逐年增加。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方式加入到旅游市场。这说明,我国旅游市场的客源将逐步多样化,国内旅游机构应当在制定旅游营销方案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尽可能地设计出适合多层次,多类型的游客的旅游营销方案。江西省龙虎山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消费者的青睐度又将如何呢?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10年,龙虎山全年所接待的游客仅仅为六十万人,而在2011年龙虎山接待游客却猛增到506.3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龙虎山申遗成功后,名声大噪,这为2011年的游客暴增买下了伏笔。然而在2012年全年,龙虎山的游客来访数量却又有较大的回落,这说明龙虎山景区在硬件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旅游营销行为方面肯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龙虎山景区的发展。
由表格二可得出结论,龙虎山在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与江西省其他各风景名胜相比,并不理想。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以道教文化闻名的三清山接待了39.16万人次的游客,而龙虎山所接待的游客数量却是31.03万人次,虽然在接待人口数量上非常客观,可是在与江西省其他著名景点在十一黄金周所接待的游客数量相比较时,却只能排在倒数第二,在江西省名山景区十一黄金周所接待游客数量排名中,更是只能排在倒数第一。而这进一步证明,龙虎山景点在其旅游营销行为方面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在探寻龙虎山旅游营销方面所存问题的基础上,来探讨其更好发展的策略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服务设施的供给方面
目前,龙虎山已提供景区与市区来回的接送班车,但是班车发车情况并不客观,许多需要搭车班车到景区的游客,往往需要等很久才能等到。其次,在龙虎山景区内,并没有销售地图,地图对于散客而言非常重要。这使得很多游客总是不清楚自己在景区内所处的位置,不清楚各个景点都是什么名字与历史文化意义。乘坐竹筏是龙虎山的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坐上竹筏之前,工作人员会为每一位乘客穿山救生衣,但是竹筏本身并没有任何扶手,围栏等安全保护措施。最后,龙虎山的观光车的行驶路线,并不能将龙虎山的景色很好地呈现给游客,游客坐完一圈观光车之后,对于龙虎山的景色,地址特点,文化特色仍然是云里雾里,这也是影响龙虎山后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
龙虎山作为“世界地质遗产”,其丹霞地貌是其特色文化之一,丹霞地貌一年四季无论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游人观赏。早上可以看到日出时壮美奇妙,生机勃勃的奇观,夕阳晚照时远眺全山,彩霞交辉的丹霞地貌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中,更显壮美奇妙,令人神往。尤其是雨过天晴,金色的阳光照在丹岩上,把红色的岩石映衬得格外艳丽,人行其间,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丹霞地貌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同时龙虎山也是道教的发源地,据维基百科统计,中国信仰道教的人有4~5亿之多,龙虎山作为道教发源地,必然是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的道教信徒的绝佳地点。此外,吊棺文化应该也是龙虎山的一大特色,对游客也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国内游客,尤其是江西省以外的游客,了解龙虎山的人并不多,甚至许多去过龙虎山的游客最终只记得龙虎山的猎奇景观,并不了解龙虎山景区所蕴涵的上述文化。
3.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
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地质遗迹存在部分破坏,其原因是地质遗迹的开发本来就是种有限度的破坏行为,例如地质遗迹开发过程中,很多不恰当的建设会给地质遗址造成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旅游线路的不合理规划,景区内道路开凿,林木的垦伐。二是景区服务设施运作不当,也会造成破坏,景区的餐饮,住宿以及交通设施的运作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地质遗迹的生态环境。三是龙虎山周边仍然进行着炸山取石的工程,这严重影响到龙虎山的地质。其次,在龙虎山,一些农民仍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必须从大自然寻求资源,有时,不适当方式,例如,在龙虎山经常发生非法砍伐树木,狩猎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
4.宣传方面
龙虎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江西省以外,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知名度与它所获得的荣誉相差悬殊,这说明龙虎山在宣传方面严重不足,宣传问题若不解决,将导致龙虎山旅游业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结论与建议
1.科学配备景区的旅游设施
龙虎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旅行需要以促进景区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旅游设施的科学配备是必不可少的要义。如为了满足部分游客的旅行需要,我们应该提供观光车,但观光车的行驶路线的设计应该科学合理,既能照顾到景区的各主要旅游景点,也要有主次之分,能够突出龙虎山的旅游特色,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为了游客的交通方便,我们可以提供班车,班车的发车时间和次数应该经济合理,既能基本满足游客的需要也具有经济性。此外,一些小的配套也不应忽略,如景区内应该在销售纪念品的同时,可以搭配销售地图,方便游客的深度游玩。竹筏应当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增加扶手,围栏等防护工具。
2.深入挖掘龙虎山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地质,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建筑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沉淀。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丹霞地貌景点当中,以点缀型的方式制定旅游景点的文化开发策略,该景点一般自然风格优美,但是缺乏文化底蕴。而龙虎山除了拥有丹霞地貌的地质优势,其道教文化与其自然景观可以说不分伯仲,相辅相成,共同吸引游客。所以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方式共同挖掘龙虎山的自然风光资源与旅游文化内涵,类似的成功案例,在武夷山,青城山这两大道教名山都得到了不错的反馈。
3.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对旅游景点造成重大损失的,往往是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山区景点当中,特别需要防范的是火灾,针对火灾,除了要尽可能地做好抢险救灾的硬件设备的安装,还应当加强对旅客的监督与管理,严格禁止一切明火出现在山区内,杜绝野炊,乱丢烟头的现象发生。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景区开发,这需要在开发前期就邀请专家共同做好完善的开发策略,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开发模式缩小开发对景区造成的损害。除此之外,要加强对龙虎山周围居民的管理,应禁止非法砍伐树木,狩猎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并且可以通过居民与景区共同发展的模式,提供工作岗位给当地居民,使得居民与景区达到双赢的和谐状态。
4.加强景区的旅游宣传
对龙虎山而言,其秀丽,壮观,奇特之美不亚于其他任何名山,可其知名度却并不客观。这与人们对丹霞地貌,对道教,对龙虎山的了解甚少密不可分。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龙虎山拍摄一段精美的宣传片,结合丹霞地质文化,道教文化突出龙虎山景点特色,再适当适量地在各大电视台及网站上进行广而告之。此外,不能忽视教育与文学的影响力,因此,龙虎山在关于文人墨客对其的赞美诗篇与文章方面,也需要做到大力宣传,甚至是可以邀请当代受欢迎的作家,对其进行描述,然后再进行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有文化修养的游客。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龙虎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应当通过梳理,整合景区内特色资源,制定一套完整的关于龙虎山道教特色旅游产品的方案。但首先要做的,是继续办好道教文化研讨会,通过有效的平台与国内外其他知名道教组织或人物进行座谈,以达到宣传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凯,代斌.浅析我国旅游营销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网络财富,2010(12).
[2]李颖,王天英.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
[3]杜婧婧,张建华.从年轻消费心理探究崇明旅游营销战略[J].上海商业,2010(07).
[4]黄国华,涂海丽.龙虎山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开发研究,2012(05).
[5]李志文,郭福生,孙丽,黄宝华,周林图.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新形势下的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6]占佳,试论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J].企业经济,2011(10).
[7]陈宇,严力蛟,蒋海燕,吴霜.江西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8]熊伯坚,邹淑珍,李良杰.以道教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10).
- 上一篇: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 下一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