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报告

篇1

按照上级要求,我村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了梳理,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天津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公益林补偿款,主要用于护林员开支和村基础建设劳务开支,部分用于村零星开支费用,剩余部分在村集体账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根据村实际情况谋划集体产业,以扩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实现增收。

张家口市烟草局在2019年扶持我村20万的光伏,发电收入归村委会,现在还没有发电并网,没有收入。

2018年扶贫项目投资67万,用于光伏发电,收入按125户388人分配。                           

组长:张红全

成员:刘玉河  张义  张福  韩玉凤

篇2

摘 要 预算管理是企业通过预算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后,对各单位和部门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分配和控制,促使企业能够高效有序的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报业集团而言,预算管理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笔者就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作用、现状进行深入探析,并针对报业集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及报业集团如何通过预算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预算管理 报业集团 现状 措施 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激烈化。面对各种各样的对手,报业集团要接受挑战和考验,就要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健全企业体制,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而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全面了解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及时解决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实施和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案,是报业集团走向成功的关键的一步。因此,研究适合报业集团自身的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报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对报业集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分解和落实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结合实际行动,以促进集团的发展。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整个运行环节紧密联系,对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个也要求管理者找出达到目标的正确方式,使企业能应对市场的竞争。

(二)有利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对报业集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也就是用量化工具使企业经营活动与发展目标、战略保持一致平衡,并识别风险,对这个过程进行预算和评估,从而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预算过程可以反映企业预计的经营情况,结合结果分析找出风险并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对集团进行绩效考核

通过全面的预算,报业集团各单位、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力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以及对经营的控制。因此,绩效考核的科学合理性离不开全面的预算,二者的结合使报业集团内部的考核更加标准、常态,有利于奖惩制度的实施。

(四)有利于提高报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对报业集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将集团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合理加以分配到各个环节的过程,达到优化配置现有资源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要把经营的目标作为出发点,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预算管理还包含了集团的各种财务数据,因此,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有效的对下一年的经营决策提供意见。

二、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现在报业集团虽有预算管理制度,但多数不健全,缺乏执行力度、考核力度和监督管理力度,使集团的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导致成本高、效率低、财务混乱的现象。

(二)预算编制不切合实际

一些报业集团的预算编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导致预算管理编制没有针对性,缺乏可操作性,实施效率低,制约了预算管理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三)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不彻底

对预算结果的分析总结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报业集团对于这个环节不重视,形式化的分析结果,没有及时找出最合适的解决策略,没能及时的反馈到财务预算管理编制部门,导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解决报业集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报业集团预算管理制度

构件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预算单位,按照规定的次序将总部和子公司列入并分户确认。然后是分级管理:报业总部是一级,报业的二级单位和各职能部室为二级,二级单位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是三级。最后,设立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的委员会,并对各委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

(二)完善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编制内容

报业集团的经营是一条龙的“产供销”,具有人力、物力成本大、时效性高的特点,对成本费用的预算是最基本的。采购物资的时候,要预测出价格走势从而确定订购数和库存数。要对人力资源合理安排,预测销量,尽可能降低报纸滞销数量。然后就是对现金流的预算。这个环节要求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制定符合集团情况的预算标准,对预算项目要做到清晰、明确,并且在执行的时候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此外,还要对集团现金流量掌控得及时恰当,对与预算有差异的现金消耗进行分析并且改进。另一方面,要控制集团的风险,对下岗、养老等合理安排,设置财务风险警报提示,提前预防财务危机。

(三)对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和考核

报业集团要将责、利、权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各个员工的手上,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执行任务,保证预算结果与预算决策、行为得到统一。此外,预算管理要根据预算的目标进行落实,并将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确定了预算后,各单位部门要紧密围绕预算去执行和开展活动,还要定期开展预算分析会,及时反映执行情况。还有,报业集团要对预算结果进行考核,严格实施奖罚制度,根据执行结果的分析可以适当的调整预算方案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报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而预算管理则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的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才能使提高报业集团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矿井;预测预报;地测防治水;精准性;技术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45

V井生产要高效率运行,且保证安全性,就要认识到矿井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以及地层岩性都会受到制约。一些矿井运行中,市场地发生事故,突水灾害居多。一旦事故发生,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矿井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都没有充分掌握。

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的煤矿是平顶山煤矿。煤矿的整体为单斜构造,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倾斜。浅部的地层是非常陡的,倾斜角已经超过了60度,一些部位还存在倒转。浅部的地层的倾角比较平缓,通常不会超过15度。矿井的部位存在断层,在井田的中部还存在有褶皱。

矿井所在区域是非常复杂的,对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矿井生产,发生水害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从2006年矿井投产以来,所发生的水害就已经超过100次。到目前,矿井的水害减少了,但是需要面临的重点问题就是地质环境中的含水量减少,对矿井生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预测预报中所涉及的内容

预测预报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其中,文字部分的内容包括矿井区域的工程实际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和水文条件、对矿井地段具有安全影响性的各种因素当地。根据预报所获得的结果采取必要的技术处理措施[1]。出版部分的内容包括矿井所在区域的平面图、矿井所在区域的的具置以及剖面图、矿井所在区域的的综合柱状图、物探中产生异常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图等等。

3 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精确性的有效策略

3.1 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采用的技术方法

其一,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可以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对矿井生产现场进行勘察,主要是探测疑点所在。当勘察完毕之后,就要对矿井进行开采作业。在对矿井的特点以及疑点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挖掘、开采作业,就可以确保采掘工作树立展开,整个的矿井生产都得以安全稳定运行。

其二,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可以采用分析软件,应用三维的地震数据体,对地质情况采用动态分析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对矿井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实时了解,同时还可以采用这种技术方法分析采掘的头面存在的异常,能够对特殊的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环境异常及时掌握,可以将危害的发生率降低。

其三,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可以采用超前勘查的方法,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综合性地分析已经存在的已存异常动态,采用倒退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异常进行综合性分析,以将导水的断层等查找出来[2]。

3.2 通过使用配套保障技术提高预测和预报的精准性

其一,将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起来,对隐蔽性的工程信息采用档案信息处理的方式进行记录,包括工程地段的规格、比例、剖面图和平面图等等,都可以通过查阅档案获得信息,基于此对矿井生产所在地段的地质情况和水温情况充分了解,可以对突水灾害事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其二,每个工作面都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收作线所在位置都要详细记录,以将空煤柱放置在采空区中的合适位置,可以避免采空区发突水事故发生。

4 煤矿地质预测技术以及预报技术的优点

4.1 有助于优化采矿设计

煤矿地质预测技术以及预报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情况都得以明确,据此就可以将地质构造发育所形成的规律推断出来,由此将采区工作面的情况设计出来[3]。由于工作面的数量很多,就需要优化设计,做好储量的测算工作,可以调采出量,矿井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4.2 预测技术和预报技术都具有很高的精确程度

预报大断层具有很高的精确程度,特别是在对逆断层进行预测的时候,能够对断层的位置以及相关的情况都能够提供详细信息。

预报老空积水区,可以对其所在的提位置以及水量信息和水压信息都能够准确预测,还可以采用探放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突水事件。

综上所述,矿井的生产过程中,危险系数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受到矿井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重视预测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据此优化采掘设计,使矿井生产更具有科学性,以提高矿井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闫左峰.对进一步提高矿井地测防治水预测预报精准性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3(25):272-273.

篇4

关键词:高龄老人;经济与医疗保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引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而在这个老年群体中,有大约11%的人口为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短短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仅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而且出现了高龄化的趋势。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作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保障的目标。

一、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

经济保障是保障高龄老人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老有所养”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我国利用离退休金发放制度、高龄津贴、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成一个保障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体系。高龄津贴是我国民政部于2009年提出的,以保障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社会福利措施,此后,我国多省根据本省省情先后实行了高龄津贴制度。例如深圳市于2009年开始,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开通专门的银行账户,并通过现金发放的方式定期向账户内存入老龄津贴,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获200元到500元不等的现金补贴;80至99周岁的户籍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20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获500元高龄补贴。

高龄老人多处在疾病缠身的困境,而这也是我国提倡“老有所医”的主要原因。高龄老人多出生在解放前,他们朴素节俭,在面临支付高昂的医药费与忍受病痛折磨的选择中,通常会选择后者,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门诊统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门诊统筹是指病人在经常看病的医院办理“门诊统筹定点”,这样在看门诊时就可以享受优惠。以侯马市城镇居民门诊统筹试点运行情况为例,参保居民在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每次发生的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金额在30元以上部分由门诊统筹基金按55%比例报销,转诊就医的按30%比例报销。一个年度内门诊统筹基金支付限额为400元。每人每次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最高限额为50元。这种医疗保障方式可以让高龄老人放下心里负担,安心就医,避免“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病”情况的发生。

二、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口高龄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高龄人口基数大、城乡差距大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使得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覆盖面不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过大

近几年,农民工进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人们留守,这些老人一方面丧失了劳动能力,一方面又无人照料,使得农村的高龄老人经济与医疗保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隐患。由于我国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对高龄老人社会保障的不平衡。

2.家庭结构变化加重了高龄老人经济和医疗保障的负担

“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养老传统,我国在建立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也将家庭养老制度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但是我国计划生育实行了多年,使得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每个家庭的养老负担陡增,而国家在平衡家庭养老制度与社会养老制度之间必然会增加社会经济医疗保障的负担。

3.经济和医疗保障的水平偏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经在我国实行了多年,但是,目前对高龄老人的经济保障主要还是停留在保障其基本生活上,例如,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对退休金额度不够满意。同时对老龄人的医疗保障中,能进行报销的疾病项目也仅限于高血压等常见的老年疾病,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保证措施仍然不够完善。

三、健全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

2016年“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杜敏带来了关于高龄老人医疗保障的建议,她说“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长期口服药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我建议对于这样的人群能否指定医院,凭医保卡、病历、身份证,定期给药,为老人们提供医疗保障。”可见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实现对高龄老人的福利保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为保障高龄老人经济和医疗体系的顺利进行提供经济支持。2016年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针对记者提出来的“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总理提出对于我国省级统筹的养老金制度,一方面省级政府要尽职尽责保证养老金的发放,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会从财政中拨款来支持地方养老金的发放,同时总理还补充道,我国2015年的养老保险收支结余是3400多亿,累计结余34000多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还有16000多亿没动,这一数字无疑是给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加大财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保证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经济医疗的物质基础。

其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针对我国目前家庭结构变化的现状,政府在调整社会保障对于老龄老人的政策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扩大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高龄老人从社会经济和医疗保障中得到实惠。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我国高龄老人从家庭养老制度中获得的经济支持不断减少,这时政府应该转变社会保障的方向,将养老视线从家庭转移向社会和市场,发展多元化的高龄老人经济和医疗保障体制,引导商业保险支持社会保险,共同为高龄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将农村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纳入到整个社会保障之中,使他们能够公平享受社会发展的福利,为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奠定基础。

最后,对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要将经济医疗保障与精神呵护统一起来。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高龄老人的保障政策都着眼于高龄老人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很少涉及到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注。其实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不光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我国在改进社会保障制度时,应该将对高龄老人进行心理呵护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定期对老年人开展免费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再匮乏。

四、结论

“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尊严”不仅限于提高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保障他们免受疾病困扰,还应该包括呵护高龄老人的精神,使他们在心理上不再自卑,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张盈华,闫江.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5,01:51-56.

[2]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02:73-81.

篇5

【摘要】在高校校报传统传播地位式微,高校内各大社团林立、独立性新媒体学生社团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对校报记者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打造校报记者团的形象,使其在高校办报、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办好高校校报、官方新媒体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新媒体 形象塑造 校报 社团形象

一、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良好的形象,对组织或集体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高校校报记者团进行形象塑造,是由校报记者团的独特性以及高校育人职能决定的。

1、高校校报记者团具有独特性

校报记者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学生社团有着重要区别:就上级主管部门而言,校报记者团一般隶属于高校党委宣传部,对社团成员的政治觉悟具有一定要求;就社团功能定位而言,校报记者团既有本社团的内部活动,同时也是校园内其他社团乃至全校各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者,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与新闻采编能力,是非兴趣社团;就社团活动载体而言,校报记者团具有自己的舆论阵地——高校校报以及新兴媒体。同高校内其他学生社团相比,作为高校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环节,校报记者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社团认知度。

2、高校校报记者团是高等院校发挥育人职能的载体之一

培育综合性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高校里诸多兴趣类或非兴趣类社团,都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如前文所言,校报记者团具有的独特性,使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大学生锻炼自我、表达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课外实践平台,与传统的理论教育一同发挥教育的作用,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也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校报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虽然高校校报记者团同其他学生社团相比,有着一定优势与显著特点,且在其他学生社团的诸多活动过程中承担记录者的角色,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大环境对所有学生社团自身传播自觉性的激发,以及众多高校校报记者团的服务载体——校报——地位的式微,使得很多高校特别是专业类院校的校报记者团在塑造社团形象、提升校园影响力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困境会对校报记者团成员的自我价值实现、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1、高校校报的传统角色定位影响校报记者团的发展

高校校报记者团具有校报这一舆论阵地,但是,在当前“大传播”环境下,高校校报因舆论角色定位、发行周期、版面设置等原因,传统地位不断式微。

无论是在传统纸媒称霸的过去,还是在新兴媒体后来居上的当下,校报作为一所高校新闻传播、舆论营造的阵地,作为高校的党委机关报,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某医学院校校报为例,校报为半月刊,每期为四版,一版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版,主要刊登同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三版为校园文化版,主要为各学院、学生社团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是由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采写的人物专访;四版为文艺副刊版,多为校友约稿。每期校报出版后送至学生宿舍管理站,由学生自由领取。

高校校报的传统角色决定了其浓重的政治色彩,也决定了其可读性以及受众的范围大小。笔者所在高校的校报记者曾做过随机调研,很多接受调研的在校生表示并不知道本校有校报发行,也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表示领取过校报,但是因为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放弃再次关注。校报对每期报道内容的高要求,以及其在校园内的低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报记者团规模的更新扩大及其影响力,也影响到记者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学生社团自我传播意识的提升淡化校报记者团的传统角色

当下,“大传播”时代已然到来,微博、微信“双微”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传播优势,不仅已经成为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而且也成为高校各组织、学生社团进行信息、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双微”、人人网等公众传播平台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各大社团可以通过培养对社团更加了解的自有新媒体运作成员,来实现社团各大活动的提前预告、现场播报、后期回顾等。这种传播方式,在各大社团不断扩大活动宣传力度、提升社团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校报记者团的传统的“校园活动的见证者与记录者”的身份,对社团成员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策略

借用管理学中“形象塑造”理念,形象塑造包括理念设计(MI)、行为设计(BI)、视觉设计(VI)三个角度。现从MI、BI、VI三个角度来探析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以及记者团成员如何从自身出发,塑造良好的社团形象,提升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1、MI:良好的社团理念打造社团内部凝聚力

理念,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观。对外是一个组织或团体识别的尺度,对内是其内在的凝聚力。作为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社团,高校校报记者团同其他学生社团一样,应树立民主、自觉的社团精神,营造活泼、团结的社团氛围。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以及社团骨干是树立社团理念的重要环节。

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在社团内树立“自我管理,融为一家”的理念。一是要通过贯彻“自己的团队自己管理、自己的接班人自己培养”的理念,指导社团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团章程。充分调动学生记者参与团队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老师帮助社团稿件、活动把握大方向外,给予社团成员充足的空间,进行自由的活动策划、民主的人员任免等;二是要把激励竞争机制融入到社团管理中,不断挖掘学生记者的潜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极大的热情,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激励竞争机制不仅包括对社团内部的优秀个人,也包括对社团整体。

2、BI:独特的社团活动彰显社团硬实力

BI 即行为识别系统,体现着在组织理念指导下的行为准则,分为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对校报记者团而言,体现为在社团理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对内自我培训、自我提升,对外开展的特色型社团活动。

报道校内外活动、撰写新闻稿件,是高校校报记者团的首要且最重要的活动,这就要求成员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需要社团指导老师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培训活动,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的提高,除了培训,还需要有实践、锻炼的平台。前文已经提到,高校校报版面设置是影响校报发展、学生记者水平提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整或增设校报校园专版,还版面于学生;扩大大学生记者在新闻专题策划、校报编辑过程中的参与决策权;为校园学生记者提供校外社会媒体实习机会等,是壮大高校校报记者团规模、提升社团专业水平、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同传统纸媒相比,新媒体对内容的策划性、创新性、图文编辑的美观性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对学生记者进行新媒体运用以及活动选题策划、图文后期编辑、舆情监测及反馈等的相关培训,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需要的学生记者。

除了通过各种培训进行自我提升,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也是高校校报记者团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校报记者团的社团活动,应该围绕体现“文”“识”两点开展,既能贴近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又能体现社团特色,这就需要校报记者团不断提高活动策划能力,开展如创意校庆手抄报、给母校的三行情诗、国学知识竞赛等和社团特色、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加入高校校报记者团联盟,积极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也应该是校报记者团长期开展的活动,以交流学习提升社团、展现社团。

3、VI:鲜明的社团标识体现社团生命力

VI,即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统一、鲜明、独特的视觉标识或展现形式是塑造、传达社团形象的重要途径。社团徽标、社团成员身份识别、社团服装、社团活动宣传方式等都是高校校报记者团作为一个团体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可以采纳的有效方式。

社团徽标、社团成员身份识别、社团服装,对包括校报记者团在内的所有社团而言,是其外在的、最为直观的形象展示方式,其形象传递效果是长期延续、积累的过程。很多高校的校报记者团在校内属于老牌社团,应该将社团已有的外在形象标识作为无形的形象传播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参与校内外各类新闻报道时,校报记者团成员要有通过佩戴校园学生记者证、统一着装等方式“强调”自己所属社团的意识,报道其他社团活动的同时,宣传自己的社团。

除了上述符号化视觉,社团活动宣传方式也属于形象塑造策略中的视觉识别系统范畴。社团纳新、活动宣传等所采用的方式,新媒体平台上包括头像、简介、内容更新形式等的社团形象设计、社团内刊等刊发的内容与传播范围等等,都属于高校校报记者团塑造视觉形象标识的范畴。而在这些过程中所涉及的校报记者团的社团标识是需要保持统一的。

结语

无论是从高等院校发挥育人职能的角度,还是从新媒体不断蓬勃、高校校报传统优势仍存,高校校报记者团在校园各类新闻、活动宣传报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塑造高校校报记者团积极的社团形象,挖掘社团成员潜力、扩大社团外在影响力,是在新的“大传播”格局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内众多社团竞争的背景下,发挥高校育人职能、实现校报记者团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王春宏,《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作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9)

②毛家武、吴敏莲,《地方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培养问题与对策——以A 师范学院为例》[J]《. 新闻知识》,2012(4)

③兰丽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记者团建设浅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5)

④张军,《CIS 战略与企业形象塑造》[J]《. 中国市场》,2007(1)

篇6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呈现一片生机勃勃,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新高度使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对实践教学保障,特别是保障体系组成项目的推敲和体系的有效运行尚不健全,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反映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能够应对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需与时俱进,将“互联网+会计”适宜开展,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指,有所重点,能够提升体系整体的质量与效率。高职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点,如会计信息化、SAP综合实训、VBSE财务实训等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针对性加强实践环节。

(三)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随时反应教学质量的优劣,及时作出判断,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不断校正、不断鼎新。构建的各级项目突出强调发展,使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养成。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勇于立异,将体系组成的核心项目细化,尽量明细到可操作、可实施的步骤。构建的各级项目可利用已有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改进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元素、路径、环境。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教学评价体系等密切配合,预防体系构建目标的偏离。构建的各级项目制定需兼顾整体,与其他体系既有分工更有协作,齐头并进以达到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擢升的目的。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直接影响了整体体系构建的权威性和系统性,鉴于此,合理确定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组成详见“图1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二)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解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中一级项目共有7个,每个一级项目下设2个二级项目,共计14个,有6个二级项目下设三级项目,共计12个。

篇7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师生关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86-02

一、研究背景

(一)师生关系概述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石。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要素。师生关系不和谐对教育教学必然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如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降低, 工作绩效下降, 造成恶性循环。

(二)传统的师生关系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而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崇尚尊师重道,教师身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而助长了教师的家长作风,使学校教育成为“一言堂”,教师成为了学生的第二家长。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了解、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传统的学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也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带来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师生的价值评价和冲突越来越多,师生“代沟”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师生关系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和困惑亟需解决。

二、研究意义

鉴于当前的这种状况,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在新的课程目标下,要求教学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的“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平等的沟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中。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保障。

三、研究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构建有别于传统习惯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能力,使教师在整个研究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提高。

四、研究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必须摈弃原来对网络抵制的态度,实现变“堵”为“疏”的策略,将网络教育纳入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运用网络,熟练驾驭网络,只有在自身意识到网络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接受网络。这是能否真正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二)利用网络的亲和作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班主任是教师也是网友,彼此之间的交流少了一种拘束。师见不到生,生也见不到师,师生处于“半虚半实”之间。而平时老师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见老师总有一点望而生畏,即使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学生也不可能把内心世界全部袒露给老师。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就可以与老师在网上超越时空进行交流。由于网上的交流无需使用真实姓名,老师不知道到底是谁在与他交谈,所以学生可以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从而得到一种平等的交流体验。

在网络中不存在权威,学生与教师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适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某一个专题或几个密切联系的专题的大量资源以及协作和交流工具,学生随时登录教师的博客,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克服了教室里的局限性。对于害羞的学生来说,避免了师生面对面的紧张。手指敲动键盘,学生既能自主的学习,又能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

又如,通过让学生在班级博客上展示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必然的。

五、基本成效

(一)构建师生的“心灵驿站”,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

由于博客具备“、分享、交流”的功能,它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全班的师生在一起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博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束闪烁着的火花,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我们的班级博客建立至今,人气一直很旺,学生争相给自己的“家”添砖加瓦。虽然学生年龄还小,但他们同样是富有情感的人,同样有很多的话要说。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的成功与快乐,需要人来分享;生活、学习中的不快与困惑,同样需要对象来倾诉;尤其是伤感时,更需要来倾泄。班级博客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倾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博客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老师也会在这里倾诉心事、诉说烦恼。博客就像是师生之间共同拥有的一个“心灵驿站”,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

教师博文:《我真的很爱你》

昨天下午第二节课,我迈进教室时,脚步有些沉重。(因为从前天开始,班上被我陆续“挖”出了不少不良现象)

我刚走到教坛上站定,就听得值日班长高呼一声:“全体起立!”52个孩子“霍”地齐刷刷站了起来。(动作比以往任何一次起立都更干脆整齐)接着,班长大声发口令:“一二三!”孩子们又齐刷刷地向我90度鞠躬,齐声而动情地大喊:“梁老师,对不起!梁老师,我们知错了。”

顷刻,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孩子们见老师哭了,也跟着哭了起来。我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这时,一个孩子还体贴地递上纸巾,竟是前几天令小路老师变“猪蹄”的“调皮大王”刘同学。

我见“机”行事,继续煽情:“同学们,不管梁老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方法管教你们,甚至狠狠地惩罚你们,那都是因为梁老师不想你们学坏。你们知道吗?梁老师真的很爱你们。”此言一出,立马又变成一颗催泪弹,孩子们哭得更凶了。

赚足了眼泪,我的气儿也消了,原先准备好的一箩箩训人的话也不好意思说了。不过,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呀!

可气可恨又可爱的孩子们啊,你让我说什么好呢!老师怎么爱你都不够,怎么辛苦都值了。我爱你,孩子们!

引用一句名言:“我们为爱而工作,我们终将到达爱的彼岸。”

学生留言摘录:

蟑螂:我们有一个能了解我们的心的老师,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啊!

谢嘉泳:梁老师,我当时也落下了泪,就在那一刻我和全班同学都深深地受到了你的教育。

爱你的学生:梁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用心,当时真的很感动,眼泪不自觉的流了出来,我想当面和你说,但是我真的没有这个勇气,其实我也很爱你。

(二)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

学生的童年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此刻骨铭心的生活怎能不留下点点痕迹呢?为此,我们通过博客,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的足迹,让他们在这些足迹中不断成长。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回首时,他们一定会无比地快乐,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瞬间精彩一掠,哪怕是一个成长的小脚印……

我们经常把班级活动中的照片,比如中队会、六一联欢会、班干部竞选、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等留影选送到班级博客中发表。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可以提高学习的竞争力,通过互相竞争、互相学习让班风、学风得到良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极大地推动了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进师生感情

学生通过博客,在大量的练笔中,思路得以开阔,文笔更为流畅,写作水平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提高。 例如在博客上设有几大重要的展示板块,如:单元作文系列、周记系列、读书笔记系列……这些都是围绕学习而设置的专栏。凡是可以在班里作为范文来读的作品,都有机会选送到班级博客中去发表,在博客中发表就等于变成了公众读物,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更努力去写作文了。在教师博客上,我们把“点评作文”也做成了系列,在师生频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生张婉莹在班级博客中留言:“我的作文也被梁老师选中了,妈妈看了也夸我棒,真高兴啊!以后我还要加油,争取发表更多的文章。”

(四)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稳定师生关系的大后方

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可以说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教育。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家访活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而博客跨时空的优势给家校沟通提供了便利。

罗苑菁的家长看了我在班级博客上的推荐书目后留言:“您推荐的书目很适合孩子们阅读,我一定支持!谢谢您,老师!”

张景涵的家长看了我的博文《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后留言:“小小的棒棒糖,带给学生们大大的欢喜,带给家长深深的感动,谢谢梁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怀。”

马心楠的家长看了我的博文《我真的很爱你》后留言:“身为一名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既感慨又钦佩,梁老师,辛苦了,孩子跟着您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放心了!”

六、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学生当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当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里。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中,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师生关系的和谐之花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南出版社, 2000.

篇8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分行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建行股份制改造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成熟的经营理念为指导,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效率,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在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与地方经济共繁荣、同发展。

一是把握政策导向,服务重点企业发展。在贷款投放上,主动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上级行政策相对接,有特色地确定目标客户,争取将更多的优质客户列入总行、省行重点支持客户名录。立足于##市作为半岛制造业基地骨干城市的工业化优势,在继续加大对五大产业群和六十家市级骨干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要原材料建设项目给予重点倾斜。立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信用证等国际业务,积极拓展福费廷、国际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等贸易融资新产品。针对威韩贸易往来频繁、韩资企业较多的特点,今年拟推出“韩国汇款即时通”业务,加快客户汇款到账速度。立足##市中小企业多的实际,加强对中小客户群体的市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服务模式,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调整贷款的客户、区域、行业、产品结构,优先满足重点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发挥优势特色,服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以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为主体的个人类贷款业务一直是我行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依托“住在##”的城市品牌优势,继续加大个人类贷款的投放力度,进一步培育和促进广大城市居民购房、购车、购物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形式创新,努力拓宽个人贷款的外延,对个人资产、负债、结算、中间等业务品种进行打包组合和深加工,强化“贷记卡”、“乐得家”、“汇得盈”、“速汇通”等产品的市场形象,以个人理财中心为平台,推出各种金融套餐服务,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VIP客户俱乐部,对优质个人客户实行综合授信,完善各项优惠措施。积极跟进居民创业需求,在进行个人创业贷款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个人创业贷款发放面。继续扩大与高校的合作,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校助学贷款。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是优化组织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以上级行在我行设立审批分中心为契机,着力简化审批手续,区分业务品种和急缓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有效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建立重点客户“绿色通道”。对纳入我行绿色通道范围的重点客户和时效性强的业务,只要通过合规性审查,采取“直通车”方式,实行即时审批。对个人类贷款审批变“三级审批”为“两级审批”,对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基础的分支机构实行转授权,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实行申请受理、抵押品估价、保险、抵押登记、合同订立、公证等“一条龙”服务。对我行营销的主要行业和重点客户,配备行业经理和客户经理。对一些大的重点客户,成立项目经理组,积极推进分行直接经营和以行领导为首席客户经理的高层营销。以综合授信为基础,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变单一信贷品种营销为综合营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篇9

一、把握形势要求,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谋划工作。机构编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人手紧。我们将全面激发改革管理的生机和活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来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掣肘。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与保障重点工作需要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坚决做到精简、统一、效能。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具体的矛盾问题,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改革强管理,积极借鉴各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

二是规范管理机构编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和满足事业需要的关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向亟需加强的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找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三是提升部门服务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强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关口”的意识,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激发出人人有分工、处处有任务、“全办齐上阵”的干事创业热情,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规范有序高效、执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机制。二是主动服务,提升部门形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把机构编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设身处地为基层、为部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服务上门、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自觉,积极认真沟通、耐心宣传政策、细致沟通解释,引导单位积极转变观念,优化编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一盘棋”格局,形成“一张网”制度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重新修订《县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凡涉及机构设置、加挂牌子、职能划转、编制调整、人员调整、拟定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申报计划事宜,全部提交编委会研究,任何部门都不得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和绕过编制部门请示机构编制问题。编委领导对编委会的召开高度重视,每年平均召开编委会6次,编委会的议事决策职能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实现职能配置科学化、机构设置最优化、编制配备精简化。

(二)建立完善编办、组织、人社、财政“四位一体”协调配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控制了人员的“进口”,提升了进人用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坚持空编使用申请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空编申请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公人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须先由编制部门逐级申报编制使用计划;

各单位出现空编需调整人员,先由编制部门对其是否空编进行把关,由编委统一研究后,再由组织、人社部门选调人员。通过加强空编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进人程序,杜绝超编进人。

二是完善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制度,严把财政供养关。不断完善人员调整审批制度、人员工资传送审批制度,促使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挂钩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每年年底财政局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先由编办对各单位在职人数及离退休人数进行审定,加盖核定章,财政部门见到经编制部门审定后的工资预算表,才予编制下年度人员工资预算。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通过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联合管控,实现了编制与人员供养一体化,堵塞了各环节上容易产生的漏洞,进一步控制财政供养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

三是规范程序严格职数管理,严把科级干部配备关。出台《县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明确党政群机关、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均需进行职数预审。县委在动议干部时,由组织部门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职数预审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职数、编制的预先审核,组织部门根据编制部门的审核意见选任干部。通过职数预审前置,进一步规范程序环节,有效杜绝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的发生。

(三)活化存量编制资源,内部挖潜统筹优化。

一是动态调整,盘活编制。编制总量只减不增是硬杠杠,随着社会事业发展,基层人手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向管理向创新要编制,坚持严格把关、集约节约、有度有序,出台《县事业编制零空编管理和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探索形成了“县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基层和一线倾斜,解决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2018年通过统筹调剂编制、鼓励政策性免职人员调整到乡镇工作、退休减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多种途径,共消化15个部门、83名行政超编人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政超编问题。

篇10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人们崇尚自然,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的中国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五行八卦、阴阳等之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中庸的价值理念、注重精神修养,缺乏竞争意识。西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为地处地中海的希腊,它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人们常年在海上从事狩猎和贸易活动,特别是早在公元前776年就举办了古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文化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强调外在和分析,在与大自然长期进行斗争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开放性、个体性、拼搏性等作为特征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强调体育运动的精确性,遵守竞技规则,具有强烈的竞赛意识,讲求超越自我,体现力量、速度、技巧、形体之美,强调个人和自我。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时,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性,提倡以个人作为核心,而中国文化则以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作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认为人是具有一定情感和理智的独立个体,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是整个群体的一部分,每个人与群体的需求、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依托于整个群体的利益。对于物质利益方面,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应当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应当“重义忘利”。西方文化认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当通过内在途径,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检验。这些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在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不同,尤其是在全球性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以体育作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的特别明显。总体来说,我国体育电影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借助体育题材,讲述特定时期的故事,强调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重视故事情节,不注重竞技体育的对抗性、技巧性以及个体性的特点,代表体育精神―拼搏、竞争、失败、胜利为特点的体育题材作品并没有引起我国电影人的重视,中国的体育电影本身很少能反映体育精神的本质,更多的是承载了其他社会使命。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体育电影,则是反映历届奥运会空前比赛盛况的奥运体育电影和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故事影片,这些体育电影将电影艺术融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在电影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对我国文学影响的深入,二者渐渐从矛盾和冲突当中走向了融合。实践经验证明:历史上每一次的文化融合都会使文学发展达到一个,通过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好的推动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

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比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拼搏进取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以及互助友爱的人性精神,特别是奥林匹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原则,启示我们应当通过正当的手段和方式,展现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也在努力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文化,并强调奥林匹克所说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文化或者标准上的单一化,也不是西方化或者欧洲化,奥林匹克运动应当是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对我国来说,奥林匹克文化就是架在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我国传统文化缺乏竞争意识和民主精神,思想观念保守,不提倡培养和发展个性。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奥林匹克文化之后,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大地的推广和发展,使新一代中国人以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替代了中国传统的自我贬抑、自我萎缩的君子人格。新一代中国人崇尚实效和务实,不讲求空谈和虚名。正是由于奥林匹克文化的渗入,才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

人类通过竞技体育,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这是人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精神就是实现个人在精神、肉体和道义上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古希腊所要求的完美的人。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反映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人的内心想法,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精神是不谋而合的。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经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表决,正式宣布同意中国加入国际奥委会,从此我国体育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从1982年德黑兰亚运会上直至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我国的金牌总数均是位列第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更是以51块金牌位列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体育热。这种体育热潮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体育作品紧跟时代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体育文学也用自己的方式反映着那个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后,以冰心和臧克家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诗人先后为《体育报》撰写文章,庆贺我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比如1982年10月7日,臧克家为了庆祝中国女排二夺世界冠军,所写的《欢情―女排凯旋》,1984年8月24日,冰心为了庆祝中国女排的三连冠,所写的《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的体育健儿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出竞技体育本身,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反响。为此,我国的文学作家们深入基层,写出了许多反映我国体育健儿们的顽强拼搏以及他们内心酸甜苦辣的体育文学作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西方的现代主义和纪实文学思潮涌入中国,扩大和丰富了中国作家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视野,强化了自身的文化意识。中国作家们开始以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使我国的体育文学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文学作品开阔了中国作家的视野和思路,尤其是丰富我国体育报告文学的主题、题材和体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取80年代前期的数据.具有批判性的创作理念开始在80年代后期被作家们共享,由此促进了我国体育报告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反思小说的兴起,体育文学的创作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1985年5月19日,中国男子足球队1:2不敌香港,无缘1986年世界杯,刘心武所写的《5―19长镜头》。1988年,中国队汉城奥运会失利,以赵瑜的《兵败汉城》等为代表的作品将中国的体育文学推向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