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课程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课程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关键问题;知识点;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6-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壮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内容板块的改革与建设。各学科、各行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加强和丰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械和通用零件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活动工作的必备基础。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及学生的反馈,我认为要想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对以下一些关键问题(知识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一、关于机构特性问题

常用机构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各章节自成体系,内容互不相干。”学生最头痛的也是这部分内容,咎其原因就是教材与教师讲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材本身没有明显地提供一条解决“各章节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一问题的思路,再加之这部分内容本身就很抽象,教师的重视程度又不够。这就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对学生学习的巩固、发挥造成较大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引起特别注意。要抓住一条主线,找出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去解决、去突破。常用机构这部分内容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机构特性问题。对教材仔细、认真地进行分析,可发现教材中都暗藏着一条贯穿整个这一部分的主线—“几何因素决定了机构的特性”。抓住这条主线去挖掘、去讨论,就可将这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使学生悟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平面四杆机构中:(a)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类型是根据它的运动特征—有没有曲柄、有几个曲柄来命名的。而运动特征又是由各杆的几何长度(格拉肖夫判别式)来决定的。(b)平面连杆机构中,往复运动的从动件,往返速度不同的性质称为机构的急回特性。急回特性的实际意义是:压缩非生产性时间、提高工效、提高工作质量。而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则仅取决于极位夹角θ,即摇杆位于两个极限位置时,曲柄与曲柄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极位夹角。有极位夹角则有急回特性,极位夹角越大,急回特性越明显。(c)对机构而言,要求机构具有良好的传力性,即运转轻松、省力、摩擦小、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传力性的好坏,则仅取决于压力角的大小,而与其他力的大小、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的大小、高低没有任何关系。机构中主动件通过中间件作用在从动件上的力的方向与力的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之间所夹锐角α称为压力角。压力角越小,传力性越好。(d)死(止)点位置问题,亦取决于压力角(α=90°)。此位置处,机构自锁。

2.凸轮机构中:从动件不同的运动规律会引起刚性冲击、柔性冲击等。这些冲击、振动是由s=r-r0所决定的。另凸轮机构传力性的好坏,取决于压力角的大小,而压力角的大小又是由基圆半径来决定的。凸轮机构中,结构尺寸(基圆半径)的大小与传力性的好坏是一对矛盾。

3.齿轮传动中:(a)正确啮合条件:基节相等,既“Pb1=Pb2”;(b)连续传动的条件:实际啮合线长度■≥Pb。这里基节与实际啮合线长度均为几何长度。

4.螺旋副中:(a)圆周力F的大小取决于λ和ρv;(b)能否自锁取决于λ<ρv是否成立;(c)效率的高低亦取决于λ和ρv。凡是能自锁的机构,效率总是小于50﹪.这里λ和ρv均为几何角度。

5.带传动中:传动带的疲劳破坏与最大应力和绕转次数有关。而最大应力和绕转次数主要是由小带轮的最小基准直径ddmax决定的(弯曲应力占最大应力的80﹪强)。

6.链传动中:传动(滚子)链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所产生的冲击、振动及噪音(动力不均匀性),以节距p大小的影响为主要。节距越大,冲击、振动及噪音越显著,反之亦反。所以实际使用中要重视对节距的控制。现场实践活动中应采用“小节距,多排链,多齿数,低转速”的使用方法。以上分析主要说明一个问题——“几何因素决定了机构特性”。这里的“几何因素”是指几何长度或几何角度。按照这一思路对机构特性分析进行切入、分析、讲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谓事半功倍。

二、关于中心距可分性问题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齿轮传动中心距略有变化(理论与实际有所不同)并不会影响传动比的恒定性,渐开线齿轮传动的这种特性称为中心距可分性。中心距可分性是渐开线齿轮传动的独特特性。其他像摆线齿轮传动、圆弧齿轮传动等都不具备这一特性,所以这类齿轮传动在使用时就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正因为渐开线齿轮传动具有这一独特的特性,所以对渐开线齿轮的设计、加工、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提供了方便,降低了成本,从而才使得渐开线齿轮传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这一问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都只当做一条结论一记了之,但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要问:“为什么中心距变化传动比不变?”传动比是否恒定是与节点有关,节点固定,传动比才恒定,这是学生的理解。那么你简单地用传动比与基圆半径有关,基圆半径不变传动比就不变,这样回答就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应给一个信服的证明。

证明:(1)可先求出标准中心距时的传动比:

i=■=■=■=■

(2)中心距变化后,画出新的位置,这时节点变到了P′点,

同理仍可证明:i=■=■=■=■

通过以上两次同一种方法的证明就可更圆满地说明渐开线齿轮传动具有中心距可分性,也可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Willis定律)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三、关于传动比的问题

机械设备为什么要减速?我国电动机转速序列为:3000、1500、1000、750、600rpm。转速越低、磁极对数越多、电动机结构尺寸越大、质量越大、工作时温度、价格越高。所以工程应用中1000转以下的电动机一般不用。为了获得较大的力或力矩,工作机的速度或转速一般是较低的(石油抽油机冲次一般是3~5次/分),这就需要在电动机和工作机之间设置减速装置。传动比是传动装置的特性参数。传动比说起来很简单,即为:

i=■=■=■=±■

再仔细问一下:传动比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机械类学生而言应该是一个基本常识问题,但没有几位学生能回答上来。这就说明教材中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再就是教师讲解时没意识到。传动比的含义:(a)反映了两轮转速相差的程度(减速或增速)。(b)反映了两轮尺寸相差的程度(对齿轮传动还反映了中心距的大小)。(c)反映了降速增矩的程度。(d)对齿轮传比还说明了两轮的转向问题。以上就是传动比的含义,学生一定要知道,这也是一个“门面”问题。

篇2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满足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所有学生奠定共同的发展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3.科学性原则。按照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科目及模块。

4.实践性原则。充分考虑*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普通高中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5.有效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情、校情,按照“效率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使各类高中都能得到健康、和谐、有特色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三)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执行。

选修Ⅰ模块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选修Ⅱ模块是各普通高中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见表1、表2:

2.课程设置说明

(1)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全部开设。

(2)关于选修课的开设要严格遵照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执行。

(3)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即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内容);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择修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数学选修ⅠB每个专题均为18学时,学生需在其中选择两个专题修习);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修习。

在选修ⅠA的模块修习中,修习文、理方向学生按各科目要求选择模块,艺术、体育特长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后,可按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科目的模块。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完成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以及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修满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由学生在全省指定的范围内选择。

学生在八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中,至少要获得22学分。

(3)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Ⅱ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

二、课程管理

(一)学制与学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分为两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研究性学习应保证270学时;社会实践共3周;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各学科周课时安排建议如下:

*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周课时安排建议

说明:

(1)表3只是学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建议,选修Ⅱ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复习的课时由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实际统筹安排。学校应指导并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2)学校应当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其中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宜集中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宜适当分散安排。

(3)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确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科目的开课顺序、开课方式。

(4)有些学科的部分模块学习可能会出现跨学期现象,学校在教学中要加以关注。

(5)关于高二的课时安排,将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和我市的实际再行确定。

(二)课程修习要求

1.学生课程修习通过学分和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模块修习过程和状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三、课程实施

1.学校每学年的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到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2.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和新设置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校要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内容,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视学科实际,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4.学校在高三年级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5.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必修模块的同时,应科学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拥有较大的课程选修空间;同时,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选修Ⅱ课程的修习。

6.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篇3

选修课程“碎片化”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学校没有明确选修课程建设的逻辑原点,只一味地迎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选修课程门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来规划课程,没有根据校情、学情对课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也没有构建起逻辑体系清晰的课程开发建设框架;二是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理论和能力准备不足,没有对所开发的课程进行一定的逻辑建构,导致课程内容零散、低端,形不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不加以克服,难以真正体现选修课程的应有之义,即使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要克服选修课程的“碎片化”现象,还需要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开发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一、明晰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确保学校课程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学校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使独特优势得到延伸。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无疑是规划建设好学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原点。由于我市的普通高中生源分层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层。群体的显著分层势必形成学生职业倾向的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制订出来的课程规划,都应充分体现自己的生源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有自己学校的鲜明“底色”。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存在相当高的趋同性。因此,各校在开发选修课程中应明确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科学地设计学校课程规划。

二、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确保选修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应与必修课程一致,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切合。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明显低于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一门称为《生活大百科》的校本选修课,其中一讲“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内容包含对节日的形成、节日的发展、节日的传承以及一些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课程规划的教师都知道,这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内容。小学生都已经十分清楚的内容,让高中生再学习,那还有何意义?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选修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选修课程教学的起点。

三、以“课程链”和“课程群”为开发策略,构建起脉络清晰的选修课程逻辑体系

“课程链”是指根据学生人生规划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全面分析该职业方向所需的基础学识、人格素养和能力构成,对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进行建设,形成链状的课程结构。例如,对一位立志于从事人文类职业方向的高中学生,我们就应该为其构建起“国学类课程―棋琴类特长课程―文献及档案整理类课程―区域历史及族谱修编类课程”这样一个课程链,以供这类学生选择修习。“课程链”的还有一种组成是,同一学科领域内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拓展,呈现一个递进的链状进阶课程体系。“课程群”是指按照一定的领域向各类选修课程开发方向辐射形成的课程群体。如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这个领域学校可以开发普通生物学(大学选修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水培(职业技能类课程)、植物对水环境净化的观察和研究(社会实践类课程)、基因工程最新进展探析(知识拓展类课程)等课程,以形成一个课程群体。课程链和课程群的开发策略,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课程间逻辑关系,并有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课程群”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课程“同心圆”或者说“同心球”。课程开发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优势力量,以学生职业方向所需的学识和能力为原点,从不同的培养素质构成各个角度发散开来的一个同心圆(同心球)。如一个学生确定的专业倾向为动漫设计,其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文学知识、影视作品欣赏与创作、视听语言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立体几何的深化、数学建模等,与生物相关的要考虑人体结构、脊椎动物学等;兴趣特长类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应涉及素描、色彩、摄影、平面视觉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应包括平面设计、美术设计基础,还有艺术修养等。总之,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从单科化走向综合化,强化一定职业领域课程的整合和融通,倡导综合设计,单科开发,进而避免课程之间的割裂。

四、完善选修课程实施的逻辑架构,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篇4

改革点一:优化课程结构,为学校培育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腾出时空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针对普通高中课程统一设置、统一修习的必修课程偏多,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特色发展空间时间仍显不足等问题,我省大胆调整高中课程结构,减必修增选修,将必修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度应试问题,在确保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组织专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通过梳理与整合各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形成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宝贵的时间里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教育在过程中显示最大的公平性。

改革点二:强化课程设计,构建学校多样化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学校特色和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课改以后,制订课程方案成为高中校长的“必修课”,成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不少学校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未来该怎么设计,我们的学校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什么”等问题,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选择为逻辑起点,厘清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精心研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学校课程设置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宁波效实中学是一所生源优、条件好、师资强的高中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基础厚,后劲足,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时代精英”,学校课程方案立足于“求适、务实”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到时代精英培养、未来能力需求、大学职业导向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宽领域、多层次、重选择、重个性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义乌市义亭中学作为农村薄弱中学,办学条件、生源都远不及城市学校。学校课程方案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学校,而是从实际出发,定位“面向大众践行公民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幸福的公民”,培养有宽泛基础、有民主与法治意识、有爱心与责任心、有学习与生存能力、有艺术专长、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把义亭中学办成令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详见图2)。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各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办学价值追求、学校定位相符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从2013年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情况看,全省各校申报的考试科目和科目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开设情况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点三: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

建设多样化课程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前提,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浙江省提出“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发动教师把握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审视现行普通高中课程与教材的结构性缺陷,找寻选修课程开发的支点,从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开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近两年,各个高中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如《代数能力进阶》《消费化学》《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方言的文化内涵》《天文观测》等。据2013年课改巡查统计,约有49%的教师独立开发过选修课程,约有28.53%的教师与人合作开发过选修课程,18.93%的教师已申报开发选修课程。据2013年48所申报一级特色示范学校统计,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7676门,每校平均开设了159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选修课程质量,我省研制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框架体系(详见图3),分类分层建设选修课程。根据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要求,针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中存在的“碎片化”、低层次、大众化倾向,统一规划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指导学校开展基于学科的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开发体现学科视野、基础素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帮助学校开阔视野,夯实基础),必修拓展、能力发展课程(面向有选择地学习文或理的学生,基于国家必修和选修的拓展,注重培育学科思维及运用能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学术发展需要),专项研究、综合学习课程(面向有志于某个方向深度学习研究的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教师专长、学校特色),把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融入其中。

2013年7月,我省设立50所“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围绕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以学科为轴心,研究与设计普通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研究必修选修课程实施的统一规划,研究系统开发开设内在联系密切的四大类选修课程,强化课程群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温州瑞安中学深度整合语文必修选修课程,重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研发“文化”、“创新”系列选修课程,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题课程,为学生选择性学习创造可能。

部分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习领域、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群,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课程体系和结构,研究学科间如何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尤其是把知行统一、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程融入学科课程群。杭州第十四中根据“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围绕“光合作用实验室”与“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开发课程,以“植物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克隆”为线索,关注“普通―重点―特色”三个层次的需求,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群。桐乡茅盾中学的地图使用、旅游地理、防灾保护、3S技术使用“地理选修课程四系列”,杭州萧山二中涵盖文学、史学、地理、美学的“国学研究课程群”,舟山普陀中学“一经多维的生物・海洋・海岛课程群”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改革点四:转变育人模式,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的高度统一,严重制约了选课走班和学分制的推广。要真正实现自主选课,组织走班教学,就必须放权,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浙江省大胆提出“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第一,允许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自主制订课程开设计划,决定每个年级开哪些课程、安排多少课时、教学进度如何等。

第二,积极推进选课走班。省教育厅明确规定学校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选修课程必须由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选课。如果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及行业企业修习选修课程。鼓励学校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生选教师、选进度、选年级。

目前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等16所学校不仅选修课走班,而且大胆探索必修课程选课走班,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私人订制”的课表。绿城育华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16个行政班530多名学生中进行走班选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9门学科。学校把高一、高二的学生按人数分成了红、绿、蓝3队,而这3队再分别分成6个小组,3个小组为A班,3个小组为B班,同一个队同一门学科同时开课,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约20人。A班的教学难度为较高层次,B班为基础层次,学生按照单科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为了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教务处在网上公布课程和任课教师名单,也公布学生选课的名单。学生们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选择到自己相应的班级和喜欢的教师了。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感觉不适应,还可以在小范围内微调,重新选择。

第三,实行弹性学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年限实行“上封顶,下不限”。“上封顶”是指学生高中学习年限最长仍为3年;“下不限”是指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高中学业等任务就可提前毕业。鼓励学生制订发展规划,形成个人修习计划。只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这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超常学习、创新学习,提前进入大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改革点五:统筹社会资源,拓宽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大为不同,学校单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开设课程,势必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必须敞开校门,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各普通高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涌现出一系列普职合作、校企合作、普高与高校合作课程开发开设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拓宽了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借助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普职校际合作。如衢州二中与衢州中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高级中学与衢州中专分别签订教学协作协议,建立“中职+普高”合作模式。如衢州中专就协助衢州二中先后开设出彩绘乐园、汉字美容会馆、走进理财、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电子产品装配、产品造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类课程。

借助当地产业基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与要素、社会团体合作开发课程。丽水侨乡的青田中学利用青田石雕地方资源和学校美术课程特色,开发开设了篆刻等美术兴趣特长课程群。义乌六中则利用新校教室较为宽裕的有利条件,“以空间换资源”,让当地民间剪纸协会在学校设立剪纸活动室和工作室,剪纸协会会员免费为学生开设剪纸课。浙江春晖中学不仅和绍兴市上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职业技能走校培训课程,还利用家长资源开设了“白马湖讲堂”,并在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设立了“春晖中学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外教育资源的三条通道。

借助国内外大学资源,开发大学先修课程。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资优生选修课程。杭州第二中学2013年与北京大学等高校教育机构签署《“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共建协议》,创建以基础理科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在课堂事实性知识传授和过程性能力培养基础上,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类似科学探究创新的活动,努力践行“让能飞的飞起来,让会飞的飞更高”的人才培养理念。

建立高中选修课平台。省教育厅建立征集网络课程的制度,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建立了“高中选修课平台”,供全省普通高中免费下载使用。目前我省已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征集4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共上传了708门选修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改革点六: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简单靠增设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还要同时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既是课改的难点,也是课改力求突破的重点。不少学校和教师借力选修课程的开设,自主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把握课堂要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实变革,慢慢地让一个模式、一潭死水的高中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杭州学军中学、绍兴一中尝试“翻转课堂”,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宁波效实中学建立“网络答疑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及时释疑解惑,实现优质师源共享。杭师大附中建设“校园网络资源教室”,借助学校校园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料。镇海中学的“超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让学生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

改革点七:推进评价改革,强化多元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

为配合课程改革,我省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行全科考试。为了增加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每年全科开考两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允许两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全面实行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与高中学籍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无缝对接”,监控过程,减少工作量。深化课改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再作修订,把选修课程的学习与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

篇5

高中须有更多机会选择课程

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

教材选用以设区市为主,在省教育厅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不得选用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教材在起始年级一经选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

2014年全部实行中考改革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包括: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并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篇6

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

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互动,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常州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活跃专题研究,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优势与不足,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金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2.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篇7

一、现状分析

浙江省二轮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深化课改是目前普高的核心工作,根据“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要求,加快必修、选修二大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要实现学生在共同发展基础上有选择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确立善嘉中学“人嘉学善”为核心育人理念,以培养“三嘉五善”学生为育人目标,嘉木、嘉石环境育人,嘉言、嘉礼习惯育人,嘉训、嘉愿理想育人,实现善学、善思、善行、善进、善和的育人特色。以市级学科基地为依托,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既符合学校特色,又能促进技能特长发展的课程群。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以最大可能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以通用技术市级学科基础为依托,整合课程资源,利用学科基地,人才资源开发等优势建设技能特长类课程群,为县域、市域普通高中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技能特长选修课程。包括实用家电常识、家电的使用与维护等。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YIS02Photoshop从入门到精通、ZYIS03电工基础、ZYIS07机械基础、ZYIS08电学仪表使用、ZYIS11测量的技巧、ZYIS19电子控制技术、ZYIS22工业产品设计、ZYIS23三维制图、ZYIS25CAD二维制图、ZYIS26建筑与设计、XQIS09动漫制作技法入门、ZSIS043D眼镜的制作与应用等。

2.强化普职合作之路,以幸福生活为主题开发提高生活质量课程,做优生活技能类课程群。包括家政服务技能课程、家庭理财、投资等家庭经济类课程。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SFL10自然灾害与防治、ZYIS01服装的学问、ZYIS05面点制作、ZYIS09家庭葡萄酒的酿制、ZYIS14轻松学理财、ZYIS21初级毛线编织法、ZYIS25洗涤剂中的化学、等。

3.开发与县域经济特色机构结合的地方特色类课程群,包括“黄酒”子课程群、地方农特产子课程群等,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特色,为今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做好必要准备。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YIS04善嘉农特产资源、ZYIS10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ZYIS13黄酒的品鉴、ZYIS16黄酒与化学、ZYIS20花卉栽培等。

4.借力学校特色优势,开发健康文化类课程群。包括体育系列课程、美术(摄影)系列课程、音乐系列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培养一项属于自己的,能受益终身的体艺特长。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XQIS02摄影入门、ZYIS15校园花样趣味跳绳、ZYIS17形体舞蹈练习、ZYIS18写字与书法、XQIS01兴趣素描、XQIS03合唱艺术与实践、XQIS04围棋入门、XQIS05羽毛球入门、XQIS06篮球裁判实践、XQIS08色彩、XQIS12校园定向运动与拓展训练、XQIS13禅绕画等。

在以上四个“课程群”建设中力争开发40门课程,并力争有20门及以上课程获县级精品课程,15门及以上获市级以上精品课程。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技能特长拓展教育及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设立专职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工作。

2.成立课程资源中定评价委员会,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4.积极筹措课程开发资金和实训设备基地投入保证资金,拓展与职业中专的普职合作机制,整合普职资源,丰富技能教育的内涵。

篇8

本次高中新课程也为同学们的选择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从高中毕业标准144个学分来看,必修学分为116,这意味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特长选修其他28个学分,比例占19%;如果修满高中三年所有课时并能通过相应的模块考试,学生可获得189个学分左右,那么选修的比例高达38%;此外新课改的另一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占23个学分,这一部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如果加上这一部分内容,比例将更大。面对如此新颖的课程结构和琳琅满目的选修模块及内容,作为高一学生来说,真是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从我校新学年第一学期前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经过学校系统培训和导师个别指导,大多数学生能基本领会选课的精神,大体适应选课的要求,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呼隆”,“一窝蜂”。没有主见,不顾自身的状况,别人选什么,我就选什么。

2.“抢学分”。盲目攀比,你选两门,我选三门,你选三门,我选四门,总之我要比你多,以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学习潜能大。以为学分取得的越多越好,越早越好。

3.不认真熟悉模块说明。只是跟着感觉走,几节下来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

4.避难就易。只选择那些浅近的、易拿到学分的模块进行选修,困难的或自己认为不熟悉的就少修甚至放弃。

学会选择课程应当成为高中学生重要而必备的能力素养,如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既是学生适应新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选课权利。

人人都有选择权,这是新课程赋予新时代学生的神圣权利。选择的不断增强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信息化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和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必须作出符合自己特性的明智的选择;而高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格的独立追求和事业的成就体验日渐提高,无时无刻不处于选择之中,因此要充分使用选择权利,享受选择权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选择允许失败,允许“从头再来”,这样会降低甚至规避选择的风险,从而增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明确选课依据。

学生在选择课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因为该方案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纲领,它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管理和课程评价等重要内容。其次,要认真学习本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或选课指导手册,这些是把国家课程方案及设计理念转化为学校层面具体实施的重要文本,它包括了课程编排、课程组合、课程目标指向、选课程序和选课时间等重要的信息,如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课程学分、开班容量及模块的关系等,是实施学生自我倾向性发展的导航图。第三,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意向,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找出自己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的潜力扇面,树立自己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三、掌握选课原则与技巧。

(一)必修优先。必修课是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必需修习的课程,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先学习必修课,再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协调修习。

(二)注意均衡。共同基础性课程的选择分布要比较均衡,要兼顾各种类型的课程,一学年中,在八个领域都要获得一定的学分;在时间分配上也要均衡,不要偏紧偏松,尽量形成合理的课业负担。

(三)富有个性。选择的课程能够和自己的兴趣、资质禀赋、个性特长相结合,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能得到什么,便于发挥自我的才能,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四)结构完整。选择的课程比较系统,在架构上能够形成一定的体系,覆盖比较完整的内容。

(五)量力而行。学分未必越多越好,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数量的课程。

(六)学会调控。在选修科目中既要学会坚持,同时也要学会及时调整,甚至放弃所选模块;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墨守拘泥。

(七)寻求帮助。要学会从导师、学长、家长和校内外机构等处获取帮助。

四、学校要为学生选课提供充分的支持环境。

(一)全员参与。经过考察和认证的校内外教育教学人员及高年级学生都可以纳入学生选课指导的范围,学校为他们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承担选课指导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

(二)家校联动。学生的选择应与学生、家庭充分酝酿与协商,学校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从而使家长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三)培养能力。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选课能力,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这是选课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四)完善机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团委和学生会等组成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在指导小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政策。

(五)提供咨询。由教导处(教科室)、心理中心建立常设机构,提供学生发展趋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咨询,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辅助参考。

篇9

大众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为“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即由把应试教育的“三角形结构”转为大众教育的“矩形结构”。

如何做到这一点?第一是“小班化”。布什上台后,美国小学正考虑把24个孩子的小班教学改为16个孩子的小班教学。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班额太大,一般为50人左右,要逐步减下来,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第二是“走班制”。发达国家的初中、高中教育特色是“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每个专用教室就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办公室;他们把必修课压缩,增加选修课,如美国高中必修与选修的比例为4:6;必修课程难度分等级,如美国的《物理》教材根据不同难度分成6类:A类教材把大学教材融入,选A类学生大概为5%以内;B类教材与我们现行教材相似,大概占10%左右;E类教材相当于物理科普读物,面广而浅,里面不出现一个物理公式,供以后读文科的学生使用。

中学的选课制度是由教育发展阶段决定的,是教育普及化所决定,即人人都要受教育,每个人要接受适合个性的教育。我们要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来思考工作,你整天考虑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干什么?总有人会考上清华、北大。考清华、北大要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题海战术的结果。

二、课改要实现两个转变

1.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为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传授不是教学工作的全部。知识的有效期太短,半衰期加快;你教会孩子读书后,接受知识的机会很多;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变“社会本位”为“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往,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从口号看,如为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然而,教育是教人聪明的;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使人从愚昧中走出来;使人体会到精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所以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独立人格。教育的人本属性在课改中要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只关注社会属性。

三、课改要关注四个核心环节

第一,规范。中国有的校长缺乏法制意识,校长权力大到能够不开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开与高考无关的课程。《义务教育法》中专门强调这些用词:“均衡发展”(关注弱势学校);“素质教育”(总书记就非常关注素质教育)(人大关注学生作业负担太重的问题);“保证学生休息的权力”。这些已成为法律语言,所以必须开足、开齐、开好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必须在课内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把业余时间还给孩子。

第二,课堂。首先,校长必须进课堂,教研员更必须进课堂。课堂是我们的家,课堂是我们的根。否则我们搞教育的就没有发言权。进课堂看什么:(1)三维目标有没有体现?(2)民主意识,教学相长,人人参与情况怎样?听课坐哪儿合适?我专门坐在门口的位置,为的是看清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3)学生的质疑精神怎样?我们要培养善于提问题的学生。(4)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与否?教学应该生活化,实际上许多内容是可以生活化的,或者从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教学。

第三,教师。教研员首先是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是教师的培训者。

1、重塑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好教师的目标是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师。“题海战术”是最偷懒的办法,要避免课堂教学的拖沓、无效;备课不一定要备详案,要看教师的专业熟练情况而定;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课堂机智。教师也要减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与学生上。文窦主义的做法要改掉。现在,中小教师最缺的是是底气,学科底气,即对本学科知识能力要求的把握能力;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知识就更缺乏。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知识结构、是学习方法。教研员在对教师的培训中最重要的是对本学科的把握。有一种现象是教师只善于把书读厚,而不善于领着孩子把书读薄,要加以改变。

2、抓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教研手段要多样化,做实校本教研,推广网络教研。

3、集中精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提高效率,如进行“及时反馈”,培养必要的选题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讲重点、难点,做的题目却是买来的练习册中的,仔细一看与课堂教学确立的重难点不相符。

第四,评价。素质教育的评价主要理念是,评价功能主要不是认定,而是激励与反馈。教师不要吝啬给孩子“100分”;如果评价只用来“排队”,那还叫什么评价?

新课程中着重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不要将综合素质评价异化。关于中考,我还是三句话:中考应将考生人数减下来;考试的科目减下来;考试的难度降下来。中考难度系数控制在0.7-0.75。

与高中课程改革配套的新高考方案的总思想是“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分类测试、分层录取”。大形式:3+X+综合素质评价。考一本、二本、三本、高职的高考科目不同。一本为“3+X+加试选修课(18选6)+综合素质评价”。高职类为“3+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要最终通过省政府报教育部审批,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

义务教育需要质量监测,但主要监测后20%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些地区中考出现“双峰”现象,是非“正态”,表明有些学生过早放弃了学习,应高度关注。质量监测要搞,但质量监测不是统考。监测是抽测,科学地监测。

四、衡量课改成功的四个标准

1.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没有减下来。目前,总体上城市学生负担太重,农村学生负担不太重,甚至过轻。不能让孩子24小时都读书,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感。

2.是不是“以人为本”。人是有情感的,不是无机物;人是有差异的;人是在发展、变化的;人是可塑的、可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个性的、蓬勃发展的下一代看待。

3.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没有提高。

4.德育为先。要注意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体现在教育与教学之中,痕迹越淡越有效。

五、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重点在农村。建议做几件事:(1)城乡结对。(2)送教下乡。不要居高临下,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送教的方式与内容。(3)开展区域教研。(4)多为农村教师创设平台。让农村的教师有展示的机会,让农村的教师的努力得到认定,鼓励农村学校形成学习型组织。

篇10

敢于负责――大兴务实之风,增强干部执行力

为了避免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陷入被动的局面,学校梳理了校发展史,并结合新形势,带领全校教职工群策群力,以负责创新之笔绘制了附中未来发展蓝图。

学校还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为干部进行培训;成立教师代表参加的执行力检查小组,检查范围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干部的工作情况。一年来,学校各部门工作都有长足进展,2011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重点本科及提前本科上线率为33.22%,超北京市计划重点本科录取率9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为80.92%,超北京市计划本科录取率26.7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特点。

敢于碰硬――坚持为发展配班子,凭实绩用干部

要做到敢于创新、敢于负责,就要用新标准来引导和激发干部,特别是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在多个管理岗位实行全校教职员工竞聘制。竞聘方案一公布,就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一致拥护。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为发展配班子、凭实绩用干部、为事业聚人才,就一定能选拔出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

敢于创新――立足地区优势,科学规划启新程

要保证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要解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善于创新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凸显石化科技特色。教学楼和实验楼的楼道内,每一层均有一个主题。学校楼梯走廊分为科技走廊、未来星空两部分。科技走廊用于展示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优势产品和燕山石化的发明专利、科技成果,通过图片、文字展示燕山人的奋斗史,让学生了解燕山历史,看到燕山的变化,激发他们建设燕山的热情。未来星空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无穷奥秘,点燃学生探究科技奥秘的热情。

在《石化基地 科技乐园》、《石化仿真 技术践行》等特色课程建设上,学校立足燕山石化和北京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科技优势完善环保教育基地,建设石化仿真基地,加强实践,倡导学生“做中学”,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建构校本研修常规性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已建成三个层面的引领团队: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团队、教研组长团队、研究生教师团队。学校全方位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名师引领,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与精湛育人艺术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