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

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

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这样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我们认识历史,激发文化创新能力,为新的文化样态的诞生和发展提供厚实的土壤。保护好、传承好和发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从而建立更深厚的文化同源性、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就我们杭州而言,依托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仅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遗产的文化价值,而且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及申遗工作的开展,对杭州打造“东方品质之城”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彰显杭州“东方品质之城”魅力的重要手段。2012年2月,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一座城市传统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代表东方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精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为核心,以京杭大运河为串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杭州留存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进一步凸显城市东方文化精神品格,彰显东方特色和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运河综合保护的应有之义。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桥西区域是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核心地块,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存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主要区域。馆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在桥西历史街区打造以怀旧文化和传统非物质文化为重点的特色街区,丰富街区文化内容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以馆群为核心来带动桥西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保护大运河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推动运河申遗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的核心定位。馆群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特色,也就是依托运河、桥西街区依河而居的浓厚生活文化氛围,通过工美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实现杭州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示与传承。目前,馆群最显著的特色是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业、西湖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并实现了“老厂房”、“老字号”、“老遗产”和“老手工艺人”的有机结合,是全国首家以刀、剪、剑、伞、扇为展示主题的国字号博物馆群落。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馆群最为核心的定位与内涵。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实践及经验

博物馆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博物馆传统的藏品征集、整理和收藏功能,对已经灭绝或无抢救可能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二是以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现代博物馆做法,通过保护理念的“进化”,实现对还“存活”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与以往“博物馆化”帮助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文化危机、成为暂时延续生命途径的定位不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定位更高,就是要依托运河桥西区块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活文化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继承人,有创新性,有产业链,重新走入大众生活,实现文化生态的修复与传承。因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生态式博物馆群”模式。这个模式的具体创新,可以用“生活、活态、活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生活。作为民俗文化的精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工业化、标准化浪潮的冲击,传统工美文化受到冲击,逐渐淡出大众生活。只有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把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和习惯渗透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才可以重新焕发市场活力。一是依托运河桥西街区,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生活空间。京杭大运河,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是至今仍然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的人类文明遗产。横跨在运河上的拱宸桥,是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桥西历史街区是杭州目前为数不多的集中反映大运河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桥西历史街区顺利开街,在“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品质至上”等七大理念的指导下,保留了大批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桥西历史街区完美呈现出“倚河而居、倚河而业、倚河而游”的生态人文特色街区,成为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杭州历史与桥西历史文化的活态读本。作为桥西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为目标,在博物馆建设中始终秉承“保护第一”理念,将“老字号”、“老遗产”和“老厂房”有机结合,让整个博物馆群与整个运河和桥西街区相互融合,营造了人与河、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彼此交融、相互滋养的生活空间,实现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体现与传承。二是创新展示形式,让非遗贴近日常生活。在展陈示计上,博物馆群通过多元化、现代化和动态演示等手段,揭示出展品背后的智慧和情感。在馆群展品陈列中,打破了传统的器物定位展示模式,既有系统全面的展品历史背景介绍和传统工艺的场景展示,也有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对传统的现代解读,使参观者可以全面了解展品所包含的材料、工艺、形制、艺术风格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所承载的人类精神活动等丰富内涵。在场景设置和互动环节的安排上,也从“非物质文化展览”的本质出发,为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而设置,比如通过张小泉作坊的场景复制、现场刻花表演、西湖绸伞现场制作等,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打造“流动的博物馆”,让非遗文化走入学校和社区。博物馆群还积极开展“流动的博物馆”活动,把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活动、工美技艺送到社区和学校。2010年,活动走进福利中心等4个社区(中心)和拱宸桥小学等9所学校。2011年,活动又走进沈塘桥社区6个社区,杭州聋人学校等15所小学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3所高校。2012年,“流动的博物馆”走进学校共计12次,如浙大城院、文澜中学、明珠实验学校、保俶塔实验学校、市聋人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源清中学等都进行活动展览。

活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得到传承,最重要的不是让它成为历史,而是要让它活着,而要活着,就必须有活态的展示,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一是打造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一期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筹建,2011年5月开馆,建筑面积1538?郾86平方米,其内部结构保存完整、民国特色鲜明。手工艺活态馆二期将于2012年底启动,计划于2013年9月建成开放,届时将实现扩容1300平方米。展馆现有入驻厂家12个,近30位艺人长期进行现场表演,展示销售的手工艺品近百余种。目前已成为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四位一体”的非遗亮点,其中手工艺现场制作包括王星记制扇及民间扇面绘画、张小泉制剪、西湖绸伞和四川泸州油纸伞制作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紫砂、陶艺、手工旗袍4个传统类手工项目,以及手绘、手工皮具、软陶捏塑3个现代创意手工种类。到2012年10月底,活态馆累计共接待游客50?郾3万人次,团队291个,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展示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代表性和综合性、展示的真实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组建方式的社会性。二是国大师带徒。“国大师带徒”是全国工美行业传承发展史上的首创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次创新,它由杭州市文创办、杭州市经信委、杭州市运河综保委主办,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承办。项目旨在弘扬传承国家级杭州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精神和精湛技艺,进而带动杭州工艺美术行业人才建设和发展,促进师承模式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使杭州工艺技艺和工艺产业规模与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力争5—8年培养出10名以上工艺美术大师的工艺高端人才。

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生活,除了机制的设计和推进之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感性的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的持久互动,激发市民对非遗的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关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社会反响十分热烈。一是非遗文化创意集市。2010年国庆期间,博物馆首次推出了刀剪市、扇市、伞市三大文化创意集市活动,特别邀请张小泉、王星记、浦江麦秆扇厂、西湖绸伞等厂家参与,展现刀剪、伞、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生动的生活特色。2012年端午节期间,开展了以“曲艺大观、非遗技艺、民俗展卖、手工游园”四大特色活动为主的“非遗集市”主题系列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技艺,共邀请到全国47家非遗项目参展。2012年青春创意集市集大学生和社会手工达人的力量,不仅手工作品有创意,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推陈出新,互动性强,参与面广,宣传效果好,既传播和推广了传统的非遗文化,又搭建了各类现代创意手工的交流平台,更传递和宣扬了环保创意生活的新理念。经过几年的发展,以非遗为特色的文化集市已逐步成为馆群的品牌活动。二是举办非遗文化系列展览。围绕非遗主题,馆群举办了系列展览活动。具体包括“纸剪传奇”——桐庐剪纸胡家芝、谢玉霞、朱维桢、王德林四人展,“伞行天下”——休闲、军事航空伞具展,“纸剪传奇”民间剪纸作品系列展之吴素莲剪纸作品展,“扇动风发”系列展——袖里翰香·百年藏书楼的风雅,“纸剪传奇”之富春撷英——桐庐剪纸作品展,“感悟非遗”系列展“来自田间的守望”——浦江麦秆剪贴作品展,“扇动风发”系列展——澄怀博雅·孤山南麓的民国风,“感悟非遗”系列展之光影传奇——海宁皮影展,“扇上清风”——高甬春书画艺术展,传承与弘扬——浙江民间文艺十大特聘专家师生精品展等。三是举办节假日非遗主题活动。2011年6月,博物馆成功承办了“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广场活动,并现场进行了油纸伞糊伞面、西湖绸伞贴青、张小泉刀剪刻花、现场剪纸、彩绘表演等手工艺活态演示,同时在四大馆区分别开展剪纸现场体验、剪纸大赛提升班、运河历史人文风情图片展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性保护、生活化传承”的路子,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馆群应继续立足“生活、活态、活动”理念,继续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生态式博物馆群模式,从产业园区打造、体验旅游线路设计、演艺项目开发等方面做好优化提升工作。

规划打造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单一的博物馆往往只能实现留存的功能,而无法做到传承和发扬。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创造出非遗传承的生态空间,就必须打破博物馆的单一功能,以博物馆为核心,整合研究、创新、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传承等各个环节,打造出一个非遗保护的文化生态空间。建议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为核心,整合桥西街区,联动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各点,打造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吸引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企业或传承人入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逐渐打造形成一个“非遗文化主题创业产业园”,以非遗为线索进行相互贯通、串珠成链,并做好功能、业态、旅游体验等专项规划,真正把这些空间有机融合起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创新、发展、传承,以及社会大众进行非遗体验、交流、学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生活特色的文化生态空间和创业产业园区。

打造非遗文化特色演艺项目。重点突出运河文化,打造一批非遗文化主题演艺项目,可以以博物馆为核心,扩展到整个桥西街区,进行节目的设计和表演。同时,邀请各地非遗项目及老艺人参与,支持已有的演艺表演项目及节庆活动入驻博物馆及街区,形成非遗及民间演艺的集聚中心,进而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参与,增强整个区域的趣味性、文化性,提升非遗氛围。

强化体验旅游设计。紧紧抓住运河这个金字招牌,充分发挥“非遗”特色,打造运河非遗文化的集聚点,力争成为运河非遗这串珍珠上最大、最亮的一颗明珠。在针对游客的旅游路线安排上,可将以博物馆群为核心的桥西街区作为运河旅游必来、运河游船必停的一个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吸引游客,让游客能够真正领略运河非遗文化特色。同时,打造以非遗为特色的住宿、餐饮住家项目,让游客能够停留下来感受独特的运河人家生活氛围和非遗文化。可以设计“住一天运河、当一天徒弟、做一件工艺品、当一天老杭州人”的特色住宿旅游项目。

篇2

关键词:江西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库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①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由九市38个县(市、区)所组成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批复,经济文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已经成为该区创新保护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

一、建立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的价值

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较成功的有 “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全国文化资源共享网站等。

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据调查,一是所建数据库数量很少,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38个县、市、区,建库数量仅为8个,建库率仅为21%。二是质量不高,无论是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均过于单一,难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着手建设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成为保护这一区域非遗资源的迫切任务,具有重大价值:

从理论价值上看,该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记录和保留,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填补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空白,丰富了此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实际应用价值上看,该数据库的建设,能实现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为专家学者研究、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有助于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为江西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省级非遗资源状况

江西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以之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范围较广。江西鄱阳湖经济生态经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浓郁,至2011年,先后三批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共有152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32项。

从数量上看,获批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资源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三市。其中九江市辖最多,南昌市次之。宜春地区是非遗资源的集中地,所辖区只有3个县、市、区,但获批总数却多达23个,居总数第三。

从项目等级来看:国家级项目中,九江市居第一,南昌市与宜春市并居第二。省级项目则南昌市为最多,九江市居第二,宜春市排第三。见表1。

表1: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分布统计表

三、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构成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至2011年止,其中获国家级、省级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具体包括:

第一类:民间文学类:共计9项省级项目。民间文学类主要以传说为主,故事曲折感人,既有重在表现人们智慧的《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也有演绎动人爱情故事的《南昌萧峰萧史吹萧引凤故事》、《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

第二类:传统音乐类:共有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内容极其丰富,有热情悠扬的山歌、渔歌、秧号、排工号子、打鼓歌,也有庄重、肃穆的《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还有沿袭千年古音的《楚调唐音歌吟》。

第三类:传统舞蹈类:共计2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1项。大多以各地民间灯彩为主,在道具制作、表演形式上注重中国人所崇拜的龙、狮、凤凰等造型,如《进贤罗家狮舞》、《青山湖双龙戏珠》、《渝水凤凰舞》等。

第四类:传统戏剧类:共计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2项。以各地采茶戏为主,如《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等,内容结合采茶劳动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活泼风趣。

第五类:曲艺类:共计9项省级项目。汇集了各种表演技巧,有以鼓伴奏的田野山歌《武宁打鼓歌》,有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的民间曲艺《新干摇钱树(莲花落)》、有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鄱阳渔鼓》、还有以滑稽笑话表演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的《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

第六类:杂技与竞技类:共计2项省级项目。数量少但特色明显,其中的《丰城岳家狮》,内容以岳飞的《满江红》为基调,将意、念、形、态共冶一炉,将武术、舞美揉为一体,用舞姿展示书法,以武技体现剧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玄机。

第七类:传统美术类:共计13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8项。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瓷板画、剪纸、竹编、草龙、陶瓷美术、微雕、木雕等。尤以剪纸为多,有《瑞昌剪纸》、《新干剪纸》、《樟树剪纸》,虽为同一艺术形式,却各具地方特色。

第八类:传统技艺类:共计3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4项。数量居各类之首,涉及领域广,包括瓷、砚、漆、戏台、竹器、酒、米粉、红茶、雕刻、糕点、刺绣、冻米糖、腐竹、茶饼、豆豉、毛笔、草龙等数十种物品,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最突出的是景德镇制瓷技艺,有《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等多达7项获批为国家与省级非遗项目。

第九类:传统医药类:共计5项省级项目。包括来自民间个体的医治经验,如《万年张氏中医药烧烫疗法》、《丰城谌母医药疗法》、《九江王万和中医药疗法》等,还有具历史、成体系的中药炮制技艺,如《樟树中药材炮 制技艺》。

第十类:民俗类:共计2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9项。争奇斗艳,尽显各地千年风俗。不论是庙会、捕鱼、斗牛,还是制药、制瓷、做粑,也不论是新婚、还是过年、端午,均形成了传统特色,凝聚成世世代代的精神力量。其中《西山万寿宫庙会》现在已成为政府支持的每年按时举办的盛大节日。

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思路

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遗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建设平台显杂乱,非遗特色不明显;二是建设形式欠丰富,数字化程度不高;三是建设效果低效益,缺少市场化运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建设平台的规范化,增强使用效果。

科学的数据库管理模式至少包含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规范化的信息存储与数据交换格式、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三个方面。②而系统软件的选择是信息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的标引、分编、检索点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和质量控制,由此造成数据库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差,原始数据处理不完备、不准确、不规范、不统一,从而影响了数据库的共享,限制了数据库作用的发挥。③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广、非遗文化主管单位多系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图书馆、文化馆)、多层级(市级、县级),各单位所采用的建库平台各不相同,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引系统、检索系统、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的格式与字段不统一,这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果和传播效果。

因此,在建库平台上,江西省文化厅可以在调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选定一套既易于操作、又适合非遗特色的建库软件,以文件形式要求所辖区域执行,这有利于信息的储存、使用和传播。

2、注重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数字化程度。

非遗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包含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两方面。从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来看,国家每两年评选一次,项目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这就影响到相关的名录管理、传承人管理、保护载体管理体系。从现实来讲,目前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建数据库在形式上,静态重于动态。调查发现,图书馆系统所建数据库暂无作品介绍,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和文化馆系统的5个数据库,均只有文字表现,采用图片、录音、视频形式的竞然为零。因此,建设形式上,静态重于动态、文字多于图片、视频;建设手段上,传统方法重于现代数字化,网站少、无Flash、3D、动漫等现代数字化手段运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不例外。“非遗”类型丰富,文字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现非遗项目的特色,也不能满足现代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只有综合利用多种现代数字技术,以动感的形式展示非遗项目,才能产生吸引力。

因此,注重非遗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数字化程度,既是新的市场营销环境下迎合文化消费者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非遗数据库、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3、注重多元化共享机制,建立市场化观念。

非遗数据库的价值在于保护、传承,并使之产生效益。既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持续的保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所建数据库基本上呈现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低状态,一方面数据库数量少、信息缺、检索难、互动性弱、传播范围窄,难于提供有益的信息,难以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同时,在运作方式上,资金、人力、物力皆依靠政府,尚未能有市场化运作意识,未能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联动,未能形成文化与旅游、服务等产业之间的联动,因此未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商业价值,经济效益较差。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合一的关键在于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共享机制。

其一、改变各主一方的状态,实现建设主体的共享。打破系统、行业、地区界限,实现政府“与当地大专院校、图书馆、宣传部、文化局、群众艺术团体、档案馆、史志办以及博物馆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势互补,走联合建库之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收益。④

其二、改变单靠政府出资的方式,实现运营方式的共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支持的多元共建机制,采用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⑤事实上,云南东阳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就是多元共享机制下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借鉴。

① 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② 雷国洪,《五个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需求》[三峡论坛]2012(1)

③ 黄晓斌,浦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7(5)

篇3

关键词:佰草集;包装设计;手工艺文化

引言

在物质功能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产品功能更新或再造是极为困难,也极为有限。如何借助包装提升商品品牌价值就成为企业需突破的门槛。“佰草集”是上海家化集团1998年推出市场的中国第一套现代本草概念中高档化妆品[1]。近两年,家化集团相继邀请了服饰大师劳伦斯•许、花丝镶嵌工艺大师杜建毅、苏绣技艺大师蔡梅英、京绣技艺传承人金馨参与佰草集包装形象设计,推出了“佰草集•惊艳时光”、“佰草集•御”五行换肤系列、“佰草集•典萃”系列彩妆等产品。云锦、花丝镶嵌、京绣、苏绣等多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被应用于佰草集包装形象设计中,折射出佰草集化妆品包装形象设计追寻的手工艺文化价值取向。

一、理念:“本草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本草”滥觞于神农神话,成为中药代称。“本草文化”是专属于中国传统认知性的中医药知识文化谱系[2],是先辈在把握草药自然物性与人身体之间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结晶。佰草集在上世纪化妆品洋风语境中从上市之日起就以中草药型中高端化妆品定位确立了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特征。从消费群来看,国内消费者对中医药“本草文化”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和功能认知经验。从竞争对手看,国际化妆品当时主要抽取中草药配方中契合品牌定位的部分,没有将中草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去整合[3]。这恰好为佰草集品牌文化定位提供空隙,并以“本草文化”整合了中草药护肤功能,完成了文化占位。首先,本草文化是中草药物质层面意义的直接体现,其精髓在于将肌肤纳入自然五行物质体系,此盈彼亏,不断循环。肌肤缺什么,就补什么,使之完整。基于此,佰草集化妆品每一款产品都是根据本草阵营中的一种草药进行研发(家化集团内部称之为一根草),例如以“七白”、“天竺葵”、“红景天”三种草药对应开发了新七白美白霜、天竺葵芳香精油、红景天香怡护理液三款产品。面膜系列中的“玫瑰”、“枸杞”、“银杏”、“虫草”、“白芍”等系列也都是一根草配方的反映。这些产品包装设计以相应草本植物图像为核心元素进行产品配方信息传递;其次,本草文化不仅仅是某种具体草药,更是大象无形的“药性”,诸如“安全”、“高效”、“健康”、“天然”、“无副作用”等非物质层面意义。此时,包装形象设计中的中草药就从视觉层面的前台转到了技术层面的后场支持。包装也不再出现具体的草本植物,而是将非物质层面的药性通过包装材料、工艺技术、视觉元素等进行体现,以工匠精神打造“精于其外”的包装来隐喻“贵乎于内”的品质。工艺美术理论家李砚祖认为,“工匠精神”源于匠人在工作中形成的精工追求。但工匠精神并非工匠所独有,它实质上是指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4]。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工艺美术精品大都是工匠精神雕琢的结晶。佰草集化妆品包装形象塑造将工匠精神融入包装设计每个环节。从“佰草集•典萃”、“佰草集•太极丹”、“佰草集•御”等产品命名可发现:“典萃”谐音“点翠”,属中国传统细金工艺;“太极丹”与传统中医药技艺关联;“御”与皇家刻印工艺关联。显然,“点翠”、“太极丹”、皇家御用技艺都追求工匠精神的极致状态。如果说“本草文化”完成了佰草集产品的功能和文化定位,那么“工匠精神”则实现了佰草集包装品牌信仰的精神模塑。其包装设计从品牌视觉符号、包装色彩、容器造型三个层面进行手工艺文化植入,以精于比例的造型、专于细节的形式、自然天成的材料,精工精致的工艺传递品牌文化内涵。

二、图形:视觉符号的工艺化

品牌化包装是视觉符号的综合体。包装元素的符号化是包装品牌化的重要策略。佰草集个性化包装形象的确立除了产品功能和本草文化的差异性定位之外,符号化的团花图案也是佰草集与同类品牌差异化识别的核心元素。家化集团内部视团花图案为佰草集品牌视觉图腾。该团花图案源于中国传统剪纸绣样技艺,以线描方式勾勒出不同草本植物形态,百草环绕,形态相依,组成圆形适合纹样,风格清新雅致,如江南女子手中纤细花针绣出的底样。该团花主要作为包装体正面或容器瓶盖图案,是佰草集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的重要符号。“佰草集•新恒美紧肤晚霜”(如图1)定位于大众消费人群,包装瓶盖上的剪纸团花图案以深绿色为底,团花图案与瓶子色彩一致。瓶身上的装饰花纹以金线塑形,又与团花图案以线塑形的方法一致,两者不仅在造型方法上相互映衬,而且在色彩上相映成趣。“佰草集•御五行换肤精华水”(如图2)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包装瓶盖中的团花图案由草本植物、云纹、佰草集品牌英文“Herborist”首字母“H”和如意纹组合而成。整体造型外圆内方,线条细腻流畅,形态缠绕回旋,错落有致。该团花图案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建毅采用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制作完成。团花图案先由两根极细金线经过揉搓、压制成若干单元造型,然后经焊接、镶嵌、打磨等步骤制作完成。这枚团花使用的金线最细仅0.08毫米,经杜建毅大师数月精雕细琢完成。黄金材料、极致工艺尽显大气奢华与美而不艳的宫廷艺术气质。此外,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的“佰草集•新七白美颜霜”与京绣技艺传承人金馨合作,以京绣技艺呈现佰草集团花图案。从以上三款包装可以看出,佰草集包装形象塑造中手工艺文化的融入以团花图案为突破口,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来打造团花图案,提升团花图案的视觉质感,为团花图案植入非遗文化内涵。同时,这三款包装选择的工艺各不相同,定位于大众消费群的“佰草集•新恒美紧肤晚霜”选择大众化的剪纸绣花技艺,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的“佰草集•御五行换肤精华水”选择宫廷花丝镶嵌技艺,定位于中高端消费者的“佰草集•新七白美颜霜”选择京绣技艺。可见,不同工艺塑造不同品牌形象,选择什么样的手工技艺与品牌定位存在紧密关联。无论是剪纸团花,还是花丝镶嵌图案,都具有精、秀、灵、雅之气韵,契合了化妆品的产品属性。

三、色彩:手工艺色彩观的迁移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色彩往往源于手工艺材料的自然属性和主观心象需要,具有“以色喻象”的功能,并积淀成“依材取色”和“心象赋彩”的色彩观。“以色喻象”中的“象”具有物象、心象、意象三层意义,分别对应材料固有色彩、以自我为中心的色彩、色彩意境。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稳定的色彩认知结构,它以经验认知为手段,以人文意识为核心,将手工艺品色彩赋予浓郁的人文精神。当手工艺与包装结合之际,包装色彩就不仅仅是产品固有色或品牌调性的反映,更是手工艺文化内涵的承载,也是提升竞争力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因素[5]。佰草集化妆品包装色彩意象营造首先根据不同产品的功能和市场定位进行规划,将传统手工艺的取色方法和心象需求融入包装色彩设计,并借助手工艺品色彩传递产品功能属性和文化隐喻。例如“佰草集•典萃轻彩妆”(如图3)包装形象立足“轻彩妆”的功能定位和年轻化特征,确立了年轻、洒脱、轻盈、新潮的形象定位,邀请苏绣大师蔡梅英进行包装视觉元素设计。蔡梅英针对“轻彩妆”的功能和时尚文化定位将苏绣文化植入包装设计,采用苏绣技艺制作了羽毛、花瓣、扇面、树叶、樱桃、蝉翼等视觉元素。色彩以苏绣作品中的粉红、粉蓝或粉紫等粉色为基调,利用苏绣丝线粗细、色彩层次性和物象明暗之间的关系将表现对象立体化。苏绣精雅温和的色彩,平光匀齐的质感,和顺细密的针法,精细雅洁的风格被转移到包装形象中,不仅表现出“轻彩妆”的色彩丰富性,而且营造出江南女红艺术的朦胧意境,给人以丽而不艳、温润亲和的视觉效果。绣品图像的凹凸、丝线的肌理与金属盒光洁细腻的质感相辅相成,既轻盈细腻,又平整光洁,较好地诠释了“轻彩妆”的品牌定位。佰草集18周年限量版“惊艳时光”(如图4)礼盒包装设计采用服装设计大师劳伦斯•许提出的云锦概念,以云锦技艺制作礼盒包装素材,将云锦金丝、银线、鸟羽、蚕丝等材料固有色被转移到包装形象中,以璀璨奢华、绚丽富贵的色彩隐喻消费者身份的高贵。四、造型:手工塑模的温度图形、色彩、器型、文字是包装形象塑造的四大要素。图形、文字传递品牌的符号意义,色彩营造视觉情趣,器型塑造视觉样态。在四大要素中,器型是包装个性特征最最敏感性的要素,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契合品牌定位的包装容器也是品牌的视觉象征,具有符号学意义。但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化妆品容器同质化趋势严重,消费者很难根据容器进行品牌识别。造型的差异化追求、消费群的审美取向、设计师的个性创造性、材料选择的独特性都淹没于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模式中。理性、冷漠的机械生产恰恰为温情、感性的手工生产提供了空间。佰草集太极系列化妆品器型设计融入工匠精神,打造具有手工温度的容器。一方面,以手工塑型的方式探索容器造型的个性化特征。据家化集团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创意总监徐军介绍,“佰草集太极精华液”包装容器设计(如图5)为探索瓶形、容量与太极概念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历了长期的手工塑模实验。模型依据人机工效原理结合成年女性手掌尺寸进行瓶身曲线设计,使容器弧度既适合抓取,又提升舒适度。两个容器不仅大小适中,而且内部中空的处理方式克服了因白天和夜晚用量不同而产生的容器大小差异。瓶盖与瓶身的造型比例为1:2,以黄金分割比营造容器造型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容器设计突出造型和色彩的情感化表达。“佰草集•太极丹”(如图6)器型设计为贯彻面部肌肤7天一个循环,7个循环49天为一个疗程的护肤原理,采用丹药造型理念,将精华液灌注于丹药颗粒容器之中。同时根据周期循环理念,将丹药颗粒装入太极容器之中。丹药器型和中药汤剂的深棕色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消解了机械塑型的冷漠感,体现了佰草集包装容器设计的人文追求。因此,佰草集包装容器设计中的手工温度本质上是工匠精神的留驻,以手工塑型的方法留住手艺精神、观念、气质、温度和情感,为容器注入鲜活的人文情感。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