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策略;素质教育;合格人才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优化教学方法,催生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生物知识,掌握学习技能,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围绕教学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情景交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多姿多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并能形成持续的生物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事物,探究生物,了解、掌握生物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成长进步,终身发展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预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实践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学会总结提高、反思回顾。通过多种方法、形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寄于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是能够为人们服务的学科,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网络资源搜集地方资料,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学习交流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完善教学手段,引入电教媒介,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时展的需求,为学生引入“生动、快捷、直观、高效”的电教媒介,为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赋予生物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生物的运动、观察微观世界中细胞已成为现实,电教媒介的引导,使生物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在讲述有机生物形态结构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解不但费时,而且费力,还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如利用模型把生物形态结构展示出来,播放相应的影视资料,化抽象为形象,使复杂变简单,学生就会觉得生动有趣,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如,笔者在教学“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内容时,为帮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肠的结构特点,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方式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将人体的各种器官部件、排列位置、小肠结构等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各个器官的方位、构造、特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感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保护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三、注重形式创新,满足成长需求,提高生物教学成效
篇2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陆宏标(1966- ),男,广西上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XTSZY05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育类型。因此,就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就业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就业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行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偏向,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硬的、可量化的,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学校能够完成就业目标,从而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专业教育、岗前教育。这种重技能、轻素质,重眼前、轻长远,学生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的快餐式教育倾向,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初入职场的满意度较高,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能够顶岗独立操作,但同时也感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诸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毕业生自身的感受大致相同,认为初入职场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优势,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弱,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麦可司公司对入职一年后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入职后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不能适应职场需求的比例最高。
2009年“北方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调查走访了232家企业共619人,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态度、岗位技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文化素质,分别占25.4%、20.5%、11.5%、10.3%、9.9%、5.7%、5.7%、5.0%、4.0%、2.1%。由此可见,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我们想要的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适应度、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大的潜力,并不一定要专业成绩最好的。”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倡导的用人观念。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它是保证毕业生能够获得某一职业岗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但是,更能打动用人单位并支撑毕业生在职场走得更远的则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创新、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不太容易量化的“软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学生初次就业问题,还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后劲。这才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二、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就业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动态性等特征,是毕业生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力,也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适应某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学习意愿和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如果高职学生在这两个层面都具有独特性,那么就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具体来说,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地位并不相同。一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毕业生安身立命之本,要保证“必需、够用”。首先,从职业定位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可提升的空间不大。如果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多、精、深,往往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高职2+1的培养模式也对培养过程专业知识过多、过深有所限制,而且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更多地还是要从实践中积累和提升。因此,对高职学生整体来说,知识技能层面只需要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初次就业竞争中彰显优势即可。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或基层管理者,影响其日后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可能还不是其在技术上有多精湛,而是综合素质的高低。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
如果说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给人以学有所长、干有所为的平台,那么提升综合素质则能让毕业生在职场上较长时间地保持竞争优势。正如麦可司公司总裁王伯庆所说:“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助于你一生能走多远,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一开始你能走多快;通俗点讲,博雅知识决定了你的职务,专业知识决定了你的职业。”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缺陷的原因
1.培养观念短视。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认为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能够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就行了,后续发展是个人的事,学校无需考虑也无从兼顾,为素质教育提供的条件有限。
2.高职学制短促。高职院校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足两年,理论课程又几乎被基础课、专业课塞满,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即使一些高职院校有所开设,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往往并不是着眼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是为达到选修课开设数量,根据现有师资个人开课申请来确定。
3.师资结构短板。教师基本来自学院内部,成分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了解有限。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无论教育理念还是具体实施,都未充分发挥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4.学生素质短缺。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且参差不齐,大多对自己要求较低,认为只要懂技术、会干活就行了,缺少提升职场发展优势的紧迫感、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路
1.强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习惯,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又要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合格的“社会人”。
2.加大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仅要服务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初次就业,还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拓展;不仅要服务于提高全体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兼顾一定层面、一部分学生个人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凸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要把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应用性课程与通识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重新设计整合。根据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提供更多选择,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质贯穿的优质课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同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决定了教育目标最终的实现程度。教师要根据地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参照不同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优选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延伸到企业,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对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有直观的了解,避免枯燥抽象的灌输,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并分解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通识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设门类多样、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创业项目选择与风险评估等课程和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就业定位选择合适的课程。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以及社团、协会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团学组织、教学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报告会、科技人文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及文化、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培养兴趣、发展爱好、提升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会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积极构建对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教学部门、系部、团学多部门联合对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进行评价,给予学分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公益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教育,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搭台引导。教师是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具体实施者。高水平的教师,应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还要有适合教育对象的手段和方法。教师要以自身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水平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通过调研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素质现状,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其素质开发和提升的平台。将学习情境与工作过程、工艺流程、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在校所学即是工作所用,解决学生到课率低、听不懂、不愿学的问题。要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交集融汇,改变以往教师和辅导员互不相干、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状况。可以尝试构建专业管理团队的做法,使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也参与到专业教学工作中,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5.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习和实践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情景,自觉夯实专业基础,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专业知识的强化,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依托在校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把相对零碎的专业知识整合为一体的机会,既强化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体验企业文化,感知企业员工的必备素养,培养严谨求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形成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习惯。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对毕业生实习过程共同指导、管理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各项要求。
6.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觉提升个人竞争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多边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个人学习、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其终究还是外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就业指导。要通过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就业指导,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从内心热爱所学专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形成自信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把专业学习与个人理想、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高职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和专业训练,还要培养学生超越专业领域的普遍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已成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参与文献]
[1]廖慧.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
[2]王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职教育不再仅仅是实用主义教育。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职业能力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遴选人才的主要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等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在这些综合素质的影响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
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对刚入职的学生较为满意,认为其专业技能基本能胜任岗位要求;但随后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毕业生也感到,初入企业时自己在操作技能上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沟通协调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职业变迁的适应性较差,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是片面强调了学生专业性的教育,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来讲,提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是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需要,也是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原因
虽然大多企业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但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尚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道德修养是积极向上的,但有些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奉献少索取多,个人主义思想较重,纪律观念较差,存在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损坏公物等违法违纪的现象。诚信缺失,形形的考试作弊(抄纸条、替考、网络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2.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目前在校高职学生都是90后,心智正处于从不成熟或不够成熟向成熟或比较成熟转化的阶段,容易受不良观念的误导,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遇到事情缺乏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惧怕困难,在挫折面前容易产生自卑感,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同时,现在的学生体育锻炼少,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文化课基础较差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再加上基础较差,专业课很难提高。另外学生的文学修养普遍不高,学生对一些地摊文学兴致浓厚,对经典文学知之甚少,这就导致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弱,有些学生不知道应用文的格式,毕业论文也是错误百出,文不达意,甚至审题都有问题。
4.职业技能素质方面
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吃苦耐劳,拈轻怕重,不愿意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导致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不高。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以社团建设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轻化工程系依托系内食品营养与检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空中乘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优势,组织成立了一系列的学生社团。各类社团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以外强化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些社团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创业创新素质的《烘焙小屋》《食品安全小卫士》《链上分析》《手绘社》,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化妆室》《礼仪社》,每个社团都制定有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社团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都有学生自己负责,以“烘焙小屋”社团为例,从活动的计划、组织,原料的购买,活动的开展,产品的销售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整个过程使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等得到很好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院还成立有“@球社”“吉他社”“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营造丰富、活跃且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知识面宽、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
2.以教学改革为引领,为培养途径提供保障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深化教学改革。轻化工程系的具体做法是: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以及创新素质。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礼仪等,同时要注意专业素质的培养,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时和企业专家讲座的次数,使学生未踏出校门就懂得了企业文化和专业领域。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既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又使学生慢慢的接受了企业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双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一贯的体制,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资格的标准,力争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在内涵上一致,同时,要处理好专业宽度的问题,既要增强专业适应性,更不能忽略专业的“精、专、深”,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来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
“音乐欣赏”“乒乓球入门”“书法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形体训练与舞蹈欣赏”等课程的设置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心灵的塑造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以学生活动为依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学生科―班主任―班委”三个层次的活动组织体系。学生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三下乡服务”“敬老院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健美操比赛”“广场舞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将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月月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轻化工程系选派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精的专业教师补充到班主任的队伍中,利用专业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平常与学生接触多,易沟通的优势,以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熏陶学生。同时班主任也经常开展班级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比赛等来提高学生的修养,为他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班委除了配合学生科和班主任的工作外,还自行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海边捡垃圾的环保活动、海边篝火晚会、海边烧烤夜等,来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
通过这三个层次活动的培养,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了,也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
4.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职业素质水平
目前轻化工程系与烟台喜旺食品、烟台蓝白食品、烟台张裕酒业、鲁银药业、烟台万华、烟台氨纶、汉高乐泰等几十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校内教学环境中融入的行业文化,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互融互通共育高技能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拓展学生的技术与技能,提高对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更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人才,最终实现个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5.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职业、边缘职业悄然兴起。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建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市场营销、创业项目选择与风险评估等课程和训练,使学生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寻业,主动创业的动态过程的新观念,自觉提升自身创业素质。
其次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学校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创业家、企业家等成功人士为学生举办创业主题讲座,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把综合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每个细节,探索并推行创业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平台的应用效果及推广
(一)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学生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航空服务专业的张培艺同学被厦门航空公司录取。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就业稳定率也得到大大提高。
(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院和系也多次被u为“烟台市先进单位”和“先进系部”。
(三)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本成果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玲.关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7)
[2]陈思义.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4(6)
篇4
【关键词】财会人员,财会管理培训
作者:张雅琦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企业组成人员的竞争。优秀的财会工作人员、较高的财会工作质量是企业良好运作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会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十分重要。
一、财会人员现状
目前财会人员的工作现状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我国财会从业人员中以初级职称为大多数,其业务能力都不能适应日益提高的财会工作要求。其次,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再次,新时代的发展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不仅需要提升业务能力,还要扩大知识面,进行继续教育。最后,财会人员的管理水平也较差,对其人员安排不能完全达到高效、准确的目标。这些现状表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会工作管理亟待进行。
二、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会管理工作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
财会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的潜力,只有其思想素质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保证其将所学知识合理、合法应用,从而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与健康发展。
首先,财会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其个人道德素质,做一个正直、诚实、严谨的财务人员。这是因为,财务工作对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尤其是面对金钱的自制力的要求很高,财会工作人员只有恪守个人道德准则,敢于自省、自警,面对诱惑做到自律、自重,日常工作做到廉洁客观,才能保证财会工作的独立、顺利开展。
其次,财会工作人员还应当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财会人员应当树立财会工作的职业理想,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工作,树立财会职业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进行财会纪律的要求。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财会人员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积极能动性,做到积极主动勤于本职工作,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保证财会工作的合法进行。
(二)加强专业知识素质
财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个人努力以及集体培训,只有充分发挥财会人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辅以其及时、恰当的外部帮助,才能更好的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
首先,财会工作人员个人必须树立提升专业素质的目标与信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严以律己,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修养与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专业素质的巩固与提高。积极调动财会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对于其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很有帮助。
其次,单位可以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作为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质的辅助手段。培训教师应当选用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好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又快又好的吸收知识。培训的内容与目标应当依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学习。此外,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的选择都很重要,只有时间与形式都是财会人员所适应并喜欢的,才能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佳。
(三)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新时期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工作人员不仅要提升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英语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知识的拓展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首先,财会工作人员不应拘泥于固有的语言状况,而应当顺应时展潮流,提升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国际项目中减少因翻译不准确带来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的损失,最大程度的了解国际财会领域的动向与趋势,进而改善自身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财会工作人员要逐渐适应脱离笔、算盘等传统会计工具,要逐步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达到熟练程度,这样才能适应电子时代高效、快速、环保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财会人员还可以设计适合本单位的财会应用软件等,使本单位财会报表、分析数据等不仅一目了然,还能具有本单位应用特点,这样才能满足电子时代的财会人员“电算化”要求。
最后,财会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必须予以重视,只有处理好财会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减少矛盾与冲突的发生,使财会部门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财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使用文明用语,做到以礼待人并且保守企业财务秘密的要求。
(四)合理安排人员管理
首先,不同的财会人员有其不同特点,因而其业务能力、交往能力、知识面等都有差异,合理安排财会人员的岗位,使每个财会人员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人尽其才,才能使整个财会工作更上层楼。
其次,财会人员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加强其流动性,这种岗位轮换不仅可以使财会人员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扩大其知识面、提升其业务能力、增进本部门人员联络,还能防止财会人员进行违法活动。
最后,要想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还必须进设定考核系统,定期对财会人员的道德、业务、综合素质等进行测评,以督促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并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以作为财会人员升职等考核依据,也为对其合理安排提供参考性材料。
篇5
关键词:就业;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由“精英”教育阶段的毕业包分配到现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就业双向选择。目前是竞争激烈的年代,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本质要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掌握就业技能,打好就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经济萧条,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大学的招生数量还要继续增加,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首先,高校过度扩招使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部分高校的师资等软件要求不能满足这样的扩招,以致大学生综合素质缺失。而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综合素质变成了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单一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面狭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以致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这种知识结构状况缺乏创新活力,理论脱离实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再次,学生之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个人主义、自我等原因,集体主义感和团结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团结协作能力欠缺,进而影响日后的工作协作能力。
最后,绝大部分学生为了上大学,过于注重高考成绩,忽略其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交际能力,缺乏基本的表达能力。许多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基本上没有养成良好交际的习惯,走上社会就难以应付日常各种交际,以致与用人单位交流时,有一部分人不能把自己的优势等恰当地展示给用人单位。
此外,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欠缺,诚信缺乏,做事不踏实,态度不严谨,也造成就业难的因素。
二、着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是缓解就业难的关键
生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气质修养等。知识结构是基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显得“有内涵”。动手能力决定一个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良好的组织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方式做出最佳选择。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人际沟通能力更是在社会求职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在就业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看好。现在所认为的大学生的能力,早已不只是指知识的多少,而是指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包括以上所述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
其次,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工作。
再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二)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
为了就业而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正确运用,必须努力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各类有用的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虽说大学是小社会,但是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差距的,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社会看法过于简单、片面和理想。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他们,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难以适应企业要求。这就需要在就业前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思维能力对于人的学习、生活、事业的成功非常重要。依靠思维能力,才能总结、概括前人的经验,揭示事物的本质。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要求的必备素质,也是就业能力结构的核心。
动手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的技能,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无论在学校中你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如在工作中不能转化为实际,不能带来实际的工作业绩,最终也将会被社会淘汰。在学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各类社团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组织与决策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及时处理,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种问题都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训练和培养自己的组织和决策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思想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具备基本的就业竞争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的健康。大学毕业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以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四)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
篇6
1小学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时期的经历是每一个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因此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以后求学路上的发展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开拓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教学主要就是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如果想使两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应当跟随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学教学管理就必须跟着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2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够完善
老师是学生在学习时期最直接的领路人,老师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其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但老师的个人能力与素养相对偏低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小学教学的了解来看,老师队伍的建设相对还是不够完善,还应该进一步的提升与壮大。现在的小学老师很多都是理论强于实践,其个人的综合能力与职业道德相对不高,因此对小学教学管理的质量有着很严重的影响。
2.2小学教学管理观念的落后
现在还有很多老师与学校的管理者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管理方式,一直无法真正的进行转变。在教学管理的时候还是采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同时学校管理者在素质教育上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管理过程中很难产生创新意识,因为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所以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2.3教师对学生心智研究的缺乏
小学生的年纪大多是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因此他们由于年纪还小心智还不成熟,心理素质也比较差。虽然老师的教学基本原则谨遵以学定教,但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的心智,致使在教学管理时存在很多教条性、盲目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水平很难得以提升。
3小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
3.1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教学质量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对于老师队伍建设的完善也就成为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因此老师在教学管理上的关键在于职业道德与教学技能的培养。现今教学管理的宏观目标是如何培养全能型的人才,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大多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的,所以老师如果本身缺少职业道德素养或是结合能力不高对学生的全成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学样对老师招募的时候对于老师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样做不只是可以保证老师有着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保证老师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与实践能力。同时,在岗的老师也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掌握、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使自已的教学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3.2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对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不只是对管理手段与方法的改变,更应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进行转变。在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年代,只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对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来进行评定已经跟不上这个年展的步伐了。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我们应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考虑,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使课外课内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下,更应关注学生德知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3.3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可分为教学氛围与教学设备两个部分,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只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小学教学管理对于教学环境的完善与创建。老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相当重要,因此老师应对班级加强管理,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使学生生活在一个环境温馨的班级之中。教学设备应全面配置,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应多进行课外活动,如果不能全面配置教学设备那么对于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
4结语
篇7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结合
舞蹈对提升大学生情操、培养高素质文化涵养、推动素质教育有着深层的意义,通过舞蹈的滋养,个人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释放和熏陶。[1]目前,在高等素质教育影响下,素质教育不仅结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促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亦引导着大学生的精神领域。[2]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德,精神领域的提升。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树立高尚品德上,舞蹈利用独特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舞蹈教学实际就是让大学生对生活有客观体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练其意志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二)智,创造领域的提升。在舞蹈艺术教学上,大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外,还要对自身潜能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在舞蹈领域下的思维创造,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舞蹈艺术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舞蹈又是依靠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日常细微的观察与领悟。通过学生在表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发散个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将思维情感融入舞蹈,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塑造与锻炼,而且增强舞蹈感受力,在创新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体,形态方面的提升。舞蹈教学注重肢体训练,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自控协调等,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灵活度、柔韧感为目的。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者优美的形体表现,舞蹈教学在形体训练上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保持良好体形,塑造优美姿态,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四)美,艺术领域的提升。舞蹈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鉴赏能力上,培养大学生拥有美的创造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美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与生活统一结合。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精神领域、形态语言、哲学、美学思想和人文思想为一体。通过舞蹈的熏陶,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形体、举止言谈;另一方面充实的内心情感借助舞蹈得以充分展现。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一)丰富舞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气息。通过丰富的舞蹈教学,扩展大学生艺术领域,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舞蹈类型,提高学生艺术气息,在素质培养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我国舞蹈种类中,以舞蹈特征划分为专业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时尚舞蹈等,又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以民族舞《雀之灵》为例,表演者用充满独特韵味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用舞蹈特有的语言诠释心中情感,净化观众心灵。而古典舞《飞天》的舞蹈表现则是运用“长绸舞”,在绸带飞扬下表现出的舞蹈意境直达观众的精神世界。因此,通过对不同舞种的学习,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追求。(二)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丰富舞蹈艺术内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最终目的,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修为,首先以提升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为主。在舞蹈教学中,欣赏教学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作品积累审美经验,丰富舞蹈艺术内涵。[3]如《挽扇仕女》,舞者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示行走时轻盈的步态,动作舞动时的含蓄和面容上的平和稳静,塑造了清代时期大家闺秀的形象。又如纪律观念严格的群舞,要求团队之间必须互助、友爱、团结,才能够给观众呈现整齐划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不仅能表现舞者内在的情感,还能传承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舞蹈教育中才能创造出充满内涵的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舞蹈艺术水平,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舞蹈是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一项美好的艺术行为,不仅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增强身心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曼,孙达.浅析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1-13.
[2]余晓夕.浅谈舞蹈素质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218-218.
篇8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大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下进行各项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研究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内涵和气质。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学习企业创业历史和优秀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唤起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踏肯干、敢为人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使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亲身感受新时代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和实验室,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实践操作中温习学过的知识。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今时代正需要创新型人才引领社会的发展,将来的社会也注定更加需要人才的创造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二、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实践
我国高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上的单向灌输,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面窄,质疑精神缺位,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权威,缺乏创新能力,造成书本成绩很好、实践能力不强的状况。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通过制订对称性互惠双赢合作方案,不断探索实践,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校企双方借鉴实际案例,达成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的共识。通过系统学习,高校可为合作企业培养潜在的未来员工,也可培养潜在的未来客户。
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验班的日常管理与理论教学。邀请企业高管走进课堂,可以提升授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增加课程的针对性。通过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企业高管可以直接了解青年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诉求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参与企业市场分析、产品推荐、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本部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验班的实践操作训练。实践操作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依托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企业实习交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温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类是依托高校的实验室,加强校企之间的课题科研合作,并将实验班纳入项目,让学生真正融入与合作企业相关的科研活动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为合作企业节约科研成本。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到、保持住工作进而使自己适应、提升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的总和。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看重的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1]。通过对以上各项目的归纳,结合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实际,可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归为:专业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规划能力。专业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然接受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综合素质能力是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所学到并体现出的有利于其就业的个人综合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个人特长等,因此,综合素质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证;创新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对象产生的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就业能力的催化剂;发展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周边、社会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人生规划并积极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点问题。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工作形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高校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缺失。认识到其就业竞争力的缺失表现及原因,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人生规划,推动其顺利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专业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识和提高的一项基本能力。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软硬件建设等都会直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或部分专业仍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相对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专业基础支撑。
综合素质能力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爆发力和后续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贯穿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外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特长,也应包括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调控及抗挫折能力。然而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认识部分地存在以偏概全和重个体轻整体的现象。学校对于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为重视,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做到相对准确的把握和相应程度的提升,因此学生对于自身遇到的学业、感情、交际等问题难以进行心理调控,同时缺乏合理的思想疏导和心理指导,导致其抗挫折能力低,面对困难和问题心理准备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在步入就业过程阶段中面对求职中的压力和挫折无法化解,产生逃避求职或厌世轻生等异常行为。在针对学生素质提高所开展的活动方面,内容欠丰富、形式较单一也会导致活动涉及范围较小,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创新能力也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逐渐成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学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性教学和创新性实践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使学生思想懒惰、思维倦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力的人才支撑,学生在求职和初入职场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力不足的情况降低了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期望和用人需求。
大学生的发展规划能力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在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因此其职业规划能力高低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对于自身缺乏客观的了解,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仅与学生自身有直接关系,也和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存在不科学、不协调有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贯穿大学始终。同时,作为规划指导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老师承担和发挥着重要职能,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多由就业办及学工相关老师来担任,授课水平高低不同,同时单纯的靠就业指导课进行个人发展教育缺乏个体针对性,因此导致指导效果差,学生对于本专业日后的出路和中长期目标缺乏关注和了解,影响了其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长远而系统的工作,任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缺陷或失误都将对学生的就业观、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作为担负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者的学校,应当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到关系学院生存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同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1.专业知识、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的部分课程在教学方式、教材选用、考核方式上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应当杜绝填鸭式、快餐式的教学方式,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院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档次的课本,淘汰与社会脱节、实用性不强的教材。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应特别注意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开设质量,目前部分院校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仅停留在满足学生修学分、内容较空洞的基础阶段,因此应当对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内容的设计、教师的选择等方面加以重视,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在理论知识学生的基础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在社会实际操作领域的延伸,专业实习发挥着促使学生由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在合理统筹下,制定科学完善的学生实习和毕业见习制度,督促各教学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开展学生专业实习活动。如可在大一年级中后期进行到企事业、工厂参观活动,使其了解企事业的运作或生产环节,形成对实习和就业的感性认识;大二年级可安排学生到企事业进行短期(两周以内)的业务(商务)实习或生产实习,使其初步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大三时可利用暑假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务实习,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全面的认识和提升,为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大四下半学期可按照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见习的相关规定,进入企业进行正式就业前的见习,毕业见习一方面使企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毕业生发挥个人才能、争取获得工作岗位和得到用人单位认同有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因此,四年的分层次分阶段实习,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当对实习见习制度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实习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事业实践的顺利对接。
2.综合素质能力
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实际,依靠社会力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导致学生求职和就业过程中,面对压力无法合理宣泄,初入职场后与人沟通存在障碍,导致系列挫折感产生,影响其职场发展。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各阶段的心理状态,打造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学生团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精品实践活动,同时应当扩大活动覆盖范围,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面;任课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贯穿大学四年;辅导员及学生心理咨询老师应当及早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或问题,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将各种心理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总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应当及早进行和始终贯彻,更应当做到“弹钢琴”,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各方面实际。
3.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其日后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教室、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科学使用,以及对课程的合理设计,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创造性思维系列课程,使学生对创新意识有更加充分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围绕专业或学生课外兴趣进行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另外,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思路进行拓展,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实践,丰富大学生就业形式。
4.发展规划能力
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信息制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和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就业指导部门或辅导员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职业指导课的开展,而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关注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认知,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对其制定的目标和实施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指导,在对学生的就业或职业目标进行了解后,应当教育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将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进行比对,找出差距,科学认识自己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除了个体指导,也可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组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拟真面试等活动,从就业意识、就业技巧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就业求职竞争力、掌握就业主动权。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系统而长远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部门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也需要到政府、社会、家庭的全程参与和配合。要实现统筹规划,实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和专业化[3]。只有通过多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使毕业生从思想上提升就业意识、行动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将自身多年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在就业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由“学校人”到“职场人”、“社会人”的成功跨越。
注释:
[1]高杨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8):74.
[2]郭开宇,马俊红.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实践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4):129.
[3]陈娟.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构建重点[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4):105.
参考文献
[1]张鸣,任元军.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5-90.
[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2-174.
[3]吴友石,王振岩,李幸平.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3-35.
[4]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4-168.
[5]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85-88.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的结构也随着调整,而石油企业中基层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更是提上日程。从现代石油企业的特点来看,基层队伍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基层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石油企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除了具有良好的管理团队之外,更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全能型的基层队伍。本文就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对于现代石油企业的重要意义,以及石油企业如何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展开探讨。
一、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对于现代石油企业的重要意义
基层队伍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石油企业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基层队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现在石油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提高基层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石油企业的发展。而基层队伍的工作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作更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只有提高基层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率领一批养之有素具有战斗力的高素质队伍,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石油企业如何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1.加强基层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基层队伍职工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和谐,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是没法实现社会的和谐的。党的十六大支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就指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战略目标。同样的作为一个企业,石油企业的基层队伍也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和谐,才能够促进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职业道德是指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因此作为企业基层管理部门,要对基层队伍全体职工定期进行政治课程教育,把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加强石油企业综合素质建设的重点。培养基层队伍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拥有共同的社会理念,站在统一战线上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同时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为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贡献。
2.加强培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提升工作能力
培训是一个企业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也是最佳途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不断更新。而石油企业中,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很多之前的知识早已过时,被新的知识所取代。如果不及时的对基层队伍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很有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作为企业要把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放在首要地位,要及时对基层队伍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开设专业知识培训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进行综合培训,从而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减少失误,使其成为一支各项素质全面且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才是企业致胜之本。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石油企业中基层队伍是一个团队,要想更好的完成工作,保证企业的正常稳定的发展,除了依靠领导部门坚持正确的领导与管理之外,更要依靠基层队伍的职工的团结协作。作为企业要加强基层队伍综合素质建设,培养基层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培养基层队伍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做到:(1)建立健全一种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有爱的工作氛围。(2)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小活动或者游戏,鼓励全体职工积极参加,消除职工间的个人主义,互相理解宽容,使全体职工产生集体荣誉感,树立共同目标。(3)培养职工与干部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消除工作界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只有这样,基层队伍职工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职工才能齐心协力为企业付出,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现代石油企业中由于基层队伍中职工的生活背景,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其综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部分职工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素质偏低,导致企业内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不同程度的给企业带来损失。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就必须加强基层队伍政治学习和强化任务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经常性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提升基层队伍职工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整个石油企业的发展和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