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投射效应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投射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投射效应

篇1

一、教师的认知偏差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

(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师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在转到高一,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2.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一次次“我会讲”的自我满足中思维变得呆板、僵化,从而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3.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三、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1.对认知偏差的产生,自觉地保持“警觉”

由于投射效应和定势效应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不同程度地受两种效应的影响,并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个性及习惯决定的,所以教师应对认知偏差经常保持“警觉”。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其是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在管理实践层面上也都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心理学作为一门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理应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将心理学的理论渗透到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这六大模块的应用探讨,为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和对策。

一、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人的基本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扮演着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心理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一方面,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会运用到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又广泛应用到各个分支的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作用,具有其独特的着眼点和分析框架。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组织中的人员进行规划、培训、选拔录用和协调控制等的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岗匹配,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含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在心理学视角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即是将两门学科知识相融合,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各种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关注其心理健康,有效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健康的组织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扩展组织的人力资本,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心理学应用

下面从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探讨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人力资源规划。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个性倾向则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准备工作时,在测评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和动机,甚至价值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员工或能力水平,并且通过创造相应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保证员工更加完全投入地工作。2.员工招聘与配置。在招聘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会大大提升我们认识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招聘的有效性,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员与工作岗位相适应。在这一模块中,笔者主要谈谈心理测评技术在招聘选拔中的运用。心理测评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选拔人才,岗位安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心理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测试个人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那么如何有效的选人,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确定考察应聘者哪些能力,即建立属于企业自身需求的有效胜任力模型,可以从技能、知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动机入手,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都有不一样的胜任力模型。其次要确定用什么方法考察。人员选拔的方法主要采用:应聘者简历的审核、知识和职业技能测验、心理测验、评价中心、背景调查等,其中各项测验中包括能力测验、人格和兴趣测验。这些都属于心理学的应用范畴,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评,可以让应聘者的各项能力指标加以量化,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3.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主要担负着如何选和育适合企业发展人才的职能。为了培养和开发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合格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这一模块的职能去实现企业的目标,为企业配置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培训和开发模块的重点工作方向。心理学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具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到实现下一个目标,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当人的某一低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需要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最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关联机制。但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或者在不同时期,员工的需要都存在着差异性并且经常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准备员工培训计划时,应该进行多种方式不定期的调研,分析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员工需求的培训激励机制,尽可能的减少培训效果的影响。4.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企业在经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员工提供的服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自身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形式等,并进行薪酬调整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大部分员工心理选择中物质利益居于首要地位,但是除了货币性薪酬外,现代企业中员工也更多的追求非货币化的福利,包括个人成长、工作环境、成就感、责任感、社会地位、工作兴趣、友谊与关怀等。在这个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员工的压力不断增加,更多的员工已经把关注度从以往的经济报酬转移到了幸福感上面。其中幸福感除了物质等经济性报酬,也包括情感和精神等非经济性报酬。其中非经济性薪酬涉及员工的心理收入,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即员工个人对企业及其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加强薪酬各方面的沟通,注重增加员工的心理收入满足感,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采取激励性工作设计方法,防止员工的过多流失。5.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目标体系及其目标责任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内容。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进行识别、测评和开发的过程。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探讨绩效考评中的误差心理效应。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察、测量和评价的过程,绩效考评工作的实施者是人本身,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绩效考评的认知心理误差会造成考评者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例如: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评价者偏见与刻板印象、归因与归因偏差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的评价和归因不可避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当尽量避免这些误差,从而才能更好地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6.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使员工在组织中实现自我价值、确保组织目标为社会增值,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各种管理沟通手段进一步调节组织和员工、个个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员工关系管理表现为心理契约管理,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也通过员工情绪表现出来。员工情绪的变化,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工作中,同时也影响着这三者。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带有负面情绪,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在做自我情绪管理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充当员工情绪管理指引者的角色,正确、合理地引导和发挥员工情绪的积极影响,正面看待和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的介入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化企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作者:徐娟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董鹏.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2[5]:275,217.

[2]武欣.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与心理学的整合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篇3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2.62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1](pp.212-214)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解释,是基于西方人的特点。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等心理特质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西方的心理测验很难完全适合于中国人。譬如人格测验,如果完全是基于对中国人的研究,可以断定,所选择的人格变量肯定不会是卡特尔的16种因素(16PF),也不会是高夫的23种因素(CPI)。

篇4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理论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5、(B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 、社会心理学

B 、应用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 、比较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实验心理学

E 、发展心理学

F 、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

A 、社会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应用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

A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 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9、(C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 、笛卡尔

B 、洛克

C 、冯特

D 、缪勒

10、(B )年,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是(C )创立的

A 、笛卡尔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 、罗杰斯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C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

D 、情感过程

E 、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 ,E ,G )

A 、感知过程

B 、知觉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注意过程

E 、情感过程

F 、行为过程

G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 ,D )

A 、理论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普通心理学

D 、应用心理学

E 、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 ,C ,D ,E )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咨询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E 、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B ,C ,E,F )

A 、心理学学科性质

B 、心理学方法论

C 、身心问题

D 、学习心理机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础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观性

B 、可验证性

C 、准确性

D 、系统逻辑性

E 、描述性

9、(A ,B ,C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会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E 、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

A 、客观性原理

B 、系统性原理

C 、发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 ,E )

A 、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 、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 、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 ,C ,D ,E )

A 、每次尽可能长

B 、有明确观察目的

C 、随时记录

D 、可利用现代手段

E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人脑

D 、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 ,D )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 ,C ,D ,E )

A 、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 、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 、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 、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 、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 ,C ,D )

A 、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 、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 、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 、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实验和研究设计

B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 、抽样法

D 、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 ,C )

A 、孕育阶段

B 、转折阶段

C 、确立阶段

D 、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学的确立

B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 、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 ,B ,C )

A 、意识

B 、前意识

C 、潜意识

D 、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 ,B ,C )

A 、潜意识理论

B 、梦的解释

C 、泛性论

D 、本能学说

E 、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

A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 、信息的识别

C 、信息的选择

D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A 、阈限

B 、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

A 、大小恒常

B 、形状恒常

C 、颜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D

A 、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语词逻辑思维

D 、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A 、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 、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BCD

A 、温觉

B 、冷觉

C 、痛觉

D 、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认知小鬼

D 、判断小鬼

E 、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选择

B 、保持

C 、调节

D 、监督

E 、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静止

D 、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A 、注意范围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转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BCD

A 、动机

B 、神经系统的特点

C 、后天的训练

D 、兴趣

E 、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 、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 、经过大量统习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资源量限制

B 、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B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 、语义编码

D 、表象编码

E 、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错误

B 、记忆痕迹消退

C 、信息的干扰

D 、意识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类比

D 、启发式

E 、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E 、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

A 、气质

B 、性格

C 、兴趣

D 、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荣格

B 、谢尔顿

C 、威特金

D 、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尔

C 、哈撒韦

D 、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 人格测试

C 、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D )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D 、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

A 、l 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气质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E 、兴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 、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 、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 、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 ,B ,C ,D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E 、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钠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罗夏墨迹测验

C 、主题统觉测验

D 、16人格因素问卷

E 、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测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内容信度

E 、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 ,C ,E )

A 、强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 ,C ,E )

A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 、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 、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 、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

B 、加德纳

C 、皮亚杰

D 、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

A 、同化

B 、顺化

C 、平衡化

D 、自动化

6、在《超越IQ 》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

A 、强化学说

B 、先天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 ,B ,C 、D )

A 、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 、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 、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E 、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认知

B 、语言

C 、情绪

D 、社会性

E 、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 、D )

A 、经济节省

B 、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 、一致性效应

D 、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 ,C 、D )

A 、投入较大

B 、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 、会有被试流失

D 、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 ,B ,C )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 ,B ,C )

A 、成熟

B 、经验

C 、社会环境

D 、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 ,B ,D )

A 、语音

B 、语法

C 、语句

D 、语义

E 、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 ,B ,C ,D )

A 、牙牙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 、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 、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 ,B ,C ,D )、

A 、人际交往

B 、认知

C 、自我调节行为

D 、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13、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6、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

B 、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D 、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

A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学设计能力

B 、教学组织能力

C 、教学决策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

A 、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 、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对象

D 、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D )

A 、目标

B 、策略

C 、计划

D 、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 ,B ,D )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 、B ,C ,D ,E )

B 、录象

C 、计算机

D 、黑板

E 、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 ,B ,C ,D )

A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 ,C ,D ,E )

A 、产生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 ,B ,C ,D )

A 、独创性

B 、发散性

C 、灵活性

D 、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热爱学生

B 、善于启发

C 、勤学敬业

D 、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 、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 、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 )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不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加涅

D 、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

A 、奥苏贝尔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应用律

C 、失用律

D 、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意志力

D 、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

A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

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中心兴趣

D 、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 ,C )

A 、华生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 ,B ,C ,D ,E )

A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 、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 ,B ,C ,D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认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 、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 、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 ,B ,C ,D )

A 、习得反应

B 、条件强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改善学习

E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努力奋斗

B 、实事求是

C 、独立意识

D 、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

A 、归因

B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 、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临近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

A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 、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 、暗示

D 、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 ,B ,C ,D )

A 、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 、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 、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 ,B ,C ,D )

A 、报纸

B 、电视

C 、广播

D 、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 ,C ,D )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稳固性

D 、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 ,B ,C ,D )

A 、劝导宣传法

B 、群体影响法

C 、活动参与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报

D 、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

A 、给老人让座

B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 、抢救落水儿童

D 、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A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 、手段犯行为

D 、目的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体个数

B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点

E 、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体智慧

C 、增加群体凝聚力

D 、费时费力

E 、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C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 、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B

A 、问题的内容

B 、内在心理根源

C 、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 、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 、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A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 、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 、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 、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 、情绪较稳定

B 、乐于工作

C 、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 、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A 诊疗模式

B 、发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 、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 、学习动力缺失

C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 、亲子关系问题

E 、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 、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 、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 、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 、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A 、家庭问题

B 、生活危机

C 、财务问题

D 、生涯发展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3.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C )

A .共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换说

D .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B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B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学习

D .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 B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

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二)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

(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 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 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 行为记录单;2. 轶事记录;3. 等级

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 测验的实施过程;3. 接受测验的被试;4. 所选效标的性质;5. 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 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 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 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 评分是否客观。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

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 、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 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 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 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 追踪到22、23岁) 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具体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 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 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 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 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 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 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 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 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 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 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 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 大学生通过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 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 又是新的修养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 成为习惯,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 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自我发展意识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 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 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 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 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 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 心理逐渐成熟. 但是, 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 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 环境适应问题2. 学习压力问题3. 人际关系问题4. 感情问题5. 求职择业问题

5. 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 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 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6. 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3.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篇5

关键词:幼师生;学习动机;强化;兴趣;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73-02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技校热以及幼儿教师的待遇一直较低等原因,幼儿师范学校招生情况较差,生源少且学生素质不佳。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学习不好没有好一点的学校可上才来上幼师的,有些是自己根本不想上,家长硬逼来的。只有少数是对幼儿教育感兴趣,才选择幼师的。这样招来的学生,学业水平可想而知。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只喜欢唱歌跳舞作游戏等可以活动的课程。而幼师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是教育幼儿,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幼师生自身的智力水平都是正常的,主要是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具有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采用一些措施来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动机,则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进而促使其素质的良性发展。一般来说,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外部强化。如:表扬、奖励以及好的分数。二是认知好奇心。这是一种内在的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三是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愿意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归因是人们对工作或学习中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四是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根据以上理论和学校学生实际,采取了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笔者在《幼儿心理学》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开课之初,激发兴趣,明确学习意义,引起认知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才愿意听课、学习,另外,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才能学好。所以,第一次课,笔者没有急于开始课本内容,而是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主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互相熟悉,并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内涵,然后用一些有趣的幼儿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提出本期课程学习计划、安排以及学习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小组”。六人一组,随机建立小组。让学生采用个性方式介绍自己,彼此互相认识;讲出自己的优点、爱好、性格,使同学之间进一步了解,也使在推销自己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确定小组的组长、组名、组徽和组呼,为以后的课堂合作准备。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讲解讨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此效应表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不断达到所期待的成功。学生听完我的讲解后十分惊叹:原来心理期待的力量如此巨大。然后,我们又讨论了期待效应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超市里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不想穿这双鞋”、“我长大要和李老师结婚”,从三个常见的幼儿案例引入《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案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大部分学生有相关经验,所以乐意探讨,并希望能得到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帮助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4.介绍学习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主动参与。提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口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是人的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愿意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归因是人们对工作或学习中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

笔者首先测试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情况。这里采用的是“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验”和“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实例”来分析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通过测试发现学生中追求成功者比避免失败者多,但归因方式有一定的偏差。看来,她们内心是愿意取得成功的,只是多次的失败使她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然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就与动机的关系,归因对动机的影响等。并使学生特别注意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学生普遍认为,成就动机高者成就水平一般较高。高成就动机者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勇于面对失败,善于分析成败的原因。

三、减少和消除无助感,增强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无助感的产生通常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感到无法控制结果,并对以后的成功不抱希望,如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便打破了失败的延续,所以这里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问题,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让她们觉得成功是很有可能的,自己并非真的不行,如果仍然出现失败现象,则首先表扬她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然后帮她分析错误的原因,将学生的思维从对失败的消极关注上转移到有关的学习任务上。笔者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和积分上的奖励,使学生从奖励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增强自我效能感。另外,笔者还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学习调节的有关技能。

四、课前小活动,配合语言暗示,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每次课前,可以常常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并配合一定的语言暗示。如:有节奏的击掌、手指操、肌肉松弛训练等,边做操边说:爱生活,爱自己,爱学习,爱成功;一二三四五,我们多读书,五四三二一,快来答问题等。这些小活动简单易行,并且符合学生爱动的心理,很受学生的欢迎。再配合语言,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十分钟的注意分散状态转移到课堂上来,而且使学生的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让学生以一种愉快、感兴趣的状态开始课堂学习,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

五、案例教学,趣味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幼儿心理学与实际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是为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服务。所以,笔者尽量每章都采用案例和游戏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或者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如《幼儿的想象》这一章,我先用“依据关键词创编故事”想象力游戏让学生对想象有一个体验性认识、并分析想象的定义、分类。然后,以“梦是不是想象?”“小明没有遥控飞机,可他说有,是否在说谎”等案例问题启发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知识学习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创造外星人”游戏,将知识应用与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水平。最后,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活动。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觉得枯燥和难学,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六、适当的表扬激励,提供展示舞台,促进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适当的表扬激励,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采用积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疑问。对于有自己看法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鼓掌激励或积分奖励。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身份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要想讲好,就必须认真阅读课本,查找相关知识,努力思考和组织讲解内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和维持其动机水平。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有所提高。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预习课本,愿意进行思考。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现自己;成就动机测验结果显示,追求成功者的人数大大提高。对成就结果的归因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归因,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当提出问题时,学生不再畏难、退缩,而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积极努力地去做,自我效能感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8-03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的范围也随着手机网络等介入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内容除了以交流感情、切磋知识为主外,还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吸收社会信息。[1]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 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n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ZHANG Hong-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Henan, China)

篇7

音乐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音乐如何对情绪产生影响,却需要用神经科学的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这是由于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其功能和作用远不止是对情绪产生的影响。根据神经科学的理论: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存在的基础④。而音乐可以通过对情绪的影响,调节和改善机体的稳态,增进人类的生存和生殖机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音乐在神经性医学治疗干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成立了音乐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力求推进神经音乐治疗学中帕金森病的研究;2012年8月4日—6日在新墨西哥召开的“音乐、大脑、医学和健康科学研讨会”⑤中一项重要学术内容就是“音乐怎样可以被用于神经性医疗干预”;2011年12月9日在纽约召开的“神经科学在音乐治疗和康复潜力方面的研究”研讨会等⑥,其目的正在于此。尽管过去科学家在情绪理论的更迭、纷争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难于达成共识,但是随着近年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对脑科学及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也日新月异,科学家们终于殊途同归,认识到要解决情绪理论之争,最终需要研究并了解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⑦。

值得我国音乐界关注的是,神经科学领域对音乐情绪进行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认识成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音乐影响情绪认识的需要,而必须在音乐情绪研究中引入神经科学的认识成果,对音乐情绪进行科学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音乐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之一,而思维和行为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在本质上受神经生物过程的制约,而神经生物过程的产生,受到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信息的影响,尽管在外环境音乐信息刺激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对音乐信息进行的神经生物加工、处理过程也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歌曲《忐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既没有歌词,也没有完整优美的旋律,更不具有动人的曲调。这样一首歌曲如果用神经科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它缺乏形成悦耳、动听“音感觉”的神经科学基础,因而会对许多听者带来负性生理唤醒,形成负性音乐情绪。但是,一些听者在对歌曲《忐忑》听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时,导入新颖、刺激、有趣等信息内容,形成特有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体系,于是产生了正性生理唤醒,形成了正性音乐情绪。歌曲《忐忑》为什么会带给听者褒贬不一的评价,及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如果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科学地解释,就需要运用神经科学的原理及理论进行研究。下面就以歌曲《忐忑》为案例,简要阐述神经科学视野中音乐情绪的形成原因,及神经生物过程。

⒈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神经科学基础

音乐音响发出的声波作用于内耳基底膜引起振动,其振动的位置与听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音调拓扑图(tonotopic map)⑧,而音调拓扑形式是听神经纤维向脑干、丘脑、大脑皮质的听皮层进行投射,形成“音感觉”的基本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一首歌曲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和谐的节奏,在听觉神经系统中,所构成的音调拓扑图就优美、丰满、圆润。因此,悦耳、动听的“音感觉”依赖于音乐音响所引发的音调拓扑投射形式,以及利用这种形式构成音调拓扑图的优美图形。事实上,耳蜗基底膜上整齐排列着3行外毛细胞,就如同3排调在不同音高的电子琴“琴键”,每侧数量约12000个。当音乐音响的不同频率作用于基底膜引起其不同位置振动时,机械刺激“弹动”在这个位置上的“琴键”(毛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听觉中枢的特定部位,从而引起某一音调的感觉⑨。这一听觉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电子琴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尤其是二者的机械-电转换(cochlear transduction)原理如出一辙。藉此可见,音乐是通过声波有组织、有规律的频率(音调);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振幅(响度);优美、瑰丽的波形(与音色有关),使毛细胞翩翩起舞,带来“音感觉”美妙、悦耳、动听的感受,产生喜悦、愉悦、欣快的情绪。与其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打动了人,不如说代表不同声波频率的听神经纤维勾画出美妙的图形,通过神经脉冲电信号的方式刺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在生物电的放电活动作用下,诱发悦耳、愉悦、舒服的感受。

然而,歌曲《忐忑》发出的声波频率忽高忽低,振幅落差忽涨忽跌,声波发放速率变化急促,致使基底膜受到声波振动的位置,与听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的音调拓扑图杂乱无章,混乱而繁杂,导致听神经纤维发放的生物电电流和电压的骤然改变,就如同一根可以变频的“电棒”刺激肌肤,时而发麻,时而颤抖,最终形成刺耳、局促、紧张的“音感觉”。由于“音感觉”表现为性质上相似的感觉印象,或好、坏和不清楚三种感觉模态(modality),而某种印象或模态将被中枢神经系统编码成神经脉冲信号,经听神经纤维通过与之对应的神经通路投射至不同脑功能区,因不同脑功能区司职不同的情绪反应控制,所以对歌曲《忐忑》形成不好“音感觉”的听者,将会在司职负性情绪控制的脑功能区神经生物加工过程的作用下,产生负性情绪。从听觉神经纤维的发放原理视角看,此歌曲缺乏形成悦耳、动听“音感觉”的神经科学基础。

⒉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基本方式是神经生物电的电活动

神经活动以生物电的产生、变化和传播为特征⑩。音乐声波振动频率作用于高、中、低频毛细胞群,可使其产生多种交流电位或直流电位。由于电位是电能的强度因素,所以,音乐声波振动频率将直接影响毛细胞所产生的电能,电能也将直接影响毛细胞的放电活动,从而影响听神经纤维发放的电峰电位。音乐声波振动的机械刺激,就如同“电开关”,控制着听觉感受毛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开或关。也就是说,音乐声波振动频率由低频到高频和谐、协调,逐级有序、规律性地升高,具有神经科学的普遍意义,至少不会被音乐声吓到。但是,歌曲《忐忑》发出的瞬间高频刺激,致使代表高频的毛细胞通过听神经纤维突然性放电,导致生物电的电流和电压瞬间升高而增强,表现为对神经系统电刺激的骤然“爆发”,致使强直电刺激所致的心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瞬间改变,从而引起心电峰电位的变化,诱发耳鸣、颤抖、心悸等生理不适感,带来自主神经系统的暂时紊乱,最终使许多听者形成“一惊一乍”的感受,于是产生了负性音乐情绪。这是由生理唤醒诱发音乐情绪反应的典型案例,它证明生理唤醒可以对音乐情绪产生影响。

⒊歌曲《忐忑》作用于听觉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情绪反应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功能”{11}。音乐音响的声音振动刺激,引发“听觉毛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并释放神经递质,最后使得支配毛细胞的听觉神经产生兴奋和冲动,将声音信息传到听觉中枢”{12}。机体内神经递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自成系统,可引起生理功能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就与这类化学物质制造的化学反应,带来的化学效应有关,因此神经递质在情绪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忐忑》为什么会带给听赏者褒贬不一的感受,带来不同听者的情绪反应,这与神经递质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听者在聆听歌曲《忐忑》时,根据不同听者的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中枢神经系统会释放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从而影响不同听者的情绪反应,而且神经系统通过控制释放的神经递质,以及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保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曲《忐忑》在对听觉神经系统产生刺激时,由于其声波振动的频率、振幅和速率,缺乏有规律、有秩序、和谐的运动,致使听者的听觉神经系统在对其信息分析、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电活动也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控制释放儿茶酚胺和分泌肾上腺素等的功能活动,朝着不利于机体稳态的方向发展,无法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将会对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根本区别于动物、高度发达的脑”{13}。这种具有思维功能的脑可以改变上述结果,产生可逆神经性生理和情绪反应。不少听者由于对歌曲《忐忑》带给自己的强烈刺激有较强的期待意识,神经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一旦进入大脑的眶额皮质,就会产生愉悦感,并在其他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参与下影响精神活动,从而产生正性情绪反应。因此,音乐除了自身的神经基础可对情绪产生影响外,音乐以外的思维、意识、认知等,神经生物加工过程也可对音乐情绪产生影响。

⒋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大脑皮质神经通路介导意识的听知觉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任何音乐音响信息都必须经神经通路,通过大脑皮质与丘脑进行折返交互活动{14},以及皮质自身与皮质下结构进行的交互活动,才能形成音乐听知觉。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皮质神经通路需要介导意识的听知觉{15},完成对音乐音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整合,最终形成音乐感知觉,而此过程对音乐情绪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些听者,在通过大脑皮质神经通路介导思维、意识及认知,对歌曲《忐忑》听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时,导入新颖、刺激、有趣等信息内容,形成特有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体系,由于“认知评价总是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16},因此,产生了对其惊喜、愉悦、喜爱等情绪。以人在不同场合下看见黑熊产生不同情绪反应为例加以说明:当人在野外看见黑熊,如果认为黑熊会对自己安全构成威胁,就会将自身的生理唤醒解释为恐惧和害怕;当人在动物园中看见黑熊,如果认为不存在安全问题,就会将同样生理唤醒解释为高兴或惊讶{17}。从这一情绪反应过程看,人脑在对音乐音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个体所选择的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以及采用的神经通路对情绪反应起关键作用。

⒌歌曲《忐忑》成功之处的神经科学基础

歌曲《忐忑》作为音乐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新、奇、特”,即样式新颖、结构奇妙、方式独特,而这正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神经元兴奋的源泉。神经系统对“新异刺激”响应最为敏感、强烈,这是由于行为神经可塑性极易带来“习惯化”{18},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多而逐渐降低反射反应。歌曲《忐忑》对神经系统的“新异刺激”,致使许多听者在神经生物电的放电活动影响下兴奋不已,成为“中枢兴奋剂”,除茶余饭后作为谈资,调剂生活外,更为重要的是成为许多人宣泄情绪、解除忧愁、减轻压力、舒缓紧张的“催化剂”。从这一点看,歌曲《忐忑》的确体现了其音乐的功能性,发挥了神经性干预作用。当然也不可否认歌曲《忐忑》对神经性干预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毕竟大众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群需要这样的歌曲对神经系统进行干预,以调节情绪,调剂生活。歌曲《忐忑》带来的社会影响,源自于其对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刺激,及个体不同的神经生物加工过程。就神经系统而言,刺激强度越大感受就越深,由此带来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也就越强烈,情绪的体验可直接影响行为的表达,最终因群体行为的改变产生对社会的影响。一首歌曲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群体的需要,关键是音乐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可对部分人群的生活起到改善和调节作用。因此,对歌曲《忐忑》的认识,不应拘泥于简单的评判形式上,而应关注这样一首歌曲是怎样通过神经性干预,发挥其音乐的功能性作用,特别是人脑的功能活动在神经系统协调下,是如何改变相同音乐刺激,结果却不同的神经生物过程,这一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也可能将为音乐多元化发展提供神经科学的依据。

篇8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篇9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篇10

【关键词】 昼梦;高唐赋;宋玉;幻梦效应

《高唐赋》与《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洛神赋》一起被收录于《文选》第十九卷赋癸“情”当中。李善在卷首注:“易曰:‘利贞者,性情也。性者,本质也;情者,外染也。’色之别名,事於最末,故居於癸。①”注者表达得非常直白,也就是说该卷的内容是为正统意识形态排斥,竭力边缘化的。正是这些处在的道德批判标准对立面的作品,清晰地显示着文艺和人性情的互动和机理,使得时至今日才更有可能与西方文明的分析方法相互佐证,产生碰撞。本文着重以《高唐赋一首并序》为例。

一、“昼寝”

《高唐赋》起首的序文中记载着这样的文字:“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这段平实的记述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昼寝”而梦。

“昼寝”而梦,西方文艺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描述的概念,就是“昼梦”(day-dreaming),也有译为“白日梦”,它还与“幻想”(fantasy)互为通用。白昼是自我秩序的统治领域,到了夜晚才是欲望和本我的苏醒。而打破这种规律的尝试,其实是开启了某种通道,使得现实世界中的人运用某些媒介,比如文字,能够展现和体验潜意识中各种强大的幻觉,而这种体验反过来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能产生满足的心理反映。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对此做了这样的论述:

“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幻想、想象和梦中的主体和故事是和思想者的动机过程有关联的。往往这种观念的活动,就个人在想象中才能得到、而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这一意义来说,都是愿望的实现;或者,如在幻想中常见的,这种作用可能纯属于娱乐性质,一个人不能所有的时间都盯着现实。②”

也就是说“幻梦”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思维的功能性上,另一方面则降落在对欲求的虚拟实现上,这种虚拟的圆满感觉显然不同于日光下显而易见的虚假――“幻梦”效应机理其实类似于催眠,是运用暗示逐渐劝退自我的现实逻辑,引导本我浮现,并予取予求。以此为标准,宋玉的《高唐赋》无疑是展示“幻梦”效应的上乘典范。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正是因为文本拥有这样的特殊品质,才在严苛政教删选标准下,罕见地被保存了下来,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欲望”

1908年佛洛伊德在著名的《梦的解析》后,发表了著名的《作家与白日梦》。总结其主要的观点大概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诗歌的功能和起因都与幻想密切相关。

其二,幻想起因于现实中未能满足的愿望。

其三,愿望主要有两类目标――雄心和。

其四,自我在幻想文学中可以按照分身的方式多重投射。

其五,诗人与一般白日梦者的区别在于:它对梦的加工改造使之获得美的形式。

其六,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真实自己的白日梦,从而达到心理释放的效果。

而上述全部六点,宋玉和他的《高唐赋》都可以做完美注解。

按照序文所记载,《高唐赋》最先面对的读者,也就是宋玉将要施展心理干预的对象,只有楚襄王一人。当时宋玉陪同着楚襄王游云梦台,宋玉在回答关于高唐观上方云气的问题时,讲述了先王即楚怀王的一个故事: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③”

在这个时候,宋玉所述的怀王“昼寝”而相会神女的事实究竟有没有,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宋玉在开始这段讲述的时候,实质上是借用一个久远的幻梦的外衣讲述的另一个幻梦。这完全来源于他面对的唯一读者和接受对象的特点――作为近侍宋玉对君王的内心世界必然了如指掌。襄王之所以带他出游云梦,显然也是带有借用其才能的某种形式来愉悦身心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具体会发展成如何,在他得到满足之前也没有任何的提示。而宋玉给出的,是一个不会错的答案:。

是最天然最为直接的欲念。对于身居高位的君王来说,不仅只是自身生理引发的需要,深层记忆中还蕴含着与天地交合相和谐的崇高感,这关乎整个部族、邦国的沿袭和丰顺。所反映的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构成幻梦的两种欲望――和雄心,对这两者永无止境的占有几乎是人的本能。而之所以要借用先王之名,表面上看增加的是叙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就像在是幻梦和真实之间的一道安全门,襄王的所有在现世的顾忌的束缚就被这道门尽数阻挡在外了。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次被文学作品记录的心理诱导活动。襄王的充满了欲望的期待,也不乏好奇心,唯独在想象力上非常有限。这样这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的主动权完全落在了宋玉的手中。

王曰:“朝云始生,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对兮若松t;其少进也,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④”

步步追问,层层答疑,宋玉让幻梦中的神女化为朝云,当襄王表现出对朝云的浓厚兴趣时,说朝云就像妖艳的美人,她扬起长袖遮挡日光,流盼的目光正在等待着意中人的到来。这样一种亦虚亦实、若隐若现实质上却是一种明确的诱导。类似的写法在《登徒子好色赋》和《讽赋》等作品中也能寻找到,例如在《讽赋》的结尾处“自陈床榻”这样的描述。对于楚襄王心中的和雄心的激荡是可想而知的。而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不仅是读者被引领到了一个能将心中的欲望无限伸展的世界里。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编制、投放这个构思精巧的幻梦,观测它起效的同时也在用自身参与体验,帮助读者宣泄维和平衡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心理的康复和治愈。说到底,这个美人幻梦,自然不是先王的,首先应该是宋玉心中的,然后才是怀王和我们的。

襄王本来的是在现实中游云梦台,而在宋玉的诱导下,却成了心向往之的神游。从开始被动的接受暗示到主动地参与幻想,而这一转变完成的时候,宋玉便也结束了问答式的暗示工作,只需尽情地去地描绘高唐幻境了。

三、“诗心”

我们假设,如果作品只是单纯地对一个有关“性”的梦进行直接描述,我们在感受会完全不一样。其实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无法见到这篇作品。宋玉的“诗心”是一个关键的要素。此正如弗洛伊德指出,一般的幻梦若直接表述出来并不能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诗人经过变幻和伪装,使昼梦的自我中心特征不在明显和突出;与此同时,赋予它以纯粹形式的(即美学的)乐趣,以此吸引我们。诗人提供给我们的这种审美愉悦是为了使我们从心理深处释放出更大的快乐。就此而言,可以给这种增值的命名为“直观”或“诱导酬谢”。⑤

诗人提供所有美的享受都具有此种“直观”的性质,对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真正欣赏来自于内心紧张的松弛。从楚襄王对宋玉所述白日梦的即时反应来看,弗洛伊德关于幻梦的美学表达与审美欣赏的上述见解,是相当精辟的。宋玉正是以移花接木的变幻和伪装,运用了两个幻梦相套的模式,把自己心中的梦托付到了先王身上,从而在一开始就打消了襄王对梦的真实性所可能产生的疑虑和反感,使之获得了安全感,松弛了内心。进而以虚实交替的诗化技巧,运用云暮川泽和女性特征的交融和模糊,使一次直白的性梦纪录获得了形式上美的外观,诱导襄王在步入幻境的欣赏过程,逐渐忘却了现实的模样,眼前和心中展现的,具有诗人精心营造的充满魅力的外观,而内容却是内心深处投直接射来画面,最终达到充分宣泄和舒展情志的目的。

所谓“看景不如听景”,真实世界中即使再极致的视觉印象,也无法同人类脑海中的幻境世界相比,或者说两者不是同一个维度,也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数千年前的巫山云台的天然生态会已经随着时光发生了改变,哪怕在发生这场对话的当时,“猛兽惊跳”“虎豹奔走”“长风巨波”“清浊相和”“回肠荡气”的种种情态也不可能如数罗列在人们眼前,自然只是提供了素材和氛围。《高唐赋》并非是在写景,确切地说是在“造景”,就是建造让人进入的超现实冥想的幻境。《文选・高唐赋一首并序》题下李善注:“此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惑也。⑥”某种意义来讲,确实是独具慧眼的。李善至少感受到了两点:其一,该篇所述非写实而是虚构;其二,如此内容的虚构能诱惑人的心性。

与之相应的,《高唐赋一首并序》全篇的布局其实就设计着两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一条是为心理功能上的需要准备的,另一条则是为艺术上充分阐发准备的。我们最后回到文学作品本身,围绕着如何步步加深幻境的美感和情志的宣泄的满足感的这两个标准,宋玉在叙述的节构上巧妙的安排了描述对象的展开顺序,做到惊险与平静、刺激与放松、紧张与舒缓反复交替变换,造成一波三折、回肠荡气的接受效应。我们尝试为之做具体的分段。

《高唐赋》序文之后的韵文按照情感起伏的标准可分为六段。

这一段从“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直到“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鲔,交织纵横。振鳞奋翼,OO蜿蜿”着重表现登高望水的幻象,极力突出那种百川汇聚,风疾浪涌的气势。作者还附带描绘了陆上的虎豹豺狼、空中的鹰鸟和水中的鱼鳖那惊恐万状、四散而逃的情状,将读者带入了第一次情绪的紧张。

从“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到“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为第二部分。此部分笔锋一转,描写进入了幽静的山林,繁花绿草,红茎白蒂,另是一番缤纷世界的面貌,紧接着又奏起悲凉的声调,让人叹息而垂涕,对上文的紧张构成了消解,在情感上得到了宣泄。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转向描述险峻山势,奇峰怪石,高崖峭壁,从“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m瘢]陈}}”至“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从而形成了第二次张力,与第一段中的描写更为动人心魄。

而第四部分再度化险为夷,转写高唐观侧的平地,从“上至观侧,地盖}平”至“于是调讴,令人惨凄,胁息增欷”。在鸟语花香中再次传出了凄凉之声,术士和先人们却在聚餐享乐。第二次情感张力在此再度被化解。

第五部分从“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至“风起雨止,千里而逝”。迫近尾声作者文思开阔,虚拟出盛大的祭神礼仪和游猎场面。而在楚王内心,已经完全将赋中的“王”等同于自己,如同设身处地地在进行的描述中亲临一游,获得最大限度的欲望满足和幻想陶醉。

而最后的“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构成叙述结构中的尾声。

宋玉的心理治疗术的最后,用描写替读者设定了这场与神女相会幻梦的会产生的结果。“盖发蒙,往自会”的现代语序应该是“往自会,盖发蒙”。这体现的是人们的心灵借助文艺的力量得到了成长和更新,这种成长和更新具体的体现,是在面对秩序世界与自身的矛盾时,人们寻找到了某种路径和方法,它能安抚这种焦虑,净化心灵,暂时隐蔽现实世界中永恒的对立矛盾,通过另一个世界的体验恢复人们心理的平衡和和谐。这种人们心中“失衡―复原―失衡”的循环不断在重复着形式,变换着内容,永无停止。“高唐神女”的幻梦此后也被衍发成种种欲望的化身,成为贯通整个文学史经久不衰的题目大抵源于此。

参考文献

[1]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1977.

[2]J. P. 查普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鲁瑞菁.《高唐神女传说之再析一个冥婚习俗观点的考察》[J].云梦学刊,2008(2) .

[6]万桂红.《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J].大众文艺(理论), 2009(14).

注释

①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页

② J. P. 查普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页.

③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页

④ 李善注. 《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二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