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技术研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新策略
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信息和物物相连的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在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信息网络信息,是在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发展浪潮。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运用还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讨新的对策。
一、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起步较晚,没有丰富的经验,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与传输与实际脱离,主要是因为在对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其次是没有实现增值服务,导致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无法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求。最后,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效果较低,没有高效率的通道,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与信息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衔接。
2.技术基础和运营基础薄落
目前物联网平台下的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芯片、设备、平台软件和硬件上都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云计算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数据处理模式以及IPv4与IPv6之间的信息交换沟通还无法实现。同时,物联网电子商务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方案,在成本控制上缺乏竞争力,这使得其商品价格偏高,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消费,造成市场羸弱的现状。此外,政策法规不规范、安全隐私没保障、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都是现下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发展出现的问题。
二、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发展新策略
1.物联网技术下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能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在构建信息平台中存在的问题,使用物联网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与SOA架构相结合,优化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能够有效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能够很好的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适应信息发展的需要[1]。另一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反馈消费者的意见和需求,完善用户体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
2.物联网技术下建立智能物流系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业余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之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网购成为当下最方便和流行的购物方式,电子商务行业也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商业产业。消费者在网购成功后是以快递的形式通过物流公司获得商品的,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注重物流系统的建设,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和发展能帮助电子商务建立一个智能的物流系统。物流公司一旦签收了包裹后,就可以在每个包裹上贴上有包裹信息的RFID标签并将包裹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这样消费者就能随时随地跟踪自己包裹的信息,做到了信息的透明,保障了消费者的安全感需求,提高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3.物联网技术下建立科学技术保障体系
良好的技术保障体系,是为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技术下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能给电子商务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技术。首先要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能力和企业、科技研究院、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物联电子商务中心。其次要加强国内外的电子商务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机构鼓励研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积极开展物联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推进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4.物联网技术下健全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
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保障,特别是在物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的时代,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物联网电子商务人才交流平台,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完善人才供需信息、规范人才市场、营造良好的人才竞争环境等对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有重大意义。同时,针对人才建立奖励机制也同为重要。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广泛运用人员、对高技术研发人员可以给予折股奖励,对那些将物联网重点示范技术或者营销手段引入电子商务的高级人才给予抵扣个人所得税奖励,对引进高端人才的人员给予在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健全的人才队伍和奖励机制能够避免高级人才的流失,确保在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在物联网技术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智能物流系统和科学保障体系、健全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就能利用好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促进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航天靶场;物联网;IP网;装备;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39(2016)02-71-4
1引言
航天靶场是国家用于进行航天发射活动和战略武器试验的专门场所,其发展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航天靶场的发展建设规模也逐步扩大,新型试验设施与试验装备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物资器材的流动与消耗也更加频繁,装备信息资源已成为靶场日常管理和任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试验设施设备、物资器材等参试装备进行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与使用,随时掌握相关的数量、质量等信息,以便使之以最佳的状态完成任务,一直是各级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考虑的问题。在当前的建设规模下,由于靶场地域分布广及设备器材数量多,仅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进行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已经无法适应靶场的发展进步。随着靶场信息化条件建设的进步,物联网技术在靶场的应用已具备了现实的基础条件,依靠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对靶场装备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开发利用,进而实现对大量的试验装备进行精确管理已成为可能。
2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
就航天靶场而言,装备是指靶场为了实现所承担的火箭、卫星和战略武器等航天器发射试验活动而使用的各种机械、仪器、仪表、工具和配件等设备和器材的总称。大到一座火箭发射塔架,小到一把螺丝刀,都可以囊括到“装备”这一概念中。装备信息包括了单个装备的编号、名称、类型、材料、组成部分、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主要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及使用维护记录等等诸多要素。可以说,装备的价值必须通过装备信息才能体现,而对于装备的使用,也必须掌握足够的装备信息才能得以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备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职能使命的拓展和任务量的增加,航天靶场装备的数量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装备的复杂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也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其相应产生的结果是整个装备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不断发展变化的装备信息进行汇集,就形成装备信息资源。对于靶场来说,装备信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包括了整个靶场各类型装备的信息要素,是靶场技术水平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科学、高效的进行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要将庞杂、零散和枯燥的海量装备信息进行科学统筹,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规律探索,从而掌握整个航天靶场的装备实力状况,实现持续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
3现状与需求
按照航天靶场现有的管理体制结构和任务组织指挥模式,装备的采购和配发等职能一般由业务机关负责,而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职能由基层单位负责。装备正式列装后,即成为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自装备开始使用直至退役报废的整个周期中,产生与装备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初始信息资源与过程信息资源两大类。初始信息资源在装备出厂时配套产生,具体内容包括装备的研制总结报告、出厂测试记录、技术性能说明和使用/维护说明等;过程信息资源在装备使用过程中产生,具体内容包括装备的安装交付记录、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升级改造记录和故障维修记录等。目前,各类装备信息资源主要采用纸介质记录,大多由岗位专业人员以手工方式进行填写,各种技术资料及记录文件随装备存放。
如果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掌握装备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到现场查看随机文件和翻阅工作记录,向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询问,并现场开机运行以检查装备具体技术状态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都较为落后,具体不足表现在:①大量信息以纸质方式保存,未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②信息资源大量分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碎片化”特征明显;③缺乏信息资源网络,信息难以在岗位间有效共享,资源利用率低;④缺乏信息资源应用平台,信息的检索、查询和保存手段落后,效率低下;⑤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无法实时掌握装备实力的整体运行状态。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装备自身可能长期闲置,有效利用率不充分,处于分散状态的大量装备难以形成合力;且不同部门、岗位间会因信息障碍而导致重复建设,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建设“信息化”航天靶场的总体思路,作为靶场战斗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装备信息资源,必须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处理的方向发展。靶场要以信息化手段改变装备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应用和存储等环节,并深入挖掘装备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从而使装备的建设运行成本和故障率得到降低,装备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单位战斗力的生成。
4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物联网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信息交互,从而使其中的关联设备具有“智慧”,实现自动识别和交流,同时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物联网从概念推出至今,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水平已大大提高,靶场也已具备物联网建设和运行所需的基础网络条件。利用物联网进行航天靶场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种先进、合理及可行的实现途径,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传输与汇集和信息资源处理等。
4.1总体设计
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系统组成结构包括装备附属的条码或标签、阅读器、用户端PC、传输网络和服务器等,实现过程主要包括注册录入、信息维护和综合利用3个环节。为了实现对装备的全寿命和精细化管理,应在装备配发或经采购到达靶场后,即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固定的代码,分类根据装备的主要功能和用途进行[1],代码按照装备标识的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2]。代码确定后,生成条码或标签,将其粘贴固定于装备外表面。同时,设立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为每一台套装备建立各自的“电子档案”,实现对装备信息资源的集中处理和存储。装备不论是在库房存放,或是在机房运行,或是进行维修升级,每一次发生信息变更时,在维护端PC机通过多功能阅读器识别装备身份或手工录入装备身份代码后,进入装备信息编辑状态,并将变更结果通过网络上交,存储到服务器端数据库中。系统为维护端PC、浏览端PC和服务器端分配不同的用户权限,对应不同的用户操作界面。
4.2信息资源获取
物联网中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除了一维条码识别、二维条码识别和RFID标签识别外,还包括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条码或标签与装备一一对应,用于标识装备的身份信息;摄像头用于实时采集装备工作的现场图像;传感器用于感知装备所处工作环境的特征信息。一维条码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在一个方向上通过“条”与“空”的排列组合来存储信息,所以称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用特定的、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一维条码识别的缺点是信息容量小,优点是成本低,读取直观,且适合在外表面积较小的装备上粘贴[3]。二维条码可以记录550个以上的汉字信息[4],同样成本较低,但缺点是读取不直观,只适合在平整的装备外表面粘贴使用。相对于条码技术,RFID标签识别的信息容量大大提高,可进行信息的读取与写入,并能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式识别,但成本远高于条码识别。根据航天靶场的实际应用环境,对于万用表、示波器和监视器等自身技术状态相对简单,信息变更量较少的一类装备,适合采用一维或二维条码作为身份标识,条码中仅保存装备的编号信息;对于雷达等技术状态复杂和信息变更量较多的一类装备,适合采用RFID标签作为身份标识,标签中保存设备的关键技术状态信息,且与服务器端数据库同步更新。需要进行信息资源获取时,由人工手持便携式多功能阅读器靠近装备上的条码或标签进行扫描,阅读器将所识别的装备代码传输至维护端PC,维护端PC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模式或B/S(浏览器端/服务器端)模式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维护端PC主要用于对装备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初始状态时,由操作人员将装备的出厂日期、主要功能和技术性能指标等基础信息进行录入;运行状态时,由操作人员将装备的使用操作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和维修升级记录等动态信息依时间顺序进行录入。为了更加精准的对装备进行区域定位,每台阅读器也分配不同的特征码,对应相应的工作区[5]。阅读器进行装备代码扫描后,维护端PC向服务器端进行装备信息上报时,同步上报对应的阅读器特征码,实现对装备当前位置的确定。
4.3信息资源传输
信息资源的传输包括维护端PC上报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反馈至维护端PC、服务器端反馈至浏览端PC三种方式,均依托靶场IP网进行。维护端PC需要进行信息上报时,先从阅读器中获取装备代码,由代码进行程序驱动后打开对应的录入界面,操作人员将需要上报的信息按约定格式进行录入后,通过网络提交至服务器进行存储。为了实现装备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可为维护端PC和浏览端PC分配全局访问权限,实现对整个系统中所有注册装备信息资源的开放式浏览。出于保密和信息安全的考虑,进行资源访问前需先使用预先分配的认证用户身份进行登录,且只具备信息浏览权限,不能对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改。用户浏览可采用树状结构浏览和条件检索浏览等多种方式。按树状结构浏览时,所有注册装备可按“区域—系统—专业”三级结构进行归类,用户可依次浏览所需了解装备的履历、配置和性能等所有信息;按条件检索浏览时,用户可以装备代码和装备名称等作为条件按需检索浏览相关信息。
4.4信息资源汇集与处理
装备信息资源的汇集与处理主要在服务器端完成,具体包括装备信息的接收存储、请求响应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功能,所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集中存储。服务器端配置装备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和数据管理。装备信息自维护端PC上报之后,服务器便以装备代码作为特征量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将上报信息增加到该装备代码所对应的存储区,同时保存信息的上报时间。信息来源于不同的阅读器及维护端PC,可以说,服务器是整个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的核心要素。为了实现数据安全,必须采用磁盘镜像对数据进行实时热备份,确保数据资源的可靠存储。PC机对服务器提出浏览请求后,服务器端的管理软件先对请求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将非法用户的访问拒绝,对合法用户的请求按照其类型进行相应响应,反馈所需的信息内容。服务器端集中了整个靶场的装备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从专业、系统、列装时间、归属单位、存放区域、生产厂家和故障率等等多个角度进行直观的数据分析与统计,从而掌握整个靶场装备的全时域信息,并寻找出装备管理工作中的科学规律。
5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航天靶场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既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也具备可行的现实条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小了差错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值勤维护和装备管理水平。通过装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便于快捷掌握靶场装备的整体状态;另一方面也极大方便了各级专业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靶场装备的相关信息,使分散在不同区域和岗位的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当然,装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也需要相应的工作制度做保障。
参考文献
[1]GJB7000-2010,军用物资和装备分类[S].
[2]GJB7001-2010,军用物资和装备品种标识代码编制规则[S].
[3]李俊宏,湛邵斌.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12):116-117.
[4]高彦受,许春根.安全实用的二维码研究与实现[J].技术研究,2012(10):48.
篇3
关键词:可追溯;物联网;数据采集;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5
现阶段,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产业内部同样也存在诸多环节,都需要进行适度的过程管控以及系统化处理,才能将最终的产业成果推向市场,令其服务于大众。实际上,自打互联网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普及应用以来,可追溯性质的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已经屡见不鲜,现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用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方案,其发展潜力巨大。
1 浅析面向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策略
在当前信息社会环境中,现代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这一举动的实施则意味着组织机构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到一定的发展空间,信息资源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管理环节之一。在实践中,可以凭借所获取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化管理或决策,同时,受众群体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数据平台查询到有关该产品或服务的具体信息。在操作过程中,物联网数据采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执行,尤其是构建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更加需要制定科学化的策略来将其进一步推进。
1.1 可追溯物联网模式的产生背景分析。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始于美国的科研机构,是在研究电子产品属性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新兴概念。实际上,可追溯的物联网模式实际上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一种超级物联网应用体系模型,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仅能够为广大物联网用户保驾护航,还可以执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查阅与搜索等,尤其是后者,是当下各领域产业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主流趋势[1]。除此以外,鉴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功能极为强化,且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便利。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与实践,将RFID与物联网数据采集的过程相整合,使之达到了快速识别产品信息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域基于该技术方法的实际应用的成效也有极大地改善,尤其是可追溯模式的提出,令物联网RFID技术的整合应用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1.2 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原则及策略――以维吾尔药制造企业为例。(1)物联网数据采集的目标及策略综述。从根本上来看,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过程的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有一个确定性的目标,如获取某一环节中的销售额信息或者产品的生产批次信息等,因为只有明确了数据信息采集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采集。在整个物联网数据采集管理当中,最主要依托RFID技术,因为RFID技术不仅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加密与读写操作,所储存的商品物件的信息也能够在扫描商品物件时反映出来,增强了多物件商品扫描的快速识别性,进而提高了多目标自动化识别的效率[2]。因此,在明确的数据采集目标的指引下,物联网数据采集在RFID技术的支撑下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信息,便于日后进行科学化的决策以及强化高质量的服务。(2)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的过程。长期以来,维吾尔药的质量监管、仓储物料监管一直是维吾尔药制造企业关注的重点,同时,药品的安全性也是广大消费者及进货渠道所关心的焦点内容。因此,在构建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的过程中,将针对目前公司在原材料质量追溯、生产批次追溯等环节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结合已成熟的条码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全程信息的监控管理来实现产品质量信息追溯,并且将此系统与现有的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融合,通过与每包药品上唯一的商品编码对应,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过程安全控制,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2 面向可追溯的物联网建模方法分析
面向可追溯的物联网建模方法实质上是将不同的功能型模块进行整合操作,从而提升整个物联网体系的效能,实现信息的采集、数据分析以及信息调用等过程,为实践领域的发展提供绝佳的技术支持。
2.1 以维吾尔药制造企业的物联网平台运作为例阐述物联网建模的框架。从整体来看,面向可追溯的物联网建模的过程较为繁杂,而且,对于不同的企业框架而言,面向可追溯的物联网系统平台不尽相同,就以维吾尔药制造企业的物联网平台运作状况来看,该模式的构建最大化地发挥了可追溯的物联网模式的效能。具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维吾尔药原材料质量追溯检测录入系统工作流程是在基本的原材料仓储监管软硬件平台基础上进行运作的。从具体来看,系统硬件较为完善,对完成前处理的工段原材料已经带上一个原材料质量追溯系统的RFID标签的包装进行出入库电子登记,而且,建立了仓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3]。为了企业盘库方便,强化企业的日常管理,配置与仓储管理数据库实时相连的无线RFID手持机设备,不仅可以执行人工盘点库存操作,还可以修正相应的数据信息,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产品生产的状况以及产品特性。
2.2 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策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在信息采集的区域安装全数字两百万像素HD高清阵列红外视频监控系统,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高清监控标准,除此以外,通过控制器与组态设计,方便通过事件和时间点方式调出查询录像资料[4]。实际上,在成品包装过程的执行末端,将生产追溯系统与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融合[5]。这样一来,通过产品的药品监管便可以追溯到原材料所有信息,同时,企业所生产的药品质量也就有了保证,人们对其相关的产业运作及企业管理过程也会更加放心。
3 结束语
通过对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策略的进一步分析,了解到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企业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来支撑,进而逐步完善企业运作的效能,强化各个环节产业链条的有序经营。以维吾尔药制造企业的物联网平台运作为例来看物联网建模的框架,可以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产品从生产车间直至销售终端需要经过数个步骤的流转,在物联网平台的支撑下,每个环节的信息都是极为透明的,这无论对于企业自身管理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追溯的物联网数据信息系统的构建都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值得在相关产业链条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高金萍,石松,王宇航.物联网应用中有源RFID标签的EAL4安全要求[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457-1459.
[2]杨静,辛宇,谢志强.面向物联网传感器事件监测的双向反馈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3(03):518-519.
[3]张桂刚,毕娅,邢春晓.海量物联网数据安全处理模型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09):2092-2094.
[4]黄健,冯暄,郭本俊.DCQD:一种物联网高性能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709-710.
[5]丁治明,高需.面向物联网海量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框架[J].计算机学报,2012(06):1188-1190.
篇4
关键词 物联网;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01-01
1 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
1.1 美国
美国是物联网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因而其物联网发展的历史也较长,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其物联网发展水平更高。
1)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一经产生就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经济产业。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呈现低迷状态,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保证美国经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政府高度看重物联网产业,把其当作复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为此,在2009年2月,美国政府制定了《经济恢复与再投资法案》,大量投资与物联网有关的产业,如批准推进“智慧地球”中智慧电网和智慧医疗的发展,分别为其投资了110亿美元和190亿美元。
2)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产业,要想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必须具有强大的物联网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联网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升级的作用。美国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企业。美国政府鼓励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技术研发,使得一大批美国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技术研发,如微软、谷歌、英特尔等;二是科研院校。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拨大量经费用于物联网技术研发。如鼓励美国大学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对进行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大学实行联邦财政支持等。
3)强化技术应用。美国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只在传统的商业零售、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更是把物联网技术扩展到了汽车行业、运输行业、生物医疗以及电子产业等多个产业和领域中,如思科已经开发出“智能互联建筑”解决方案,为硅谷的美国网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节约了15%的能耗等,只有加强技术应用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1.2 欧盟
欧盟作为物联网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走在世界前列。
1)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潮流。欧盟为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最近十多年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如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e一Europe”全民信息社会战略计划;2009年2月,欧盟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2009年11月,欧盟了《未来物联网战略》等,这些都是欧盟希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此来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潮流。
2)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物联网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欧盟为了赶超美国,确保自身可以引领未来物联网技术发展潮流,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投资物联网发展技术的项目,如欧盟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RFID纳入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Eu一FP7),从2007年至2013年,计划投入532亿欧元研发经费推动Eu一FP7。又如欧盟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作为提升欧盟全球竞争力的主要工具,为了加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研发,欧盟在2011―2013年每年新增2亿欧元用于ICT计划研发。
3)制定管理规则,规范物联网发展。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不管在哪个方面,其发展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规范物联网发展,这样才可以规范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使其可以沿着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可以使物联网在一个相对公平、规范的市场中发展。为此,欧盟政府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物联网管理、个人隐私保护、安全性保证、标准化、研究开发、开放和创新、达成共识等10个方面14项计划,从各方面规范物联网的发展。
2 物联网发展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 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
不管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国和地区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和地区的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希望通过政府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把物联网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2.2 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为了进一步缩小甚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尤其是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如核心芯片等。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将物联网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来研发,比如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大学院校等;另一方面,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加强标准的制定。现阶段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问题还相当不完善,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标准的四大主导国,我国作为其中之一,必须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在行业内掌握话语权;最后,我国还要充分认识物联网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和鼓励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电网、交通、家居、物流、医疗、军事等领域,加快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加大对物联网产业链机制的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体系。
2.3 制定管理规则,规范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欧盟提出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首次系统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管理设想,这对我国物联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物联网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产业,不仅改变了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式,更会改变未来的社会和生活形式。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仍然蕴藏着诸多的风险,如个人隐私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更会给国家和群众带来种种危害。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该要借鉴欧盟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的物联网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这样不仅可以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和个人的隐私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5
(1)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明确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全国各省市均兴起了物联网产业建设与发展的。经到区模范马路科技园等部门调研了解到,从省、市到区都就物联网产业做了详尽的目标规划,其中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达到1500亿元,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形成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区的模范路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聚集各类物联网相关企业200家。到2015年,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500家,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等领域培育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规模型企业3—5家,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2)发展物联网的优势显著
区作为市中心城区,汇聚了20所大学、86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58家科研院所、42位两院院士、10万人的科技队伍,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潜力。其中模范路科技创新园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中枢神经”,位列省十大创新型园区之首,是市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之一;软件园和科技街也形成了鲜明的规模和特色。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无线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力自动化等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全区各科技园、街形成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物联网产业已处于领跑之列
在区政府的主导下,“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成立了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专业研发机构,致力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例如大学依托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微纳技术与研究院;邮电大学作为国家工信部共建高校,依托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学科优势及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首家以物联网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园,成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泛在通信实验室。
二、如何使物联网产业做得更有规模、更有特色
目前区在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规模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确定了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平安应急、智慧家居、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系统建设等板块为优先发展方向;在布局上,规划了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软件园等;在产业运作上,规划了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集聚平台、服务经营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等。
下一步,如何结合区的特点,在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做出自身的特色,建议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定位思考。下面简单罗列三个城市的物联网发展特色,供分析和参考:(1)无锡市俨然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零头羊,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大量资源投入,从国内外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业、高校进驻无锡,打造国家级物联网领军基地,其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是广而强。(2)北京市抓住政府机构云集的的特点,着力发展物联政务网,建立政务物联网投入于社会管理。(3)深圳市重点打造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的主要构成部件均为电子产品,深圳借助“制造之都”天然条件,重点发展物联网制造业,并快速形成大规模的产值。
作为市高校集中、科技企业集中的核心城区,可以做精做细的方向很多,本调研重点建议的一个特色发展方向——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整合国内外的物联网核心技术,重点研发出物联网涉及到的40多种核心传感与传输技术模块,并将研发的所有物联网技术全部对高校师生、社会企业开放,源代码开源,从而使教育领域和企业领域,都能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地学习、研发和生产物联网产品,从而快速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总结为一句话:开源物联网技术,为全社会无偿培养物联网人才,形成区的一大特色。
三、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的措施建议
按照做精做细的思路,组建开放的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该基地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集中研发和积累一大批物联网技术;二是利用掌握的物联网技术,为驻区高校和企业服务,帮助驻区高校学生促进就业,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形成物联网产业群。
(1)组建开放的实验室,研发一批物联网技术单元
组织由企业牵头、高校配合、政府扶持的物联网实验室和教育基地,研发出一系列物联网技术单元和平台。涉及到的技术可包括3G、4G无线模块、WIFI、蓝牙、2.4GZIGBEE、433M无线传输、COFDM无线传输、电容式触摸技术、电磁触摸技术、录音录像采集、GPS定位、北斗定位、雷达测速和感应、RFID(包括13.56M、924M、2.4G)、IC卡、磁条卡、温度传感、湿度传感、光敏传感、压力传感、罗盘、压力传感、重力传感、各类气体传感等,以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等。将上述各类传感技术研发成一系列的“物联网积木”,使用者根据应用需求,快速学习或研发出所需要的产品。
(2)研发专门针对驻区高校和技校的特色产品
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如能帮助学生改善就业,则善莫大焉。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企业缺技术人才,而大量的大学生却很难找到工作。我们觉得,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尝试由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部分科普基金、劳动人事部门提供部分就业资金、高校筹集部分教学资金,组成物联网教育基金,建设一批物联网教育学习硬件平台,并免费提供上述物联网各类技术和开源软件;在辖区高校、技校建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为科技类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实习环境,增强动手和实战能力;与全国性的人才网站合作,实现将需要物联网人才的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对接。
在上述效果验证可行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在互联网上,建立开放的物联网实验室,为全国所有的高校、技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开放的技术支持。同时,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有偿提供物联网硬件平台和技术模块的形式,产生收入,形成良性的市场化运转。
篇6
直指行业难题智慧从这里开始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展开,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纷纷涉水物联网,从技术研发、产品制作、方案推广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为物联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本届物联网大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大会从应用入手,与会的领导、专家、业界代表们直击行业难题,展示了以成型的应用案例与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优秀解决方案。大会传递出一种信息:现阶段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示范区正在不断研究、探索、实验,力争建立物联网产业标准。
不同于之前,现阶段提到的物联网已实体化。技术的进步促进应用的成熟,智慧城市各领域成功案例纷纷破土而出。从物联网大会智能医疗分论坛的嘉宾发言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国许多医院都实现了移动护理、移动查房;拥有了移动工作站,对药品、血液进行了有源条形码管理;同时社区慢性病监管与远程就医等工作也已展开。患者一进入医院,只需戴上医院提供的“腕带”,病例、病史一扫就知道;直接就医,省去了挂号的麻烦。这仅仅是医疗物联网的一个小应用,但从这里可以看出,2013年,物联网正从概念走入现实。
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展开,物联网如何普及这一问题被提上了议程。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东南大学的王志功教授在现场演示了智慧医疗的“阿凡达”之手:利用物联网技术与设备获取一只手上的神经信号,通过设备传输,就能遥控千里之外的另一只手。这一重大技术突破,让瘫痪病人“动”了起来,可以预想,这一设备能够大大方便病患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智慧在于能够真正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物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皆在于此。只有能真正方便、惠及老百姓的生活,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才能展开。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智慧城市:应用照进现实
两会期间,“城镇化”成为热词。智慧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可行性路径,也再度成为热点,备受关注。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展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展开推进。本届物联网大会上,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展示了他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安防集团所展示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新理念。该理念是综合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大环境,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瓶颈,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区域进行智慧化的建设,是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篇7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潜力巨大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高度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工作,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启动了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尽管我国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典型的示范性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我国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国内的产业链仍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物联网体系中,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动物与食品追踪。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电子通关与路桥收费、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危险品与军用物资管理、贵重物品防伪、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图书及重要文档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射频识别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
铁道部射频识别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
卫生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领域为卫生监督管理,主要是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等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在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微波应用拓展。
据2010年5月6日在天津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的成果,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形成产业链。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三)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电话和宽带用户、互联网网民数均达到世界第一,行政村99.9%通电话,91.5%同互联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大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的高覆盖率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在网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信息网络战略性基础作用日益突出,电信业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资费不断下降,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有能力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问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虽然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差距不大,有着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仍较薄弱,在基础平台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2、标准体系的建立问题
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和包罗的对象十分丰富。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虽然当前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技术力量正在积极地从事着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3、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的无线通信特点和物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能够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所遁形”。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带来对物品持有者个人隐私的侵犯或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的要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陷入崩溃,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4、产业化及商业模式的完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参与意愿强烈、发展很快,但其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物联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技术、资金、政策的融合及物联网对产业链上所有涉及节点的整合,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规模还不大、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物联网在上海建设的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即将服务于世博会的“车务通”、“e物流”等项目实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实践应用,但是物联网本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且国内的物联网系统不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且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均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地址资源缺失严重。
二、加快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2010年2月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其负责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于10月10日由国务院公布。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物联网企业被引导进行更为合理的投资、相关的终端和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体,其包括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等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在物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收益不明朗,研发投入大,民间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期间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领域,力图由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阶段,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应以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为重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着重推出一批支持物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并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三)加快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尽管我国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描述规范”、“传感器网络节点中间件数据交互规范”、“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要求”、“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及接口”等4个传感网标准计划项目已经列入工信部《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但统一协议标准的缺失仍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国际上物联网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篇8
我国物联网行业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内在行业体系、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科学院与将宿舍率先于2009年在无锡成立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国务院也于2013年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也在制约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
(一)整体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2013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600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比2009年的1716亿元翻了近三翻。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及应用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并在新型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领域也拥有了自己的专利。2012年,由我国起草并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的审议,成为世界首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特别是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召开以来,物联网产业以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相继颁布了相关规划、标准和指导意见,保障其健康高速地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应用最早、联系最密切的当属移动互联领域。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均投入重金研发自己的3G、4G网络,其推出的M2M服务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应用,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可视电话、智能消费等;在电子商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可用于物流管理,通过商品在下单、包装、出库、运输和服务等环节的监控,提高配送效率和安全性;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东部地区建设了数字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无公害种植、智能灌溉、采收销售等环节,实现农业种植的精细化管理;在食品安全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原材料从种植、收获、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的监控,哪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扫描基本信息并进行追溯,目前全国35个城市均已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在社会民生领域,居民用电、用水等都可以通过安装智能电表、水表,将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在工业生产领域,企业可以对生产设备和产品实施在线监控、故障分析和数据维护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交通领域,咪表停车和ETC(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着便捷;在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出现解决了车站、机场等公共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保卫等工作;在于教育领域,物联网可以帮助教育部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目前的主要问题
第一,市场需求不足。物联网产业的市场价值巨大,但是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移动通信、能源环保等行业,大多数领域的需求不足甚至是空白,基本上是零星分散,不成规模;第二,发展速度不平均。目前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的物联网发展速度很快,但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核心技术缺乏。受到我国整体科技研发实力的影响,目前在物联网核心的网络设备、传感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等领域,我国还缺乏核心技术,很多硬件装备不得不依赖进口或是合资生产,特别是在一些高端设备领域没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第四,法律法规欠缺。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外部环境,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保护基础信息安全和法律法规和物联网行业的统一标准。只有建立健全了相关法律法规和统一的物联网基础体系,才能保证物联网平稳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第五,发展模式不成熟。物联网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但是目前上下游各行业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或是贸易壁垒,无法形成跨行业的技术对接与联动,导致闭门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频发。
二、结语
篇9
业绩巨亏
近日四川长虹公布新一期财报,2014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72.65亿元,同比减少2.72%;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减少62.15%;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减少83.47%;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减少179.73%。
对于此次惨不忍睹的业绩,四川长虹列出了三大主因:(1)国内家电市场需求下滑,导致彩电、冰箱业务国内销售未达预期;(2)对研发、品牌和销售等方面的大力度投入,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效益显现滞后,彩电业务当期利润贡献大幅减弱;(3)“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策退出。
转型阵痛
一直以来国内家电巨头普遍对消费政策依赖严重,对宏观经济走势熟视无睹,对新兴消费需求捉摸不透,对前沿技术创新疏于尝试,因此总体上家电企业经营业绩跟随宏观经济变化出现明显的周期大起大落,自身应对市场竞争及抵御经济周期变化的能力极差。
此次四川长虹将业绩巨亏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宏观经济变化导致的市场需求突变以及国家消费政策的调整,很明显这是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因为同为家电企业,TCL集团近期公布的最新业绩是巨额盈利。前后两者同在一个经济环境之下的同行企业,业绩差异如此之大值得更多家电同行深思。
正如手机行业中,昔日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纷纷败落的同时,新兴巨头苹果、三星、小米却能强势崛起,侧面印证了市场经济中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只有不赚钱的企业,没有不赚钱的行业”。
四川长虹业绩巨亏实质上反映了,传统家电企业一直以来同质化的竞争、低水平研发以及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面临借助新兴互联网技术大举进入家电领域的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以长虹、海尔为代表的老一代家电巨头已风光不再,转型是其唯一出路。
未来出路
未来十年智能化、物联网是家电行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传统家电企业如何更快拥抱互联网,借助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原有生产模式、技术研发、营销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将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有人说,每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都应该设立一个Google X部门,尤其是长期从事加工制造而缺乏技术研发积累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应如此。市场需求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技术研发也需要紧跟国内国际前沿技术创新脚步,及时将创新元素融合进原有的产品当中,从而实现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
尽管四川长虹过去一年对研发、品牌和销售等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一个历史高度,但是这显然属于“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在看到原有模式难以为继、业绩出现下滑势头,才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大举投入研发创新,这显然为时太晚,很可能已错过了最好的转型时机。对于四川长虹来说,直接收购一支已有一定技术积累的智能硬件创新团队可能更利于整个企业的研发创新。
优化用户沟通渠道。一直以来家电企业与用户沟通普遍不够顺畅,传统的售后电话沟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现在信息传播工具及渠道已经非常发达,更多年轻用户愿意通过互联网方式与厂商进行互动沟通,及时反馈使用需求及产品改进建议,既方便用户解决售后问题,也方便厂商掌握真实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篇10
关键词:惠州市;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高端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74-06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Huizhou
TAN Hai-xia1, ZHANG Min1, XU Wan-hong1, LIU Ya-hong2
(1.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China; 2. Hui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Huizhou 516007,China)
Abstract: Nurtur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lk the Industrial high-end road for the city of Huizhou.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uizhou has some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uizhou, some problem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e analyzed. Subsequently,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polici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Huizhou;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high-end
0 引 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包括信息感知、信息传递与信息处理三大要素,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的特点。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被美国《技术评论》誉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同时,物联网也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进入又一次大发展的时期。
1 惠州市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必要性及意义
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遍及交通、环保、物流、电力、食品、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花卉栽培、水系监测、医疗及病人护理、公安及敌情侦察和情报搜集等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将带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器元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具有较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入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物联网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4月,国家财政部又设立专项支持物联网发展,明确重点支持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自主研发、产业建设、应用示范、公共平台建设与服务业发展。
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开发的博弈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拉开帷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迅速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惠州市的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惠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惠州市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2 惠州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惠州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1 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位居广东省前列。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1%,占GDP比重为16.3%,其中物联网终端及配套产业产值约3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8%。2008~2010年,其年产值分别为230亿元、268亿元、320亿元,年均增速18%,现已形成以华阳、TCL、德赛等龙头企业带动金泽集团、天缘电子、九联科技等以及上下游厂家配套发展的物联网终端及应用创新产业体系。
2.1物联网被列为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2010年5月,惠州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力抓好省市共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各项工作。2011年5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惠府〔2011〕47号),进一步明确了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至2015年,惠州市本级预算每年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 000万元,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0年,惠州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构建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推进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提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普及营造出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2010年,惠州市已拥有物联网终端及应用服务企业近120家(仅包含软件信息服务业,不包含咨询、中介类企业),而且在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方面聚集起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配套企业,行业带动潜力大。这些企业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1)车载电子企业聚集
在车联网核心技术发展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华阳、德赛、天缘、丽普盾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集群。这将协助惠州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和宽带移动互联网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对惠州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现代物流企业聚集
在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和现代物流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惠州金泽集团、东立物流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加速汇聚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3)智慧家庭企业聚集
目前的智能家居概念还比较多,本文的智慧家庭主要是指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这在一方面,惠州本地龙头企业TCL集团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智慧家庭产品的研发工作。以三网融合为契机,TCL集团推出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安防等多种智慧家庭业务产品,以期实现家居产品的物物相连、实时访问、精准控制等现代家居物联网模式。
(4)智能移动终端企业聚集
惠州是电子制造强市,芯片制造厂商云集,但多数都是“代工厂”,企业利润低、市场风险大、能耗高。实践证明,只有走自主研发、产品创新之路,才能跳出“代工”困境。近些年,以TCL手机、光弘科技为代表的惠州本地企业,都加大了对智能移动终端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以期成功占领高端市场,其产品以智能手机、智能PDA等交互式个人移动终端为主,产能每年在2亿台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数量巨大的交互式个人移动终端的推向市场,也给物联网应用带来无限商机。
(5)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聚集
在大力发展对物联网应用起支撑作用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为龙头、惠州奥格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加速汇聚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其中,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是承担惠州作为广东省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令的形式《数字惠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的城市的实施单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数字惠州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设完成,为政府、行业的地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标准及基础平台,也提供了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政府各部门也逐渐重视地理信息的应用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地理信息项目。
(6)智能识别技术企业聚集
在智能RFID标签芯片、无线射频智能卡芯片、远距离RFID 标签等技术应用发展方面,惠州市涌现出恒睿科技、正源微电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其中,恒睿科技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拥有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其申报的“支持自主创新超高频RFID标准的多协议读写器SoC芯片研发与应用”与金泽集团申报的“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公共外库’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已经入选工信部的“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惠州培育和做大做强智能识别技术企业。
(7)云计算企业聚集
依托广东电信在仲恺开发区投资建设下一代绿色节能数据中心(IDC)项目和中望龙腾云设计平台,通过技术指导、政府扶持,在云计算的终端、应用软件、超宽带通信基础设施上形成端到端产业链,促进云计算产业化应用,为物联网提供坚实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推动惠州云计算平台拓展服务范围,涵盖两岸四地,为大范围的联网、互通、互信提供坚实基础。
3 惠州市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缺乏统筹规划及政策优惠
惠州市物联网发展目前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薄弱,凸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与全国范围内发达地区相比较,在统筹安排、政策制定、产业引导等方面,显得较为落后。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中央整体战略明确的前提下,考虑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协同效应,是地方政府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产业园区是培养新兴产业的有效做法,能够吸引优秀的企业落户更是关键的步骤。但是,惠州物联网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物联网战略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明确,因此企业不愿大力投入资金研发。此时非常需要市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但惠州在产业发展、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尚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优惠政策。
3.2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由感知、信息传送和信息处理等三大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其核心技术。比如感知环节,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是当前标识物体对象的主要手段,传感器(含其内置的智能芯片)是核心技术和发展重点;在信息处理环节,海量存储、云计算都是核心技术;而在信息传送环节,大容量、高速有线和无线的传输网络(包括小范围的自组网和大面积覆盖的通信网)则是核心技术和发展重点。例如,江苏省无锡将项目研发领域覆盖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多个前沿领域,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在2010年以来联合美国以及国内的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地区,牢牢占领物联网发展的起跑阶段;又如浙江杭州的物联网起步也较早,几年前杭州就开始研究物联网核心之一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目前,杭州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形成和应用已有广泛基础;上海宣布在“无线城区”沪郊嘉定区建立“上海物联网中心”,目标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研究、开发上形成“高地”,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和竞争力的研发示范基地等。
与这些地区相比较,惠州虽然在电子数码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惠州市的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较低,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掌握在手中真正有含量的物联网技术少之又少,所以严重影响惠州在该产业上的话语权,直接成为惠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
3.3 规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就惠州市的目前情况而言,物联网各类应用系统的普及率还较低。“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应用范围较窄,规模很小。同时,物联网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达不到使用的预期。而由于成本原因,使用物联网的费用较高,比如目前物联网生产所需要的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为昂贵,如果所有物品都被植入识别芯片,则成本加大,势必造成物联网在使用上的费用提高。反过来,成本高,就又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这形成了用户初期使用成本壁垒。
除了上述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之外,物联网产业链本身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产业链的支撑,来达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跨行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不仅如此,还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然而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对于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各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各有所长,只有价值链各环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可能提供面对用户的完整端到端的产品解决方案,共同培育和发展市场。目前,惠州市物联网产业链除了上游部分研发环节、中低端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通讯运营商环节外,其它环节薄弱,尚未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规模是营运商营运业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终端的价格、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对用户规模产生影响,规模化行业应用的不足会直接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形成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重大瓶颈,这些都是推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4 物联网涉及行业多,产品开发难度大
物联网的应用以能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种需求而著称,然而,物联网业务涉及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每个行业每个客户都有特殊之处,必须深入了解各行业,做精做细,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因此,运营商需要学习各个行业知识,并根据行业特点调整,开发人员的学习成本太高。除了以上这些因素,物联网应用推广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如行业壁垒。一家运营商不能开发所有产品,缺乏标杆性产品和复制产品的模板,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应用资源投入大、产业链过长、上线周期长、应用部署困难、产品线不够丰富等等,都是横亘在物联网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目前,惠州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成本较高,还未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还不能促进同类型产品的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尚难以调动各行业用户和家庭参与的积极性。每个特定需要的用户数终归是有限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物联网的应用市场很“小”。要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独特产品和开发大众产品相比,运营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一样不少,但是收入规模却非常有限,这必然会降低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制约物联网的发展。也就是说,应用市场“小”,投入大,回收低,降低了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影响物联网的发展。
3.5 物联网企业高端人才缺乏且融资困难
事实上,惠州市物联网企业仍然存在高层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缺乏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二是大部分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任用机制、人才保障及流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四是未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社会文化氛围,即很多企业不够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这对人才创新培养产生了制约和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惠州市物联网类企业规模层次低、资金薄弱,没有充足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普遍存在融资难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再加上政府对企业资金投入少且投入时期不合理,即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创业期投入少。当然,由于创业期风险较大,企业可以寻求风险投资,但问题是目前惠州物联网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风险投资跟进缓慢。又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大、收益预期不明朗,无法满足风险投资快速回报的要求,处于研发试用阶段的物联网产业本身对风险投资也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4 惠州市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产业关联度强、应用范围广,几乎涉及到三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是国民经济综合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因此,要发展物联网,就要超前谋划,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来总揽全局。应尽早成立“惠州市物联网发展领导小组”, 立即着手对全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编制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拥有;发展的重点领域、产品与空间布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同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政策,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加快惠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与互动,并注意加速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整合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探索建立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执行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产业化重点领域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加大各级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并对物联网专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补贴扶持。比如,在资金上,安排物联网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鼓励信息技术型企业向物联网产业转变;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推进等的扶持;在市场准入上,放宽政策,对从事物联网的企业给予审批和工商登记上的便利;在税收上,对物联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另外,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核心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将现有的市各类专项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加强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资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风险投资补偿基金,创造有利于拥有一定技术、行业用户、相关产品、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厂商企业成长的融资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对物联网产业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推动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产业。
4.2建设示范工程,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惠州市应充分结合产业特点,研究出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由有关部门牵头,以若干领域应用为切入点,统筹资源,示范先行,以点带面,逐渐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形成长效运作机制。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拓展市场应用空间,探索完善的运作模式,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市的发展,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时,普及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知识,倡导使用物联网产品。开展经常性的物联网知识普及活动,利用民众喜爱的活动方式,如户外展板、知识擂台、宣传手册、花灯展等形式,在民众中普及物联网基础知识,使民众对物联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物联创新、科技创新的氛围,并且要集思广益、注重民情,提高民众参与性。比如,在全市面向民众定期开展物联网项目征集,了解民众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申报范围可包括医疗、教育、交通、安全和环保等各类民生领域,使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真正符合民众的最根本利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应面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以提高惠州公共管理水平为目的,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响应、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工程,也可以在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交通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和投资项目中优先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物联网智能城市平台。另外,发展物联网本身应把注重民生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物联网与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公众领域的应用创新,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工程,使市民感受物联网带来的实惠。同时关注民生的应用市场巨大,是物联网发展的动力;应结合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低成本、智能的发展战略和地方需求,选择市内最有产业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开拓经济新增长点。
此外,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参与推广并搞试点。推广物联网离不开一批相对稳定的物联网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可以为物联网大范围的推广发挥引导与宣传作用。政府应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鼓励较多的企业参与物联网的推广体系。知名企业的参与及大型企业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其它企业的连动作用,都将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将大大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4.3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建立专门从事物联网研发和推广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多方优势资源,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区的形式,吸引相关企业、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同时,对应用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示范项目的形式在惠州城市圈内率先推广,形成应用于整个城市的泛在物联网,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物联网应用平台,更大程度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和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同时,尽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以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完善产业链为途径,整合现有技术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结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惠州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园区在核心技术、工艺技术和测试技术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转让,以及全面的设计、加工、咨询等平台性、支撑性和基础;利用园区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物联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产业园,逐步构建物联网产业集群。
4.4创建物联网发展支撑平台,形成物联网产业链条
由政府牵头,组织物联网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对接,并积极引荐技术开发商与终端供应商进行项目研发合作和推广,使物联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帮助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满足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迫切要求。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网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并加强与国内物联网龙头企业的联合和技术对接。对经审核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化前景的示范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扶持。
特别要加快推进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即一方面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并且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平台。具体说来,可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市场推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综合配套等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市物联网产业与应用规范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最后,要形成良好的物联网产业链条,还应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构筑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将某一生产环节或研究环节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或研究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生产、组装或研究,这种围绕价值链而形成的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横向能够维护良好的竞争生态,纵向能够整合产业资源,完善物联网技术的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从而产生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4.5加强物联网高端人才引进,注重产学研合作
专业人才稀缺是物联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组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今后须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高层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创新机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具体做法上,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吸引物联网高级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建立物联网高中级人才的奖励机制,为其提供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吸引物联网人才聚集;其次,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激励扶持政策,加强物联网产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重点引进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化高端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再次,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此外,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
除了人才之外,还应注重产学研合作,即物联网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同时政府可建立物联网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或扶助物联网产学研合作项目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缓解产学研结合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上述思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三个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投资研发活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及实验设备密集的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及科研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4.6建设物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物联网投资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搭建银企资金供需服务平台,加强银企之间的相互沟通,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提高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
其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申报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等专项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并且可以考虑向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投入保险,通过政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活动,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规避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和生产经营风险,以保障企业吸纳物联网科技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鼓励物联网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鼓励和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投资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
5 结 语
物联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科技创新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加大投资力度,给以扶持的优惠政策。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关键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体制、市场模式、服务模式、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协同到位,形成高效的运营机制与运作模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能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翔星,李伟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与厦门市的发展思路[J].厦门科技,2011(1):8-12.
[2]蔡钰,罗建萍.武汉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 38-40.
[3]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 商业时代,2011(4): 28-29.
[4]蔡钰.关于武汉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11(1): 68-71.
- 上一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
- 下一篇: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