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文化;大学生;素质训练
当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能够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企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能够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要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优秀文化真正引进校园,将其与校园的文化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建立企业的优秀文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了对企业优秀文化的研究,它是企业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以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众多优秀企业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不具有闪光的企业精神,这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最重要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可以使整个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的每个员工以企业人的身份而自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第二,优秀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团队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加强人才的建设才是企业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并及时为员工排忧解难,从而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注重企业品牌的树立,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起品牌效应,从而生产出消费者值得信任的产品。而这种企业品牌的树立是企业每一位员工共同的责任,因此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以积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并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争取做到让每一位顾客满意。因此,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强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争取做到与企业同生死、共存亡。
最后,要建立学习型文化,建立创新机制。市场处于瞬息万变中,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起学习型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更佳的出路。这种学习型文化的建立,必须是企业领导和一般员工共同建立的,并且可以建立一定的培训学习班,对各级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要鼓励企业的员工不断创新,促进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从而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大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由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在于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因而,职业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时,一方面要加强对其技能的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引进企业优秀文化,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首先,加强引进企业的精神文化,建立起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企业员工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定的贡献,其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尽心尽力,这是目前很多企业录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引进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力宣传,并将其与本校的校风校纪相融合,从而帮助同学们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更加深刻地去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真正将其转变为其内在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算是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
其次,加强企业责任文化的引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败由消费者决定,而学生的好坏则由企业决定。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必须时刻注意引进企业的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做事风格。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地对自己、学校、企业负责,注重对细节的追求,从而以完美的服务来体现企业的良好形象,最终为企业和社会所认可和接纳。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因此整个企业必须在所有团队成员的合作之下才能正常运作,因此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荣誉感。
此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从而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早日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为了培养出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企业优秀文化的引进,将其与高校的日常规章制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从而早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娴;校企文化互动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王知春;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3]万四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杨燕;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陈渝,女,(1981.12-),汉族,四川省泸州市,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2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ployment of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lso be around this principle. Therefore,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15 weeks of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factor was very significan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mpulsion and anxiety psychological factor is significant, so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ressure and health level.
关键词: 野外生存训练;综合素质;普通大学生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comprehensive quality;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7-02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热切期望,是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变化,这些变化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学生的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等等;其次是诸多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巨大,以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预料,心理变化让人捉摸不透。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制约着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教育质量。体育教育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研究表明普通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效,其效果是其他大学课程无法比拟的。在大学体育诸多教学内容中野外生存训练是最为有效的课程之一,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它是一门集健身、娱乐、实用、挑战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多年的实践活动表明,野外生存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效沟通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
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进行了为期15周的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分析野外生存训练的教学实践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未接触过而自愿选修野外生存的西安工程大学08级本科生180人(男生125人,女生55人)作为被试。
2 主要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野外生存训练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有效的、相关性较高的重点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以获取有效的使用信息,从而保障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坚实可靠。
2.2 教学实验法 实验基地选用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西安工程大学临潼骊山校区野外生存训练实践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进行与野外生存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登上活动、攀岩活动、徒步穿越活动等基本活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学校新校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的地理地貌的综合特征,根据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既定目标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进度;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变化情况积极调整使得校内学习和校外基地学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尽全力完成野外生存训练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合理诉求和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在假期或空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
2.3 实验活动
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为期5次课):
2.3.1 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为期两次课。主要是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约为12小时。活动内容是难度相对较为容易的入门级别,徒步登山活动是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周六早晨八点准时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登山,时间约为4小时;中午十二点左右在计划点进行午餐休整活动;下午两点进行规定地点的模拟渡河演练;下午四点清点学生人数开始下山;晚上七点返回校园。
2.3.2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为期两次课。提高阶段的课程任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为两天。提高阶段的难度交体验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低的难度。时间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进行。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
2.3.3 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为期一次课。巩固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提高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难度。为期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和提高阶段较为相似,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但是专项活动内容的难度较之前的提高阶段要大一些。
2.3.4 应用发展阶段
应用发展阶段为期一次课。应用发展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巩固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高级别的难度。实践基地设在陕西南部地区的“月河”实践实训基地,时间为期两天,同样选在周六周日进行。按照既定的实践计划,星期六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整装待发,七点十分准时乘车出发,坐车出发,经过大约4至5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实训基地,经过午餐休整。中午十二点开始负重徒步行进,行进路程约为40公里,然后进行宿营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活动。第二天再完成其它的一些分组生存技能训练,然后进行负重徒步穿越,返回集合点,清点人数,返回学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野外生存对大学生综合健康的影响:
①实验前实验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野外生存实验的180名学生通过SCL-90量表因子测试后,九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因子,在对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野外生存实验前的180名学生综合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综合健康各因子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0.05),说明可以进行本次实验。
②实验前后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15周的训练,各个因子的健康情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水平(
实验研究说明:在上完野外生存课后学生的综合健康因子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人际交往,组织策划,自信心,恐惧害怕,这些方面使个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③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健康百分比对比。在实验后被试者的9个因子均有一定的提高,躯体化、偏执、精神病几个因子的健康人数由实验前的50%提高到实验后的100%,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因子由实验前的小于50%提高到5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参加野外生存后学生的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普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野外生存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机体状态,还可以有效减小各种压力,以提高身体综合健康水平。
第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训练对于加强大学生沟通交流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野外生存训练的练习,交流沟通以及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对于自身的焦虑、强迫等不适应的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练习团体和组织更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第三,目前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较为肤浅,还是被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来推广,需要大力宣传。在普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作为大学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推而广之的健康运动项目。
第四,校园野外生存训练在推广和实施中还有诸多需要细化和规范的环节,安全问题、专业场地建设问题、交通问题、装备配备等问题都是亟待规范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4.
[4]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加强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
在高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是: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殿堂,学生就要学有所成再论职业。为此,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出现了偏差,追求的不是综合素质,而是学习成绩。“职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
据有关材料显示,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信息量小”、“内容陈旧”,授课教师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理论基础,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教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作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茫、困惑,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指导、社会经验不足,在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实施中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时,越来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不愿碌碌无为。但是学生又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不愿深入基层、农村等急需人才而又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一旦事与愿违,就会丧失上进心和事业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3.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务实化,但又存在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心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调适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其次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把握自己的情况下,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再次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百折不挠。
3.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通过就业指导,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帮助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就业教育工作,就业教育应当从大学生入校时做起,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目前,还有一种提法就是就业指导要辅导员化、班主任化,使大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二)通过成功素质训练,合理定位,指导其实现人生目标。
成功素质训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对个人成功素质进行训练的技术,是由拿破仑・希尔在卡耐基的提议下历时25年,对2万人进行调研后提出来的。成功素质训练是以培养和训练个人的成功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等一整套科学方法,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成功素质训练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指导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走向成功。
1.实施成功素质训练
(1)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采取朗读、辩论、目标训练、自我暗示、网上交流、跟踪培养和调查等训练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意志力训练、破除心理障碍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和打破常规思维训练及领导素质和行销能力训练,等等。
(2)重点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掌握思维方法、控制自我情绪、提高领导素质、坚定成功信心、培养个性品质、挖掘创新潜能、训练专注毅力、强化成功意识、超越失败困境、科学利用时间、养成良好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
(3)建立成功素质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选择性地建立学生成功素质训练的跟踪档案。记录并监控学生在确定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纠正其偏差,不断激发其创造创新精神,培养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
职业选择一般由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组成。确定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管理,促进机制改革
(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
1.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而且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篇4
1.1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与国外的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系统的成熟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后,创业教育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并不顺利,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职业指导,在创业教育的惠及对象、涵盖内容、开展形式等方面存在偏差,如有的学校依然局限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来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对创业实体雏形的孵化没有全面而积极的支持。
1.2 高职课程与教学流于形式
课程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二是开展的诸如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提高等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逻辑性尚待加强和完善,在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上,还无规范的界定,在教学方面尚无统一的教材,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科学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在教学环境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或是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设计。其三,在评价方面没有一个科学性、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1.3 创业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
创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书本知识传授,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计划书的设计,至少应该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实践体验和有效评价等主要过程,但目前高职学校的创业在运行方面还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加强二者的联系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更是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二是学校对学生开办小企业缺乏支持,让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亲自去经营,这符合教育学规律和创业规律,但是目前,学校对学生开办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场地以及其它一些硬件设施的准备缺乏应有的支持。
1.4 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价值评判活动,评价的客体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是由学生、学校和投资者(或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但目前的创业教育评价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缺乏多方参与的完善体系,也无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创业教育是否成功,或者生搬硬套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标准。
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1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择业观念教育、求职技能训练、创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构建目标分为四个部分:
(职业规划教育目标——择业观念教育目标——求职技能训练目标——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时比普通本科生面临至少多一项“被质疑”的压力,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职业指导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活动等,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改变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将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创业素质的培养应重点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内容
2.2.1 职业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等要求,进而通过定期的全面盘点自己,评估自身条件与现实目标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增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做好学业规划并实施规划内容,增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并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2.2.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自主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活动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
2.3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2.3.1 就业指导必修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从性质、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实现方式、课程内容指标确定以及课程质量反馈与评价等四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是整个框架的主体,它的内容又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体验教育等。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测评、理论讲授、自我生涯设计三个方面考核;就业指导从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考察;就业实践和体验教育从模拟招聘和就业体验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2.3.2 就业指导训练营
发挥就业指导训练营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筹划职业规划训练营、模拟面试工作坊、企业家进校园、职业与就业宣传活动月、校友交流会等系列创新性的主题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意识,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
篇5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提升,纺织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
一、校企合作提升纺织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一)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业系大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1、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业系10级和09级大学生职业意识调查情况显示,在校部分学生职业理想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矛盾,提高他们的专业自信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回答"我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学生,占10级被调查人数的82.2%,占09级被调查人数的58.3%。有18%~42%的学生的职业意识存在认识上的问题。
(2)回答"我能干什么"这个问题,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占10级被调查人数的68.7%,占09级被调查人数的45%
(3)回答"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共同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5.5%。
(4)想干本专业的学生百分比高于我能干本专业学生的百分比,反应了在校大学生对干好本专业信心不足。
2、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08级纺织工业系毕业生就业后,第一年离岗现象也说明了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纺织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性。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出现离岗换工作现象,调查发现较严重的情况如劲霸(中国)经编有限公司去21人剩6人,福建三明旭达有限公司去6人剩1人,福建东龙针织有限公司去6人剩3人,泉州龙兴隆公司去14人剩5人。
(二)福建纺织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福建纺织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的问题。一线员工严重短缺,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技术骨干队伍不稳定,互相争夺人才,导致流动性大,忠诚度低。管理人员期望值高,企业难以满足其晋升心理需要,工作的积极和创新性与企业的要求不相应。
(2)在福建三明市的尤溪纺织集群和永安纺织集群中,有的企业缺工高达20%,有的企业因为找不到工人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开工,有些企业因相互争夺人才出现恶性竞争,有些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工人的劳动强度来解决技术人员不足问题,企业年轻工人的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精神比不上老一辈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
所以,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共同解决纺织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二、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sychology) 是最近十年兴起的一股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致力于研究正常人类的积极情感、优良品质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以促进人类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福、社会文化、社会制度更加积极有为、进而促进人类种族更好地进化繁衍。积极心理学目前有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一个是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满足、快乐、希望、好奇、幽默、谦虚等等;一个是研究人类积极的人格,包括自尊、努力、勇敢、正值、善良、热情、关爱、感恩等等;还有一个是研究积极的人类组织系统,包括良好的社会制度、优秀的企业组织、和睦的家庭等等。 [1]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人类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1、塑造具体企业文化特质的大学生人格,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纺织业不论在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 目前都属于不被社会看好的行业,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状况,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就无法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在顶岗实习阶段,调查结果有10%左右的学生无法适应工作想离岗或改行,毕业三年后,在一线工作岗位的有5%~7%的学生会跳槽或改行。90后出生的大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的人相对减少,追求时尚前卫、休闲和娱乐相结合的生活目标的人相对增多,他们向往的是"快乐赚钱,赚钱快乐"的工作环境,纺织行业很难符合他们的工作价值观和心理需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就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2、利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人类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满足、快乐、希望、好奇、幽默、谦虚等,以及"人类积极的人格",包括自尊、努力、勇敢、正值、善良、热情、关爱、感恩等,培养积极情绪和体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能够促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渠道开辟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在短时间能够有效的对接企业文化的部分内容,为大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尽快适应期工作环境的有效手段是接受积极的心理训练,把企业对新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训练进行创新引入到校园,走进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她会弥补理论说教空洞、抽象的不足,又能够克服校园学习生活养成的单纯宽松的行为习惯,去掉书生卷气,培养现代企业员工的严谨规范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充满竞争与创新,危机与压力的生存工作环境,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世界财富》一书中把各类组织在美国社会进步中的速度比喻为高速公路上的各种车辆的时速, 他认为如果说企业每小时100 英里 ,那么学校教育只有每小时 10 英里。世界各国著名企业都有知名文化:如"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创造未来"的松下文化、"智慧地球"的IBM 文化。华为的 "狼"性文化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应用。
(三)结合福建省纺织业优秀企业文化,开展积极心理课程训练能够使其了解并更快地适应新纺织业工作环境。
福建南纺集团的"团结、勤奋、严细、创新"的企业精神,福建凤竹集团的"凤竹"图形标示含义为"专注"。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宗旨"诚信经营、稳步发展"是公司的经营宗旨,像海天的IT团队,华纶公司的"提高能力、营造和谐、争创效益、全面进步"的宗旨,田龙以"市场先导、诚信经营、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等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包涵着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只有积极的人格特征才能为个体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企业发展过程也是以人文本,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过程的过程,运用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具内在的内在的依据。
三、运用积极心理提升纺织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实施过程
(一)实施内容
1、强化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
作为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企业文化了解甚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知有所偏差,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我能干什么"和"我会干什么"同时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只有占调查对象的56%。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今后能够干好什么工作认识不清,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职业目标就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
2、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意识,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在就业过程中有10%~20%左右的学生无法根据就业后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是引导职业发展的方向,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只有明白了"我会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才能正确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克服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3、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培养自己的职业生涯理念。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职业意识差异比较大,09服装设计班100%的学生在"我想干什么"答题中,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我能够干什么"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占82.6%,课题组认为这与教师、辅导员在课程学习中较关注专业思想教育有关,总之,只有汲取各种知识和素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侧重加强某些实践能力锻炼有助于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
4、强化积极心理训练,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知行统一","知难行易"指的就是在做中的"知",而不是指只停留在认知的"知",所以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就必须在训练中"学"与"做",运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对关系职业发展的关键心理品质问题和职业能力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实施步骤
1、一年级时,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福建纺织业的企业家、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工作出色的校友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个人成才的经历的等,使学生了解纺织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个人的专业发展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挥社团、党、团组织的作用,以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在训练和活动中让学生感悟, 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2、二年级时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专业发展领域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企业组织系统的技术、管理和文化,与企业员工沟通交流,修订、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锻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3、三年级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强化积极心理训练,积极面对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品质训练,例如融入企业人际活动,与企业的有关人员的沟通交流,适应纺织业的工作环境、上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创新性解决技术问题等,实现顺利走进职场,成为具有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品质的纺织行业的优秀员工。
(三)实施重点,以积极心理训练形式为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心理品质。
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协作沟通
创新进取等纺织业关键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当代大学比较缺乏需要强化训练的职业素质。针对性的开展适应纺织业工作性质的心理素质教育,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教育手段,但更离不开积极心理训练课程的开设,在各种艰苦和压力大的行业,加强心理训练已经成为造就企业员工队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把心理训练引入开发销售员的潜力,对制造业人力资源进行军事化训练等等。
1、训练内容:
(1)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协作沟通和创新进取等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
(2)追求成功的意志和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等心理品质。
2、具体训练过程分为:
(1)组建团队。
学生和企业员工共同组成团队,在组建团队之初,要求认真学习、了解本专业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如: 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团队中,建立具有本专业企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队名、队歌、队旗和队训等,有队长和教师和队友共同策划在训练项目中实施企业文化。
(2)项目训练,实践感悟。
结合专业工作的特点确立训练内容,把专业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融入项目训练,训练地点和场所可以设在学校、工厂、公司和部队等,特别是在职业场所把职业技能纳入训练项目,把劳动技能竞赛结合起来是最好的训练手段和办法。心理拓展训练, 注重学生自我体验, 通过训练及时引导, 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道理, 最终让学生掌握学习迁移能力, 将拓展训练中的收获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中, 使其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2] 。
(3) 分享训练成果,总结交流提高。
为了达到训练的效果,对每一个训练项目完成的情况及时加以总结经验队友进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在老师和企业员工的指导下,加强训练直到完成训练目标,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才能够磨砺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能力提升计划
(一)人文素质提升
1.思想品德教育。以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等为主要学习、研讨、交流内容,组织开展专题论坛、生产见习、素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
2.职业大讲堂。依托合作企业,融通企业文化和校园育人文化精髓,开设人文讲堂、企业家讲堂、名师讲堂、成功论坛等各种专题讲座,构建人文精神、企业文化、创新意识等为基本内涵的讲堂体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满足职业岗位心理需求的准备。建立新生入学心理状况普查制度、建立重点对象心理档案;结合学生岗位特点开展自信心辅导、学生与员工身份转换期间的心理辅导等心理干预活动;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站建设,实现自助式心理教育。
(二)职业素质拓展
1.沟通技能教育。通过开设职业沟通技能课,提高学生沟通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沟通能力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听说写能力、与人合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执行力提高训练。以“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作为学生执行力培养的目标,将执行力培养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过程。
3.建成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站及网络管理系统。搭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文化素质教育服务、学术讲堂、就业创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科技赛事等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与教育活动、教育课程、职业能力训练相呼应。
(三)专业素质训练
1.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学科或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工程。以专业课程或相关课程为基础,面向专业或学科的全体学生,分层次、分年级组织开展专题讲座、专业实践、现场调研、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训练项目。第二学期侧重专业认知,举办相关的专业见习、参观、讲座等活动,第三、四、五学期侧重与岗位工作情境紧密相连的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技能鉴定。
2.以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针对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设立各种以赛促学项目,举办与学科或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提供平台。积极收集行业内、相关专业赛事信息,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项专业比赛。
(四)就业创业训练
1.职业生涯导航。组织人力开发建设较为完备、紧跟时展、适合毕业生特点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和讲座为辅的贯穿各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计划等课程教学模式。
2.创业训练。立足职业技能强化训练,延伸职业张力,做好创业基本知识普及、大学生创业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服务;定期开展企业策划仿真训练、企业登记与注册仿真训练、企业经营管理仿真训练项目;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则设计大赛使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创业和职业能力。
篇8
趁着上大四前的最后一个暑假,赶紧找到自己职业的方向,并“恶补”各类面试技巧,成了今年上海部分准大四生暑期的“直攻课”。记者从一个“未来职场精英暑期训练营”获悉,目前该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训练营受到大学生热烈询问,而与此同时,面试技巧能否成在模拟中强化速成也成了部分大学生们辩论的话题。
据这家训练营的相关负责人陈衍泰介绍,这次活动主要分为职业测评、规划课程、职场素质培训以及求职技巧课程。他说,目前许多学生在求职前并未经历过多少面试、同时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合适做哪种工作,因此他们想到了通过这种方式帮学生了解自己,他们甚至请来了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刁难”学生并现场挑刺,然后再传授需要注意的技巧。
尽管参加3天训练营的价格为300元,但据了解,该训练营自从接受报名以后,每天都接到复旦、同济、上理工等大学的学生来电20-30个。在这些报名者中绝大多数是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不少人就是欲在正式求职前“恶补”一番面试技巧。
与此同时,对“面试技巧能否恶补”提出质疑的学生也不乏其人。一名就读本市一所名牌大学的陈同学就表示,求职可能更讲求的是素质,面试技巧在短短3天内速成有点玄,而且如果只有技巧没有素质,以后进入单位还是会露馅的。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老师孙时进则认为,通过相关职业培训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在求职中把握好分寸对大学生来说还是必需的,但大学生也应该清楚,提高自身素养才是以后职业生涯顺利的关键,切忌刻意改变自己的风格,以至于到最后苦恼于找到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篇9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2010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9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实际,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等职能作用。共青团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优势。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青年事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理应成为现阶段共青团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青年就业,是服务党政大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履行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的应有义务,更是关系到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思想引领优势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凝聚力和感召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首要战略任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理念引导,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激发、培养其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组织培养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组织,是青年大学生信赖和拥护的组织,有着完善的管理组织系统,这使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强大的组织培养优势,把青年学生团结在组织周围,密切联系青年,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及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品格、坚韧意志、创新精神、乐观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智能等方面做好应对就业、创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三)实践育人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广大青年成长、锻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尤其是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发挥团组织实践育人优势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不断更新知识,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形成互补。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能够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就业技巧,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积累就业经验。
(四)活动阵地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阵地优势在育人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应以育人为根本,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素质积累、能力提升等基础性工作。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全面拓展青年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宣传阵地、合作阵地、网络阵地和培训阵地,为青年学生拓展素质提供有效平台,全面提升青年学生自身素质,打造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定位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发挥团组织的引导作用
成功的人生需要科学、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解决学生就业、帮助学生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从青年学生自身需求和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对今后的就业早认识、早准备、早规划,制定有科学依据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鼓励大学生积极而理性地到基层就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针对当前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努力帮助大学生发现社会环境中可以利用的现成资源,或开发新的资源,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心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求职者,还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二)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发挥团组织的培养作用
大学生要成功就业,除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需要自身综合素质的锤炼和提高。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组织的培养优势,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做好广大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师,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为青年学生的学习、就业、成才和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帮助,为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认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训练活动,加强学生实践素质教育,多渠道加强在校大学生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引导他们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才道路;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题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开展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题训练活动,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渠道;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题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技术、实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校园创业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创业者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理清创业思路,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以社会化资源整合为导向,发挥团组织的联络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赋予其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建立共青团与各类市场主体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稳固联系与合作关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使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筑就业新通道,搭建就业平台,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利用团组织本身有机、高效的网络系统,为大学生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遍及社会各行业的组织网络,紧密联系各行业团组织,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团组织,为大学生搜集各种用人单位信息,开发大学生就业网,积极拓展网上就业渠道,搭建大学生就业实践平台;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实践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为不同年级、学历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就业见习岗位,帮助一批大学生走上见习岗位,积累职业经验,构筑大学生就业的新通道。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定位 综合素质 竞争力
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上升较快,就业的总体形势持续看紧。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保持在70%左右。从这个数字上来看,每年都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中约75万处于待业状态,2005年上升到95万,2006年上升到106万,呈现出年年递增的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导致“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的局面。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本身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薄弱状态,缺乏高水平的教师,缺乏科学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尚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规划服务,社会也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文字层面,大部分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其实就是“人生战略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战略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时期,是在他们最重要的黄金时代所做的全面系统的人生规划。毫无疑问,这一规划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定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
职业选择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进校门就能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科学地评价与认识自我,合理地选择职业方向,瞄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样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是精彩的。
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青春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相互交织,是一个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现代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指导生涯规划,使学生终身受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一专业倾向的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具有健全人格,是否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是否对工作倾注激情与责任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设计未来,并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立足当前,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
1.学生自身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1)了解市场变化,转变就业观念。
如何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针对我国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到今天的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在形成,国民经济在发展,这要求我们不能用计划经济只有几十万毕业生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现在毕业生碰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理性设计与就业盲目从众的矛盾、求职的高薪期望与就业岗位低报酬现实之间的矛盾、社会就业大众化趋势与大学生精英意识之间的矛盾,重新调整就业思路,降低择业时的高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辩证看待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机关和基层、外企与民营、事业与企业等用人单位,把目光锁定在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各种领域、各种所有制、各种层次的单位。
(2)了解职业需要,准确自我定位。
在正确对待职业分工和职业差别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选择工作和职业。了解职业的内涵和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明确目前的专业学习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全方位地获取职业需求的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各种职业的性质、任务、待遇以及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要求。对于职业内容进行研究并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发展前景。在对自我的学习能力、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从而使自己有的放矢地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为今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做好准备。对大学生求职而言,文凭固然重要,但不是求职的惟一条件,知识最新化、能力综合化、身心素质并重化才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深化知识、转化知识、更新知识、重组知识、提升能力、重构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只要给自己找准恰当的定位,制订适合自己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那么成功一定属于自己。
(3)切合自身实际,制订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色研究方向与重要内容,是指导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和职业发展道路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具体步骤。学生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行动方向、行动时间、行动方案的具体步骤分四步:一是评估自我。学生需依据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借助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性格气质测试,加上自我探索和多方面的分析,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类型、职业能力有较正确的认识。二是确定目标。学生要从自身个性特征、所学专业性质、职业社会需求、家庭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及短期、中期目标。三是拟定规划。根据总体目标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分阶段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出发展计划和实施措施。四是调整规划。大学生在实施具体计划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
2.学校要加强师资建设,提供专业化指导。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一般都设立专门机构,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呈现职业化、专门化、高素质的特点,学生一进校,就接受了较为系统和严谨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也日益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高校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毕业前夕开设几节就业指导课、组织几次招聘活动等,而应从学生入学起就进行职业规划的具体辅导与咨询。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1)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全程的规范化的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队伍。美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成功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因此,开发与完善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我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急需跟进的工作。国内的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师资队伍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此外,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按照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人职配备的原则进行分级指导。
(2)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团队训练。团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等。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者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团队训练,学生团体活动以及一些讲求团队协作的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使学生明确个人分工,了解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完成既定任务。
3.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指导已经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从业人员都是持证上岗。而在我国,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相当多的理论还采取拿来主义,没有创新和改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不理想。因此,我们国家也要大力推行和建立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的认证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指导的服务机构,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是一生中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为大学生的终生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大学生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才能在以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第15卷第4期,2005.12.
[2]王官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数字化生命体
- 下一篇: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