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08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和“早期训练专项化”在认知和应用上的误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竞技体育 训练理论经验化 早期训练专项化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篇2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全民健身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充分说明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在快速的发展,经济与消费是分不开的,经济的繁荣将推动消费的增长,人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参与体育健身运动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体育消费逐年增加。面对国际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们必须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推动体育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体育消费的内涵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行为。即各种体育的(包括物质的、劳务的、精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体育经济消费的现状
1.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带来的市场消费。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我国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如篮球馆、足球场、排球场、标准的塑胶田径场等体育硬件设施,这些场馆的建设都需要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如一个标准的塑胶田径场需要几百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表明学校系统占67.17%,位列首位。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的体育场馆重点建设在学校,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也给体育市场带来很大的空间, 也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空闲时间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得以更好的开展,在家进行运动健身成为时尚,体育健身保健器材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跳舞机,跑步机,哑铃等等,这些器材把“家庭健身房”带入到新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健身器材也将会成为我国体育市场的一个增长点。小区作为人们的居住场所,为社会所关注。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必须具有相关配套的体育设施场所,并且规模和档次上要与房产设计相适宜。在一些小区我们可以看到篮球场,单双杆、乒乓球台等。这些法规、政策充分保证了现代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保证了小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也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场馆设施的建设带来的体育消费。现在我国的体育健身服务行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在城市中的健身场所也越来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这些都为爱好休闲体育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体育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作用面对的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体育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直接参与体育运动所必须的消费。观看比赛,到休闲健身场馆的体育消费(包括培训指导陪练等)体育旅游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到现场去观看比赛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网络去观看比赛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韩日世界杯期间,中国就有三万多球迷到韩国为中国队加油、呐喊。1998年中国的甲A观众就达500万,如今这个数字正在不断的增长。周末到一些体育场馆去,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地体会休闲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说体育场馆的气氛比较好,更让人能充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是人们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与体育运动,自身所必备的简单的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装、鞋、球等)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体育用品与之相匹配。在学校中你可以看到打篮球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穿运动服的,运动服装的设计就是为体育运动做准备,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运动能力。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光是服装鞋类这些,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球拍、球、护腕、护膝、运动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体育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与体育有关的杂志、报刊非常的多,购买杂志是关注体育的人获得体育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在市面出版的体育有关的杂志非常的多,其中与足球、篮球相关的杂志最为人们所关注。总之购买体育杂志也是体育消费的一种方式。
三、体育经济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制约因素。在此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快,人民的生活消费刚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度,因此人们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从事体育消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变,因而造成体育消费水平的低下;我国人民还没有普遍地、深刻地、全面地认识到体育消费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看到体育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供人们从事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及各种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从而制约了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消费因素归纳为以下四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闲暇时间少;体育消费观念落后;体育设施少服务质量不到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闲暇时间少是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2.对策。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居民健康有益的体育消费;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加快体育设施,满足体育消费的需求;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要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改革紧密结合;帮助弱势群体,减小贫富差距是关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健全法律体系,切实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是根本。
篇3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 问题 研究
构建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的体育事业窗口作用必将更为突出,社会大众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期望将不断提升,竞技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城镇,打造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人民推崇竞技体育的升国旗、杨国威,欣赏竞技体育的“高、难、精、美”技艺,用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激励自己,在竞技体育的巨大感染下亲身参与体育锻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竞技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娱乐、教育和文化等功能在体育强国的打造过程中将发挥更为核心的积极作用。但是,竞技体育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水平不协调
1.1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成绩不协调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就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获得15枚金牌,取得金牌榜第4位;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位于金牌榜第一和奖牌榜的第二。相比之下,我国1980年起参加冬季奥运会,到2002年第冬季奥运会,取得了2金、2银、4铜的成绩,奖牌榜列13位,中国代表团整整花了22年才实现冬季奥运会“零”的突破,比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晚了18年。可见,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上的成绩相差甚远是不言而喻的。
1.2金牌过于依赖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六个传统优势项目
尽管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项目不断扩大,第28届达到了13项,第29届达到了15项,都超过了两位数,但是我们获得的金牌还是主要集中于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传统优势项目,这种状况没有改变。七届夏季奥运会,六大传统优势项目共获得金牌125枚,占了获得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76.7%;而柔道、游泳、田径、跆拳道四个项目共获得金牌24枚,占获得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14.7%;摔跤、排球、击剑、皮划艇、拳击、射箭、赛艇、帆船、网球九个项目共获金牌14枚,占获得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8.6%。
1.3职业体育项目水平不高
职业体育项目,特别是集体球类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备受世人的关注,而我国集体球类项目(除女排外),特别是男子项目,争夺奖牌的实力差。以足球、篮球、排球为例,女足获得过1次银牌,女篮获得过1次银牌、1次铜牌,最好的女排获得过2金、2银、3铜的好成绩,而男子集体项目从未获得过金牌,中国男篮取得过第8名的奥运会最好成绩,中国男排仅获得过两次奥运会参赛资格,取得过一次4家并列第5名的奥运会最好成绩,中国男足更是能取得奥运会、世界杯的参赛资格都十分困难。[1]
2传统“举国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工作方式,是为了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实现奥运战略目标,国家确定的体育政策和一系列实际具体的工作方法”[2]。“举国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综合国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无疑,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突出的表现为: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竞技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管理以各级体委为中心、训练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国内竞赛以全运会为中心,凭借这一体制的实施,我国的竞技体育实现了腾飞。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越来越难以很好地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的改革需要,“举国体制”对计划经济的依赖性与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有矛盾,使得这一体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足和冲突。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主体利益冲突,利于整合机制不足,中央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及社团之间,运动员、教练员与集体和国家之间,奥运会与全运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权力过于集中,政事管办难分;竞技体育市场化困难,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难以发挥;竞技体育社会化动力不足,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没能调动;企业资金、社会和民间资金缺乏,竞技体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竞技体育发展资金不足;运动员保障机制不健全,出口不畅,原有训练体系生源萎缩;人才缺乏合理流动,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等。所有这些问题、不足和矛盾都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原有“举国体制”得以解决。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困难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项目,甚至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优势项目,可供训练的运动员十分有限,难以支撑运动项目巩固和保持原有竞技体育的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才培养体系萎缩、运动员生源不足和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艰难,以及教练员素质所限运动员成才率不高等原因。
我国的奥运冠军有90%来自业余体校,主要走一条“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3]的培养模式,然而,这条单一的成才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面临严重的挑战,难以继续往日的辉煌。计划经济条件下,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包统分,运动员再就业相对容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计划分配的方式受到根本的改变,这使得运动员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许多家长不愿意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训练,造成后备人才生源不足,训练根基萎缩。此外,业余训练经费严重不足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业余训练体系的教练员大多是退役运动员转变过来,与国外教练员相比无论是训练理念和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导致运动员成材率难以提高。尽管我国教练员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竞技体育强国战略对高层次教练员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教练员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水平快速提高的“瓶颈”。可见,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已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田美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
篇4
体育文化的形成使人们对体育活动能够达成共识,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更加明确,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同一范畴和规范中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的各种形式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2]。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起源不同、地理环境迥异、发展方式有别等原因,形成了不一样的特质,浸其中的体育文化,也因此风貌迥异。不管是运动项目、比赛规则、体育观念,还是健身方式、锻炼行为、体育器材,都有着明显的中西差别。讨论体育文化,也须从这两个渊源着手。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文化,有着半封闭的地缘环境,造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社会结构。受农业文化的长期熏陶,人们更在乎与自然的和谐,而非征服,讲求“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胜天”。在信仰方面,儒家崇尚伦理道德,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把对内在的修炼及对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些观念也被内化到了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中。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既有马术、棋类、射箭、舞剑、举重、投掷、滑冰、游泳、龙舟竞渡等官方和上流社会的项目,也有流行民间、娱乐性强的投壶、垂钓、放风筝、荡秋千等大众活动。有些活动从模仿动物演变而来,如龙舟竞渡、五禽戏等,表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并期望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有些活动以养生为目的,如舞剑、踢毽子等,表明中国体育强调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内外兼修;以棋类为主的体育活动则更加强调智慧和技巧;即使在竞技赛中也崇尚“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这从流传至今的“田忌赛马”就能窥见一斑。在古代中国,体育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们既要熟读“四书五经”更要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就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射箭和骑马。北宋的政治家司马光也认为体育活动“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甚至还专门以“礼”的眼光,对投壶的名称、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做了修改[3]。可见,中国文化已经渗透进体育的方方面面,体育只是修身、养心甚至治国的手段,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进而言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文化元典偏重于“悟性”思维和“尚用”的取向,在体育文化上则主要崇尚自然、自控、静心、养身和悟性[4]。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育活动承载着中国人的道德、礼仪和观念。儒家的“天人合一”、“君子之争、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墨家的“兼爱侠义”等思想在中国体育中都能得到体现。
西方文化属于“海洋型”,与“大陆型”的中华文化在体育上的表现差别甚大。西方体育历来重视体格、赞颂力量,西方体育运动自古以来大都以角力、拳击、跳跃、赛跑、掷铁饼等力量型运动为主,其竞赛以展示体能高低为特征。西方人对体能和力量的崇拜由来已久,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重要特色,这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盛行的雕塑中也能找到依据。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健美、动感的运动员形象,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表现的是投掷铁饼的瞬间动作,的身体充分地反应出男子肌肉线条的美感。不仅《掷铁饼者》如此,同时期的雕塑也大多呈现状态。希腊人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因,雅典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这种习俗和观念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西方体育文化的核心因素。在西方文化系统中,与古希腊体育繁盛相对应的是其高度发达的科学。这一背景导致了西方体育文化崇尚理性、逻辑、科学的特征,西方体育中根本不存在气功、太极等非科学项目。体育术语也都是物理学概念,如训练过程中所用的运动量、强度、密度、负荷,频率、速率、节奏、幅度、力量、弹性等都是如此[5]。
相比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注重人伦及弱竞技特点,西方体育文化则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认为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拼搏,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在赛程上取胜,获得主流价值认同,起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会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此外,体育竞赛当中的游戏规则也折射出西方文化的特征,相比中国所强调的伦理和情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过招先让”———西方更注重公平和规则,更强调拼搏和竞争,在赛场上不顾及身份与地位,输赢靠场上发挥与个人实力,契约与竞争意识远远高于人情与伦理道德。总的来说,与中国体育文化相对,竞技性、科学性等特征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脉络。西方轴心时代形成的哲学文化偏重于“知性”思维和“求真”取向,在体育文化上主要崇尚的是自由、竞争、公正、规则、外控、勤奋和理性[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文化多元化问题越来越普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一进程中也有着多样的表现。在体育品牌传播领域则是:体育品牌的扩张不仅意味着特色强势文化的单向输出,也要求品牌主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因为,在体育品牌林立的商业社会,简单的促销和空洞的灌输已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达成和消费者一致的价值观才是笼络人心和培养铁杆粉丝的王道,借由体育文化来传播体育品牌渐成时下流行的一种广告方式。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集中呈现,体育广告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蕴实际上是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糅合和融汇,是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呈现具有时代气息、历史底蕴同时又有品牌个性的主流体育精神,以影响着形形的消费者。各大体育品牌正是长年累月的借助体育文化进行广告传播,塑造出了卓然出众的个性,独树一帜的品牌性格背后,是深入人心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观念。众所周知,广告传播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广告最终被消费者认可,要做到形式能够表达内容。
对体育广告而言,体育精神是内容,广告设计就是形式。体育广告设计的组成元素主要是图形、声音、文字、体育形象等符号,由广告设计师精心加工、优化组合,来承载所需要表现的体育精神、品牌个性和营销信息,再经过消费者的解码,完成对信息的接收和消化。体育广告的成功,有赖于通过精妙的设计,借助各种体育符号,彰显体育精神,表达体育文化。通过分析大量体育广告作品,下文归纳了六种主流体育精神,并对其在广告设计中的符号化表达做详细分析。
(一)突破超越
“突破超越”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西方体育文化,人类热衷于对体育成绩的刷新和对已有记录的打破,这一点在体育赛场上已成主流价值观,而并为体育品牌的广告广为表达。在广告设计中,广告人和设计师通常使用对比、特异等构成手法凸显画面的视觉中心以及增强画面的张力,表现突破和超越的体育精神。如耐克的平面广告“创造历史篇”,为了表达“突破”过去,创造历史的体育精神,画面采用了特异的构成方法,雕塑般的运动员主角在一群普通运动员中间格外显眼,视觉语言的巧妙运用将广告的丰富意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积极进取
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壮大内心,体育能带给人们自信和快乐、积极和热情是不容置疑的,“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也是体育广告经常表达的主题,这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均有渊源。为了体现这一精神,在视觉语言中,强调运动的细节和瞬间并将其放大,是设计师常用的方式。这种符号的使用能在最短的时间散发出无穷的感染力,使受众进入到设计师所创造的情境中,从而激动人心。2011年6月,耐克以法网冠军李娜为起点,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以“用运动……”为主题的传播运动。广告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个运动的画面,运动员拼尽全力、全情投入的瞬间作为一种符号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震撼感,让观者无不感受到主动、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体育精神。
(三)团队合作
不管是个人竞赛还是团体比赛,运动员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运动员和教练的默契以及队员之间的配合都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团队合作”也是中西体育文化别强调的精神。广告设计师通常将个人和集体进行有机的重组,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效果,以表达这一理念。阿迪达斯“为兄弟篇”平面广告以发散构成的方式将四个队员围绕在主角身边,与背景中四射的光线进行呼应,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意喻每个优秀的球员都会为球队全力以赴。一个出色的球队,就是由一群为兄弟而全力以赴的球员组成。
(四)博弈挑战
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争,而中国体育文化也讲究博弈。不管是通过显性的体力,还是通过隐性的技巧,都是希望战胜对手,突出勇敢和坚强。为了表现这种相抗衡的体育精神,目前的广告较多地使用比喻、对比等设计手段来强调和形象化地表现竞争中对手的强大和自己的顽强。而对比的方式不仅体现在大小、形状上,也会表现在色彩、方向等方面。李宁的平面广告“风格斗士篇”所表现的就是这种体育精神,将对手比喻成强大的猛兽,通过色彩、方向等视觉上的冲突让观众感受到力量上的碰撞。
(五)公平公正
体育是社会性的活动,体育竞技需要遵循必要的社会规范,而公平公正就是其中一项。在一些品牌的广告演绎当中,公平公正已不仅仅限于体育规则,更延伸为价值观。公平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公平的直观表达,也可以是不公平与公平之间的对比,还可以突出表现点滴的付出与胜利的刹那,如何切入主题,取决于广告人的视角。在以“让世界的不公平,在你面前低头”为主题的安踏广告中,影片前段落寞、孤单、失败和汗水的蒙太奇画面与后段的坚强和坚持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视觉符号的运用很好的凸显了体育精神,而安踏将“公平”挖掘为品牌理念,让人眼前一亮。
(六)和谐协调
“和谐”是中国体育文化强调的重点,不仅表现在人自身的内外兼修、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上、还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共生中。目前的大多数体育广告,以凸显“和谐协调”为主的体育广告倾向于通过淡雅的色调或者中国水墨晕染的画面风格来进行表现,画面不再是一味的张扬和动感,动静结合或以静制动的画面效果使用得更多。这样的处理手法更有益于感染受众,引发受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篇5
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第二,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二)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质量不高
目前的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如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但对无形资产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开发不够。从体育用品市场上看,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直接生产或合资生产,而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些明星企业高档产品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许多体育用品企业没能开发新的名牌产品,普遍存在着款式品种陈旧、质量低劣的现象。产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市场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体育企业缺乏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品牌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至今中国彩票市场仍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彩票的发行销售体制,更别说引进竞争,建立起一个独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
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对体育比赛收入和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可减免税收等。而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调整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为解决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启动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和培育骨干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国家财政增投资金、体育部门自筹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既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阵地。同时乘西部开发之风,发展西部体育产业,提高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加大比赛和表演的观赏性,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平衡。
(二)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质量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必须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国内体育用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出口量、占领国际市场。
应着力把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等作为重点,并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从企业投资来看,由于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可以创造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投资者和生产者,而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效益,因此,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应当受到关注。
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主体的体育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无形资产的变现上,即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现存的体育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尽而提高产业质量。
(三)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借助政策手段适度扶持
当今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体育产业的主体组织、行为规范以及市场环境秩序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国家在规划布点、发展项目和发展产品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简化管理程序、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和对投资者利益特殊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必须彻底改革由体育工作者或行政干部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培训、选拔既懂体育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是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高校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篇6
[关键词]体育场馆景观设计城市文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体育场馆建造初期的景观设计一定结合了它的赛后利用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体育场馆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的赛后使用问题,这也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一般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往往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或重要的城市,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非常昂贵,体育场馆又是一个需要庞大建筑用地的工程,这无疑给了设计师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好地利用赛后场馆。大部分体育馆在赛后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会的地方,也有很多场馆由于其优美的环境成为了居民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每位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时都要考虑到场馆赛后是否会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命运。
篇7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学训矛盾;培养理念;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09―07
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篮球全面发展和快速提高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研究,前贤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提出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但是,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专门的探索,而剖析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却是解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围绕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究,以期为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竞技篮球一二三线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选择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为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矛盾根源分析
2.1.1管培矛盾 管培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责――权――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管培矛盾的本质反映的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探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管培矛盾的历史性根源,离不开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现行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政府主导”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之后,在原有自上而下设立的体委系统基础上,经过调整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一省(直辖市)体育局一地方体育局三级政府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国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第二种是社会群团组织,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中设置的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这类组织的管理权限也仅限于本系统内部。第三种是民间体育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俱乐部。项目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中心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双重性。显然,通过上述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基本反映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管――办”过程中的性质,这只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
竞技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改革方向与大环境保持一致。事实上,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管理主要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共同管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作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的管理机构,在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执行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后备力量培养的重大性战略问题,这样的战略性任务应该由国家的政府组织机构承担。作为民间组织的篮球运动协会只能负责本组织内工作事务。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赋予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既具有政府事业单位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民间组织的特点,集“官――民”于一身的双重属性。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国有企业”,行政力量是其运转的主要动力。篮球运动协会成为了体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关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职责不清,官民一身”的背景下,面对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当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同时,由于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一二三线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极为复杂(如图1所示)。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政府系统(各体育局),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社会群团组织(部队体工大队),还有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民间体育组织(各职业俱乐部)。但是,教练员人才的使用权并非这样简单,关系错综复杂,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有的人事权在部队,使用权在体育局;有的人事权在体育局,使用权在俱乐部。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一人事使用权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在教练员人才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由“谁负责”的难度。
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培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一样,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同时教练员人才本身人事产权的不明晰,增加了两个机构的管理难度,导致在利益冲突情况下,相互推诿。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提倡“政事分开”的领导原则,一方面却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保留行政权力。在责一权一利矛盾关系冲突下,面对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都要负责任,但是两者都没有尽到责任,最终受伤害的是教练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问题至今仍然成为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2.1.2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时期所发生的文化教育和运动专项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学训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是由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转型而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运动经历,同时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训矛盾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图2所示)。学校教育在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
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时期,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要经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培养历程(如图3所示)。从理论上讲,如果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时期都能和其它的学生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那么教练员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该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少儿体校――青年体校――国家队接受运动专项训练。并且,最佳专项训练年龄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年龄存在冲突,例如篮球运动项目青少年进入专项学习的最佳年龄为12岁左右,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也正是进入初中学习的主力军。学习和训练成为他们人生抉择中最大的矛盾。
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教学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但课时的权重和普教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进入初中或中专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水平的提高,经常需要集训和参加比赛,上课出勤率更低,且不进行补课。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当长,而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却要少得多。整体来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呈现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到了大学阶段,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出勤率更低,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任务繁重,身心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现代教育规律以及竞技体育训练规律同时表明,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需要时间保证;同样,要使运动成绩到达高水平,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绝大部分优秀运动员来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文化学习好又要专项训练水平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了“为国争光”和“奥运争光”,优秀运动员们必须舍弃文化课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运动训练中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优秀运动员成长时期同样也逃不脱文化课学习与专项运动训练冲突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都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历。但是,从受教育(仅指全日制)的经历来讲,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的这种现状给后期转型为教练员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致命的障碍。从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来看,教练员的执教理念深刻地影响本项目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篮球竞赛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智慧、心理、经验和意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较量,更是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之间的竞争,从各种级别的比赛中反映出国内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与篮球强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理念的发展,从而影响执教能力的提高?追根溯源,教练员有什么样的训练理念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训练行为,而主要在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对运动训练的感悟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众所都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篮球专项运动训练过程中不缺乏对运动训练的感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受学训矛盾的影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掌握的文化知识数量和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缺失。然而,文化知识却是理念形成的基础,对于竞技篮球教练员来说,文化知识不仅是训练理念的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训练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训练理念的是否正确和先进的重要因素。如果教练员缺乏文化理论知识的支持,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训练理念,而且还会缺乏对本专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运动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2.2基本问题分析
2.2.1培养理念 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观念。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对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类型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认识。岗位培训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施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并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正是基于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评估之后总结出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需要建立在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群体之上。但是,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层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群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是“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低。因此,要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要解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就是看成绩,为国争光就是看金牌,看第一。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体,素质是基础,能力是表现。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能否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整体上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更多的是接受“专才式的教育”,比如岗位培训、专题学习等。“专才教育”的特点就是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这在教练员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它的缺陷表现在基础理论知识面不宽,文化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很显然,“通才教育”的特点正好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来培养个体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教练员学习时间较少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很显然“通才教育”是很好的方式,但不是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的原因。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价值取向。增加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体教结合”文武并重,全面发展;“通专结合”扬长避短,突出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素质”低下的局面。
由此可见,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以“能力为本位”,就必须给教练员打下厚实的基础,丰富他们的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忽视教练员人才的素质教育,知识学习,一味追求“能力”提升,将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2.2.2培养路径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条路径(如图4所示):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进入教练员学院学习。
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体育教练员培养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就集体项目来说,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协会组织教练员岗位培训这条培养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管理体制。篮球运动协会是一种社会民间组织,代表民间组织的权益。在国家行政权力和民间组织利益产生矛盾冲突,又缺乏完善制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培养路径不畅的困境。其次,培训主体。主要指每期接受岗位培训的教练员。部分教练员岗培意识淡薄,把岗培当走过程。由于职前、在职缺少系统学习,教练员本身事务繁杂,在短暂的岗培时间里,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再次,培训客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云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教练员进行授课。但培训师资没有固定的人事编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资梯队,师资人员不固定,整个师资属于“临时组合”,阵容豪华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最后,培训载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等。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载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具体,课程内容不科学,教材陈旧。
我国第一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6月16日在山东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练员学院挂靠山东体育学院,为其二级学院,位于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内。教练员学院直属山东省体育局,山东体育学院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拟定并实施山东省体育教练员培训教学计划;组织省体育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负责省退役运动员转任教练员岗位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系统其他人员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负责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每期学员培训时间为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国家教练员学院挂靠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家教练员学院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保障。教练员学院是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和国家级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的专门机构。教练员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启动学院建设,完善学院功能,周密设计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计划,加快培训课程建设和专家团队建设,注重培训质量,为各省、市教练员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教练员学院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培训视野,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资源,注重培训成果的总结、提炼、转化和推广,提高培训效益。各省市体育局和各项目中心、国家队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通过提高教练员素质来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教练员培训工作,为教练员培训工作贡献力量。国家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主要负责承办国家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教练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科学管理研究等。
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面对竞技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不完善,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培训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教练员学院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可以说,教练员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工作迈入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但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教练员学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我国成立教练员学院进行教练员人才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体制,培训对象的层次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基本相近。同时,本研究认为作为两种培训机构,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
2.2.3培养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是指培养过程及结果对培养对象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指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以及培训结束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对待岗位培训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岗位培训机构对教练员培训完毕后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笔者通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跟队期间对不同层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其中,绝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非常希望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弥补在执教和训练方面的不足。同时,有2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所得到的与自己期望的不一致。另外,有1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岗位培训所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理论与实践有点脱节。甚至,有5%左右的教练员对岗位培训所传授的训练理念有抵触,坚持自己的训练理念。通过对篮管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受聘于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团队的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专家、教授们认为在岗位培训期间,绝对大部分篮球教练员认真严肃对待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能够及时的完成布置的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讨论的话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专家、教授们同时也反映有些教练员在培训期间不遵守纪律,晚上出去应酬,影响培训学习效果。从整体上讲,我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竞技篮球教练员希望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态度表现积极认真。从这一点是来看,反映出的培养效果较好。笔者通过岗位培训团队的专家教授了解到,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一般都是通过交作业的形式来结束本次培训学习。教练员岗位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通过培训结业典礼直接发放岗位培训结业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练员凭一份作业结束一期岗位培训,是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他们培训效果的,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据一位资深的培训专家讲,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团曾经尝试过采用考试的手段来检测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结果很多学员都不能达到所设置的考核标准,同时学员产生考试惧怕心理,影响下期教练员岗位培训正常开班。从竞技篮球教练员培养考核评价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考核手段不科学,不能充分反映教练员在培期间掌握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在实践带队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社会业内外的“口碑”两个方面。从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青少年篮球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这一个层次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另外,我国有很多具有篮球天赋的运动员都来自于基层,这也反映出在基层还是有不少高水平的教练员。但是,从国家队以及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这个层面来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年在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上不断增加的外籍教练员数量,反映出我国本土教练员存在的现实差距。笔者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设置问卷,按照“非常认同――认同――不认同”的量级,对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教授;篮球运动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管理者;体坛周报记者还有资深球迷共20人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的调查结果来看,65%的调查对象认同,只有35%的调查对象不认同,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口碑”还不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两者“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教练员人事产权,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训矛盾致使教练员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与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缺失之间的矛盾关系,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效果比较理想,但考核评价手段缺少科学合理性;从社会效果来看,与国外教练员相比,本土教练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评价“口碑”较好。
3.2 建议
篇8
税收支持体育用品业经济活动的实践案例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地处中国三大鞋都之首的福建晋江,秉成“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经营理念,安踏集团从一个地区性的运动鞋生产型体育用品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的综合体育用品企业。2010年销售额高达6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体育用品领域的行业领先者。[5]休闲体育的发展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趋势,[6]安踏生产的体育休闲用品正是契合了这一趋势,安踏自1994年成立以来,凭借自身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和经营业绩享受到了国家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表1),使其获得更多更快的资本积累。1)安踏自成立之初的1994年始,凭借外资(港资)企业身份开始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待遇。如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若安踏出现年度经营亏损可享受5年持续税前弥补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可享受内资企业无法享受的诸如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40%或100%不等的再投资退税优惠政策。2)安踏充分利用其外商投资企业的身份,依据国家税法来扩大自身的产业规模,2000年和2003年分别在厦门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安踏(厦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跨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享受在经济特区投资办厂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极大地减轻其税负。3)安踏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2005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首家体育用品业的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力学的研究,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在其销售收入的3%以上,并先后获得了双重减震技术、服装领域的吸湿排汗技术和“防”功能,新的减震技术持久减震鞋垫、弹力足弓结构,超轻EVA材料等多项国家专业技术专利,被国家分别认定为先进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5部委联合了2009年第16号公告,安踏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首家获得国家权威认定的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从而获得了更多更广泛的税收优惠支持。如:(1)安踏可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值70%以上的,可税率减半(7.5%)征收企业所得税;(3)安踏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体育用品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按其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其无形资产成本的150%予以扣除。(5)企业研发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4)安踏2007年7月10日在香港上市,享受到政府鼓励改制上市的地方教育费附加减免和获得晋江地方政府至少400万的财政补贴。[7]5)安踏热衷于慈善捐赠回馈社会,2009年10月安踏体育的控股股东丁世忠及其家族配股8000万股,募资8亿港元成立慈善基金可享受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8]6)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吸引安踏设立企业研发总部和产业管理总部,给予其多种总部型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和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返还奖励等。综上所述,安踏能成为当今中国体育用品领域的行业领先者,除其闽南“爱拼才会赢”的努力拼搏“内因”外,国家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外因”持久支持,促其做大做强是分不开的。
现行体育用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体育用品业自主研发薄弱,国家对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体育用品企业认定门槛高,难以享受到高新技术业税收优惠待遇在我国1万余家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大多数重生产、轻研发,简单地模仿和抄袭知名企业的设计,只要在款式上形似即可。[9]由表2可知,我国体育用品业的科技研发(R&D)无论从科技研发人数、R&D平均经费支出比例、R&D平均研发个数等方面均落后于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支出水平。特别是体育用品规模以上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8.6%和10.3%,明显低于我国制造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4%和8.1%,而且仅有0.3‰的体育用品企业拥有科技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由此可见,整体上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体育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同时产品(服务)必须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可见其认定门槛之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制造的大多是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且模仿、抄袭、贴牌严重,体育用品企业很少能够符合国家规定的研发费用支出必须达到60%的标准,更鲜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了。从表2可知,按照上述标准被国家认定的体育用品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26家,仅占我国体育用品规模以上和大中型企业总数的13.4%,大大低于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46.3%的比例标准。由于新高新技术认定标准的提高,致使我国绝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被无情地排除在高科技企业之外,无法享受到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严重制约了众多体育用品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用品业在流转课税生产经营和所得课税赞助支出两方面税负沉重一方面,我国的体育用品业纳税负担重,税率高,需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独立税种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非独立的附加税种。依据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体育用品企业从事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所取得的增值额均应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对于体育用品业提供的台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体育服务要依照20%的娱乐业高税率缴纳营业税;我国的体育用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少能享受到产业税收优惠,需按年所得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中介业等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用品业的赞助和支持,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赞助支出不得扣除。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赞助支出应全部缴纳企业所得税。此外,体育用品企业的公益救济捐赠不得全部在税前扣除,而依其年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扣除,超过此比例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应并入企业的年利润总额中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税收负担。国家对体育用品品牌等特许经营权征税,致使体育用品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与支持力度遭受严重削弱体育品牌是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对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而现行税制不仅没有制定相关保护与扶持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税收优惠政策,反而还要对其品牌形成的商标权、专利权、商誉、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缴纳各种税收。由表3可知,我国对企业体育用品品牌形成的特许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需缴纳四种主要税收(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和两种附加税费(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其中营业税是对体育品牌征税内容最多的税种。可见现行税收政策对体育用品品牌的支持与保护十分欠缺与不足,且税收负担重,这对我国体育品牌本已具有的“三低”(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特征,以及依靠模仿、假冒、抄袭来获得盈利的体育品牌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不利于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等的培育塑造与长远发展。
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现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得以大力的发展,高校不断地扩招,开展更多的高校教育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虽然我国政府及高校学校不断地增加体育建设的投资,但仍旧难以改变这一现状;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设施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的情况,未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困难,更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一、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不仅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经济和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管理者之间,还未能形成较为先进的体育经济的观念,还未能认识到体育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体育经济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高校管理者只注重自身体育教育事业,未能意识到高校体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的作用被抑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好条件未能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而高校体育经济也未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落后传统经营理念阻碍了高校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落后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发展模式单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始了体育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系统性的发展制度,导致了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并且其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走上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高校的体育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隶属于体育部门管理之下,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既要联合学校又要联合体育部门,使得体育经济事业发展过于繁琐,难以形成具有条理性的管理组织,一旦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难以达到意见上的协调统一,相互之间责任不明确,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体育经济中单一的发展模式和紊乱的管理组织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资源严重浪费,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国家、政府以及高校对于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不断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然而,由于对于体育资源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不当,造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偏好,对于高校体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没有体育课程的情况下,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未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高校体育经济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经济未能进行有机的结合,闲置的体育资源未能进入经济市场中发挥其经济价值,既浪费了国家政府的资金,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体育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考验与冲击,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各种产品的推出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经济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位,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则要依靠高素质的市场经济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校中的人才多数以教育与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却极少有与经济管理相关方面的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符合,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即使走入市场,也会被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所排挤,高校体育经济难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个主要消费方向。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体育应当逐渐地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中走出来,及时地认识到体育经济的作用,将高校体育经济进行大力发展,让高校体育经济能够融入到市场中。相比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高校体育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有着难以企及的优势,通过对高校体育经济的正确认识,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高校体育经济不能只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当注重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使高校体育经济能够同时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双方共同的利益,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高校体育经济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高校体育经济事务进行及时的管理,积极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明确市场对于体育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将高校体育进行合理的规整,将富有经济价值的高校体育资源投入市场,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另外,还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通过依照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对高校体育经济进行有条理、有依据的管理,使高校体育经济与社会经济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让高校体育经济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市场的同时,也能够让高校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抓住体育经济发展机遇。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难以取代的特殊价值。相对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式来说,高校体育经济更具有教育意义,高校应当从这一方面出发,深刻地挖掘高校体育经济所具备的潜力,清晰地认识到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从人民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中寻求契合点,抓住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机遇。高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体育经济发展计划,明确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以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将高校体育经济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让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让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更多社会中的人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支撑高校教育的资金支出。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将资金收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同时注重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资源首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高校体育经济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独自存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发挥高校体育经济的社会作用,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五)大力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中体育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发现。高校体育经济的运营,也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而拥有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较为稀少,高校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体育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及普通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应当作为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主力军。通过目的明确、专业性强的培训,来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维华.关于我国发展体育经济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6.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宝天高速
中图分类号:F28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宝鸡—天水经济区的形成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撑。宝鸡作为陕西的第二大城市、亚欧大陆桥上的第三个大十字枢纽,毗邻天水,在这一经济区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行宝天一体化,也就成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建设宝天高速公路的必然性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大发展中处于一个纽带位置,它通过实现人与物的空间位移来刺激流通,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又通过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刺激其它部门扩大再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由于秦岭和渭河的天然阻隔,宝鸡和天水之间的交通很不便利,交通运输就成了关天经济区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规划关天经济区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突破这一瓶颈障碍。在2009年以前,宝鸡至天水这一路段是新丝绸之路上唯一没有开通高速公路的路段,从东向西行驶的汽车每每到此,只能沿国道缓慢行走。2009年9月26日,宝天高速公路经过建设者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通车。这段公路全长91公里,总投资66.96亿元,设计时速80公里,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作为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家东西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天高速公路在促进关中—天水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交通运输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工业发展。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快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加快信息、人力和技术的流通,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力竞争,吸引投资,推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
其次,便利的交通有助于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宝鸡又称“青铜器之乡”、“炎帝故里”,拥有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240个,在陕西省内仅次于西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天水素称“西北小江南”,以“羲皇故里”闻名全国,有麦积山、水帘洞、石门山、仙人崖等旅游景点。宝鸡和天水均处西北内陆,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难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宝天高速的建成,改变了宝鸡、天水之间除了陇海线外没有其它交通基础设施的局面,大大方便了两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宝鸡、天水两地拥有很多的相似型旅游资源,如佛教资源(宝鸡法门寺、天水麦积山)、三国历史遗迹(宝鸡五丈原、天水街亭)等,便利的交通有助于两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辟共同旅游项目,实现双赢。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反作用
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使社会各方面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扩大,建设成本会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为交通运输提供技术支持,即通过发展新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交通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交通运输建设缺乏资金支持,投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政府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还要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政府入不敷出,财政压力大,从而影响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交通运输带来环境污染
一方面,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人为的破坏沿线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以及物种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高、污染大,随着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 增加地区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我们一方面应该提高政府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支持,扩大交通网络,拓展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融资体制,灵活运用政府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支持交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市的人员、商品、信息的流动,实现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2007年,宝天高速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设立了“宝鸡市宝天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资金信托计划”。这个项目是由中国建设银行“利得赢”2007年第32期理财产品所有资金认购,信托期限为1.5年,信托资金募集规模为人民币29,999万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宝鸡市宝天高速(陕西段)建设工程项目。
2.秉承环保理念建设交通运输设施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建设以及运输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续发展,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就应该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加强绿化,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宝天高速公路在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征求了专家意见,选择了地质情况相对较好、又能最大限度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南线走廊带,避开了自然风景区,保护了沿线景区、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本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对当地的地质构造以及水文环境进行调查,科学地选取三叶草、鸢尾、野蔷薇等草本植物作为路域绿化的主要类型。
交通运输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它极大地加强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反过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方中,我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12(6).
- 上一篇:劳动力市场监管
- 下一篇: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